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務公開 > 政策公開 > 政策文件
  1. [主題分類] 科技教育/科技
  2. [發文機構] 中關村科技園區管理委員會
  3. [聯合發文單位]
  4. [實施日期]
  5. [成文日期]
  6. [發文字號] 〔〕
  7. [廢止日期]
  8. [發佈日期] 2021-11-29
  9. [有效性]
  10. [文件來源] 政府公報 年 第期(總第期)

“十四五”時期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發展建設規劃

字號:        

二〇二一年十月

序 言

  “十四五”時期是我國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進軍的第一個五年,也是北京落實首都城市戰略定位、建設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的關鍵時期。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品質發展,科學制定和實施“十四五”時期發展建設規劃,對中關村示範區加快建設世界領先的科技園區,有力支撐北京建設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更好發揮對全國的示範引領作用,具有重要意義。《“十四五”時期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發展建設規劃》,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國務院關於同意支援中關村科技園區建設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的批復》(國函〔2009〕28號)《北京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北京市“十四五”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規劃》等制定,是指導中關村示範區未來發展建設的行動綱領。


目錄

  一、中關村示範區面臨的新形勢新任務

  (一)發展基礎

  (二)發展形勢

  (三)發展思路與目標

  二、堅持科技自立自強,提升自主創新能力

  (一)加強重點技術領域佈局

  (二)大力激發企業創新活力

  (三)完善技術創新體制機制

  三、深化先行先試改革,營造世界一流創新創業生態

  (一)深化成果轉化和知識産權改革

  (二)推動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

  (三)促進科技金融深度融合

  (四)探索新經濟制度創新

  (五)完善創新生態治理機制

  四、促進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打造全球創新創業高地

  (一)加強高校院所成果轉移轉化服務

  (二)打造專業化孵化服務體系

  (三)支援高水準硬科技創業

  五、強化數字經濟引領,建設世界級創新型産業集群

  (一)著力發展數字經濟

  (二)構建“241”高精尖産業體系

  (三)前瞻佈局未來産業

  六、推動一區多園協同發展,提升園區引領帶動作用

  (一)優化産業空間佈局

  (二)加強高精尖産業空間載體建設

  (三)提升園區專業服務能力和綠色智慧發展水準

  (四)完善一區多園統籌協同發展機制

  (五)加強京津冀及全國示範引領

  七、全球視野招才引智,集聚世界一流人才

  (一)構建高能級人才隊伍

  (二)創新引才育才用才機制

  (三)完善人才服務體系

  八、深度融入全球創新網路,建設高水準開放的中關村

  (一)打造國際科技合作戰略支點

  (二)充分連結全球創新資源

  (三)提升創新國際化影響力

  九、加強規劃實施保障

  (一)加強組織領導

  (二)強化協調推動

  (三)強化規劃實施


  一、中關村示範區面臨的新形勢新任務

  (一)發展基礎

  中關村示範區是我國創新發展的一面旗幟和世界知名的高科技園區。“十三五”期間,中關村示範區堅持服務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加大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力度,奮發有為推進各項工作,順利實現“十三五”發展主要目標,在全國乃至世界新經濟發展中形成引領態勢,為北京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提供了有力支撐。

  先行先試改革實現新突破。出臺促進在京高校、央企科技成果轉化實施方案、中關村國際人才20條新政等若干先行先試政策,開展投貸聯動、設立民營銀行、企業境外並購外匯管理、企業外債便利化、建設生物醫藥國檢試驗區、創新醫療器械應用推廣等改革試點,30余項試點政策在全國推廣實施。

  原始創新和前沿創新能力快速提升。2020年,中關村示範區企業研究開發費用3785.4億元,約是“十二五”末的兩倍。企業有效發明專利擁有量突破14萬件,年度獲得專利授權7.2萬件,相比“十二五”末分別增長198.7%、105.5%;累計主導創制的國際標準數達到505項,約是“十二五”末的1.5倍,並首次推出中關村標準42項。誕生了國內首款通用CPU、國際領先的人工智慧晶片、全球首個FPD-EDA全流程解決方案、新冠肺炎滅活疫苗等一批重大創新成果。

  産業發展呈現高增長與高品質。形成新一代資訊技術、生物健康、智慧製造與新材料、生態環境與新能源、現代交通、現代服務業等六大新興産業集群,涌現出金融科技、無人駕駛、智慧物流、新零售等跨界融合新業態。新一代資訊技術産業規模近3萬億元,大數據、資訊安全市場佔有率位居國內第一,積體電路設計收入佔全國的三分之一,生物健康産業在生物醫藥産業園區競爭力排行榜中位列第一。“十三五”期間,中關村示範區企業總收入保持兩位數增長,2020年達7.2萬億元,是“十二五”末的1.8倍,對全市經濟增長貢獻率近40%。

  高成長市場主體培育領跑全國。截至2020年底,獨角獸企業約90家,佔全國的40%以上;高新技術企業2.7萬家,國高新企業佔國家高新區總數的25%以上;上市企業、新三板掛牌企業分別達到406家、1073家,相比“十二五”末增長60.6%、37.3%;本土《財富》世界500強企業9家,領軍企業國際影響力日益增強。中關村示範區企業充分發揮創新優勢,在新冠肺炎病毒快速檢測、抗體與疫苗研發、治療藥物研發、無接觸診療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貢獻。

  創新生態和營商環境持續完善。截至2020年底,擁有200多家創業孵化機構、近600家聯盟協會和民非組織,以及上千家法律、會計、知識産權服務機構,中關村創業大街、智造大街等創業生態圈優化升級,市場化創新創業服務體系不斷完善。人才、資本等高端要素進一步集聚,2020年中關村示範區本科及以上從業人員佔比62.2%,比“十二五”末提高10.1個百分點。風險投資高度活躍。2020年,新創辦科技型企業達2.6萬家,創新創業活力持續迸發。

  輻射帶動與開放創新水準加速提升。截至2020年底,中關村示範區企業累計在津冀設立8800多家分支機構。與全國26個省區市77個地區(單位)建立戰略合作關係,合作共建27個科技成果産業化基地。技術合同成交額2/3流向京外地區。國際創新合作持續深入,累計設立19個海外聯絡處,上市公司在境外設立分支機構近千家,聚集300多家跨國企業地區總部和研發中心、5萬多名留學歸國人員和外籍從業人員。中關村論壇國際影響力明顯提升。

  (二)發展形勢

  從國際看,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産業變革突飛猛進。國際經濟、科技、文化、安全等格局發生深刻調整,科技創新成為國際戰略博弈的主要戰場。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廣泛深遠,世界經濟陷入低迷期,逆全球化、單邊主義、保護主義抬頭。以智慧化為引領的第四次工業革命的“窗口期”已經開啟,科技前沿不斷向宏觀拓展、向微觀深入,大數據、人工智慧、量子資訊、基因編輯等技術創新日新月異,物理、生物和數字領域創新的界限日趨模糊,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和技術開發更加緊密貫通,多學科專業交叉、多領域技術融合、跨區域跨國界協作等創新特徵和趨勢凸顯。生産方式、生活方式、消費貿易、治理方式加速數字化變革,數字經濟、智慧經濟、平臺經濟、生物經濟等新經濟迎來加速發展期,跨界、賽道、場景、共治等成為重要的産業促進方式。

