各區委、區政府,市委各部委辦,市各國家機關,各國有企業,各人民團體,各高等院校:
經市委、市政府同意,現將《關於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美育工作的行動方案》印發給你們,請結合實際認真貫徹落實。
中共北京市委辦公廳
北京市人民政府辦公廳
2022年4月24日
關於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美育工作的行動方案
為貫徹落實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精神,進一步強化學校美育育人功能,結合本市實際,制定本方案。
一、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教育的重要論述和全國教育大會精神,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以提高學生審美和人文素養為目標,弘揚中華美育精神,突出北京特點,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把美育融入各級各類學校人才培養全過程,貫穿學校教育各學段,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二)主要目標
到2025年,美育課程全面開足開好,教學改革成效顯著,師資隊伍配齊配強,資源配置更加優化,評價體系逐步健全,場館設施基本滿足,管理機制日益完善,育人效果顯著增強,學生審美和人文素養得到明顯提升,基本形成大中小幼相互銜接、與其他教育相互融通、課堂教學和課外實踐相互結合、與家庭和社會美育相互促進的學校美育體系。到2035年,全面形成體現北京特點的全覆蓋、多樣化、高品質的現代化學校美育體系。
二、重點任務
(一)積極探索“五育”並舉的學校美育模式。遵循培根築魂的大美育觀,積極探索美育與德育、智育、體育、勞動教育融通互育的模式與途徑。有機融合相關領域的美育內容,充分挖掘和運用各領域及重大活動中蘊含的體現中華美育精神與民族審美特質的美育資源,大力開展以美育為主題的跨學科教育教學和課外校外實踐活動,使學生在各學科中感受到學科之美。努力推進課程教學、實踐活動、校園文化和藝術展演“四位一體”深度融合的學校美育工作體系,形成“一校多品”的學校美育發展新局面,提升學生審美和人文素養。(責任單位:市委教育工委、市教委)
(二)構建具有北京特點的學校美育課程體系。明確各學段美育課程目標,開發具有北京特點、地域特色的地方課程。構建以音樂、美術、書法、舞蹈、戲曲、戲劇、影視等藝術課程為主體,以藝術史的發展脈絡為貫穿的大中小幼相互銜接的美育課程體系。學前教育階段開展適合幼兒身心特點的藝術游戲活動,培養幼兒擁有美好、善良心靈和懂得珍惜美好事物。義務教育階段要進一步豐富美育課程資源,充分發揮不同學科領域承載的美育熏陶作用,通過學校組織的課內外美育教育教學活動,激發學生藝術興趣和創新意識,培養學生健康向上的審美趣味、審美格調,幫助學生掌握1至2項藝術特長。高中階段開設多樣化美育課程,增加美育課程的可選擇性,豐富學生的審美體驗,開闊人文視野,提升文化理解、審美感知、藝術表現、創意實踐等核心素養,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審美觀、文化觀。職業教育強化美育實踐,開設體現職業教育特點的拓展性美育課程,引導學生健全人格,增強創新意識,培養具有審美素養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高等教育階段構建以審美和人文素養培養為核心、以創新能力培育為重點、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和藝術經典教育為主要內容的公共藝術課程體系,強化學生文化主體意識與文化擔當,塑造審美追求高雅、人格修養高尚的高素質人才。(責任單位:市教委、市文化和旅游局)
(三)強化學校美育教材體系建設。編寫美育教材要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根據學生年齡特點和身心成長規律,圍繞課程目標,精選教學素材,紮根中國、融通中外,體現國家和民族基本價值觀。加強大中小學美育教材一體化建設,注重循序漸進、縱向銜接。中小學美育教材按規定審定後使用。高校落實美育教材建設主體責任,探索形成高校公共藝術課程教材體系。(責任單位:市委教育工委、市教委)
