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務公開 > 政策公開 > 政府文件 > 2016年以後政府文件 > 市政府文件
  1. [主題分類] 城鄉建設、環境保護/城市規劃
  2. [發文機構] 北京市人民政府
  3. [聯合發文單位]
  4. [實施日期]
  5. [成文日期] 2001-03-12
  6. [發文字號] 京政發〔2001〕10號
  7. [廢止日期]
  8. [發佈日期] 2001-03-12
  9. [有效性]
  10. [文件來源] 政府公報 年 第期(總第期)

北京市人民政府關於印發北京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個五年計劃綱要劉淇市長關於北京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個五年計劃綱要報告的通知

字號:        

京政發〔2001〕10號

各區、縣人民政府,市政府各委、辦、局,各市屬機構:

  現將市第十一屆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通過的《北京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個五年計劃綱要》和劉淇市長《關於北京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個五年計劃綱要的報告》印發給你們,請認真組織落實,並按照劉淇市長在市政府第四次全體會議上提出的關於“認清形勢、堅定信心,統攬全局、把握重點,狠抓落實、乘勢前進;大膽解放思想,勇於求實創新”的總體要求,努力完成市第十一屆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通過的各項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任務。

二〇〇一年三月十二日  


北京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個五年計劃綱要

(2001年2月10日北京市第十一屆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批准)

序  言

  “九五”計劃的圓滿完成和現代化建設第二步戰略目標的勝利實現,標誌著首都發展開始跨入一個新的歷史階段。今後五至十年,是首都現代化建設承前啟後、繼往開來的關鍵時期。根據《中共北京市委關於制定北京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個五年計劃的建議》編制的《北京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個五年計劃綱要》,是北京市進入新世紀的第一個五年計劃,是首都開始實施現代化建設“新三步走”戰略部署的第一個五年計劃,也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初步建立後的第一個五年計劃。綱要對“十五”時期全市發展的方向、目標和重點做出了總體部署,是指導全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綱領性文件,也是制定其他各項發展規劃和政策的重要依據。

  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總體目標

  (一)首都發展的新起點

  “九五”時期,是北京市認真貫徹中央一系列指示精神,確立首都經濟發展戰略並取得重大突破的重要時期;是積極探索和實踐現代化國際城市發展之路,首都功能不斷增強、國際地位空前提高的重要時期;也是全市經濟發展成效顯著、城市建設闊步前進、人民生活提前跨入小康,社會經濟生活出現歷史性重大變化的時期。五年來,在黨中央、國務院的親切關懷和領導下,市委、市政府團結帶領全市人民,解放思想,開拓進取,勵精圖治,勝利完成了“九五”計劃,提前實現了現代化建設第二步戰略目標,在經濟、社會發展各個領域都取得了令人鼓舞的巨大成就。全市經濟年均遞增10%,生産力水準邁上了一個大臺階。2000年實現國內生産總值2460.5億元,每人平均國內生産總值達到2700美元。經濟結構調整取得較大成效,“三、二、一”的産業發展格局全面形成,第三産業比重提高到58.3%,高新技術産業快速成長。經濟增長的品質和效益顯著提高。城市發展初步實現向“建管並重”轉變,基礎設施發生歷史性飛躍,瓶頸制約大大緩解,五年累計完成投資1382億元,比“八五”時期增長1.8倍。一大批現代化公共建築建成使用,環境品質有所好轉,城鄉面貌日新月異。各項改革持續深化,在一些重點領域實現了新的突破,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初步建立。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對外開放格局進一步發展,經濟、科技、教育、文化領域的國際交流更加活躍,一系列重大國際國內活動的成功舉辦,向全國和世界展示了北京新的發展形象。各項社會事業蓬勃發展,社會綜合發展水準位居全國前列。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設取得新的進展。

  “九五”計劃的圓滿完成和現代化建設第二步戰略目標的勝利實現,標誌著首都綜合發展水準已歷史性地站在新起點上,開始進入由工業化中後期向知識經濟跨越、加快社會主義現代化進程的新的發展階段。

  值得重視的是,在發展中還存在著一些問題,主要是:産業結構特別是工業結構與首都功能和市場需求的要求不能完全適應;部分國有企業經營機制不活、發展活力不強;城市現代化建設與歷史文化名城的保護還不夠協調;水資源供求緊張的矛盾突出;環境治理的任務艱巨;城市基礎設施供給不足,管理水準亟待提高;城市發展不平衡,南部地區、衛星城和邊緣集團建設總體上滯後,市區人口和産業過於密集;就業壓力仍然較大,社會保障體系尚不完善;影響社會穩定和公共安全的因素時有出現等等。這些問題需要在“十五”期間下大力氣加以解決。

  (二)世紀之初的新課題

  今後五到十年,我們既面臨嚴峻的挑戰,更有著難得的機遇。新技術革命和經濟全球化步伐加快,將為北京開發轉化科教、智力等戰略優勢資源,實現首都經濟更快更好地發展帶來新的機遇;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和市場開放的加速推進,將為北京發揮優勢,積極主動地參與國際分工與競爭,提高發展水準提供新的條件;全國城鎮化步伐加快和西部大開發戰略啟動,將為北京加快發展提供更大的空間,創造更多的機會;中關村科技園區和商務中心區的大規模開發建設,將推動多方面要素的聚集和擴散,為首都産業結構優化升級和經濟長期快速增長注入新的巨大活力;全力申辦2008年奧運會,將加快首都現代化、國際化的進程,為進一步提升國際地位和城市形象提供新的契機。

  面對新的環境和條件,切實抓住機遇,積極應對挑戰,加快發展步伐,率先在全國基本實現現代化,既是新世紀黨中央、國務院對首都建設的戰略要求,也是首都現代化建設實踐步入新階段面臨的重大課題。根據黨的十五大確定的“新三步走”戰略部署,未來五十年首都現代化建設的戰略步驟是:第一個十年打好基礎,到2010年,率先在全國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構建起現代化國際大都市的基本框架;第二個十年鞏固提高,到2020年,基本建成現代化國際大都市,使北京的現代化程度大大提高再用三十年的時間,即到21世紀中葉建國一百週年時,使北京成為當代世界一流水準的現代化國際大都市。

  (三)未來十年的發展定位和戰略目標

  新世紀的第一個十年,是北京實施現代化建設“新三步走”戰略的重要時期。全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總體思路是:著力實施科教興國、可持續發展、城市化和中關村開發戰略,在加強政治、文化和國際交往中心功能的同時,大力發展首都經濟,實現國內生産總值比2000年翻一番,大力推進體制創新和科技創新,建設全國知識經濟發展基地,顯著提高“四個服務”水準,建首善之區,創一流城市,率先在全國基本實現經濟、社會和城市的現代化。

