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政發〔2014〕13號
各鄉鎮人民政府,地區、街道辦事處,縣政府各委、辦、局,各縣屬機構:
《密雲縣氣象災害防禦規劃(2013-2020年)》已經第47次縣政府常務會議審議通過,現印發給你們,請結合實際認真貫徹執行。
密雲縣人民政府
2014年3月7日
密雲縣氣象災害防禦規劃(2013-2020年)
前 言
“十一五”時期,密雲縣氣象事業取得較快發展,在促進經濟社會發展、防災減災、為農服務建設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但是,在全球氣候變化的背景下,各類極端天氣氣候事件更加頻繁,氣象災害及其次生災害已嚴重影響了密雲縣經濟社會發展、城市建設和居民身體健康。為提高氣象災害防禦能力,保障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建設一批對減少氣象災害損失、保障人民群眾生命財産安全具有長遠意義的工程性和非工程性社會防禦措施,結合密雲縣情,特製定本規劃。
《密雲縣氣象災害防禦規劃(2013-2020年)》編制的主要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氣象法》、《氣象災害防禦條例》、《國務院辦公廳關於進一步加強氣象災害防禦工作的意見》、《北京市氣象災害防禦規劃》和北京市、本縣有關專項規劃及關於加強氣象災害防禦工作的有關要求。規劃範圍為本縣行政區域,規劃期為2013-2020年。
一、氣象災害防禦工作現狀和面臨的形勢
(一)防禦現狀
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氣象災害防禦工作,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和北京市政府“提高應對極端氣象災害的綜合監測預警能力、抵禦能力和減災能力”的要求,加強對氣象災害防禦工作的組織領導。近年來,對氣象災害防禦的重視程度和支援力度進一步加大,以人為本、關注民生、減災增效、防災維穩的防災減災理念日益堅定;科學防災、綜合減災的防災減災思路日益強化;廣大人民群眾的防災意識和防災知識水準明顯提高。全縣氣象災害防禦能力總體上有較大提高,氣象災害防禦的效益顯著。
氣象災害監測預警能力不斷提高。依託氣象衛星、天氣雷達、指導預報等業務指導産品,初步建成較完整的業務體系。以自動氣象站為主的監測工程建設已初具規模,分佈在全縣的25個自動氣象觀測站每5分鐘發回一次監測數據,有效提高了全縣的氣象災害監測能力。近幾年,本縣在常規氣象要素觀測基礎上,在2個特色農産品觀測基地(葡萄、熱帶水果)各安裝一套九要素自動氣象站,葡萄基地還安裝了實景監控系統,在本縣境內安裝了2套土壤濕度自動觀測站,1套花粉觀測站以及風沙流等觀測項目,進一步加強了對全縣環境、土壤墑情和氣象災害的監測能力。建立了區域氣象預報可視化會商系統、與縣應急指揮中心的視頻會商系統、氣象預警資訊發佈管理系統、多功能異步顯示屏控制系統,氣象災害監測、預報預警技術逐步向資訊自動化邁進。
氣象災害預警資訊覆蓋面與服務面不斷拓寬。全縣25個自動氣象觀測站主要分佈在庫北鄉鎮,2012年完成“12345”工程(1個暴雨山洪地質災害預警系統、2個六要素自動站、3個科普示範村、4個綜合氣象服務站、5個顯示屏建設),堅持公共氣象服務向農村延伸,為農服務與防災減災兩個體系建設初見成效。將網路、手機短信、電視、廣播、傳真、氣象電子顯示屏等現代資訊傳播手段,廣泛應用於氣象預警資訊發佈,為縣委縣政府防災、抗災、救災等決策工作提供了科技支撐,為各類重點工程、重大活動提供了氣象服務和保障。
氣象災害防禦機制初步建立。逐步建立“縣-鎮-村”三級領導機制和各級災害應急預案,並納入地方考核體系,實現了“兩個體系”建設“六有”:即有組織機構、有預案、有人員、有設備、有效益、有獎懲,提升了應對氣象災害能力,為農村穩定、農業增産、農民增收做好服務。氣象資訊員隊伍建設初具規模,各鎮街(地區)及行政村均配備一名資訊員,負責氣象預報預警資訊的接收和分發,負責當地氣象災情的收集和上報。氣象災害防禦工作社會化管理水準和社會主動防災意識明顯提升。
氣象科普宣傳不斷深入。加強科普基地、資訊顯示屏建設。2013年4月密雲縣氣象局被命名為北京市科普基地。確定巨各莊鎮黃各莊村、石城鎮黑龍潭景區和馮家峪鎮北柵子村為首批科普示範村。積極開展氣象科普進農村、進社區、進學校、進企業等活動,利用世界氣象日、科普宣傳日、科技周等重要時段,以發放氣象科普書籍、宣傳彩頁等形式,宣傳和講解氣象防災、減災知識,提高全民的氣象防災減災意識,使公眾掌握氣象災害的主要特點,普及氣象災害救護措施,增強公眾避險、自救、互救能力。
