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務公開 > 政策公開 > 政策文件
  1. [主題分類] 財政、金融、審計/財政
  2. [發文機構] 中共北京市委
  3. [聯合發文單位] 北京市人民政府
  4. [實施日期]
  5. [成文日期] 2019-07-09
  6. [發文字號] 〔〕
  7. [廢止日期]
  8. [發佈日期] 2019-07-13
  9. [有效性]
  10. [文件來源] 政府公報 2019年 第32期(總第620期)

中共北京市委 北京市人民政府關於全面實施預算績效管理的實施意見

列印
字號:        

(2019年7月9日)

  為深入貫徹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全面實施預算績效管理的意見》,加快建成全方位、全過程、全覆蓋的預算績效管理體系,結合本市實際,提出如下實施意見。

  一、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全會精神,深入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堅持總體設計、統籌兼顧,全面推進、突出重點,科學規範、公開透明,權責對等、約束有力的基本原則,準確把握首都城市戰略定位,緊緊圍繞提高“四個服務”水準,以績效為導向,以績效目標管理為重點,以成本效益分析為抓手,建立預算績效管理長效機制,着力解決好績效管理中存在的突出問題,推動財政資金聚力增效,為首都高品質發展提供有力保障。

  (二)總體目標。力爭到2020年底,市、區、鄉鎮基本建成全方位格局、全過程閉環、全範圍覆蓋、全成本核算、多主體聯動的全面預算績效管理體系,實現預算和績效管理一體化。

  (三)主要任務。在全面總結本市預算績效管理經驗的基礎上,創新預算管理方式,將績效理念和成本意識貫穿於預算管理全過程,建立預算管理和績效管理融合機制,着力提高財政資源配置效率和使用效益。一是構建全方位預算績效管理格局,實施政府預算績效管理,完善部門和單位預算績效管理,深化政策和項目預算績效管理。二是建立全過程預算績效管理鏈條,優化事前績效評估,加強績效目標管理,強化績效運作監控,拓展績效評價範圍,深化績效結果應用,推進績效信息公開,硬化績效管理約束。三是完善全覆蓋預算績效管理體系,將一般公共預算、政府性基金預算、國有資本經營預算和社會保險基金預算全部納入績效管理。四是探索全成本預算績效管理模式,以公共産品和服務為對象,運用成本效益分析法實施全成本核算,建立目標品質導向的新型預算資金分配與管理模式。五是推動形成市委、市政府統籌領導,財政部門組織協調,各區各部門主責落實,人大政協參與監督的多主體協同聯動機制。

  二、主要舉措

  (四)實施政府預算績效管理。將各級政府收支預算全面納入績效管理。各級政府預算收入要實事求是、積極穩妥、講求品質,必須與經濟社會發展水準相適應。各級政府預算支出要統籌兼顧、突出重點、量力而行,圍繞落實國家重大發展戰略和重點領域改革,重點關注重大政策和項目支出的運作績效,確保財政資源高效配置,增強財政可持續性。適時開展市對區財政運作績效綜合評價工作,引導各區圍繞高品質發展,不斷提高財政收入品質,優化財政支出結構,提升財政運作管理水準。

  (五)實施部門和單位預算績效管理。將部門和單位預算收支全面納入績效管理,建立部門和單位整體績效報告制度。賦予部門和資金使用單位更多的管理自主權,圍繞部門和單位職責、行業發展規劃,以預算資金管理為主線,統籌考慮資産和業務活動,從運作成本、管理效率、履職效能、社會效應、可持續發展能力和服務對象滿意度等方面,衡量部門和單位整體及核心業務實施效果,推動部門和單位整體績效水準的提高。

  (六)完善政策和項目預算績效管理。從數量、品質、時效、成本、效益等方面,綜合衡量政策和項目預算資金使用效果。對實施期超過一年的重大政策和項目實行全周期跟蹤問效,建立動態評價調整機制,政策到期、績效低下的政策和項目要及時清理和退出。

  (七)加強一般公共預算績效管理。收入方面,要重點關注收入結構、徵收效率和優惠政策實施效果。支出方面,要重點關注預算資金配置效率、使用效益,特別是重大政策和項目實施效果,其轉机移支付預算績效管理要符合財政事權和支出責任劃分規定,重點關注促進各區間財力協調和區域均衡發展。積極開展政府投資基金、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政府購買服務、政府債務項目等績效管理,實現全過程跟蹤問效。

  (八)建立其他政府預算績效管理體系。除一般公共預算外,各級政府還要將政府性基金預算、國有資本經營預算、社會保險基金預算全部納入績效管理。政府性基金預算績效管理,要重點關注基金政策設立延續依據、徵收標準、使用效果、退出機制、對專項債務的支撐能力等情況。國有資本經營預算績效管理,要重點關注收益上繳、支出結構、使用效果等情況。社會保險基金預算績效管理,要重點關注各類社會保險基金收支政策效果、基金管理、精算平衡、運作風險等情況。

  (九)強化績效目標管理。各級政府和各部門各單位編制預算時要分解細化各項工作要求,全面設置部門和單位整體績效目標、政策及項目績效目標,將績效目標管理覆蓋到所有預算資金和項目。市、區兩級財政部門要將績效目標設置作為預算安排的前置條件,加強績效目標審核,將績效目標與預算同步批復下達。

