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務公開 > 政策公開 > 政策文件
  1. [主題分類] 國土資源、能源/其他
  2. [發文機構] 北京市人民政府
  3. [聯合發文單位]
  4. [實施日期]
  5. [成文日期] 2017-06-23
  6. [發文字號] 京政發〔2017〕18號
  7. [廢止日期]
  8. [發佈日期] 2017-07-19
  9. [有效性]
  10. [文件來源] 政府公報 2017年 第25期(總第517期)

北京市人民政府關於印發《北京市“十三五”時期能源發展規劃》的通知

列印
字號:        

京政發〔2017〕18號

各區人民政府,市政府各委、辦、局,各市屬機構:

  現將《北京市“十三五”時期能源發展規劃》印發給你們,請認真貫徹執行。

北京市人民政府

2017年6月23日


北京市“十三五”時期能源發展規劃

目錄

  前言

  第一章 能源發展步入新階段

  一、站在轉型發展的新起點

  二、適應首都發展新形勢

  第二章 構建現代能源新體系

  一、指導思想和基本原則

  二、供需平衡分析

  三、主要目標

  第三章 打好壓減燃煤攻堅戰

  一、完成平原地區散煤治理

  二、基本完成燃煤鍋爐清潔改造

  三、全面關停燃煤電廠

  第四章 全面增強設施保障能力

  一、建成安全高可靠電網

  二、完善燃氣設施體系

  三、發展城鄉清潔供熱

  四、優化油品清潔保障體系

  第五章 實現可再生能源利用新突破

  一、跨區域調入綠色電力

  二、充分利用本地可再生能源

  三、創新引領産業發展

  第六章 引領能源綠色智慧高效轉型

  一、轉變能源發展方式

  二、推動能源網際網路發展

  三、打造綠色智慧高端應用示範區

  第七章 深入推進節能降耗

  一、嚴格控制能源消費總量

  二、堅決淘汰退出落後産能

  三、持續開展重點領域節能

  四、深入推進需求側管理

  五、倡導綠色低碳用能方式

  第八章 精細管理能源運作

  一、保障資源供需平衡

  二、精準調控能源運作

  三、提高應急保障能力

  第九章 加快能源市場化改革

  一、培育多元市場主體

  二、逐步理順價格機制

  三、強化政府監管服務

  第十章 規劃實施保障

  一、完善能源協同發展機制

  二、協調推進規劃落實

  三、推進重大項目實施

  四、動員社會力量參與

  五、健全規劃實施評估體系

  第十一章 環境影響分析

  一、“十二五”減排效果顯著

  二、“十三五”預期減排效果

前言

  能源是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物質基礎和動力。建設綠色低碳、安全高效、城鄉一體的現代能源體系是優化提升首都核心功能、提高人民生活水準的必然要求。“十三五”時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階段,是全面落實首都城市戰略定位、深入實施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加快建設國際一流和諧宜居之都的關鍵時期,也是加快構建首都現代能源體系的重要時期。

  本規劃是依據《北京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編制的市級重點專項規劃,提出了“十三五”時期能源發展的指導思想、發展目標、重點任務、重大項目和重大舉措,是指導本市能源發展的總體藍圖和行動綱領,也是編制電力、燃氣、供熱、油品、可再生能源等領域專項規劃和年度計劃,制定相關政策措施,實施能源行業管理的重要依據。

第一章 能源發展步入新階段

  一、站在轉型發展的新起點

  “十二五”時期,本市能源領域攻堅克難、多措並舉,大力推進燃煤壓減和清潔能源設施建設,加快調整能源結構,大幅提升設施保障能力,節能降耗成效顯著,能源運作安全平穩,清潔高效的能源體系初步確立,為首都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城鄉居民生活品質提升、空氣品質持續改善提供了堅強保障。“十二五”能源規劃確定的主要目標任務圓滿完成,為“十三五”時期實現更高水準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一)設施保障能力大幅提升

  1.供電能力顯著增強。四大燃氣熱電中心基本建成,全市發電裝機容量1071萬千瓦,比2010年增長83.1%,清潔能源發電裝機容量佔比達到80.1%。加快受電通道建設,形成6個方向、10條通道、20回路的外受電格局,受電能力達到1700萬千瓦。初步形成“週邊成環、分區供電”的主網架結構,建成500千伏樞紐站6座、220千伏變電站80座,全市35千伏及以上電網設施變電容量達到10817千伏安,比2010年增長26%。配網改造加快推進,供電可靠率達到99.9886%,戶均年停電時間減至60分鐘。

  2.多源多向燃氣供應體系基本形成。建成陜京三線、唐山液化天然氣(LNG)、大唐煤制氣等外部氣源工程,形成“三種氣源、六大通道”的長輸供應體系,年總供氣能力達到410億立方米。建成西沙屯、閻村等8座輸氣門站,日接收能力超過1.2億立方米,城市輸配體系日趨完善。燃氣管網向新城、鄉鎮和農村地區加快拓展延伸。天然氣用戶達到589萬戶,管網長度達到2.2萬公里。

  3.清潔供熱規模不斷擴大。加快推進“‘1+4+N’+X”清潔供熱體系建設。建成以四大燃氣熱電中心、燃氣調峰鍋爐為主力熱源的中心供熱大網,供熱面積達到1.8億平方米。加快推進燃煤鍋爐清潔能源改造,城六區基本實現集中供熱清潔化。首次引進域外熱源,實現三河熱電廠向通州供熱1000萬平方米。全市供熱面積達到7.96億平方米,清潔供熱比重提高到85.8%。

  4.油品供應保障能力增強。完成燕山石化第五階段油品升級改造。建成東六環成品油管線,推進油庫設施資源整合,“一廠、一線、多庫、千站”的成品油供應保障體系進一步完善。啟動新機場航油管線建設前期工作。

  (二)能源結構調整成效顯著

  “十二五”時期累計壓減燃煤近1400萬噸,煤炭消費比重由2010年的29.6%降至13.7%,天然氣、電力等優質能源消費比重提高到86.3%。關停大唐高井、京能石熱和神華國華燃煤電廠。完成各類燃煤鍋爐清潔能源改造2萬蒸噸,實現民用散煤清潔能源替代18.4萬戶。核心區基本實現無煤化,城六區、市級以上開發區基本取消燃煤鍋爐。率先實施第五階段車用汽柴油標準,淘汰老舊機動車183.2萬輛和全部黃標車。

  (三)能源運作安全平穩

  首都能源運作保障機制不斷完善。統籌做好天然氣、電煤、油品等能源供應和總量平衡。完善政府與企業多級能源儲備體系,強化綜合協調與專項調度,提前制定迎峰度夏、迎峰度冬能源保障方案,建立熱電氣聯調聯供機制,強化能源運作監測、預測預警及應急保障,應對極端天氣和突發事件能力顯著增強。圓滿完成2014年亞太經合組織會議、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等重大活動能源保障任務。

  (四)節能降耗始終走在全國前列

  制定新增産業的禁止和限制目錄,累計淘汰退出1300多家高耗能、高排放企業。率先實行能源消費總量和強度“三級雙控”機制,廣泛開展全民節能行動,深入推進建築、交通等重點領域節能。全市以年均1.5%的能耗增長支撐了年均7.5%的經濟增長,2015年萬元地區生産總值能耗0.34噸標準煤,比2010年下降25.1%,是全國唯一連續10年超額完成年度節能目標的省級地區,能源利用效率居全國首位。