(二)薄弱環節
目前本縣在氣象災害防禦工作中還存在一些薄弱環節,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氣象災害監測預報預警能力有待進一步提高。氣象觀測站網佈局有待優化,山洪地質災害易發區等氣象敏感地帶監測不足,對於突發氣象災害的監測能力弱,交通、電力等專業監測站網不健全,預報時效和準確率仍不能滿足各專業領域的氣象災害防禦需求。
2.氣象災害預警資訊傳播覆蓋面及氣象資訊傳遞渠道有待進一步拓寬。氣象災害預警資訊傳播尚未完全覆蓋廣大農村和偏遠地區;預警資訊的針對性、及時性不夠;預警資訊發佈渠道有待進一步拓寬。
3.氣象災害風險評估制度尚未建立。氣象災情資訊匱乏,氣象災害對交通、電力等專業領域的影響評估不足,制約精細化災害風險區劃工作的進一步展開。
4.社會氣象災害綜合防禦體系不夠健全。部門聯合防禦氣象災害的機制不健全,部門間資訊共用不充分,社區、村等基層單位防禦氣象災害能力弱,缺乏必要的防災知識培訓和應急演練,全社會綜合防災體系不完備。
5.氣象防災減災科普宣傳力度仍需繼續加強。氣象防災減災科普宣傳組織管理需要系統化;社會氣象災害防禦知識與技能的科普工作仍需加強;氣象災害科普宣傳教育方式亟待豐富;公眾氣象災害防禦意識、自救互救能力需要提高。
(三)面臨的形勢
近年來,全國極端天氣事件頻發,氣象災害強度增強、種類增多,給城市運作和人民生命財産安全帶來嚴重威脅。本縣的氣候特點及大氣環境的變化,導致暴雨(雪)、雷電、大風、冰雹、高溫、低溫凍害、霧霾等極端天氣事件及由此引發的大氣污染、滑坡、泥石流等次生災害呈現出頻發、突發和多樣化的特點。
隨着本縣經濟社會快速發展,人民生活水準和生存環境不斷改善,經濟社會安全運作和人民安康福祉對氣象災害防禦工作的要求不斷提高。
二、規劃指導思想和目標
(一)指導思想
堅持以人為本、趨利避害、預防為主、防抗結合的科學減災理念,以氣象災害防禦工程為抓手,以氣象災害風險調查和區劃為基礎,以多發、頻發氣象災害地區的防禦為重點,以監測、預警、預防為主要環節,以保障社會穩定,確保人民生命財産安全和最大限度減少社會經濟損失為主要目的,提高全社會氣象災害防禦能力,建立健全“政府領導、氣象部門組織實施、相關部門協作配合、全社會參與”的氣象防災減災體系;以促進本縣經濟和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為宗旨,充分發揮各部門、各鎮街(地區)、各企事業單位在防災減災中的作用,提升本縣氣象應急服務能力。
(二)工作目標
到2015年,氣象災害監測站網密度更加合理,氣象災害綜合監測系統進一步完善;形成政府主導、部門聯動、社會參與的氣象災害防禦和應對機制;建成一批對本縣經濟社會發展具有基礎性、全局性、關鍵性作用的氣象災害防禦工程;提高全民氣象災害防禦意識和應對能力。氣象預警資訊發佈覆蓋率達90%左右,預警時效達到30分鐘。人工影響天氣作業能力進一步增強,強化空中雲水資源開發利用,改善人工影響天氣基礎設施。建立氣象災害防禦隊伍,全縣各鎮街(地區)配備兼職或專職的氣象協理員或氣象資訊員。雷電災害防護能力顯著增強,按照防雷規範標準,城市新(改、擴)建建築物防雷檢測合格率達到90%以上。加強氣象科普宣傳系統化建設。氣象災害防禦水準位於北京市各區縣前列。
到2020年,建成結構合理、功能先進的密雲縣氣象災害監測預警、應急處置、災害評估和支援保障體系;氣象災害監測預警和突發公共事件氣象應急響應能力進一步提高,防禦氣象災害的能力顯著增強;政府主導、部門聯動、社會參與的氣象防災減災管理體系和相應機制進一步完善;綜合防災減災能力接近國內先進水準。
三、主要氣象災害風險分佈及防禦重點
(一)主要氣象災害風險分佈
1.冰雹災害風險分佈。冰雹是從發展強盛的積雨雲中降落下來的冰球或冰塊,持續時間短,一天內的降雹時間多在午後至傍晚之間。雹粒常砸毀莊稼、民房、路燈、汽車、窗戶玻璃等,甚至砸傷砸死人畜。春末至秋季伴隨雷雨大風,冰雹時有發生,對局部地區造成嚴重災害。從以往的冰雹發生地區來看,本縣主要雹線有三條:第一條:雹源為西北山區,沿白馬關河及周邊河流河谷,自西北向東南經馮家峪、半城子、不老屯、上甸子、高嶺,然後折向南下襲擊太師屯、北莊後,繼續南下從大城子入平谷區。第二條,雹源為大洼尖南麓,沿白馬關河河谷南下,經石城東部至溪翁莊、密雲鎮向南或東南至河南寨、東邵渠出境。第三條,主要雹源為懷柔北部山區,沿西沙河河谷南下,在卸甲山西部進入密雲縣。然後向西北經西田各莊、十里堡、密雲鎮、河南寨出境入順義、平谷。根據冰雹出現次數統計、人口分佈、經濟情況、城市規模以及對冰雹承載能力等因素綜合考慮,對本縣冰雹風險等級進行劃分,縣城中心區、十里堡鎮、古北口鎮的風險等級在中級以上,其他地區的等級都在較低以下。