  從國內看,我國進入高品質發展階段,加快形成國內國際雙迴圈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科技自立自強成為國家戰略支撐。“十四五”時期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持續推進經濟發展品質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加快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對科技創新提出更高要求。我國面臨的貿易摩擦和科技競爭長期存在,國際科技出口、技術投資、人才交流等方面的障礙對我國科技經濟安全産生重大影響。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強調,堅持創新驅動發展,全面塑造發展新優勢,加快建設科技強國。進一步暢通國內大迴圈、塑造在國際大迴圈中主動地位,關鍵是要實現高水準科技自立自強。

  從自身看,黨中央、國務院和北京市委、市政府對中關村寄予厚望。2013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肯定“中關村已經成為我國創新發展的一面旗幟”。2019年10月,習近平總書記向中關村論壇致賀信。2021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中關村論壇發表重要視頻致辭指出,支援中關村開展新一輪先行先試改革,加快建設世界領先的科技園區。國家“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提出,要“發揮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先行先試作用”。北京率先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到2025年基本形成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必須堅持走依靠創新驅動的內涵型增長路子,更好發揮中關村示範區的龍頭帶動作用。

  面臨新形勢新要求,中關村示範區還存在企業創新主體地位不夠突出、關鍵核心技術仍然受制於人、科技成果産業化效益不夠高、一區多園統籌協同發展機制不健全、分園運營服務專業化能力不夠強、國際化發展水準需要進一步提升、先行先試改革需要進一步突破等問題和挑戰。

  總的來看,“十四五”時期中關村示範區進入新的階段,發展建設仍然處於重要戰略機遇期,但機遇和挑戰都有新的變化。經過“十三五”時期的發展,中關村示範區已經成為我國科技基礎最為雄厚、創新資源最為集聚、創新主體最為活躍的區域。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我國經濟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改變,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建設科技強國,建設北京國際科技創新中心,促進國內國際雙迴圈,實現京津冀協同發展,推動高水準科技自立自強等,都為中關村示範區發展建設提供了強大需求、戰略支撐和不竭動力。中關村示範區要牢牢把握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強化使命擔當,抓住機遇,應對挑戰,在推進科技自立自強、實現高品質發展上走在前列、做出示範,努力成為全球科技創新新思想、新範式、新技術、新經濟、新生態的引領者。

  (三)發展思路與目標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對北京重要講話精神,堅持創新在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充分發揮北京國際科技創新中心主陣地和創新旗幟作用,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以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和産業化為核心任務,以深化先行先試改革為根本動力,以支援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為著力點,以大力發展數字經濟、智慧經濟、生物經濟、研發經濟等新經濟為主線,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激發企業創新活力,優化國際一流的創新創業生態,完善一區多園統籌發展機制,培育若干世界級産業集群,努力打造新時代深化改革的試驗田、世界級原始創新的策源地、引領高品質發展的新高地、全球創新網路的關鍵樞紐,加快建設世界領先的科技園區。

  中關村示範區發展建設應堅持以下原則:

  堅持高端引領、使命導向。強化國家戰略使命擔當,瞄準國際前沿,在加強基礎研究、培育世界級科技企業、打造世界級産業集群等方面形成引領態勢,在優勢領域努力成為全球創新領導者,積極搶佔全球科技産業發展制高點,打造國家戰略科技力量。

  堅持創新驅動、科技自強。當好建設科技強國的排頭兵,服務國家戰略需要,充分發揮科技和人才優勢,提升原始創新能力,加強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努力確保産業鏈供應鏈安全,打造科技自立自強示範區、高品質發展引領區。

  堅持市場主導、改革賦能。發揮中關村先行先試改革“試驗田”作用,提高要素市場化配置效率,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推進産學研用深度融合,引導社會資本投入科技創新,創新生態治理模式,持續增強企業創新動力活力,構築世界領先的創新創業高地。

  堅持開放協同、內外聯動。加強分園統籌和京津冀協同,堅定不移地實施更大範圍、更寬領域、更深層次的開放創新,持續集聚國際高端創新要素,高水準融入全球創新鏈、産業鏈和供應鏈體系,把中關村論壇打造成為面向全球科技創新交流合作的國家級平臺。

  “十四五”時期中關村示範區發展建設主要目標:到二〇二五年,率先建成世界領先的科技園區,為北京形成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提供有力支撐。具體目標為:

  ——深層次改革創新取得重要突破。在科技創新體制機制、市場準入、包容監管、新業態規則以及科技成果轉化、人才發展、科技金融、知識産權等方面形成一批改革試點,破除一批制約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發展的制度障礙,基本形成具備前瞻性和包容性的新經濟制度環境。

  ——自主創新能力實現顯著提升。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支出佔增加值比重達到12%左右,企業創新主體作用更加凸顯,産生一批具有世界影響力的重大原創成果,突破一批“卡脖子”關鍵核心技術、前沿引領技術和顛覆性技術,承擔國家重大戰略任務的能力顯著提升。

  ——高精尖産業佔據全球中高端。企業總收入增速達到8%左右,勞動生産率達到45萬元/人左右,培育形成2-3個具有技術主導權的世界級産業集群,産業自主安全水準和産業鏈韌性進一步提升,數字經濟成為發展新動能,涌現一批世界一流的獨角獸企業和科技領軍企業,佔據全球價值鏈的中高端環節。

  ——創新創業生態達到國際一流。創業投資、天使投資活躍度進一步提升,當年新註冊科技型企業數達到3萬家左右,人才、技術、資本、數據等創新要素流動更加順暢,形成與國際接軌的制度規則體系和治理模式,創新創業活力充分迸發。

  ——國際創新合作邁上新的臺階。一區多園統籌發展機制進一步完善,全國創新輻射和聯動效應明顯,國際人才往來高度活躍,全球創新資源配置能力和企業國際化水準進一步提高,企業PCT專利申請量達到1萬件左右。

專欄1 中關村示範區“十四五”時期發展指標.png

  注:1.標注﹡為累計數;2.指標均為預期性指標。

  中關村示範區發展建設2035年的遠景目標:到二〇三五年,成為全球科技創新的重要引擎和世界創新版圖重要一極,科技創新能力達到世界領先水準,國際一流的創新創業生態持續優化,産生一批世界級科技領軍企業,培育形成數個萬億規模的創新型産業集群,主導産業進入全球價值鏈高端,為國家創新發展創造更多競爭優勢,為實現高水準科技自立自強、加快建設科技強國提供戰略支撐。

  二、堅持科技自立自強,提升自主創新能力

  突出企業創新主體地位,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支撐,結合中關村示範區重點産業佈局,深化企業牽頭、産學研深度融合的創新機制,推動多學科融合的現代工程和技術科學研究,加強關鍵核心技術、前沿引領技術、顛覆性技術攻關,搶佔未來、前沿領域發展先機和創新制高點。

  (一)加強重點技術領域佈局

  加強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圍繞中關村重點産業關鍵環節,支援領軍企業聯合産業鏈上下游企業、高校院所開展技術攻關,聚焦高端晶片、基礎工業軟體、高端裝備、基礎原材料等領域,力爭突破高端通用型晶片、高性能模擬晶片、作業系統、EDA軟體、工業通用流程模擬系統、智慧感測器、積體電路裝備與製造工藝、科學試驗用儀器設備、醫用設備、高端醫療器械、生物醫用材料、高性能先進材料等“卡脖子”技術難題,加快實現産業自主可控。