  (五)可再生能源利用規模快速提升

  乙太陽能和地熱能利用為重點,實施金太陽、陽光校園等示範工程,加快延慶、順義等一批國家級可再生能源示範區建設,出臺分佈式光伏獎勵、熱泵補貼等鼓勵政策,可再生能源利用由試點示範向規模化應用轉變。2015年,可再生能源利用總量達到450萬噸標準煤,比2010年翻了一番,佔能源消費比重提高到6.6%。全市光伏發電裝機容量16.5萬千瓦,太陽能集熱器800萬平方米,地熱及熱泵供暖面積5000萬平方米,風電裝機容量20萬千瓦,生物質發電裝機容量10萬千瓦。

  (六)能源惠民取得實效

  聚焦重點區域和薄弱環節,堅持能源設施建設與改善民生、治理大氣污染相結合,推進實施一批老舊小區管網消隱改造、核心區及部分農村地區“煤改電”“煤改氣”等能源惠民工程,城鄉居民用能品質顯著提升。五年來,完成960多個老舊小區1800公里老舊熱網改造,186個老舊小區居民用電容量和可靠性大幅提高,10.8萬戶核心區居民用上“電採暖”,7.6萬戶農村居民採暖實現了清潔能源替代,優質低價液化石油氣基本覆蓋全部農村地區。

  (七)能源改革不斷深化

  大幅取消下放能源類行政審批事項,市場活力進一步激發。能源價格改革深入推進,全面實施居民用電、用氣階梯價格,實施企事業單位用氣用熱分區域差別定價,完成機關事業單位熱費改革。制定出臺一批加快清潔能源發展、促進節能減排的政策措施和地方標準。初步建立能源行業安全生産監管體系。試點實施鎮域供熱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模式,在電動汽車充電設施等領域加快引入社會資本。

  雖然“十二五”期間本市能源建設發展取得積極成效,但與建設國際一流的和諧宜居之都目標要求以及廣大市民的新期待相比,仍存在一些差距與不足,主要是:燃煤鍋爐和原煤散燒仍然存在,煤炭在能源消費總量中的比重仍然較高;電網和外受電通道能力仍然不足,天然氣通道及調峰設施建設相對滯後,中心大網調峰熱源及管網尚需優化,設施安全保障能力亟待提升;制約可再生能源發展的瓶頸仍然存在,儲能等關鍵技術有待突破,配套法規、政策和標準體系仍需完善;能源運作保障體系、安全標準體系及應對巨災的應急預案體系尚不完善,精細管理和應急保障水準仍需提高;電力、燃氣等能源行業體制機制改革有待深化。

  二、適應首都發展新形勢

  “十三五”時期是全面落實首都城市戰略定位、深入實施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加快建設國際一流和諧宜居之都的關鍵時期,首都能源發展也進入了一個新階段。

  (一)全面落實首都城市戰略定位,要求能源保障更加安全可靠

  “十三五”時期,首都核心功能將不斷強化,“四個服務”保障要求越來越高,經濟結構轉型升級、區域佈局優化調整、社會民生持續改善等重點任務繁重艱巨,超大型城市能源需求更加複雜多元,這些都對能源安全穩定運作提出了更高要求。從未來能源供需形勢看,隨着能源消費增長的減速換擋,供需緊平衡的矛盾將有所緩解,但部分能源品種、局部區域、局部時段的供需矛盾依然突出,能源安全保障的重點將從“保總量”向“保總量與保高峰”並重轉變。

  (二)深入實施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要求能源發展在更大空間實現統籌

  本市需進一步發揮示範帶動作用,深化與天津市、河北省等周邊地區清潔能源合作,系統謀劃、統籌推動能源設施佈局及安全運作,加快構建京津冀一體化的現代能源系統,實現優勢互補、合作共贏。

  (三)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大氣污染治理進入攻堅階段,要求能源結構實現綠色低碳轉型

  兌現2020年左右二氧化碳排放總量達峰和2022年冬奧會環境承諾,必須嚴格控制能源消費總量,優化能源供給結構,積極推動能源生産和消費革命,大幅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建設能源節約型社會。從空間區域看,“十三五”期間,農村地區將是本市能源結構調整的主戰場;從能源品種看,加快燃煤壓減,強化天然氣、電力保障,提升可再生能源比重將成為本市能源結構轉型的主方向。

  (四)提升城市治理水準,要求能源運作管理服務更加精細便捷

  作為城市治理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能源運作管理需充分運用大數據、物聯網、雲計算等現代資訊技術,強化能源運作綜合協調,完善熱電氣聯調聯供,健全能源安全預警及應急響應機制,加快提升能源運作管理信息化、精細化、智慧化水準,更好滿足多元化、個性化的能源服務需求。

  (五)強化創新驅動發展,要求能源利用方式更加智慧高效

  能源網際網路、儲能技術不斷發展,新能源微電網、電動汽車等新業態方興未艾,能源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持續深入,為能源智慧高效利用創造了條件。應緊緊抓住世界能源新技術突破的有利時機,充分發揮首都科技創新中心優勢,推動以智慧微電網為紐帶的多能融合發展,構建以綠色低碳、可再生能源為代表的現代能源體系,不斷提升能源智慧高效利用水準。

  面對“十三五”時期能源發展的新特徵、新趨勢,必須主動適應、積極引領、奮發有為、開拓進取,努力實現能源發展方式轉變和能源發展品質提升的新突破。

第二章 構建現代能源新體系

  一、指導思想和基本原則

  (一)指導思想

  全面貫徹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會精神,以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北京重要講話精神為根本遵循,牢固樹立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用的發展理念,主動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和能源革命新趨勢,牢牢把握首都城市戰略定位,深入實施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加快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以確保能源安全為核心,完善設施體系及運作調節機制,着力提升能源安全保障水準;以推進壓減燃煤和可再生能源發展為重點,加快能源結構調整,着力提升能源綠色低碳發展水準;以推廣現代能源新技術應用為手段,促進多種能源融合協同發展,着力提升能源智慧高效利用水準;以深化能源體制機制改革為動力,完善能源市場體系,着力提升能源管理服務水準,加快構建綠色低碳、安全高效、城鄉一體、區域協同的現代能源體系,為建設國際一流的和諧宜居之都提供堅強可靠的能源保障。

  (二)基本原則

  1.堅持安全可靠。圍繞重點能源品種、重點區域、重點時段,建管並重、適度超前、提升品質,加快構建多源、多向、多點的能源設施供應體系,完善智慧、精細、高效的運作調度和應急響應機制,確保首都能源安全可靠。

  2.堅持綠色低碳。加快落實生態文明建設及大氣污染治理任務,以更大力度、超常規措施進一步加快能源結構調整,實施清潔能源替代,實現可再生能源利用規模和發展水準新跨越。

  3.堅持節約優先。科學劃定能源消費總量紅線,改變粗放型能源消費方式,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加快形成能源節約型社會,降低用能成本。

  4.堅持智慧高效。充分運用現代能源新技術,強化多種能源融合發展,推進能源網際網路示範應用,打造綠色智慧能源示範區,推動能源綠色智慧高效轉型。

  5.堅持區域統籌。圍繞京津冀區域能源清潔轉型總體要求,着力推進壓減燃煤,協同推進京津冀現代能源體系建設。進一步強化北京城市副中心、北京新機場等重點區域能源供應保障,加快推進農村地區能源設施建設和清潔轉型。

  6.堅持改革驅動。深化電力、燃氣、熱力等重點領域改革,有序放開能源市場,吸引社會資本進入,培育多元競爭的能源市場主體。強化能源市場監管服務,創造更加公平開放的市場環境。

