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務公開 > 政策公開 > 政策文件
  1. [主題分類] 衛生、體育/衛生
  2. [發文機構] 北京市衛生健康委員會
  3. [聯合發文單位] 北京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委員會
  4. [實施日期]
  5. [成文日期]
  6. [發文字號] 〔〕
  7. [廢止日期]
  8. [發佈日期] 2021-09-10
  9. [有效性]
  10. [文件來源] 政府公報 年 第期(總第期)

北京市醫療衛生設施專項規劃(2020年-2035年)

字號:        

北京市衛生健康委員會

北京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委員會

2021年9月


目 錄

  第一章 總則

  一、規劃背景

  二、主要規劃依據

  三、指導思想

  四、規劃原則

  五、規劃對象、範圍和期限

  六、規劃目標

  第二章 首都醫療衛生資源總體情況

  一、現狀

  二、存在問題

  第三章 規劃內容

  一、嚴格控增量疏存量,分級分類分區統籌規劃全市醫療衛生資源配置

  二、持續推進分級診療,提升基層衛生機構服務能力

  三、優化調整醫療衛生體系結構,補齊資源短板

  四、落實首都國際科創中心功能定位,提升科研創新能力

  五、以“新基建”為抓手,加快科技創新應用,推進“智慧醫療”和“網際網路+”健康醫療

  六、突出醫防並重,健全首都公共衛生應急管理體系

  七、縱深推進京津冀醫療衛生協同發展

  八、提升國際醫療服務能力

  九、強化醫療衛生機構安全防護設施規劃建設

  第四章 組織實施保障

  一、完善規劃實施統籌協調機制

  二、拓寬醫療衛生設施建設投入渠道

  三、加強規劃實施監測評估

  四、加強宣傳培訓

第一章 總則

  一、規劃背景

  依據2017年黨中央、國務院批復同意的《北京城市總體規劃(2016年-2035年)》,我委會同市規劃自然資源委啟動編制了北京市醫療衛生設施專項規劃。根據市委十二屆第十五次全會精神和《關於加強首都公共衛生應急管理體系建設的若干意見》,及市委城工委主任專題會議紀要要求,我們對專項規劃進行了優化完善,形成了規劃文本。

  規劃重點是細化落實上位規劃要求,提出各級各類醫療衛生設施空間佈局,引導醫療衛生設施近期規劃實施,做好與各區分區規劃的銜接。

  二、主要規劃依據

  (一)《中華人民共和國城鄉規劃法》

  (二)《北京城市總體規劃(2016年-2035年)》

  (三)《首都功能核心區控制性詳細規劃(街區層面)(2018年-2035年)》

  (四)《北京城市副中心控制性詳細規劃(街區層面)(2016年-2035年)》

  (五)《北京市城鄉規劃條例》

  (六)《“健康北京”2030規劃綱要》

  (七)《中共北京市委 北京市人民政府關於加強首都公共衛生應急管理體系建設的若干意見》

  (八)《加強首都公共衛生應急管理體系建設三年行動計劃(2020-2022年)》

  (九)《綜合醫院建設標準》(建標110-2021)

  三、指導思想

  深入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習近平總書記對北京重要講話精神,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位置,立足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立足首都“四個中心”功能定位、立足中心城區醫療衛生資源疏解、立足深化供給側改革、立足建設國際一流和諧宜居之都,落實城市總體規劃,有序推進醫療衛生功能疏解轉移,促進醫療衛生資源均衡佈局,持續推進我市衛生健康事業高品質發展。

  四、規劃原則

  (一)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以問題為導向,積極回應人民群眾衛生健康需求,促進健康共建共用。

  (二)堅持公平可及。以基層和資源薄弱地區為重點,分級分類分區統籌規劃醫療衛生資源配置,提升醫療衛生服務水準和品質。

  (三)堅持多規合一。實現設施規劃與事業發展規劃相銜接,規劃實施的各類政策機制相匹配,行業技術標準與規劃建設標準相統合。

  (四)堅持平戰結合。發揮醫療衛生系統在防疫中的關鍵作用,分級管控,分類指導,分區施策。

  (五)堅持立足長遠。強化統籌協調,把握建設時序,分步實施,穩步推進。

  五、規劃對象、範圍和期限

  本次規劃對象為醫療服務設施和公共衛生設施,主要包括醫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站)、門診部(所)、婦幼保健院、急救中心、血站、疾病預防控制中心、衛生健康監督所等。