  支援前沿引領技術創新。瞄準世界科技前沿,重點推動新一代人工智慧、區塊鏈、多機器人智慧協作等前沿資訊技術融合創新。加強生物醫藥、新型疫苗、靶向給藥、免疫治療、智慧醫療器械等生物醫藥技術研發。推動氫能、奈米能源、自動駕駛等新能源與智慧網聯汽車技術創新。突破第三代半導體、石墨烯、陶瓷基複合材料、高熵合金材料等前沿新材料技術研發應用。

  支援顛覆性技術創新。支援開展量子資訊、碳基積體電路、腦機介面、6G技術、萬物智慧互聯等下一代資訊技術研發。支援開展腦科學與類腦研究、基因編輯、幹細胞與再生醫學、單細胞多組學、合成生物科技、生物育種等生命科技研究。加強液態金屬、奈米纖維素、電子皮膚材料等顛覆性新材料技術研發。推動電磁超材料、兆瓦級電力電子整合發電、分佈式能源、耐超高溫和超低溫彈性材料等未來能源技術創新。

  (二)大力激發企業創新活力

  支援科技型中小微企業創新發展。設立“金種子”企業培育基金,實施“普惠服務+精準服務+權益投資”支援,加大小微企業研發經費支援力度。建立獨角獸企業行業管家制度,引導獨角獸企業與高校、院所開展深度合作,促進獨角獸企業在市域內合理佈局。支援符合條件的企業通過“報備即批准”方式認定高新技術企業,深入落實研發費用加計扣除、高新技術企業所得稅減免等政策,支援企業持續提升創新能力。

  支援領軍企業形成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加快構建領軍企業牽頭、高校院所支撐、各創新主體相互協同的創新聯合體。支援建立高精尖産業協同創新平臺,促進各類創新要素向企業集聚。支援領軍企業聯合高校、院所共建國家工程研究中心。支援領軍企業牽頭組建産業技術創新聯盟、行業協會等組織,協同開展技術標準創制、共性技術攻關、專利池共建和國際合作。支援領軍企業牽頭,整合集聚創新資源,形成跨領域、大協作、高強度的創新基地,推動重點領域項目、基地、人才、資金一體化配置。

  鼓勵企業加大研發投入。引導企業面向長遠發展加大技術研發力度,參與重點領域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落實國家關於企業投入基礎研究稅收優惠政策,鼓勵社會以捐贈和建立基金等方式多渠道投入基礎研究。引導企業設立高水準研發機構,創新組織模式和管理方式。支援企業參與國家實驗室建設和國家重點實驗室重組,早期介入重大科技專項研究、戰略性科學計劃和科學工程。以專項資金、創新券等方式強化企業創新支援。

  加快建設開放開源平臺。支援中關村領軍企業建設人工智慧超高速計算中心、公共算力平臺以及人工智慧開源平臺、演算法資源庫和開源代碼託管平臺等一批開源開放平臺,推動自主創新底層技術架構應用與適配。研究完善開源開放平臺推廣和服務機制,支援企業使用懷柔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的重大科技基礎設施,構建以領軍企業為引領、大中小企業融通、産學研協同的研發生態。

  (三)完善技術創新體制機制

  探索技術攻關新型舉國體制。積極構建政産學研協同集中攻關模式,推動央企、國企、民營科技企業和高校院所等協同創新。實施中關村高精尖産業強鏈工程,探索面向全國的“揭榜挂帥”、“賽馬”等機制,支援企業出題、能者破題、揭榜比拼,集中攻克一批關鍵核心技術。建立顛覆性技術創新項目非共識評審、項目專員持續跟蹤、政府和風投聯動、逐步加碼投入的支援機制。鼓勵領軍企業通過研發戰略合作、産業鏈供需對接、技術交叉許可、投資並購重組等方式推進大中小企業融通創新。聚焦氣候變化、能源安全、生命健康等重大全球性問題,探索設立面向全球的創新基金,吸引國際頂尖研發力量聯合開展研究。

  優化市場導向的創新組織機制。充分發揮市場對技術研發方向、路線選擇、要素價格等各類創新要素配置的導向作用,建立常態化的企業技術創新諮詢機制,提升企業家、産業專家在重大科技項目立項中的參與度和話語權。建立産業需求牽引的項目形成機制,圍繞企業提出的重大技術需求,建立産業目標導向的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項目庫。支援企業牽頭實施重大科技項目,形成企業主導、高校院所支撐、投資機構深度參與的立項篩選方式,對於獲得風險投資的企業研發項目優先納入立項支援。拓展創新方向和項目徵集渠道,支援科學家、企業家、投資人共同參與技術研發方向選擇和資源組織。

專欄2 中關村示範區高精尖産業“強鏈工程”.png

  加強創新鏈産業鏈耦合發展。立足特色主導産業補鏈、強鏈需求,積極爭取國家技術創新中心等平臺建設佈局。強化科技資源開放和共用,圍繞産業技術創新鏈條,鼓勵企業、高校、科研機構共建産學研合作基地、高精尖創新中心。鼓勵領軍企業、知名科學家參與共建投資主體多元、運作機制市場化的新型研發機構。支援新型研發機構實行“預算+負面清單”管理模式,除特殊規定外,財政資金支援産生的科技成果及知識産權由新型研發機構依法取得、自主決定轉化及推廣應用。推進科技軍民融合深度發展,引導科技軍民融合特色園和創新平臺開展規範化、專業化、品牌化服務,打造具有全國影響力的“中關村新興領域專題賽”品牌。

  健全新技術新産品推廣機制。擴大對科技型中小企業首購、訂購等非標採購,支援裝備首臺套、材料首批次、軟體首版次産品研發和示範應用,推動建立符合國際規則的採購創新産品和服務的政策體系。實施新技術新産品應用示範工程,加強應用場景供給,促進新技術迭代更新和規模化應用。制定中關村示範區創新産品(服務)目錄,建設創新産品(服務)“線上發佈大廳”和交易平臺,推動供需對接,構建推廣應用新通道。

  三、深化先行先試改革,營造世界一流創新創業生態

  主動適應創新範式和科研組織形式的新變化,營造創新友好型制度環境,圍繞科技自立自強推動開展新一輪更具系統性、更大力度的先行先試改革,提升創新要素配置效率,促進創新主體更強、創新生態更優、創新要素更集聚、創新機制更高效。

  (一)深化成果轉化和知識産權改革

  引導高校院所基礎研究與産業創新平臺緊密結合,提高科技成果轉化和産業化效率。出臺打通高校院所、醫療衛生機構科技成果在京轉化若干措施。深化賦予科研人員職務科技成果所有權或長期使用權改革。探索建立健全協議定價、掛牌交易、拍賣、資産評估等多元化科技成果市場交易定價模式。推動建立高校院所科技成果轉化績效評價與激勵機制,加強專業化、市場化技術轉移機構建設,完善科技成果轉化人員評價激勵政策。實施高價值專利挖掘和轉化應用行動,推動高價值專利項目化、企業化並進入孵化器成長。試點開展重點領域專利快速預審、確權。支援國際知識産權仲裁機構、國際知識産權組織和服務機構在中關村落地。加快培育高水準知識産權專業機構,引導其在挖掘孵化、評估評價、運營轉化、維權服務等方面探索新機制。支援知識産權專業機構與金融機構建立知識産權評估評價、風險處置聯動機制。推動國家級知識産權交易機構建設,探索知識産權交易新模式。

