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務公開 > 政策公開 > 政策文件
  1. [主題分類] 國民經濟、國有資産監管/宏觀經濟
  2. [發文機構] 北京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3. [聯合發文單位]
  4. [實施日期]
  5. [成文日期] 2017-02-28
  6. [發文字號] 〔〕
  7. [廢止日期]
  8. [發佈日期] 2017-02-28
  9. [有效性]
  10. [文件來源] 政府公報 2017年 第4期(總第496期)

關於北京市2016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執行情況與2017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草案的報告

列印
字號:        

——2017年1月14日在北京市第十四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上

北京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各位代表:

  受市人民政府委託,現將北京市2016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執行情況與2017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草案的報告提請市第十四屆人大第五次會議審議,並請市政協各位委員提出意見。

  一、2016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執行情況

  2016年,在黨中央、國務院的親切關懷下,在中共北京市委的領導下,在市人大及其常委會的監督支援下,我們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北京重要講話精神,認真落實《京津冀協同發展規劃綱要》,牢固樹立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用的發展理念,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堅持首都城市戰略定位,着力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疏功能、轉方式、治環境、補短板、促協同,全市經濟運作呈現穩中有進、穩中向好、穩中提質的良好態勢,功能疏解和結構調整效果顯現,創新驅動和改革開放活力迸發,生態環境和民生保障持續改善,較好地完成了全年主要目標任務,實現了“十三五”良好開局。

  (一)非首都功能疏解全面發力,京津冀協同發展紮實推進

  堅持把有序疏解非首都功能作為京津冀協同發展的關鍵環節和重中之重,努力控增量、疏存量,不斷優化城市功能佈局。

  一是控增量成效明顯。嚴格執行禁限目錄,禁限目錄實施以來累計不予登記業務數量達1.64萬件,其中2016年不予登記3403件。一般製造業、農林牧漁業和批發零售業新設市場主體數分別下降72.75%、26.42%、18.36%,符合首都功能定位的金融業、文化體育娛樂業和科學研究技術服務業新設企業數分別增長12.77%、26.76%、22.53%。

  二是疏存量進展順利。關停退出一般製造業和污染企業335家、累計達1341家,用3年多時間完成了關停1200家的任務。拆除和清退各類商品交易市場117家,涉及建築面積160萬平方米,調整疏解商戶2.8萬戶。北京城市學院順義校區新入駐學生6000人,北京資訊科技大學新校區拆遷加快推進,北京電影學院新校區選址懷柔。天壇醫院新院項目、同仁醫院亦莊院區二期進展順利,友誼醫院順義院區開工建設。推動城六區重點區域以點帶面聯動疏解,研究制定《關於加強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騰退空間管理和使用的意見》,一批疏解騰退空間用於城市綠化、停車設施、基礎教育等公共服務項目建設和創新創業發展。

專欄1.城六區疏解工作成效

專欄1.城六區疏解工作成效.jpg

  三是城市副中心建設步伐加快。完成城市副中心155平方公里總體城市設計和6個重點地區詳細城市設計,編制通州區總體規劃和17項專項規劃。行政辦公區一期工程全面施工,A2地塊部分建築和B3實現結構封頂,潞城棚改二期拆遷實現100%簽約。制定實施重大工程建設年度行動計劃,環球主題公園開工建設,運河國際商務中心、國家大劇院舞美基地實現主體結構封頂,人大附中、首師大附中等4所學校通州校區實現招生,通州潞河醫院門診綜合樓投入使用,減河公園、六環西輔路景觀提升工程等一批園林綠化項目開工建設,“兩帶、六片區”220億水務PPP項目完成採購工作,海綿城市建設試點有序推進。1-11月通州區全社會固定資産投資增長27.2%,高於全市21.4個百分點,為全市促投資穩增長髮揮了重要支撐作用。

  四是一體化交通網路全面構建。新機場主體工程進展順利,航站區和飛行區已全面開工。推進設立京津冀城際鐵路基金,京張鐵路、京沈客專北京段加快建設,京霸鐵路、城際鐵路聯絡線新機場段、京唐城際北京段實現開工。京臺高速北京段竣工通車,興延高速、京秦高速北京段、京開高速主路拓寬工程、首都地區環線高速、新機場高速、延崇高速實現開工,高速公路通車總里程突破1000公里。

  五是生態協同治理力度加大。制定實施京津冀大氣污染防治強化措施兩年實施方案,實現區域空氣重污染統一預警分級、應急聯動、共同應對。牽頭建立京津冀及周邊地區水污染防治協作機制,啟動環首都國家公園體系建設規劃研究,配合國家編制完成《永定河綜合治理與生態修復總體方案》,制定印發《京津冀協同共建地區國家生態文明先行示範區建設實施方案》,完成京津風沙源治理二期工程林業建設任務19.7萬畝,京冀生態水源保護林建設工程穩步實施,張家口壩上地區122萬畝退化林分改造工程全面完成。

  六是産業對接協作不斷深入。“4+N”合作平臺累計簽約工業項目60余個、涉及投資約1000億元。新機場臨空經濟區規劃已獲批復,天津濱海-中關村科技園正式揭牌,曹妃甸建設發展投資公司組建運營,與張承保三市16個縣(區)“一對一”結對幫扶工作積極推進。新樂三元工業園、滄州北京現代四工廠正式投産,北京·滄州渤海新區生物醫藥産業園累計吸引53家北京藥企落戶。北京企業在天津、河北的投資認繳額分別為899億元、1140億元,分別增長26%、100%。冬奧會、冬殘奧會籌備工作有序推進,新建場館方案設計、配套設施規劃、PPP融資方案制定等前期工作全面啟動,國家速滑館全球設計方案徵集基本完成,廣泛開展系列冬奧文化體育活動,競技冰雪運動水準持續提升。

  (二)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深入實施,新經濟新動能加快成長

  認真落實全國科技創新大會精神和《北京加強全國科技創新中心建設總體方案》,加速形成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競爭優勢和增長動能,進一步發揮示範引領和輻射帶動作用。

  一是中關村示範引領作用進一步增強。實施了28項國家層面和70項市級層面的改革,中關村規模以上企業總收入增長12%以上。中關村創業投資、天使投資案例與金額均佔全國40%左右,中關村企業內部日常研發支出1231.2億元、增長13.2%,企業創新主體地位進一步確立。全市技術合同成交額3940.8億元、增長14.1%,其中流向外省區市和出口的佔比達71.3%,科技輻射力和影響力進一步增強。

  二是“三大科學城”建設取得實質性進展。與科技部、國務院國資委、中科院等簽署一系列部市合作協議,加快央地創新資源集聚發展。中關村科學城建成投入使用項目31個,發佈了中關村大街發展規劃,啟動中關村大街改造提升工程,新增各種高端人才及團隊81個,新創辦企業288家。懷柔科學城建設發展規劃印發實施,奈米能源與系統研究所開工建設,大力推動一批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落戶。制定《北京未來科技城科技創新五年行動計劃》,積極打造大型企業集團技術創新集聚區,已入駐央企項目13個。

  三是全面創新改革有序推進。積極開展18項京津冀全面創新改革試驗,紮實推進本市7個方面47項改革任務,外籍人才出入境管理政策、試點藥品跨區域生産等改革舉措初見成效。落實《京津冀創新驅動發展指導意見》,制定《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京津冀協同創新共同體建設行動計劃(2016-2018年)》,中關村企業在津冀兩地新設分公司134家、子公司720家,北京輸出到津冀兩地技術合同金額154.7億元、同比增長38.7%。

