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務公開 > 政策公開 > 政策文件
  1. [主題分類] 科技教育/教育
  2. [發文機構] 北京市教育委員會
  3. [聯合發文單位]
  4. [實施日期] 2022-01-01
  5. [成文日期] 2021-12-22
  6. [發文字號] 京教研〔2021〕16號
  7. [廢止日期] 2024-12-31
  8. [發佈日期] 2021-12-28
  9. [有效性]
  10. [文件來源] 政府公報 年 第期(總第期)

北京市教育委員會關於印發《北京高校科研創新發展行動計劃(2022—2024年)》的通知

字號:        

京教研〔2021〕16號

各有關高等學校:

  現將《北京高校科研創新發展行動計劃(2022—2024年)》印發給你們,請結合實際認真貫徹落實。

北京市教育委員會    

2021年12月22日  


北京高校科研創新發展行動計劃(2022—2024年)

  為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和科技北京戰略,充分發揮北京高校科研人才聚集地和重大科技突破生力軍作用,切實加強服務北京“四個中心”建設,根據《“十四五”北京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戰略行動計劃》《關於新時代繁榮發展首都哲學社會科學的意見》《北京市“十四五”時期高精尖産業發展規劃》和《北京市“十四五”時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2021—2025年)》,制定本計劃。

  一、總體目標

  到2024年底,北京高校基本建立適應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符合科研和創新範式變革要求的科研創新體制機制,自主創新能力顯著提升,高水準創新人才輩出,科研創新引領人才培養的作用顯著增強,服務社會水準顯著提高,為北京高水準人才高地和建設“四個中心”提供有力支撐。

  ——高校原始創新水準顯著提高。基礎原創研究能力顯著增強,在前沿科學優勢領域取得一批重大標誌性基礎研究成果,在哲學社會科學領域取得一批國內外知名、集大成的引領性原創成果,國內外學術影響力顯著提升。

  ——高校科研隊伍實力顯著增強。科研人才自主培養能力顯著提升,對優秀人才吸引力明顯增強,造就一批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戰略科學家、科技領軍人才,培養一批優秀青年創新人才,形成一批結構合理的高水準科研創新團隊。

  ——高校科研體制機制改革成效明顯。應對創新範式變革能力顯著提升,有組織科研和自由探索雙向增強,創新資源要素更加聚集,開放協同、誠實守信的創新生態系統高效運轉,科研管理制度優化完善,管理服務效益顯著提升。

  ——高校服務社會效能大幅提升。服務高精尖産業發展能力顯著增強,突破一批戰略性關鍵核心技術。支撐“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綠色北京”城市建設能力顯著增強,解決一批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現實問題。

  二、工作原則

  堅持需求導向。以服務國家重大戰略需求為主線,深度整合高校創新優勢,主動承接重大任務,突破核心關鍵技術,解決重大科學難題;推動哲學社會科學繁榮發展,立足實踐述學立論,破解重大現實問題,全方位服務首都高品質發展。

  堅持人才優先。牢固樹立以人為核心的發展理念,推動高校充分發揮科研人才聚集優勢,不斷在創新實踐中發現人才,在創新活動中培育人才,在創新事業中凝聚人才,在服務發展中用好人才,形成人才輩出、人盡其才的良好局面。

  堅持開放合作。深入推進高校與科研機構、企業等創新主體深度合作,構建聚力攻關、協同創新新機制新模式。加強參與國際科研創新合作,積極主動融入全球科研創新網路,不斷提高科研創新國際影響力。

  堅持分類發展。積極支援中央在京高校科研創新,服務國家重大戰略和首都高品質發展。有效發揮資源配置和政策激勵的導向作用,推動市屬高校加強科研創新,在不同學科和不同領域形成特色,爭創一流。

  堅持創新管理。推動科研創新和制度創新齊頭並進,完善科研管理機制,優化科研創新評價,全面提升科研創新治理能力和治理水準,充分釋放科教資源創新潛力和科研人員創新活力,加快塑造科研創新發展優勢。

  三、主要任務

  (一)加強基礎研究,增強高校創新源頭供給品質

  1.支援重大基礎研究。完善前沿原創科學問題發現和提出機制,支援開展風險大、難度高、前景好的重大基礎研究,解決一批數學、物理、生物、資訊等領域重大科學問題,取得一批重大原始創新成果,穩步推進北京高校卓越青年科學家計劃項目。把握基礎研究與應用研究一體化發展趨勢,強化應用牽引、突破瓶頸導向,面向人工智慧、區塊鏈、生物技術等重點領域,整合優勢科研資源,努力實現“從0到1”原創性突破,統籌推進北京實驗室建設。