  規劃範圍為北京市行政轄區,總面積16410平方公里。規劃期限為2020年至2035年。

  六、規劃目標

  (一)總體目標。根據首都城市功能定位、城市總體規劃和人口佈局,以疏解為重點,分類分級分區統籌規劃和合理配置醫療衛生資源,優化醫療衛生設施建設標準和空間佈局,改善提升醫療衛生設施基礎條件,加強環京地區協作,助力首都都市圈建設,帶動增強周邊地區醫療服務能力,促進區域之間、城鄉之間醫療衛生資源和服務均衡發展,構建功能健全、佈局均衡、服務完善、中西醫並重、醫防融合、優質高效,與首都功能定位相匹配的醫療衛生設施服務體系,為人民提供全方位、全週期健康服務。

  (二)資源配置指標。探索建立創新型床位資源配置指標體系。考慮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生活水準提高等因素,規劃應具有一定前瞻性。

第二章 首都醫療衛生資源總體情況

  一、現狀

  (一)經濟社會發展概況。北京作為我國首都,是全國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國際交往中心和科技創新中心,是京津冀城市群和環渤海地區的核心城市,面積1.64萬平方公里,轄16區和經濟技術開發區。2020年全市常住人口2189.3萬人,地區生産總值36102.6億元。全年一般公共預算財政收入5483.9億元,全市居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69434元。

  (二)醫療衛生資源狀況。“十三五”以來,首都衛生資源總量持續增長,但距國內和國際大城市仍有差距,與人民群眾的期盼和首善標準相比還有不足。2020年全市共有醫療衛生機構11211家,實有床位12.7萬張,分別較2016年增長5.4%、8.7%。按照機構類別劃分,醫院733家(公立227家、民營506家),基層醫療衛生機構10183家,專業公共衛生機構111家,其他機構184家。每千常住人口編制和實有床位數分別為6.27張和5.81張,低於全國6.3張的平均水準,也低於上海6.4張、重慶7.4張等國內大城市每千人床位數量,與東京(9.6張)、巴黎(12張)等國際城市差距明顯。但核心區每千人實有床位數較高,為13.9張,明顯高於週邊地區,資源分佈不均衡問題仍然凸顯。

  全市共有三級醫院104家(不含駐京部隊醫院),其中國家衛生健康委屬管醫院17家、市屬醫院22家、區屬28家、其他部門企業及社會辦醫37家。全市衛生人員數37.6萬人,較2016年增長13.6%。其中執業(助理)醫師11.9萬人,註冊護士13.5萬人,每千常住人口執業(助理)醫師5.41人、註冊護士6.15人。

  (三)衛生資源利用情況。受疫情影響,2020年全市醫療機構總診療人次1.93億人次、出院人數288.7萬人次,分別較2016年減少21.6%、21.9%。全市三級醫院總診療人次8376.6萬人次、出院人數228萬人次,分別佔全市的43.5%和79%,實有床位使用率為65.13%(2019年實有床位使用率為93.63%)。全市醫療機構醫師日均擔負診療7人次和住院0.7床日,其中民營醫院醫師日均擔負診療4.6人次和住院0.8床日,低於公立醫院水準(6.8人次、1.1床日)。

  (四)居民健康狀況。2020年全市戶籍居民平均期望壽命82.43歲,較2016年提高0.4歲;戶籍居民嬰兒死亡率1.98‰,5歲以下兒童死亡率2.66‰,孕産婦死亡率4.98/10萬,分別較2016年降低10.4%、0.4%、54.0%;年報告甲乙類傳染病發病率80.8/10萬、死亡率0.65/10萬。

  (五)醫療衛生資源疏解提質項目進展情況。“十三五”時期,按照市委市政府的部署,已先後完成天壇醫院整體遷建、同仁醫院亦莊院區擴建、東直門醫院東區擴建、北京大學第六醫院北院區等央屬、市屬疏解項目;基本建成北大人民醫院通州院區,實現北大醫院城南院區、朝陽醫院東院、友誼醫院順義院區等項目主體結構封頂;正在加快實施口腔醫院整體遷建、友誼醫院通州院區二期、積水潭醫院回龍觀院區擴建、清華長庚醫院二期、市疾控中心遷建等項目。同時,支援部分區屬醫院提質改建,正在加快推進豐臺醫院提質改建、懷柔醫院二期擴建、順義區婦幼保健院改擴建等工程,滿足轄區居民基本醫療服務保障;支援社會辦醫分別在朝陽、“三城一區”等重點地區建設安貞東方醫院、昌平中關村生命科學園研究型國際醫院。此外,通過區辦市管等模式提升生態涵養區醫療衛生服務能力水準。