  (二)推動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

  深化中關村人才特區建設,暢通國際人才流動渠道,建立健全海外人才工作、居留和出入境直通車制度,為外籍高層次人才申請在華永久居留、辦理最高時限居留許可提供更大便利。針對科學、技術、工程、數學領域和中關村急需緊缺外籍技術人才,積極探索技術移民試點。推動放寬境外知名高校優秀外籍畢業生在華工作的學位要求,吸引境外優秀本科畢業生到中關村示範區創新創業。對引進的海外高層次人才和急需緊缺人才,建立職稱評審綠色通道。推動允許海外高層次人才及其核心團隊將其在京取得的成果轉化收益等合法收入匯至境外。支援高校與北京市重點支援的新型研發機構聯合培養急需緊缺人才。

  (三)促進科技金融深度融合

  創建中關村科創金融試驗區,在創新科創金融組織體系、推進股債聯動試點、發展壯大創投行業、吸引長期資金投入科創領域、健全科技保險體系等領域改革創新,構建金融有效支援科技創新的體制機制。建立崇尚早期投資、硬科技投資和長期投資的引導機制,發展壯大耐心資本。深入開展股權投資和創業投資份額轉讓試點,推動S基金髮展。支援外資股權投資基金落戶,建設國際創投基金和項目聚集區。支援開展科技金融産品和服務創新,探索建設區域性政策性金融機構。創新科技型小微企業徵信服務模式,構建知識産權導向的中關村信用評價體系升級版。創新知識産權質押融資機制,開展知識價值信用貸款試點。爭取開展綠色技術銀行試點以及基礎設施領域不動産投資信託基金等資産證券化試點。加強投貸聯動、投擔聯動、融資集合擔保試點等金融服務模式創新。鼓勵設立科技保險專營機構,探索建立科技再保險制度。推進新三板深化改革,建設服務創新型中小企業的北京證券交易所,支援符合條件的企業登陸科創板、創業板、新三板等資本市場板塊,探索賦予區域股權市場更多産品和服務創新許可權。加快建設金融科技與專業服務創新示範區,支援金融科技企業參與北京金融科技創新監管試點。進一步深化中關村外債便利化試點,探索逐步實現非金融企業外債項下完全可兌換。

  (四)探索新經濟制度創新

  爭取開展新經濟包容監管試點,本著“適應性治理”等新理念,推動建立更具彈性的包容審慎監管機制。探索新經濟“監管沙箱”制度,推動數字經濟、平臺經濟等新經濟健康持續發展。深化“放管服”改革,大力支援新技術、新模式、新業態發展。持續關注跨界新興産業領域的制度需求,圍繞智慧交通、網際網路醫療、數字內容等領域開展制度創新試點,為新經濟企業提供試錯容錯環境。積極推動中關村示範區、國家服務業擴大開放綜合示範區和中國(北京)自由貿易試驗區“三區聯動”,實現政策疊加和貫通,探索建立與國際通行規則相銜接的開放政策體系。

  (五)完善創新生態治理機制

  尊重市場規律和創新規律,充分發揮政府“第三方創新服務整合者”作用,支援産業聯盟、行業協會、民辦非企業單位等創新型社會組織發展,鼓勵中關村企業家顧問委員會、專業服務機構、智庫等參與公共治理、承擔公共服務職能,優化多元共治的生態治理模式。按照“輕資産、強服務、活機制”要求,深化中關村發展集團國際化、市場化、專業化改革轉型,打造國際一流的創新生態整合服務商。大力弘揚“鼓勵創新、包容失敗”的中關村文化,發揚“産業報國、追求卓越”中關村企業家精神。依法保護企業家財産權、自主經營權和創新權益,增強中關村企業家的凝聚力、向心力、榮譽感和歸屬感。

  四、促進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打造全球創新創業高地

  著眼于推動科技資源優勢轉化為産業發展優勢,深入落實《北京市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條例》,推進技術轉移和科技成果商品化,深化創新創業服務,讓創新創業走向更高層次、更好生態和更高品質。

  (一)加強高校院所成果轉移轉化服務

  完善專業化技術服務網路。支援高校、院所、研究型醫院等新建一批專業化技術轉移服務機構。完善中關村技術轉移服務平臺績效評價機制,引導提升技術轉移服務能力和水準。搭建中關村成果轉移轉化線上平臺,圍繞科技成果挖掘、篩選、評價、推介、概念驗證和落地轉化全鏈條,實施常態化跟蹤服務。深化中關村科技成果轉化“火花”活動,探索形成“火花”活動與創業支援政策聯動機制。推動制定中關村技術經理人標準,支援發佈技術經理人相關團體標準,推動建立技術經理人職稱評聘、聯合聘用、業績監測和獎勵機制。組建中關村示範區技術轉移聯盟。

  支援科技成果轉化概念驗證。支援中關村開放實驗室聯合企業、科技服務機構等建設科技成果轉化概念驗證中心,打通科技成果轉化“最先一公里”。在科研儀器設備、檢驗檢測等領域進一步開放資源、互利共用。圍繞重點産業為中關村創新創業主體提供成果轉化、産品驗證、技術研發和推廣等服務,挖掘概念驗證轉化項目,探索科技成果轉化新模式,提升科技成果轉化效率。

  加強科技成果中試轉化。面向新一代資訊技術、智慧裝備、新材料等中試依賴度高的主導産業領域,引導高校、院所、企業建設科技成果轉化中試基地,推動基礎研究、應用基礎研究領域科技成果驗證、熟化。在積體電路、人工智慧等領域,推動高校、院所與企業共同建設面向基礎研究成果轉化的服務平臺。在生物醫藥領域,發揮醫療器械工程化平臺、生物樣本庫、生物相容性評價平臺等技術平臺作用,建設細胞和基因治療、生物藥、重組蛋白藥物中試生産平臺、AI創新藥孵化平臺等。開展中試基地認定工作,對符合條件的中試基地給予專項資金支援。

  (二)打造專業化孵化服務體系

  搭建專業化、市場化創業孵化平臺。圍繞中關村示範區主導産業,重點打造100家左右優質創業孵化服務機構,為技術驅動型創業企業提供垂直孵化服務。引導分園圍繞特色産業建設標桿型硬科技孵化器。支援央企、龍頭科技企業打造開放式創新創業孵化平臺。支援分園將老舊廠房、閒置樓宇等存量空間改建為多功能、低成本的社區型孵化器。持續支援雙創示範基地、大學科技園等創新發展。支援建設共性技術研發、工業性試驗、科技成果系統化和工程化開發、技術推廣等公共平臺,在新一代資訊技術、醫藥健康、新材料、智慧製造等領域佈局建設50家左右共性技術平臺。

  提高創業孵化服務能力。完善創業孵化支援政策,實行分類指導、運作評估和動態管理,引導孵化器全面提升發展品質和成效。強化創業增值服務能力,推動孵化載體整合多元服務功能,培植資本對接、連結高端服務資源等整合賦能能力。支援孵化器與專業機構聯動,為在孵企業提供産業技術服務、知識産權、人力資源、場景供給、市場拓展等專業服務。支援搭建面向創業企業的數字化市場服務平臺,開展市場數據、精準行銷、線上銷售等服務活動。引導孵化器構建集“研發創新、成果轉化、創業投資、人才和創業孵化”等功能于一體的新形態。依託中關村前沿技術創新中心和特色園區,打造一批加速器。