圖1 密雲縣冰雹災害風險等級區劃圖
2.暴雨洪澇風險分佈。本縣季風氣候明顯,年降水量的74%集中在夏季,根據人口分佈、經濟情況、城市規模以及道路排水系統對暴雨承載能力等因素綜合考慮,對本縣暴雨風險等級進行劃分,南部地區人口多、地勢低,暴雨洪澇災害風險等級都在中級以上;在潮河流域流經的高嶺、太師屯、北莊的等級也達到中級或較高級。
圖2 密雲縣暴雨洪澇災害風險等級區劃圖
3.大風災害風險分佈。氣象上把大於8級(17.1秒/米)以上的風稱為大風。本縣多年平均大風日數為12.1天,最多為39天(1958年),暫態極大風速為31.7米/秒(1999年2月26日)。冬半年伴隨強冷空氣活動的偏北大風,主要出現在9月至來年4月,佔全年大風日數的80%;夏季伴隨強對流天氣發生的短時大風,持續時間短,破壞力強。從歷史記錄看,本縣大風日數呈逐年減少的趨勢,上世紀80年代中期之前,年平均達20多天,1984年以後大風日數總體呈下降趨勢。本縣大風災害整體分佈規律為東北部和西部(均為山區)等級高、中部(水庫及周邊)等級低。
圖3 密雲縣大風災害風險等級區劃圖
4.雷電災害風險分佈。本縣雷暴日數多年平均為40.8天,年際差異較大,最多為61天(1959年),最少為23天(1972年),從其長期變化來看,本縣年雷暴日數呈明顯的減少趨勢。本縣雷暴主要集中在夏季(6~8月),多年平均為29.8天,佔年雷暴日數的73%,雷暴最早出現在3月,最晚出現在11月,在一天中,峰值出現在17~19時,20~24時次之。本縣雷暴日數的空間分佈規律是山區多於平原。山區雖屬多雷暴區,但由於各種高層建築、電子設備少於城區,且多荒山僻地,故對雷電災害的反應不如城區敏感,其成災率也低於城區。縣城地區雷電災害風險等級達到最高等級,東北向西南方向由山區向平原過渡的地帶風險等級也在中級以上。
圖4 密雲縣雷電災害風險等級區劃圖
5.泥石流災害風險分佈。山區溝谷中暴雨匯集形成洪水,夾帶大量泥沙石塊稱為泥石流。泥石流具有爆發突發、來勢迅猛、動量大的特點,並兼有洪水和滑坡的雙重作用,其危害往往比單一的滑坡和洪水的危害更為廣泛和嚴重。本縣西北和東部山區地區的泥石流災害風險等級達到高或較高,其他地區一般都為較低或低。
圖5 密雲縣泥石流災害風險等級區劃圖
6.大霧災害風險分佈。本縣西北部山區和南部平原地區的大霧災害風險等級達中級以上,北部和東部地區一般為較低或低。
圖6 密雲縣大霧災害風險等級區劃圖
7.高溫災害風險分佈。最高氣溫達到或超過35℃時稱為高溫天氣。本縣人口集中在西南平原地區,建築物多,熱島效應明顯。高溫災害風險等級高的地區分佈在西南部,自西南向東北方向等級呈現逐漸降低趨勢,東北部等級為低。
圖7 密雲縣高溫災害風險等級區劃圖
(二)氣象災害防禦重點及措施
1.城區防禦佈局重點。防禦城市氣象災害,需要大力開展城市氣象災害風險評估,提供相應的災害防禦氣象參數,為科學編制城市規劃以及研究制定相關基礎設施防禦標準提供依據;加強城市生命線工程抗災能力建設;加強城市高風險氣象災害的監測預警系統建設,增強早期預警、提前防範能力。
2.農村防禦佈局重點。防禦農村氣象災害,需要加強氣象災害監測預警發佈能力建設,提高農村氣象災害預警資訊的覆蓋面,保障氣象災害資訊能夠到村入戶;加強農村防災科普宣傳和農民防災避災技能培訓。結合本縣“三農”氣象服務專項建設,設立5個氣象資訊服務站、7塊氣象資訊電子顯示屏、每個鎮設立1名氣象協理員,每個行政村有1名氣象資訊員,每年組織完成全縣所有氣象資訊員的輪訓。使農民能夠近距離接觸氣象知識,掌握氣象因素變化對農業生産的影響,提高農民利用氣象資訊指導農業生産的積極性。
3.加強轄區流域氣象災害防禦。重點防禦局地流域洪澇、持續性乾旱,調整流域防洪標準,實現工程性和非工程性防禦措施結合,構建完善的流域防洪抗旱減災體系,提高防禦洪水、乾旱能力;建立跨地區、跨部門的流域洪澇乾旱聯防機制,合理布設流域氣象、水文監測網,確保及時獲取流域面雨量資訊,實現氣象與水文資訊共用;提高流域天氣預報的準確率和精細化水準。
(三)氣象災害行業防禦重點及措施