(四)全面深化學校美育教育教學改革。探索完善“藝術基礎知識基本技能+藝術審美體驗+藝術專項特長”的教學模式,開發美育課程優質數字教育資源。各級各類學校嚴格按國家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開足開好美育課程,義務教育階段按照不低於總課時數的11%開設美育課程,高中美育必修課程不少於108學時。不斷鞏固提高美育課程品質,充分利用課後服務等時間開展課外校外美育實踐。高等教育階段將公共藝術課程與藝術實踐納入學校人才培養方案及教學計劃,學生修滿公共藝術課程2個學分方能畢業。鼓勵高校和科研院所將美育課程納入研究生教育公共課程體系。(責任單位:市教委、市文化和旅游局)
(五)豐富美育實踐活動。不斷拓寬美育實踐新的渠道,打造新的品牌。完善“看、進、演、賽”相結合、學生全員參與的美育實踐機制,建立班級、年級(院係)、校級、區級、市級群體性展示交流機制。創造條件,支援各級各類學校學生到劇院(場)、音樂廳等場所,觀看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專業演出,在鑒賞戲劇、戲曲、歌劇、舞劇、民樂、交響樂等經典中,強化國家認同、增進國際理解,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鼓勵學校將美育課堂搬到公共圖書館、文化館、美術館、博物館、展覽館等社會場館,挖掘社會大課堂的美育資源。每年開展中小學生藝術節、大學生藝術節等品牌實踐活動。加強優秀學生藝術團建設,發揮高水準學生藝術社團的示範引領與輻射作用。支援學生藝術社團服務國家和本市組織的重大演出、對外交流等活動。促進特殊教育學生的美育實踐活動。(責任單位:市委宣傳部、市委教育工委、市教委、市財政局、市文化和旅游局、市文物局、市殘聯)
(六)深化美育教學研究和科學研究。在各級教育科學規劃課題和相關研究項目中設置美育專題。建立和實行市、區級美育教研員准入與退出機制。鼓勵和支援美育教師參與市、區級學科帶頭人和骨幹教師評審認定及教學成果獎、優秀教師等評選活動。成立北京學校美育教學指導專業委員會,充分發揮政府、學校、科研院所、社會團體等管理、研究及實踐單位的作用,建設政府主導、學術支撐、民間參與的北京學校美育智庫,加強美育基礎理論研究,為學校美育工作發展提供智力支撐。(責任單位:市教委)
(七)加快藝術學科創新發展。優化學科專業佈局,構建中國特色藝術學科專業體系,加強國家級一流藝術類專業點建設,創新藝術人才培養機制。改進藝術師範教育,堅定辦學方向、堅守師範特質、堅持服務需求、強化實踐環節,支援在京高校辦好音樂、美術教育等相關專業,不斷優化課程體系、更新教學內容、改進教學方法、整合學科資源。加強高校藝術專業跨校學分互認,鼓勵藝術教師互聘和雙向交流。(責任單位:市教委)
(八)加強美育教師隊伍建設。關心美育教師的成長成才,建設一支師德高尚、業務精湛、結構合理、充滿活力的高素質美育教師隊伍。落實北京市教師教育振興行動計劃,培養造就教育情懷深厚、專業基礎紮實、勇於創新教學和具有終身學習發展能力的中小學美育教師。在編制內,按照在校學生總數及班級總數配比美育教師人數,繼續加大對中小學美育教師隊伍的補充力度。充分發揮市、區少年宮(活動中心)等校外教育機構在課外校外的美育功能。調整縮小美育教師在區際、校際及項目之間的不平衡問題,開展素養提升工程。探索通過購買服務等方式,引導校外藝術培訓類機構、藝術團體等社會力量向中小學提供美育服務,緩解美育師資結構性短缺問題。將美育教師承擔學校安排的藝術社團指導、課外活動、課後服務等第二課堂指導和走教任務計入工作量。建立兼職美育教師管理制度,採用區管校聘、建立兼職美育教師人才庫等模式,鼓勵社會各界優秀文藝工作者到學校兼任美育教師。推動實施藝術類或藝術教育類專業大學生支教計劃。(責任單位:市委編辦、市教委、市文化和旅游局、團市委)
(九)改善場地器材設施配備。根據教育部及本市普通中小學校基本辦學條件標準,建好滿足美育課程教學和實踐活動需求的場地、專用教室和設施設備,新建中小學要配備充足的藝術展示展演場館和設施設備。把學校美育設施建設納入義務教育均衡發展規劃,建立美育器材補充機制。加強高校美育場館建設,鼓勵高校與所在地政府部門、企業等單位共建共用美育場館並有序推進向中小學生免費或優惠開放。(責任單位:市發展改革委、市教委、市規劃自然資源委)
(十)推進美育評價改革。建立中小學生美育學業成長檔案,記錄學生美育學習經歷與效果,把學生學習美育類課程以及參與學校組織的美育實踐活動等情況納入學業要求,用多樣化的評價方式促進學生全面成長。研究制定北京市中小學生藝術素質測評標準,將測評結果納入學生綜合素質評價。按照國家要求,研究、探索將藝術類科目納入考核範圍。研究探索大中小學藝術專業及特長人才一體化銜接培養機制。大中小學每年總結本校美育工作情況,市、區教育行政部門編制學校美育年度報告。(責任單位:市教委)