  基本實現首都經濟的現代化。到2010年,每人平均國內生産總值達到6000美元以上。經濟結構實現優化升級,第三産業比重達到62%,高新技術産業佔全市國內生産總值的比重達到15%。基本實現農業現代化。建成中關村科技園區,建立起面向世界、服務全國的知識創新體系和機制,使北京成為全國知識經濟發展基地。建立起比較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開放型經濟體系。

  基本實現首都社會的現代化。到2010年,全社會研究與開發投入佔國內生産總值的比重保持在5%以上。基本實現經濟和社會信息化,每百人擁有電腦數量超過20台。構建終身教育體系,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到50%以上。形成與不同需求相適應的多層次的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全市人口平均期望壽命達到75.4歲。建成具有世界一流水準的文化、體育設施服務體系。居民生活達到初步富裕。

  基本實現首都城市的現代化。初步形成功能完善、佈局合理的城市體系,形成現代化與古都風貌和諧結合的國際大都市城市格局。建成商務中心區,使之成為重要的國際商務活動中心。城市基礎設施基本完善,城市管理和服務實現規範化、高效化。建設形成良好的生態環境。

  (四)“十五”時期的主要任務和預期指標

  “十五”期間,在指導思想上要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黨的基本路線為指導,認真貫徹江澤民同志“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中央的一系列重要部署,以發展為主題,以結構調整為主線,以改革開放和科技進步為動力,以提高人民生活水準為根本出發點,推動首都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促進社會穩定和全面進步,為率先在全國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奠定堅實的基礎。

  在指導方針上要著力把握好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堅持發展是硬道理,大力發展首都經濟。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不動搖,繼續做好發展以知識經濟為方向、高新技術産業為核心的首都經濟這篇大文章。堅持速度與效益、數量與品質、規模與結構的統一,深入推進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積極促進經濟增長方式轉變,既保持較快的增長速度,又不斷提高經濟增長的品質和效益,全面增強首都經濟的綜合實力、發展活力和國際競爭力,積極進取,大膽創新,走出一條具有時代特徵、中國特色、首都特點的生機勃勃的發展路子。

  第二,堅持建首善、創一流,保護世界歷史文化名城,建設現代化國際大都市。瞄準國際先進水準,以建首善之區、創一流水準要求各個方面、貫穿各項工作,不斷提高“四個服務”的檔次和水準,鞏固和拓展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和國際交往中心的功能,加快首都城市化、現代化、國際化進程。堅持正確處理好現代化建設和保護古都風貌的關係,不斷地向全國和全世界展現出歷史文化名城的新的進步、新的風貌和新的成就。

  第三,堅持大力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加快改革開放和科技進步。加快體制創新,繼續深化市場取向的改革,充分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推進國有經濟佈局和所有制結構調整,使生産關係更加適應生産力發展的要求,進一步解放和發展生産力。加快科技創新,充分發揮科學技術作為第一生産力的決定性作用和首都的比較優勢,優先發展教育,大力促進科技進步和人才培養,推進經濟體制和經濟增長方式的兩個根本性轉變,實現首都經濟和技術的跨越式發展,搶佔21世紀發展的制高點,增強在經濟全球化發展中的競爭力。

  第四,堅持以人為本,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提高人民生活品質。注重處理好人與自然、人與環境的關係,促進經濟、社會、人口、資源、環境的協調發展。堅持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改進城市管理和服務,完善社會發展體系,促進社會全面進步,不斷提高廣大人民群眾的生活水準和品質。要把解決大氣污染、水資源緊缺、交通擁堵、危舊房改造等重大問題,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採取更加有力的措施,努力把北京建設成為空氣清新、資源節約、環境優美、生態良好、人居和諧的現代文明城市。

  第五,堅持兩手抓、兩手都要硬,正確處理改革、發展、穩定的關係。切實加強精神文明建設,加快推進民主法制建設,實現兩個文明的共同進步。正確把握髮展轉型期、體制轉軌期和結構優化期的特點,妥善化解各種社會矛盾,有效維護首都的政治穩定和社會安定。把提高人民生活水準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充分調動和保護人民群眾的積極性、創造性和主動性,為首都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提供強大動力和重要保障。

  “十五”期間,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主要任務是:加快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全面增強首都經濟整體競爭力;著力建設中關村科技園區,推動首都經濟和社會信息化;推進首都教育現代化,努力培養造就高素質人才;加強城市建設和管理,構建現代化國際大都市基本框架;高度重視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實現經濟、社會與人口、資源、環境協調發展;繼續深化各項改革,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全方位拓展開放型經濟,提高對外開放的品質和水準;進一步完善社會保障體系,明顯改善城鄉人民生活;大力發展先進文化,促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切實加強民主法制建設,確保首都政治穩定和社會安定。

  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主要預期指標是:

  經濟發展。國內生産總值年均增長9%左右,到2005年達到3700億元(2000年價格)。經濟結構初步實現優化升級,2005年一、二、三次産業的比重為2.7:37.3:60。地方財政收入年均增長10%以上。

  創新能力。2005年,全社會研究與開發投入佔當年國內生産總值的比重達到5%左右,高新技術産業增加值佔國內生産總值的比重達到12%左右,工業新産品産值率達到30%以上。

  社會發展。全市戶籍人口年均自然增長率為1.3‰左右,到2005年全市戶籍人口控制在1160萬人以內。五年新增城鎮居民就業崗位100萬個以上,基本形成覆蓋全社會的社會保障體系,城市登記失業率控制在2%左右。全市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到50%左右。

  人民生活。城鎮居民和農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實際增長6%以上。城鄉居民的低收入面縮小。到2005年城鎮居民每人平均住房使用面積達到18平方米。全市每人平均期望壽命達到75歲。

  城市發展。到2005年郊區城市化率達到45%以上。全市城市化率達到75%左右。

  環境保護。到2005年市區主要大氣環境品質指標年均值達到國家空氣品質二級標準,污水處理率達到90%,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到98%。全市林木覆蓋率達到48%,城市綠化覆蓋率達到40%,城市每人平均公共綠地面積達到15平方米。

  二、推進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

  “十五”期間要按照首都經濟的發展方向,大力發展以高新技術産業為主導的科技型經濟,以完善城市功能為標誌的服務型經濟,以豐富文化資源為依託的文化型經濟,以參與國際競爭為目標的開放型經濟,形成符合首都功能要求、體現資源比較優勢的經濟結構,形成在開放的市場競爭中具有靈活應變能力和動態自我調整能力的調整機制。通過調整優化産業結構和佈局,大力發展非公有制經濟,加速國民經濟和社會信息化,顯著增強首都經濟的整體競爭力和發展活力,實現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