  四是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成效顯著。制定科研項目和經費管理28條改革措施,釋放科研人員創新創業活力。加快海淀區雙創示範基地建設,打造市場化、專業化雙創服務高地。全市累計授予141家機構“北京市眾創空間”稱號,其中125家入選國家級眾創空間,居全國首位。“新三板”北京地區新增掛牌公司716家、總數達1479家,北京地區掛牌公司定向增發524次、募集資金351億元、居全國首位,推動設立北京中關村銀行。成功舉辦全國雙創活動周北京會場活動和2016世界機器人大會,吸引一批世界先進技術及産品落戶。

專欄2.全面創新改革試驗和創新創業

專欄2.全面創新改革試驗和創新創業.jpg

  五是高精尖經濟結構加快構建。總部經濟發展態勢良好,增加北京總部企業70家、累計達4007家,其中世界500強企業58家,跨國地區總部達161家,總部經濟發展綜合能力連續十年居全國首位。服務經濟特徵進一步凸顯,1-3季度服務業佔GDP比重達81.8%,金融業、科技服務業和資訊服務業增加值分別增長9%、10.9%、11.2%,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合計達55.7%,1-11月文化創意産業實現收入11917.7億元、增長8.3%。提高生活性服務業品質取得新進展,出臺《關於進一步促進連鎖經營發展的意見》,全市建設提升各類便民商業網點1700個,網點連鎖化率達到29.4%,較2015年底提高了5.1個百分點。製造業高端化加快發展,1-11月規模以上現代製造業增加值增長11.9%,高於全市工業增加值增速7.2個百分點。

  (三)城市治理力度加大,宜居水準不斷提升

  緊緊圍繞人口調控、大氣治理、生態環境、交通出行等制約發展最關鍵、群眾需求最迫切的重點問題,推出了一批硬招實招,努力讓城市生活更加便捷、更加舒適。

  一是人口調控取得新進展。嚴格落實人口調控工作責任制,制定實施進一步加強人口調控工作方案,將非首都功能疏解、城市綜合治理各項任務與人口調控緊密結合,全面加大調控工作力度。加倍落實違法建設拆除任務,全年拆除違法建設超過3000萬平方米。依法開展地下空間和群租房治理,清理地下空間1400多處、102.5萬平方米,治理違法群租房1.56萬間。打擊非法違法生産經營建設行為,清理無證無照經營3.3萬戶,市級挂賬城鄉結合部重點地區流動人口較整治前下降了15%。建立健全人口動態監測機制,全面實施居住證制度,出臺積分落戶管理辦法。全市常住人口增量、增速繼續保持“雙下降”態勢,城六區常住人口實現由增到減的“拐點”。

  二是大氣污染治理力度加大。全年完成8480蒸噸燃煤鍋爐改造和663個村煤改清潔能源任務,壓減燃煤200萬噸,提前一年超額完成燃煤總量控制在1000萬噸以內的目標。淘汰老舊機動車44萬輛,推廣純電動汽車7.3萬輛、累計10.9萬輛,累計建成充電樁6萬個,居全國前列。加速工業治污,減排1.37萬噸揮發性有機物。完成碳排放交易市場擴容,累計成交量1259.6萬噸。細顆粒物年均濃度為73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9.9%,空氣品質達標天數198天、同比增加12天。

  三是生態環境品質加快提升。世園會園區啟動建設,北京長城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區試點實施方案獲國家批復,建成豐臺岳各莊、六里橋城市休閒公園,開工建設平谷夏各莊濱水生態休閒公園、門頭溝新區綠色廊道、大興長子營濕地公園等郊區休閒公園和濕地公園,新增及恢復濕地面積2280公頃,完成造林19萬畝,全市森林覆蓋率達到42.3%。實施新一輪污水治理和再生水利用三年行動方案,定福莊、槐房、高安屯等中心城區骨幹再生水廠建成通水,污水處理能力達到672萬立方米/日、污水處理率達到90%,加快治理88條段黑臭水體,全市1460公里中小河道治理任務基本完成。中心城區77座下凹式立交橋改造完成,西郊砂石坑雨洪調蓄工程建成投用,中心城區“西蓄東排、南北分洪”的防汛格局基本形成。朝陽、海淀生活垃圾焚燒廠進入試運作階段,南宮生活垃圾焚燒廠進入調試階段,順義生活垃圾綜合處理廠焚燒二期擴建工程、通州再生能源發電廠等5座垃圾處理設施開工建設,生活垃圾焚燒生化處理比例達到60%以上。

  四是交通擁堵治理持續推進。軌道交通加快建設,16號線北段建成通車,12、17、19號線及新機場線加快建設,3號線一期、八通線南延等線路實現開工,在建里程285公里、為歷史最高水準,通車里程新增20公里、達到574公里。道路通行能力進一步提升,廣渠路二期、馬家堡西路南延建成通車,加快推進東西城50條微迴圈道路建設。編制停車場專項建設規劃,建成國內首個靜態立體停車示範基地,加快推進豐臺馬官營、東城南鑼鼓巷、西城什剎海等一批立體公交場站和立體停車場,加強城市道路路側佔道停車管理。全市開通快速直達專線149條,公交專用道達839公里,治理自行車道300公里,新增公共自行車3.1萬輛、累計達8.1萬輛,中心城綠色出行比例達到71%,全年交通指數5.6、同比下降1.8%。

  五是城鄉一體化深入實施。編制完成通州、房山、大興國家新型城鎮化綜合試點實施方案,順義、延慶、平谷金海湖第三批國家新型城鎮化綜合試點獲批,穩步推進功能性特色小城鎮建設、低效用地開發利用、投融資體制機制創新。大興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改革試點加快推進,西紅門2號地B地塊完成入市。加快推進“一綠”地區城市化和“二綠”地區城鄉一體化建設試點,第一批試點朝陽6個鄉已完成90%騰退任務、農民全部整建制轉居,啟動第二批朝陽5個試點鄉和大興舊宮鎮城市化建設。4個村被推介為中國美麗休閒鄉村、8家休閒農業園區被認定為全國五星級園區,鄉村旅游接待游客2822萬人次、增長12%。

  (四)公共服務保障精準發力,社會民生持續改善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着力補齊民生短板,優化公共資源佈局,構建多元化、社會化的公共服務供給體系,持續增進民生福祉。

  一是就業和社會保障水準穩步提升。落實鼓勵用人單位招用補貼、穩定崗位補貼等就業政策,城鎮新增就業42.8萬人,全市城鎮登記失業率1.41%。完善社會救助和社會保障標準與物價上漲掛鉤的聯動機制,加快推進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制度整合,五項職工社會保險參保人數平均增長3.3%。福利設施進一步完善,第二兒童福利院改擴建和市救助管理總站工程開工,第三兒童福利院完成立項。

  二是教育醫療服務能力不斷提高。深入實施第二期學前教育三年行動計劃,新增學前教育學位1.5萬個,加快中小學建設,累計新建和改擴建中小學43所、新增學位4.4萬個。出臺深化中高考考試招生制度改革實施方案,實施“雙培計劃”、“外培計劃”、“實培計劃”,實現高校專業學科交叉融合和優質資源共用。全面開展婦幼保健院提檔升級項目,實施區屬中醫醫院三級達標工程,推動基層社區衛生服務機構中醫館建設全覆蓋,加強村級醫療機構和鄉村醫生隊伍建設。出臺城市公立醫院綜合改革實施方案,全市共建立了包括50家核心醫院、558家合作醫療機構的53個區域綜合醫聯體,家庭醫生累計簽約392萬戶、840萬人,培訓家庭保健員22萬人。