  探索構建跨境孵化網路。促進孵化服務機構國際化發展,連結國際資源。著力引進落地一批國際知名孵化器。探索境內外協同孵化培育,推動一批國際頂尖的技術項目和團隊在中關村示範區發展。引導孵化服務機構開展國際性創業活動,搭建國際創業平臺,設立海外孵化器。

  (三)支援高水準硬科技創業

  大力支援前沿科技創業。推進前沿技術商業化,支援智慧醫療器械、智慧機器人、區塊鏈等引領行業發展的前沿技術領域創業,催生一批硬科技企業。加快佈局一批應用場景,支援AI+、區塊鏈+等領域跨界創業,推動傳統領域、新興領域與數字經濟的深度融合。支援孵化載體整合技術、資本、産業、數據等資源要素,打造“硬科技”服務平臺。支援“硬科技”戰略投資,加大對具有原創性、自主性、顛覆性技術企業的投資,強化對早期項目的投資支援力度。

  推動科研衍生創業。鼓勵在京高校院所科研人員在崗兼職、離崗創業,積極支援大學生創業。鼓勵高校院所及科研人員以知識産權出資設立公司或入股公司。支援高校院所設立學科性公司,推進優勢學科相關技術開發、科技諮詢服務和科研成果産品轉化經營。支援企業提前介入科技成果轉化進程,鼓勵上市公司聯合高校院所、投資機構、服務機構共同投資孵化早期項目。發揮中科院北京國家技術轉移中心作用,引導優質創業項目在分園落地。

  五、強化數字經濟引領,建設世界級創新型産業集群

  瞄準産業發展制高點,統籌推進主導産業核心競爭力提升與未來新賽道培育,促進數字産業化、産業數字化,加快構建“241”高精尖産業體系,打造領軍企業引領、價值鏈高端、自主可控、萬億規模的世界級産業集群。

  (一)著力發展數字經濟

  增強數字經濟底層技術引領。充分發揮中關村技術創新優勢,加強數字經濟底層技術研發攻關,推動大數據採集、清洗、存儲、挖掘、分析等技術創新,積極佈局算力、演算法、數據、安全等數字技術,強化行業應用系統解決方案供給能力,夯實數字經濟發展創新底座。支援大數據、人工智慧、雲計算、數字孿生和區塊鏈等新一代數字技術應用和整合創新,支援概念驗證和前沿顛覆性項目。加快數字化共性標準、關鍵技術標準制定和推廣。

  強化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支撐。圍繞國家和區域5G專網、車聯網、工業網際網路、政務專網、新型計算中心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需求,引導中關村領軍企業聯合産業鏈上下游企業,推出技術領先、性能強大、安全可靠的系統解決方案。大力推進人工智慧、大數據中心、北斗系統、車路協同系統等科技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推動實現“雲、網、端、邊”全覆蓋。支援分園高標準建設水電、交通、管網等智慧化基礎設施。鼓勵企業參與各地政府採購和應用示範項目建設投資,服務國家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戰略佈局。

  發展數字經濟新業態。實施中關村數字經濟引領發展行動計劃,加強數字技術創新應用,加速數字新業態、新模式、新消費發展。加快中關村工業網際網路産業園“先導園”建設,支援建設一批跨領域跨區域工業網際網路平臺。推動大型製造企業“上雲上平臺”,鼓勵中小微企業應用工業網際網路平臺提升資源配置效率,加快形成工業網際網路産業集群。在電子商務、生活服務、文娛消費、文化教育、醫療健康等領域,做大做強一批平臺型數字化服務旗艦企業,積極佈局線上新服務。圍繞供應鏈金融服務、數字資産交易等領域,加強資源整合,形成分佈式生産在全國、模式創新在北京、數字金融服務在中關村的産業生態格局。

  建設數字經濟新場景。重點圍繞智慧城市、金融科技、“科技冬奧”、園區治理等場景,形成“中關村解決方案”。推進以工業網際網路、自動駕駛、智慧城市感知、超高清視頻應用等為重點的垂直行業場景應用示範。建立典型應用場景的市場化推進長效機制,定期發佈場景機會清單,引導龍頭企業牽頭開展應用場景建設。發揮政府資金引導帶動作用,吸引社會資本加大對場景項目的投資力度。統籌資源建設示範街區、示範路段等功能場所,建設一批場景體驗中心、智慧城市展示體驗中心等。

專欄3 中關村示範區“十四五”重點推進的場景計劃.png

  完善數字經濟治理體系。積極探索數據資源確權、流通、交易、應用開發規則和流程,推動建立健全數據交易治理規則。發揮北京國際大數據交易所數字資産交易平臺作用,圍繞數據、技術等數字經濟關鍵要素流通開展試點示範。推動探索建立數據跨境流動機制。按照鼓勵創新原則,推動構建符合創新規律的數字經濟監管制度和監管治理體系,營造更加開放的數字經濟發展環境。加強數字經濟領域標準創制、知識産權保護和個人隱私保護,引導企業遵守科技倫理。

  (二)構建“241”高精尖産業體系

  推進新一代資訊技術産業、生物技術與健康産業兩大主導産業引領發展。推動以人工智慧、積體電路為引擎的新一代資訊技術産業創新發展,支援大數據、雲計算、5G、物聯網、區塊鏈、虛擬現實、資訊安全等細分領域加快發展,加強新一代資訊技術與實體經濟融合發展。在海淀園、朝陽園、石景山園、亦莊園等園區建設一批産業載體,形成具有技術主導權的新一代資訊技術産業集群。推動消費網際網路領域優勢向産業網際網路領域拓展,引導新一代資訊技術與傳統製造業深度融合。做優做強以創新藥品、新型疫苗、高端醫療器械、精準醫療為重點的生物技術與健康産業,組建生物醫藥産業服務平臺和醫療器械産業服務平臺,提升中關村生命科學園、大興生物醫藥基地、亦莊生物醫藥園産業聚集能力,打造全球領先的生命健康研發創新策源地和産業集聚區。

  支援先進製造、現代交通、綠色能源與節能環保、新材料等四大重點産業高端發展。大力培育以機器人、智慧裝備為核心的先進製造産業,帶動工業製造智慧升級發展,支援新能源汽車、商業航太、科學儀器等細分産業發展,建設國際領先的先進製造業發展示範區。大力培育以智慧網聯汽車、軌道交通與智慧出行為核心的現代交通産業。加快空間資訊産業數據資訊的共用發展,實現在智慧城市、應急救援等場景中的廣泛應用。推動在車聯網、城市交通管理、城市地下軌道交通等領域實現應用場景開放。緊抓碳達峰、碳中和戰略機遇,大力推動低碳、零碳、負碳技術研發與産業化,加快壯大以氫能及燃料電池、能源網際網路為代表的綠色能源與節能環保産業。推動高效節能與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慧等深度融合,打造完整的能源網際網路基礎運作體系。大力發展以第三代半導體材料、石墨烯為代表的新材料産業,重點聚焦前沿新材料、關鍵戰略材料、先進基礎材料等領域,著力培育一批新材料領軍企業,打造高端新材料産業生態。