  7.堅持服務民生。補齊農村地區、城鄉結合部、老舊小區等能源發展短板,着力提升設施保障能力和清潔用能水準,更好服務民生需求。

  “十三五”期間,本市能源發展要着力推動實現四個轉變:更加注重從保障總量、供需平衡向保障總量、優化結構、提升效率並重轉變;更加注重從煤炭等傳統化石能源的供應保障向天然氣、電力等清潔能源的供應保障以及太陽能、地熱能等可再生能源的開發利用轉變;更加注重從能源佈局的市域內統籌向市域內、市域外兩個統籌轉變;更加注重從傳統運作調控向信息化、精細化、智慧化運作調控轉變。

  二、供需平衡分析

  (一)能源需求總量預測

  綜合考慮“十三五”時期經濟增速、非首都功能疏解、人口規模調控、汽車保有量等因素,預計2020年全市能源需求總量為7500至7700萬噸標準煤。

  (二)主要能源品種供應潛力

  總體判斷,“十三五”期間,本市現代能源保障體系初步構建,資源保障能力顯著增強,各能源品種能夠滿足經濟社會發展需求。但受源頭生産能力、調峰設施能力、極端天氣、市場變化等因素影響,不排除部分能源品種在部分時段、局部區域出現供應緊張的可能性。

  1.天然氣資源壓力有所緩解,高峰時段供需矛盾依然突出。“十三五”期間,預計國際天然氣供應逐步寬鬆,國內天然氣産量進一步提升,天然氣供需總體進入寬平衡狀態。隨着陜京四線等外部氣源通道的建成,能夠滿足本市2020年190億立方米的用氣需求。但日高峰用量接近1.5億立方米,採暖高峰時段供需矛盾依然突出,必須加快儲氣庫等調峰設施建設。

  2.油品供需總體平衡,市場不確定因素不可忽視。“十三五”時期,燕山石化原油年加工能力控制在1000萬噸以內,汽柴煤油年生産能力達到550至600萬噸,加上北京周邊地區中石化、中石油等相關煉化企業,合計加工能力約4500萬噸。總體判斷,能夠滿足本市2020年1600萬噸的成品油需求。但受原油供應及運輸等不確定因素影響,仍可能存在供應波動。

  3.調入電力穩步增長,需求側管理仍需加強。“十三五”期間,北京外受電通道增至14條,受電能力達到3500萬千瓦左右,本地電源裝機容量預計達到1300萬千瓦,可以滿足2020年2600萬千瓦的高峰電力需求。但在冬、夏高峰期間仍需加強需求側管理,努力降低最大負荷需求。

  三、主要目標

  (一)總量控制目標

  在強化能源節約、大幅提高能源效率前提下,2020年全市能源消費總量控制在7600萬噸標準煤左右,年均增長2.1%。

  (二)結構調整目標

  到2020年,煤炭消費總量控制在500萬噸以內,優質能源消費比重提高到95%以上,可再生能源佔能源消費的比重達到8%以上。到2017年,城六區及通州區、大興區和房山區的平原地區實現基本無煤化;到2020年,全市平原地區實現基本無煤化。

  (三)節能減排目標

  2020年左右二氧化碳排放總量達到峰值並力爭儘早實現。2020年單位地區生産總值能耗比2015年下降17%。

  (四)能力保障目標

  1.電力。形成東南西北多向送電、500千伏雙環網主網架格局,外輸通道能力達到3500萬千瓦左右。本地清潔發電裝機容量達到100%,其中可再生能源發電裝機容量佔比達到15%左右。建成服務半徑不超過5公里的電動汽車充電網路。全市供電可靠率達到99.995%,戶均年停電時間下降到27分鐘以內,其中四環路內、城市副中心、北京新機場等重點區域戶均年停電時間控制在5分鐘以內,達到國際一流水準。

  2.燃氣。建成“三種氣源、八大通道、10兆帕大環”的多源多向氣源供應體系。管道天然氣覆蓋全市,基本實現全市城六區外平原地區管道天然氣鎮鎮通。

  3.供熱。優化完善“‘1+4+N’+X”供熱格局,全市供熱面積達到9.5億平方米,餘熱和可再生能源供熱面積達到7000萬平方米,清潔供熱比重達到95%以上。

  4.油品。油品儲運能力和設施佈局進一步完善。

  (五)能源惠民目標

  累計完成280個老舊小區14萬戶居民配電網升級改造,農村地區供電可靠率達到99.99%,戶均變電容量達到7千伏安,農村電採暖用戶戶均變電容量達到9千伏安。基本完成全市老舊管網消隱改造。

表1 “十三五”時期北京市能源發展主要目標

表1 “十三五”時期北京市能源發展主要目標

  注:1.[]內為五年累計數;2.主要指標共計20項,其中“★”為約束性指標,共計7項。

表2 2020年北京市能源消費結構表

表2 2020年北京市能源消費結構表

  注:根據國家第三次經濟普查統計口徑平衡測算。

第三章 打好壓減燃煤攻堅戰

  加快落實生態文明建設及大氣污染治理任務,加快電力、燃氣配套設施建設和可再生能源推廣利用,由內向外、集中連片、分步實施,以超常規的措施和力度壓減燃煤,全力打好全市燃煤治理攻堅戰。

  一、完成平原地區散煤治理

  結合非首都功能疏解和人口規模調控,制定全市民用散煤清潔能源替代實施方案,加大資金政策支援力度,強化屬地責任,統籌推進、分類實施,實現全市平原地區基本無煤化。

  (一)率先實現城六區和南部平原地區基本無煤化。結合非首都功能疏解,統籌多種方式削減城六區散煤。對納入棚戶區改造規劃的區域,加快實施搬遷削減,其他區域加快推進煤改清潔能源,確保2017年底前實現城六區與通州區、大興區和房山區的平原地區基本無煤化。

  (二)實現平原地區基本無煤化。加大資金投入,加快電力、燃氣等配套設施建設。對距離天然氣管網較近的村莊,優先通過“煤改氣”替代,其他區域以“煤改電”為主替代。鼓勵可再生能源、“煤改天然氣(LNG/CNG)”等多種方式替代。2020年底實現平原地區基本無煤化。

  (三)加快削減山區村莊散煤。結合區域資源稟賦條件,加大山區散煤治理工作力度。優先利用地熱能和太陽能等可再生能源,鼓勵採用“煤改天然氣(LNG/CNG)”“煤改電”等多種方式削減山區村莊散煤。未實施清潔能源改造的村莊全面實現優質煤替代。

  二、基本完成燃煤鍋爐清潔改造

  按照先平原地區、再山區的步驟,統籌推進實施燃煤鍋爐清潔改造,細化落實配套政策,2020年底前基本完成全市供暖和工業燃煤鍋爐清潔能源改造。

  (一)加快工業企業燃煤替代。定期修訂《工業污染行業、生産工藝調整退出及設備淘汰目錄》,加快淘汰高耗能、高排放的行業和生産工藝,基本完成工業企業用煤設施清潔能源改造。

  (二)完成平原地區燃煤鍋爐清潔能源改造。推進城六區外平原地區管道天然氣鎮鎮通工程,加快實施“煤改氣”替代。鼓勵西集等地熱資源豐富地區實施“煤改熱泵”替代。通州、房山等具備域外熱源的地區通過“域外引熱”等方式替代。2017年底前基本淘汰全市10蒸噸及以下燃煤鍋爐,完成大興區、房山區的平原地區燃煤鍋爐清潔能源改造。

  (三)基本完成山區燃煤鍋爐清潔能源改造。結合資源稟賦條件,通過“煤改熱泵”“煤改天然氣(LNG/CNG)”等多種方式改造山區燃煤鍋爐。以籌辦2022年冬奧會為契機,加快實施延慶區“煤改綠色電力”替代燃煤鍋爐。