1.農林業氣象災害防禦重點。建立健全農林業氣象防災減災體系,加強防災減災業務服務,針對特色産業提出有針對性的專項服務,滿足現代農業氣象業務服務需求。加強森林火險和林區生態氣象環境監測,及時發佈森林火險氣象預報預警資訊,實現重大農林業氣象災害及時預警、跟蹤服務和調查評估。增加氣象科技對農林業的貢獻率,減輕農林業氣象災害損失,提高農林業抗雪災、冰凍和乾旱能力。
2.交通領域氣象災害防禦重點。氣象和交通部門應加強合作聯動,推動重要交通幹線交通氣象觀測系統建設,建立設施共建、資料共用機制;發展專項氣象災害監測預警技術和預警服務,開展重要交通沿線精細化預報服務;依法開展重大工程氣候可行性論證;加強大霧、雨雪等主要影響交通安全的氣象災害觀測,根據天氣影響程度,採取交通管制和疏導措施,減少因氣象災害引起的交通事故;提高管理水準,將氣象災害防禦落實到突發交通事件應急管理中,建立預警、應急與快速恢復管理機制。
3.生態環境氣象災害防禦重點。發展生態環境氣象災害監測預警技術和預警服務,及時發佈生態環境氣象預報預警資訊,實現綠化、環保等部門與氣象部門間、行業間資訊與資源共用以及災害聯合防禦;為改善大氣環境提供合理化建議,推進城市環境氣象觀測和研究工作。
4.水利氣象災害防禦重點。加強水利與氣象部門的聯合,加強洪澇、乾旱氣象災害防禦,工程性措施和非工程性措施並舉。重點是加強應對氣候變化和極端氣候事件、防災減災方面的協調;建立水文氣象資訊、資源共用機制;建立高效會商切磋機制、應急聯動機制。氣象部門加強暴雨和乾旱預報預警技術開發研究,提升突發性強降水的監測和預警能力,完善氣象和水利等部門間的聯動、聯防機制。做好本縣山洪災害防治非工程性措施建設中氣象監測預警系統建設,結合現有自動氣象站網佈局,增建自動雨量站,提供雨量監測資訊。
5.電力氣象災害防禦重點。加強電力氣象觀測網建設。依託現有氣象觀測站網,在高溫、高濕、大風、暴雨、雨雪冰凍、雷電等氣象災害易發區補充建設氣象觀測站,重點加強影響電網安全的電線積冰、大霧和雷電等災害天氣的監測、預報預警和防禦。加強對輸電線路網抗污強度標準的規範管理,合理安排線網清掃周期和改善清掃方法,加強對霧滴附着瓷瓶的導電率研究及瓷瓶品質監測檢查等,並且針對電線結冰等情況增加特殊巡視、及時清理凝結污物,防止電網污閃。電力部門與氣象部門要加強協作,開拓發展輸電線路專業氣象服務産品,建立輸電線路氣象災害預警發佈機制,依據不同氣象災害類型及不同預警級別,及時發佈輸電線路預警資訊。
(四)氣象災害分災種防禦措施
1.防冰雹措施。合理規劃公共避難設施,科學調配道路資源,確保災害性天氣來臨時,各類公共設施可為車輛、人員避險留出時間和空間;在城市建設中充分考慮冰雹因素,盡可能避免設立暴露的玻璃燈光照明設施,排查並拆除各類私搭亂建的簡易建築物和易毀性戶外廣告牌等脆弱承災體。冰雹災害發生時電力、通訊部門要加強室外電力、通訊設施巡查,防止倒桿、斷線、漏電等意外事故。
2.防暴雨積澇措施。利用最新雷達、衛星資料、指導預報等推算密雲地區暴雨強度,加強暴雨預報預警和防禦。更新城市排水系統設計參數,加強城市排水系統改造,保證城市排水系統在暴雨襲擊時正常運轉。提高水利設施建設的防禦標準,尤其要加強重點地段的排洪能力。加強河湖治理,截污、清淤、疏浚,改善河湖淤積,提高防洪能力。全面排查城區地勢低窪、排水不暢區域,強化氣象部門與防洪排澇部門的聯合應急響應,提高全縣洪水調蓄和積澇治理能力。完善交通、排水等高影響行業部門暴雨應急預案,在暴雨災害發生時,第一時間做好脆弱地區應急工作。加強水、林、田、河、湖、庫的綜合治理,整修堤防,治理分、滯洪區,疏治農田漬澇。加強農田設施防護,做好大棚作物、觀光農業和設施農業田間管理,遇暴雨災害及時做好防禦。
3.防風措施。加強大風災害防禦。相關部門、鄉鎮、企事業單位以及社會公眾應根據大風預報或預警資訊及時科學地採取有效措施,防範大風災害影響。加固棚架、臨時搭建物、廣告牌,統一併規範路標和廣告牌抗風設計標準,實施危舊房、臨街近屋危枯樹及懸挂物的整治工程;大風天氣應避免高空、水上等戶外作業,如必須進行戶外作業需採取保護措施;氣象部門要配合有關部門為上述工程的政府決策提供科學依據。加強防風設施建設。建築或農業産業、農業設施應根據大風災害風險區劃進行規劃建設。要規劃建設好花卉苗木園、農業觀光園等防風林帶和防護設施。