  持續推動現代服務業創新發展。打造以科技創新為特色的現代服務業,重點發展研發服務、創業孵化服務、科技諮詢服務等專業科技服務和綜合科技服務,大力發展金融科技、文化科技、消費科技、城市科技等新業態新模式,帶動傳統産業轉型升級。探索專業服務業資質互認制度性突破,引進和培育一批專業化、國際化服務機構。推動建立專業服務國際聯合體和行業聯盟,支援行業協會、第三方機構開展專業服務品牌培育和塑造行動。

  (三)前瞻佈局未來産業

  敏銳把握未來産業發展趨勢,提升對新賽道的敏感性和判斷力。支援開展事關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和重大引領作用的未來産業自由探索研究,前瞻部署一批戰略性、儲備性技術研發項目。加快發展基因編輯、合成生物學、生物製造等未來生命健康産業,大力發展量子資訊、未來網路、無人技術、柔性製造等未來智慧産業,著力推動光電子材料、量子材料、新型超導材料、智慧材料等未來材料産業,積極推動新一代空天系統、衛星網際網路等未來民用空天産業和新型低碳潔凈能源産業,形成一批突破性研究成果,不斷催生新産業新業態。

  六、推動一區多園協同發展,提升園區引領帶動作用

  著眼于北京高品質發展新需要,大力提升園區高精尖産業空間承載能力、專業化服務能力和統籌協同發展能力,推動一區多園高端化、特色化、協同化發展,輻射帶動京津冀乃至全國創新發展。

  (一)優化産業空間佈局

  引導分園高端化發展。按照聚焦重點、發揮優勢、分工協作、突出特色的原則,結合各分園資源稟賦和産業基礎,支援各分園重點發展1-2個主導産業和1-2個培育産業。支援各分園積極發展科技服務為代表的現代服務業,前瞻佈局面向未來的新興産業。適應産業業態和發展趨勢變化,推動各分園産業定位及時優化、調整和提升。

  推進組團發展模式。按照産業相近、功能相通、地域相連的原則,重點推動形成31個功能明確、産業集聚的發展組團,促進土地集約利用和空間集約發展。支援組團發展模式多樣化和載體形態豐富化,探索建立研發創新模式、創新型總部經濟模式、高端産業集群模式、領軍企業模式、雙創社區模式和特色小鎮模式等發展運營模式。加強組團內部功能協同與服務統籌,強化對發展組團的精準管理與服務,提升組團産業培育能力和承載能力,進一步優化存量、引導增量、提高品質。適時研究啟動示範區區位優化調整工作。

  (二)加強高精尖産業空間載體建設

  推進特色産業園建設。加強特色産業園建設頂層設計,建立市區統籌推進園區佈局和運營發展協同機制。結合重點産業領域和重點區域,規劃建設提升一批特色産業園,精準制定産業準入標準,優先保障建設用地及指標,實現各分園均有特色産業園佈局。鼓勵特色産業園圍繞細分領域産業發展需求,加強産業服務、公共配套、新型基礎設施等服務設施建設,科學佈局研發孵化、中試加速、産業發展等功能。支援構建特色園區市場化運營平臺,完善産業垂直服務體系,提升園區運營服務能力。

  推動老舊廠房、低效産業園改造更新。按照城市更新部署,研究制定推動中關村示範區老舊廠房、低效樓宇、低效産業園區以及各類騰退空間升級改造的政策措施和工作方案,進一步釋放高精尖産業發展空間資源,提升高精尖産業承載能力。鼓勵分園通過收儲、自主轉型、合作開發等方式,開展規模化改造、定制化改造、整合改造、園區統籌改造,推動“騰籠換鳥”和業態升級,支援一批存量空間更新利用項目建設。完善中關村高精尖産業空間供需服務平臺建設,定期發佈高精尖産業空間資源,促進産業空間供給與企業需求精準對接。

  實施園區分類管理。根據園區建設發展基礎、功能定位、資源稟賦、服務能力等,對園區實施評估分類,重點打造一批具有示範帶動作用的高水準園區。支援中關村工業網際網路産業園、中關村生命科學園三期、中關村(京西)人工智慧産業園、中關村東升園二期等園區建設,提升中關村軌道交通産業園、大興生物醫藥基地、中關村積體電路設計産業園等産業承載能力,推動中關村軟體園、金隅智造工廠、中關村壹號等園區提質增效。

  (三)提升園區專業服務能力和綠色智慧發展水準

  提升園區專業服務能力。支援成立園區專業化運營團隊,鼓勵分園引入或設立專業化、市場化、國際化的産業促進服務機構,探索組織架構、運營管理、模式機制創新。支援園區專業化運營團隊和産業促進服務機構圍繞分園主導産業發展需求,開展産業規劃研究、産業服務平臺建設、精準化科技服務、應用場景挖掘、産業創新資源導入等專業服務。支援分園聯合央企、社會資本成立特色産業投資基金。著力提升園區精細化管理服務能力,推進專業服務重心下移,支援分園設立政務服務大廳或服務客廳,為企業提供便捷服務。吸引科技服務機構、平臺型組織、領軍企業等參與特色園區服務體系建設,精準提供人才、投融資、市場、供應鏈等優質對接服務。支援豐臺園圍繞軌道交通、懷柔園圍繞科學儀器和感測器、房山園圍繞智慧製造、通州園圍繞城市科技等設立專業化産業促進服務機構,做優做精服務品牌。

  推動園區綠色化智慧化發展。編制中關村示範區綠色發展行動方案,開展綠色發展專項行動,創建國家生態工業示範園區、綠色園區等示範試點。支援分園圍繞綠色發展、生態環境保護、智慧化建設管理、智慧服務等方面,加強技術供給,推進數據化、智慧化、綠色化等産業類項目融通發展。支援園區發展第三方合同能源管理、“環保管家”服務等新型服務模式。鼓勵分園圍繞綠色産業與智慧園區建設舉辦創新創業大賽、創新挑戰賽等專業賽事。

  (四)完善一區多園統籌協同發展機制

  深化統籌協同工作機制。加大市級層面在園區建設規劃、産業用地、重大項目落地等方面的統籌力度,著力解決部分專業園區小、散、弱問題。支援各區健全分園管理機構,鼓勵探索市場化用人機制,提升抓項目、抓産業、抓生態的專業能力。探索完善有利於企業跨區遷移的政策措施,建立分園結對合作機制,有序引導中心城區分園外溢的高精尖創新成果和優質孵化畢業項目在郊區分園落地轉化。推動分園與産業孵化、技術轉移和知識産權平臺深度對接,引導分園産業鏈上下游企業供需資訊共用互通,推動創新鏈、産業鏈、供應鏈聯動,實現協同發展。

  完善分園發展支援政策措施。按照“一園一産”原則,聚焦市區聯合重點支援的主導産業,制定産業發展規劃及促進政策,明確重點發展方向和功能佈局。加快建設高精尖産業協同創新平臺、硬科技孵化平臺,提升專業化産業服務能力。實施分園提升發展專項行動,明確重點任務和重點項目,推動符合分園産業定位的重大項目在發展組團落地實施,推動創新型企業在分園發展組團內集聚發展。

  深化園區監測考核評估機制。加強分園創新發展跟蹤指導與考核評估,定期分析分園發展態勢。建立發展組團動態調整機制,推動發展組團序列動態化管理。結合産業領域和發展類型,從集聚水準、支撐作用、創新能力和發展潛力等方面開展分園綜合評價,依據評價結果對園區實行分級支援,探索建立整改、退出機制,推動分園高品質發展。

