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務公開 > 政策公開 > 政策文件
  1. [主題分類] 城鄉建設、環境保護/城市規劃
  2. [發文機構] 北京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3. [聯合發文單位]
  4. [實施日期]
  5. [成文日期]
  6. [發文字號] 〔〕
  7. [廢止日期]
  8. [發佈日期] 2011-02-25
  9. [有效性]
  10. [文件來源] 政府公報 年 第期(總第期)

北京市豐台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

字號:        

(2011年1月13日豐台區第十四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七次會議批准)

北京市豐台區人民政府

二〇一一年四月

目錄.png

序 言

  豐臺,京南門戶,城南腹地,擁有悠久豐富的歷史文化積澱。長期以來,在服務首都北京的快速發展中,承擔了大量現代城市的基礎與保障功能,成為重大交通樞紐設施的承載地,航太軍工、大型央企的聚集地,為首都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堅強支撐、做出了重大貢獻。隨著首都發展進入快速開放變革時代,城市功能格局的不斷調整,豐臺在發展過程中經歷了發展要素不足、功能佈局缺失的客觀階段,經濟社會綜合發展實力與其他中心城區相比存在一定差距。加快發展、迎頭趕上已經成為全區上下共同的呼聲。

  “十二五”時期是豐臺推動跨越發展、實現強勢崛起的重大戰略機遇期。經濟發展方式加快轉變,世界城市建設縱深推動、城南行動計劃全面實施、城鄉一體深入推進、京津冀都市圈加速形成,都將給豐臺破解歷史難題、改變城鄉面貌、釋放發展潛力、實現跨越升級提供難得的歷史機遇。豐臺將進入打造首都建設中國特色世界城市新空間和“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綠色北京”新名片的全新發展階段。站在新的起點,邁向新的征程,為搶抓歷史機遇、推進城鄉統籌、加快區域發展,按照中央、市委、區委“十二五”規劃編制的建議,制定《豐台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本規劃主要闡明區委區政府的戰略意圖,明確“十二五”期間區域發展的戰略目標、重點任務和政策取向,是全區人民共同奮鬥的行動綱領。

圖1 北京市豐台區區位圖.png

圖1 北京市豐台區區位圖


第一篇 把握時代特徵,開創嶄新未來

  “十一五”時期是豐臺全面奠定發展基礎、贏得發展機遇、轉變發展方式、建設現代化新城區的重要五年。在市委市政府的領導下,全區人民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牢固樹立和諧社會的發展理念,緊緊圍繞首都城市功能拓展區的總體定位,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有力推動了區域的科學發展。面向未來,站在新的歷史起點,需要我們把握機遇謀發展、落實定位見成效、夯實基礎上臺階、調整結構上水準,謀劃豐臺崛起發展的宏偉藍圖。

第一章 五年奮鬥的成果,跨越發展的基礎

  過去的五年,豐臺圓滿完成了北京奧運會籌辦任務和新中國成立60週年慶典保障工作,有效應對了國際金融危機的挑戰,大力推動麗澤金融商務區等重點功能板塊的建設,加快重點産業發展,“十一五”規劃確定的主要目標任務全面完成,經濟社會保持了又好又快的發展勢頭。區域經濟實力顯著增強,人民群眾生活持續改善,基礎設施建設加快推進,區域環境面貌全面提升,生産生活秩序安全穩定,發展成果惠及到千家萬戶,為未來跨越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經濟發展邁上臺階。全區經濟保持平穩較快發展,地區生産總值年均增長13.8%,達到705.5億元;每人平均地區生産總值突破5000美元,邁入中等發達水準的新城區。經濟結構不斷優化,第三産業比重達到76%,現代服務業佔地區生産總值比重達到55%。經濟發展的品質和效益顯著提升,區級財政收入達到47.3億元,比“十五”期末翻了一番以上。節能減排成效顯著,萬元GDP能耗、水耗分別下降21%和20%。

圖2 2005-2010年豐台區地區生産總值變動情況.png

圖2 2005-2010年豐台區地區生産總值變動情況

圖3 三次産業結構調整情況.png

圖3 三次産業結構調整情況

圖4 2005-2010年豐台區財政收入完成情況.png

圖4 2005-2010年豐台區財政收入完成情況


  重點板塊實現突破。四大重點板塊建設全面提速,功能區發展成效明顯,成為聚集城市功能、吸引高端産業、承接重大項目的重要載體。麗澤金融商務區進入首都金融業發展總體格局,開發建設全面啟動,招商引資穩步推進。豐臺科技園成為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的重要組成部分,技工貿總收入達到1950億元,總部型企業達到236家,總部基地的品牌效應開始凸顯。大紅門服裝商貿區升級步伐不斷加快,成為市級服裝服飾文化創意産業集聚區,服飾交易市場達到39家,營業面積超過百萬平米,年交易額佔到全市的60%左右。河西生態發展區加快建設,被確定為北京首個生態休閒旅遊度假區,旅遊景區綜合環境逐步提升,成功申辦了2013年中國國際園林博覽會、2014年世界種子大會等一批大型高端會展活動。

  城市環境明顯提升。城市路網結構持續優化,規劃的10條城市快速路全部建成,區域內軌道交通線達到5條,有效改善了區域交通環境。水電氣熱等市政設施運作保障能力明顯提升。城市生態環境顯著改善,空氣品質二級以上天數比例達到72.6%,綠化覆蓋率達到43.8%,林木綠化率達到39%,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到100%。加強城市環境綜合治理,實施了老舊小區、出租大院的整治改造工程,積極採取強有力措施,有效控制了違法建設,城市管理水準明顯提高,城鄉環境面貌發生了可喜變化。

  城鄉統籌紮實推進。農村地區經濟結構調整成效顯著,傳統農業逐步向都市農業轉變升級,非農産業發展水準不斷提升,花卉、農副産品批發等産業在北京市乃至全國佔有重要地位。統籌發展力度不斷加大,建立了城鄉統籌、部門聯動的工作機制,政府各部門的職能全部延伸到農村,覆蓋到農村,服務到農村。新農村建設成效顯著,有序推進了農村地區路網建設、安全飲水、污水處理、戶廁改造、垃圾處理“五項工程”,農村環境明顯改善。加快推進城鄉一體化進程,在河東三鄉設立地區辦事處,94%的村完成了農村集體經濟産權制度改革。

  社會民生顯著改善。城鄉居民安居樂業。住房保障水準穩步提升,開工建設保障性住房245.5萬平方米,危舊房改造累計開復工181萬平方米,重點推進了南苑棚戶區改造,在全市率先為符合條件的家庭進行了廉租住房實物配租,做到了應保盡保。率先實現城鄉低保標準並軌,養老和醫療保險參保人數分別增長100%和70%。公共服務體系更加完善,建設了豐臺醫院婦幼保健中心、十二中科豐校區、奧運壘球場等一批重大公共服務設施,所有社區均建成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站),社區(村)文化活動室覆蓋率達到95%。人民生活水準大幅度提高,城鎮居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村居民每人平均純收入年均分別增長11.3%和10.6%;實現城鎮登記失業人員就業10萬人,促進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2.1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3%以內。

第二章 搶抓難得的機遇,應對複雜的挑戰

  “十二五”時期是國內經濟社會進入全面轉型的關鍵時期,首都北京在成功實現“新北京、新奧運”戰略構想之後,開始步入全新的發展階段。未來五年,將是豐臺經濟社會發展的戰略機遇期、全面加速期、功能轉型期和改革攻堅期。在這個特定的變革時代,既蘊含重大機遇,又帶來嚴峻挑戰,但總體上機遇大於挑戰。機遇轉瞬即逝,挑戰複雜多變,必須牢固樹立搶抓機遇、強勢崛起的意識和信心,必須著力增強應對挑戰、戰勝困難的勇氣和能力,在新的起點上,爭創新優勢、謀求新發展、實現新跨越。

  一、難得的戰略機遇

  借勢發展方式轉變。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産業,是金融危機後國家做出的重大決策部署。未來一個時期,將是國內外産業重組、産業升級、産業轉移的集中調整期。新興産業、新型業態的蓬勃發展和首都經濟發展動力的轉換,有利於我區加快壯大符合首都發展方向的主導産業,引進培育符合區域功能定位的戰略性優勢産業,著力構建功能完備、特色鮮明的現代産業體系,促進區域經濟總量規模的快速擴張和産業發展水準的大幅提升。

  分工世界城市建設。建設中國特色世界城市和實施“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綠色北京”的城市發展戰略,是奧運之後北京提升城市發展能級的全新戰略目標,將引發新一輪城市功能的補充與完善,産業內涵的細分與豐富,空間佈局的重構與優化。有利於我區充分發揮城市功能拓展區的區位優勢、空間優勢和生態優勢,承接核心功能環節,引進關鍵發展要素,集聚新興産業業態,進一步明確在首都發展中的分工地位,提升經濟發展的層級,構建更具競爭力的發展優勢。

專欄:世界城市——新世紀首都的戰略選擇.png

  落實城南行動計劃。2009年底,市委市政府出臺了《促進城市南部地區加快發展行動計劃》,重大的功能項目,巨大的投資規模,使豐臺成為城南計劃的主承載、南部崛起的主戰場。城南行動計劃的全面實施和西部地區發展政策的全面落實,有利於我區構築更加完備的基礎設施、提供更加全面的公共服務、營造更加良好的發展環境,對高端資源、優勢産業、關鍵人才的感召力、承載力將躍升到全新的層級,成為首都經濟佈局的增長極、城南發展的新引擎。

  加快城鄉一體發展。市委市政府提出了率先形成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新格局的戰略部署,城鄉結合部地區要成為實現城鄉一體化的示範區。豐臺作為典型的城鄉結合部,推進城鄉一體化發展,既是“十二五”時期的重大戰略任務,更是加快區域整體發展的關鍵所在。全面落實城鄉一體的發展戰略,加快重點村改造步伐,集中快速地推進城市化進程,有利於我區破解綠隔地區歷史遺留問題,改善農村面貌,保障農民利益,推動區域統籌,釋放發展潛力。

  佔位京津冀合作圈。京津冀都市圈作為國家“十二五”時期重要的主體功能區,一體化進程已經全面啟動,未來五年將是京津冀經濟、社會、資源、環境等領域開展廣泛合作的關鍵時期。豐臺作為首都的西南門戶、京津樞紐、輻射前沿,有利於充分發揮區位、空間、交通等綜合優勢,借勢國家戰略,承擔北京分工,提前謀劃與天津、河北的功能、産業、資源、服務的全面對接,著力構建發展資源的綜合配置功能,率先佔據京津冀都市圈合作的核心地位。

  二、複雜的階段挑戰

  發展約束的科學突破。“十二五”時期是豐臺快速城市化的關鍵階段,也是人口、資源、環境等綜合發展壓力的集中釋放期。新興産業的規模遷入、城市建設的全面展開、居住人口的快速集聚,將對用地保障、政府投資、能源供給、公共服務等各方面的配套保障能力提出前所未有的挑戰,資源與環境的承載壓力也將日益增大。必須堅持可持續發展的理念,科學突破制約發展的瓶頸約束,實現區域跨越升級。

  多元社會的利益協調。“十二五”時期是豐臺快速發展過程中多種社會利益訴求的集中顯現期,住房、就業、教育、醫療、社保等關係群眾切身利益的問題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徵地搬遷、轉居社保、就業安置等城市化進程中的利益分配問題,將對社會和諧穩定産生重要影響。必須充分發揮體制創新和市場機制的作用,提升政府的執政能力與施政水準,實現利益主體的多方共贏。

  關鍵要素的區域競爭。“十二五”時期是豐臺引進核心要素、突破發展瓶頸、提升功能定位、實現跨越升級的戰略機遇期。在北京建設世界城市、引領京津冀一體化的進程中,機會擴大的同時,同級區域圍繞功能分工、重大項目、試點政策、核心企業、戰略資源、關鍵技術、領軍人才的競爭將會更加激烈。必須善於把握機遇、運籌全局、創新手段、爭取主動,在激烈的區域競爭中搶佔發展制高點。

  體制機制的改革攻堅。“十二五”時期是豐臺以改革提升發展水準、以創新贏得發展先機的動力轉換期。引導發展資源的統籌整合、提高土地儲備的綜合效益、擴大政府建設的融資渠道、實現重大項目的協同推進、促進城鄉一體的進程加快、形成城市運作的長效管理,必須更深層次的解放思想、更高水準的改革創新,進一步釋放發展潛力,展示發展活力,提升發展能力。

第三章 立足崛起的目標,實施強區的戰略

  一、戰略思路

  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圍繞首都建設中國特色世界城市的發展目標和“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綠色北京”的發展戰略,以科學發展為主題,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以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為著力點,以順應人民群眾過上美好生活新期待為落腳點,緊緊抓住難得的發展機遇,充分發揮獨特的比較優勢,牢牢把握城市功能拓展區的定位,立足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新階段、新形勢、新使命、新任務,努力把豐臺建設成為高端産業聚集區、金融創新試驗區、城鄉統籌模範區、生態宜居示範區,把豐臺打造成為首都建設中國特色世界城市的新空間和實踐“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綠色北京”的新名片。

  二、發展原則

  搶抓崛起機遇,實踐科學發展。緊緊抓住變革時代的歷史性機遇,引進核心發展要素,推動關鍵主導産業的高端化、功能化、集群化發展,促進城市空間形態的創新,深化拓展國際交往功能,突出區域特色亮點,以科學發展的理念指導豐臺的崛起。

  先行基礎環境,實踐跨越發展。借勢城南行動計劃,大力推動基礎設施建設,全面改善城市的整體風貌,構建高效聯通的城市網路格局,打通全區輻射擴散的快速通道,促進重要功能節點間的資源交互,為區域的跨越發展提供硬體設施保障。

  推動全域一體,實踐統籌發展。把促進城鄉統籌、經濟社會協調、區域均衡發展放在重要位置,將全域統籌作為挖掘資源、釋放潛力的重要手段,堅持走新型城市化道路,推進城市與農村、河東與河西、經濟與社會、人口與資源環境的協調發展,以統籌發展促進區域一體的可持續發展。

  提升公共服務,實踐人文發展。致力於共建共用,把推進基本公共服務的均衡化、均等化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適應社會發展的多元需求,促進公共服務的多樣化、優質化。挖掘悠久特色的文化積澱,營造開放包容的創新環境,吸引帶動發展的人才集聚,以人文魅力豐富區域的內涵。

  注重以人為本,實踐和諧發展。以維護人民群眾根本利益為出發點,切實解決好與百姓生活、健康、就業、保障、安全密切相關的問題,創造便捷舒適的宜居城市生活,形成公平關愛的和諧社會氛圍,提升區域發展的綜合品質。

  優化體制機制,實踐創新發展。結合區域發展的實際情況,解放思想,加快體制改革,創新發展機制,強化政策保障,解決區域轉型的難點問題,突破發展中的剛性約束,使創新發展成為豐臺的動力來源。

第四章 協調增長的理念,共建共用的未來

  “十二五”時期,圍繞推動豐臺強勢崛起的戰略目標和重點任務,綜合考慮未來五年發展環境和基礎條件,立足經濟社會的協調增長,強調資源環境的可持續發展,注重民生服務的公平共用,努力實現區域的科學發展、和諧發展、創新發展和跨越發展。

  區域經濟實現跨越。區域經濟綜合實力顯著增強,地區生産總值達到1200億元,年均增長12%以上;地方財政收入實現五年翻一番,力爭達到100億元,年均增長15%以上。發展方式加快轉變,産業結構加快升級,第三産業比重達到80%左右,現代服務業增加值佔地區生産總值比重達到60%以上。

  都市環境更加美好。城市生態環境品質顯著改善,綠化覆蓋率達到46.16%,每人平均公共綠地面積達到15.31平方米,污水處理率河東地區達到95%,河西地區達到90%以上。積極推進節能減排,資源利用效率明顯提高,萬元GDP能耗、水耗下降率以及主要污染物削減達到市政府下達的指標。

  城鄉發展更加均衡。城市化進程進一步加快,在首都率先形成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新格局進程中發揮引領作用,五環以內農村地區基本實現城市化,五環以外農村地區城鎮化建設取得實質性進展。基本公共服務網路實現城鄉全覆蓋,農村勞動力就業1.5萬人以上,實行社區管理的村達到100%。

  公共服務更加完備。城鎮職工和城鄉居民兩大社會保障體系全面建成,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和醫療保險參保率均達到96%以上,城鎮職工社會保險參保率達到98%以上,實現社會保障由制度全覆蓋向人群全覆蓋轉變。切實加快教育、文化、衛生等公共服務體系建設,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程度明顯提高。

  人民生活顯著改善。努力實現城鄉居民收入增長與經濟發展基本同步,城鎮居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長8%以上,農村居民每人平均純收入年均增長10%以上。就業保障能力進一步提高,新增就業16萬人以上,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2.5%以內。繼續改善群眾居住條件,籌措建設保障性住房2.5萬套以上。

“十二五”期間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主要指標.png


第二篇 轉變發展方式,構築綜合實力

  “十二五”時期,要牢牢把握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這條主線,堅持在發展中促轉變、在轉變中謀發展,通過提升重點産業的發展水準帶動經濟結構的全面升級,從而實現增長方式發展層次的根本轉變;通過加快重點功能區的建設帶動空間格局的全面優化,從而實現承載規模經濟總量的跨越增長。要抓住宏觀機遇,利用自身優勢,加快經濟結構調整升級;要踐行城南崛起,優化空間格局,加快建設一軸兩帶四區;要圍繞世界城市,集聚總部經濟,加快培育國際交往功能。為邁向經濟強區、實現強勢崛起提供堅強保障。

第一章 促進産業結構優化,完善現代産業體系

  一、提升高新技術産業發展水準

  加快科技創新步伐。以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建設為契機,貫徹落實《中關村自主創新示範區條例》,用足用好各項先行先試政策,充分發揮豐臺科技園區和高新技術企業的引領帶動作用,建立和完善以園區為核心、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産學研用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和服務體系,加快創新成果轉化,形成創新驅動的發展格局。

  發展壯大優勢行業。新能源及環保。以新能源引進和傳統能源改造為核心,重點引進風能、生物質能、太陽能等可再生能源的企業總部、研發中心、結算中心和工程公司。利用建築設計機構的聚集優勢,發展智慧建築與節能建築系統設計與整合産業。吸引節能環保服務企業入區發展,推動相關成套設備研發和製造。生物醫藥。重點發展抗體、疫苗、基因藥物、生物晶片、醫療器械、生物醫藥CRO等製造和研發;積極引進重點企業,爭取國家重點項目、實驗室和企業研發部門落戶豐臺;建立生物醫藥産業園,推進生物醫藥産業高端化轉型。電子資訊。圍繞新一代資訊技術的發展,緊密配合三網融合,大力發展高端軟體、新一代行動通訊、下一代網際網路、數字電視應用等領域的增值服務,加快發展物聯網、雲計算等新興電子資訊服務,構建電子資訊産業在關鍵環節的發展優勢。

  積極發展高技術服務業。重點發展工程服務的高端形態,主要發展工程設計、管理及工程總承包、工程開發和工程監測、諮詢。大力發展科技中介服務,吸引和培育技術招標、技術經紀、技術鑒定、技術評估、報關代理、技術諮詢、技術管理、技術培訓、項目評審、資訊服務等科技中介機構的發展,構建完備的科技中介服務産業鏈。