  三、全面關停燃煤電廠

  加大項目協調力度,加快完成東南熱電中心新建燃氣機組及配套燃氣鍋爐建設,四大燃氣熱電中心全面建成投運,實現華能電廠燃煤發電機組停機備用,本地清潔發電比例達到100%。

第四章 全面增強設施保障能力

  以建設現代能源體系為目標,完善“多源、多向、多點”設施佈局,強化外送通道和本地管網建設,提升應急調峰設施水準,全面增強設施保障能力。

  一、建成安全高可靠電網

  統籌華北電力資源,加快外受電通道建設,顯著提高外受電能力,完善主網結構,提高配網可靠性,實現“主網、配網、農網”協調發展。

  (一)提高外受電通道能力。加快電網一體化建設,增強京津唐多方向外受電通道能力。結合國家特高壓輸電通道建設,建成北京東—順義、北京東—通州、北京西—新航城500千伏下送通道;加強西電東送和北電南送通道建設,建成蔚縣—門頭溝、張南—昌平第三回路等500千伏送電工程,研究推動內蒙古多倫—通北送電工程建設。新增周邊地區綠色電力直送北京通道,研究推動張北—北京可再生能源柔性直流輸電工程建設,研究推進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和烏蘭察布市等新能源基地向北京送電工程建設。到2020年,外受電達到14條通道30回路,輸電能力達到3500萬千瓦左右。

專欄1:張北可再生能源柔性直流電網工程

  柔性直流輸電技術是一種以電壓源換流器、自關斷半導體器件和脈寬調製技術為基礎的新型輸電技術,具備非同步互聯、快速調節控制、遠距離大規模輸電等傳統直流輸電的優點,同時相對於傳統直流輸電技術具有向無源網路供電、不會出現換相失敗、系統有功、無功均可靈活調節,可構成多端直流電網的優點。柔性直流輸電技術適用於大規模新能源並網,可極大提高我國新能源利用水準,有助於改善重點區域的能源結構,促進大氣污染問題的解決。

  張北可再生能源柔性直流電網工程電壓等級為500千伏,單端容量達3000兆瓦,電壓等級和容量均將成為世界最高、最大,並且將首次構建真正意義的直流電網,對於引領技術創新,佔領技術制高點意義重大。

  張北可再生能源柔性直流電網一期為四端直流電網,四端分別為張北、康保、豐寧和北京,張北、康保匯集風電、光伏電力,豐寧接入大規模抽水蓄能電站,北京為受端。該工程選用柔性直流輸電技術具有如下優點:一是具備有功、無功獨立控制能力,可增強無功電壓支撐能力;二是不存在同步穩定性問題,可將不穩定的可再生能源多點匯集,形成穩定可控的電源;三是可充分利用區域大規模風電、光伏發電的互補特性與抽蓄的靈活調峰特性,形成靈活的能源交互平臺。張北可再生能源柔性直流電網直接落點北京,終期最大可直接傳送3000兆瓦綠色電力至北京電網,為北京電網新增了一條受電通道,將有力提升北京500千伏、220千伏電網受電能力。

張北可再生能源柔性直流電網接入系統方案示意圖

圖1 張北可再生能源柔性直流電網接入系統方案示意圖

圖2 2020年北京市電網佈局示意圖

圖2 2020年北京市電網佈局示意圖

  (二)完善本地電源支撐。全面建成四大燃氣熱電中心,加快推進通州運河核心區、海淀北部地區區域能源中心項目建設,形成以四大燃氣熱電中心為主、區域能源中心為輔、可再生能源發電為補充的多元電源支撐體系。到2020年,本地電源裝機規模控制在1300萬千瓦左右,清潔能源發電比例達到100%,可再生能源發電裝機容量比例達到15%左右。

  (三)優化主幹電網結構。完善500千伏雙環網結構,提升外受電接納能力,建成新航城、通北500千伏變電站,完成安定500千伏變電站增容工程。提升負荷中心電網支撐能力,建成商務中心區(CBD)、麗澤500千伏變電站。優化供電結構,加密變電站佈局,新建高碑店、梨園等220千伏變電站,新建東夏園、辛安屯等110千伏變電站。到2020年,形成“以雙環網為骨架、分區運作、區內成環、區間聯絡”的運作格局。

  (四)建設高可靠性配網。優化10千伏網架結構,合理安排開閉站、配電室佈局,推進配網“網格化”發展。提升配網自動化水準,依託地下綜合管廊,加快實施架空線入地工程,完成老舊小區配電設施改造及老舊電力管線消隱改造。加快配網智慧化配套設施建設,光纖覆蓋率達到100%。到2020年,全市供電可靠率達到99.995%,年戶均停電時間下降到27分鐘以內。

  (五)實施新一輪農網升級改造。以農村“煤改電”為抓手,加快網架結構優化、低電壓治理、裝備水準提升和智慧化建設。到2020年,農村地區供電可靠性達到99.99%,戶均停電時間降至1小時左右,戶均變電容量達到7千伏安,農村電採暖用戶戶均變電容量達到9千伏安,農村産業和生活用電環境顯著改善。

  二、完善燃氣設施體系

  按照“保總量、保高峰、保儲備”的原則,加快外部輸送通道建設,完善本地輸配管網,提升季節調峰能力,確保天然氣供應平穩安全。

  (一)強化多源多向氣源供應體系。建成陜京四線幹線及高麗營—西沙屯、密雲—平谷—香河、西集—香河—寶坻聯絡線,形成北京週邊10兆帕供氣環網。加快推進中俄東線建設,預留天津方向海上液化天然氣(LNG)輸氣通道。到2020年形成“三種氣源、八大通道、10兆帕大環”的多源多向氣源供應體系,實現多個氣源間銜接和綜合調度,滿足本市年用氣量190億立方米需求。

專欄2:天然氣陜京四線工程

  陜京四線工程起自陜西靖邊首站,途徑內蒙古、河北等地區,終於北京高麗營末站,管線全長約1120公里,北京段長約107公里,設計年輸氣量300億立方米。陜京四線全部建成後將聯通本市西北、東北的供氣通道,實現與陜京二線、陜京三線、永唐秦管線相接,大幅提升北京燃氣保障水準,從根本上解決延慶地區用氣問題,工程計劃於2017年建成投産。

專欄3:三種氣源、八大通道、10兆帕大環

  三種氣源,即指本市的上游氣源,包括陸上氣、海上氣及煤制氣;八大通道,即指陜京一線、二線、三線、四線、大唐煤制氣、地下儲氣庫、唐山液化天然氣(LNG)、中俄東線8條輸氣通道;10兆帕大環,即指通過聯絡線將上述八大通道聯通,在北京市及其周邊形成由長輸管線組成的週邊10兆帕環網。

  (二)增強儲氣調峰能力。推進大港和華北儲氣庫群擴容工程,完善上游資源調度體系,滿足本市2020年50億立方米季節性調峰需求。

  (三)完善城鎮輸配系統。加快建設西六環中段天然氣管線工程,建成六環路4兆帕城市核心配氣平臺,保障城市用氣安全。新建延慶、大灰廠、密雲等接收門站及分輸站,實現日接收能力3.5億立方米。推進市內輸配管網建設,建成小湯山等高壓A調壓站、潘家廟等高壓B調壓站及配套管線工程,提高六環路天然氣配送能力及城六區天然氣管網輸配能力。到2020年,形成“一個平臺、三個環路、多條聯絡線”的城鎮輸配系統。