  (五)加強京津冀及全國示範引領

  推動構建研發經濟價值迴圈體系。發揮中關村示範區創新資源豐富、研發活動活躍、科技成果豐碩等優勢,探索建立形成研發經濟反哺機制,提升研發經濟對本地的價值貢獻。積極搭建科技成果産權流轉和變現處置公共服務平臺,促進科技成果轉讓、實施許可和作價入股。圍繞知識産權收儲、作價投資等關鍵環節制定支援政策,推動在京高校、科研院所、企業、金融機構等開展知識産權戰略投資,以市場化方式推動成果異地轉化收益共用。通過加強投資佈局、合作園區運營、探索區域分享機制等,建立中關村前沿技術與京外製造業優勢互補、收益共用模式。

  推動京津冀産業鏈和創新鏈深度融合。支援通州園做強做大,打造城市科技特色園區,形成支撐副中心建設和通州區轉型發展的創新引擎。發佈雄安新區中關村科技園發展規劃,高標準建設雄安新區中關村科技園、保定·中關村創新中心、天津濱海-中關村科技園等合作園區。通過飛地經濟、夥伴園區等方式,構建跨區域優勢産業鏈,推動産業鏈在京津冀高效分工、錯位發展、相互融合。支援中關村示範區企業參與津冀傳統産業轉型升級,推進京津冀工業網際網路一體化發展。著力營造京津冀跨區域創新創業生態,支援區域內實驗室、科學裝置、試驗場所等開放共用,推動人才、技術、資本、資訊等創新要素跨區域流動。通過聯合招商、協同研發、新技術新産品示範應用、産業協同等方式,構建“研發共同投入,産業化共同受益”合作機制。

專欄4 中關村示範區推動京津冀産業鏈創新鏈融通計劃.png

  強化全國輻射帶動作用。探索區域合作新路徑,優選與中關村産業互補性強、能夠形成上下游完整産業鏈條、市場需求較大的地區開展對接合作。推動中關村數字産業、技術與京外傳統産業融合,支援大數據、雲計算、工業網際網路等企業與全國製造業頭部企業合作,在中關村建立區域性及全國“創新大腦”和“産業大腦”。積極引進符合首都城市戰略定位的優質項目和企業總部在中關村落地,形成互相賦能的協同發展模式。

  七、全球視野招才引智,集聚世界一流人才

  貫徹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方針,堅持全球視野、需求導向、市場機制,圍繞中關村重點産業發展需求,不斷完善與國際接軌的育才、引才和用才機制,打造具有全球競爭力的國際人才高地。

  (一)構建高能級人才隊伍

  集聚高水準的戰略科技人才。實施國家級人才計劃、市級人才計劃,完善示範區企業首席科學家發現機制,遴選海外及本土戰略科技人才。重點引進一批能夠引領國際科技趨勢的頂尖戰略科學家,集聚一批從事科學前沿探索和交叉研究的世界傑出科學家,帶動示範區科技人才隊伍實力躍升。鼓勵企業為戰略科技人才量身打造事業發展平臺和研究團隊。

  集聚高層次的産業領軍人才。大力實施中關村高聚工程,引進領軍企業家、創業領軍人才、投資家等人才。大力集聚連續創業者、企業高管、職業經理人等,帶動形成一批優秀創新創業團隊。加快培養具有全球思維、戰略眼光、市場開拓精神和社會責任感的優秀企業家隊伍,發揮企業家在把握創新方向、凝聚人才、籌措資金等方面重要作用。

  集聚高素質的海外優秀人才。制定實施國際創新創業人才引進行動計劃,積極引進以外籍人才、外籍華裔人才、海外華人等為重點的海外創新創業人才。支援外籍人才參與科技創新戰略規劃、創新政策等諮詢,支援外籍科學家依託在中關村註冊的內外資獨立法人機構,領銜和參與申報省(市)級以上科技計劃項目、重大科技創新平臺建設。

  集聚高活力的青年創業人才。實施“雛鷹人才計劃”,加大青年企業家扶持力度,吸引從事新産業、新業態、新技術和新模式的青年領軍人才。實施“全球青少年圖靈計劃”,在全球範圍內發現、跟蹤、培養有創新潛質的青少年。搭建青年人才創業一站式服務平臺,打造一批低成本、全要素、便利化的創業、社交與生活空間。支援符合條件的優秀青年科技人才申請辦理引進落戶、工作居住證,推薦參加相關職稱評審。

  集聚高價值的科技服務人才。落實天使投資稅收政策,支援成立投資人聯盟等平臺機構,培育和壯大以天使投資人、風險投資人等為代表的投資人隊伍。集聚培養一批覆蓋科技、管理、金融、法律等領域的國際化複合型科技成果轉移轉化人才,壯大技術經理人、科技諮詢師等專業化人才隊伍。實施“朱雀計劃”,引進培養一批高端科技項目管理人才。推動將高價值的科技服務人才納入高層次人才政策範圍。

  (二)創新引才育才用才機制

  強化引才用才單位主體作用。聚焦解決“卡脖子”技術問題,發揮企業、高等學校、科研機構等用人主體作用,搭建事業發展平臺,面向全球引才用才。支援企業立足自身優勢和發展需求,以跨境項目合作等方式,吸引外國科學家及團隊提供智力服務。加大柔性引才力度,鼓勵企業在全球建設“人才飛地”。支援企業搭建線上“國際高端人才會客廳”,開展非接觸的交流合作。

  完善市場化人才發展機制。強化市場發現、市場認可、市場評價的人才發展機制。依託國際知名獵頭機構、高校院所、科技企業、中介機構、學術團體和聯盟組織等,面向全球招才引智。發揮中關村國際人力資源服務聯盟引才作用,加快引進“急需緊缺”的國際人才。對經由市場主體評價並獲得市場認可的優秀創新創業人才及其核心團隊,在科研立項、成果轉化、創新創業等方面給予支援。

  創新人才發展培養模式。推動中關村示範區高校院所增設前沿和緊缺學科專業,探索開展知識産權專業碩士、專業博士培養工作。引導高校院所與企業深化合作,搭建面向未來産業的創産教融合平臺,重點承擔創新創業人才培養、前沿領域項目孵化育成、商業實戰經驗教育等功能,培養面向未來産業的創新型、研究型、應用型人才。

  強化海創園載體功能。加大中關村海外人才創業園支援力度,打造海外歸國人才創業全鏈條服務體系。建設國際青年創業服務平臺,為國際知名高校優秀畢業生來華創業提供支援。舉辦國際人才創業加速營等活動,為國際創業者提供優質資源對接。從政策精準宣傳、品牌形象塑造、服務能力提升、海外人才延攬等方面做好國際人才服務工作。

專欄5 中關村海外人才創業園服務提升計劃.png

  (三)完善人才服務體系

  建立市場主導的人才服務體系。推動政府人才公共服務與經營性服務分離,引導高端人力資源服務機構加快集聚。持續擴大中關村國際人力資源服務聯盟成員,加快引入國際知名獵頭機構、人才測評機構等,推動取消外資出資比例限制,允許設立外資獨資經營性人力資源服務機構,打造市場化、國際化、專業化的人力資源服務體系。