  二、加快培育金融服務業

  發展金融創新業態。打造金融資訊中心,以國家金融資訊服務平臺(新華08)為龍頭,著力引進國內外知名金融資訊主體、分支機構,集聚金融資訊的采編、交互、發佈、傳播、交易等綜合服務功能,力爭構建首個國家金融資訊市場,形成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金融資訊樞紐。引導金融租賃集聚,加快設備金融租賃業務的發展,重點關注航空租賃、高鐵租賃、衛星租賃等與戰略性新興産業密切相關的金融創新進程,引進和培育一批專業大型設備租賃公司;加快汽車金融租賃的發展,跟蹤境外大型汽車金融公司業務本地化和本土汽車金融公司籌劃的進程,推動其核心業務在豐臺落地。爭取新興要素市場落地,抓住國內資本要素市場完善的有利契機,著重吸引與低碳經濟、節能減排相關的國內外知名技術研發、能源計量、合同能源管理、設計諮詢等專業機構;發展相關技術交易,培育碳交易市場。提升區域新興金融優勢,吸引信用市場、股權投資、外匯交易等各種新興金融業態的發展,力爭到“十二五”期末將豐臺打造成金融創新的集聚地、新興業務的核心區。

  引進集聚金融機構。支援企業金融業務發展,適應大型國企、跨國公司的金融化進程,鼓勵重點企業在本區設立資産管理公司、財務公司、投資公司、金融控股公司等新型投資管理機構,集聚一批新型金融性財務管理公司。聚集地方金融機構的北京總部,利用國內城市商業銀行蓬勃發展、北京佈局的機遇,引導城市商業銀行在本區設立北京總部;吸引地方性證券公司、保險公司設立北京總部、運營中心。發展新興金融中介,加快引進證券代理、基金管理、信用評級、保薦機構、保險分銷、保險代理等新興金融中介機構的集聚發展。引進新興專業投資機構,順應金融性投資機構的快速發展,促進股權投資、創業投資、産業基金、政府引導基金等在本區聚集發展。引進專業外資銀行,抓住國際金融本地化機遇,發展跨國金融機構中國辦事處;抓住現有外資金融代表處向法人機構轉型的加速期,引進多家地區性國際銀行的中國分行。

  積極發展産業金融。發展科技金融。積極發展股權投資基金、風險投資基金、天使投資基金,搭建股權交易平臺、債券交易平臺,為企業融資拓展新渠道,提升對科技創新的資本推動力。發展文化金融。通過開發文化消費信貸、設立文化産業保險市場、建立文化投資基金等多種金融手段,支援出版傳媒、會展論壇、動漫、版權交易等文化創意産業的發展,推動金融與文化創意産業的雙向融合與共贏發展。發展裝備金融。圍繞航太軍工、軌道交通等裝備製造業的大發展,引導航太基金、軌道交通基金、高鐵基金及相關股權投資、資本運營等金融活動的發展。

  創新基礎金融服務。構建多元化農村金融服務。圍繞城鄉一體和農村經濟發展對金融服務的需求,進一步加大“三農”金融産品和服務的創新力度,推動“農信銀”結算平臺建設和“銀農卡”發行工作,支援農信銀商務公司籌建。支援消費金融網路化模式。適應網路消費的興起,關注以網路支付為核心的新興金融服務模式發展,吸引支付寶、財富通等網路支付企業入駐,推動文化、家庭耐用品消費等消費金融服務機構的發展,為居民消費提供便利的支付結算服務。

  三、推進高端裝備製造業發展

  提升軌道交通産業貢獻能力。以科技部批復北京國家軌道交通高新技術産業化基地為依託,推進國家級實驗室建設,建設軌道交通研發中心和測試中心,重點發展地鐵、輕軌、有軌電車、磁浮列車、城際列車等製造、工程服務行業,積極引進知名軌道裝備企業,全面提升軌道交通産業的綜合實力,形成區域未來發展新的關鍵增長點。

  加快發展航空航太裝備産業。加強院地聯繫,關注軍品民用,有效對接重大資源,服務航太工業的市場化、産業化進程。依託航太一院、航太三院等科技研發優勢,大力發展飛機機電、航電設備和複合材料等産業;關注嫦娥探月、北斗衛星、運載火箭等國家重大裝備項目,加快衛星通信和導航相關設備的製造與研發,大力開發空間資訊服務和民用空天導航服務。

  四、增強文化創意産業支撐能力

  加快優勢行業發展。設計服務業。做大做強服裝服飾設計、城市規劃設計、民用建築設計以及城市景觀設計,提升設計創意能力和水準。鼓勵具有民族傳統文化特色和專利的服裝服飾設計産品向國內外推廣,加快發展面向國際市場的藝術設計服務外包。廣告。推動傳統廣告業的高端化發展,著力引進網際網路廣告公司或業務部門,鼓勵現有品牌廣告公司開展網際網路廣告服務業務;爭取引進多家廣告聯盟企業入駐,形成廣告聯盟初步集聚。新聞出版業。打造以廣播電視為主體,網路、報刊為兩翼,新媒體、動漫等新興文化業態為支撐的複合式大傳媒産業。文化娛樂業。積極推進演藝産業資源重組,支援民營文化藝術團體發展;繁榮舞臺藝術創作,支援投資演出團體、場所和活動,打造具有區域影響力的文藝演出作品。

  營造産業發展氛圍。完善政策機制,加強産業引導,支援自主創新,促進文化創意産業加快發展。結合區域産業佈局及資源稟賦,重點推進大紅門和盧溝橋兩個文化創意産業集聚區建設。著力打造“盧溝曉月”中秋文化節等知名品牌,全面提升豐臺文化品牌的知名度和影響力。發揮駐區文化院校、劇團、企業優勢,延伸産業價值鏈,提升區域産業發展氛圍,構建專業化、集群化、規模化的文化創意産業體系。

  五、積極發展旅遊和會展業

  發展高端會展産業。打造豐臺國際會展品牌。高標準、高水準地做好2013年中國國際園林博覽會的籌辦工作,全力塑造豐臺會展的國際品牌形象;充分利用2014年世界種子大會的國際影響力,發展籽種展示、研發和交易,打造中國種業之都。依託北京汽車博覽中心,舉辦新車發佈、品牌展示、汽車文化博覽等活動,形成區域汽車會展的特色品牌。結合大紅門的環境改造與産業升級,辦好國際服裝節、設計陳列交流會等大型會展活動,提升服裝會展的品牌知名度。大力發展高端商務會議。加快對現有會議場館的升級改造,建設一批具有國際一流水準的專業化會議設施,推動知名論壇、國際峰會、商務洽談、企業年會等高端商務會議的舉辦,成為城南高端會議的主要承載地。培育完善的會展産業體系。推進會展服務標準與國際接軌,強化各專項服務之間的協同與對接,構建從展會策劃、申辦、承辦、宣傳到接待、旅遊服務的系統化、專業化服務體系,形成完整的會展産業鏈。加大對會展産業的支援力度。探索建立促進會展業發展的協調服務機制,建立資源聯合、資訊共用的服務平臺,發揮政府對市場的引導作用,重點支援大型品牌活動和非盈利活動的申辦,提供場館租金補貼,形成會展業發展的政策優勢。

  發展旅遊休閒産業。加強旅遊休閒市場開發,重點發展現代商務旅遊,創新文化旅遊産品,結合健康、養生、醫療等功能性項目,發展深度休閒。結合娛樂、演藝、體驗發展高端都市旅遊,培育具有區域特色的旅遊新産品、新業態。推進旅遊産業化進程,促進旅遊資源的産品化,對區內旅遊資源進行整合分類,加強旅遊市場細分,推出若干特色旅遊線路;提升旅遊市場化水準,吸引大型旅行社、知名旅遊企業落戶豐臺,建立旅遊行銷網路體系,營造優良的旅遊市場環境。提升旅遊綜合集散能力,整合旅遊服務資源,建立健全旅遊市場集散服務體系,推動旅遊資訊服務、交通服務、旅遊線路服務、消費服務的設施建設,形成首都旅遊集散中心。

  六、優化提升房地産業

  加強對房地産市場的引導。加大政府儲備土地力度,完善政府土地一級開發平臺功能,發揮政府土地儲備中心對房地産市場的調節和平衡作用。統籌城市發展規劃、産業發展規劃和土地利用規劃,合理安排重點區域開發、舊城改造和農村城市化工程,科學編制住宅建設計劃,促進土地資源的有效供應,引導房地産業平穩發展。

  適度擴大商業地産開發規模。在滿足人民群眾基本住房需求的前提下,有序實施城市控規調整,擴大商業商務等公建設施的開發比例,合理控制住宅開發規模,在重點功能區以及主要環路周邊地區限制住宅開發,在城市快速路、主幹道兩側加大商業地産開發力度,提升商務樓宇對區域經濟發展的支撐能力和綜合效益。

  七、促進商貿物流業升級

  推動商貿業高端化發展。引進國際高端消費品牌,在主要商業區內規劃建設大型購物中心,加快國際頂級旗艦店、國內外頂級品牌的集聚,推動高端消費在本地區發展,提高商貿服務的市場能級。促進傳統商貿業升級,利用我區傳統的商品集散優勢,在服裝、建材、日用消費品等領域,支援大規模、跨地區連鎖批零結合型企業發展,建立聯網互動、平臺共用的分銷體系,構建採購與銷售的渠道優勢。大力發展電子商務,在有形商貿市場發展基礎上,發展虛擬化、專業化的網上商城,逐步形成網上商城的品牌後臺運營中心。

  加快現代物流服務升級,抓住外資物流企業快速佈局、國內細分物流市場的機遇,重點推動服裝、圖書、冷鏈等高端物流市場發展,加速現有物流園區向專業物流管理中心轉型;以第三方物流的發展促進區域供應鏈的資源整合,進一步提升對商貿與高端製造的服務支撐能力。

  八、控制和淘汰低端産業

  嚴格控制低端産業增量。認真落實新建産業項目環境影響、節能減排、産業準入等技術標準,加強投資建設項目規劃、用地、審批等關鍵環節的引導和控制,嚴把産業項目準入關。按照《北京市加快退出高污染、高耗能、高耗水工業企業的意見》中確定的“三高”企業認定標準,嚴格禁止審批新建“三高”工業企業。

  加快退出低端産業存量。按照“突出重點、因地制宜、環線推進”的原則,到2015年,三環路以內要全部退出加工企業和以出租方式經營的各類市場、倉儲等低端業態,對沿街利用“門臉房”經營的小型商業和服務設施進行全面規範和改造;三環至五環之間,除保留必要的都市型工業外,全部淘汰“三高”工業企業和簡單加工企業;通過改善經營環境、轉變經營方式,完成各類市場、倉儲等硬體設施改造升級和經營業態轉換。

第二章 構建一軸兩帶四區,打造區域空間格局

  一、打造南中軸高端商務中心區

  中軸是首都北京城市經濟、文化、社會發展的核心主幹,聯動著自主創新、奧運文化、國際商務、歷史文保、皇家遺存、古都風貌、時尚創意,是科技北京、綠色北京、人文北京的真實寫照。南中軸是歷史與現代的交匯、傳承與發展的融合,更是北京面向未來、引領創新、恢宏拓展的戰略重心。圍繞北京中軸線的整體開發,以軸線空間的延展促進國家歷史文化向城南地區的輻射傳播,以創意元素的集聚加速傳統文化與都市時尚文化的融合發展;落實豐臺與北京市商務委關於建設國際商貿中心的戰略合作協議,加快大紅門傳統商貿區的業態升級、資源更新,促進國際高端消費的發展,打造高端商務中心區,成為首都建設世界城市的重要支點。以首都建設第二機場為契機,提前謀劃南苑機場搬遷後規模空間的整體定位,促進城南經濟高端化、國際化發展。

圖5 豐台區“十二五”時期經濟發展格局示意圖.png

圖5 豐台區“十二五”時期經濟發展格局示意圖

  二、培育兩條發展帶

  加快培育三四環都市産業發展帶。發揮北京南站、北京西站以及擴建後的豐臺站等高鐵樞紐的關鍵節點作用,利用京津城際、京石客專、京滬高鐵等交通優勢,圍繞京津冀一體化的整體發展進程,著眼麗澤、科技園區、南中軸等重點區域的相互連接,加強規劃的優化整合,美化亮化三四環沿線市容環境,重點優化六里橋、豐益橋、玉泉營橋、草橋、馬家堡、洋橋等環路發展節點,積極引導商業地産開發向樓宇經濟功能的延伸發展,大力發展專業特色商務樓宇,重點培育大型綜合商業、商務酒店、文化娛樂、體育健身等生産性和生活性服務業,打造面向都市、服務市民的城市環線都市産業發展帶,成為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三大經濟圈高速聯通、資源匯集的橋頭堡。

  加快培育永定河綠色生態發展帶。全面落實城南行動計劃和西部地區發展政策,以生態為基礎,以文化為支撐,以項目為依託,將永定河(豐臺段)塑造成為一段魅力之河、動力之河、活力之河。著力推動永定河水系景觀規劃改造,實施宛平湖、曉月湖、園博湖等重點生態修復工程,加強兩岸基礎設施建設,初步形成濱河水系綠化景觀,營造歷史文化與現代文明相交融的水岸環境。確保2013年中國國際園林博覽會高水準舉辦,率先打造永定河平原城市段的標誌性亮點。抓住都市度假休閒業態的快速發展時期,圍繞綠色生態水岸、歷史人文景觀的開發建設,加快文化體驗、現代健康服務、生態休閒等産業內容的植入,利用園博會的場館設施,開發俱樂部經濟、會所經濟等高端業態,打造永定河生態發展新區。重點推動盧溝橋文化創意産業集聚區、中關村豐臺科技園西區、長辛店低碳社區、古鎮驛站特色旅遊區等項目建設。

  三、做強四大功能區

  全面提速麗澤金融商務區開發。按照首都金融功能區“一主一副三新四後臺”的總體佈局,圍繞建設北京高端産業新區的發展目標,注重差異化發展,立足新興金融的發展定位,加速引進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金融機構,推動特色金融服務的創新發展,著力建設金融創新綜合改革實驗區,為首都金融産業發展提供戰略性承載空間。加快實現總體建設目標,進一步深化完善各專項規劃,推進麗澤路兩側以及周邊土地一級開發,全面完成核心區的徵地拆遷工作。加快基礎設施建設,完成主次路網骨架、水電氣熱、通訊網路建設。加快改善周邊環境,適時開展地下空間公共區域以及商務區帶狀綠地公園的建設工作。完善區域配套設施建設,全面建成一批檔次高、功能全的教育、醫療、文體設施。推進區域産業承載空間的開發,積極吸引國內外一流開發商或自主投資建設辦公、商業、酒店、公寓以及娛樂設施,通過投資拉動與産業發展促進金融産業的快速集聚。

  大力推進豐臺科技園區擴張。圍繞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建設,加快推動豐臺科技園區的“東進西擴”,保持和鞏固在中關村一區多園中的領先地位。全面完成豐臺科技園東區三期開發,完善市政基礎設施,全力保障土地供應,促進重點項目落地;充分發揮總部基地品牌效應,提升高新技術的研發與服務優勢,打造中國民營總部經濟集聚區。深化豐臺科技園西區的功能定位,啟動整體開發,積極推進軍民融合、軌道交通等重大項目落地;激活現有航空航太軍工院所、大型裝備企業的發展潛能,加快航太軍工戰略資源向核心産業資源的轉化,著重發展衛星火箭、航空航太、高鐵等戰略新興産業,打造首都戰略性新興産業研發與成果轉化基地。不斷完善政策服務和管理體系,搭建創新服務平臺,完善創業孵化服務,建立總部企業綠色服務通道,提升園區綜合服務競爭力。

  優化提升大紅門時尚創意産業集聚區功能。把握國際時尚流行趨勢,發揮市級文化創意産業集聚區的創新引領作用,集聚服飾藝術、前衛品牌、實驗展演、先鋒體驗等潮流元素,建設時尚之都。加快創意人才、創新企業、文化産業的集聚,營造良好的創業環境和創新氛圍,建設創意之區。實現功能定位從批發市場向時裝之都轉變,從發展服裝銷售向發展設計服務轉變,産業延伸從低端擴張向高端跨越轉變,支援國際模特大賽、中國時裝周等活動的開展,建設服裝之城。完善大紅門商務核心區周邊規劃調整方案,做好基礎設施改造和環境整治工程,優化區域發展環境。積極推進土地一級開發和儲備,重點推動CBC創意大廈等項目建設。鼓勵商貿市場發展電子商務,積極推進電子商務網路服務平臺建設,發展網上交易、商戶間交易等多種高端服務功能,提升整體交易水準。

  加快實施青龍湖-長辛店會展旅遊、生態休閒區建設。以創建北京生態休閒旅遊示範區為契機,發揮山地、生態、溫泉、農業四大特色資源優勢,以南宮、北宮、鷹山、千靈山等知名風景區及青龍湖國際文化會都為核心承載,將青龍湖-長辛店會展旅遊休閒區打造成為國際品牌會展的誕生地、知名的旅遊目的地、首都休閒度假的後花園。借助籌辦2014年世界種子大會,加快建設青龍湖國際文化會都,成為現代國際會議中心。圍繞景點開發,重點推動北宮路、周雲路等道路建設,構建完整的路網架構;積極推進生態修復、河西再生水廠等工程,加強配套服務設施建設,切實提升發展能力。

第三章 強化總部經濟品牌,深化國際交往功能

  一、發展總部經濟與總部品牌

  強化總部經濟品牌特色。利用好首都作為國內外大型企業集團總部重要聚集地的優勢,抓住北京大力發展總部經濟的契機,圍繞“一軸兩帶四區”開發建設,立足主導産業的國際化發展與總部企業引進,強化豐臺總部經濟品牌特色、明確總部經濟品牌內涵,提升總部經濟發展的整體影響力、輻射力和控制力。發揮總部基地的品牌效應,結合豐臺科技園的“東進西擴”,強化東區高技術總部、民營企業總部、中小總部型企業聚集發展,加強西區大型裝備企業總部引進聚集;圍繞麗澤金融商務區的開發建設與宣傳招商,吸引金融、現代商務企業總部聚集;圍繞青龍湖-長辛店會展旅遊休閒區重大項目佈局,吸引會展、旅遊、種業等業態的企業總部入駐;圍繞大紅門時尚創意産業集聚區升級,打造以時尚創意為核心的總部企業集聚區;立足三四環都市産業帶的商務樓宇開發,引導現代服務企業總部集聚;立足國際商貿發展與二機場建設,圍繞南苑機場的搬遷騰退,提前謀劃、積極引導大型國際商貿、商務企業總部在南中軸沿線聚集發展。構建特色鮮明的總部經濟品牌。

  提升總部經濟發展能力。把握總部經濟産業鏈發展的一般規律,在現有企業總部聚集的基礎上,通過項目開發帶動、機制創新促進,著力完善總部經濟發展環境,重點推動資本服務、商務服務、創新服務、人才服務、商業服務等方面發展,形成完整的總部經濟産業鏈。依託首都資源,堅持引進與培育並重,積極扶持引導本土民營企業成為總部企業,培育區內市場前景好、品牌知名度高的民營企業總部做大做強,成為旗艦型的企業集團。力爭“十二五”期間,吸引聚集跨國公司在豐臺設立總部性質的功能機構50家左右,國內大型企業總部100家左右。