4.防雷措施。建立防雷管理機制。有關部門建立從設計、施工、驗收到檢測維護一整套完善的防雷管理機制。加強雷電監測與預警。按照“佈局合理、資訊共用、有效利用”的原則,規劃和建設雷電監測網,提高雷電災害預警和防禦能力;及時發佈、傳播雷電預警資訊,提前做好預防措施。加強監督服務與檢測。規範和加強防雷基礎設施建設。做好雷擊風險評估、防雷裝置設計技術性審查和防雷裝置檢測工作。加強重點工程、通信網路系統、易燃易爆危險化學品生産儲存場所及人口密集地區防雷裝置的規範安裝和定時檢測;強化執行各類建築物和工程設施的雷電災害防護標準與規範,提高全社會雷電災害的防禦能力。加強雷電災害防禦知識的科普宣傳工作,提高公眾在雷電天氣下的自我保護意識和防雷技能,通過科普活動和熱線電話等方式向公眾提供家用電器設備防雷安全專業諮詢,降低雷電災害造成的人身傷亡和家庭財産損失。
5.防積雪措施。做好大雪監測預報和預警工作,氣象部門要對相關部門做好防禦指引。完善雪災應急預案,制定冰雪災害專項應急預案,落實防雪災和防凍害應急工作。建立道路清掃積雪與融冰工程體系,包括掃雪設備配置,快速融雪融冰播撒物生産、儲備,播撒設備配置及公眾掃雪動員,建設快速響應的清除積雪工程體系。強化部門聯動,加強氣象、建設、市政、交通、電力、通信等部門的協作和聯動,開展雪災防禦工作。
6.防大霧措施。做好大霧天氣預報和服務,加強高速公路、環路及重點路段大霧的監測,合理布設能見度監測儀及LED顯示屏。加強大霧預警,遇大霧天氣,及時關閉高速公路,加強交通管制和疏導,減少因大霧引起的交通事故。電力部門要加強對輸電線路網抗污強度標準的規範管理,加強對霧滴附着瓷瓶的導電率研究及瓷瓶品質監測檢查等。加強氣象、交通、電力等部門的聯動,制定一套適合本縣特點、行之有效的應急預案,大霧出現以後採取有效措施進行正確調度,降低大霧災害對各行業的影響。
7.防高溫措施。做好高溫的預報與預警工作。做好高溫的監測和預報,及時通過多渠道發佈高溫預警資訊以及防禦對策。做好防禦高溫熱浪的準備工作。根據高溫預報,做好各種防暑準備,相關部門要做好供電、供水和防暑醫藥供應準備,做好清涼飲料供應準備並改善工作環境及休息條件,以減輕高溫災害。在科學評估高溫對城市供水供電影響的基礎上,配合有關部門做好高溫季節的節水節能和供水供電保障工作。
8.防泥石流措施。強化山洪、泥石流地質災害易發區工程及非工程性措施建設。做好全縣中小河流域洪水及山洪泥石流的預報與預警工作。做好強降水及其引發的山洪泥石流等地質災害的監測和預報,及時通過多渠道發佈預警資訊以及防禦對策。做好與水利、國土等相關部門的聯合預警與防禦工作。
四、主要任務
(一)提高氣象災害監測預警能力
1.提高氣象災害綜合監測能力。調整、優化區域自動氣象站網佈局,充實觀測項目,增加臺站密度,提高地面氣象自動化觀測水準;增建移動氣象監測站,建立重點區域小氣候觀測、特種要素觀測;重點針對農村和山洪、泥石流易發區等氣象災害敏感地帶和氣象災害防禦的薄弱地區,增強局地突發性氣象災害監測能力;加強專業專項氣象災害監測系統建設,提高行業氣象災害監測能力;建立結構合理、佈局適當、功能齊備的氣象災害綜合探測系統;整合氣象、水務、國土、電力、道路交通等部門氣象災害監測資源,構建氣象災害監測多部門資訊共用機制和綜合資訊共用平臺,完善各部門間包括專項監測網在內的自然災害綜合監測網,全面提高全縣災害聯合監測水準。
2.提高氣象災害預警服務能力。進一步做好災害性、關鍵性、轉折性天氣預報預警以及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的預測,建立和完善氣象災害監測預警業務系統。加強部門合作,建設各類專業氣象服務平臺,加強精細化預報能力建設,大力提高對國民經濟各部門各行業的各類專業氣象災害的預警能力。
3.加強氣象災害預警資訊發佈能力。提高氣象災害預警發佈時效,擴大覆蓋面。建立和完善氣象災害預警資訊發佈系統,完善氣象災害預警資訊發佈制度,綜合運用多種手段、多種渠道使氣象災害預警資訊及時有效傳遞給公眾,尤其是人員密集場所的群眾。加強覆蓋城鄉社區的立體化資訊發佈體系,擴大預警資訊公眾覆蓋面。逐步實現預報預警資訊分級逐層發佈,形成覆蓋企事業單位、鎮街(地區)、社區(村)、學校等的網路式、立體化氣象預警資訊發佈體系。實現氣象災害預警資訊迅速及時準確地“進農村、進社區、進學校、進企業”。
4.建立氣象災害目擊報告制度。鼓勵社會公眾,特別是各鎮街(地區)、社區(村)氣象協理員、資訊員及時收集轄區內發生的氣象災害和其他突發公共事件資訊,第一時間向當地氣象資訊工作站或縣氣象局上報,並協助氣象及相關部門工作人員進行災情調查、評估與鑒定,填補氣象災害監測縫隙,便於氣象主管部門進一步指導氣象監測和預警工作,提高氣象災害的防禦能力。
(二)提高氣象災害綜合防範能力
1.制定並實施氣象災害防禦方案。依據本縣氣象災害特點及其風險區劃,針對各類氣象災害組織編制防禦方案,明確氣象災害政府行政管理體制、各部門的防禦職責和聯動機制、氣象災害防禦重點和防禦措施等事項,完善氣象災害防禦組織領導體系和應急救援組織體系。各有關部門要按照氣象災害防禦方案的有關要求,編制氣象災害防禦分方案,進一步分解任務、明確目標、細化責任。