  三是養老服務短板加快補齊。研究制定《關於進一步促進養老服務業發展的實施意見》,出臺《北京市支援居家養老服務發展十條政策》,積極鼓勵社會資本舉辦養老,推進西城、朝陽國家級養老服務業綜合改革試點建設,開展海淀居家養老失能護理互助保險試點。持續推進區級公辦養老機構建設,通州、房山區級公辦養老項目加快建設,建設街鄉鎮養老照料中心53個,城六區試點建設社區養老服務驛站150家、開業運營85家。推進社區家庭適老化設施建設,建成“幸福彩虹”社區特供店1100家,發展北京通—養老助殘卡折扣服務單位網點4000余個,就近滿足老年人服務需求。深入推進醫養結合,制定出臺《關於推進醫療衛生與養老服務相結合的實施意見》,首批推進展覽路醫院等6家一、二級公立醫療機構向康復功能轉型。

專欄3.養老服務

專欄3.養老服務.jpg

  四是住房保障工作力度加大。出臺了《關於促進本市房地産市場平穩健康發展的若干措施》,提首付、降杠桿,抑制投機需求,強化“控地價、限房價”的交易方式,增加土地供應,增加自住房供應,增加中低價房供應,優化供應結構,11月新建商品住宅價格環比持平。新開工建設保障房5.6萬套、竣工6.4萬套,超額完成全年任務。棚戶區改造完成3.9萬戶,農宅抗震節能改造完成7.6萬戶,農村居民居住條件進一步改善。

專欄4.棚戶區改造和保障房建設

專欄4.棚戶區改造和保障房建設.jpg

  五是城市運作保持安全穩定。研究制定關於提升本市消防綜合應急救援能力工作方案,全市投入使用消防站達到136座,為21個新建成消防站購置車輛裝備。實施食品藥品安全三年行動計劃,安全生産和食品藥品安全形勢總體穩定。深入排查化解矛盾糾紛,積極推進社會治安防控體系轉型升級,強化反恐防恐能力建設。

  (五)改革開放不斷深入,發展活力進一步增強

  出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施方案,狠抓各項重點領域改革任務落實,打通制約發展的關鍵環節,不斷激發市場活力和社會創造力。

  一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重點任務加快落實。提前完成煤炭産能180萬噸年度化解任務,成為第一個圓滿通過國家去産能工作驗收的省級單位,退出“僵屍企業”55戶。完成10.98萬家企業的初步核查和184家P2P網路借貸平臺的深度核查工作,堅決防範金融風險。全面推開“營改增”試點,新擴圍四大行業全部實現稅負下降,“營改增”擴圍後北京地區新增減稅175.7億元,落實高新技術企業15%低稅率優惠政策。主動調減社會保險費率,全年減輕企業負擔50億元。嚴格規範行政事業性收費和政府性基金管理,在全市範圍內開展涉企收費檢查工作,進一步優化市場環境。

  二是“放管服”改革深入實施。取消77項行政審批事項,終結非行政許可審批,取消調整74項基層開具的各類證明,清理取消150項中介服務事項。開展公共服務類建設項目投資審批改革試點,出臺“交通十條”審批措施,推行“一會三函”工作機制試點。公共資源交易資訊系統與國家實現互聯互通,數據實現實時共用。全面實行“五證合一、一照一碼”登記制度,啟動企業登記全程電子化試點,全市共發放“一照一碼”營業執照81.76萬戶,辦理“先照後證”業務23.42萬件。

  三是城市規劃建設管理體制改革取得新突破。落實中央城市工作會議精神,率先出臺提升城市規劃建設管理水準的意見。加快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市規劃國土委、市城市管理委掛牌成立,做實城市管理綜合執法體系,支援通州率先探索建立“大城管”的管理體制,石景山全國綜合行政執法體制改革試點圓滿通過驗收。發佈實施推進出租汽車行業健康發展的實施意見等3個文件,完善巡游車管理體制,規範網約車管理,提升出租汽車行業服務水準。

  四是服務業擴大開放全面深化。141項服務業擴大開放綜合試點任務完成80%,形成10種全國首創新業態和8項體制機制創新,啟動實施順義、朝陽兩個綜合試點示範區建設。服務業新引進外資123.2億美元,佔全市實際利用外資的94.7%。成功舉辦第四屆京交會,簽約金額超過1000億美元,促進服務貿易快速發展。研究制定本市推進國際産能合作實施方案,出臺本市參與建設“一帶一路”實施方案,1-11月本市企業在“一帶一路”沿線19個國家累計直接投資6.2億美元、增長50.9%。

專欄5.服務業擴大開放綜合試點

專欄5.服務業擴大開放綜合試點.jpg

  五是國企國資改革取得實效。出臺《關於市屬國有企業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的實施意見》和《關於加快推進劣勢及不符合首都功能定位的國有企業退出工作的指導意見》,制定了6家市屬國有企業調整重組方案和2家市屬一級企業整體上市試點方案,完成首發集團和公聯公司、金隅股份和冀東水泥、京糧集團和珠江控股等企業重組,混合所有制企業比重接近70%。1-11月市屬企業實現營業收入10526.2億元、增長16.2%,實現利潤529.8億元、增長22.5%,收入、利潤增速分別高於全國國有企業13.8個和19.7個百分點。

  六是投融資體制改革持續深化。制定落實中央深化投融資體制改革意見的工作分工方案,印發《關於進一步加快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實施辦法(試行)》,研究確定城際鐵路土地綜合開發具體政策。出臺了促進民間投資的5個方面27條具體措施,新推出60個鼓勵民間資本參與的示範項目,擬吸引社會資本1950億元。1-11月民間投資下降7.3%,降幅較上半年收窄4.3個百分點。

專欄6.投資促進典型措施

專欄6.投資促進典型措施.jpg

  七是價格改革積極穩妥推進。制定《關於推進價格機制改革的實施意見》,推進實施新版政府定價目錄。實施非居民用水、用電區域差別價格,形成促進疏解調整的水電氣熱價格組合政策。穩妥推進醫療服務價格改革,出臺規範院前急救價格、特需服務和新增醫療服務價格放開等政策,進一步理順醫療服務比價關係,推動醫療機構建立科學合理的補償機制。

  (六)經濟保持平穩增長,品質效益持續改善

  主要經濟指標保持在合理區間,實現以更少的資源消耗支撐更大總量更高品質的經濟增長。預計全市地區生産總值增長6.7%左右,一般公共預算收入突破5000億元、增長7.5%,單位地區生産總值能耗、二氧化碳排放、水耗預計分別下降4%以上、5%左右、3%左右,連續11年超額完成國家節能考核目標,加快推進土地集約節約利用。

  一是投資運作總體平穩。1-11月全市完成投資7531.4億元、增長5.8%。行業投資結構不斷優化,基礎設施投資完成2070.8億元、增長14.8%,較好地發揮了“穩定器”的作用;房地産投資完成3626.3億元、下降6.4%,佔全社會固定資産投資的比重同比減少6.3個百分點;工業投資完成606.9億元、增長7.9%,其中高技術製造業投資增長55.8%。

  二是消費需求穩步回升。1-3季度全市實現總消費1.4萬億元、增長7.6%,其中服務性消費完成6338.3億元、增長11.1%、佔比達到45%,已成為拉動消費市場的主要力量。1-11月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9904.4億元、增長6.1%,增速保持不斷回升的態勢。居民消費價格全年累計上漲1.4%,延續上年以來的低位運作態勢。