  (一)加快産業結構優化升級

  産業結構優化升級的方向是:以大幅度提升産業綜合競爭力為目標,突出發揮科技進步和信息化對産業升級的推動作用,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産業,積極推進農業現代化,實現三次産業全面升級,形成符合首都功能要求市場適應性和競爭力強的産業結構。

  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促進服務業結構優化。加強首都優勢資源的開發和轉化,合理引導資源配置,拓展服務業發展空間。大力發展知識密集型和以優勢資源為基礎的現代服務業,改造提升傳統服務業,優化服務業結構,提高整體發展水準。

  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優先發展資訊服務和中介服務等知識密集型服務業。以資訊技術開發應用為基礎,加強資訊資源開發利用,不斷開拓資訊服務的新領域,重點發展通信、網路、傳媒、諮詢等各種類型的資訊服務業;培育和規範市場,大力發展會計、審計、評估、法律服務等中介行業。加快發展金融業,大力推進金融業的市場化和國際化,加快金融制度和金融産品創新,積極拓寬金融服務領域,促進銀行、證券、基金、信託、保險、融資租賃等現代金融業務發展。適應消費需求升級,積極發展為城鄉居民生活服務的新興服務業。加快發展旅遊業,大力開拓國際國內旅遊市場,積極開發會展旅遊、都市旅遊、修學旅遊、度假旅遊、科技旅遊等新的旅遊産品,加快市級旅遊度假區等旅遊項目的建設,進一步規範旅遊市場,改善旅遊綜合環境,不斷提高旅遊行業的服務品質和服務水準,使旅遊業成為重要的支柱産業;積極促進和引導文化娛樂、體育健身、醫療保健等服務業發展;以住宅建設為重點,大力培育房地産市場,逐步理順商品房價格,促進房地産業穩定健康發展;推進物業管理體制改革,拓展社區服務功能,促進社區服務業發展。加快發展農村服務業。大力發展面向國際國內市場、具有外向輻射功能的服務業,拓展現代服務業的發展空間,重點發展教育培訓、會議展覽、國際貿易、現代物流等行業。

  改造提高傳統服務業。積極運用現代經營方式、服務技術和管理手段,改造提高商貿流通、交通運輸、社會服務等傳統服務業。積極引導商業功能結構、網路結構和經營業態調整,重點發展適應首都特點、增強輻射功能的商業和提高居民生活品質的服務業。規範農貿市場、農副産品批發市場、舊貨市場、再生資源集散交易市場和租賃市場,大力發展連鎖經營、物流配送、電子商務、代理分銷、廠商直銷等新型行銷方式和服務方式,顯著提高流通業的現代化水準和競爭力。以建立現代化綜合交通運輸體系為目標,加強公共運輸網路和現代化物流基地建設,完善運輸線路和場站,改進技術裝備和運輸管理,提高交通運輸業發展水準。

  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産業,促進工業結構優化升級。繼續把工業結構的整體優化和升級作為産業結構調整的重點,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圍繞實施“首都二四八重大創新工程”,依託科技進步,全面推進技術創新,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産業,廣泛應用高新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改造提升傳統行業,積極發展都市型工業,力爭用五年的時間基本實現工業結構的優化升級。

  加速發展高新技術産業,形成國民經濟新的支柱。加快發展基因工程、生物晶片、超大型積體電路、奈米技術、航太技術等高新技術,力求取得突破性的成果並形成産業規模,使首都高新技術産業的發展水準在全國處於領先地位。重點發展電子資訊、生物工程和新醫藥、光機電一體化、新材料、環保與資源綜合利用五大行業,著力開發培育一批擁有自主知識産權的名牌高新技術産品,搶佔産業發展制高點,參與國際高新技術産業的分工與競爭。抓緊建設軟體、微電子、電子及通訊、電腦及網路、奈米材料、光機電一體化、生物晶片及新醫藥、燃料電池、高清晰度數字電視、液晶螢幕等十個高新技術産業基地,形成高新技術産業密集增長的格局。近期要加快八大處科技園、林河工業開發區、亦莊科技園等園區建設,推進北方微電子産業基地的加速形成。

  廣泛利用高新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改造提升傳統工業。著重實施好首鋼優化重組、燕化乙烯改擴建、新型吉普及環保汽車開發、電廠燃料及燃燒系統清潔化、機床數控化、包裝印刷升級、節能環保型家電、建材功能化、無害化環保設備、精細化工産業化等十項傳統産業升級改造工程,提高傳統行業的科技含量,實現産品的升級換代。積極發展食品飲料、服裝、包裝印刷、工藝美術及旅遊産品、傢具等都市型工業,為城市生産和生活提供配套服務。對於不符合首都功能要求、缺乏市場前景和競爭力的行業和産品,要有序轉移或淘汰。“十五”期間要繼續壓縮部分行業過剩生産能力,限制發展普通化學原料及化學製品製造、普通化學纖維製造、普通橡膠製品、黑色金屬冶煉等行業,基本淘汰金屬採礦、煉焦、化學制漿、製革等行業和“五小”工業,堅決依法關閉産品品質低劣、浪費資源、污染嚴重、不具備安全生産條件的廠礦企業。加快淘汰落後設備、技術和工藝。

  繼續堅持“抓大放小”,優化企業組織結構。按照一體化或多元化經營的方向,根據專業化分工和規模經濟的要求,積極引導和推進企業組織結構調整,著力培育和發展一批跨地區、跨行業、跨所有制和跨國經營的大公司、大企業集團,增強資本運作、開發、創新、市場行銷能力,帶動行業發展和升級。制定鼓勵中小企業發展的政策措施,積極扶持和引導中小企業特別是科技型企業向“專、精、特、新”的方向發展,對國有小企業繼續採取改組、聯合、兼併、承包經營和股份合作制、出售等多種形式進行股權改革和資産重組。完善企業的市場退出機制,對沒有市場、長期虧損、資不抵債、扭虧無望的企業依法實施破産。

  提高建築業發展水準,增強市場競爭力。進一步提高建築施工企業的技術和管理水準及隊伍的整體素質。大力開拓國內和國際建築市場,加強對外工程承包和勞務合作,拓展建築業發展空間,提高市場佔有率。加強建設工程的設計、施工、監理、驗收管理,提高工程品質,促進建築業健康發展。規範建築市場,按照公開、公平、公正的原則,形成開放、競爭的建築市場體系。健全建築市場管理體制和法規,完善建設工程招投標制度,加強市場監管,規範市場主體行為,培育和發展建築中介服務組織和建築要素市場,為建築業健康發展創造良好環境和條件。

  全面實施科教興農,積極推進農業現代化和農業可持續發展。“十五”時期,要按照面向市場、依靠科技、增加效益、富裕農民的要求,加快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調整,逐步形成結構合理、功能完善、生態良好的都市型郊區經濟。繼續堅持和穩定黨在農村的基本政策,加快農村土地制度法制化建設,推進農村稅費改革,多渠道增加對農業和農村的投入,確保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和農村穩定,為在全國率先基本實現農業現代化奠定基礎。