  二、培育國際商務與國際貿易

  著力發展國際商務。抓住首都世界城市建設進程中商務服務市場需求擴張的契機,重點服務國內出口企業“走出去”進程中對國際商務服務的需求,著力吸引熟悉國際市場、具有國際化服務能力的現代商務服務機構入駐,逐漸形成國際商務服務發展聚集區。圍繞區內傳統商貿向國際貿易的轉型,著力吸引國際化的商務中介機構聚集,促進國際商務中介服務發展。

  推動國際貿易發展。抓住一般商品國際貿易向高技術貿易發展升級的趨勢,大力支援區內具有知識産權、自主品牌的高新技術、裝備製造企業開發國際市場,發展以高技術産品、技術服務等為主的跨國貿易。借助國際商品貿易向國際服務貿易發展升級的趨勢,支援和鼓勵中國出版集團、俏佳人等區內知名文化企業集團,發展以版權、傳媒、電影音像、動漫遊戲等為主的跨國服務貿易。

  三、承接國際會展與國際旅遊

  承辦國際會展活動。把握國際重大會展活動日益落戶國內的總體趨勢,利用好北京作為國際會議之都的優勢,整合區內會展硬體設施資源,拓展國際化的會展服務體系,加強與國際、國內設展立項、審批機構的聯繫,爭取國際新設展會落戶豐臺,打造新創辦會展的首選地、國際品牌會展的承載地。結合區域主導産業國際化發展,重點吸引和培育一批國際大型展覽展示、交易博覽、品牌發佈、貿易洽談等知名度高、具有國際影響力的行業專業會展,實行常態化支援、定期化舉辦。

  發展國際旅遊服務。以北京建設國際旅遊城市為契機,把握國際人群聚集的人文休閒需求,立足豐臺宜居、宜業、綠色、生態的和諧之區、首善之區建設,整合挖掘區內豐富、優質的旅遊資源,吸引具有國際服務能力與服務品質的專業旅遊機構入駐,積極開展國際旅遊市場的行銷宣傳,面向國際旅遊人群,推出旅遊集散線路,提供旅遊休閒産品,完善旅遊服務功能,塑造旅遊休閒服務品牌,逐漸形成國際旅遊的目的地與集散地。


第三篇 先行基礎環境,激發區域引力

  “十二五”時期是全面改善城市環境、提高城市承載力、構建城市綜合發展競爭力的關鍵階段。按照基礎先行、環境促進的發展戰略和現代化城市、國際化城區的建設標準,立足提升區域整體功能和資源要素配置效率,暢通城市交通出行,增強城市功能承載,美化城市綜合景觀,保障城市有序運作,著力構建設施完備、承載有力、科技環保、美觀有序、安全可靠的基礎設施支撐體系,打造宜業、宜會、宜商、宜遊、宜購、宜居的綠色生態城區,提升區域對産業、資源、人才等高端要素的感召力和吸引力。

第一章 構築貫穿南北連通東西的交通網路

  優先實施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形成密集暢通的道路迴圈系統,努力緩解區域交通擁堵。“十二五”期間建設城市主幹路28條,新增道路里程123公里;建設次幹和支路25條,新增道路里程50公里。

  一、完善交通網路,推進點軸開發

  形成路網骨架,推動城市開發。以重點板塊功能區域為節點,以主要幹路為軸線,在河東地區實施“點軸”開發模式,建立重點區域空間互動的經濟通道,推動城市建設空間的軸向擴張,積極引導市場力量跟隨聚集,在實現河東地區快速開發的同時,形成內外暢通、內部連通、功能完善的交通路網骨架。圍繞北京麗澤金融商務區建設,完成麗澤路改造,加快柳村路(北段)、西站南路南延、金中都南路等道路建設。適應豐臺科技園區發展需要,建設萬壽路南延、六圈路等道路。加快改善大紅門時尚創意産業集聚區周邊交通環境,實施石榴莊路西延、槐房路等城市道路建設。

  建成主要次幹,促進城市迴圈。以快速疏導重點交通流量源為目標,加快一批主要次幹道路建設,形成城市交通的快速迴圈。大力改善建成居住區、商業區市政交通,實現新建居住區、商業區市政交通先規劃、後供地。打通主幹路到重點區域、主幹路之間的交通聯繫,實現融入式聯接。提升文化、體育等重大民生基礎設施周邊市政交通環境,防止新建大型設施成為新的堵點。

  用好過境通道,服務城市發展。積極與市級部門溝通協調,在過境城市快速路上增加開口數量,並圍繞開口建設相應道路,實現城市快速路與重點區域、主要道路之間的快速連通,充分發揮過境通道對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帶動作用。

圖6 豐台區“十二五”時期新增主幹路示意圖.png

圖6 豐台區“十二五”時期新增主幹路示意圖

  二、著力東西連接,建設河西組團

  打通跨永定河的交通聯絡線。建設梅市口路西延、京良路等跨永定河交通通道,建成地鐵14號線,解決河東與河西地區交通聯絡不暢問題,促進資源要素的快速流動,提升河西地區的區位價值。

  構建河西組團對外聯絡通道。圍繞科技園西區、園博園等長辛店北部地區組團開發,打通北宮路、北宮南路、京周新線等道路,強化該區域與河東以及石景山、門頭溝等地區的交通聯絡。圍繞青龍湖國際文化會都組團,建設周雲路等一批2014年世界種子大會配套道路。圍繞盧溝橋文化創意産業集聚區組團,推進梅市口路西延二期等道路建設。

  三、加速軌道建設,提升區位價值

  提速軌道交通建設。以提升軌道線網密度、改善城區公共交通出行條件為目標,建成並開通地鐵7號線、9號線、10號線二期等多條軌道交通線,新增區域內地鐵線路運營里程69公里,到2015年全區軌道交通運作總里程達到90公里,全面完成軌道交通近期線網建設規劃中的所有軌道交通線建設,啟動2020年城市軌道交通線網建設。

圖7 2015年豐台區軌道交通路網示意圖.png

圖7 2015年豐台區軌道交通路網示意圖

  預先佈局換乘對接。以軌道交通多線換乘站等為重點,建設宋家莊、郭公莊、六里橋西、麗澤等綜合性交通樞紐,實現立體化換乘。實施軌道交通站點暢通工程,推進公交樞紐和停車換乘系統建設,形成軌道交通、公交、出租、自行車、長途客運等多種交通方式緊密銜接,實現人流快速集散。

  提早謀劃站點開發。在將要建設的站點,推動站點建設與商業設施共同建設的模式,配合站點設計合理佈局商業網點,加大地下空間的開發力度,充分發揮軌道交通節點對周邊地區發展的帶動作用。針對已建成的站點,做好周邊環境治理工作,加快促進産業業態改造升級,提升站點附近的商業氛圍和區位價值。

第二章 建設高效承載面向未來的基礎設施

  一、加強市政運作設施建設

  完善供水排水系統。按照南水北調工程總體進度,建成大寧調蓄水庫、南幹渠、郭公莊水廠,繼續實施自來水並網和自備井置換工程,提高總體供水能力,基本實現河東地區管網全覆蓋。逐步完善區域內雨水排水管網,到2015年,實現河東地區雨水管網覆蓋面積達到80%,河西地區雨水管網覆蓋密集居住區。結合河道治理規劃和排水管網建設,加大積水點整治力度,實現無城市積水點的目標。建成鄭王墳、河西、青龍湖、西六環等再生水廠,以再生水利用緩解水資源緊缺,化解水環境污染。

  加強能源供應保障。以確保能源安全穩定供應為基礎,著力突破設施能力和資源供給瓶頸,擴建草橋燃氣熱電廠,成為首都西南熱電中心;建成槐房、長青、岳各莊等一批輸變電工程,滿足重點地區供電需求;積極探索小區電力直供模式,爭取在麗澤金融商務區、科技園西區、青龍湖等重點地區以及周邊進行試點建設,有效解決區域快速開發建設帶來的能源緊張問題。推進集中供熱和燃氣供熱,完成麗澤路、石榴莊路熱力管線建設工程,新增供熱面積2500萬平方米,形成現代城市能源保障體系。

圖8 豐台區“十二五”時期新建電力設施示意圖.png

圖8 豐台區“十二五”時期新建電力設施示意圖

  提高垃圾綜合處理能力。全面推進生活垃圾處理密閉化、減量化、資源化和無害化,加快實施垃圾登記排放制度及計量收費制度,逐步建立完善的垃圾分類收集、運輸和處理系統,優化物資回收站點佈局和管理,形成規範有序、安全有效的垃圾綜合處理體系。加快建設和改造垃圾轉机站、垃圾樓、垃圾房,提供乾淨整潔的環境衛生服務保障。建成豐台區生活垃圾迴圈經濟園,扶持資源再生利用技術與相關産業發展。推進垃圾處理場、垃圾焚燒廠建設,加快垃圾處理方式由以衛生填埋為主向綜合處理轉變,實現原生垃圾零填埋。

  二、加快高速資訊網路建設

  建設信息化基礎設施。高標準規劃建設麗澤金融商務區資訊基礎設施,實現“北京信息化基礎設施提升綜合示範區”的各項指標。在豐臺科技園建成區加快信息化基礎設施改造提升和推廣應用,東三期進行高起點規劃,西區積極申報國家軌道交通信息化示範基地。制定河西地區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規劃,進一步提升對會展、旅遊等産業的服務能力。實施大紅門時尚創意産業集聚區以及新發地農産品市場、花鄉花卉交易市場等專業聚集地的信息化基礎設施提升工程,提高商貿、物流等傳統産業的信息化應用水準。引導和鼓勵企業加快自身信息化建設,促進電子商務發展。

  推進電子政務發展。提升政府門戶網站功能,加大政務公開力度,增強政、民互動能力。逐步建立全區統一的政務辦公平臺,積極推廣移動辦公,提升政府部門辦公自動化水準。繼續加強各單位核心業務系統建設,逐步建立全區統一的數據共用和交換系統。加強城市運作、城市風險源、城市公共安全等監測系統的建設和城市空間可視化管理系統開發,加快物聯網技術在應急指揮和領導決策中的應用。

  推廣社會信息化應用。積極發展基於三網融合的應用,完善城市綜合資訊服務平臺,在衣食住行、文化娛樂、教育、旅遊等方面提供實時、便捷、個性化的資訊服務。落實“數字社區”行動計劃,整合社會服務資源,推進便民繳費的“三通工程”,構建基於社區政務公開和便民服務的多媒體資訊發佈系統。加強農村管理資訊系統、農地流轉資訊平臺等系統的建設和應用,積極推進農村信息化。

第三章 塑造綠色秀美亮麗整潔的區域環境

  一、創造靚麗清新的城市環境

  重現河道水岸景觀。全面實施馬草河(上段)、葆李溝-黃土崗灌渠、豐草河、小龍河等多條河道治理,充分利用再生水資源,恢復河流水域生態,美化兩岸綠色景觀,到“十二五”期末,完成區內主要河道的治理工程,重建“水清、岸綠、魚遊”的生態系統;解決南苑、新發地、長辛店等重點區域排水和城市環境改善的雙重問題。在確保河道行洪功能的基礎上,合理規劃堤外100米範圍內的水岸空間,釋放近水資源,打造觀景平臺、建設濱水公園,拓展休憩休閒等服務功能,實現以水養綠、以綠護水的良性迴圈。

  打造綠色生態環境。以公園挖掘城市內涵,以綠隔提供城市綠肺,以綠地增添城市點綴,以森林提升城市生態,形成以公共綠化、道路綠化、濱河綠化、居住綠化為主體,屋頂綠化、垂直綠化為補充的全方位、立體式綠化網路。建成一批城市休閒公園,全面完成一道綠隔地區郊野公園建設,啟動二道綠隔地區公園建設,為居民提供休閒娛樂、健身鍛鍊的場所。到2015年,林木綠化率達到40%,全面提升城鄉居住品質和區域形象。

  改善區域空氣品質。以源頭整治為主線,加大産業和能源結構調整力度,嚴格環境準入,嚴控“兩高一資”企業。加大施工工地和城市道路揚塵控制力度。加強機動車尾氣監控,有效減少機動車尾氣污染排放。未來五年內,實現全區空氣中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年均濃度保持穩定達標,二級和好于二級天數比例達到市級要求,讓城鄉居民呼吸到更清新的空氣。

  二、構建美化整潔的城市景觀

  實施城市亮化美化工程。統籌規劃建築外觀,實施重點道路兩側建築外立面改造,重要節點隨改造整治進度同步安置亮化設施,實現整體風格和諧一致。統一城市標識,規範、整治道路不符合標準的廣告牌匾,非商業建築嚴禁設置樓體廣告。完成五環路以內城市主次幹路、支路架空線入地工程,改善區域空間環境狀況。綜合考慮道路、公園以及小區內照明用電的配電設施建設,合理配置路燈、庭院燈、草坪燈、地燈等,形成豐富多彩,溫馨宜人的室外立體照明系統。

  構建城市形象識別系統。突出歷史人文古跡保護,保護並塑造好盧溝橋、宛平城、金中都、蓮花池、長辛店古鎮等城市的文化特徵和品牌,展示古都風貌。完善城市雕塑景觀,恢復建設豐宜門、拜郊臺、大紅門等一批富有人文內涵、體現區域特色的城市景觀標誌及城市道路雕塑。在四大重點功能區各建一個地標性的雕塑景觀。

  加強重點部位環境整治。加強旅遊景區、校園、醫院、重要機關、交通樞紐、各類市場等周邊環境的綜合整治,全面提升城市形象。大修改造現況區屬道路200條、250萬平方米,改善居民出行條件,美化城市景觀環境。依託西四環、萬豐路、團河路、樊羊路等道路建設和周邊開發,形成一批重點商業街區。開展轄區聲環境功能區劃調整工作,綜合治理噪聲擾民問題。加大城中村整治力度,堅決拆除違法建設,整治出租大院,努力建設宜居家園。

  三、推廣低碳環保的城市示範

  因地制宜開展雨洪利用。做到綜合利用雨水,通過人工凈化和自然凈化相結合,雨水集蓄利用、滲透與園藝水景觀相結合,實現建築、園林、景觀和水系的協調統一。規劃實施重點功能區、住宅小區、城市公園等重點區域的雨水利用工程,推進屋頂、路面、綠地雨水的全面利用。在新發地公園、大泡子和靛廠濕地等地區,實施雨水匯集示範工程,保護公園、濕地的水景與生態環境。針對新建住宅區,推行雨水利用工程建設與小區建設同步實施;結合老舊小區改造,將停車廠、廣場、人行步道全部改為透水路面,減少區內徑流量,回灌地下水。

  提高能源綜合利用效率。全面推動工業、建築業、服務業等行業的節能。應用節能建材和設備,改進供能方式,降低建築物的採暖、空調、照明等能源消耗。以長辛店低碳社區建設為契機,促進新建小區節能環保方式和措施的應用普及。落實電力需求側管理,推進用電分類計量。大力推廣綠色照明,應用高效節電照明設備,推廣變頻節電技術。加快推廣太陽能、地熱等可再生能源的利用。

第四章 創造便捷舒適安全宜居的城市生活

  一、推進宜居工程建設

  改善老舊居民區環境。繼續實施老舊小區環境整治工程,拆除全部自建違章建築,清理堆物堆料現象,補植綠色觀賞性植物,營造整潔有序的小區環境。增加小區內停車設施和公共服務、娛樂設施,滿足居民停車、健身、休閒的生活需要。加固老舊小區樓梯,改造照明設施,修整內部道路,全面提升居民的居住品質。

  實施能源安居工程。繼續加快老樓通氣、老舊供熱管網和配電網改造工程建設,“十二五”期間,實施住宅通氣工程,實現全區燃氣的全面覆蓋;完成全區老舊小區供熱管網設施改造任務,改善居民的供熱採暖條件;完成全區所有臨電小區和20個老舊小區電網改造工程。推廣建設一批陽光浴室、光能熱水、綠色燃氣和節能住宅工程,改善提升城鄉居民用能品質。加快對住宅小區老舊電梯的改造和更新,確保住宅電梯使用安全可靠。

  提供優質生活配套。合理規劃佈局郵政、銀行等生活服務設施,建設標準化菜市場,合理引導零售、餐飲、家政等生活配套設施發展。引導社會資本投資建設停車場和加油站,推進公廁和戶廁改造。加強無障礙設施建設和管理,提高無障礙設施建設品質。實施城市道路交通標識系統的規範化工作,優化複雜交通點段標識的設置,增設地面標識,規範交通樞紐、場站的標識設置。加快推進標誌性區域市容景觀和城市建築物色彩規劃設計,強化城市公共服務設施標準化設置和規範化管理,使城市傢具與街景相協調。

  二、提高運作保障能力

  實施城市智慧化管理。推廣奧運管理經驗,以提高管理社會化、常態化、精細化水準為目標,以完善城市運作常態管理為方向,建設城市數字化運作資訊管理平臺和公共服務平臺,推動城市管理資訊的資源共用,形成協調聯動、處置高效的城市管理服務體系。深化智慧化管理應用,促進管理應用範圍擴展到全區,應用領域擴展到生産、消防、食品衛生、房屋管理等方面,推動跨區域、跨部門的資訊共用。

  強化公共安全保障。健全安全生産信息化體系,加強對安全生産的監督管理,建立應急救援體系,堅決遏制重特大安全生産事故發生,有效減少一般事故。加強對事故多發領域的監督管理,有針對性地組織專項整治行動,繼續嚴厲打擊非法違法生産經營行為。加強道路交通、食品藥品等領域的安全檢查和管理,最大程度的保障人民群眾生命財産安全。組織開展校園安全等宣傳教育活動,普及安全知識,提高公眾安全意識。

  構建城市應急機制。建成豐臺消防指揮中心和馬家堡、大紅門等15個消防隊站,建設8個天然水源取水碼頭,提高抗禦火災的綜合能力。加強氣象、市政、環保、地震等專業部門的數字化監測設施建設,提高防範和處置重大突發事件的決策水準。完善應急預案,搭建區應急聯動指揮平臺,實現監測預警指揮平臺、資訊報告與發佈平臺、決策指揮平臺的有效對接。


第四篇 加快城鄉統籌,釋放發展潛力

  “十二五”時期,要進一步貫徹落實市委市政府關於率先形成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新格局的總體部署,按照“堅持農民主體、尊重農民意願、保護農民利益”的原則,堅持河東城市化、河西城鎮化的基本思路,全面實施城鄉結合部地區的城市化改造,大力推進河西地區小城鎮的城市化擴張,著力形成産業佈局、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社會管理的一體化格局,拓展城市空間,集聚高端資源,釋放發展潛力,推動區域社會經濟發展實現歷史性的跨越。

第一章 加快重點區域城市化步伐

  一、實現五環內的農村城市化

  按照“一鄉一策”的總體思路,在環境全面改善、經濟實現發展的基礎上,加快推進撤村建居,切實做到成熟一個、撤建一個。到2015年,基本完成河東地區所有村的城市化改造任務,同步實現社會管理體制轉軌,使城鄉結合部地區成為現代化的新城區和城鄉統籌的模範區。