  二、存在問題

  (一)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個性化醫療服務需求尚未得到充分滿足。隨著經濟社會發展水準的提高,人民群眾多層次、多樣化健康需求持續快速增長,健康服務、健康産品等總需求急劇增加,對健康産業規模、健康管理模式的要求也相應提高,服務需求未得到充分滿足,個性化、國際化醫療服務供給能力亟待提升。

  (二)優質醫療衛生資源主要集中在中心城區,區域分佈不均衡。全市三甲醫院中超過80%佈局在中心城區。大興、順義等平原多點地區和密雲等生態涵養區優質醫療衛生資源相對不足。

  (三)基層衛生服務體系相對薄弱,分級診療制度尚未落實到位。分級診療在國家層面剛剛起步,尚未充分顯現效果。一方面,大醫院優質資源聚集促進了學科高度分化發展,醫療水準不斷提升,對患者及高水準醫學人才“虹吸”作用凸顯。部分三甲醫院長期處於超負荷運轉狀態。另一方面,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基礎設施相對薄弱、人才隊伍和技術能力水準參差不齊,對居民就醫吸引力有待提升,尚不能完全滿足預防、醫療、康復等衛生保健需求。此外,全國醫療衛生發展水準和資源分佈的不均衡,導致外地患者來京就醫仍為常態。

  (四)學科結構不合理。專科醫療衛生資源配置水準和空間佈局有待優化。兒科、腫瘤、精神、康復護理等資源配置相對不足。

  (五)科研創新能力和人才隊伍建設有待加強。臨床研究床位和投入不夠,研究轉化體系和運作管理機制不健全,尚無建成運作的研究型醫院,臨床科研和科研成果轉化能力亟待加強。同時高房價和高生活成本弱化了本市對高端人才的吸引力,而上海、浙江、江蘇、廣東、四川等省市對人才的強有力爭奪對北京市吸引和穩定高端人才、保持全國領先地位也形成了巨大的壓力。

  (六)舉辦主體單一,社會辦醫服務能力不足。優質醫療資源主要集中在公立醫院,社會資本舉辦的醫療機構雖然數量佔比不低,但在規模和服務能力上均有待提升。國際醫療服務體系發展尚不健全,與首都國際交往中心功能定位不完全匹配,個性化、國際化醫療服務供給能力亟待提升。

  (七)“智慧醫療”等新技術應用不足,“網際網路+”健康醫療亟待擴容提質。“智慧醫療”“網際網路+”健康醫療等在應對新冠肺炎疫情、滿足人民群眾就醫需求等方面仍有巨大發展空間,需進一步創新服務模式,加快“智慧醫療”推廣應用,促進“網際網路+”醫療健康高品質發展。

  (八)公共衛生應急管理能力有待提升。疾控、院前急救、血液保障、婦幼保健等服務體系亟需完善。婦幼健康服務機構、疾控中心等公共衛生單位基礎設施條件相對薄弱,業務用房面積與國家標準相比仍有差距。綜合醫院平戰結合轉換能力有待加強,傳染病專科醫院在疑難病救治和科研核心技術攻關方面能力不足,不利於傳染病學科高水準發展;院前緊急醫學救援標準和工作流程有待進一步規範,中心血站標準化建設等工作需進一步推進。

  (九)公立醫院空間佈局和環境亟待改善。本市公立醫院基本建設于上世紀五十年代到八十年代,主要集中在中心城區。由於建設年代較早,醫療衛生設施現狀與當前醫療技術發展水準和醫療服務需求不相匹配,普遍存在建築面積不足、空間佈局和醫療流程不合理等問題,優質醫療學科發展空間受到很大限制。

  (十)醫院安全保衛能力和水準有待提高。部分醫院在安保基礎設施建設和投入方面有待加強,危險化學品管理、電力設施、消防安全設施等方面存在不安全因素。同時,醫療糾紛、醫患矛盾導致醫院安全面臨諸多不穩定因素,影響正常診療秩序,威脅醫務人員人身安全。

第三章 規劃內容

  一、嚴格控增量疏存量,分級分類分區統籌規劃全市醫療衛生資源配置

  (一)分區優化醫療衛生服務功能

  1.首都核心區。堅決不能成為“看病中心”,應堅定不移疏解非首都功能,為中央政務國務活動提供安靜優良的政務環境。核心區醫療衛生資源主要滿足區域內居民健康需要和中央黨政軍機關運作和政務活動需要。