  積極調整農業結構。大力發展生態農業,推進種植業由糧經二元結構向糧經飼三元結構轉變。加快發展生態型養殖業,擴大經濟作物種植面積。大力發展農産品加工業,提高加工深度和附加值。引導和鼓勵農業生産從産中向産前、産後延伸。擴大綠色食品生産,建立綠色食品生産基地。加強農業污染防治,減少農藥、農膜、化肥等對生態環境的破壞。進一步發展精品農業、設施農業、籽種農業、創匯農業、加工農業、觀光休閒農業,提高農業的綜合生産能力和比較效益。

  大力推進農業科技創新。健全農業科技創新體系,完善農業技術推廣機制,組織實施好農業科技攻關和産業化工程,爭取在現代生物技術、農産品儲藏加工技術、現代農業資訊技術和現代農業設施裝備技術方面取得重大進展。建設形成一批現代高效農業園和現代農業企業,推進農業高新技術産業化。

  健全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扶持和培育農産品加工、批發市場、貿易組織三類龍頭企業,大力發展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提高農民進入市場的組織化程度。建立現代化的農産品市場體系和農産品品質標準體系,完善産地批發交易市場,促使農産品貨暢其流。

  推進鄉鎮企業二次創業。加強體制創新,促進鄉鎮企業資産重組,建立現代企業制度。鼓勵企業加大技術改造力度,實現産業升級和産品更新換代,帶動郊區二三産業發展。以區縣工業園區和鄉鎮工業小區為重點,積極引導鄉鎮工業集中發展,提高土地資源利用效益,促進農村工業化、城市化、現代化,逐步縮小城鄉差距。

  因地制宜地發展山區特色經濟。在保護好山區生態環境的同時,加強山區資源綜合開發,培育發展特色産業,加快山區農民增收致富步伐。繼續以山區水利富民工程推動開髮式扶貧,實施財稅、信貸、電力等方面優惠政策,支援山區建設,努力改善山區生産和生活條件,縮小與平原地區的差距。動員和組織全市各行業積極支援山區發展。

  (二)調整優化産業佈局

  按照城市各區域的功能要求、資源特點和比較優勢,引導資源合理配置和産業梯度發展,逐步形成由中心城區第三産業密集區、環城高新技術産業帶、平原現代農業區、現代加工工業區組成的産業空間佈局體系。“十五”期間要按照服務城市功能、發揮比較優勢、合理利用資源的原則,以工業佈局調整為重點,推進全市産業佈局的合理化,促使各具特色的區域經濟協調發展。

  中心城區第三産業密集區。城市四環路以內,除保留少部分清潔型高新技術企業、方便人民生活的都市型工業企業和大企業大集團的總部及研發、銷售中心外,主要發展各類知識密集型服務業和金融保險、商品流通、郵政電信、文化體育等服務業。

  環城高新技術産業帶。沿公路一環,以中關村科技園區“一區五園”為主體,集中發展高新技術産業,形成高新技術産業密集增長的基地。同時大力發展科技、教育等知識密集型服務業以及為居民生活服務的行業。加強規劃和政策引導,促進各園區相對分工、合理髮展。在發展中關村科技園區的基礎上,規劃發展以生物醫藥和醫療裝備研究開發為特色的京西生物醫藥創新帶、以航太技術為特色的京南航太科技園、以生物醫藥研發和醫學科學創新為特色的宣武先農壇醫學科學城和以基因研究與應用為特色的順義基因科技園。沿八達嶺高速公路、京密路和京津塘高速公路方向,建設科技成果轉化基地,為發展高新技術産業提供廣闊空間。

  平原現代農業區。以劃定的基本農田為基礎,著重搞好現代農業生産能力建設,根據資源特點和比較優勢,發展各類現代農業和以農産品為對象的加工業,形成現代都市型農業生産和加工基地。在規劃的城市綠化隔離帶、平原生態圈,要以保護生態環境、形成生態屏障為出發點,主要發展林果、畜牧、旅遊和其他符合生態要求的綠色産業。

  現代加工工業區。以區縣工業園區和重點鄉鎮工業小區為依託,吸納本地工業集中發展,承接市區工業轉移,成為現代製造業基地。依據區域功能規劃要求和現實基礎條件實行相對分工佈局,北部和東北部集中發展電子資訊、汽車、食品飲料、輕紡服裝和環保産業等;南部和東南部集中發展機電、醫藥、光機電一體化産業等;西部集中對現有的石化、冶金、建材等行業進行調整改造。積極引導和支援鄉鎮企業向區縣工業園區和小城鎮集中發展。搞好區縣工業園區和重點鄉鎮工業小區功能開發和基礎設施建設,規範園區的管理和服務,為産業的集中發展和區域特色經濟發展提供良好的條件。

  加快城區工業企業搬遷調整。進一步加大搬遷調整力度,推進四環路內工業企業分期分批有序搬遷。爭取用五年左右的時間使規劃市中心區內的工業用地比例由目前的8.74%降至7%,達到削減市區工業污染物排放總量目標,基本解決工業企業污染擾民問題。搬遷調整要與技術創新、國有經濟戰略性改組、利用外資、區縣工業園區建設等方面的要求緊密結合,防止簡單的空間位移,實現高效益高水準發展。繼續落實好各項扶植政策措施,為搬遷調整創造好的環境和條件。

  (三)推進所有制結構調整

  加快國有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和大力發展非公有制經濟,是推進首都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的重要任務,是增強發展活力的重要途徑。“十五”時期要在所有制結構調整方面邁出更大步伐。

  積極調整國有經濟佈局。按照有進有退、有所為有所不為的原則,大力推進國有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加強國有經濟需要控制的領域,通過國有資産重組和結構調整,使國有經濟向關係國家安全、經濟命脈的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集中,向優勢、高效的大企業和企業集團集中。在其他行業領域中通過資産重組,逐步降低國有經濟的比重。推動國有資本從一般加工工業、商品流通業、餐飲服務業等競爭性領域有序退出,按照先一般行業後重點行業、先中小企業後大型企業的順序,推動國有資本逐步退出,減少國有獨資或國有控股企業數量。

  大力發展非公有制經濟。切實改善非公有制經濟特別是個體私營經濟的發展環境和條件,依法保護其合法經營,促進公平競爭。要在企業開辦、土地使用、資金融通、進出口權獲得等方面,不分所有制,一視同仁、同等待遇,並在技術、管理、培訓等方面對非公有制經濟提供必要的幫助。進一步放寬投資領域的限制和市場準入,除關係國家安全和必須由國家壟斷的領域外,其他領域都允許社會投資。鼓勵非公有制經濟進入基礎設施、物業管理、環境衛生、教育及技術服務等公共服務領域。加快服務業市場化、社會化步伐,打破一些服務行業的壟斷經營,引導和促進非公有制經濟和多方面社會投資進入。建立和完善貸款擔保體系,為非公有制經濟提供規範的信貸服務和融資渠道。鼓勵私營企業進入資本市場,允許收購各類上市企業。支援私營企業依法從事國際貿易業務。