  全面完成花鄉城鄉一體化綜合試點。按照“全鄉統籌、方案統一、逐村落實、分步實施”的基本思路,加快推進“三大組團建設、兩個試點示範、四項工程帶動”,本著高效集約用地和綠地規模不減少的原則,做好三大組團的規劃調整和新村建設的資金平衡,全面完成綠隔地區9個村的新村建設和産業開發。通過先行先試、典型示範,為全區城鄉一體化發展提供經驗和借鑒。

  加快推進盧溝橋鄉的整體開發建設。加大鄉域內土地開發、産業佈局、招商引資的統籌力度。努力打造麗澤周邊歷史文化傳媒公園及高端金融産業組團、低碳花園及低碳商務組團、動漫城周邊創意樂園及文化休閒組團、健康公園及康體養生組團、永定河畔歡樂田園及濱水度假組團,協調推進重點産業項目建設,整體帶動全鄉的城市化進程。

  積極推動南苑鄉農村集體經濟轉軌。按照舊村改造、産業升級、環境提升統籌並重的發展模式,全面推進城市化進程。圍繞大紅門時尚創意産業集聚區建設,引導傳統商貿業改造升級,引進和培育創意設計、展覽展示、商務服務等高端産業和新興業態。借鑒和推廣成壽寺村的成功經驗,加快整建制撤村建居,深入推進農村集體經濟向城市現代經濟轉型升級。

  紮實推進城鄉一體化的重點村改造。按照“尊重歷史、面對現實、個案處理、重點突破”的原則,針對各重點村的實際,科學制定改造實施方案,通過適度的規劃調整和土地置換,滿足農民上樓、社會保障、實現綠化、産業發展的實際需要。進一步強化對重點村改造工作的統籌指導,統一徵地拆遷補償標準,嚴格控制代徵代拆土地規模,降低舊村改造和新村建設的綜合成本;突出抓好項目前期、立項審批、工程建設、融資渠道等重點環節的通盤設計和協調推進,確保重點村改造目標順利實現。

  二、努力探索多種城市化模式

  積極探索農村城市化的多種推進模式,通過綠隔建設推動、土地儲備帶動、産業項目拉動、功能區開發互動等多種有效途徑,加快農村地區整體城市化的步伐。

  以綠隔建設推動城市環境改善。將綠隔建設與整治城市風貌相結合,加快榆樹莊郊野公園、京石郊野公園等項目建設,改變三、四環地區的城市風貌;統籌考慮綠隔建設與運營管理,創造綠隔開發的收益模式。探索綠隔建設與周邊開發的聯動方式,通過提升環境價值,分享周邊土地增值,彌補綠隔建設資金不足。

  以土地儲備帶動農村地區開發。堅持政府主導、市場運作,進一步調動鄉、村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組建開發聯合體,共擔徵地拆遷責任,共用土地開發收益。加快定向安置房所在地塊和土地儲備代拆區域的房屋拆遷騰退工作,按規劃實施城市建設和綠化美化。

  以功能區建設促進農村城市化。利用豐臺科技園區“東進西擴”,帶動花鄉南部、西部組團發展和長辛店鎮的整體開發,加強産業用地向園區周邊集中,發展與園區配套、功能銜接的相關産業,促進産業升級。圍繞大紅門時尚創意産業集聚區建設,加快實施周邊市政基礎設施改造工程,促進南苑鄉城市化水準的快速提升。

  以重點項目開發拉動區域開發。借助青龍湖國際文化會都、城南購物中心等産業項目建設,帶動周邊怪村、魏各莊、葆臺、六圈、高立莊等村域土地開發,將張儀村、小屯、小瓦窯部分産業用地與北京動漫城統籌規劃,借助動漫城及龍門陣項目的輻射作用,發展服務配套産業,形成休閒娛樂文化創意旅遊區。

  三、加快推進河西地區城鎮化

  加快特色城鎮的發展。按照北京市打造“西部生態帶”的要求,結合園博園、科技園西區等重點區域的開發建設,突出區位優勢,將長辛店鎮打造成為宜居宜業宜遊、環境優美的生態城鎮;落實首都打造“商務會議特色鎮”的要求,發揮王佐鎮作為“國家衛生鎮”、“環境優美鄉鎮”的示範作用,帶動周邊發展環境和氛圍提升,建成生態、宜居、休閒、和諧的國際化名牌城鎮。

  全面改善城鎮發展條件。優化重點城鎮公交客運網路,基本實現鎮區與中心城區的公交直達。基本實現重點鎮中心區供水、污水和垃圾集中處理,推廣使用太陽能、生物質能等可再生能源,爭創綠色生態環保示範區。加快推進資訊基礎設施、公共服務設施的全覆蓋,不斷提高城鎮對人口的吸引集聚能力。

  引導發展要素向城鎮集聚。進一步加大對小城鎮建設的支援力度,整合各類支農資金和專項資金,更多地向小城鎮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産業發展等領域傾斜。鼓勵社會資本參與小城鎮的基礎設施建設、土地開發與特色産業項目建設。

第二章 促進城鄉一體的經濟發展

  一、加強城鄉一體的規劃統籌

  統籌好土地利用規劃。通過分散産業用地尤其是農村集體産業用地的集中,提升經濟的規模效應和對重大項目的承載能力;通過規劃引導居住用地的集中組團開發,提升公共服務的普及程度與優質化程度;通過對小塊綠地的整合集中,提升綠化對城市環境以及周邊區域價值的貢獻能力。

  統籌好功能區周邊規劃。推動鄉鎮、村的資源佈局向重點功能區周邊集中,促進與功能區的産業銜接、功能配套,更好地發揮功能區的經濟輻射力與影響力。根據區域發展要求進行有序、均衡的開發利用,為完善功能區的産業配套、新興産業進入提供承載空間,實現區域、鄉域聯動,合作共贏。重點推動河西地區的中期規劃與建設,打造高品質的生態新區。

  統籌好發展收益與成本平衡。在區級層面對拆遷安置、設施建設、社會保障、招商引企等必要的發展投入進行統籌平衡。通過合作開發、共用收益、承諾收益等方式,加強中央、市屬佔地空間的發展協調。加強對項目功能和實施主體的統籌,確保功能實現與發展品質,保障區域的綜合收益。實施資金投入的統籌管理,形成區級引導、鄉為主體、村級實施的總體收益平衡模式。

  二、加強城鄉一體的産業統籌

  統籌城鄉發展目標。推動農村發展目標和模式與城市化進程的協調統一,提前謀劃、超前佈局,改變農村地區低起點、低密度、低效益的低端發展路徑。針對農村經濟存在的“小、散、低、弱”等突出問題,進一步推動農村地區産業結構調整,積極發展資源集約、環境友好、城市需要、效益明顯的都市型産業,引導傳統産業改造升級,著力打造品牌、搶佔高端,逐步實現由瓦片經濟向樓宇經濟、由農村經濟向都市經濟的轉變。

  統籌城鄉發展資源。突出城鄉聯動、調整結構、轉變方式,充分發揮重大資源輻射帶動作用,打破城鄉界限,實現跨地區、跨所有制的統籌發展。加快土地、資本、人才、技術、管理等資源的合理配備,引導高端生産要素在農村地區創意、創新、創業,推動結構優化和産業升級,實現城鄉均衡發展。制定農村投資和産出強度標準,對産業和企業進入嚴格篩選,提高農村經濟密度。加強投資促進工作,建立資訊共用的招商平臺,搭建資源流動與溝通的對接橋梁。

  統籌城鄉産業佈局。突出板塊式、組團式發展方向,採取土地置換等方式,加強城市和鄉村産業用地的統籌規劃,實現村與村、鄉與鄉以及城與鄉之間土地資源整合,建設具有規模效益的産業聚集區,從根本上扭轉農村地區投資項目分散、産業佈局鬆散、産業內容雷同的發展現狀。依託重點功能區發展現代服務業、文化創意産業;依託軌道交通和城市道路建設,調整提升三四環兩側商業、服務業的業態和規模,拓展新的産業空間,引導區域經濟向功能區、重點城市道路兩側、交通樞紐節點集聚。

  三、加強農村用地的統籌管理

  規範整理用而未徵的土地。系統梳理通過臨時佔用、租用、借用等方式長期使用的農村集體土地。針對央企、國企、市屬企業等租用或無償佔用農村土地等情況,制定統一的解決方案。對於違規佔用規劃綠地、租賃協議到期甚至無租賃協議的土地予以回收。

  監督治理規而未拆的行為。對規劃明確了用地性質,已經確定開發主體,但尚未完成開發、實現規劃的地區,加強對項目環境的監督治理。制定和規劃拆遷、待建以及開發中的項目環境規範,整治一批存在違法建設問題的在建項目。對於已經啟動辦理開發手續,在規定時間內尚未進行實質推進的項目,實行強制性重新申報。

  系統清理拆而未轉的項目。加快解決拆遷項目的農民轉居問題。集中力量系統推進已拆遷項目農民轉居的遺留問題;加強新批項目農轉非指標的監督管理,將完成轉居指標作為項目啟動建設的前提條件納入審批程式。

  協調解決轉而未管的區塊。加強街道、鄉鎮的管理對接,完善項目拆遷、待建、開發以及社區建設的移交程式。徹底消除因土地性質轉變、人員轉居形成的管理真空。

第三章 讓農民共用現代城市生活

  一、改善農民生活條件與環境

  優化農村生活環境。加大對農村地區市政設施建設的傾斜力度,擴大公共交通、商業服務、休閒娛樂、郵電通信等設施規模,形成完善、便捷、通達的路網體系,農村公廁實現全部達標,農民新村全部實現市政供水。加快郊野公園建設,整合綠地資源,探索跨區域綠地和公園管理養護長效機制,完善制度措施,為居民提供優美舒適的休閒健身場所。

  健全管理長效機制。加強垃圾清運、消納的硬體設施建設,完善鄉村統一收集、區專業化運輸、無害化消納的管理模式,推行垃圾分類收集、回收和處理,形成城鄉兼顧、佈局合理、技術先進、資源有效利用的生活垃圾治理系統。逐步將農村地區道路養護、綠化、保潔納入城市管理範疇;加強農村基層環境管理執法隊伍建設。

  二、推進城市公共服務向農村延伸

  促進城鄉教育均衡發展。進一步完善農村教育經費保障機制,引導城市優質教育資源向農村轉移。實施農村教師能力提升工程,加大選派城鎮優秀教師到農村地區學校支教的力度,提高農村學校教育教學水準。全面提升農村學前教育水準,增加農村地區公辦幼兒園數量。

  加強農村公共衛生服務。進一步加強農村地區公共衛生服務設施建設,改善農民就醫條件。適應農村養老需求,建設一批農村養老服務設施。深化城鄉醫療衛生服務和保障體制改革,建立城鄉一體化的公共衛生和基本醫療服務體系、基本醫療和藥品供應保障體系,加強農村醫療衛生服務機構基礎建設和農村衛生人才隊伍建設。

  繁榮農村文化體育事業。繼續加大公共文化設施建設力度,推進文化館、圖書館向農村地區延伸,加快建設鄉史館、規劃館,結合村民意願和文化傳統,規劃建設適合農村特點的文化體育活動設施。發揮基層文體隊伍和協會作用,創新精神文化的內容和形式,培養農民城市生活的習慣和方式,深入開展“三下鄉”等惠及農村居民的文藝活動,提高百姓參與度,為農村城市化構建文化內涵。

  三、推動城市基礎設施向農村佈局

  注重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維護標準與城區的對接,將農村地區道路和水電氣熱以及照明等設施納入全區市政規劃體系,提升農村地區基礎設施建設與維護能力。

  加強農村交通設施建設。完善城市與農村地區之間的道路交通聯絡,加強重點鎮與功能區、高速公路的互聯互通,完成重點鎮路網主骨架。實施道路硬化工程,完善鄉村公路網,加強道路交通安全設施建設。

  完善農村地區供水排水。實施農村改水、飲水和集中供水工程,逐步更換老化設施,全部鄉鎮實現集中供水,確保城鄉居民飲水安全,提高村鎮供水能力。建設適合鄉村特點的排水和污水處理設施,加快農村戶廁改造。

  提高市政設施保障能力。推進農村地區電氣熱與市政管線的對接,升級農村地區電網,基本消除農村使用臨電現象。加快城鄉燃氣一體化建設,推動管道天然氣向重點城鎮發展,有效解決重點地區燃氣問題。引導和鼓勵農民使用天然氣、液化氣和太陽能、生物質能等可再生能源。促進通信、網路設施向農村延伸,建設完備的農村信息化網路,推進光纜入村、網路入戶。

  四、保障農村居民的民生福利需求

  促進農村勞動力穩定就業。堅持政府引導、市場調節、農民自主擇業,加強就業管理和勞動力技能培訓,提高就業組織化程度,促進農村勞動力多渠道、多形式、跨地區就業和轉移就業,增加農民工資性收入。完善城鄉平等的就業服務政策,將城鎮促進就業政策向農村延伸,使城鄉促進就業政策在項目、範圍和扶持力度等方面趨於一致,實現城鄉居民享受統一的就業管理服務和普惠的就業政策,促進城鄉勞動力有序流動與合理配置。

  對接城鄉社會保障制度。按照分步實施、梯次推進、逐步過渡的思路,加快城鄉社會保障體系的合理銜接。拓寬農民參加城鎮社會保險渠道,抓住農村地區土地儲備和綠隔政策調整契機,採取重點工程徵地、整建制轉居轉工等方式,分期分批將農民納入城鎮社會保障體系。探索農民轉居進入城鎮社保的政策和程式,儘快使農民轉型為持有集體資産融入城市的市民,實現城鄉社會保障的一體化和人群的全覆蓋。

第四章 創新城鄉一體的發展機制

  一、構建農村發展綜合服務體系

  紮實推進鄉鎮機構改革。進一步強化鄉鎮政府為農村經濟發展創造環境、為農民提供更多公共服務、為農村構建和諧社會創造條件的職能。積極推進鄉鎮事業站所改革,探索事業站所的設置方式和服務模式。建立鄉鎮基礎設施和基本公共服務的綜合管理機制和管理隊伍,提高鄉鎮社會管理與公共服務的能力和水準,讓農民群眾享受到建設成果。完善鄉鎮黨務、政務公開的辦事制度。

  完善農村地區金融服務。創新農村金融産品和貸款擔保方式,積極支援農村金融綜合改革試驗,健全農村金融服務體系。規範發展村鎮銀行、小額貸款公司等多種形式的新型農村金融機構,鼓勵發展適合農村特點和需求的小額信貸、微型金融服務。擴大農業政策性保險業務範圍,鼓勵更多的商業性保險機構開展農業保險業務。

  培育農村合作經營組織。按照“民辦、民管、民受益”的原則,有計劃有步驟地培育和規範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發展農産品行業協會,帶動都市型現代農業産業體系建設。建立與首都多元化消費需求相適應的農産品物流體系,加快新農村便利超市以及農産品市場資訊體系建設。

  二、深入推進農村社會體制改革

  積極探索農村社區管理模式。以建立城鄉一體的社會管理體制為目標,將搬遷上樓農民納入社區管理,積極探索“村改居”管理模式,全面實現村級管理向社區管理過渡。力爭到2015年,實行社區管理的村達到100%。按照財權與事權相統一的原則,加大公共財政投入,減輕農村集體經濟組織負擔,全面完成社區規範化建設,完善社區管理服務體系,加快實現政社分開,不斷提高農村地區社區管理服務水準,促進城鄉社會和諧發展。

  建立健全農村服務保障體系。積極推進城市公共設施運作管護機制向農村延伸,逐步建立權責明確的管護經費籌集機制,以及基礎設施建設的投資機制,建立隊伍專業化、技術標準化、運作規範化的運營和監管指導機制。完善城鄉統籌的社會保障體系和勞動就業、社會保險、社會救助相互銜接的民生保障機制。

  三、深化鄉村集體經濟産權制度改革

  落實農村土地制度改革措施。推進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和頒證,規範農戶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鼓勵農戶土地向鄉村集體流轉,實現農村産業的適度規模經營。探索農村集體建設用地進入市場的途徑和方式,規範徵地拆遷補償標準,試行公益性徵地按市場價補償辦法,建立多元化補償和安置制度。

  加快鄉村集體經濟産權改革。按照“資産變股權、農民當股東”的基本方向,全面完成村級集體産權制度改革或集體資産處置,基本建立起鄉級統籌的集體經濟管理體制。在充分尊重農民意願的基礎上,建立産權清晰、權責明確、政企分開、管理科學的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組織,規範內部管理,建立健全激勵與約束機制,確保資産增值、股東增收。發展壯大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推動農村社區股份合作經濟規範發展。到2015年,完成一輪改革深化工作,規範企業運作,力爭80%以上的新型集體經濟組織成為産權明晰、管理民主的現代企業。


第五篇 豐富發展內涵,彰顯人文魅力

  “十二五”時期是豐臺深入挖掘發展內涵,以文化為源、以教育為本、以人才為基、以創新為魂,增強軟實力,構築區域綜合競爭優勢的重要時期。圍繞提升區域文化品質和文明素質,堅持繼承與創新並重,事業與産業並舉,培育特色繁榮的區域文化;堅持優先發展、育人為本、改革創新、促進公平、提高品質的原則,提升教育的現代化水準,建設教育強區;構建開放包容的人才環境,營造寬鬆鼓勵的創新氛圍,讓國內外創新資源在區域涌動,創新人才在區域匯聚,創新成果在區域轉化,全新呈現區域的人文魅力。

第一章 營造寬鬆鼓勵的創新氛圍

  一、建設優良的創新環境

  搭建公共的創新平臺。整合區內創新要素、聚合中關村科技園區創新資源,建立健全公共的科技創新服務平臺,提升自主創新能力。通過打破主體界限、促進開放合作、資源系統整合,構建形成創新資源共用平臺。全面實施知識産權強區工程,建立和完善知識産權創造與運用體系,完善科技服務和技術交易服務,建立健全創新成果轉化體系。實施科技惠民計劃,把科技全方位融入經濟社會發展各領域。

  構建完善的創新服務。探索創新服務模式,以科技商務服務發展為動力,促進科技成果孵化、技術産業化孵化、技術市場化孵化中的商業模式創新,推動技術項目投入、利益分配、市場化退出的創投資本運作模式創新。完善創新激勵機制,支援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産權、對行業和技術領域有帶動作用的企業和項目。做好科技創新發展的政策服務、行政服務、人才服務、配套服務工作,完善科技創新的整體服務環境。

  營造寬容鼓勵的社會氛圍。發揮政府體制機制創新引導、示範作用,鼓勵和引導企業、機構、個人開展技術創新、規則創新、行為創新、思維創新活動,促進形成多層次、多維度、多形式創新的文化氛圍。用好、用足、用透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建設的先行先試政策,構建形成多種形式的創新激勵機制,倡導學術自由,尊重創新個性,寬容創新失敗,營造創新氛圍。加強科普工作,形成尊重科學、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的社會風氣,提高公眾的科學文化素養。

  二、促進創新要素充分聚集

  聚集創新人才。探索制定創新人才激勵政策,建立健全創新人才突出貢獻獎勵機制,著力吸引以學科帶頭人、技術骨幹專家、海外留學創業人才聚集。支援和鼓勵高技術企業、技術聯盟、工程研究中心、重點實驗室通過研發合作、訪問交流等方式引進高水準的創新人才。通過建設創業孵化園,引進海外創新人才來豐臺創業。