  (十)深化事前績效評估管理。各部門各單位要開展事前績效評估,重點論證立項必要性、投入經濟性、績效目標合理性、實施方案可行性、籌資合規性等。投資主管部門要加強基建投資績效評估,評估結果作為申請預算的必備要件。市、區兩級財政部門要推動建立立項評估決策機制,對新出臺重大政策、項目預算實行隨報、隨評、隨入庫管理,評估結果與部門政策調整和預算安排掛鉤。

  (十一)提升績效運作監控水準。各級政府和各部門各單位對績效目標實現程度和預算執行進度實行“雙監控”,着力推動績效運作監控與部門內部控制管理相結合,發現問題及時糾正,確保績效目標如期保質保量實現。市、區兩級財政部門要建立重大政策、項目績效跟蹤機制,對存在嚴重問題的政策、項目,要暫緩或停止預算撥款,督促整改落實;要加強預算執行監督,盤活存量資金,切實提高資金使用效率。

  (十二)開展績效評價。通過自評和外部評價相結合的方式,對預算執行情況開展績效評價。各部門各單位要對預算執行情況以及政策、項目實施效果開展績效自評,評價結果報送本級財政部門。市、區兩級財政部門要建立重點績效評價常態機制,每年選擇重大政策、重大投資和重點民生項目組織開展績效評價;探索建立跨部門、跨行業、跨層級戰略性資金績效評價機制。

  (十三)探索全成本預算績效管理。各級政府和各部門各單位要將成本意識貫穿於預算管理各環節,運用成本效益分析法,對公共産品和服務實施全成本管理,科學測算、全面衡量各方投入成本,合理設置預期績效目標和監督考核指標,在預算管理中實現成本定額標準、財政支出標準和公共服務標準相統一。市、區兩級財政部門要強化成本效益分析結果的應用,完善財政支出定額標準體系,建立以服務品質、投入成本和實施效果為重要考核內容,以結果為導向配置公共資源的預算管理模式。

  (十四)加強績效結果應用。將預算績效結果納入政府績效和幹部政績考核體系,作為領導幹部選拔任用、公務員考核的重要參考。市、區兩級財政部門要完善預算績效結果與政策調整和預算安排掛鉤機制,將本級部門整體績效與部門預算安排掛鉤,將下級政府財政運作綜合績效與轉移支付分配掛鉤。對績效好的政策和項目原則上優先保障,對績效一般的政策和項目要督促改進,對交叉重復、碎片化的政策和項目予以調整,對低效無效資金一律削減或取消,對長期沉澱的資金一律收回並按照有關規定統籌用於亟需支援的領域。

  (十五)加大績效信息公開力度。市、區兩級財政部門要推進績效目標和績效評價報告“雙公開”,搭建社會公眾參與績效管理的途徑和平臺,自覺接受人大和社會各界監督。預算編制階段,績效目標要隨預算同步審核、同步批復、同步公開,實現績效目標管理與預算管理全面融合。決算編制階段,財政評價情況和部門自評報告要分別隨政府決算和部門決算向社會公開,提高財政資金使用透明度。

  三、保障措施

  (十六)加強組織領導。堅持黨對全面實施預算績效管理工作的領導,充分發揮黨組織的領導作用,增強把方向、謀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能力和定力。市財政局要加強對全面實施預算績效管理工作的組織協調。各區各部門要加強對本區本部門及所屬單位預算績效管理的組織領導,增強預算績效管理力量,充實預算績效管理人員,督促指導有關政策措施落實,確保預算績效管理延伸至基層單位和資金使用終端,實現績效管理的常態化和制度化。

  (十七)強化績效管理責任約束。各級政府和各部門各單位是預算績效管理的責任主體。各級黨委和政府主要負責同志對本地區預算績效負責,部門和單位主要負責同志對本部門本單位預算績效負責,項目責任人對項目預算績效負責,對重大項目的責任人實行績效終身責任追究制,切實做到花錢必問效、無效必問責。

  (十八)嚴格考核監督。市、區兩級財政部門分別負責對本級部門和預算單位績效管理工作進行考核,市級財政部門對各區財政部門績效管理工作進行考核。建立考核結果通報制度,按照中央有關要求對工作成效明顯的區和部門給予表彰,對工作推進不力的進行約談並責令限期整改。審計機關要依法對預算績效管理情況開展審計監督,財政、審計等部門發現違紀違法問題線索,應當及時移送紀檢監察機關。

  (十九)健全配套機制。市、區兩級財政部門要優化預算績效管理流程,制定和完善預算績效管理制度和實施細則。完善專家諮詢機制,引導和規範第三方參與預算績效管理,嚴格執業品質監督管理。加快預算績效管理信息化建設,搭建大數據分析平臺,促進各級政府和各部門各單位的業務、財務、資産等資訊互聯互通。市、區兩級財政部門要建立健全定量和定性相結合的共性績效指標框架,各行業主管部門要加快構建分行業、分領域、分層次的核心績效指標和標準體系,實現科學合理、細化量化、可比可測、動態調整、共建共用。創新評估評價方法,充分運用成本效益分析法、比較法、因素分析法、公眾評判法、標桿管理法等,提高績效評估評價結果的客觀性和準確性。

  (二十)做好宣傳培訓。大力宣傳績效理念和成本意識,為全面實施預算績效管理營造良好的輿論環境。圍繞政策、制度、方法和操作流程等,開展不同層次、多種形式的預算績效管理培訓,提高預算績效管理人員的業務素質和能力水準。

分享:
相關政策

您訪問的連結即將離開“首都之窗”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