  加強非公有制經濟與國有經濟的融合。在股權明晰的前提下,鼓勵不同所有制企業參股、聯營、承包、合作。鼓勵非公有制經濟參與國有企業的資産重組,擴大非國有資本的比重,支援非公有制經濟對國有企業進行收購、兼併、租賃、承包等。

  (四)加速首都經濟社會信息化

  積極追蹤世界信息化潮流,加強資訊網路基礎設施建設,開發、應用先進資訊技術,充分發揮其滲透、輻射作用,加快國民經濟和社會各領域的信息化進程,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實現産業升級和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使首都信息化水準繼續保持國內領先地位。

  建設國際水準的資訊網路基礎設施。建成北京市寬頻IP城域網。繼續建設以光纜為主體的首都傳輸骨幹網。建設完善大容量的首都地區電話網,發展新一代行動通訊,開發基於IP技術的多種業務。有線電視網在完善光纜環行幹線的基礎上,建設好通向遠郊區的光纜幹線,滿足雙向有線電視業務和數據傳輸業務的需求,擴大普及率,開展互動式服務等業務。加快各領域資訊網建設,建設好廣域網、局域網和園區網,保證國家統一建設的重大信息化應用系統的互聯互通。完善公用資訊平臺服務功能,增強、完善網際網路交換中心能力,實現電腦網的無縫、高速高效和安全互連。推進電信網、有線電視網和電腦網“三網”融合,大力發展寬頻接入,促進全市各部門、各企事業單位的資訊系統和數據庫聯網,實現網路資源共用。以北京站、北京西站、北京綜合郵件處理中心為主,加強郵政設施建設,完善北京郵政網路功能,合理佈局郵政網點,滿足首都經濟建設和市民用郵需求。

  加強資訊技術的研究開發。集中首都的資訊科研力量,研究開發一批關鍵技術。重點搞好寬頻網和網路應用整合、多媒體、資訊系統整合、無線數據通信等關鍵技術和數據加密、身份認證、防病毒等資訊安全技術的研究開發。加快先進資訊技術的引進、消化和吸收,大力開發具有自主知識産權的支撐軟體,提高信息化裝備水準和系統整合能力。

  加快資訊技術應用,推進各領域信息化。推進政府行政管理信息化,建設形成覆蓋全市各級政府機關的電腦網路,實現部分政務網上辦公,提高辦事效率。推進社會公共服務信息化,加強社會公益性的信息化建設,建立完善的城市基礎數據庫系統,在公共收費管理和服務領域,大力推行IC卡系統,大力發展遠端教育和遠端醫療,推廣網上查詢、網上預訂、網上宣傳等面向大眾的資訊服務,提供多樣化的資訊産品;加強檔案館、圖書館、博物館等公共文化設施的資訊技術應用,提高信息化水準和面向社會的服務能力,促進資訊資源共用。推進企業生産經營信息化,重點應用數字技術促進産業升級;應用電腦管理和輔助設計技術,改造傳統生産流程和裝備工藝;應用網路技術,提高企業行銷能力和水準。積極促進金融、財稅、貿易、工商管理等領域的信息化,加快發展電子商務。“十五”時期著重建設數字北京工程,加快電子商務工程、電子政務資訊系統、科教資訊系統、勞動社會保障和社區服務資訊系統等應用系統工程建設,基本形成比較完善的資訊應用服務體系。加快電腦和網路知識普及在各級各類學校中,全面推行電腦和網路教育。加強信息化知識宣傳,促進信息化知識和技能在全社會普及,顯著提高全民信息化意識和素質。加強信息化法制建設。

  三、拓展開放型經濟

  抓住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帶來的新機遇,以更加積極的姿態迎接激烈國際競爭的挑戰,發揮優勢,趨利避害,進一步開拓國際市場,拓寬利用外資的領域,實施“走出去”戰略,在更高水準上完善全方位、寬領域、多層次的首都對外開放格局,提高對外開放的品質和水準,實現開放型經濟與經濟增長和結構升級的相互促進。

  (一)積極適應世貿組織規則要求

  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對各個領域的發展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深入研究世界貿易組織規則,根據規則要求清理和調整有關政策法規,按照我國的對外承諾,對我市農業、工業、服務業分門別類地制定對策措施,增強國際競爭力。充分運用多邊框架下能夠享受的制度與政策,調整政府促進投資、貿易的方式,構築有效的産業保護體系和經濟安全體系。加快投資、審批等市場準入方面的制度改革,加強知識産權保護,完善政策法規體系,增加透明度,創造公平的市場競爭環境,基本形成與國際慣例接軌的管理體制和政策法規機制。大力推行ISO14000環境管理認證體系,顯著提高出口産品的環境品質水準,改善競爭條件。加強對國際市場動態和世界經濟發展趨勢的研究,增強在國際競爭中的主動性和應變能力。

  (二)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

  積極創造條件,擴大開放領域,加快推進商業、貿易、旅遊、金融、保險、教育、文化、衛生、中介等服務領域的對外開放。以吸收外商直接投資為重點,進一步擴大利用外資,把利用外資與經濟結構調整、城市開發建設有機結合起來,提高利用外資的效益和水準,爭取“十五”期間實際利用外資規模比“九五”時期有更大增加。加快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等重點區域建設,以中關村開發、商務中心區建設和申辦奧運會為契機,以大項目為載體,積極引導外商特別是跨國公司,參與本市高新技術産業、現代服務業、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環境保護、城市危舊房改造等領域的發展和國有企業的改組改造。充分發揮首都優勢,營造良好的投資環境,鼓勵外商投資企業的再投資,積極吸引世界知名的跨國公司和高技術公司,在京建立地區性總部和研發機構,開辦投資性公司和參與創業投資。適應跨國投資的發展趨勢,積極探索採用特許經營、投資基金、證券投資、BOT、收購兼併等多種中長期投資方式。積極爭取國外政府、金融機構貸款,加強對國外貸款的全口徑管理,控制外債規模,保持合理外債結構,防範外債風險。