  聚集創新企業。抓住中關村科技園高新技術企業“十百千工程”實施機遇,聚焦軌道交通、航太軍工、工程服務、生物醫藥等行業,按照核心團隊優秀、創新能力強、處於行業主導地位、成長速度快、品牌知名度高等標準,引進一批創新龍頭企業集團,重點培育一批“專、精、特、新”的創新企業做大做強。

  聚集創新設施。著力吸引大型企業集團、知名實驗室在區內設立實驗室、工程研究中心;吸引以自主知識産權研發為核心業務的公共研發企業入駐,支援企業院士工作站的建設;鼓勵區內企業通過承擔國家及北京市重大科技專項、重點工程項目,推動實驗室、工程中心的功能升級。

  三、促進創新成果産業化

  激發企業的自主創新活力。立足提升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實施創新驅動計劃,積極推進以企業為主體、以市場為導向、産學研緊密結合的自主創新體系建設,激發企業創新活力。支援企業加大研發投入,突破産業關鍵核心技術,創制重大産業技術標準。鼓勵有條件的優勢企業通過參股和購買知識産權等多種方式進行資源整合,發揮中小企業在技術創新方面的生力軍作用,激發民營科技企業的創新活力。

  加快推動軍民融合與央地合作。以功能區為承載,以項目為依託,以技術聯盟為紐帶,以技術産品互通互用為橋梁,著力推動軍民、央地創新合作發展。充分利用我區大院、大所集中的優勢,加強與大院、大所戰略合作,逐一簽訂合作協議,促進大院、大所産業成果落地轉化,形成區域創新驅動發展的格局。通過完善創新服務、構建集群環境,推進建設軍民融合的技術創新體系。

  四、增強科技支撐區域經濟社會發展能力

  增強創新資源整合能力。探索建立統籌配置各類科技發展資源的協調機制,以市場應用為導向,以增強企業創新能力為突破口,推動科技創新要素資源向優勢産業集聚,帶動産業結構升級,促進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強化和發揮政府對科技創新發展的支援作用,積極探索政府採購、資金資助、創新獎勵等促進科技創新發展的新機制。

  增強科技創新支撐能力。大力推動科技創新與城市建設、社會管理、教育文化、醫療衛生、公共安全、生態文明、新農村建設等經濟社會發展緊密結合。集中力量、明確重點,結合區域發展需求,著力推廣和應用一批新技術、新産品、新工藝,全面提升科技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支撐能力。

  增強創新知識獲取能力。搭建先進科學技術的雙向國際化平臺,促進知識産權服務與國際市場的有效銜接,提升豐臺對創新的知識獲取能力。以國際文化展示與交流活動為紐帶,以創意人才、文化創意産業集聚區為載體,推動創意內容、創作形式、傳播手段、市場培育、資源開發的創新,提升區域對文化創新的解碼能力與引導能力。

第二章 培育特色繁榮的區域文化

  一、提升公共文化服務

  加強公共文化設施建設。進一步加大公共文化設施建設投入力度,完善區內各類公共文化設施,擴大區文化館規模,形成覆蓋全面、結構合理、運營高效、惠及千家萬戶的公共文化設施體系,增強文化對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支撐作用,提高區域文化軟實力。推進基層文化設施達標工程,實現街鄉鎮文化服務中心和社區(村)文化活動室100%覆蓋,建設步行“一刻鐘”文化活動圈。

  擴大基層文化服務供給。繼續加強城市社區文化建設,採取政府購買、社會舉辦、群眾自辦等多種方式,推動基層活動向著品牌化、系列化、大眾化、常態化方向發展。通過舉辦社區文化活動,培育和形成群眾文藝創作群體和基地。發展社區文化中介組織,活躍民間文化生活。加大對農村設施、活動的扶持,擴大公共文化服務覆蓋農村的範圍。

  二、豐富群眾文化生活

  繁榮文化藝術創作。建立符合市場經濟和文化藝術發展規律、可持續發展的文化藝術生産、管理、運作機制。發揮文學、攝影、戲曲、書法、美術、音樂、舞蹈創作的優勢,努力創作一批思想內涵豐富、藝術品質上乘、群眾喜聞樂見,在全國、北京市有一定影響力,具有豐臺文化特色的精品佳作。積極引導群眾自主參與各種形式的文藝創作活動,建立群眾文化優秀作品的創作、選拔和推廣機制。

  培育文化市場發展。完善文化市場體系。整合市場資源,優先引進、開發健康時尚的娛樂形式,提升娛樂市場整體層次和文化品位,努力建設滿足不同消費需求的現代娛樂市場體系。依法保護知識産權,維護版權、著作權人的合法權益。利用信息化管理手段,加大文化市場的規範和管理力度,構建政府管理、行業自律、企事業單位依法運營的文化市場管理體制。

  三、挖掘人文歷史價值

  打造紅色文化傳承基地。圍繞傳承紅色文化精神,依託盧溝橋-宛平城、中國抗日戰爭紀念館、抗戰雕塑園等紅色文化遺産,促進紅色文化與現代文化的相互交融,拓展體驗功能,打造面向全國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建設民俗文化特色聚集區。圍繞弘揚民俗文化傳統,挖掘區域民俗文化與非物質文化遺産,以傳承文化文明為主線,建設一批民間文化産品開發生産基地、民俗文化特色商業街區、民俗文化展示基地,支援和鼓勵傳承人(團體)開展傳習活動,實現民俗文化的繼承與發展。

  推動歷史文化保護與開發。深入挖掘盧溝古橋、宛平古城、金中都遺址、大葆台西漢墓、長辛店古鎮等歷史文化遺産、遺跡以及大紅門的皇家文化元素,重點推進盧溝橋文化創意産業聚集區的整體開發建設,豐富文化內涵,將歷史文化遺産、遺跡打造成為重點功能區域地標性的文化標識。

  四、提升人文精神內涵

  加強精神文明建設。精心設計載體、運用多種形式,廣泛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實踐活動,弘揚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思想,全面加強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建設。圍繞培育文明風尚、維護公共秩序、提高觀賞水準、改善城鄉環境等目標任務,廣泛開展文明禮儀宣傳教育,深入推進禮儀、環境、秩序、服務、觀賞、網路等六大文明引導行動。深入開展精神文明創建活動,著力推動軍民共建,廣泛開展志願者服務。編纂出版第二輪志書《北京市豐臺志(1991-2010)》和《北京豐臺年鑒》促進地方誌事業發展。

  加強文化遺産保護。堅持“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的方針,結合舊城改造、重點區域建設、土地儲備,集中修復、修繕一批古城、古建、古跡,升級一批文物保護單位。強化非物質文化遺産知識産權保護,籌建非物質文化遺産檔案數據庫和展示場館,做好非物質文化遺産搶救、傳承。堅持文化遺産保護與開發的有機統一,加強對文化遺跡、非物質文化遺産的合理利用與開發,深入挖掘城市文化底蘊。

  打造特色文化品牌。以“我的豐臺·我的家”為主題,通過“歌、寫、畫、遊豐臺”等形式,創造性的開展系列文化活動,提煉豐臺文化,塑造豐臺精神,打造豐臺品牌,樹立豐臺形象。重點打造全國知名、具有豐臺特色的文化節—北京“盧溝曉月”中秋文化節、中國戲曲文化節和大紅門服裝服飾文化節。組織民間藝人、民間藝術表演隊伍,積極參與國內外文化交流活動,培育和扶持一批具有豐臺特色的對外文化交流品牌項目,提振豐臺精神。

第三章 發展均衡優質的教育體系

  一、發展惠及全民的基礎教育

  促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繼續加大義務教育經費投入,健全義務教育均衡發展保障機制。全面落實《北京市中小學辦學條件標準》,完善初中建設工程,推進小學規範化工程。均衡配置資源,縮小校際差距,辦好每一所學校。改善特殊學校辦學條件,保障適齡殘障兒童入學率達到99%以上。

  優化教育設施佈局。按照“擴大規模、優化結構、提升品質、辦出特色”的思路,以總量滿足社會需要、規模滿足辦學需要為目標,科學規劃教育佈局。結合城鄉一體化建設進程,加快教育佈局調整和學校建設,完成北京十二中科豐校區、豐臺二中改擴建、北京十中槐樹嶺新校區等建設工程,促進優質教育資源輻射和共用。

  提升學前教育普及水準。堅持政府主導、社會參與、辦園主體多元、辦園形式多樣的原則,加大政府統籌力度,理順街道鄉鎮辦園體制。新建一批小區配套幼兒園,增設一批符合條件的優質小學舉辦附屬幼兒園,整合現有資源改建一批幼兒園和鼓勵一批優質民辦幼兒園,新增改建幼兒園不少於40所。通過市、區級示範園建設和級類驗收,提高幼兒園辦園水準。

  二、發展更加豐富的優質教育

  擴大優質教育資源規模。採取高校辦附中、外部優質資源引進、內部優質資源整合提升等多種形式,建設一批優質品牌學校。推進教育國際化,積極推進北京十二中國際教育部和國際學校建設。圍繞在京高等院校校區擴張發展需求,努力吸引部屬、市屬、民辦高校等在區內新建校區、建設下級學院,加快推進中央民族大學新校區建設。

  加強教師隊伍建設。加強教師培養,實施分層多樣化培訓,推進帶薪脫産培訓,健全培訓課程體系,完善培訓評價制度。探索建立骨幹教師交流機制,創新骨幹教師帶教模式,履行骨幹教師職責。到2015年,特級教師達到50名,市級學科帶頭人、市級骨幹教師達到210名。加強人才引進,堅持面向全國、面向高端,“十二五”期間引進全國知名優秀教師60名。

  紮實推進素質教育發展。注重教育內涵式發展,整體提升學生綜合素質水準。堅持德育為先,促進德育、智育、體育、美育的有機結合,深入開展“科技示範校”、“藝術示範校”創建工作,積極推進區域教育集群化發展。強化校外教育服務功能,成立錢學森青少年航太科學院,培養航太創新後備人才;擴大校外教育覆蓋,建立15個校外教育基地校。

  加強教育信息化設施建設。加大教育信息化經費投入,建成5-6所數字校園。建設“萬兆骨幹、千兆到校”的現代教育區域網,積極探索“三網”融合,提高信息化服務水準,實現50所學校無線網路覆蓋。完善教育、教學、教研、管理服務資訊平臺,形成區域教育資訊服務體系。逐步建設校、區、市三級人才資訊管理系統,構建教師線上學習平臺。

  三、發展體系完備的終身教育

  整合職業教育資源。加大職業教育提升力度,爭取將我區職業高中教育創辦為全市示範性職業學校。建立職業培訓“集團管理”模式,進一步優化職業技能培訓機構的規劃佈局和專業設置。建立擁有多個專業工種的“教、學、練”為一體的公共實訓基地,實現師資力量、硬體設備等資源共用,提高職業教育資源的配置效益。深化職業技能培訓學校與區域大型企業的對接,鼓勵企業結合生産發展和技術創新需求,制定技能人才培養規劃,實施定崗、定向的訂單式培訓,實現崗位與技能有效對接。

  加強學習型城區建設。構建覆蓋全區的終身學習網路和服務體系,滿足市民多樣化的終身學習需求。大力開發社區教育資源,積極發展以社區學院、社區學校為依託的社區教育,新建豐臺社區學院,構建社區遠端教育網路,提供方便、靈活、個性化的學習資源,推動全民學習。

第四章 構建開放包容的人才環境

  一、強化高端人才的聚集發展

  實施積極的人才政策。制定系統的人才引進政策,重點落實人才投資優先的財稅金融政策、創業扶持政策、産學研合作政策、知識産權保護政策以及人才的獎勵、工資、服務、儲備政策,真正打造人才來了放心、留下安心、工作舒心的政策環境。針對國家的“千人計劃”人選、兩院院士、長江學者、産業領軍人物,實施特殊人才政策,制定“一類一策”,著力吸引高端領軍人才。

  構建高端人才發展平臺。以麗澤金融商務區和科技園區博士後創新實踐基地為載體,搭建區內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企業跨國跨地區開展學術交流和項目共建的平臺,推動與國內外高水準教育科研機構、知名企業合作共建研發基地,為區域高端人才融入國際競爭創造條件。

  二、創造優越的人才發展環境

  提供優質的人才服務。完善有利於人才發展的社會保障制度,推進人才工作信息化建設,完善人才電子政務服務平臺和交流合作平臺,提供完善的創業就業、資訊交流服務。舉辦各類人才論壇或人才洽談會,促進各類人才的交流更新與有序流動。引進資訊廣、能力強的人才服務中介、獵頭公司,積極推進信息化、網路化的高層次人才市場服務。建立專業化、動態化的高層次人才數據庫,形成服務週到、資訊及時、功能完善的高層次人才市場。

  創造良好的成才環境。積極構建創新型人才教育培養體系,建立科學的人才評價、使用、激勵制度,健全科研誠信制度,強化自主創新成果知識産權保護,加強創新成果應用轉化支援,激勵人才自我成長。建立健全創新型後備人才發展培育體系、英才培養使用體系,保障青年人才健康成才、持續進步。注重人才實踐能力的培養。

  三、促進專業人才的健康成長

  支援高端專業人才發展。實施青年學術技術帶頭人培養工程和專業技術人才聚集工程,面向區內外選拔一批國家級、市級、區級的青年學術技術帶頭人後備人選進行重點培養,提升專業技術人才隊伍的技術水準與創新能力。加強企業經營管理人才的培養培訓,提高戰略管理和跨文化經營管理能力。

  支援農村實用人才發展。立足發展小城鎮,圍繞農村産業發展,開展農村實用人才培訓。以農村現代遠端教育網路、全國文化資訊資源共用工程網路、各類農民教育培訓項目為主渠道,培養一批農業産業化發展急需的實用人才,打造數量充足、服務農村經濟發展的農村實用人才隊伍。


第六篇 促進和諧共用,煥發社會活力

  堅持以人為本,以維護和保障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為宗旨,結合構建和諧豐臺的需要,切實把人民健康、就業穩定、完善保障、社會管理作為社會發展的優先目標,按照制度建設與全面覆蓋並重、拓展服務與規範管理並重、硬體完善與軟體提升並重的社會建設理念,推進民生改善,強化社會管理,創新保障制度,促進社會和諧,讓城市充滿生機和活力。

第一章 提供更好的健康服務

  一、全面加強公共衛生服務體系建設

  提升公共衛生服務水準。健全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處理機制,完善醫療救治、疾病預防控制、衛生監督執法和公共衛生資訊體系,提高公共衛生防控和重大公共衛生事件應急處置能力。健全精神衛生、婦幼衛生、老年衛生、計劃生育、傳染病防治、健康促進的服務網路,強化公共衛生服務功能。加快急救體系建設,完善區屬醫院急診科建設,推進急救站標準化建設,合理增加院前急救人員編制和經費,強化醫院急診急救能力,健全院內救治與院前急救有效銜接機制,提高急救體系的品質與效率。

  加快公共衛生設施建設。進一步加大政府對公共衛生投入的力度,推進區公共衛生中心和精神病防治院建設,實施公共衛生專業機構達標工程,改善區疾病預防控制中心、衛生監督所、結核病防治所的設備和設施條件,提高疾病綜合防控和衛生監督管理水準。

  全面落實健康促進戰略。貫徹落實《健康北京人—全民健康促進十年行動規劃(2009-2018年)》,通過健康促進行動的實施,提高廣大群眾的健康意識和防病保健能力,提高健康水準和生活品質。促進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均等化,全面普及42項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和11項重大公共衛生項目,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全部免費向城鄉居民提供。

  二、構建合理高效的醫療服務體系

  優化區域醫療資源佈局。在三四環都市産業發展帶重點發展三級甲等醫院和社區衛生服務機構;永定河綠色生態發展帶重點發展專科醫療機構、康復醫院、護理院和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引導社會資本在麗澤商務區、青龍湖國際會都等重點功能區投資建設醫療美容、口腔、中醫保健、健康體檢等醫療機構,滿足轄區居民高端、特需的專科醫療服務。

  優化醫療資源配置。支援駐區綜合醫院提高綜合服務能力,做好天壇醫院遷建工作,繼續引進其他優質醫療機構,全面提升醫療綜合服務水準。強化豐臺醫院、長辛店醫院、南苑醫院、鐵營醫院等區屬二級醫院功能,提高專業服務能力。積極增設醫療美容、口腔、中醫保健、健康體檢等營利性醫療機構,滿足轄區居民高端、特需的專科醫療服務。

  優化基層醫療衛生服務功能。根據人口總量和衛生服務需求的變化,配套新增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完善社區衛生機構健康管理模式,健全基層衛生機構與大醫院的分工協作機制,提高社區醫療衛生服務能力,引導居民分級就診、有序就醫。深化“片兒醫”服務內涵,拓展中醫、心理、康復和健康管理等特色服務,延長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門診服務時間,方便群眾就醫。

  三、促進體育事業發展

  廣泛開展全民健身運動。貫徹落實全民健身條例,加強體育設施的網路化管理,切實提高體育設施的利用率和安全性。制定學校體育場地向社會開放獎勵辦法,推動更多的學校、機關、企事業單位向社會開放體育設施,實現資源共用。推動人民體質持續改善,“十二五”期末,實現《國民體質測定標準》合格標準的人數比例達到90%以上,經常參加體育鍛鍊的人數比例超過50%。

  切實加強基層體育發展。結合城市綠化改造,鼓勵街道、鄉鎮以及其他社會單位增加對公共體育健身設施的投入,在城市公園、郊野公園開闢健身休閒場所,到2015年,每人平均體育場地面積達到2.1平方米。推進體育生活化社區和社區體育健身俱樂部建設,開展群眾喜聞樂見的健身活動,營造社區體育健身氛圍。

  促進體育與産業融合發展。以推進公共體育設施投資多元化、運營市場化和管理企業化為方向,探索場館建設、融資、運營管理的新型模式,鼓勵社會力量參與經營管理活動。加快豐臺體育中心改建,形成以科技體育為特色,融健身、科普、娛樂為一體的科技體育産業集聚區。加快奧運場館改造,建設具有多元化功能的城南康體中心。積極引進國內外知名的體育賽事,將“醒獅杯”長跑比賽、青龍湖龍舟賽打造成為具有影響、有特色的賽事品牌和消費熱點。

第二章 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

  一、千方百計開發就業崗位

  以經濟發展拉動就業。堅持就業“三同時”制度,圍繞重點功能區和重大項目建設,積極鼓勵就業容量大的生活服務業、會展旅遊産業、都市型工業以及非公經濟和中小企業發展。繼續完善促進就業的産業、稅收、保障等方面的政策措施,對大量吸納勞動力的産業、企業、項目給予重點扶持。“十二五”期間,失業人員平均失業週期控制在一年以內,努力實現勞動者體面勞動、尊嚴就業和高品質就業。

  以自主創業帶動就業。完善並落實鼓勵創業的稅收優惠、小額擔保貸款、場地安排、創業培訓等扶持政策。建立創業帶動就業的工作協調機制,形成分工負責、協調配合的創業工作體系;健全公共創業服務體系,加強社會專業服務資源的整合利用,為創業者提供政策諮詢、開業指導、融資渠道、人力資源、跟蹤扶持等服務;建設創業孵化基地,為進入基地的創業人員提供政策支援和有效的培訓服務。加強宣傳和輿論引導,弘揚創業精神,提高創業意識,樹立創業典型,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