  2.城市副中心。也不能成為“看病中心”,重點在健全體系、補充功能和資源短板,為副中心及北三縣等地區提供高品質綜合醫療服務保障。

  3.承擔國際科創中心、國際交往中心功能的區。包括昌平、海淀(五環外區域)、大興、經濟技術開發區等重點佈局生物醫藥産業的區,以及朝陽、懷柔等重點承接國際交往、國際會展活動的區,應推進超出核心區自身服務需要的央屬及市屬優質醫療衛生資源向上述地區轉移,除了滿足轄區內服務需要外,重點承接為全國和區域的疑難重症患者提供醫療服務的功能,大力發展醫學科研,促進臨床科研成果轉化,為醫藥健康企業提供臨床試驗服務等。

  4.密雲等生態涵養區。主要以滿足當地居民健康需要為主,填平補齊資源缺口,提升醫療衛生服務能力水準。同時,依託生態和成本優勢,適度承接與發展健康養老、康復護理、安寧療護等部分服務功能。

  (二)分級分類有序推進資源疏解和空間佈局優化

  1.協同推進央屬醫院疏解。按照中央確定的疏解項目清單,協同推進部分央屬在京三級醫院向京外,重點向雄安新區、北三縣區域疏解。

  2.增減掛鉤,促進區域醫療衛生資源均衡佈局。按照增減掛鉤的原則,有序推進市屬醫療衛生機構和部分央屬醫療機構由中心城區向城市南部、西部、“回天”地區等市域內資源薄弱地區疏解,促進優質資源均衡合理佈局。嚴控疏解項目床位和建築規模。完成口腔醫院遷建、積水潭醫院回龍觀院區擴建、清華長庚醫院二期、友誼醫院順義院區、朝陽醫院東院等重大疏解項目,壓縮現址床位規模。

  3.結合各區分區規劃和人口分佈,推進部分區屬醫院提質改建。在首都功能核心區,推進東城區第一人民醫院異地遷建項目;在中心城區,推進海澱區蘇家坨中心醫院、石景山區五里坨精神衛生專科醫院新建工程;在城市南部地區,推進豐臺醫院提質改建、豐台中西醫結合醫院二期、大興區人民醫院遷建、房山區中醫醫院新院區等項目;在平原新城,推進順義區婦幼保健院改擴建工程、昌平區中醫醫院遷建等工程;在生態涵養區推進懷柔醫院二期擴建、懷柔區婦幼保健院遷建、平谷區婦幼保健院遷建、密雲區中醫院遷建、門頭溝區龍泉醫院遷建等工程,填平補齊資源缺口。

  4.積極引導和鼓勵社會力量舉辦醫療機構。按照每千常住人口1.5張床位為社會辦醫療衛生機構預留規劃空間。除核心區外,其他區域可結合CBD、使館區、麗澤商務區等重點功能區以及大興國際機場臨空經濟區、“三城一區”等區域,綜合利用醫療衛生用地或其他可相容用地,積極發展社會辦醫療機構。

  (三)嚴格落實城市總體規劃和新增産業禁限目錄要求

  嚴控中心城區新增醫療資源規模,推動向外疏解,進一步調整優化新老院區功能定位,壓縮床位數量,更好服務中心城區。東城區、西城區禁止新設醫院、門診部和診所(法人和其他組織設置的僅提供對內服務的門診部、診所以及國醫大師、首都國醫名師舉辦的中醫診所除外);不再批准增加醫療機構編制床位總量和建設規模(現有建築存在安全隱患需要原址翻建且不增加編制床位總量和地上建築面積的除外)。朝陽、海淀、豐臺、石景山區五環路以內,禁止新設三級醫院(面向國際交往中心服務的中外合資醫院除外);不再批准增加三級醫院的編制床位總量。

  二、持續推進分級診療,提升基層衛生機構服務能力

  (一)加快建設分級診療體系。提高社區和村級衛生機構服務能力,加強緊密型醫聯體、專科醫聯體建設,推動健康聯合體試點工作,優化縱向醫療聯合體,完善專科橫向聯合體,加強預防、治療、護理、康復有機銜接,提升遠端醫療服務能力,強化大醫院對基層醫療機構的帶動提升,加快形成科學合理的分級診療就醫秩序,實現基層首診、合理分流患者。

  (二)加強基層公共衛生體系規劃建設。每個街道(鄉鎮)設1所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人口超過10萬的街道(鄉鎮),每增加5-10萬人口,增設1所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按照每2個社區配備1個站點的原則,參考人口、交通等因素設置社區衛生服務站;農村地區按照“一村一室(站)”原則,補齊村級衛生服務機構短板,做到“應設盡設”,基層醫療衛生機構15分鐘步行可達基本全覆蓋。發揮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定期巡診和社區衛生服務站的周邊輻射作用,推進城鄉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均衡發展。通過機構設置、購買服務、街鄉派駐等多種形式加快實現村級醫療衛生服務全覆蓋。實施鄉鎮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和村衛生室一體化管理,實現醫療衛生服務同質化。