  2.支援開展自由探索。推動市屬高校自主佈局基礎研究,穩定支援各學科領域均衡協調發展,加強自由探索、突出原創,圍繞數學、物理、生物、資訊等研究領域,穩定實施科研計劃(自然科學類)一般項目,支援科研人員“不追熱點,把冷板凳坐熱”。鼓勵市屬高校多學科深度交叉融合,圍繞前沿研究領域,開展“非共識項目”和“無人區”問題研究,努力開闢新領域、提出新理論、設計新方法、發現新現象,支援實施科研計劃(自然科學類)重點項目。

  (二)加快關鍵技術攻關,提升高校産業發展保障能力

  1.支援突破關鍵核心技術。聚焦新一代資訊技術、積體電路、生物醫藥、智慧製造、碳中和、區塊鏈等産業領域,加強基礎理論到技術産業化突破的全流程研究,實現關鍵核心技術和重大戰略産品突破,以科技創新賦能産業鏈再造和價值鏈提升,佈局建設北京高校高精尖創新中心(自然科學類)。聚焦積體電路、人工智慧、生物醫藥、新材料、智慧製造等産業領域,圍繞關鍵材料、核心器件、重點工藝、重大裝備等核心需求,加快突破一批“卡脖子”技術,鍛造一批“殺手锏”技術,統籌推進北京實驗室建設。

  2.加快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推動高校提升科技成果轉化能力,加快科技創新、知識産權管理和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有機融合,優化科技成果運營管理,加強與産業園區、科研單位和企業等創新主體協同聯動,提升科技創新市場化、專業化程度,加速科技成果産業應用轉化,穩步推進北京高校科技成果轉移轉化促進中心建設。圍繞科技成果落地轉化目標,加快基礎研究、關鍵技術突破到工程化、産業化的貫通創新,佈局實施科研計劃(自然科學類)重大項目。

  (三)加強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增強高校社科服務貢獻力

  1.涵育哲學社會科學新興力量。支援市屬高校優秀青年人才結合國家發展需求和個人科研興趣,夯實學術基礎,加強自由探索,穩定實施科研計劃(人文社科類)一般項目。支援市屬高校有潛力的中青年人才和創新團隊,瞄準學術前沿、圍繞首都經濟社會發展中面臨的重大現實問題開展科研攻關,加強有重要文化價值和傳承意義“絕學”、冷門學科和跨學科研究,培育新的學術增長點,支援實施科研計劃(人文社科類)重點項目。

  2.打造哲學社會科學學術高地。推動高校聚焦國家和北京重大任務及重大理論、現實與實踐問題,集聚優勢資源,加強系統研究,增強原始創新基礎驅動力,建強學術體系,推進知識創新、理論創新和方法創新,宣傳闡釋新時代新思想,傳承弘揚中華優秀文化,佈局建設北京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設立北京人文論壇,定期組織活動,弘揚人文精神與學術品格,打造哲學社會科學學術高地和品牌。

  3.推進高校首都新型智庫建設。以服務國家和市委市政府決策為宗旨,充分聚焦關係首都全局、影響長遠的戰略性、前瞻性和縱深性領域研究,探索高校智庫參與決策諮詢的有效服務途徑,切實提升服務決策能力,充分發揮資政啟民作用,佈局建設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基地。改進優秀成果獎評選推薦方式,強化哲社獎勵導向功能。

  4.支援哲學社會科學重大實踐創新。引導高校聚焦“中國問題、中國道路、中國經驗、中華文明”,瞄準國家亟需,緊扣時代主題和前瞻重大戰略,加強跨學科協同攻關,提煉有學理性的新理論,概括有規律性的新實踐,打造有標識性的新概念,破解重大理論和現實問題,充分發揮哲學社會科學育人育才功能,佈局建設北京高校高精尖創新中心(人文社科類),打造北京哲學社會科學創新服務高地和人才培養高地,為推進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守正創新貢獻北京智慧和北京方案。

  (四)加快匯聚培養創新人才,築牢科研創新發展基礎

  1.加快匯聚和培養領軍人才。立足國際高端和全球視野,聚焦前沿重大科學技術問題,依託北京高校高精尖創新中心、北京實驗室等重大科研平臺,匯聚和培養一批引領國際科技前沿的戰略科學家、高水準領軍人才,充分賦予管理自主權,支援潛心開展探索性、原創性研究,努力實現重大突破。充分發揮戰略科學家、高水準領軍人才的領航作用,支援圍繞北京重點發展領域和産業需求,聚集帶動形成一批多層次、多領域融合的高水準創新團隊。

  2.加大培養和支援青年人才。完善青年科研人才培養機制,面向基礎科學、交叉前沿、戰略性新興産業和哲學社會科學等領域方向,選拔有趕超國際先進水準潛力、有領導高水準科研團隊能力的青年科技人才,穩步推進北京高校卓越青年科學家計劃項目,加緊攻關原創性基礎前沿和關鍵核心技術。引導高校為青年人才在職稱選聘、人才培養、科研經費、儀器設備和場地等方面提供配套保障,營造良好發展環境,支援青年人才“挑大梁、當主角”。