專欄4:一個平臺、三個環路、多條聯絡線

  一個平臺,即為六環路配氣平臺;三個環路,即為沿三環路、四環路及五環路所建成的高壓B、次高壓A輸配環路;多條聯絡線,即沿京開、蓮石、京藏、京承、京平、京包等放射道路所建設的聯絡線。

圖3 2020年北京市天然氣設施佈局示意圖

圖3 2020年北京市天然氣設施佈局示意圖

  (四)實施城六區外平原地區天然氣鎮鎮通工程。加快天然氣幹線及配套管網建設,隨陜京四線等北部氣源同步建設延慶地區供氣管線,實現10個新城全部接通管道天然氣。2020年基本實現平原地區管道天然氣鎮鎮通。

  (五)完善農村天然氣供應體系。在房山、通州、順義、昌平、大興和懷柔等天然氣設施相對完善地區,加快天然氣管網向周邊農村延伸,實現有條件的農村連通管道天然氣。在門頭溝、平谷、密雲和延慶等燃氣設施相對薄弱地區,加快天然氣(LNG/CNG)儲運設施建設,提高農村天然氣使用率。

  三、發展城鄉清潔供熱

  堅持多種方式、多種能源相結合的清潔供熱發展方向,優化城市供熱管網佈局,完善安全清潔的城鄉供熱體系,加快調峰熱源和區域熱網建設,2020年全市清潔供熱面積達到95%以上。

  (一)增強城區供熱保障能力。建成東南熱電中心燃氣供熱機組,實現城區中心大網100%清潔供熱。加快北小營二期、八角中裏等調峰設施建設,大幅提高熱網調峰供熱能力。新建新街口內大街、學院路等連通管線,打通熱網斷頭中斷點,優化熱網運作方式。建成海淀北部地區等區域熱力網,積極發展電廠餘熱回收、再生水源熱泵等新型供熱方式,完善城區供熱體系。到2020年,中心大網供熱面積控制在2億平方米以內,逐步形成中心大網和區域供熱等方式相結合的城區供熱格局。

圖4 2020年北京市中心大網供熱佈局示意圖

圖4 2020年北京市中心大網供熱佈局示意圖

  (二)提高新城清潔供熱水準。完成通州運河核心區區域能源中心建設和燃煤鍋爐清潔改造,擴大三河熱電廠向通州供熱規模,實現北京城市副中心清潔供熱。以2019年世界園藝博覽會、2022年冬奧會籌辦為契機,加快延慶新城清潔能源供熱替代,推進張家口綠色電力向延慶供熱。實現涿州熱電廠向房山供熱,提升房山清潔供熱比重。積極推進未來科學城區域能源中心供熱向周邊輻射,擴大清潔供熱面積。

  (三)發展鄉鎮地區清潔供熱。管道天然氣通達的平原地區鄉鎮,優先採用天然氣供熱;未通達地區優先採用熱泵或“煤改天然氣(LNG/CNG)”等方式供熱。因地制宜推廣太陽能、地源熱泵等新型供熱方式。加快供熱市場化,鼓勵社會資本參與,在門頭溝區城子地區、平谷區馬坊鎮等供熱規模較大、發展速度較快的重點鎮,推行供熱特許經營試點。推進農村地區“煤改電”“煤改天然氣(LNG/CNG)”集中供熱試點。

圖5 2020年北京市城鄉供熱佈局示意圖.jpg

圖5 2020年北京市城鄉供熱佈局示意圖

  四、優化油品清潔保障體系

  按照存儲與保障相結合、升級與減量替代相結合的思路,穩定總量、優化存量,加快油品設施資源整合,保障清潔油品供應。

  (一)完善油品設施佈局。新建北京新機場航油管線及儲油設施,保障新機場航油需求。加快現有油庫設施佈局調整,實施長辛店、住海、石樓油庫改擴建工程,2020年油庫總庫容達到110萬立方米。優化調整加油站空間佈局,保障市民出行需求。

  (二)加快油品升級替代。將燕山石化原油加工能力控制在1000萬噸以內,實施環保升級改造,實現資源高效利用,進一步降低污染物排放。加快設施升級改造,優化産品結構,增強清潔油品供應能力。加快電動汽車、天然氣汽車推廣應用,實現油品減量替代。

第五章 實現可再生能源利用新突破

  創新發展模式,突破技術制約,大力實施綠色電力進京和綠色能源行動計劃,將可再生能源融入城市能源供應體系,大幅提升可再生能源利用規模。2020年,全市可再生能源消費總量達到620萬噸標準煤,佔能源消費總量的比重達到8%以上。

  一、跨區域調入綠色電力

  實施綠色電力進京計劃,支援北京周邊地區可再生能源基地建設,推動建立京冀晉蒙綠色電力區域市場。到2020年,年外調綠色電力總量達到100億千瓦時。

  (一)擴大綠色電力消費。研究建立本市可再生能源目標引導及考核制度,探索建立綠色電力交易機制,逐步形成京冀晉蒙綠色電力市場。倡導綠色低碳消費理念,政府及公共機構率先使用綠色電力,研究開展綠色電力自願認購制度,鼓勵企業及個人使用綠色電力。結合“煤改電”、集中供熱清潔改造,探索綠色電力供熱新模式。

  (二)支援冀晉蒙可再生能源輸出基地建設。完善京冀晉蒙可再生能源協同發展機制,大力支援國家可再生能源示範區(張家口)及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烏蘭察布市和山西省大同市等可再生能源輸出基地建設,綜合開發風能、太陽能,就地配套電力調峰儲能設施,推動京張、京蒙綠色電力輸送通道建設,擴大外調綠色電力規模。

  二、充分利用本地可再生能源

  實施綠色能源行動計劃,充分開發太陽能和地熱能,有序開發風能和生物質能。推進分佈式光伏、熱泵系統在既有建築的應用,新建建築優先使用可再生能源,新增電源建設以可再生能源為主。

  (一)實施“陽光雙百”計劃。加快分佈式光伏在各領域應用,實施“陽光校園、陽光商業、陽光園區、陽光農業、陽光基礎設施”五大陽光工程,鼓勵居民家庭應用分佈式光伏發電系統,推動全社會參與太陽能開發利用。積極探索利用關停礦區建設大型光伏地面電站。進一步擴大太陽能熱水系統在城市建築中的推廣應用,鼓勵農村地區太陽能綜合應用。到2020年,全市新增光伏發電裝機容量100萬千瓦,新增太陽能集熱器面積100萬平方米。

專欄5:五大陽光工程

  (1)陽光校園:指在本市具備安裝條件的大、中、小學校園及相關教育設施建築物上建設屋頂太陽能光伏發電項目,滿足在教學、校區景觀等方面用電需求。(2)陽光商業:指在本市大型購物中心、商場、超市建設商業分佈式光伏發電項目。(3)陽光園區:指在亦莊、順義、海淀、昌平的園區廠房建設分佈式光伏發電項目。(4)陽光農業:指光伏發電與現代農業設施相結合,建設農光互補太陽能光伏發電項目。(5)陽光基礎設施:指在本市具備條件的軌道交通場站、交通樞紐、P+R停車場、污水處理廠、燃氣供熱發電廠等基礎設施建設分佈式光伏發電項目;結合新能源汽車充電基礎設施建設光伏汽車充電站。

  (二)實施千萬平方米熱泵利用工程。加快推動熱泵在重點領域、重點區域應用。在延慶新城、大興採育、通州西集等地熱資源豐富地區,穩妥開發深層地熱。在城市副中心、北京新機場臨空經濟區等區域重點發展地源熱泵供暖製冷。結合集中供熱清潔改造和散煤治理,推動淺層地溫能應用。在東壩、金盞園區的電廠周邊區域,優先利用餘熱熱泵供熱。在首鋼、麗澤的再生水幹線周邊區域,大力發展再生水源熱泵供熱。到2020年,全市新增地熱和熱泵系統供熱面積2000萬平方米。