(十一)充分發揮北京美育資源優勢。結合全國文化中心建設,推動基本公共文化服務項目為學校美育服務,加強學校美育的社會資源供給,推動京津冀等地區學校美育協同發展。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學校和傳承基地建設,用好北京非物質文化遺産等優質資源,豐富民族藝術進校園、戲曲進校園等活動的形式和內容。推廣建設校園原創文化精品,支援優秀文藝作品走進校園,鼓勵社會力量參與校園文藝作品創作。鼓勵學校與駐區部隊、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烈士紀念設施保護單位等聯合開展革命文化教育,與社會公共文化藝術場館、文藝院團等合作開設美育課程,嘗試結合學生特點量身定制美育課程功能表。鼓勵藝術家進校園,並在中小學生課後服務時段開展美育實踐活動。整合藝術家、藝術團體、場館等社會美育資源,統籌學生藝術實踐需要,優先在校內或學校周邊新建文化藝術項目。(責任單位:市委宣傳部、市教委、市財政局、市文化和旅游局、市退役軍人局)
(十二)重視農村學校美育。尊重學校美育的多樣性,統籌鄉鎮中心學校和小規模學校美育課程設置、教學安排、教研活動和教師管理等工作,採取同步課堂、優質資源線上共用等方式,緩解師資隊伍和教學資源不足問題。加強農村學校美育教師培養,將農村美育教師納入“北京市鄉村教師特崗計劃”重點招聘對象。鼓勵對農村學校在職教師開展美育培訓,培養能夠承擔美育教學與活動指導的兼職美育教師。建立美育教師校際共用機制。引導藝術教育特色學校、高水準學生藝術社團承辦學校與農村學校開展“一對一”結對幫扶。引導高校師生強化服務社會意識,繼續開展高等學校、社會力量參與小學尤其是農村小學美育發展項目。增加農村地區學生美育實踐機會。(責任單位:市教委、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市文化和旅游局)
三、切實加強組織保障
(一)加強組織領導。各級黨委和政府要把學校美育工作納入重要議事日程,納入區域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加強學校美育改革發展的整體謀劃;調整優化教育支出結構,完善投入機制,統籌安排專項資金,強化學校美育工作保障;建立加強學校美育工作部門聯席會議制度,健全由教育行政部門牽頭負責、有關部門協同配合、學校積極落實、全社會廣泛參與的統籌協調機制,協同推進學校美育改革發展。各區政府要研究落實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美育工作的具體措施,制定學校美育教師配備和場地器材建設行動計劃,有步驟地解決區域內學校美育發展的重點難點問題。區教育行政部門要細化學校美育工作管理部門職責。各級各類學校要明確分管學校美育工作的校級負責人和職能部門。
(二)強化美育制度保障。市、區教育行政部門要研究完善學校美育工作管理規章,把學校美育理論培訓納入教育行政部門、各級各類學校領導幹部培訓計劃。健全教育督導評價制度,把政策措施落實情況、學生藝術素質測評情況和支援學校開展美育工作情況等納入教育督導評估範圍。探索將美育工作及其效果納入高校本科教學工作評估指標體系和“雙一流”建設成效評價過程。強化國家義務教育美育品質監測結果的分析和運用,利用現代化手段定期對學校美育教學品質進行監測,並公佈監測結果。對政策落實不到位、學生藝術素質測評合格率持續下降的區政府、區教育行政部門和學校負責人要掛牌督導,限期整改。
(三)規範美育活動管理。市、區教育行政部門和各中小學校要規範學生校外美育實踐活動管理。任何學校、校外教育機構和教師不得組織學生參加以社會考級活動或營利為目的的藝術培訓和競賽活動,嚴禁任何部門和中小學校組織學生參與商業性活動。面向市、區中小學校和幼兒園組織的美育實踐活動需經同級教育行政部門批准。
(四)營造良好社會氛圍。凝聚各方共識,創新家校合作方式,努力打造家庭、學校、政府、社會四方共同關心、相互促進、協同發展的學校美育良好氛圍,拓展美育空間。宣傳部門要加強對社會美育的引導,強化社會文化環境治理,營造有利於兒童、青少年健康成長的社會文化環境。文化和旅游部門要充分發揮文化資源優勢,結合全國文化中心建設,引導優質資源支援學校美育改革發展。民政部門、婦聯組織要積極倡導家庭美育建設,引導家長以身作則向真向美向善,為兒童、青少年健康成長營造和諧美好的家庭文化環境。共青團組織要將學校美育與青少年精神文明建設、青少年思想理論教育和宣傳文化活動等工作密切融合,在人才培養過程中進一步發揮黨的助手作用。文藝團體、社會文化機構及其他社會組織和個人要強化社會責任與擔當,積極參與學校美育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