  三是進出口降幅大幅收窄。1-11月全市進出口總額1.65萬億元,降幅由1月的28.5%收窄到7.5%,其中出口總額佔全國份額的2.4%,高出上年同期0.023個百分點,“雙自主”企業出口占全市出口比重18.3%,較上年提高2.3個百分點。1-3季度服務貿易總額1180億美元,增長超過10%。

  四是工業指標築底企穩。1-11月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4.7%,超出年初預期目標2.7個百分點。重點産業産值“三升三降”,汽車、醫藥和都市産業分別增長20.1%、8.3%、1.4%,電子、裝備和基礎産業分別下降7.9%、3.7%、3.6%。

  五是居民收入態勢良好。1-3季度城鄉居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增長8.4%、實際增長7.1%,快於經濟增速,其中城鎮居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增長8.4%、實際增長7.1%,農村居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增長8.5%、實際增長7.2%。低收入戶收入增速快於高收入戶2.5個百分點。

  從計劃指標的運作情況看,地區生産總值、服務貿易總額、一般公共預算收入等經濟類指標增勢平穩,創新類、社會民生類、資源能源類指標均超額完成年度目標,2016年經濟社會發展30項指標全部完成,為首都可持續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過去的一年,本市不斷深化對首都城市戰略定位的認識,加快從“聚集資源求增長”向“疏解功能謀發展”轉變,努力克服經濟下行壓力、重塑經濟發展動力、激發創新創業活力,保持了經濟社會持續平穩健康發展,成績來之不易。同時,也要看到首都經濟社會發展還面臨一些困難和挑戰:大氣污染治理任務異常艱巨,人口調控、交通擁堵、垃圾污水治理需要付出艱苦努力;經濟企穩向好的基礎還不牢固,保持經濟平穩增長的壓力較大;以科技創新為核心的全面創新改革對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和協同性提出了更高要求,關鍵政策有待細化突破;基礎教育、養老等領域還存在供給不足問題,生活服務便利性和舒適性還需要加快提升,民生保障任務仍然繁重;智慧城市建設需要加快推進,城市精細化管理水準亟需提高,首都核心功能優化提升還需要花更大力氣。

  二、2017年經濟社會發展計劃初步安排

  2017年是實施“十三五”規劃、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建設國際一流的和諧宜居之都的關鍵一年,也是落實《京津冀協同發展規劃綱要》的重要一年。全市上下要堅定信心、主動作為,下非凡之功、做非凡之事,在鞏固“穩”的基礎上下功夫,在積蓄“進”的力量上出實招,努力推動首都經濟社會實現更高品質、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發展。

  (一)2017年發展計劃安排的總體思路

  全面貫徹黨的十八大、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會和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佈局和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佈局,堅持以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北京重要講話精神為根本遵循,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牢固樹立和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適應把握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堅持以提高品質和效益為中心,堅持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加快疏功能、轉方式、治環境、補短板、促協同,全面做好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防風險各項工作,促進首都經濟平穩健康發展和社會和諧穩定,以優異成績迎接黨的十九大勝利召開。

  (二)2017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主要指標

  經濟發展方面。保持經濟平穩發展,地區生産總值增長6.5%左右,服務貿易總額增長10%左右,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增長6.5%,居民消費價格指數控制在103.5%左右。堅持創新引領,每萬人發明專利擁有量比2016年計劃增加16件,技術合同成交額達到4100億元左右。提高發展品質效益,單位地區生産總值能耗、二氧化碳排放分別下降3.5%、4%,單位地區生産總值水耗下降3%左右。

  生態環境方面。推進人口資源環境協調發展,全市常住人口規模控制在2200萬人以內,城六區常住人口較2016年計劃目標下降3%,森林覆蓋率達到43%。全力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細顆粒物年均濃度力爭控制在60微克/立方米左右,生活垃圾資源化率達到57%,全市污水處理率達到91%、實現城六區和城市副中心污水全處理,重要水功能區水質達標率比2016年計劃提高6個百分點。

  民生保障方面。就業收入持續改善,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3%以內,城鄉居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與經濟增長同步。居民生活更加便利安全,中心城綠色出行比例達到72%,“一刻鐘社區服務圈”覆蓋率達到87%,重點食品安全監測抽檢合格率達到98%以上,藥品抽驗合格率達到99%以上。

2017年北京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主要指標

2017年北京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主要指標.jpg

  注:1.2017年城六區常住人口較2016年計劃目標下降3%。

  2。單位地區生産總值生産安全事故死亡率,根據國家要求自2016年起按照工礦商貿、生産經營性道路交通、生産經營性火災、鐵路交通、農業機械和特種設備死亡事故進行統計。

  三、實現2017年經濟社會發展計劃的主要任務和措施

  (一)全面落實以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為重點的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

  充分發揮疏解對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的重要先導作用,堅持功能疏解與優化提升一體謀劃、統籌推進,把城市副中心建設放在全市工作的突出位置,加快協同發展重點領域率先突破,全力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取得顯著成效。

  一是推動疏解工作整體取得階段性成效。研究制定本市落實國家疏解相關政策的實施方案,嚴格落實北京新增産業禁限目錄,修訂並落實污染行業淘汰退出目錄。繼續推動城六區重點區域集中連片疏解治理,完成動物園地區、大紅門地區、天意等批發市場撤並升級和外遷,基本完成官園、萬通、雅寶路地區等批發市場的轉移疏解和升級。開工建設北京資訊科技大學新校區、北京工商大學良鄉校區二期和北京電影學院懷柔校區,建成北京城市學院順義校區二期工程並再入駐學生5000人左右。加快建設友誼醫院順義院區、同仁醫院亦莊院區二期,實現天壇醫院新院試運作。

  二是優化提升中心城服務保障能力。加強首都功能核心區城市規劃設計和管理,加快基礎設施和環境改造提升,推出親民近民政府投資工程包,加快棚戶區改造、微迴圈道路、城市公共空間等項目建設,投資資金規模佔市政府固定資産投資比重不低於20%。實施軌道交通新線出入口周邊環境整治,制定2017-2020年背街小巷環境整治提升方案,年內完成總任務量的30%。圍繞增設停車位、加裝電梯、空中飛線入地等方面,在中心城選擇9個小區率先開展新一輪老舊小區改造試點,為全市老舊小區改造摸索經驗。加快100條支路衚同架空線規範梳理,加快推進地下管線消隱工程。進一步提升長安街及其延長線市容環境景觀,完善二環路8座立交橋景觀照明設施,打造二環路夜景景觀帶。落實非首都功能疏解騰退空間管理和使用的意見,不斷增強政策的針對性和實施的可操作性,綜合考慮功能定位、用地規模、人口集聚和空間規劃制定實施方案,積極開展國有企業疏解騰退空間集約高效利用相關工作。

  三是全面系統推進人口調控工作。堅持以人口佈局倒推發展佈局,綜合施策、疏管結合、齊抓共管,進一步加大工作力度,確保人口總量控制和佈局調整實現年度工作目標。細化實施“疏解整治促提升”專項行動,分區域、分部門研究制定專項行動方案,通過疏解整治實現空間騰退、留白增綠、改善環境,消除隱患、補齊短板、提升功能,不斷改善人居環境。加強城市綜合治理,堅決遏制新增違法建設,拆除違法建設4000萬平方米以上,完成城鄉結合部100個市級挂賬重點地區綜合整治。完善人口調控工作機制,加強央地聯動、市區聯動、部門聯動。用好全市實有人口和常住人口動態監測平臺,統籌安排“疏解整治促提升”引導資金,強化人口調控綜合考評和激勵政策。全面落實居住證制度,穩步實施積分落戶管理辦法,做好人口服務管理。