2.加強氣象災害防禦方案的實施,完善氣象災害防禦工作機制,全面落實氣象災害防禦工作責任制。建立氣象災害防禦綜合效益評估機制,及時分析總結氣象災害防禦工作中的新問題,不斷修訂、補充和完善氣象災害防禦方案。
3.加強氣象災害防禦法規和標準體系建設。建立內容完善、科學配套的氣象災害防禦法律法規體系。加快推進以國家標準和行業標準為主體的氣象災害防禦標準體系建設,根據氣象災害種類及風險區劃,提供完整、準確的氣象數據,為制定或修訂相關標準提供依據,增強氣象災害防禦的科學性、規範化、標準化。
4.提高基層氣象災害綜合防禦能力。建立健全“政府主導、部門聯動、社會參與”的氣象防災減災組織體系。普及鎮街(地區)氣象資訊服務站,規範和發展鎮街(地區)氣象資訊員、村鎮協理員和志願者隊伍建設。對氣象防災減災基礎設施進行評估,促進基層氣象災害應急準備規範化和社會化。建立鎮街(地區)氣象災害資訊服務站,確保及時接收氣象災害預警資訊並向責任區內的群眾傳遞。面向鎮街(地區)、村、社區開展氣象災害防禦培訓和應急演練,切實增強居民氣象防災減災意識和避災自救技能。
5.加強氣象災害防禦科普宣傳教育工作。擴展氣象科普基地,利用“防災減災日”、“世界氣象日”開展氣象災害防禦宣傳教育,加強對居民特別是農民、中小學生等防災減災知識和防災技能的宣傳教育。定期組織氣象災害防禦演練,提高全縣居民氣象災害防禦意識和避險防災能力。
(三)提高氣象災害應急處置能力
1.建立氣象災害應急準備認證制度。氣象災害敏感單位、街道、社區(村)是本縣氣象災害防禦的重要載體,是實現氣象災害可防、可控的核心環節。建立氣象災害應急準備認證管理制度,儘快形成政府統一領導、部門協調聯動、災害敏感單位具體負責的防災減災新格局,全面落實全社會的災前防範機制。
2.完善氣象災害應急預案。完善應急響應工作機制,建立健全分災種氣象災害應急預案。有關部門要聯合製定和完善主要氣象災害應急預案,明確氣象災害的等級劃分、氣象災害的監測預警和資訊發佈、應急救援的啟動和終止規程、氣象災害應急救援組織體系、各部門職責和聯動機制、應急處置措施等事項,形成縱向到底、橫向到邊的氣象災害應急預案。開展應急演練,促進各單位的協調配合和職責落實。
3.完善氣象災害應急處置機制。加強氣象災害應急處置能力建設,建立健全氣象災害應急處置各相關部門緊密聯動的管理體制和運作機制,加強氣象災害防禦資訊跨部門共用和協作聯動。充分利用已有的救災搶險物資儲備庫,加強重點防禦區應急救援物資儲備,加強應急救援裝備、設施、避難場所的建設和統籌管理。加強各類氣象災害防範應對專業隊伍和專家隊伍建設,發展和壯大氣象志願者隊伍。建立和完善氣象災害防禦社會動員機制,充分發揮群眾團體、民間組織、基層自治組織和公民在氣象災害防禦、緊急救援、救災捐贈、醫療救助、衛生防疫、恢復重建、災後心理疏導等方面的作用。鼓勵單位和個人購買保險,分散氣象災害風險,充分發揮金融保險行業在氣象災害救助和恢復重建工作中的作用。
4.建設突發氣象災害移動應急指揮系統。建設機動性強、全天候的應急移動氣象觀測系統,如:移動氣象綜合探測車、電台、與政府及相關部門保持聯繫的移動網路設備等,提高對突發事件的應急響應速度和救災保障服務能力,滿足氣象災害臨近預警預報與應急服務應用支援的需求,增強服務針對性和突發氣象災害應急能力。
五、氣象災害防禦重點工程
根據本縣氣象災害風險分佈和防禦佈局重點,結合密雲縣氣象事業發展“十二五”規劃,統籌制定完善的氣象災害防禦工程和非工程性措施,系統、科學地提高本縣氣象災害綜合防禦能力。着重開展以下工作:
(一)氣象災害監測預警體系建設
優化地面氣象觀測站網,提高氣象災害的監測站空間密度,增建移動氣象監測站,提供氣象災害數據的收集、分析、統計、評估平臺,建立穩定快捷的災情預警、預報發佈通道,建立密雲縣氣象災害應急技術整合系統,提高資訊的整合與發佈能力,為應對突發公共事件提供氣象保障。以需求牽引、科技推動、立體觀測、資源共用為原則,針對氣象災害及衍生災害監測薄弱環節,加強政府領導,增補觀測系統,拓展觀測領域,增加觀測手段,豐富觀測內容,提升機動性能和應急功能,形成綜合、立體、連續的氣象災害監測網。
(二)氣象資訊員隊伍和長效管理機制建設
