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務公開 > 政策公開 > 政策文件
  1. [主題分類] 商貿、海關、旅游/其他
  2. [發文機構] 北京市地方金融監督管理局
  3. [聯合發文單位]
  4. [實施日期]
  5. [成文日期] 2020-04-03
  6. [發文字號] 〔〕
  7. [廢止日期]
  8. [發佈日期] 2020-04-03
  9. [有效性]
  10. [文件來源] 政府公報 年 第期(總第期)

北京市地方金融監督管理局關於印發《關於地方金融組織應對新冠肺炎疫情影響 加強高層次人才金融服務的若干措施》的通知

列印
字號:        

各區金融辦(金融工作部門)、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各地方金融業行業協會及有關單位:

  現將《關於地方金融組織應對新冠肺炎疫情影響 加強高層次人才金融服務的若干措施》印發給你們,請結合實際,抓好貫徹落實。

北京市地方金融監督管理局    

2020年4月3日  

  聯繫人:市金融監管局 衛胤亨;聯繫電話:88011590


附件

關於地方金融組織應對新冠肺炎疫情影響 加強高層次人才金融服務的若干措施

  為貫徹落實《關於應對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加強高層次人才金融服務的實施辦法》,增強我市地方金融組織服務高層次人才項目的能力,助推本市國家科技創新中心建設,為科技型企業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提供融資支撐,特製定如下工作措施:

  一、加大債權融資支援力度

  (一)發揮政策性融資擔保機構信用增進與風險分擔作用。政策性融資擔保機構應通過簡化審批手續、開闢綠色通道、降低費率、取消反擔保要求等方式,保障高層次人才創辦企業融資擔保需求。再擔保機構通過再擔保和分保等手段調節融資擔保企業高層次人才業務,協助融資擔保機構開發針對人才創辦企業的産品,並將人才政策産品向合作機構複製推廣。鼓勵銀行機構與融資擔保機構按照一定比例(10%)分擔人才貸款業務風險責任。

  (二)通過降費讓利降低小微企業綜合融資成本。鼓勵地方金融組織對受疫情影響嚴重的高層次人才創辦企業,給予優惠利率支援。對受疫情影響嚴重、出現到期還款困難的高層次人才創辦企業,可適當下調利率、緩收利息、貸款展期或續貸。

  (三)拓寬人才創辦企業融資渠道。融資租賃企業應創新融資租賃産品,在傳統直接租賃和售後回租的基礎上,研發集群租賃、風險租賃、並購租賃、項目租賃等系列特色産品,通過租賃物、利率、期限、放款方式、增信手段的個性化定制等方式解決高層次人才創辦企業多樣化、個性化的融資需求。

  二、加大産品服務創新力度

  (四)拓寬抵(質)押物範圍。地方金融組織要針對高層次人才創辦企業“輕資産”、缺乏抵押擔保品等難題,創新專利權、商標權等知識産權融資産品,降低對抵押擔保的依賴,開發無擔保、無抵押的信貸産品。

  (五)助力續貸資金快速銜接。小額貸款公司應加大高層次人才創辦企業續貸支援力度,加強轉貸平臺建設,避免由於新舊貸款銜接不暢造成續貸成本上升問題。

  (六)擴大應收賬款融資規模。商業保理機構應積極開展應收賬款轉讓融資,對於參與政府和國企採購的供應鏈高層次人才創辦企業,在風險可控的前提下,合理判斷應收賬款品質,可提供費率優惠的商業保理服務,幫助企業盤活應收賬款。

  三、完善股權融資體系建設

  (七)增強股權融資支援力度。融資租賃企業要靈活採取“創投租賃”等模式,利用投資收益化解高層次人才創辦企業的高風險業務難題,增強客戶黏性,提升産品競爭力,給予高層次人才在創業初期優惠利率和資源支援。

  (八)提升股轉市場服務水準。四板市場運營機構要簡化審核服務流程,優化調整資訊披露服務,通過提供股權託管線上申請等方式加強高層次人才金融服務。對支援疫區建設、向疫區捐贈資金和物資且數額較大的高層次人才設立的企業,在市場准入、會員費用和年度綜合考評等方面可提供適當支援。聯合合作機構為受疫情影響的企業提供財稅政策對接、稅收籌劃、法律援助等服務。

  四、搭建生産要素對接平臺

  (九)精準搭建産業鏈物資供需對接平臺。北京産權交易所要在産業鏈共用雲平臺的基礎上開通手機客戶端,提供供需資訊線上搜索、産業鏈供需對接和成交結算等線上服務。

  (十)創設科研成果轉移轉化平臺。中國技術交易所要依託平臺為藥物研發、檢測試劑、醫療和防護裝備、公共環境監測等與“抗疫”相關的科研成果、新技術和新産品建立專題科研成果庫,綜合利用線上路演、線上對接等方式,加快推動科研成果轉移轉化。

  (十一)建立支援疫情防控企業融資服務平臺。建設全面對接小微金融綜合服務平臺的金融服務快速響應平臺。強化銀企對接平臺的首貸、續貸、信用貸服務功能。北京金融資産交易所要運用債權融資計劃為疫情防控企業提供融資服務,為疫情防控企業發行債權融資計劃開闢“綠色通道”。

  五、實施差異化風控安排

  (十二)適當提高風險容忍度。各類地方金融組織在審慎經營的前提下,應對高層次人才實施的抗疫項目,提高風險容忍度,給予差異化信貸管理,建立內部盡職免責制度,鼓勵業務開拓。在辦理流程上實行容缺受理,允許邊補充邊審核,壓減業務辦理時間和流程。

  (十三)運用金融科技提升風控水準。地方金融組織應積極建設基於大數據的風控評價體系,增加區塊鏈等新技術運用場景,逐步實現決策智慧化、風險實時排查和監控預警功能。

分享:

您訪問的連結即將離開“首都之窗”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