專欄7.“疏解整治促提升”專項行動2017年工作計劃

專欄7.“疏解整治促提升”專項行動2017年工作計劃.jpg

  四是高水準規劃建設城市副中心。堅持規劃引領,抓好城市副中心總體城市設計和重點地區詳細城市設計的落地實施,高起點高品質完成通州區總體規劃和街區層面控規編制。加強政策整合創新,着力解決建設發展面臨的要素配給、資金平衡等突出問題,推進全面深化改革示範區建設。年底四大市級機關和相關市屬行政部門率先啟動搬遷,力爭行政辦公區一期工程主要建築3月底前結構封頂,啟動建設行政辦公區二期工程,同步完善行政辦公區相關配套設施。加快城市副中心功能完善和承載提升,圍繞基礎設施、生態環境、公共服務、産業升級等重點領域制定實施城市副中心重大工程行動計劃(2017年本),抓緊實施一批軌道交通、廣渠路東延段和東六環改造等城市道路聯絡線以及城市內部路網工程,規劃建設城市副中心與中心城聯絡景觀大道,開工建設通燕高速、京津高速及京津城際鐵路等綠化景觀提升工程以及西海子公園、東南郊濕地等25個綠化工程,全面啟動“兩帶、六片區”水務PPP項目建設,實現全區基本消除黑臭水體,加快推進北京五中、景山學校、安貞醫院、首兒所通州院區等優質教育醫療資源落戶通州,加快環球主題公園核心區建設,大力發展運河文化産業、創意産業,加快推進智慧城市和海綿城市建設。

  五是實現協同發展重點領域率先突破。推動北京新機場航廈順利實現封頂封圍,全面開工建設週邊交通和市政配套項目,加快建設京張鐵路、京沈客專、京霸鐵路、京唐城際鐵路、城際鐵路聯絡線、平谷線和豐臺火車站等一批軌道交通和鐵路工程,加快實施興延高速、延崇高速、國道109新線、承平等一批高速公路項目,基本建成首都地區環線主體工程,實現京秦、京開拓寬工程建成通車。制定永定河綜合治理和生態修復行動計劃,同步編制永定河流域生態保護禁限建設區域規劃,推進永定河綠色生態廊道建設。加快實施京津風沙源治理、太行山綠化等國家級重點生態工程,完成10萬畝京冀生態水源保護林和4萬畝京津保造林綠化任務,編制環首都國家公園體系規劃。集中構建“4+N”産業合作格局,積極推進曹妃甸産城融合先行啟動區項目開工建設,加快實施北京新機場臨空經濟區規劃,支援張承生態功能區綠色産業發展,深入開展與張承保三市16個縣(區)結對幫扶工作,推進天津濱海-中關村科技園起步區建設,繼續引導一批企業向重點合作園區轉移。加快出臺京津冀産業轉移疏解重點承接平臺建設的指導意見、産業疏解相關配套政策,發揮京津冀協同發展基金作用。

  六是紮實推進冬奧會、冬殘奧會和世園會籌辦工作。編制完成冬奧會、冬殘奧會賽事基礎規劃、賽事交付計劃,積極改造現有場館,開工建設國家速滑館、國家高山滑雪中心等部分冬奧會、冬殘奧會場館,進一步推動冰雪運動發展和普及冬奧知識。加快推進世園會各項建設任務,園區主要場館、世園村基礎設施全面開工,啟動世園村內酒店及公寓項目建設,基本建成園區內公共綠化景觀。啟動2020年世界休閒大會籌備工作。

  (二)堅決打好大氣治理攻堅戰

  深入研究大氣污染的成因和防治規律,加大力度治理大氣污染,積極回應人民群眾對清潔空氣、藍天白雲的期待。

  一是實現城六區和南部平原地區基本“無煤化”。全面實施散煤清潔替代,完成700個村煤改清潔能源項目。加快燃煤鍋爐改造,工業企業燃煤設施“清零”,全面淘汰10蒸噸及以下燃煤鍋爐。加大城市清潔能源運作保障,全面建成投運四大燃氣熱電中心,力爭建成陜京四線和西六環中段天然氣工程,不斷擴大新能源使用規模。加強“三級雙控”能源消費總量及強度的目標管理,充分挖掘全市540家重點用能單位的節能潛力。

  二是繼續嚴格控車減油。落實機動車總量控制年度任務,2017年底全市機動車保有量控制在600萬輛以內。執行京VI車用燃油標準,淘汰老舊機動車30萬輛,兩年以上計程車全部更換三元催化器。加強對高排放車輛的執法監管,進一步完善流動源排放快速執法程式。

  三是加快推進清潔生産。加快淘汰落後産能,集中整治鎮村産業小區和工業大院,清理整治2570家“散亂污”企業,全年關停退出500家以上一般製造業和污染企業。完成100家左右重點行業單位清潔生産審核評估,啟動實施第四批技改項目,在重點區域施工工地試點應用揚塵污染防治新技術。積極爭建國家碳交易中心,實現北京市場向國家統一市場平穩過渡。

  四是強化環境保護督察和環境監管執法。嚴格落實主體責任和監督責任,組建環保警察隊伍,全面實施環保督察巡視,着力解決“最後一公里”的執行力問題,確保各項治理措施落到實處。加強京津冀區域聯合監管執法,共同打擊各種環境違法行為,完善京津冀核心區域統一的空氣重污染預警會商和應急聯動機制,推動京津冀區域空氣品質共同改善。

專欄8.大氣治理壓煤、控車、治污、降塵主要措施

專欄8.大氣治理壓煤、控車、治污、降塵主要措施.jpg

  (三)認真落實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重點任務

  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引領新常態,加快推進關鍵性改革,着力解決制約發展的體制機制問題,持續深化服務業對外開放,更好發揮經濟體制改革的牽引作用。

  一是完成好“去”和“降”的任務。落實化解過剩産能實施方案,確保完成分流安置煤炭企業職工2105人的任務,支援首鋼集團化解外埠産能,退出處理危廢以外的全部水泥産能,支援分類處置50戶以上“僵屍企業”。落實國務院《關於積極穩妥降低企業杠桿率的意見》,加強重點區域、重點領域金融風險防控和掛牌整治,積極推進債轉股試點,進一步完善金融風險管理體系。有效降低企業經營成本,落實好研發費用加計扣除政策,繼續清理規範涉企收費和基金,統籌兼顧企業承受能力和保障勞動者最低勞動報酬權益,完善最低工資調整機制。

  二是持續深化“放管服”改革。着力取消下放重點領域、關鍵環節行政審批事項以及企業群眾辦事的各類前置條件,編制和公佈重點領域專項責任清單。深化投資項目審批改革,完善公共服務類建設項目投資審批改革試點,出臺《北京市投資項目線上審批監管平臺管理實施辦法》,所有投資項目審批事項實行一站式審批。基本建成全市統一的公共資源交易公共服務平臺體系,實現公共資源交易活動合法規範有序運作。持續推進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加強信用監管,實現“雙隨機、一公開”監管機制全覆蓋。推進“網際網路+政務服務”,開展公共服務事項管理服務標準化建設,推進公共服務模組化管理應用。進一步鞏固擴大“五證合一、一照一碼”改革成果,繼續擴大“多證合一”合辦範圍。