  (三)主動參與全球化競爭

  著眼于全球市場,堅持市場多元化戰略,深度開發港澳、北美、日本和歐盟等傳統市場,積極開拓南美、非洲、東歐等新興市場,進一步擴大外貿出口,“十五”期間市屬企業累計出口達到230億美元。堅持以質取勝和科技興貿戰略,優化出口結構,大幅度增加高新技術産品、高附加值産品出口,擴大服務貿易規模,不斷提高外貿出口的效益和水準。加快北京天竺出口加工區建設,促進加工貿易健康發展。加強出口基地建設,培育壯大名牌出口産品和外貿企業。大力發展服務貿易,擴大旅遊、教育、金融、保險、通訊、會計、法律等領域的貿易規模,積極探索發展技術、智力、資訊等各類專業對外服務。改善進口結構,擴大産業結構調整和國民經濟發展急需的高技術、關鍵設備和資源性産品進口。進一步加強首都機場、朝陽、豐臺等口岸建設,完善以航空口岸為主導,鐵路口岸和公路口岸為配套,陸港與海港直通式的口岸體系。建立健全外貿支撐服務體系,大力推行無紙貿易等新的貿易方式,提高貿易效率。

  積極實施“走出去”戰略,努力在利用國內外兩種資源、兩個市場方面有新的突破。支援有條件的企業到境外投資設廠,開展跨國經營,建立行銷網路,帶動成熟的生産技術和能力向海外轉移,獲取發展經濟所需的戰略性資源。重點培育具有國際競爭能力的跨國公司,促進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引導境外企業同本市企業聯合對外投資。積極開展對外承包工程和勞務合作。加強對境外企業的監督和管理。加強同友好城市的聯繫與合作,進一步密切與世界各國在教育、科技、文化藝術等多領域的交流,以辦好有重大影響的大型國際會議和國際活動為重點,顯著提高國際交流水準。加大對首都形象的宣傳力度,提高北京的知名度和影響力。

  (四)加強與國內地區合作

  進一步擴大對內開放,加強與兄弟省區市的交流與合作,發揮首都功能,服務全國發展,實現優勢互補、互利互惠、共同繁榮,增強北京在全國的輻射力。

  積極參與西部大開發。繼續做好本市與西部地區的對口支援工作,擴大與西部地區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和環境保護項目的合作以及教育、文化、文物等領域的交流。根據本市和西部地區發展的實際需要,大力發展與西部地區在電力、天然氣等能源開發方面的合作。充分發揮北京科技、旅遊、人才等資源優勢,積極參與西部地區的開發建設,推動本市和西部地區的資産重組、産業優化升級。以優勢産業為龍頭,在西部地區發展配套産業,引導高新技術企業參與西部地區高新技術産業的發展。發揮北京的教育優勢,通過聯合辦學等多種途徑,為西部地區加快培養各類實用技能型專門人才。積極支援西部地區醫療衛生事業發展,改善醫療條件。

  加強與周邊地區的經濟開發合作,帶動首都圈和環渤海經濟圈共同發展。進一步增強北京作為環渤海地區中心城市的綜合服務功能,拓寬合作領域,探索新的合作方式,力求在戰略資源開發與利用、産業結構調整、重大基礎設施項目建設、區域市場開拓、生態環境建設與保護等方面取得新的進展。發揮高新技術産業和現代服務業的引導、帶動作用,推動各種生産要素的跨區域流動和優化配置,促進區域産業結構優化升級和整體競爭力的提升,實現區域經濟、社會與人口、資源、環境的協調發展。

  四、大力實施科教興國戰略

  發揮首都科技、教育、智力優勢,加快開發中關村科技園區,構建首都區域創新體系,發展高水準教育,培養高素質人才,是新時期實施科教興國戰略,應對經濟全球化和新技術革命挑戰的重大舉措。要通過大力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促進知識經濟加速發展,把北京建設成為全國知識經濟發展基地。

  (一)開發中關村科技園區

  按照一年一個樣、三年大變樣、五年上臺階、十年創一流的總體要求,集中力量抓好中關村科技園區開發建設,使之成為推動科教興國戰略、發展市場經濟的綜合改革試驗區,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國家科技創新示範基地,立足首都、面向全國的科技成果孵化、輻射和高新技術産業化基地,以及高素質創新和創業人才的培養基地。

  加快園區功能開發。著重培育園區的商貿、研發、中試、孵化、人才培養和産業化基地功能。加快中心區建設,基本完成中關村西區開發和東區科學城的改造,推進軟體園、生命科學園以及清華、北大等大學科技園的開發。建設上地資訊産業基地北擴工程、永豐科技園等一批重大項目。發揮各園區優勢,合理分工,培育各具特色、具有競爭力的主導産業和高新技術名牌産品。海淀園要著重開發人才培養、科技創新、成果孵化和商務商貿功能。豐臺園要依託在軍工、航太、機械等領域的科技資源優勢,形成以光機電一體化、環保設備、航太技術為特色的産業發展格局。昌平園主要以生物工程和新醫藥為重點,同時發展電子資訊製造業、光機電一體化産業。電子城科技園(包括空港工業區)要發展成為資訊産業研發、生産和出口基地。亦莊科技園要形成以外向型經濟為主導的綜合性高新技術産業基地。同時,積極推進各園區內傳統工業企業的搬遷調整。

  建設完善的園區基礎設施。引導各方面資金,集中力量,加大投入,加快中關村科技園區的基礎設施建設步伐,使基礎設施的服務能力基本滿足園區發展需要。建立便利的對外交通體系,加強各園區間的交通聯繫。建設園區路網,實現內部交通快捷。改造、建設中關村地區給排水、天然氣、電力、供熱和污水處理系統,全面改善園區市政配套設施,基本滿足重大項目建設配套需要。把園區的能源和水資源供給納入規劃市區範圍統籌安排,並嚴格制定標準,推廣節能和節水技術,建設節能和節水園區。

  完成中關村寬頻多媒體資訊網工程,建設數字中關村、數字圖書館群、中關村電子商廈、信息化社區、遠端高技術教育、網路協同研究平臺等六項應用工程,建成園區管理、服務和商務等資訊系統,使中關村科技園區成為數字化園區。

  營造富有活力的創業服務環境。深化園區管理體制改革,減少行政審批事項,簡化審批手續,創造高效率的政府服務環境。健全創業服務體系,加強評估、項目策劃、成果鑒定、諮詢等中介機構的建設,促進技術貿易和技術轉讓市場發展。加強法制建設,制定有關法規,維護公平競爭。依法進一步加強對知識産權的管理和保護。加快為科技園區配套的居住區建設,利用區域內各種社區服務資源,搞好滿足多層次消費需要的社區商業服務網點設施、文化娛樂和體育健身設施及其他服務設施建設。搞好區內沿河、沿路兩側綠化,建設形成貫通園區的綠色網路;加強各功能區、産業基地和居住區內的大面積公共綠地建設,營造豐富多彩的綠色休閒場所和生態景觀。積極防治各類污染,顯著改善園區環境品質狀況。加大環境綜合整治力度,重點解決高校校園、功能區、居住區及主要道路周邊的環境臟亂問題。