  (五)加強協同合作,全面融入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

  1.全面融入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引導高校充分發揮基礎研究主力軍作用,堅持問題導向,堅持前沿引領,加強基礎研究原始創新,為北京成為世界主要科學中心提供有力支撐。發揮高校科技創新策源地作用,全面推動重大科研平臺聚焦高精尖産業發展需求,緊密對接“三城一區”和沙河良鄉高教園區建設,為北京成為全國科技創新高地提供關鍵技術創新支撐。推動高校加快匯聚培養創新人才,推進學風建設和科研評價改革,落實科技成果轉化收益分配改革,為北京全方位營造優良創新生態提供重要支撐保障。加強政府有關部門的共同謀劃和頂層設計,創新部門間交流合作機制,合力推動高校全面融入北京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

  (六)深化體制機制改革,提升高校創新發展能級

  1.加快完善科研管理體系。建立重大問題凝練機制和“揭榜挂帥”“賽馬”與定向委託等並行的科研立項制度。強化有組織的科研,建立項目快速反應機制,聚焦國家和北京經濟社會急需問題,組織高校加強應急攻關;優化遴選立項機制,按照“成熟一個、建設一個”原則,穩步推進重大科研平臺組織實施。建立項目經理人制,加強重大平臺項目過程管理,及時追蹤工作進展,保障任務實施順暢。深化重大平臺項目聚力攻關機制,完善産學研融合、上中下游銜接、科技與産業協同。建立多維度論證機制,推動重大平臺項目從科技、産業與投資等多個維度進行綜合論證,綜合評定項目必要、可行與合理性。建立階段化考核資助機制,設立項目“里程碑”節點,階段化考核項目實施情況,根據考核結果確定支援經費。探索推進項目經費使用“包乾制”,實施基於信任的科學家負責制。推動市屬高校分類發展,實施科研項目分類支援機制,引導市屬高校分類開展基礎研究、應用基礎研究和技術創新。

  2.加快完善科研評價制度。遵循科研特點和創新規律,建立科研創新分類評價機制,基礎研究類項目注重新發現、新觀點、新原理、新機制等標誌性成果的品質、貢獻和影響;技術創新類項目注重解決産業中關鍵技術問題的實際貢獻,以及帶來的新技術、新工藝、新産品、新材料、新設備等産業化應用的實際效果。優化科研人才評價,秉承“負責任、講信譽、計貢獻”原則,注重人才的長期績效評價,充分發揮用人單位主體作用,注重人才的標誌性成果品質、貢獻和影響力。強化評價結果應用,建立重大平臺項目動態管理與退出機制,實現優勝劣汰、有進有出的良性迴圈。

  3.加強學風建設和預防學術不端。強化制度建設,修訂完善高校學風建設相關政策文件,建立健全學術監督懲處機制,建立學術道德和學術規範教育制度,營造積極向上、風清氣正、勇於探索的學術氛圍和創新生態。做好宣傳引導,開展優良學風宣傳教育和典型案例警示教育,引導高校科研人員嚴守學術規範,預防學術不端。強化監督檢查,定期專項檢查,組織高校年度自查,隨機進行抽查。壓實高校學風建設主體責任,推動高校建立健全“預防為主、密切監督、快速響應、嚴肅處理”的學術誠信體系和工作機制。

  四、實施保障

  (一)加強組織統籌。深化部門間協同機制,加強市級相關部門統籌協調,按照行動計劃任務要求,明確項目化、清單化任務分工,精準協同推動各項任務實施。加強高校內部資源統籌協調,認真對標各項任務,形成工作合力,細化工作推進方案,確保任務落實到位。

  (二)穩定經費支援。穩定科研創新財政投入,切實保障高校科研任務需要,合理編制和安排經費預算。加強經費撥付管理,確保經費按計劃及時足額撥付。拓展財政科研經費投入渠道,完善經費績效評價和監督管理。

  (三)加強考核評估。建立行動計劃實施品質考核機制,明確責任單位和進度安排,細化年度和階段性實施目標,建立目標評估、狀態評估、可持續性評估的監測評估制度,加強行動計劃實施動態監測和總結評估。

  (四)加強宣傳推廣。加強科研創新宣傳,加快科學精神和創新價值的傳播塑造,動員高校科研人員更好理解和投身科技創新。加強資訊報送,推動相關部門及時掌握高校科研創新情況。充分利用多種媒體渠道和傳播方式,擴大高校科研創新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影響。

分享:

您訪問的連結即將離開“首都之窗”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