  (三)加強基層衛生服務機構標準化建設。將預檢分診、篩查哨點、計劃免疫(應急接種)、隔離觀察病房、心理健康納入社區衛生服務機構標準化建設範疇。推進新建居住小區配套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等公共服務設施建設移交。完善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建設標準。各區政府負責社區衛生服務機構業務用房及基礎設施、人才隊伍建設等工作,重點提升農村地區,特別是城鄉結合部的醫療衛生服務能力。

  三、優化調整醫療衛生體系結構,補齊資源短板

  (一)提升兒科醫療衛生服務能力。分別在通州宋莊鎮(處於城市東北方向,靠近順義,輻射平谷、懷柔和密雲等區)和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處於城市西南方向,靠近大興)選址建設首兒所通州院區和北京兒童醫院新院區,形成首兒所覆蓋我市東部、北部,兒童醫院覆蓋南部、西部的整體佈局;發揮兩家市屬兒童醫院龍頭帶動作用,在密雲、延慶等資源短缺區域部署建立緊密型兒科醫聯體,逐步擴大覆蓋範圍。依託清華長庚醫院二期建設婦兒中心,適應全市兒科服務需求。

  (二)加強精神專科醫院建設,提升服務能力。在城市北部的昌平、南部的大興分別設置北京大學第六醫院北院區和安定醫院新院區,實施回龍觀醫院教學科研康復樓項目、石景山區五里坨精神衛生專科醫院新建工程,優化精神專科資源配置。

  (三)提升腫瘤、康復護理、醫養結合服務等專科資源配置。根據本市居民疾病譜變化,適度增加腫瘤、康復護理、醫養結合服務專科資源。實施胸科醫院危房改造項目,消除危房隱患、減少臨床醫療床位規模,強化提升結核病研究、不典型結核病研究、治療耐藥性結核病生物醫藥轉化平臺等科研功能,未來常規結核病診治轉由二、三級綜合醫院承擔。加強康復、長期護理、安寧療護機構建設,支援符合條件的區屬醫院轉型為康復醫院,按照每千常住人口配置0.5張康復護理床位的標準,力爭補齊床位缺口。強化老年健康服務體系建設,提升醫養結合服務能力。

  (四)完善採供血服務體系,推進血站標準化建設。建立符合城市戰略定位和功能要求、各區合理分佈、網路覆蓋到位、管理科學規範、品質保證可靠、系統運作良好的採供血服務體系,形成1個血液中心、3個中心血站、7個中心血庫的規劃佈局。推進血站標準化建設,鼓勵和支援各區建立採供血機構,促進血液供需平衡。根據本市獻血點建設指導意見要求,按照方便獻血者獻血的原則,綜合考慮人流量、交通、環境衛生、城市管理等實際情況,優化獻血點設置佈局,推進獻血屋建設,確保獻血點高效運作。

  (五)加強婦幼保健機構標準化建設。推進實施市區婦幼保健機構標準化建設,提升新發傳染病早期識別、預警和應急處置能力,力爭實現市級、各區均設置1所標準化、規範化的婦幼保健院,為孕産婦、兒童等重點人群提供連續不間斷的服務。

  (六)促進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提高中醫醫院應急和救治能力,發揮中醫藥在重大疫情救治中的作用。在朝陽東部五環周邊選址建設北京中醫醫院新院區,原址保留國際交往及名老中醫傳承功能,爭創國家中醫醫學中心。依託國家中醫疫病防治基地建設,在北京中醫醫院、北京中醫藥大學東直門醫院建設中醫疫病防治基地。在中醫疫病基地基礎上,建立臨床科研一體化平臺、疫病大數據共用平臺,提升科研能力。建設國家級中醫疫病重點研究室和重點實驗室,開展中醫有效技術和藥物篩選。加強中醫醫療中心建設,推進實施豐台中西醫結合醫院二期、昌平區中醫醫院遷建和密雲區中醫院遷建等項目,建設冬奧會國際中醫藥體驗中心,為冬奧會提供中醫藥服務保障。鼓勵央屬、市屬中醫醫療機構通過醫療聯合體等方式在基層設立門診部、診所等服務延伸點。支援社會力量舉辦中醫養生保健機構。