  (三)建成百萬千瓦風能生物質發電工程。完成官廳風電場四至八期工程、昌平青灰嶺風光互補發電工程,加快推進延慶舊縣鎮等風電項目前期工作。推動順義、通州、房山等垃圾焚燒發電工程建設。到2020年,新增風力發電裝機容量45萬千瓦,總容量達到65萬千瓦;新增生物質發電裝機容量15萬千瓦,總容量達到35萬千瓦。

專欄6:綠色電力進京計劃和綠色能源行動計劃

  綠色電力進京計劃:綠色電力進京是指積極引入河北、內蒙古、山西等周邊地區可再生能源電力,滿足本市綠色電力需求。總體上,本市可利用的可再生能源資源有限,可再生能源生産能力與本市市場需求不匹配,“十三五”期間,本市將協同河北、內蒙古和山西等周邊地區,積極推動可再生能源基地建設,構建京冀晉蒙綠色電力通道,培育可再生能源協同發展市場,為本市大規模利用綠色電力提供堅強保障。

  綠色能源行動計劃:綠色能源行動計劃是指在全市各行業、各領域推廣太陽能、地熱能等可再生能源,大力發展風能、垃圾焚燒發電,實施“陽光雙百”計劃、千萬平方米熱泵利用工程和百萬千瓦風能生物質發電工程。經過多年探索發展,本市在可再生能源項目開發、商業運營模式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技術趨於成熟,綠色發展的社會意識不斷增強,在全市範圍內開展全民參與的可再生能源開發利用行動條件已經成熟。實施綠色能源行動計劃能夠提高全社會開發利用可再生能源的參與度,是優化能源結構的重要手段。

  三、創新引領産業發展

  充分發揮首都科技創新優勢,集中攻關大規模儲能等關鍵技術,加快成果轉化應用,培育具有核心競爭力的高精尖産業集群,打造國家可再生能源發展戰略高地。

  (一)提升技術引領能力。以國家級研究機構和龍頭企業為主體,加強國家實驗室、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和實證測試平臺建設,重點攻關高效儲能、智慧融合控制等關鍵技術,進一步提升風電、光伏等領域裝備研發水準,加快推動重大科技成果交易轉化,提升産業鏈核心競爭力。增強先進技術對可再生能源創新發展的支撐作用。

  (二)做強可再生能源産業。扶持本地能源投資企業發展,鼓勵其參與周邊地區資源合作開發。結合新能源微電網示範項目建設,培育可再生能源綜合運營商。建立可再生能源融資服務平臺,健全可再生能源行業綠色信用體系,積極推動綠色金融産業發展。加大第三方認證服務支援力度,建立可再生能源研究基地和系統測試平臺,加強認證服務標準化體系建設。

第六章 引領能源綠色智慧高效轉型

  順應能源生産和消費革命新趨勢,以改革創新為動力,以“網際網路+”為手段,加快推進能源新技術、先進資訊技術與能源系統的深度融合,推動能源綠色智慧高效轉型。

  一、轉變能源發展方式

  以智慧微電網為紐帶,推進多種能源融合發展,加快構建現代城市能源體系。

  (一)推動多能融合發展。加強並網控制、智慧調度等關鍵技術攻關和推廣應用,促進光伏、風能、熱泵、燃氣熱電冷三聯供系統與常規能源體系融合,推動多種能源系統高效耦合應用,實現可再生能源與常規能源融合發展,分佈式能源系統與城市熱網、電網融合發展。

  (二)推動能源智慧發展。加快大數據、雲計算、網際網路等現代資訊技術在能源領域的推廣應用,逐步實現光伏、熱泵等新能源技術與智慧控制技術高度融合。以智慧微電網和能源網際網路示範為抓手,加快智慧能源系統建設,推動能源發展向智慧化轉變。

  二、推動能源網際網路發展

  加強能源網際網路基礎設施建設,開展區域能源網際網路試點示範。

  (一)推進能源網際網路基礎設施建設。整合可再生能源線上監測系統、電力需求側管理系統、節能線上監測系統,建設基於網際網路的智慧運作雲平臺,發展智慧光伏、智慧儲能設施,建設計量、交易、結算等接入設施與支援系統。以新能源微電網為基礎,推進用戶側熱力、天然氣等多種能源形式互聯互通,發展多種能源協同轉化的區域能源網路。

  (二)鼓勵儲能運營新模式。建設基於電網、儲能、分佈式電源、充電設施等元素的電動汽車運營雲平臺,促進電動汽車與智慧電網間能量和資訊的雙向互動,發展車電分離、電池配送、智慧導引運營新模式。逐步推廣儲熱、儲冷、儲電等分佈式儲能設備應用,利用充電設施和不間斷電源(UPS)冗余能力,拓展分佈式儲能設施規模,建立儲能設施數據庫,通過網際網路與服務平臺實現運作管控。

  (三)開展能源網際網路試點示範。加快城市電網智慧化建設,基本實現可再生能源、分佈式電源就地消納和並網運作。推進延慶八達嶺經濟技術開發區、海淀北部、亦莊金風科技園等新能源微電網示範項目建設,探索完善新能源微電網技術、管理和運作模式,實現可再生能源發電、供熱、製冷、儲能聯動的綜合運作調配。

專欄7:能源網際網路

  能源網際網路是以網際網路理念構建的新型資訊—能源融合“廣域網”,以大電網為“主幹網”,以微網、分佈式能源、智慧小區等為“局域網”,以開放對等的資訊—能源一體化架構,真正實現能源的雙向按需傳輸和動態平衡使用,最大限度適應可再生能源接入。

圖6 能源網際網路典型場景

圖6 能源網際網路典型場景

  三、打造綠色智慧高端應用示範區

  堅持高起點規劃、高標準建設、高水準服務,綜合運用新模式、新技術,穩步推進北京城市副中心、2022年冬奧會賽區、北京新機場及臨空經濟區等新增用能區域多能整合互補開發建設,打造綠色智慧高端應用示範區。

  (一)城市副中心。以國際一流的綠色智慧高效能源示範區為目標,加快城市副中心行政辦公區能源系統建設,重點打造深層地熱、淺層地溫能、太陽能和常規供熱系統互為融合的供能系統,實現可再生能源與常規能源系統的智慧耦合運作,可再生能源比重達到40%左右。按照“可再生能源優先、常規能源系統保障”的原則,在城市副中心全面推廣太陽能、地熱能與常規能源系統的智慧耦合發展,提升環球主題公園等重點區域能源綠色智慧高效水準,力爭城市副中心整體可再生能源比重達到15%以上。

  (二)2022年冬奧會賽區。實踐綠色低碳可持續發展理念,大力發展地熱、熱泵、太陽能等可再生能源的耦合應用,加強與周邊地區綠色能源合作,基本實現冬奧會賽區電力消費全部使用綠色電力。高水準建設延慶、崇禮賽區供熱、供電、供氣等能源配套設施,實現能源生産、輸送和消費的智慧高效,打造綠色低碳冬奧會。高標準建設延慶綠色能源示範區,進一步擴大綠色電力裝機規模,大力發展可再生能源供熱,加快八達嶺經濟技術開發區新能源微電網示範項目建設,到2020年,構建起以可再生能源為核心的清潔能源供應體系,可再生能源利用佔比提高到40%左右。