  托底安置就業困難人員。按照“精細化、長效化”的原則,堅持以市場就業與幫扶就業相結合,進一步完善就業援助工作機制。實行就業困難人員重點援助計劃,強化對困難人員的個性幫扶,大力開發以勞動保障、城市管理、社區服務、公共秩序維護為主體的公益性崗位,不斷提高安置能力。建立崗位儲備制度,為就業援助後仍難實現就業的特別困難人員提供托底幫扶。繼續保持動態“無零就業家庭”目標。

  二、建設面向全體勞動者的就業服務體系

  加快推進人力資源公共管理服務體系建設。按照做大區級、做強街道(鄉鎮)、做實社區(村)的思路,進一步加強三級人力資源公共服務體系建設。整合區人才中心、職介中心職能,成立區人力資源管理服務中心,形成具有一定規模水準、兼顧公共服務與經營性服務、現代化的服務設施,形成統一規範的人力資源市場;街道、鄉鎮建立就業管理服務中心,主要承擔城鄉就業困難人員和來進京務工人員就業服務和管理工作;社區(村)做實勞動就業社會保障服務站,建立專兼職隊伍,開展充分就業創建活動,完善充分就業創建標準體系,建立充分就業社區(村)表彰獎勵辦法,全區充分就業社區(村)達到社區(村)總數的60%,示範社區(村)達到10%。

  維護和諧穩定的勞動關係。貫徹落實《勞動合同法》和實施條例,繼續推行勞動合同制度和集體合同制度,實現各類企業勞動合同簽訂率達到95%以上。大力推進工資集體協商,落實收入分配體制改革措施,逐步提高勞動者工資收入。完善勞動關係三方調節機制,規範各類企業招工、用工行為。適應勞動爭議案件快速增長的形勢,推進勞動監察“兩網化”和勞動人事仲裁辦案機構實體化建設,加大勞動監察和調解仲裁力度,保護勞動者的合法權益。

  三、提高勞動者職業技能素質

  加強就業能力培訓。堅持以培訓促進就業、穩定就業,積極實施新興實用技能崗前培訓和職業指導培訓,加強培訓內容與用工需求、學員願望的有效對接。擴大職業培訓的覆蓋面,由城鎮失業人員向未就業高校畢業生等群體拓展,提高城鎮失業人員特別是就業困難人員的就業能力。“十二五”期間,累計培訓勞動者達到9萬人次,其中培訓失業人員1.6萬人次。

  培養高技能人才。鼓勵和支援行業企業開展技師研修,提高專業人才的職業技能和從業資質,“十二五”時期,累計培訓高級技能人才2.5萬名左右。按照全市工作安排,選擇有條件的企業建立高技能人才評價機制,逐步形成以職業能力建設為導向,以工作業績為重點,注重職業道德和技能水準的評價模式。繼續推行首席技師制度,鼓勵企業採取崗位津貼、專項獎勵等激勵措施,不斷激發高技能人才的創新創造活力。

第三章 覆蓋更廣的社會保障

  一、健全社會保險服務網路

  擴大社會保險覆蓋範圍。堅持“全覆蓋、上水準、相銜接、易轉續、精細化”,進一步完善社會保障體系。整合現行社會保險制度,以農民、城鎮無工作居民和外來務工人員為重點,將基本社會保險擴大到本地區所有常住人口,實現社會保險人群全覆蓋。到2015年,養老、醫療、失業、工傷、生育五項基本保險參保率達到98%,各項社會保險基金收繳率達到98%以上,基金徵繳額年均增長8%以上。

  落實保險制度改革措施。按照全市保險制度改革工作的統一部署,推動機關事業單位退休金制度與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制度的並軌。完善城鎮居民大病醫療保險制度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建立城鄉居民一體化的醫療保障制度;加快實現公費醫療向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制度的並軌。逐步推行企業年金和機關事業單位職業年金制度,鼓勵參加儲蓄性養老保險,形成相互補充、多層次、社會化的養老保險體系。

  二、完善社會救助制度

  完善低收入家庭救助政策。健全城鄉低收入家庭救助制度,逐步建立和完善低保邊緣家庭享受專項救助的各項政策,加大對低收入家庭在醫療、教育、住房方面的救助力度。以救助標準科學化、管理服務規範化為目標,完善低保家庭、低收入家庭的收入核查制度,建立低保對象的退出機制,讓更多家庭得到援助。

  健全專項救助制度。健全城鄉一體化的醫療救助制度,探索建立醫療救助醫藥費即時結算制度和墊付制度,解決困難家庭的看病難問題;完善城鄉低收入家庭住房救助制度,全面建立農村住房救助制度;進一步落實各項教育救助政策,逐步加大對城鄉低收入家庭教育救助力度;探索建立城鄉低收入家庭在供暖、司法等方面的專項救助政策。

  發展慈善事業。積極落實促進慈善事業發展的優惠政策和協調指導機制,加快培育慈善機構,完善慈善項目化運作機制,推進全民慈善事業發展。開展慈善宣傳,提高全民慈善意識,積極支援慈善事業發展,探索向慈善公益組織購買服務的有效方式;加快推進“愛心家園”及捐贈站點建設,打造社區愛心捐贈服務。

  三、構建社會福利體系

  促進養老服務體系建設。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構建“居家養老為基礎、社區養老為依託,機構養老為補充”的養老模式。加快社會化養老福利機構和設施發展,努力增加服務網點,力爭到2015年養老床位總數達到8000張,百名老人擁有床位數3.5張。以社區為單元構築老年人“居家生活幸福圈”,增強社區養老服務功能。建設老年綜合服務中心,開展養老服務社會化示範活動,大力推行養老服務機構多元化經營模式,鼓勵和支援社會力量興辦社會福利服務機構。進一步加強監管,規範社區養老服務運營商服務行為,嚴格落實準入和淘汰機制,促進居家養老服務水準不斷提高。

  提升婦女兒童福利水準。加快推動婦女兒童福利設施建設,全面提升為婦女、兒童等特殊群體的服務水準。保障婦女參與社會事務管理、平等就學就業和享有社會保障的權利,加強婦女衛生保健、勞動保護、法律援助。加快各項寄養制度建設,進一步完善兒童家庭寄養模式,健全管理服務體系,推動家庭寄養規範化、社會化發展。

  發展殘疾人事業。健全殘疾人的社會保障和服務體系,營造殘疾人平等參與社會生活的良好環境。加大對殘疾人職業技能培訓力度,積極開發適合殘疾人就業的工作崗位,每年安置殘疾人就業150人以上,切實維護殘疾人的勞動權益。落實殘疾人托養服務補貼辦法,探索殘疾人康復費用納入醫保報銷範圍;實行貧困精神病人免費服用基本藥物,適時提高免費服藥的範圍和標準。

  四、改善人民居住品質

  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設力度。完善保障性住房建設的綜合管理和協調推動機制,加快推進大瓦窯、宛平、中奧嘉園等經濟適用房及廉租房建設,以配建等形式推動限價房建設,開工建設一批公共租賃房,未來五年開工建設保障性住房2.5萬套,構建層次更加豐富的住房保障供應體系,逐步改善中低收入群體的居住條件。

  大力改善重點區域居住條件。加大棚戶區改造力度,加快南苑西、長辛店老鎮西區等定向安置房建設,完成南苑鎮和長辛店老鎮改造工程,加快實施東鐵匠營三環路以南地區改造。引導保障性住房、農民回遷安置房等適度集中,強化居住組團的管理和服務,提升生態宜居品質。

第四章 形成更優的人口格局

  一、合理調控人口規模

  控制人口總量。按照“控制增量、調整結構、強化管理、完善服務”的總體思路,堅持短期措施與長效機制相結合,調控規模與優化結構相結合,嚴格管理與有效服務相結合,推動人口與産業、資源、環境的協調發展和良性互動,通過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調整經濟結構,加快農村城市化進程,規範地下空間管理,創新出租房屋經營管理模式,切實把人口過快增長的勢頭降下來。

  優化人口結構。落實和完善相關政策和規劃,吸引和扶持優勢規模企業入區發展,發展高端、高效、高輻射力的産業,擴大産業規模,提升産業水準,促進就業人口知識水準的不斷提高和知識結構的不斷優化。到2015年,高技能人才佔技能人才比例達到20%以上。

  二、改進人口服務管理

  強化人口管理。堅持“以證管人、以房管人、以業控人”,營造總量適度、結構均衡、管理有序、包容和諧的區域人口環境。依法規範勞動用工行為,全面實施勞動合同管理,嚴格參加社會保險制度,嚴禁非法用工。加強出租房屋管理,建立出租房主和流動人口的自律機制和居(村)委會的自治機制,形成政府、居(村)委會、群眾三位一體的多元化管理模式。進一步完善以産業引導為核心的人口規模調控機制,建立産業退出機制和産業準入制度,推進低端産業淘汰升級,逐步減少區域內低端勞動力。

  改善人口服務。以幸福家庭工程為抓手,深化人口與計劃生育綜合改革,穩定低生育水準,戶籍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4‰以下。積極推行居住證制度,鼓勵引導在京穩定就業居住的流動人口申請辦理居住證,並給予相應服務,“以服務換資訊、以資訊促管理”。完善人口綜合管理資訊系統,整合現有信息化資源,建立人口預警機制,實現人口資訊的動態管理。加強流動人口服務,推進流動人口在就業、居住、生育、子女入學、技能培訓以及參與社區管理服務等方面享受市民待遇。加強城鄉結合部、“城中村”、出租大院、地下空間等流動人口聚居區綜合整治,改善流動人口居住環境。

專欄:居住證制度.png


第五章 構築更強的社會管理

  一、積極發展社會組織

  健全完善社會組織體系。加強指導和服務,建立“樞紐型”社會組織工作體系,培育發展“樞紐型”社會組織。大力扶持和發展服務類、管理類、慈善類等公益類社會組織,積極扶持基層社區、工商行業和農村互助類社會組織,滿足多樣化服務需求。健全政府購買社會組織公益服務制度,充分調動社會組織的積極性和創造性,積極參與到完善社區公共服務體系、共建共用和諧社會的各項活動中來。

專欄:“樞紐型”社會組織.png

  強化社會組織規範管理。堅持培育發展和監督管理並重,使社會組織成為社會建設主力軍。推進社會組織規範化建設,探索建立與各種新社會組織活動方式相適應的管理服務模式,確保納入視線、有效掌控。強化相關部門聯合執法工作機制,堅決取締非法社會組織,依法查處社會組織非法行為,確保區域穩定。

  二、完善社區管理和服務功能

  完善社區治理模式。進一步強化社區黨組織、居委會和社區服務站的職能,在所有社區實現“三位一體”社區複合治理模式。鞏固推進社區規範化建設,加大投入力度,完善社區服務設施和信息化條件,採取新建、改擴建、購買以及落實配建指標、資源整合利用等多種方式,繼續推動社區辦公服務用房建設。制定深化社區居民自治的實施意見,積極探索社區居委會、物業服務企業、業主委員會之間的有效銜接和良性互動。

  提升社區管理服務水準。以滿足社區居民群眾的服務需求為導向,推進社會服務和管理重心下移,加快建成設施完備、功能完善、服務高效、管理精細的社區服務體系,不斷提高居民群眾的滿意度和幸福感。鼓勵社區社會組織、社區工作者參與社區服務和管理,充分調動社區居民參與社區管理的積極性,增加社區凝聚力。探索通過購買公共服務、項目補貼、資源共用等方式,鼓勵和吸納社會力量參與社區服務和管理。利用5年時間,逐步實現社區基本公共服務的全覆蓋。

  三、營造和諧社會環境

  暢通群眾訴求反映渠道。進一步拓寬人民群眾願望表達途徑,在堅持落實“民情日記”制度的基礎上,充分發揮電話、網上等方便快捷的信訪渠道作用,實現市、區、街(鄉、鎮)信訪網路互聯互通,傾聽民聲,把握民意。不斷拓寬和大力開展人民建議徵集活動,擴大專項徵集範圍,主動了解民意,最大限度反映不同群體的合理訴求,有效減少社會矛盾。

  建立健全矛盾預防機制。充分發揮“四級網路”作用,強化資訊反饋和溝通協商,落實好全區季度矛盾排查、街鄉(鎮)和相關委辦局月排查、村(居)委會周排查工作及“零”報告制度,積極預防和妥善處置群體性事件,保證突發問題有效監控、及時預報、果斷處理,確保實現信訪工作“三無”目標。推行重大決策信訪評估制度,在重點區域開發、工程建設、徵地拆遷等重大活動和項目實施前,堅持信訪工作提前介入,切實維護群眾利益。

  完善矛盾化解和利益協調機制。建立行政調解、司法調解和人民調解相互銜接的大調解機制,堅持把矛盾化解在基層。全面落實信訪代理制度,進一步協調好各方面利益關係,提高工作效能,改善幹群關係,營造良好的信訪秩序。繼續紮實做好各級黨政領導幹部大接訪工作,落實開門接訪、重點約訪、帶案下訪、結案回訪和聯合接訪,進一步融洽幹群關係,切實解決人民群眾的現實問題。

  加強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充分整合基層維穩和城市管理力量,穩步推進街道鄉鎮綜治維穩中心和社區村綜治維穩工作站建設。廣泛開展平安創建活動,全面落實網路化、立體式的各項防控措施,確保實現“平安豐臺”目標。推進科技創安工程,建設社會管理綜合資訊平臺,提升管理能力和防控水準。健全排查整治、風險評估、資訊共用、聯動執法、督查考核等一系列長效工作機制,提高維護安全穩定工作效能。切實加強重點村、重點地區、高發案地區、校園周邊等重點地區整治,創造和諧宜居的人民生活環境。

  四、推進民主法制建設

  大力發展社會主義民主。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有機統一,堅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中國共産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充分發揮工會、共青團、婦聯等人民團體的積極作用,維護群眾的合法權益,形成和諧的社會氛圍。擴大公民有序政治參與,保障人民的選舉權、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和監督權。增強基層民主活力,加強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等基層自治組織建設。

  深入推進依法治區。大力推動依法行政,切實加強政風建設,不斷提高政府和公務員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水準,進一步規範行政執法行為,形成科學化、民主化、規範化的行政決策機制和制度。推進司法改革,建立權責明確、相互配合、相互制約、高效運作的司法體制,保障公民的合法權益。深入開展法制宣傳教育,提高全區人民的法制觀念。

  營造穩定的政治環境。以構建“南部屏障”防控體系為抓手,加強反恐防暴,嚴防各種暴力恐怖組織、境外敵對勢力的破壞活動,深化“無邪教創建活動”,健全指揮協調機制,完善應急處置預案,切實提高快速反應和高效處置能力,堅決防止發生危害公共安全的暴力恐怖事件及危害國家安全和社會穩定的重大政治事件。


第七篇 創新機制體制,保障實施動力

  “十二五”時期,隨著豐臺進入産業結構升級、城市功能轉型的崛起發展階段,體制改革與機制創新面臨更加複雜的形勢和更為艱巨的任務。為破解全區科學發展難題,激發發展的內在動力和活力,要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進一步轉變政府職能、完善服務保障體系,提高行政能力;要著力突破區域發展的體制性約束,進一步推進功能區管理體制、公共財政體制和社會體制領域的改革,優化發展環境;要注重引導市場資源的充分流動,進一步加快土地儲備與開發、投融資體系和重大項目推進的機制創新,提升發展能力;要圍繞關鍵要素集聚和招商選資,進一步完善政策服務體系和加強産業政策引導,加快發展步伐;要圍繞規劃任務落實和目標實現,進一步強化規劃實施的監測、評估與專項規劃落實,確保任務穩步推進,全面構建推動區域科學發展的體制機制。

第一章 提高行政能力

  一、切實轉變政府職能

  建設服務型政府。進一步理順政府與市場、社會的關係,完善政府經濟調節、市場監管職能,推進政府與企事業單位及中介組織分開,更好地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強化政府在基礎教育、醫療衛生、社會保障、公共安全等領域的責任,提升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水準。

  提升行政服務效率。進一步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優化審批流程,規範審批行為,建立健全區級行政審批服務中心,為社會提供方便快捷的行政服務。探索開展網上審批,推出一批便民利民項目。進一步完善政府績效管理與評估制度,開展公眾測評、網上評議、專家評議,不斷提高外部評價,加強政府績效評估結果發佈和使用。

  二、加強政府部門協同

  清晰界定職能部門職責。圍繞區域經濟社會的發展目標,按照職能整合、資源統籌的原則,進一步優化政府組織結構,清晰界定各政府職能部門在項目、規劃、土地、招商、投融資、政策等方面的相應職能職責。

  健全部門協同工作機制。建立健全各部門間協調、聯繫工作機制,優化政務流程,完善行政運作機制。探索建立政府各部門間職能有機統一的體制機制,統籌各類政府資源,整合多個部門行政職能,實現高效規範管理。探索形成決策權、執行權、監督權既相互協調又相互制約的行政運作體制。

  三、大力推進政務公開

  建立健全政務公開機制。進一步完善政府信息公開機制,搭建政府與群眾雙向溝通平臺,推進公開渠道向街鄉、社村延伸。建立各類公開辦事制度和組織管理、制度保障、場所渠道、專業支撐等工作體系,健全主動公開、依申請公開、保密審查、資訊發佈協調、虛假或不完整資訊澄清和考核評議等工作機制。

  健全政府考核評價體系。建立健全促進科學發展的政府績效評估指標體系,努力推行政府部門績效管理。以群眾滿意度為評判標準,對政府部門進行測評,及時發現問題,提高政府為民辦事能力。建立健全行政問責制度,提高政府執行力和公信力。

第二章 加快體制改革

  一、加快深化功能區管理體制改革

  推進麗澤金融商務區開發建設體制改革。強化麗澤金融商務區開發建設的日常管理,建立聯動機制。清晰界定麗澤開發辦、金融辦、麗澤控股公司的職能職責,建立健全三部門資訊互通共用平臺、協同工作機制與組織結構、重大專項工作協調機制,統籌推進商務區的産業規劃編制、空間規劃調整、土地一級開發、招商宣傳等工作,形成整體合力。積極探索建立區級主導、街鄉參與的麗澤金融商務區整體統籌發展的管委會體制。

  完善豐臺科技園區管理體制。加快制定完善豐臺科技園區整體發展規劃,健全科技園區管委會組織結構,完善管委會建設發展職能。明確與功能區周邊街鄉在開發建設、社會發展等方面的職責分工,健全聯動機制。逐步推動科技園區管委會由開發建設主體向産業發展、社會管理方向轉變,切實理順科技園區的管理體制。

  設立大紅門時尚創意産業集聚區管理機構。提升功能區管理和服務水準,打破界限和現有管理體制,按照統一規劃、連片開發、集中推進、協調發展的原則,強化區級層面對大紅門時尚創意産業集聚區的統籌建設發展,設立功能區管委會,實現高效管理。

  探索青龍湖-長辛店會展旅遊、生態休閒區管理模式。借助重大項目的開發建設,積極探索功能區的管理服務模式。爭取設立河西地區開發發展管理服務機構,對河西地區開發進行統籌規劃、産業引導、整體佈局,提升承載力。

  二、深入推進公共財政體制改革

  深化公共財政體制改革。進一步完善部門預算、國庫集中收付、政府採購、收支兩條線、投資評審、績效評價和監督檢查管理體系。完善有利於政府履職的財政支出體制,提高科教文衛等社會事業投入,加大對社會保障、弱勢群體、安居工程、生態環境等方面的投入,形成更加合理的財政支出結構。健全債務風險預警防範機制,防範公共財政風險。