  三是不斷推動國企國資改革。健全國企國資改革“1+N”制度體系,出臺《完善市屬國有企業違規經營投資責任追究暫行辦法》等配套文件。以混合所有制改革為突破口,加大企業調整重組力度。推進首鋼國有企業綜合改革試點,選擇5-10家條件成熟的市屬國有控股混合所有制企業開展員工持股試點,積極推進國有企業退休人員社會化管理和非經營性資産集中管理處置試點。通過兼併重組、産權轉讓、關閉破産、清算登出等方式,大力壓縮企業管理層級,加快劣勢及不符合首都功能定位的國有企業退出。

  四是全面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以提升基層服務為重點全面開展分級診療工作,發展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健全完善基層醫療衛生機構運作及人員激勵新機制。全面實施醫藥分開,啟動高值醫用耗材陽光采購。按照規範准入、有效服務、依法監管、嚴格退出的原則,積極吸引社會資本舉辦非營利性醫療機構,重點支援醫療資源薄弱區域、緊缺專業領域社會舉辦醫療機構的發展。

專欄9.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

專欄9.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jpg

  五是積極穩妥推進價格改革。完善政府定價商品和服務領域價格動態調整機制,研究降低有形建築市場交易服務收費,規範調整部分醫療服務價格,按照國家部署繼續推進輸配電價等資源能源價格改革。

  六是加快推進服務業擴大開放。全部完成141項試點任務,做好服務業擴大開放體制機制創新案例歸集工作,穩妥向全市推廣先行開放措施,積極推出試點深化方案和新一輪開放措施,進一步加強對順義、朝陽試點示範區的政策投放與支援。加快推進利用外資和境外投資管理體制改革,研究修訂外商投資和境外投資項目核準和備案實施辦法。高水準規劃建設新機場口岸設施,加快推進通州口岸建設。落實《北京市服務貿易競爭力提升工程實施方案》,積極爭取出臺鼓勵文化貿易發展相關政策,繼續舉辦好京交會,進一步鞏固提升服務貿易發展優勢。深入落實國家“一帶一路”倡議,支援企業“走出去”,深化與中蒙俄經濟走廊沿線重點城市合作,務實推進一批境外産能合作項目。

  (四)全面推進創新驅動發展

  進一步落實《北京加強全國科技創新中心建設總體方案》,以政策整合創新、央地融合創新、區域協同創新為着力點,引領服務全國科技創新發展。着力建設全國文化中心,推動文化産業蓬勃發展。加快發展新經濟、培育壯大新動能,大力振興實體經濟,不斷提升以創新為支撐的首都高精尖經濟發展水準。

專欄10.北京加強全國科技創新中心建設總體方案

專欄10.北京加強全國科技創新中心建設總體方案.jpg

  一是狠抓政策整合創新。強化中關村示範區創新引領作用,深入開展示範性政策試點,進一步挖掘“1+6”、“新四條”等現有政策潛力,在科技成果所有權管理、企業跨境換股並購等方面探索“新六條”改革舉措。落實《北京市海淀區雙創示範基地工作方案》,大力推進中關村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綜合改革試點,支援中關村創業大街和智造大街發展,加快中關村大街改造提升,提供集約化、專業化的創新創業環境。推進中關村人才管理改革試驗區建設,制定實施更具吸引力的海外人才集聚政策。深化科研項目和經費管理改革,出臺實施細則簡化預算編制和評審程式,賦予科研單位和科研人員更大自主權。加快國家科技金融創新中心建設,完善創業投資引導機制,深化投貸聯動、外匯管理改革等試點,完成設立北京中關村銀行並對外營業,支援“新三板”、區域性股權市場發展,以資本為紐帶促進金融與科技深度融合。

  二是深化央地融合創新。聚焦提升原始創新能力,集中力量建設“三大科學城”。中關村科學城依託高校院所和中央企業,積極承接國家實驗室、“兩機”專項等重大項目,在資訊安全、空間科學、材料科學等領域爭取形成一批具有世界影響力的原創成果,持續拓展優化發展空間,打造原始創新策源地和自主創新主陣地。懷柔科學城積極推進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設,開工建設綜合極端條件實驗、地球系統數值模擬等2個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加快推進高能同步輻射光源、生物醫學成像、子午工程二期等3個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前期工作,啟動材料基因組、清潔能源材料等一批前沿交叉研究平臺建設。未來科技城着重聚集央企研發中心,引進國際創新創業人才,實施一批關鍵技術攻關項目,建設智慧城市試驗區,激發大型企業集團技術創新集聚區的發展活力。進一步落實院市合作、軍民融合等戰略協議,推進中國科學院聯動創新基地、北京奈米能源與系統研究所、北京生命科學所擴建等項目建設,創建中關村國家軍民融合創新示範區,推動形成央地高效合作、協同創新的良好格局。

  三是全面推進協同創新。落實國務院批復的京津冀全面創新改革試驗方案,在完善科技金融融合創新體系、優化創新型人才培養和引進等方面積極探索,研究推進相關改革措施落地實施。建立健全區域技術交易市場,促進技術成果在京津冀區域內有序流動、高效轉化。實施協同創新工程,聚焦生態環境建設、新能源開發應用、廢棄資源利用等重點領域開展聯合攻關,以工業設計、科技服務、文化創意等領域為重點,共同組織新技術應用示範。實施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京津冀協同創新共同體建設行動計劃,加快京津冀大數據綜合試驗區建設,在數據開放、數據交易、行業應用等方面開展創新探索,促進區域大數據産業協調聯動發展。

  四是推動文化産業蓬勃發展。加強全國文化中心建設,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前進方向,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保護好歷史文化名城“金名片”,推動恢復“一軸一線”魅力景觀,保護好南鑼鼓巷等歷史文化街區特色,加強“三山五園”歷史文化景區保護利用,支援老字號品牌傳承發展,統籌推進長城、運河、西山文化帶建設。促進文化與科技深度融合,在數字內容、虛擬娛樂、創意設計、新媒體等領域支援一批新興文化企業發展壯大,辦好北京國際設計周和文化創意産業博覽會,打造“北京創意”、“北京設計”等首都文化品牌。完善國家文化金融合作試驗區創建方案,健全首都文化投融資服務機制,繼續做大做強文化創意産業投融資平臺。推動區域文化産業提質增效升級,加快推進中國北京出版創意産業園區、國家文化産業創新實驗區、國家對外文化貿易基地、中國樂谷、懷柔影視産業示範區等文化創意産業示範區建設。

  五是做強生産性服務業。落實《關於進一步優化提升生産性服務業加快構建高精尖經濟結構的意見》,繼續壯大生産性服務業發展優勢。開展新一輪國家服務業綜合改革試點,以點帶面促進全市服務業發展。深入推進金融創新,構建綠色金融體系,推動設立綠色銀行專營機構,鼓勵發行綠色債券,支援設立綠色發展基金,鼓勵民間資本發起設立自擔風險的民營銀行、證券公司等金融機構。落實“網際網路+”行動實施意見,在“網際網路+”金融、商務、文化等15個重點領域培育新技術、新産品、新業態、新模式。出臺《促進總部經濟功能區發展的服務管理辦法》和《重點總部企業遴選服務辦法》,加強總部經濟運作監測分析,及時對接重點總部企業需求,在人才引進、成果轉化、投資便利等方面有針對性地做好服務。