  四、落實首都國際科創中心功能定位,提升科研創新能力

  (一)推進研究型醫院建設。充分發揮北京國際大都市的資源優勢,在昌平未來科學城、大興生物醫藥基地分別建設中關村生命科學園研究型國際醫院和首都醫科大學研究型醫院。推進市屬醫院由“側重臨床”向“臨床科研”並重轉變,著力改善科研支撐條件,完善科研管理體制。構建醫藥健康協同創新體系,促進成果轉化,形成我市國際化的醫學創新高地,推動首都醫藥健康産業高品質發展。

  (二)積極參與國家醫學中心建設。強化國家癌症中心(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國家心血管病中心(中國醫學科學院阜外醫院)、國家兒童醫學中心(北京兒童醫院)、國家老年醫學中心(北京醫院)、國家創傷醫學中心(北京大學人民醫院)、國家呼吸醫學中心(中日友好醫院)、國家口腔醫學中心(北京大學口腔醫院)、國家傳染病醫學中心(北京地壇醫院)、國家神經疾病醫學中心(宣武醫院、北京天壇醫院)等國家醫學中心建設,帶動全國醫療、預防和保健服務水準提升。充分發揮北京科研、人才、臨床等資源優勢,提升首都醫藥衛生創新水準,結合優質醫療衛生資源疏解,在已有醫學中心基礎上,支援央屬、市屬等醫療機構爭創國家醫學中心,併為規劃建設預留發展空間。

  五、以“新基建”為抓手,加快科技創新應用,推進“智慧醫療”和“網際網路+”健康醫療

  支援醫療健康領域相關的人工智慧技術、5G、醫用機器人、物聯網、可穿戴設備等新技術、新設備的研發和應用。健全基於網際網路、大數據技術的資訊系統建設,加快推進全市醫療機構醫療健康資訊互通共用,推進電子病歷、影像資料共用工程和行業雲建設,打造智慧醫院。推進本市各級各類醫療機構應用網際網路等資訊技術拓展醫療服務空間和內容,加強網際網路醫院建設,開展網際網路診療、遠端醫療、健康諮詢、健康管理服務,建立覆蓋診前、診中、診後的線上線下一體化醫療服務模式。鼓勵企業與本市醫療機構合作,建設高水準網際網路醫院。發揮企業技術創新優勢,統籌聯動全市醫療機構資源,建立完善北京市網際網路醫療“1個網際網路診療服務監管平臺+N個網際網路醫療子平臺+1個網際網路醫院公共服務平臺”發展模式。

  六、突出醫防並重,健全首都公共衛生應急管理體系

  借鑒國際成熟模式和國內上海等發達地區經驗,以及我市疫情防控中行之有效的措施,將傳染病防疫設施體系由主要依靠傳染病專科醫院治療模式轉化為,傳染病專科醫院重點突出新發突發傳染病應對研究和疑難重症救治、生物醫藥科研研發平臺等功能;二三級綜合醫院提供重要服務網路,提升常見傳染病處置能力,構建符合首都功能定位和國際大都市特點的新型首都傳染病防疫設施體系。

  (一)充分發揮綜合醫院主力軍作用。在二三級綜合醫院感染科發熱門診基礎上,進一步提升二三級綜合醫院傳染病發現、診療、處理功能,形成二三級綜合醫院平戰結合的防疫設施佈局模式。一是加強綜合醫院哨點監測能力,提高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精準研判和應對能力。二是加強綜合醫院傳染病專科能力建設,提升疑難重症診治能力和多學科協作綜合診療服務能力。三是推進實施全市綜合醫院感染科及發熱門診改造優化,提升綜合醫院傳染病防控能力。四是加強綜合醫院平戰結合轉換能力。對於新建綜合醫院,至少應有一棟獨立的病房樓或一處床位規模較大的病區,在重大疫情發生時,能夠迅速轉換為傳染病患者收治病房,滿足“三區兩通道”佈局要求和醫患分流與潔污分流要求,快速實現負壓隔離病房和負壓重症監護病房配備。對於現有綜合醫院,各區結合區域規劃,進行合理佈局和改造提升。