要繼續不斷完善氣象資訊員隊伍建設,加強培訓,建立氣象資訊員長效管理機制,使人員結構更加合理、覆蓋面更廣、資訊傳遞更及時,為本縣群眾收預警、送資訊、參與氣象災害自救等提供公共氣象保障服務,解決氣象資訊傳遞“最後一公里”問題。定期對氣象資訊員組織開展氣象法律法規、防災減災知識培訓,使資訊員了解氣象災害防禦知識,掌握常見氣象災害的防禦措施,了解可能發生的各類氣象災害和氣象災害防禦的重點區域,熟悉氣象資訊員工作流程及氣象災害調查方法,指導所在區域群眾正確利用氣象資訊,趨利避害。
(三)生態環境監測和氣象資源評估利用工程
發展城市大氣環境、化學氣象觀測,重點組織開展大氣成分、花粉、空氣品質、霧霾狀況等監測,提升城市環境評價和公共安全保障能力;組建密雲縣生態環境監測網,建立氣象資源評估利用系統,製作自然生態和氣象資源的年度評估資訊,為合理開發氣象資源(風能和太陽能)提供依據。
(四)業務平臺建設
加強基層臺站業務平臺建設,逐步改善業務平臺、通信網路及網路安全和可視會商系統。完善五大平臺:人影指揮平臺、決策服務平臺、氣象資訊員工作平臺、預警資訊綜合發佈平臺,繼續打造暴雨監測預警資訊製作和服務平臺、氣象為農服務支撐平臺。暴雨監測預警資訊實時共用平臺,提升氣象災害預警資訊發佈的時效性,實現氣象災害早發現、早預警、早處置、降低社會風險。通過這些平臺,使氣象預警資訊報得準、發得出、收得到,有效解決預警資訊傳播“最後一公里”的瓶頸。
(五)山洪災害防治非工程建設
着力做好全縣山洪災害防治非工程措施建設中氣象監測預警系統建設,結合現有自動氣象站網佈局,按計劃新建自動氣象觀測站,實現“鎮鎮都有自動站”的目標。
(六)氣象災害應急準備認證工程
1.做好城市氣象安全社區建設。健全防災減災基礎設施,提升基層防災減災能力,提高廣大人民群眾防災減災、應對氣候變化意識和自救互救能力,建立健全基層氣象防災減災工作長效機制。建設有固定工作場所和避難場所、有氣象災害防禦工作責任人和氣象協理員、有氣象災害應急處置預案、有氣象資訊接收終端、有宣傳教育培訓、有應急物資儲備、有防災減災志願者隊伍等標準的城市氣象安全社區。
2.做好氣象災害敏感單位認證管理。根據單位地理、地質、土壤、氣象、環境等條件和單位的重要性及其工作特性,經氣象主管機構認證,在遭受暴雨、雷電、濃霧、降雪結冰等災害性天氣時,可能發生氣象災害的單位,並結合氣象災害影響程度不同,對氣象災害敏感單位進行分類,根據不同類型進行相應的氣象災害預報預警服務,採取相應的防範措施。
(七)公共氣象服務工程建設
繼續加強和拓展公共氣象服務,通過電視、廣播、手機短信、大型社區電子顯示屏以及氣象網站等多種資訊渠道為社會提供豐富、及時、準確、便捷的氣象産品。為全縣的防汛抗旱、防災減災、公共安全等工作提供氣象服務。加大對重大賽事和重大活動的氣象保障,提升天氣預報能力和水準,增強服務針對性。加強氣象網站的建設,增進社會對氣象事業的了解和認知,豐富公眾獲取的氣象資訊內容,拓寬公眾獲取氣象資訊的渠道。
(八)現代農業氣象服務系統建設
1.在全縣建立兩個氣象與現代農業探測基地。在葡萄、熱帶水果主要種植園區,選擇有代表性大棚安裝兩套棚內外氣象監測設備和一套實景觀測設備,加強對特色和設施農業的研究分析與服務。
2.圍繞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和全面提高農村發展水準的需求,結合密雲縣都市型現代農業的特點,以葡萄特色氣象服務為切入點,開展面向政府部門和專業用戶的農業氣象專題服務。增強面向特色農業、設施農業、生態農業、旅游觀光農業等都市型現代農業發展的氣象服務能力,為生態旅游、溝域經濟等提供豐富的氣象監測服務産品。主要功能包括:密雲縣氣象數據監測顯示和統計分析,農業氣象災害實時監測和預警、農業氣象災害損失評估、病蟲害氣象條件實時監測和預警、農業氣象服務産品製作發佈。其中,該系統製作分發的部分農業氣象服務資訊將連結到氣象資訊員管理平台中實時發佈。
(九)人工影響天氣防禦工程
隨着本縣人工增雨(雪)工作的開展,增加了水庫蓄水,保證了農業用水需求,降低了火險等級,凈化了空氣。但由於其作業的特殊性,必須加強管理,牢固樹立以人為本、安全第一的思想,提高安全防範意識,強化安全保障措施,確保人工影響天氣安全。
(十)雷電災害防禦工程
加強雷電防護、檢測隊伍建設,建立一支素質高、技術性強的雷電防護與檢測隊伍。要建立一支高素質的執法隊伍,加大檢查和執法力度,對雷電防護不合格的單位,按照法律條規,限期整改,對安全防護措施不利或出現重大事故的,進行必要的處罰,並追究當事人的刑事責任。加大對新建、改建、擴建建築物圖紙審核和竣工驗收的審核力度,使雷電防護技術在工程項目上得到根本的保證,確保工程項目安全合格使用。
(十一)氣象科普示範基地建設工程