  (二)構建首都區域創新體系

  以體制創新帶動科技創新,構建首都區域創新體系,營造有利於科技創新的環境,為高新技術産業化和增強科技持續創新能力提供支撐和保障,更好地為全國發展服務。

  建立創新機制。加快産學研一體化進程,打破傳統的部門、行業和條塊分割,實現交流滲透和協同互動。鼓勵企業與高校、科研機構、跨國公司共建開放的研究實體。建立形成以政府投入為引導、企業投入為主體、社會資金廣泛參與的投入機制。探索採取資本金投入、貸款貼息等多種形式,提高資金使用效益。發展中小企業融資擔保體系,加快風險投資體系建設,培育風險投資主體,健全高新技術産業投融資機制。積極發展開放式基金,探索運用建設債券、可轉換債券等金融工具,為中關村科技園區建設和高新技術産業發展籌集資金。加強科研條件建設,完善資源共建、共用機制。加強基礎研究和資訊技術、生物技術、新材料技術、先進製造技術、環保技術、航空航太技術等關鍵領域的技術開發和應用,增強可持續創新能力。

  整合創新資源。促進中央在京科技機構與本市各單位間的資訊溝通與交流,採取開放、合作、資金支援等多種方式,利用中央在京科技機構的研發能力和産業化能力,建立高水準的研發中心、重大科技示範工程和産業化基地。加強國際科技交流與合作,大力支援和推動高水準的國際科技合作項目。積極吸引跨國公司和境外各類經濟、科技組織在京創建研發機構。積極聘請高水準的國內外專家和留學人員,提高研發水準。鼓勵有條件的北京企業到國外設立研發機構。

  培育創新主體。以産權制度改革為重點,推進高新技術企業現代企業制度建設,增強企業技術創新動力。完成技術開髮型科研機構的企業化轉制和社會公益性科研機構的分類改革。大力支援科技型中小企業發展,為民營科技企業發展創造公平競爭的環境。鼓勵大中型企業建立技術中心,有重點地培育一批具有市場競爭能力和自主開發能力的骨幹企業,作為技術創新的主導力量。到2005年初步形成比較完善的技術創新體系,産生一批世界先進的技術創新成果和有較高市場份額的高新技術産品,大中型企業研究開發投入佔年銷售額的比重達到3%以上,高新技術企業研究開發投入佔年銷售額的比重達到5%以上。

  營造創新環境。著力完善首都創業孵化體系和首都經濟創新服務體系。加強高新技術孵化器建設,重點支援科技創業服務中心、留學歸國人員創業園、大學科技園、專業孵化器、企業孵化器建設,鼓勵外資與合資孵化器、國際企業孵化器的發展,進一步發展高等院校、科研機構、企業聯合建設的孵化器,到2005年建成100個高新技術孵化器,形成完善的首都創業孵化網路。鼓勵發展各層次創新服務機構,重點開展評估評價、人才培訓、資訊諮詢、知識産權等各類專業中介服務,制定相關標準,規範市場行為,提高創新服務水準。

  (三)發展高水準教育

  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接受高品質教育的需要,充分發揮教育的全局性、先導性和基礎性作用,發展各種教育服務,提供更多教育機會,積極推進素質教育,創造教育發展的良好條件。

  建立終身教育體系。大力推進早期教育和學前教育。高水準、高標準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和高中階段教育。積極發展高等教育,在全國率先進入高等教育普及化階段。加快發展研究生教育,穩步發展本科教育,大力發展高等職業教育。廣泛開展各種形式的成人教育與培訓,建設學習化社會。實行彈性學習制度,促進普通教育與職業教育相互溝通、學校教育與校外教育相互配合、職前教育與職後教育相互銜接。擴大留學生教育規模,吸引海外學生在京接受高水準教育。

  全面實施素質教育。改革招生考試製度、課程設置、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完善教育品質監控評價體系,建立素質教育水準評價制度。建立教育與生産勞動相結合的機制,重視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促進智育與德育、體育、美育、勞動技術教育和社會實踐的相互協調、全面發展。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建立教師隊伍優化的有效機制,大力提高教師隊伍的整體素質。著重抓好中小學素質教育,適當縮減小學班級規模,實行因材施教。

  完善辦學機制,改善辦學條件。積極推進辦學體制改革,鼓勵社會力量辦學。進一步擴大學校的辦學自主權,引導學校面向社會依法自主辦學。多渠道、多方面增加教育投入,提高教育經費的使用效益。改革學校後勤管理體制,“十五”期間基本實現高校後勤服務社會化。根據城市改造和人口分佈變化趨勢,調整小學和初中學校佈局,吸收社會資金,建設普通高中名校分校。進一步調整高等院校和中等、高等職業教育佈局。加快辦學條件標準化建設,大力推進現代教育技術的廣泛應用,提高教育手段的現代化和信息化水準,建設一批在全市和全國有重要影響和顯著特色的示範性、標誌性學校,“十五”期間使所有獨立建制的中小學校能夠上因特網。建好高等教育園區,支援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等院校建設成為世界一流大學,努力建設一批世界知名的院校和一流的學科。

  (四)建設高素質人才隊伍

  實現新世紀發展的戰略目標,關鍵在於培養和用好人才。要進一步加強人才資源開發,堅持把培養、吸引和用好人才作為一項重大的戰略任務切實抓好,調整人才結構,全面提高人才素質,造就一大批高素質人才,為首都現代化建設服務。

  加快培養專門人才。在黨政系統、科教文化、企業管理等各個方面,培養和造就一支德才兼備的領導人才隊伍,加快年輕領導人才的培養和使用。在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培養和造就一批具有世界科技前沿水準的學術帶頭人。在普遍提高勞動者素質的基礎上,加快培養一批首都現代化建設急需的專業技術人才和懂經營、善管理的複合型人才。加強專業技術人員的繼續教育,使之能夠及時掌握新理論、新技術、新知識、新方法,不斷適應首都現代化建設的需要。

  建立和完善引人、用人機制。鼓勵人盡其才、才盡其用,更新用人觀念,加快建立和完善有利於各類優秀人才脫穎而出的激勵機制和社會評價機制,充分調動各類人才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在全社會形成尊重人才、用好人才的良好氛圍。優化人才的專業和學歷結構,促進人才在産業和地區間的合理分佈。堅持公開選拔、招聘高級管理人才和高級專業技術人才等行之有效的做法,吸引留學人員和國內優秀人才來京工作或創業。廣泛開展國際間人才交流,按照國際慣例聘請國外專家,重點引進高新技術産業的優秀人才、知名的高級管理人才、科技教育界的學術帶頭人等。建立和完善機制健全、運作規範、服務週到、指導監督有力的人才市場體系,促進人才合理流動。