  六是促進製造業實體經濟高端發展。貫徹落實《〈中國製造2025〉北京行動綱要》及相關配套政策,全面實施“三四五八”行動計劃,積極創建“中國製造2025”示範區,發揚“工匠精神”,努力促進製造業創新發展。編制《北京綠色製造行動計劃》,支援傳統優勢企業實施綠色製造和智慧製造技改,建設新能源智慧汽車産業園。以中關村新興産業前沿技術研究院為支撐平臺,加快建設中關村南部(房山)科技創新城。大力推動物聯網、大數據、雲計算等新一代資訊技術在製造業的深度應用,推動製造業企業向雲製造、分佈式製造、生産外包等方向轉型。建設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高精尖産業創新中心,深入實施高精尖産品目錄和企業技術改造指導目錄,鼓勵虛擬現實、智慧穿戴、智慧醫療等新業態拓展市場。加快落地一批高端製造項目,積極推動中國航發總部和研發中心、北京賓士發動機二廠區、機器人創新産業基地建設。

  (五)精準加力有效投資

  以230項市級重點工程為抓手,以促進民間投資為重點,補齊發展短板,完善城市功能,積極擴大有效投資,充分發揮好投資對經濟社會發展的關鍵作用。

  一是着力治理交通擁堵。編制《2017年緩解交通擁堵專項行動計劃》,切實保障城市交通運作總體安全平穩有序。加密城市軌道交通網,建成中低速磁懸浮交通示範線S1線、燕房線、西郊線,加快建設7號線東延、八通線南延等線路,通車里程超過600公里。推進姚家園路、長安街西延等城市道路建設,加快核心區微迴圈道路改造。加快建設大屯站等一批P+R公共停車場,全面開工建設望京綜合交通樞紐及二通廠等立體公交場站,建成南鑼鼓巷、前門等立體停車場,推進首鋼立體車庫設施示範建設,推進城市道路路側佔道停車管理體制機制改革,加大違章停車監督處罰力度,規範停車管理。新開和優化調整40條公交線路,完成西直門外大街等600公里自行車道和步道設施整治,營造良好的綠色出行環境。

  二是大力推進生態環境建設。加快構建大尺度綠色空間,全力推進環首都森林濕地公園建設,完成北京長城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區階段性試點任務,開工建設大通濱河公園、龍潭中湖公園改造及園外園生態環境提升三期工程等項目,建設一批城市休閒公園,新增造林16萬畝、城市綠地600公頃,建設城市休閒公園和郊野公園14處,恢復濕地1600公頃、新增濕地600公頃。加快垃圾污水治理,推進生活垃圾源頭減量和分類回收利用,建成阿蘇衛、順義、懷柔3個生活垃圾焚燒發電項目以及豐臺餐廚垃圾等處理項目,開工建設焦家坡垃圾綜合處理廠、房山建築垃圾資源化處理等項目,加快實施順義、大興、平谷、密雲污泥處置工程及上莊、豐臺河西再生水廠二期,完成57條段黑臭水體治理任務,全面消除建成區黑臭水體。進一步增強全社會節水意識,加快推進節水型城市建設。不斷提升城市供水能力,繼續推進南水北調及配套工程規劃建設,加快建設新機場供水幹線、大興水廠、石景山水廠等供水工程。

  三是持續激發社會投資活力。落實促進民間投資27條措施,推動京洽會60個推介項目落地,加大棚戶區改造項目吸引民間資本參與力度,城六區每區至少新增2個、其餘每區至少新增1個項目面向社會公開招標。規範PPP項目發起及實施流程,強化運營績效評價,在交通運輸、環境保護、醫療、養老等重點領域再推進一批PPP項目。保障民間投資合理用地需求,創新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項目供地政策,全面落實發展新産業新業態的供地政策。

  四是充分發揮政府投資引導放大作用。聚焦重點區域、重點領域,實施京津冀協同發展、城市副中心建設、城市治理、民生改善專項工程包、城市運作保障、高精尖産業等6方面項目,努力補齊短板,切實保障和改善民生。擴大以PPP項目補助、資本金注入、基金等方式安排的資金規模,直接撬動社會投資不低於1500億元。科學高效安排政府投資,狠抓開工率,爭取早帶動、早見效。

  (六)推動消費加快升級

  順應消費結構升級發展趨勢,大力發展以傳統消費提質升級、新興消費蓬勃興起為主要內容的新消費,突出標準引領,狠抓品牌創建,嚴格品質監管,擴大有效供給,深入挖掘消費潛力。

  一是提升生活消費。研究制定本市貫徹落實國家消費品標準和品質提升規劃的實施意見,促進大眾消費品創新和有效供給,集中打造“北京消費”系列品牌。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突出增加綠色優質農産品供給,圍繞吃的安全、吃的放心多做文章。落實提高生活性服務業品質行動計劃,推動生活性服務業“規範化、連鎖化、便利化、品牌化、特色化”發展。研究制定《新建住宅小區商業配套設施使用管理辦法》,落實蔬菜零售、便利店(超市)、家政、洗染等11個行業規範,滿足基本商業便民服務功能需求。建設100個“一刻鐘社區服務圈”,大力支援生活性服務業品牌連鎖企業進社區,因地制宜建設提升便民商業網點1000個,加快建設社區蔬菜直通車、社區菜店。研究制定進一步加快發展特色商業街的指導意見,培育發展符合北京城市功能定位的特色商業街,創新開展“時尚消費體驗季”等區域性特色促消費活動。

  二是做強服務消費。研究出臺進一步擴大旅游文化體育健康養老教育培訓等領域消費的政策措施,推進幸福産業服務消費提質擴容。推進一批高端旅游功能區建設,加快昌平、延慶、平谷、懷柔和門頭溝全域旅游示範區創建工作,提升房山世界地質公園發展水準,引導社會資本利用疏解騰退存量資源新增20處文化演出場所。以舉辦冬奧會、冬殘奧會為契機,以重大體育賽事為依託,培育新的體育消費熱點。鼓勵社會資本進入養老、醫療、健康等新興服務領域,通過提升服務品質、增加服務供給,不斷釋放潛在需求。提升72小時過境免簽政策和離境退稅政策實施效果,優化境外旅客購物退稅服務,繼續擴大外來消費。

  三是擴大網路消費。鼓勵發展“網際網路+”社區商業服務模式,實現線上交易、線下配送等精準化服務,提升市民消費體驗。推動電子商務和快遞服務下鄉進村入戶,引導郊區骨幹企業發展加盟店舖,鼓勵有條件的網點搭載充值、小額取現等便民服務。鼓勵老字號採用電子商務等現代流通技術擴大經營規模,更好地滿足不同層次的消費需求。積極申請跨境電子商務綜合試驗區,培育跨境電子商務産業園。加強網路購物執法監管力度,切實保護消費者的合法權益。

  (七)深入推進新型城鎮化

  以人的城鎮化為核心,以提升品質為關鍵,以體制機制改革為動力,加強政策整合創新,加大資源要素配置傾斜力度,促進新型城鎮化有序健康發展。

  一是確保國家新型城鎮化綜合試點任務取得階段性成果。紮實推進通州、房山、大興前兩批國家新型城鎮化綜合試點,建立健全新型城鎮化標準體系,努力在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集體建設用地統籌利用、跨區域生態合作共建、産城融合發展等方面加快突破,初步建立適應新型城鎮化的投融資體制和集體建設用地管理制度。加快制定順義、延慶、平谷金海湖鎮第三批國家新型城鎮化綜合試點實施方案,努力突破薄弱環節,確保2018年取得階段性成果。

  二是加快建設特色小城鎮。研究出臺支援社會力量加快本市特色小城鎮建設的有關意見,圍繞打造功能性特色小城鎮,強化規劃、土地、投資、財政等配套政策的整合創新,推動資源整合、項目組合和産業融合,增強特色小城鎮承接疏解、服務城市、帶動農村的功能。城六區以外每區選取1-2個鎮,加快規劃建設一批功能作用突出、生態環境優美、産業特色鮮明、體制機制靈活、人文氣息濃厚的特色小城鎮。完善“一鎮一企”建設模式,加快推動門頭溝區齋堂鎮、房山區長溝鎮、通州區臺湖鎮、平谷區金海湖鎮等鎮企合作項目落地實施。