  (二)優化提升專科傳染病醫院功能定位。專科傳染病醫院重點突出新發突發傳染病應對研究和疑難重症救治、生物醫藥科研研發平臺等功能,以此助力首都醫藥生物産業發展。一是平時主要承擔疑難病和急危重症診療、傳染病核心臨床技術科研攻關、促進科研成果轉化的功能。二是疫時作為收治罕見傳染病以及新發突發重大傳染病患者,對綜合醫院診療救治的支撐和補充。三是優化提升專科傳染病醫院設施裝備,提高國際化服務能力。四是逐步壓縮常見、普通傳染病患者的診療服務量,實現功能轉型升級。五是推進重大防疫設施項目建設。規劃建設北京佑安醫院新院區,承擔市公共衛生臨床中心職能,填補功能空白,併為城市南部地區傳染病患者以及周邊新城新增人口提供基本醫療服務保障,可承擔該地區居民的綜合醫療服務保障功能。實施地壇醫院原址擴建,更好發揮其作為國家傳染病醫學中心的功能作用,完善傳染病醫療服務體系頂層設計,提升醫院科研、教學及預防等能力,設立標準、研究規劃,帶動全國傳染病醫學領域建設與發展。

  (三)加強疾控體系建設。在通州宋莊鎮選址新建市疾控中心,提升全市公共衛生應急保障能力。著眼平時預防和戰時應急,推進市、區兩級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標準化建設。合理規劃論證市疾控中心現址統籌利用問題,提升首都核心區公共衛生保障能力。加強生物安全三級實驗室能力建設,統籌央地資源規劃設置高等級生物安全實驗室,保障首都安全、實驗室生物安全。

  (四)健全院前醫療急救服務體系。持續發揮北京急救中心和平門部功能作用,優先考慮利用醫療衛生疏解項目騰退用地建設北京急救中心通州部,保障城市副中心日常院前醫療急救和突發事件緊急醫療救援工作需要,並對接京津冀協同發展和應急聯動。依託醫療機構統籌規劃設置急救中心站。

  (五)推進醫療機構發熱、呼吸、腸道門診等標準化建設。實施全市發熱門診改造提升,建設集接診、化驗、影像、觀察等功能于一體的發熱門診,配備符合規範標準的檢驗、影像、急救、核酸檢測設備。全市二級以上公立醫療機構發熱、呼吸、腸道門診設置均應符合醫院感染管理相關要求,具備為發熱病人及時開展傳染病篩查的能力。

  (六)加強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發熱哨點建設。建設189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發熱篩查哨點,完善發熱篩查哨點的改造建設標準,有效提升基層醫療機構傳染病監測預警能力。

  (七)提升醫療衛生綜合監督執法能力。推進衛生健康監督機構標準化建設,滿足市衛生健康監督機構每人平均45平方米,區衛生健康監督機構每人平均47平方米建築規模的標準要求。加強首席衛生監督員隊伍建設,全面提升衛生健康執法隊伍專業素質和能力。

  (八)加強應急醫療救治能力儲備。選擇大型場館作為平戰結合應急轉換場所備選,預留平疫轉換介面。在全市規劃預留市級緊急醫療設施建設備用地,用於重大疫情爆發時的臨時醫療救治。

  七、縱深推進京津冀醫療衛生協同發展

  (一)全力支援雄安新區規劃建設。組織宣武醫院協助雄安新區做好新建醫院學科設置、人員培訓等工作;全力做好辦醫支援,通過委派院長,派駐醫療專家團隊、管理團隊、接收當地人員進修培訓、建設緊密型醫聯體、遠端醫療等方式快速提升新建醫院能力水準,助力新建醫院成為新區醫院的典範。啟動新一輪幫扶合作計劃,持續推進宣武醫院、婦産醫院、中醫醫院、市疾控中心、市衛生健康監督所等市屬醫療衛生機構對口幫扶合作,提升新區醫療衛生和公共衛生服務水準。

  (二)推進通州區和廊坊北三縣一體化發展。安排中日友好醫院、安貞醫院、友誼醫院、朝陽醫院、中醫醫院、胸科醫院、潞河醫院等與北三縣相關醫療機構開展支援合作,協同推進北三縣醫養結合機構服務能力提升,適應當地人民群眾衛生健康需求,緩解首都醫療服務和城市運作管理壓力。

  (三)科學適度配置城市副中心醫療衛生資源。構建優質多元高效的醫療衛生服務體系,為副中心及北三縣周邊地區提供高品質綜合醫療服務保障。建成運作安貞醫院通州院區、友誼醫院通州院區二期、首兒所附屬兒童醫院通州院區,嚴控醫院單體規模,確保副中心不能成為第二個“看病中心”。

  (四)推進京津冀重點醫療衛生項目合作。助力首都城市圈建設,加強與環京地區協作,持續推動天壇醫院、同仁醫院、積水潭醫院、朝陽醫院、地壇醫院等對張家口、唐山、承德、廊坊、保定等地對口機構的支援合作,通過技術幫扶、專科聯盟、遠端診療、緊密型醫聯體、合作託管等多種形式,帶動提升當地醫療衛生服務水準。