  (三)北京新機場及臨空經濟區。結合區域及周邊天然氣、電力、油品等基礎設施建設,重點建設地熱、太陽能與燃氣三聯供系統互為融合的區域能源系統。北京新機場全面達到二星綠色建築標準,航廈等主體建築可再生能源比重達到15%以上。以分佈式光伏和地熱利用為重點,加快臨空經濟區綠色智慧高效能源系統建設。

  (四)重點功能區。加快推進昌平新能源示範城市建設,進一步擴大太陽能、地熱能和餘熱利用規模,到2020年,全區可再生能源利用比重超過15%。深入推進順義、海淀、亦莊光伏應用示範區建設,在既有工業廠房、公共建築實施分佈式光伏系統項目,不斷擴大新建建築分佈式光伏應用規模,優化局域電網調配和消納管理技術,提升分佈式光伏智慧化應用水準,到2020年,分佈式光伏發電應用示範區新增發電裝機容量超過40萬千瓦,佔全市新增規模40%以上。

第七章 深入推進節能降耗

  堅持節約優先的發展理念,深入踐行能源消費革命,嚴格控制能源消費總量,持續推進重點領域節能,大力倡導綠色低碳生産生活方式,逐步實現經濟社會綠色化、集約化發展。

  一、嚴格控制能源消費總量

  (一)加強節能目標責任考核。按照上下銜接、條塊結合的原則,把全市“十三五”能源消費總量和能耗強度控制目標分解到各區、各行業和重點用能單位。嚴格執行“三級雙控”節能目標責任制,強化年度目標責任考核。

  (二)實施區域差異化用能管控。城六區實施更加嚴格的節能管控措施和能效准入標準,儘早實現能源消費總量達到峰值。通州區、順義區、大興區和昌平區、房山區的平原地區,實施適度從緊的節能管控政策,嚴控新上高耗能項目。山區全面退出高耗能、高污染行業,加快實施低碳能源替代,力爭實現能源消費低速增長。

  二、堅決淘汰退出落後産能

  在全市範圍內加快淘汰能耗較高、污染較大的行業和生産工藝。嚴格執行新增産業的禁止和限制目錄,嚴控新增不符合首都功能定位的産業,堅決控制高耗能、高排放項目新建和改擴建。積極推進煤炭行業“去産能”,實現本市煤礦産能全部關停退出。

  三、持續開展重點領域節能

  (一)強化建築節能。提高新建城鎮居住建築節能設計標準,節能率達到80%,新建政府投資的公益性項目和大型公共建築達到二星級及以上綠色建築標準。推進既有居住建築圍護結構改造和公共建築節能改造,基本完成具有改造潛力的老舊小區節能綜合改造。全面強化建築運作能耗管理。

  (二)深化交通節能。加快推進軌道交通基礎設施建設,顯著改善城區步行和自行車交通條件,中心城區綠色出行比例提高至75%以上。完善汽車充電設施佈局,推廣使用新能源和清潔能源汽車。加強航空、鐵路領域節能改造,優化運作調度,推進物流運輸綠色轉型。

  (三)加強工業節能。深入推進工業企業節能改造,加快淘汰能效不達標的電機、內燃機、鍋爐等用能設備,優化重點工業企業生産工藝,強化企業能源運作動態監控。

  (四)推動能源系統節能。推行燃氣電廠節能發電調度,嚴格機組能效對標與考核。全面推廣餘熱余壓利用,試點開展天然氣高壓調壓站壓差發電及冷能回收,加快推進氣候補償和煙氣冷凝熱回收技術改造,加強供熱管網水力平衡調節,提高鍋爐房和熱網能源利用效率。全面消除城鄉電網高損耗供電設備,到2020年全市電網綜合線損率力爭降低到6.73%。

  四、深入推進需求側管理

  深入開展電力需求側管理,擴大公共建築、工業企業需求響應範圍,探索居民用戶參與模式,建立60萬千瓦需求響應庫。培育電能服務市場發展,鼓勵能效電廠建設,實現規模節電效益。推進天然氣需求側管理,按照“控公建、保居民”的原則,完善有序用氣方案,優化熱電氣聯調聯供機制,降低燃氣電廠發電用氣量。充分運用價格調節機制,實施階梯性、差別化價格政策,控制季節性峰谷差,引導用戶合理用電用氣。

  五、倡導綠色低碳用能方式

  充分運用傳統媒體和新媒體傳播手段,開展全方位、多渠道的節能宣傳培訓。實施節能低碳和迴圈經濟全民行動計劃,積極創建低碳社區、節約型機關、綠色學校、綠色賓館等,樹立節能綠色典範。黨政機關、國有企事業單位要發揮示範作用,大力推廣網路視頻會議等綠色辦公方式。編制市民綠色生活指南,大力倡導文明節約的消費模式和生活習慣,減少機動車使用強度,營造綠色低碳的社會氛圍。

第八章 精細管理能源運作

  以確保能源運作安全為核心,健全資源保障和運作調節長效機制,充分應用現代資訊技術,完善監控調度網路,全面提升能源運作管理精細化、智慧化水準。

  一、保障資源供需平衡

  (一)強化供需平衡銜接。進一步完善本市與國家部委、資源産地、能源企業的溝通協調機制,落實天然氣、電力、成品油等資源供應,確保滿足總量平衡和高峰需求。推動資源來源向大型企業集團、優質資源地區轉移,努力增加清潔能源供應。充分發揮市場作用,拓寬能源供應渠道,提高本市資源保障能力。

  (二)深化能源區域合作。深化本市與河北省、內蒙古自治區、山西省等地區的能源合作,加強區域能源發展規劃銜接,完善跨區域重大項目建設協調機制。加快域外引熱,推進三河—通州、涿州—房山等供熱工程建設。支援本地能源企業參與周邊地區清潔能源基地建設。

  二、精準調控能源運作

  把握首都能源運作特點,積極應對季節性需求高峰等突出矛盾,突出重點時段、重大活動能源保障,強化需求側管理,完善智慧監控網路,精準調控能源運作。

  (一)完善綜合協調機制。強化市能源與經濟運作調節領導機構統籌協調作用,建立責任明確、協調有力、管理規範、運轉高效的能源運作管理體系。研究制定能源運作管理辦法,切實落實“統籌協調、分口負責、企業主責、屬地保障”的責任分工體系,推動運作管理制度化、規範化、標準化。

  (二)建設智慧調度平臺。整合各級政府部門和企業資訊資源,建設首都能源綜合管理數據庫和智慧調度平臺。強化全市能源與經濟運作監測,構建用戶側與能源供應側雙向互動體系,科學調配燃氣資源,優化電網、熱網運作方式,實現熱電氣聯合優化調度。

  (三)健全專項調度系統。持續推動主要能源品種運作調節信息化發展,高標準建設天然氣全網數字化監控和運作調度系統,科學調配調峰儲氣資源。完善城市電網智慧運作監控平臺,合理安排電網運作方式,提升電力生産供應各環節智慧化水準。加強城市熱網監控和調度管理,增強重點地區和薄弱地區供熱保障能力。

  三、提高應急保障能力

  強化風險預警與應急管理,完善應急儲備和設施體系,加快構建制度化、規範化、專業化的應急響應和處置機制,有效防範和應對各類風險。

  (一)建立健全能源儲備體系。堅持政府主導與市場運作、域內儲備與域外儲備相結合的原則,建立規模適度、結構合理、管理科學、運作高效的能源儲備體系。落實天然氣應急儲備,滿足3天以上應急用氣需求。完善成品油和液化石油氣儲備,滿足公交、環衛等公共領域應急需求。研究能源儲備管理辦法,明確儲備責任、運營管理和應急調度程式。