  提供有黏性的國際人才服務。以適應國際人才需求為導向,打造一批特色國際人才社區。強化國際高端要素配套,推動建設國際化醫院、國際學校,為國際人才提供社保醫療、人才就醫、子女入學等便利。增強國際人才政策的協調性和吸引力,推動解決與之配套的簽證、生活和語言等相關問題。爭取建立中關村移民事務服務中心,打造出入境事務“一站式”服務平臺。

  提供有溫度的配套服務。建立常態化的人才聯絡服務機制,為人才提供專業快捷的代辦、陪辦服務。積極統籌區域內的共有産權房、公租房等房源,面向青年創業人才精準配租配售。進一步提升人才服務的便捷性、靈活性和及時性。

  八、深度融入全球創新網路,建設高水準開放的中關村

  以全球視野謀劃和推動創新,結合“兩區三平臺”建設,打造一批國際科技合作戰略支點,充分利用全球高端創新資源,努力成為雙向迴圈的重要節點和全球創新網路關鍵樞紐,深度參與國際科技治理,塑造科技向善理念,為促進全球科技創新交流合作作出新的貢獻。

  (一)打造國際科技合作戰略支點

  推動建立國際合作園區。以資源稟賦和主導産業為牽引,引導各分園與國際産業創新高地建立定向連結網路,積極推動國際化特色産業基地、園區和載體建設,探索建立常態化、深層次國際合作機制。加快引進國際一流創新創業人才、先進技術、金融資本、研發平臺、科技服務機構等創新資源。鼓勵各類創新主體與外資聯合共建重點實驗室、協同創新中心、聯合孵化平臺和産業技術創新聯盟。推動在海淀北部、電子城、生命園、亦莊等形成國際組織集聚區,爭取一批國際組織、跨國公司總部和國際研發機構落地發展。

  支援分園打造全球連結平臺。發揮海淀園高校院所資源優勢,鼓勵高校院所設立國際合作研究計劃,探索面向全球開放基礎研究崗位。支援朝陽園建設國際創投集聚區、西城園打造國際金融科技高地、豐臺園打造軌道交通國際創新集聚區。支援順義、大興深化建設中德産業園、中日創新合作示範區,打造國際産業創新合作新典範。支援石景山園加快中歐創新園建設,高水準打造冬奧國際化示範窗口。推動中關村科學城、懷柔科學城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向全球開放共用,打造全球科學家聯合研發的重要支撐平臺。立足中關村軟體園國家數字服務出口基地打造“數字貿易港”。

  建立國際技術轉移服務樞紐。搭建國際科技成果轉化和技術成果發佈交易綜合服務平臺,廣泛連結世界各國科技成果轉化方面的專家、科技企業、技術轉移平臺等資源,服務國際間、地區間技術交易活動。推動組建國際技術交易聯盟,吸引一批有國際服務能力的創業投資機構、知識産權機構、技術轉移機構、諮詢機構等專業化機構參與。

  (二)充分連結全球創新資源

  支援建設海外離岸創新中心。深化拓展與世界創新領先區域合作,探索設立海外科技園。發揮好中關村海外聯絡處連結全球創新“橋頭堡”作用,深化對接國際人才、技術、項目等創新資源。支援中關村企業、高校院所設立海外創新中心、海外孵化基地、跨境研發中心和海外産業園。探索境外離岸孵化、中關村加速的跨境服務模式。搭建中關村企業國際化發展服務平臺,為“走出去”企業提供國際化金融、法律、風險防範等專業服務。

  構築國際産業鏈供應鏈節點。大力培育具有全球資源整合能力的本土世界領軍企業,鼓勵有實力的企業提高海外優質資源配置能力。支援企業境外投資向研産銷全鏈條拓展,加快佈局境外物流配送中心、分銷服務網路、委託生産基地,積極打造全球化供應鏈體系。鼓勵領軍企業發起設立産業基金,瞄準産業鏈關鍵環節、核心技術加強科研攻關,面向海外實施兼併重組,成為國際“鏈主”企業。持續吸引科技型跨國公司的地區總部和外資研發中心、設計中心、行銷中心、結算中心等功能性機構入駐。

  深化“一帶一路”創新合作。加強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先進創新區域的科技交流合作。鼓勵各分園投資運營主體加強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科技園合作。推進“一帶一路”國際孵化聯合體建設,共同構建有利於科技型中小企業發展的創新創業環境。推動中關村企業參與“一帶一路”數字基礎設施、技術聯合攻關與創新應用等國際合作,帶動“北京標準”“北京智造”和“北京服務”走出去。

  (三)提升創新國際化影響力

  把中關村論壇打造成為面向全球科技創新交流合作的國家級平臺。加快推進中關村論壇永久會址建設,搭建國際交往新載體。做優做強論壇技術交易版塊,完善常態化辦會機制,做到“月月有活動,季季有亮點”。提升中關村論壇的國際化、權威性和影響力,發佈一批具有世界引領性的科技政策、研究報告,形成涵蓋尖端科技成果、獨角獸、領軍企業、世界級産業集群的中關村品牌合力,成為創新新思想新理念的交流傳播平臺、新科技新産業的前沿引領平臺、新技術新産品的發佈交易平臺、創新規則和創新治理的共商共用平臺。

  培育特色領域國際科技品牌活動。支援分園高水準舉辦世界機器人大會、世界積體電路大會、全球金融科技峰會等全球性品牌活動。面向前沿科技領域,策劃或爭取知名的國際學術會議落戶中關村。支援民間機構和社會力量舉辦創新論壇、創業大賽等國際交流活動。持續做強中關村指數全球影響力,探索海外媒體發佈渠道,打造成為世界各國全面了解中關村的“窗口”和“名片”。

  塑造“中關村標準”國際品牌。積極引導和支援企業、科研機構、高等院校、社會團體參與國際標準和國外先進標準制定。引導中關村標準化組織在5G、大數據、人工智慧等重點産業領域和新興前沿領域創制一批具有國際領先水準的“中關村標準”,推動“中關村標準”轉化為國際標準,在國內外推廣應用。

  九、加強規劃實施保障

  (一)加強組織領導

  中關村示範區領導小組加強本規劃實施工作的統籌和領導。示範區領導小組辦公室具體負責規劃組織實施工作。領導小組各成員單位和各分園管理機構要將規劃相關任務列入年度重點工作事項。進一步加強領導小組成員單位工作聯動,整合市相關部門資源,合力推進示範區高品質發展建設。進一步優化中關村示範區管理體制機制,加強對分園落實規劃工作的指導。

  (二)強化協調推動

  圍繞本規劃確定的發展目標和任務,依託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部際協調小組和北京推進科技創新中心建設辦公室統籌協調機制,爭取形成部委支援合力,探索開展一批綜合性、突破性、跨界性的重大改革試點。同時,強化改革試點、産業政策和創新項目協調,完善重大項目儲備和推進機制,實施重大項目和重大平臺帶動。

  (三)強化規劃實施

  以本規劃為依據,分解落實規劃提出的發展目標、主要指標和重點任務,確保規劃有計劃、有步驟地落實。建立規劃評估指標體系,加強規劃實施監測和總結分析,開展第三方評估。著力推動規劃實施信息公開,加強對規劃實施的民主監督,鼓勵創新創業主體及社會各界為規劃實施建言獻策。

分享:
相關政策

您訪問的連結即將離開“首都之窗”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