  (五)進一步完善京津冀三地醫療衛生政策協同。繼續推動京津冀醫療機構臨床檢驗結果互認和醫學影像檢查資料共用,形成互認醫療機構和互認共用項目動態調整機制,逐步擴大互認範圍,促進服務標準化、同質化。推進異地就醫結算,加強三地就醫、醫保報銷等服務的無感化建設,提升群眾就醫便捷指數。

  八、提升國際醫療服務能力

  優化國際醫療機構設施佈局,加快構建與國際接軌的國際醫療服務體系。以北京市國際醫療服務試點醫療機構為抓手,在管理團隊、規範標準、服務內容、人才引進、進口藥品臨床應用、商業保險銜接等多方面探索創新,打通國際醫療服務存在的堵點、難點,帶動提升全市國際醫療服務能力和水準。合理優化國際醫療服務資源配置,支援在“三城一區”、城市副中心、朝陽區、大興國際機場等重點地區規劃建設國際醫院,推進建立國際醫療醫聯體和國際社區醫院,鼓勵建設中小型高水準國際化診所,提供高品質的國際化醫療服務。支援公立醫院合理挖潛,在國家允許的比例範圍內設置和發展國際醫療部。支援中心城區的公立醫院按照疏解非首都功能的要求,在本市醫療資源相對薄弱的地區和城市發展新區設置分院,在符合區域規劃和産業禁限目錄的情況下,適當擴大國際部的床位規模,提升國際服務能力。

  九、強化醫療衛生機構安全防護設施規劃建設

  新建、改建、擴建醫療衛生機構以及裝修工程建設,要堅持從落實人防、物防、技防措施入手,合理規劃、設計、施工、運作及維護,構建滿足安全防範管理要求、具有相應風險防範能力的綜合防控體系。依據相應標準規範,綜合運用限制、隔離、保護、控制等措施,保障醫療衛生機構用氣、給排水、應急電源、暖通空調以及資訊等專用系統安全運作。

第四章 組織實施保障

  一、完善規劃實施統籌協調機制

  (一)健全多部門協調機制。建立健全由市政府分管副市長或副秘書長牽頭,衛生健康、規劃自然資源、發展改革、財政、住建等多部門共同參與的協調機制,各部門分工協作,協同推進專項規劃落實。衛生健康部門要會同規劃自然資源部門做好醫療衛生設施專項規划動態監測管理;發展改革部門要將醫療衛生設施專項規劃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總體規劃安排,並做好立項審批和固定資産投資保障;各級財政部門按照事權與支出責任劃分和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有關規定落實相關經費保障;規劃自然資源部門要依據專項規劃,推進落實重大項目規劃選址和建設用地;其他相關部門要各司其職做好相關工作。

  (二)加強市區聯動。市級主管部門要做好統籌把總,搭建工作平臺,科學合理規劃佈局全市醫療衛生資源;區級部門要結合各區分區規劃和人口分佈,引優提質、補齊缺口,加強區屬醫院建設,完善基層衛生設施,提升區域醫療衛生服務水準。

  (三)加強軍地協同。統籌考慮軍地需求,做好與國防衛生動員需求等的工作銜接。建立健全應急動員響應機制,強化公共衛生應急統籌,充分發揮國家級應急專業力量,提高軍地協同應對能力。

  二、拓寬醫療衛生設施建設投入渠道

  完善以政府為主導的多元衛生投入保障機制,促進可持續發展。鼓勵社會力量參與醫療衛生設施建設和慈善公益捐贈。加強資金使用監管,確保資金安全和高效使用。強化成本管控,強化醫療衛生機構績效管理理念,將績效管理、成本核算理念和要求貫穿于支出預算管理各環節。

  三、加強規劃實施監測評估

  委託專業第三方機構,組織開展專項規劃實施情況監測評估,認真總結經驗,梳理存在問題,及時提出改進措施。加強監督考核,提高資訊透明度,結合監測評估結果,按照程式開展規划動態維護工作,對規劃實施情況進行及時反饋和修正,確保規劃確定的各項任務有效落實。

  四、加強宣傳培訓

  完善規劃實施過程中的公眾參與機制,拓寬參與渠道,提高規劃內容知曉率和全社會參與度。建立重大問題和重大項目規劃諮詢機制,充分發揮各領域專家和公眾在規劃編制和實施中的作用。鼓勵機關企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其他社會組織及公眾共同參與醫療衛生設施規劃建設和管理工作,營造良好的醫療衛生設施規劃實施的工作氛圍。


分享:
相關政策

您訪問的連結即將離開“首都之窗”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