  提高財政資金使用效益。整合各類專項資金,確保財政資金公開、透明、規範、高效運作。發揮政府資金的杠桿作用,努力引導市場資金投入,統籌安排財力分階段解決一批重大問題。加強財政法制監督,依法行政、依法理財。

  三、加快實施社會體制改革

  大力推進教育制度改革。推行政學分開、管辦分離。深化人事制度改革,深入推進校長任期制,探索校長職級制,健全乾部綜合考評體系,完善幹部選拔任用機制;建立師德建設長效機制,完善教師資格準入制度和教師績效考核方式,探索專業技術職務聘任制和分配製度改革,強化教師隊伍建設。推進教育集群化發展改革,實施北京市基礎教育改革試驗,建立政府主導、學校協同、資源共用、特色銜接、共同發展的集群機制,促進教育集群優質均衡發展。深化課程改革,以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優化教學過程,深化基礎教育課程改革。開展國際課程試驗,引進國外教師任教,擴大學生國際交流。深化評價與招生考試改革,堅持發展性評價理念,採用增值評價手段,對學校管理和教學品質進行評價;深入開展學校發展評價,建立督導評估、學校自評、多主體的評價機制,規範學校教學管理。堅持小學、初中免試就近入學原則,完善義務教育入學辦法;參與北京市高中教育招生考試製度改革,健全優秀特長學生推薦程式與辦法。大力支援和鼓勵民辦教育發展,完善民辦學校督導機制,建立民辦教育學校評價制度,規範民辦教育健康發展。

  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推進政事分開、管辦分開、醫藥分開、營利性和非營利性分開。推進醫藥衛生管理體制改革,按照屬地化和全行業管理要求,建立全區醫藥衛生統籌協調機制,統一規劃醫藥衛生事業發展,協調推進醫藥衛生體制改革。推進公立醫院改革試點,按照公益性、準公益性、經營性方向,開展公立醫院改革試點,建立醫院法人治理結構,明晰醫院所有權和管理權,探索推進院長專業化、職業化;改革醫院補償機制和運作機制,建立以醫療品質、費用控制、就醫秩序和患者滿意度為主的評價體系,實施以公益性為核心的績效考核制度。全面推進社會保障卡工程,逐步增加社保卡的健康檔案、電子病歷和實時監控門診費用等功能,提高公共健康管理水準。鼓勵和引導社會資本發展醫療衛生事業,保持對社會資本舉辦醫療機構準入的公平、公正、公開,探索實施準入網路公開,推進公平競爭。完善基本藥物制度,基本藥物全部納入基本醫療保險報銷範圍,促進藥品零售連鎖經營,健全藥品供應保障體系。建立政府主導的多元衛生投入機制,明確政府、社會、個人的投入責任,形成公共衛生服務政府投入、基本醫療服務合理分擔、特需醫療服務個人承擔的可持續的投入機制。大力發展中醫藥事業。健全醫藥衛生監管機制,規範醫療機構行為,保障社會公共利益。

  大力推進文化體制改革。推進政事分開、管辦分離。進一步完善政府文化事業經費投入機制,將文化事業經費列入本級財政預算,實行經費總額控制和市場為導向的政府資助機制,逐步由“養人頭”向“養事業”、由“辦”向“管”的轉變,優化文化事業經費支出。鼓勵和支援社會資本進入提供公共文化服務,構建政府投入為主、社會資本參與的穩定公共文化服務投入機制。深化文化事業單位管理機制與運作機制改革,完善文化事業單位以聘用合同制為核心的用人機制,促進建立現代文化企業制度,增強發展活力。

第三章 創新發展機制

  一、加強土地儲備與開發機制創新

  進一步完善土地儲備機制。科學制定土地儲備的年度計劃,實現被動儲備向主動儲備、分散儲備向集中儲備發展轉變。根據區域發展進程,加強先期儲備土地,控制土地投放節奏,降低未來開發成本,預留遠期發展空間。

  創新土地儲備開發模式。調整土地儲備開發時序,對規劃成熟具備開發條件的地塊空間,採取先産業規劃後設施建設、先公共設施建設後空間開發的方式,獲取土地開發的溢價收益。創新土地儲備開發路徑,強化以土地儲備帶動基礎設施建設、以基礎設施建設拉動土地開發的模式,緩解區域資金壓力。

  創新土地儲備融資機制。拓展土地儲備開發融資渠道,積極採取以土地開發的收益權質押、以由土地儲備中心出具土地證明抵押等方式向銀行申請抵押貸款,建立健全土地儲備開發融資機制。加快土地儲備和房地産的開發流轉速度,積極推進土地上市交易,提高資金週轉效率。

  健全土地儲備補償機制。研究建立拆遷補償與政策鼓勵機制,推動不同區位、不同規劃用途的土地進行置換,實現土地資源有效整合。立足資金、政策、勞動力安置、集體經濟發展等多個角度,探索實物補償、參與開發、收益分享等多元化利益補償機制。健全土地儲備開發的激勵和引導機制,制定切實有效的激勵政策和補償措施。

  二、深化區域發展融資機制創新

  拓寬區域發展融資渠道。按照風險可控的原則,確定杠桿率,通過信貸信託、股份合作、成立基金等多種方式,加強與金融機構的多渠道合作。抓住國家實施保險資金投資基礎設施債權投資計劃的機會,通過專項債權投資等方式,引進保險機構為區內基礎設施建設提供資金。通過增加註冊資本金、經營性資産注入、資産重組、不良資産剝離等方式,積極推進綜投公司、麗澤控股等區屬國有企業改革和融資步伐,提高國有企業參與區域建設的能力。

  健全差異化的融資機制。研究探索新形勢下政府項目融資途徑,通過專營權出讓、公私合營、BOT和BT等方式,對不同建設項目採取不同的融資方式,吸引社會資本參與開發建設。採取項目融資、委託貸款、吸引社會投資等方式,健全政府對産業項目、土地開發等非公益性項目建設的融資機制。採取向國開行、農發行等政策性銀行申請低息、長期貸款等政策性融資和吸引保險資金等方式,健全政府對基礎設施、民生改善項目建設的融資機制。採取爭取市級政策支援、優化設計盈利模式、採取BT和BOT、發行企業債等方式,健全政府對垃圾、污水處理等準公益性項目建設的融資機制。採取爭取世行、亞行等機構的長期貸款、發展援助等方式,健全政府對生態環境項目建設的融資機制。

  三、建立重大項目協調推進機制

  建立重大項目推進機制。科學制定年度固定資産投資計劃,統籌落實建設資金。建立區內重大項目開發推進的部門間聯席會議機制,會商研究解決發展規劃、綜合協調、整體推進等方面的重大問題。

  加強重大項目前期工作。加強對重大項目建設的統籌安排,站在全局發展的高度,立足項目開發的成本與收益的綜合平衡、産業發展與社會民生的統籌考慮,加快推進重大項目的儲備、規劃設計、前期手續和開發建設,切實做到“建設一批、推進一批、儲備一批”,確保項目滾動實施。

第四章 強化政策保障

  一、加強配套政策制定

  明確配套政策重點。圍繞規劃確定的任務,及時制定促進功能區和重點産業發展的相關政策,強化政策保障。加強社會發展政策的研究,完善政府高效配置公共服務資源、引導市場資源參與公共服務供給的政策機制。加強促進區域統籌、城鄉統籌、地區合作發展政策的研究,提前制定完善統籌發展、合作協同的政策機制。強化節能減排責任考核,加強城市規劃、建設和運作標準等方面政策的研究,不斷提高城市規劃建設管理水準。

  完善配套政策體系。立足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形勢,及時完善政策引導體系。加強與國家、北京市“十二五”規劃的銜接,緊抓具有典型示範意義的關鍵領域,及時制定先行先試的工作方案,爭取列入國家或北京市發展戰略。積極爭取國家、北京市相關政策支援,集合形成支援區域發展的配套政策體系。

  二、強化産業政策引導

  強化招商引資政策。圍繞重點産業發展,綜合整合各級各類招商政策,編制豐台區經濟發展政策指南。制定更加完善的招商政策,加大對優勢規模企業、商務樓宇業主、招商引資中介機構的獎勵力度。進一步做好企業政策輔導工作,幫助企業獲取相關政策扶持,降低企業發展成本。

  強化資金補貼政策。通過財政貼息、租金補貼、政府採購、設立專項扶助資金等方式,支援重點産業發展。加強軍民融合、重大裝備項目發展的資金支援,落實軍民融合發展戰略合作協議,加快推進項目落地。增強對中小企業的融資貸款擔保能力,切實增強對中小企業的支援和服務。

第五章 監督規劃實施

  一、抓好專項規劃落實

  編制專項規劃實施方案。組織各專項規劃編制部門編制專項規劃的實施方案,細分規劃目標與主要任務,確保規劃實施有抓手、任務落實有措施、項目推進有策略。

  強化專項發展規劃落實。結合未來五年的重點任務,建立專項規劃落實情況評估機制,為規劃綱要的目標實現提供保障。建立專項規劃的定期追蹤、動態反饋機制,及時掌握、推進規劃落實。

  二、強化規劃實施監測

  細分規劃落實目標。對“十二五”規劃的主要目標和重點任務進行分解,落實到牽頭部門和重點區域。制定年度經濟社會發展計劃、年度財政預算,把綱要提出的任務目標分解到年度計劃中。建立健全規劃實施年度評估機制,有效監測規劃實施動態情況。

  健全規劃實施機制。建立規劃實施考核評價機制、民主監督機制和有效引導社會力量參與規劃實施的工作機制。完善項目審批機制,將規劃作為項目審核的重要依據,優先安排和實施納入規劃的項目。

  建立公眾監督機制。利用各種媒體,採取多種形式,加強對規劃的宣傳工作,進一步提高公眾的規劃意識,讓更多的公眾參與到規劃的實施和監督中來,集全區之力、集各方之智共同落實好規劃。

  三、開展規劃階段評估

  完善規劃中期評估機制。加強規劃實施情況監測,及時研究年度實施情況,解決實施中發現的問題。加強規劃實施中期評估,在實施中期階段,圍繞規劃提出的主要目標、重點任務和政策措施的實施情況進行評估,形成評估報告。

  健全規划動態調整機制。規劃實施過程中,結合國家、市、區的最新決策精神以及區內外形勢的變化,針對重大項目建設計劃完成情況,及時調整規劃實施。


附錄1:

豐台區“十二五”規劃《綱要》名詞解釋

  1、發展規劃

  發展規劃是政府對國民經濟和社會中長期發展在時間和空間上所做的戰略謀劃和具體部署,是政府履行經濟調節、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責的重要依據。一般認為,發展規劃具有顯露資訊、協調政策和有效配置公共資源等基本功能。從“十一五”開始,國家將中長期發展“計劃”改為“規劃”,充分反映出我國經濟體制、發展理念、政府職能等方面的重大變革。

  2、城市功能拓展區

  為進一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落實《北京城市總體規劃(2004—2020年)》,充分發揮區縣在全市總體發展中的積極性,加強對區縣經濟社會發展的指導,促進城市總體功能的優化和首都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2005年5月,市委、市政府制定了《關於區縣功能定位及評價指標的指導意見》。在《意見》中,為進一步明確區縣的功能定位,便於市委、市政府統籌協調,依照北京城市總體規劃關於“兩軸—兩帶—多中心”和城市次區域劃分的設想,將全市從總體上劃分為首都功能核心區、城市功能拓展區、城市發展新區和生態涵養發展區四類區域。城市功能拓展區,包括朝陽、海淀、豐臺、石景山4個區。主要任務是拓展面向全國和世界的外向經濟服務功能,推進科技創新與高新技術産業發展,大力發展高端産業,為提升城市的核心競爭力做出貢獻。

  3、現代服務業

  是指工業産品的大規模消費階段以後出現快速增長的服務業,通常具有高科技性、高增值性、集群性、從業人員的高素質性等特徵。主要包括兩大類:一類是伴隨工業化的展開而加速發展的服務業,也稱為補充性服務業。如銀行、證券、信託、保險、基金、租賃等現代金融業;開發、建築、裝飾、物業、交易等房地産業;會計、審計、評估、法律服務等中介服務業。另一類是工業化後期大規模發展的新興服務業,如行動通訊、網路、傳媒、諮詢等資訊服務業;教育培訓、會議展覽、國際商務、現代物流等新興行業。作為第三産業(“廣義”服務業)中高增長性和最具潛力的産業,現代服務業的加快發展對經濟增長、結構調整具有重要意義。

  4、城鄉一體化

  城鄉一體化是我國現代化和城市化發展的一個新階段,城鄉一體化就是要把工業與農業、城市與鄉村、城鎮居民與農村居民作為一個整體,統籌謀劃、綜合研究,通過體制改革和政策調整,促進城鄉在規劃建設、産業發展、市場資訊、政策措施、生態環境保護、社會事業發展的一體化,改變長期形成的城鄉二元經濟結構,實現城鄉在政策上的平等、産業發展上的互補、國民待遇上的一致,讓農民享受到與城鎮居民同樣的文明和實惠,使整個城鄉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5、京津冀都市圈

  按照國家編制京津冀都市圈區域規劃,京津冀都市圈以北京市和天津市為中心,囊括河北省的石家莊、保定、秦皇島、廊坊、滄州、承德、張家口和唐山八座城市的區域,土地面積18.5萬平方公里。該區域擁有中國的政治、文化中心和曾經的近代中國經濟中心,是我國參與全球經濟競爭的重要基地和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的區域,同時也將是我國未來大規模推進國際化的重點地區,在我國政治、經濟、社會發展中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

  6、基本公共服務

  所謂基本公共服務是指建立在一定社會共識基礎上,根據一國經濟社會發展階段和總體水準,為維持本國經濟社會的穩定、基本的社會正義和凝聚力,保護個人最基本的生存權和發展權,為實現人的全面發展所需要的基本社會條件。基本公共服務包括三個基本點,一是保障人類的基本生存權(或生存的基本需要),為了實現這個目標,需要政府及社會為每個人都提供基本就業保障、基本養老保障、基本生活保障等;二是滿足基本尊嚴(或體面)和基本能力的需要,需要政府及社會為每個人都提供基本的教育和文化服務;三是滿足基本健康的需要,需要政府及社會為每個人提供基本的健康保障。隨著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生活的水準的提高,一個社會基本公共服務的範圍會逐步擴展,水準也會逐步提高。

  7、城市生活污水集中處理率

  是指城市市區經過城市污水處理廠二級或二級以上處理且達到排放標準的生活污水量與城市生活污水排放總量的百分比。

  8、戰略性新興産業

  戰略性新興産業是以重大技術突破和重大發展需求為基礎,對經濟社會全局和長遠發展具有重大引領帶動作用,知識技術密集、物質資源消耗少、成長潛力大、綜合效益好的産業。根據戰略性新興産業的特徵,立足我國國情和科技、産業基礎,現階段重點培育和發展節能環保、新一代資訊技術、生物、高端裝備製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車等産業。

  9、會展旅遊産業

  會展旅遊産業是指借助舉辦的各種類型的會議、展覽會、博覽會、交易會、招商會、文化體育、科技交流等活動,吸引遊客前來洽談貿易,觀光旅遊,進行技術合作、資訊溝通和文化交流,並帶動交通、旅遊、商貿等多項相關産業發展的一種旅遊活動。

  10、文化創意産業

  文化創意産業是指依靠創意人的智慧、技能和天賦,借助於高科技對文化資源進行創造與提升,通過知識産權的開發和運用,産生出高附加值産品,具有創造財富和就業潛力的産業。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為文化創意産業包含文化産品、文化服務與智慧産權三項內容。

  11、金融租賃

  由出租人根據承租人的請求,按雙方的事先合同約定,向承租人指定的出賣人,購買承租人指定的固定資産,在出租人擁有該固定資産所有權的前提下,以承租人支付所有租金為條件,將一個時期的該固定資産的佔有、使用和收益權讓渡給承租人。這種租賃具有融物和融資的雙重功能。金融租賃可以分為三大品種:直接融資租賃、經營租賃和出售回租。

  12、設備租賃

  設備租賃是設備的使用單位向設備所有單位(如租賃公司)租賃,並付給一定的租金,在租賃期內享有使用權,而不變更設備所有權的一種交換形式。

  13、汽車金融

  汽車金融是由消費者在購買汽車需要貸款時,可以直接向汽車金融公司申請優惠的支付方式,可以按照自身的個性化需求,來選擇不同的車型和不同的支付方法。對比銀行,汽車金融是一種購車新選擇。

  14、股權投資

  股權投資,指通過投資取得被投資單位的股份。是指企業(或者個人)購買的其他企業(準備上市、未上市公司)的股票或以貨幣資金、無形資産和其他實物資産直接投資于其他單位,最終目的是為了獲得較大的經濟利益,這种經濟利益可以通過分得利潤或股利獲取,也可以通過其他方式取得。

  15、金融性財務公司

  金融性財務公司是為企業技術改造、新産品開發及産品銷售提供金融服務,以中長期金融業務為主的非銀行機構。各國的名稱不同,業務內容也有差異。但多數是商業銀行的附屬機構,主要吸收存款。中國的財務公司不是商業銀行的附屬機構,是隸屬於大型集團的非銀行金融機構。

  16、科技金融

  科技金融屬於産業金融的範疇,主要是指科技産業與金融産業的融合。經濟的發展依靠科技推動,而科技産業的發展需要金融的強力助推。在金融的助推下,科技産業呈現出新的面貌,電腦的應用,網路的普及,無線技術的發展都是在金融的支援下發揮促進經濟發展的作用。

  17、天使投資基金

  天使投資(Angel Capital)是自由投資者或非正式風險投資機構對原創項目構思或小型初創企業進行的一次性的前期投資。天使投資雖是風險投資的一種,但兩者有著較大差別:天使投資是一種非組織化的創業投資形式,其資金來源大多是民間資本,而非專業的風險投資商;天使投資的門檻較低,有時即便是一個創業構思,只要有發展潛力,就能獲得資金,而風險投資一般對這些尚未誕生或嗷嗷待哺的“嬰兒”興趣不大。

  18、北斗衛星

  北斗衛星導航系統,是中國正在實施的自主發展、獨立運作的全球衛星導航系統。系統建設目標是:建成獨立自主、開放相容、技術先進、穩定可靠的覆蓋全球的北斗衛星導航系統,促進衛星導航産業鏈形成,形成完善的國家衛星導航應用産業支撐、推廣和保障體系,推動衛星導航在國民經濟社會各行業的廣泛應用。

  19、生物醫藥CRO

  CRO是指合同研究組織,出現于上世紀80年代,一種學術性或商業性的科學機構。申辦者可委託其執行臨床試驗中的某些工作和任務,此種委託必須作出書面規定,其目的是通過合同形式向制藥企業提供新藥臨床研究服務的專業公司。CRO 可以作為制藥企業的一種可借用的外部資源,可在短時間內迅速組織起一個具有高度專業化的和具有豐富臨床研究經驗的臨床研究隊伍,並能降低整個制藥企業的管理費用,大大提高效率。

  20、三網融合

  所謂“三網融合”,就是指電信網、廣播電視網和電腦通信網的相互滲透、互相相容、並逐步整合成為全世界統一的資訊通信網路。“三網融合”是為了實現網路資源的共用,避免低水準的重復建設,形成適應性廣、容易維護、費用低的高速寬頻的多媒體基礎平臺。