  (二)加快應急保障設施建設。系統研究應急保障設施配置標準,建成唐山港液化天然氣(LNG)儲罐工程,推進市域周邊應急儲備設施建設,實施延慶液化天然氣(LNG)等市內應急儲備工程,新增應急儲氣能力2至4億立方米。加快一熱、二熱等應急熱源雙燃料改造,提升中心城區應急保障能力。實施長安街西延、阜石路西延工程,聯通門頭溝區域熱網與中心大網。基本完成全市老舊管網消隱改造。加快完善燃氣、熱力、電力應急搶修設施體系。

  (三)增強電力抗巨災能力。配合國家能源主管部門建立電力抗巨災應急決策指揮體系,完善應對決策和應急聯動調度機制。完善北京電網“黑啟動”電廠電源,建立多條“黑啟動”恢復路徑,制定“黑啟動”應急預案和實施方案。推動重要電力用戶實施外電源及內部自備電源改造。

  (四)加強能源應急管理。創新技術手段,借助大數據支撐和智慧監控,完善運作風險發現機制和處理模型,提升運作風險監測能力和控制能力。強化事前監測預警和風險管理體系建設,將自然災害預報預警納入能源日常運作管理,強化部門資訊共用與高效協作。建立動態管理制度,完善各重點行業專項應急預案,探索制定能源綜合應急預案,提高應急處置綜合能力。加強能源應急機制和專業應急保障隊伍建設,強化培訓和應急演練,高效應對各類突發事件。

第九章 加快能源市場化改革

  全面落實國家能源體制改革的總體部署,突出重點、試點先行,積極穩妥推動熱力、電力、燃氣等重點領域改革,完善能源價格機制,強化政府監管服務,為能源轉型發展提供動力保障。

  一、培育多元市場主體

  (一)完善市場准入制度。探索制定負面清單,破除體制機制障礙,完善鼓勵政策,引導各類市場主體平等進入負面清單以外的領域,推動能源投資主體多元化。

  (二)加快投融資體制改革。鼓勵社會資本投資能源設施,大力推廣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模式,完善供熱設施特許經營制度。支援市屬國有企業參與建設油氣管網主幹線、液化天然氣(LNG)接收站、地下儲氣庫和城市儲氣設施。結合新能源微電網建設,有序向社會資本放開區域配電網建設運營。

  (三)培育競爭性能源市場。組建規範透明、功能完善的電力交易平臺,鼓勵大用戶、售電商直接參與電力交易。有序向社會資本放開電力增量業務,開展售電側改革試點,形成多元電力市場。鼓勵大型專業供熱企業通過參股、控股和兼併等方式,推進供熱資源整合,實現城市供熱規模化、集約化經營。引導社會資本參與本市燃氣經營,推動燃氣終端市場多元化發展。

  二、逐步理順價格機制

  加快能源領域價格改革市場化步伐,按照國家電力、天然氣價格改革的總體要求和時間安排,放開競爭性領域價格,逐步理順能源價格形成機制。

  (一)加快電力價格改革。按照“准許成本加合理收益”原則,合理核定各電壓等級輸配電價,用戶或售電主體按照其接入的電網電壓等級所對應的輸配電價支付費用。

  (二)推進燃氣價格改革。合理制定天然氣管網輸配價格,逐步建立反映市場供求和資源稀缺程度的價格動態調整機制。

  (三)逐步理順供熱價格。按照合理補償成本、促進供熱節能、堅持公平負擔原則,推進居民供熱價格改革,完善兩部制供熱價格,推進實施熱計量收費制度。

  (四)完善區域性、差別化價格政策。推進實施企事業單位用電、用氣、用熱分區域價格政策。積極落實差別電價政策,研究制定差別氣價政策,引導用戶合理用能。

  三、強化政府監管服務

  完善能源法規、政策和標準體系,強化戰略規劃、政策法規和行業標準的引導作用。進一步轉變政府職能,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全面清理非行政許可事項,簡化審批流程,提高審批效率,加強事中事後監管。強化行業安全監管,逐級嚴格落實安全生産主體責任,全面提高安全管理水準。創新政府服務方式,提升能源領域智慧化服務水準,為市民提供高效便捷公共服務。

第十章 規劃實施保障

  進一步創新規劃實施機制,提高政府統籌調控能力,有效發揮規劃配置公共資源、引導社會預期的作用。

  一、完善能源協同發展機制

  加強與國家部委及河北省、天津市等地區溝通銜接,完善跨區域規劃聯動機制,推動一批重大改革舉措、重大工程項目落地實施。市、區能源管理部門要上下聯動,切實履行行業管理、安全監管和屬地保障責任。落實企業社會責任,不斷提高電力、燃氣、供熱、油品等服務水準。

  二、協調推進規劃落實

  加強市級能源綜合規劃約束性指標、重大項目和重點任務與電力、燃氣、供熱、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等專項能源規劃的銜接。做好能源規劃與各部門、各區年度工作計劃的統籌銜接,根據規劃確定的目標和重點任務,及時組織制定年度計劃、專項行動計劃和工作實施方案,明確牽頭單位和工作分工,強化監督考核,保障規劃實施。

  三、推進重大項目實施

  堅持以規劃確定項目、以項目落實規劃,發揮重大項目對規劃實施的支撐作用,集中力量、分期分批實施一批重點能源項目。健全市級重大能源項目規劃儲備制度,做到規劃一批、儲備一批、實施一批。強化項目實施管理,健全政府投資項目後評價制度。完善市、區重大項目多層次協調推進工作機制,及時解決項目建設實施中存在的問題,確保項目順利實施、按期投運。

  四、動員社會力量參與

  利用電視、廣播、網路、報刊等多種方式,圍繞壓減燃煤、清潔能源設施建設、可再生能源發展等重點領域,廣泛深入開展規劃理念、目標任務及相關知識的宣傳解讀,凝聚各方面力量參與規劃實施。加強規劃信息公開,完善規劃實施社會監督機制。

  五、健全規劃實施評估體系

  全面落實本規劃確定的各項目標、任務,完善規劃的監督考核機制。發揮社會專業機構作用,加強規劃實施第三方評估。在規劃實施中期階段,由市能源主管部門組織對能源綜合及專項規劃進行全面評估,並將評估報告報市政府。針對規劃實施中出現的重大問題,及時提出規劃調整建議。

第十一章 環境影響分析

  “十二五”以來,本市能源消費持續增長,優質能源佔比大幅提高,能源利用污染物排放顯著下降。“十三五”期間,本市能源消費總量將保持低速增長,各類污染物排放總量依然較大,需進一步強化減排措施,大幅降低能源利用對大氣環境的影響。

  一、“十二五”減排效果顯著

  “十二五”期間,本市通過實施壓減燃煤、淘汰退出高污染企業、嚴格排放標準等大氣污染防治措施,各類污染物排放顯著下降。綜合測算,2015年本市能源利用直接排放的SO2、NOX、PM10和PM2.5分別比2010年下降51.9%、28%、46.1%和41.9%。

表3 2015年北京市能源利用主要大氣污染物排放量

表3 2015年北京市能源利用主要大氣污染物排放量

  二、“十三五”預期減排效果

  “十三五”時期,本市將通過超常規壓減燃煤、關停高耗能企業、實施最嚴格排放標準等措施,進一步降低能源利用污染物排放量。綜合測算,到2020年,能源利用直接排放的SO2、NOX、PM10和PM2.5將分別比2015年下降35.9%、43.4%、50.9%和49%。

表4 2020年北京市能源利用主要大氣污染物排放測算

表4 2020年北京市能源利用主要大氣污染物排放測算.jpg

專欄8.png

分享:
相關政策

您訪問的連結即將離開“首都之窗”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