  三是促進城市區域均衡發展。加快實施城鄉結合部建設三年行動計劃,全面推進“一綠”地區城市化建設,基本完成第一批朝陽6個鄉試點任務,積極推進第二批朝陽5個試點鄉和大興區舊宮鎮城市化建設,穩步啟動海淀區、豐台區、昌平區和首農集團試點工作,加快實施“二綠”地區城鄉一體化。全面提升城市南部地區發展水準,制定實施第三階段城南行動計劃,研究設立城市南部地區發展基金,全面提升城南基礎設施和生態環境品質,推動一批公共服務和産業項目向城南佈局。積極推進西部地區轉型發展,加快豐臺河西地區國家級産城融合示範區建設,全面啟動新首鋼高端産業綜合服務區北區建設,先行建設石景山景觀公園、首鋼工業遺址公園等生態景觀和工業遺存改造提升項目,開工建設冬奧廣場片區,啟動房山區水峪村、門頭溝區靈水村傳統村落修繕保護改造試點,加快煤礦關停地區産業轉型升級。

  四是提升農村地區發展水準。加快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向農村延伸,實施農村基礎設施“六網”改造提升工程和6萬戶農宅抗震節能改造,推進新型農村社區試點建設。加快建設300個美麗鄉村,支援發展生態服務型溝域經濟,打造一批高品質的休閒農場、景觀農業和農事活動,引導一批農家樂、民俗戶向特色民宿、鄉村酒店升級發展。大力推進“六個一批”精準幫扶,下大力氣抓好農民增收特別是低收入農戶增收工作,讓農民生活有更多更直接的改善。

  五是強化土地集約節約利用。健全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機制,探索創新工業大院的集體建設用地利用模式,推動試點範圍工業大院與城鎮土地同地同權。優化城鄉建設用地空間佈局,産業發展用地向園區集中佈置,農民安置用地優先向居住組團佈置。總結大興區西紅門鎮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改革試點經驗,積極爭取擴大試點範圍,鼓勵集體經濟組織以自主開發、聯營聯建等方式,對農村低效用地進行集約利用和騰退改造。積極推進農村宅基地和閒置房屋盤活利用,有序推進懷柔、密雲盤活農村閒置住宅試點,穩步推進農村閒置房屋發展健康養老、鄉村旅游等試點。

  (八)全力以赴保障和改善民生

  創新公共服務供給模式,促進基本公共服務均衡發展,突出重點、托住底線,讓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體市民,用實實在在的改善增強市民獲得感。

  一是保持就業穩定。進一步完善鼓勵用人單位招用補貼、自謀職業社會保險補貼等促進就業政策,制定新的促進就業資金管理辦法。推進高校畢業生、退役軍人、失業人員和農村轉移勞動力等各類群體創新創業,推動創業帶動就業,實現城鎮新增就業36萬人。

  二是強化社會保障。深化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制度改革,研究制定統一的城鄉居民醫療保險制度,力爭為全部新農合參保人員發放醫保卡,繼續落實好城鎮居民大病保險制度。執行好社會救助和保障標準與物價上漲掛鉤的聯動機制,基本建成北京市救助管理總站,推進市第二、第三兒童福利院建設,健全困難群體“兜底”保障機制。堅持“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的定位,研究建立符合國情市情、適應市場規律的房地産平穩健康發展基礎性制度和長效機制,嚴格落實本市房地産市場調控政策,培育和規範發展住房租賃市場,加大保障性住房、自住型商品房及中小套型普通商品住房用地的供應力度,籌集建設保障房5萬套、竣工6萬套,實現自住型商品房供地規模1.5萬套,完成棚戶區改造3.6萬戶。

  三是提高養老服務水準。深入落實《關於全面放開養老服務市場提升養老服務品質的若干意見》和《關於進一步促進養老服務業發展的實施意見》,加大政府投入,拓寬社會資本進入渠道,推進養老服務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構建覆蓋城鄉的多樣化的養老服務體系。制定北京居家養老標準,研究建立長期護理保障制度和子女照料臥床老年父母的支援政策,開展石景山政策性長期護理保險試點。完成街鄉鎮養老照料中心三年行動計劃任務,實現街鄉鎮養老照料中心在城區和郊區城關地區的全覆蓋,建設社區養老服務驛站200家。建成通州、房山2個區級養老機構,加快建設豐台區老年綜合服務中心,推動密雲、昌平養老機構開展前期工作。加快落實《關於推進醫療衛生與養老服務相結合的實施意見》,探索多種模式的醫養結合。

  四是優化公共服務供給。大力推進以立德樹人為根本的素質教育,通過新建、改擴建一批公辦幼兒園和扶持發展普惠性民辦幼兒園多渠道增加學前教育學位,通過推廣學區制、教育集團等辦學模式、城鄉義務教育學校標準化建設以及鄉村教師支援計劃和特崗計劃,持續促進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在功能承接區、居住人口集聚區增加中小學學位供給,開工15所、竣工25所中小學。加強殘疾人融合教育。深入推進健康北京建設,制定實施健康北京2030規劃綱要,落實全民健身實施計劃,大力開展群眾性賽事活動,支援延慶體育中心、門頭溝體育文化中心、石景山體育中心等區級設施建設。提升醫療服務水準,實施中醫藥治未病健康工程,落實院前醫療急救服務條例,加強重點傳染病和慢性病防控,加快推進區屬中醫醫院能力提升工程,優化婦幼保健服務,加快順義、平谷等區級婦幼保健院建設。積極推進文化惠民,加快市文化中心、北京國際戲劇中心等重大文化設施建設,大力扶持原創精品及現代文化主題創作,籌辦好中國戲曲文化周活動,舉辦首都市民系列文化活動,繼續深入開展“農村文藝演出星火工程”、“周末場演出計劃”等公益惠民演出活動,深入推動首都公共服務示範區創建。

  五是全力維護首都安全穩定。全面落實依法治國方略,建設法治中國首善之區。深入推進“平安北京”建設,完善立體化、信息化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全力抓好反恐防恐各項措施落實,依法嚴厲打擊各類違法犯罪活動,加強人員密集場所和大型活動的安全管理。加強重大決策社會穩定風險評估,有效排查化解社會矛盾糾紛。防範和遏制各類安全生産事故發生,啟動全市第一次安全生産重大風險源普查,狠抓安全生産責任制落實,完善隱患排查治理和安全預防控制體系,加快推進一批消防站建設,切實提升超大城市綜合消防應急救援能力。紮實推進國家食品安全城市創建工作,強化食品藥品全過程監管,讓群眾飲食用藥安全放心。積極推進依法行政,完善行政執法和監督體系,推動執法責任落實。努力營造安定祥和的社會環境,全力以赴做好黨的十九大、國家重大主場外交活動等服務保障工作。

  各位代表,2017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任務艱巨而繁重,我們要切實增強“四個意識”特別是核心意識、看齊意識,堅決貫徹落實中央各項決策部署,在中共北京市委的直接領導下,自覺接受人民代表大會指導監督,積極聽取人民政協意見建議,緊抓機遇,求真務實,勇於擔當,開拓創新,為加快建設國際一流的和諧宜居之都做出更大貢獻,以優異成績迎接黨的十九大勝利召開。

分享:
相關解讀
相關政策

您訪問的連結即將離開“首都之窗”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