  21、下一代行動通訊(4G)

  4G是第四代行動通訊及其技術的簡稱,是集3G與WLAN于一體並能夠傳輸高品質視頻圖像以及圖像傳輸品質與高清晰度電視不相上下的技術産品。4G系統能夠以100Mbps的速度下載,比撥號上網快2000倍,上傳的速度也能達到20Mbps,並能夠滿足幾乎所有用戶對於無線服務的要求。而在用戶最為關注的價格方面,4G與固定寬頻網路在價格方面不相上下,而且計費方式更加靈活機動,用戶完全可以根據自身的需求確定所需的服務。此外,4G可以在DSL和有線電視數據機沒有覆蓋的地方部署,然後再擴展到整個地區。 很明顯,4G有著不可比擬的優越性。

  22、物聯網

  物聯網就是“物物相連的網際網路”。這有兩層意思:第一,物聯網的核心和基礎仍然是網際網路,是在網際網路基礎上的延伸和擴展的網路;第二,其用戶端延伸和擴展到了任何物體與物體之間,進行資訊交換和通信。因此,物聯網的定義是:通過射頻識別(RFID)、紅外感應器、全球定位系統、鐳射掃描器等資訊傳感設備,按約定的協議,把任何物體與網際網路相連接,進行資訊交換和通信,以實現對物體的智慧化識別、定位、跟蹤、監控和管理的一種網路。

  23、雲計算

  狹義雲計算是指IT基礎設施的交付和使用模式,指通過網路以按需、易擴展的方式獲得所需的資源;廣義雲計算是指服務的交付和使用模式,指通過網路以按需、易擴展的方式獲得所需的服務。這種服務可以是IT和軟體、網際網路相關的,也可以是任意其他的服務,它具有超大規模、虛擬化、可靠安全等獨特功效。

  24、冷鏈物流

  冷鏈(cold chain)是指易腐食品從産地收購或捕撈之後,在産品加工、貯藏、運輸、分銷和零售、直到消費者手中,其各個環節始終處於産品所必需的低溫環境下,以保證食品品質安全,減少損耗,防止污染的特殊供應鏈系統。冷鏈物流是以冷庫群及交易大廳為核心,進行水産、畜牧、水果以及工業低溫製成品的倉儲、物流、配送、市場交易等較為完整的物流體系。

  25、第三方物流

  是指生産經營企業為集中精力搞好主業,把原來屬於自己處理的物流活動,以合同方式委託給專業物流服務企業,同時通過資訊系統與物流服務企業保持密切聯繫,以達到對物流全程的管理和控制的一種物流運作和管理方式。

  26、國際峰會

  峰會是指涉及多國或多邊國際性問題的、由各國最高領導人參加的、預計會達成某些共識或某些共同綱領性文件的國際會議被稱為國際峰會。

  27、旅遊集散中心

  旅遊集散中心是地區旅遊主管部門為方便廣大遊客到該地旅遊而設立的服務平臺。旅遊集散中心由旅遊局負責具體指導,由當地相關旅行社有限公司負責具體運作,她將進一步整合散客旅遊資源和規範散客旅遊市場以及滿足市民個性化旅遊需求和促進自助遊消費市場培育的重要綜合性平臺。

  28、樓宇經濟

  樓宇經濟是近年來中國城市經濟發展中涌現的一種新型經濟形態。它是以商務樓、功能性板塊和區域性設施為主要載體,以開發、出租樓宇引進各種企業,從而引進稅源,帶動區域經濟發展為目的,以體現集約型、高密度為特點的一种經濟形態。主要表現為現代服務業,如金融業、諮詢業、廣告策劃、影視製作、網路公司、律師事務所、會計事務所、諮詢中介公司、高科技企業、娛樂服務企業、房地産開發企業、旅遊服務企業、交通通訊企業等國內外各類企業和公司。

  29、總部經濟

  總部經濟是指某區域由於特有的資源優勢吸引企業將總部在該區域集群佈局,將生産製造基地佈局在具有比較優勢的其他地區,而使企業價值鏈與區域資源實現最優空間耦合,以及由此對該區域經濟發展産生重要影響的一种經濟形態。

  30、非物質文化遺産

  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通過的《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産公約》中的定義,“非物質文化遺産”指被各群體、團體、有時為個人所視為其文化遺産的各種實踐、表演、表現形式、知識體系和技能及其有關的工具、實物、工藝品和文化場所。各個群體和團體隨著其所處環境、與自然界的相互關係和歷史條件的變化不斷使這種代代相傳的非物質文化遺産得到創新,同時使他們自己具有一種認同感和歷史感,從而促進了文化多樣性和激發人類的創造力。

  31、原生垃圾“零填埋”

  原生垃圾是指生活垃圾未經任何前端處理直接進行填埋消納。目前預處理篩分廠啟用後,原生垃圾經過篩分打包處理工藝後,按粒徑分為篩上物、篩下物,篩上物進行焚燒,篩下物進行填埋,實現了原生垃圾的減量,同時實現原生垃圾“零”填埋。

  32、迴圈經濟

  迴圈經濟是以“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為原則,以提高資源利用效率為核心,以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為基本特徵,符合可持續發展理念的經濟增長模式。所謂“減量化”是指在生産和服務過程中,盡可能減少資源消耗和廢物産生;“再利用”是指廢棄産品或拆除後的零部件繼續使用,或修復、翻新、再製造後繼續使用,盡可能地延長産品的使用期限;“資源化”是指廢物最大限度地轉化為資源,變廢為寶、化害為利。

  33、移動辦公

  “移動辦公”也可稱為“3A辦公”,即辦公人員可在任何時間(Anytime)、任何地點(Anywhere)處理與業務相關的任何事情(Anything)。單位資訊可以隨時隨地通暢地進行交互流動,工作將更加輕鬆有效,整體運作更加協調。

  34、數字社區

  數字化社區,就是通過數字化資訊將管理、服務的提供者與每個住戶實現有機連接的社區。這種數字化的網路系統,使社會化資訊提供者、社區的管理者與住戶之間可以實時地進行各種形式的資訊交互,由於現代網路瀏覽器的先進性以及多態的表現性,加上各種網路多媒體技術的應用,從而營造出了一個豐富多彩的虛擬社區。

  35、“三通”工程

  “三通”工程是指實現公共事業繳費一卡通、一網通和一費通。“一卡通”是指市民只需一張銀聯卡,就可對自來水費、電費、燃氣費、通信費等公共事業服務費用進行繳納;“一網通”,即把各商業銀行繳費終端、各種自助繳費終端通過銀聯平臺連成一張網,市民實現網上繳費;而“一費通”,則是居民通過“三通”工程繳納公共事業費用不增加手續費,便民亦惠民。

  36、揚塵污染

  粉粒體在輸送及加工過程中受到誘導空氣流、室內通風造成的流動空氣及設備運動部件轉動生成的氣流,都會將粉粒體中的微細粉塵首先由粉粒體中分離而飛揚,然後由於室內空氣流動而引起粉塵的擴散,從而使空氣污濁,影響環境。對人體也有危害,如支氣管炎,肺癌。

  37、雨洪利用

  雨洪利用就是把從自然或人工集雨面流出的雨水進行收集、集中和儲存,是從水文迴圈中獲取水為人類所用的一種方法。

  38、電力需求側管理(Demand Side Management)

  簡稱DSM,它是綜合資源規劃方法在電力資源規劃上的運用。即除電力供應方資源外,還把需求方提高用電效率減少的電量消耗和改變用電方式降低的電力需求視為一種資源同時參與電力規劃。

  39、可再生能源

  是指在自然界中可以不斷再生、永續利用、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資源,它對環境無害或危害極小,而且資源分佈廣泛,適宜就地開發利用。可再生能源主要包括太陽能、風能、水能、生物質能、地熱能和海洋能。

  40、經濟適用住房

  是指已經列入國家計劃,由城市政府組織房地産開發企業或者集資建房單位建造,以微利價向城鎮中低收入家庭出售的住房。 它是具有社會保障性質的商品住宅。具有經濟性和適用性的特點。經濟性是指住宅價格相對於市場價格而言,是適中的、能夠適應中低收入家庭的承受能力。適用性是指在住房設計、單套面積設定及其建築標準上強調住房的實用效果。經濟適用住房的價格按建設成本確定。

  41、廉租房

  是指政府以租金補貼或實物配租的方式,向符合城鎮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標準且住房困難的家庭提供社會保障性質的住房。廉租房的分配形式以租金補貼為主,實物配租和租金減免為輔。我國的廉租房只租不售,出租給城鎮居民中最低收入者。

  42、公共租賃房

  公共租賃房,是解決新就業職工等夾心層群體住房困難的一個産品。公共租賃住房不是歸個人所有,而是由政府或公共機構所有,用低於市場價或者承租者承受起的價格,向新就業職工出租,包括一些新的大學畢業生,還有一些從外地遷移到城市工作的群體。

  43、城市傢具

  城市傢具是指城市中各種戶外環境設施,具體來説就是資訊設施 (指路標誌、導遊圖、電話亭、郵箱),衛生設施(垃圾箱、飲水器),照明安全設施,娛樂服務設施(坐具、桌子、遊樂器械、售貨亭), 交通設施(巴士站點、車棚)以及藝術景觀設施(雕塑、藝術小品)等等。

  45、都市型現代農業

  指靠近都市,在城鄉邊界模糊地區發展起來的,可為都市居民提供優良農副産品和優美生態環境的高集約化、多功能的農業。都市型現代農業不僅可以提供農業産品,還可以為人們休閒旅遊、體驗農業、了解農村提供場所。 

  46、綠色休閒産業

  指與人的休閒生活、休閒行為、休閒需求(物質的與精神的)密切相關的産業領域,特別是以旅遊業、娛樂業、服務業為龍頭形成的經濟形態和産業系統,已成為國家經濟發展的重要的支柱産業。綠色休閒産業一般涉及到國家公園、博物館、體育(運動項目、設施、設備、維修等)、影視、交通、旅行社、導遊、紀念品、餐飲業、社區服務以及由此連帶的産業群。休閒産業不僅包括物質産品的生産,而且也為人的文化精神生活的追求提供保障。

  47、村鎮銀行

  村鎮銀行就是指為當地農戶或企業提供服務的銀行機構。區別於銀行的分支機構,村鎮銀行屬一級法人機構。目前農村只有兩種金融主體,一是信用社,二是只存不貸的郵政儲蓄,農村的金融市場還處於壟斷狀態,沒有競爭,服務水準就無法提高,農民的貸款需求也無法得到滿足。改革的出路,就是引進新的金融機構。

  48、萬兆骨幹、千兆到校

  “萬兆骨幹、千兆到校”是現代資訊技術有關區域網傳輸速率指標的描述,指教委資訊中心到十九個網路傳輸匯聚節點單位以及節點單位之間的網路傳輸速率為萬兆水準,匯聚節點單位至終端接入單位的傳輸速率為千兆水準,這是網路先進性的界定標準之一。

  49、千人計劃

  “千人計劃”是指國家實施海外高層次人才引進計劃,主要是圍繞國家發展戰略目標,在未來的5到10年內為國家重點創新項目、重點學科和重點實驗室、中央企業和國有商業金融機構等,引進2000名左右人才並有重點地支援一批能夠突破關鍵技術、發展高新産業、帶動新興學科的戰略科學家和領軍人才來華創新創業。

  50、高技能人才

  是指熟練掌握專門知識和技術,具備精湛的操作技能,能夠解決關鍵技術和工藝難題,具有技師和高級技師及相應職級的人員。高技能人才是推動技術創新和實現科技成果轉化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是技術創新的實踐者和推動者,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主力軍之一。

  51、創業孵化園

  是專門為創業者和想創業的人員,提供生存與成長所需的共用服務和發展空間的孵化機構。以扶持公民創業為核心,堅持市場化與公益性相結合,以孵化産業項目為基礎,搭建創業指導培訓和綜合服務為一體的創業孵化平臺。

  52、院前急救

  急救醫學把急救的過程分為三個階段:“院前急救”階段、“急診處置”階段和“ICU觀察”階段。“院前急救”階段就是指從第一救援者到達現場並採取一些必要措施開始直至救護車到達現場進行急救處置然後將病員送達醫院急診室之間的這個階段。

  53、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共9項,分別是建立居民健康檔案、健康教育、預防接種、傳染病防治、兒童保健、婦女保健、老年人保健、慢性病管理以及重性精神病管理。

  54、“片兒醫”

  2007年,我區率先在全市創新了社區衛生服務“片兒醫”模式,在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組建了由社區醫生、護士組成的健康服務團隊,劃分責任區,在社區居委會掛牌公示,為社區居民提供健康服務,包括建立健康檔案、接受電話諮詢、到府出診訪視、開展社區健康宣教。目前,社區衛生服務“片兒醫”模式已在全市推廣。

  55、就業“三同時”制度

  指實行經濟建設與促進就業“三同時”制度,即實現經濟建設項目可行性分析與就業需求預測同時進行;實現經濟項目建設與分流安置企業富餘人員、促進城鄉勞動力就業同時進行;實現經濟建設項目運作與提供就業服務同時進行。

  56、低保邊緣家庭

  低保邊緣戶是家庭每人平均收入超過當地的低保標準卻達不到低保標準的150%的那類人。對於邊緣戶的救助只是臨時性的,是短期的,只是幫助他們度過臨時的生活困難,並不像低保一樣是長期的,而且邊緣戶有些地方規定對於邊緣家庭的臨時救助不能超過兩次,還有所能夠享受的政策比低保戶少很多,像一些取暖、教育、住房等等救助都是沒有的。

  57、“民情日記”制度

  要求每名黨員幹部下鄉必須如實記錄民情民意,通過記民情日記了解農民所需所想所難,著力在“民情”二字落筆,在解決問題動情,切實做到“思路在知民情中清晰,感情在記日記中昇華,威信在辦實事中樹立,作風在活動轉机變”。鄉黨委每月調閱一次民情日記進行審批,核查落實情況,把此作為考核幹部的重要內容。民情日記來源於日常工作而又超越于日常工作之上,它是在真實地反映社情民意的基礎上,以下派幹部在工作中的感受和經驗為主,結合實際去分析和研究下派工作中的問題,是下派工作中的現象和問題的昇華。

  58、“南部屏障”防控體系

  我區建立一條東起芳城華威路,西至雲崗羊圈頭村,全長85.3公里,總面積67.6平方公里的南部週邊綜合防控屏障,即“南部屏障”防控體系建設。“南部屏障”防控工程于2010年4月20日基本完成並開始試運作,通過兩個月的試運作後,區域內28個社區接報110刑事類警情同比下降31.7%,涉及的15個派出所刑事發案率同比下降20%。


附錄2:

豐台區“十二五”規劃《綱要》有關指標説明

  1.地區生産總值年均增長率是考察地區經濟發展速度的關鍵性指標。其計算公式是[(2015年地區生産總值/2010年地區生産總值)開五次方-1]×100%。

  2.五年累計全社會固定資産投資總額。全社會固定資産投資分為基本建設、更新改造、房地産開發投資和其他固定資産投資四個部分。累計全社會固定資産投資總額是體現固定資産投資規模的綜合性指標。

  3.社會消費品零售額年均增長率。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指批發和零售業、住宿和餐飲業以及其他行業直接售給城鄉居民和社和社會集團的消費品零售額。反映一定時期內人民物質文化生活水準的提高情況,反映社會商品購買力的實現程度,以及零售市場的規模狀況。其計算公式是[(2015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010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開五次方-1]100%。

  4.第三産業增加值佔地區生産總值比重的計算公式是(第三産業增加值/地區生産總值)×100%。

  5.現代服務業增加值佔地區生産總值比重的計算公式是(現代服務業增加值/地區生産總值)×100%。

  6.地方財政收入年均增長率的計算公式是[(2015年地方財政收入/2010年地方財政收入)開五次方-1]×100%。

  7.萬元地區生産總值能耗是反映經濟增長與能源消耗關係的主要指標。其計算公式是[(2010年萬元地區生産總值能耗/2015年萬元地區生産總值能耗)-1]×100%。

  8.萬元地區生産總值水耗是反映經濟增長與水資源消耗關係的主要指標,其計算公式是[(2010年萬元地區生産總值水耗/2015年萬元地區生産總值水耗)-1]×100%。

  9.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是反映經濟增長與二氧化碳排放關係的主要指標。

  10.城市空氣品質(好天率)反映城區以大氣為代表的環境品質變化情況,體現為環境監測部門監測的城區空氣品質二級和好于二級的天數。

  11.城市綠化覆蓋率是指城市園林綠地面積佔城市用地總面積的百分比,是衡量城市綠化水準的主要指標。計算公式是(城市綠地總面積/城市用地總面積)×100%。

  12.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消減指標是指測量報告期內排入大氣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總量降低,完成北京市政府下達的指標。

  13.河西地區化學需氧量、氨氮削減指標含義是永定河以西地區排入大氣的化學需氧量、氨氮量降低,完成北京市政府下達的任務。

  14.再生水利用率的計算公式是(再生水利用量/污水處理總量)×100%。

  15.生活垃圾資源化率的計算公式是(資源化的生活垃圾量/生活垃圾總量)×100%。

  16.五項社會保險參保率。本指標所謂的“五項社會保險”包括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失業保險、生育保險、工傷保險。

  17.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參保率是實際參加基本養老保險人數(含職工和享受待遇人員)佔政策規定應納入基本養老保險人數的比重,其計算公式是(城鎮某地區報告期末企業和組織中已參加基本養老保險的人數/報告期末某地區企業和組織中應參加基本養老保險的總人數)×100%。

  18.城鄉居民醫療保險參保率的計算公式是(某地區報告期末企業和組織中已參加基本醫療保險的人數/報告期末某地區企業和組織中應參加基本醫療保險的總人數)×100%。

  19.城鎮登記失業率。城鎮登記失業人員是指非農業戶口人員中,在一定的勞動年齡內,有勞動能力,無業而要求就業,並在當地就業服務機構進行求職登記的人員。城鎮登記失業率計算公式是[城鎮登記失業人數/(城鎮從業人數+城鎮登記失業人數)]×100%。

  20.農村勞動力就業人數是指報告期初到報告期末本地農村勞動力就業,且以工資性收入為主要收入來源的人數。

  21.百名老人擁有床位數的計算公式是(某地區床位總數量/某地區60歲以上老年人口總數)×100.

  22.城鎮居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即居民家庭在支付個人所得稅之後,所餘下的全部實際現金收入(不包括借貸收入)。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長率是反映居民實際可支配收入發展變化狀況的指標,其計算公式是[(2015年居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2010年居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開五次方-1]×100%。

  23.農村居民每人平均純收入年均增長率是反映農村居民實際收入水準的綜合性指標,其計算公式是[(2015年農村居民每人平均純收入/2010年農村居民每人平均純收入)開五次方-1]×100%。

  24.籌措建設保障性住房套數。保障性住房是指政府為中低收入住房困難家庭所提供的限定標準、限定價格或租金的住房,由廉租住房、經濟適用住房和政策性租賃住房構成。加快建設保障性安居工程,對於改善民生、促進社會和諧穩定具有重要意義。

分享:
相關解讀
相關政策

您訪問的連結即將離開“首都之窗”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