做好氣象科普宣傳活動,走進農村、走進學校、走進社區、走進企業。組織、接待社會團體進行參觀,發揮氣象科技在提高全民科學素質教育中的獨特作用。計劃在葡萄集中種植區所在村,建立科普示範村,設立科普宣傳墻(欄)、購置科普書籍等,充分發揮科普示範基地在教育宣傳和災害防禦中的作用。通過深入開展宣傳活動,使人民群眾更加了解了氣象,更加懂得氣象在農業農村經濟發展中的重要作用。加強氣象與科技、教育等部門的聯合,開展不同形式的科普教育活動。加強基地自身建設和科普宣傳活動建設,使公眾和社會更深層次地認識氣象在防災減災、保護人民生命和財産安全中發揮的重要作用。依託氣象科普示範基地豐富的現代化氣象觀測資料,開展氣象與科協等部門間廣泛的科技合作,組織高層次的氣象科普活動,加強管理、加強建設、加強聯繫、加強服務,充分發揮科普教育宣傳功能,大力弘揚科學精神,大力普及氣象科學知識、氣象災害防禦措施,切實承擔起對社會公眾進行氣象科普教育的職責。
六、保障措施
為繼續建設為農服務和防災減災兩大體系,全面實現密雲氣象事業“十二五”規劃目標,要從全局出發,解放思想,開拓創新,從解決制約氣象事業整體發展的體制、機制、發展環境等方面入手,加強管理、加大投入、深化改革,制定切實可行的政策與措施,為促進氣象事業又好又快發展提供有力支援。
1.加強氣象災害防禦工作組織領導。氣象災害防禦工作涉及到各個部門和社會的各個方面,要建立健全氣象災害防禦工作指揮機構,層層落實氣象災害防禦的各項責任制,將氣象災害防禦重點工作納入政府考核內容,切實加強各有關部門協作,確保上下聯動,通力合作,及時解決防災減災工作中遇到的突出問題。堅持氣象部門和地方政府雙重領導、以氣象部門為主的管理體制。建立本規劃與國家級、市級和行業相關規劃之間的銜接和協調互動機制。各有關職能部門要按照職責分工,加強對氣象災害防禦工程的組織管理和實施,建立災害性天氣資訊通報與協調機制,形成需求引領、政府主導、部門聯動、社會參與的氣象工作大格局。
2.推進氣象災害防禦法制標準建設。嚴格執行氣象災害防禦法規,將氣象災害防禦納入法制化、規範化軌道,完善氣象災害防禦行政執法管理和監督機制,規範全社會的氣象災害防禦活動,提高依法防災減災水準。開展氣象防災減災執法檢查,及時發現、解決問題,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
3.加強氣象災害防禦宣傳教育。廣泛開展氣象防災減災的科普宣傳,強化公眾的防災意識,充實公眾的減災知識,提高公眾的氣象災害防禦能力。充分開展科普講座、座談、展覽、演練等活動,通過廣播、電視、手機短信、網站等媒體和渠道,宣傳和普及防災、減災、抗災、救災知識,提高民眾的防災減災和自救互救能力。
4.建立健全氣象災害防禦經費投入機制。要統籌好中央、地方和自有資金,建立穩定的財政支援渠道,進一步加大對氣象災害監測預警、資訊發佈、應急指揮及防災減災工程等重大項目、基礎科學研究等方面的投入。充分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按照“誰受益,誰投入”的原則,建設專業氣象災害監測預警系統。加強對氣象事業的投入力度,逐步完善以政府投入為主、社會和單位自籌等多元化投資渠道,通過政策傾斜、財政保障等措施統籌氣象事業的協調發展。從實際出發,細化加快氣象事業發展的目標和任務,分層次有側重地將氣象發展納入各類規劃以及投資計劃中。
5.強化氣象災害防禦隊伍建設。培養高素質防災專業技術隊伍,加強公共氣象服務、氣象預報預測、綜合氣象觀測、技術保障與資訊加工、氣象科研開發、氣象管理人才隊伍建設,優化隊伍結構。通過舉辦業務培訓、開展日常訓練等方式,開展不同層次的減災專業教育,強化對氣象災害防禦隊伍的建設和日常管理。加大培訓力度,積極推進專業技術崗位培訓工作,鼓勵和支援通過多種渠道、多種形式參加培訓學習。加強鎮街(地區)、社區(村)氣象災害防禦隊伍建設,氣象資訊員協助氣象災害防禦管理工作;在農村、社區、學校、企業建立志願者隊伍,及時接收和傳遞災害性天氣預警資訊和災害資訊,報告災害性天氣實況和災情;參與本鎮街、村氣象災害防禦方案的制定和氣象災害防禦的科普宣傳、應急處置和調查評估等工作。
6.提高氣象災害防禦科技創新能力。加快科技成果在氣象災害防禦工作中的應用,大力提升氣象災害防禦能力。深入開展氣候變化、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對經濟社會發展及能源、水資源、生態環境等的影響評估和應對措施研究,實現氣象災害監測預報技術和氣候變化影響評估的新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