  五、提高城市現代化水準

  “十五”時期要按照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的要求,實施城市化戰略,加快郊區城市化進程,提高市區現代化水準,進一步完善城市發展格局,顯著增強首都城市服務功能,提高城市承載能力和管理水準,構建起現代化國際大都市的基本框架,在全國和世界面前樹立首都城市發展的新形象。

  (一)完善城市發展格局

  實行城市開發建設重點的戰略轉移,構建市中心區──綠化隔離帶──邊緣集團──衛星城──小城鎮協調發展的城市格局,重點加快南部地區發展,建成綠化隔離帶,加強衛星城開發建設,加速推進郊區小城鎮建設,促進城市體系完善和空間佈局優化。

  加快南部地區發展。著眼于縮小發展差距,以危舊房改造和市政基礎設施建設為突破口,加快南部地區的建設步伐,逐步實現與其他區域協調發展。實施傾斜政策,加大對南部地區基礎設施建設的支援力度。重點加強道路交通設施的改造,加快給排水、污水、供電、供氣、供熱、電信等管線的鋪設,建設完成廣安大街改擴建、南中軸線改擴建、蒲黃榆路改擴建、106國道北京段等一批關係南部地區發展的重大項目,使南部地區基礎設施相對落後的狀況明顯改觀。加快南部地區危舊房改造步伐,集中力量搞好前門、天壇、永外、牛街、天橋、菜市口等危改區的改造,使南部地區的居住狀況和環境明顯改善。優先安排南部地區的公共建築和商業設施建設,規劃建設一批文化、體育設施和大面積綠化休閒廣場。加快前門大柵欄地區整治改造。加強南部地區水系綜合整治,實施涼水河截污清淤工程,改善水質狀況。加快南部地區發展,是關係首都現代化建設全局的大事,全市各方面都要積極支援,南部地區也要創造條件,發揮優勢,加快發展。

  建成城市綠化隔離帶。嚴格控制市區建設用地規模,防止粗放擴張,堅持生態優先的原則,以植樹造林為主,在城近郊區建成125平方公里的綠地,形成環繞市區的綠化隔離帶,促進城市發展格局的完善和生態環境的改善。

  加快衛星城開發建設。衛星城的發展要為分擔市區功能和帶動本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服務。加強衛星城的規劃,提高整體設計水準和建設品質,根據各自的發展條件,進一步明確功能定位,創造各具特色的衛星城形象。有步驟地引導一些高校、科研單位、機關單位以及相配套的中初等教育機構、衛生機構、文體設施等向衛星城擴散和遷移。“十五”期間,重點發展通州、昌平、亦莊、黃村、良鄉、順義六個衛星城,使之成為現代加工業和高新技術産業發展的基地,分擔全市科技、教育、文化、衛生、物流集散等方面的功能,成為市區人口轉移的主要地區。延慶、懷柔、密雲、平谷、門城鎮等衛星城要成為本地區的綜合經濟中心和旅遊服務基地,帶動本地區工業化和城市化水準的提高。加強衛星城基礎設施建設,重點解決好衛星城與市區之間的交通聯繫問題,及早完成公路一環、公路二環和京密高速公路建設,提高通行能力;規劃建設軌道交通體系,密切與市區交通聯繫。加強衛星城能源、水利、環保和公共服務設施建設,提高供給能力和服務水準,形成高品質的生活服務體系。採取有效措施,切實解決人口和産業向衛星城轉移過程中存在的戶籍管理、住房制度等方面的問題。

  加速推進郊區小城鎮建設。充分發揮小城鎮在集聚農村人口、吸納農村勞動力轉移等方面的作用,通過小城鎮建設,提高郊區城市化水準。“十五”期間,按照科學規劃、合理佈局、設施配套、環境優美、增強特色的原則,重點抓好昌平小湯山鎮、順義後沙峪鎮、通州宋莊鎮、大興西紅門鎮、懷柔楊宋鎮等33個中心鎮的建設。加快小城鎮二、三産業的發展,根據各自的優勢和特點,大力發展各具特色的産業,吸引鄉鎮企業和各種生産要素向小城鎮集聚。實施戶籍管理新政策,引導農村人口向小城鎮集中。加強小城鎮基礎設施和環境建設,創造小城鎮發展的良好形象。

  (二)增強城市服務功能

  立足不斷增強首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和國際交往中心的基本功能,進一步開拓適應現代化國際大都市需要的商務服務、物流集散、會展旅遊等功能,著重搞好主要功能區的建設和城區危舊房改造,提高市區現代化水準,樹立新的城市形象。

  加快建設北京商務中心區。堅持規劃先行,高標準地完成北京商務中心區的詳細規劃,統籌考慮安排好商務中心區的土地開發、基礎設施建設、整體風貌設計和環境形象塑造。加強功能開發,著重增強商務中心區的集散功能、管理功能和服務功能。積極創造條件,引導外資金融保險機構、國內外大企業總部、各類中介服務機構聚集,提高商務中心區集聚和擴散生産要素的能力。全面改造市政配套設施,基本滿足重大項目建設需要。加快智慧化、高效率的服務系統建設,顯著增強為國際商務活動服務的能力。推進土地開發和功能置換,全面完成區域內工業企業的搬遷。“十五”期間,力爭基本完成核心區的開發建設,建成一批標誌性項目,初步展示商務中心區的整體形象。

  加強重點功能區開發。基本完成金融街沿二環路一側的開發建設,形成金融管理和服務密集的金融功能區。建成以王府井和西單為重點的現代化商業中心區。建成以前門--大柵欄地區為重點的傳統文化特色商業區。建設一批包括城市廣場和大面積城市公共綠地在內的永久性開放空間。規劃建設以開發傳統文化資源為特色的琉璃廠文化産業園區。規劃建設以集裝箱到發及聯運為主的現代化綜合物流基地,並在市區邊緣建設和完善一批物流中心,形成現代物流體系。

  加快城區危舊房改造步伐。通過加強市政基礎設施建設、搞好歷史文化名城保護等措施促進危舊房改造。採取必要的優惠政策,積極引導社會資金、外資和外埠資金投向危改項目的房地産開發,組織成片危舊房改造地區土地一級開發。加大政府投入,充分發揮市房改資金支援危舊房改造的作用,並積極爭取國家政策性貸款。加強危舊居改造的協調服務,積極探索新途徑,創造新經驗,力爭到2005年基本完成城區現有危舊房改造。

  (三)保護歷史文化名城風貌

  堅持正確處理城市現代化建設與保護歷史文化名城的關係,保護和發揚古都風貌,初步形成既保持古都風貌、又富有現代氣息的城市風格。

  突出保護重點。重點保護皇城、傳統城市中軸線、歷史文化保護區、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歷史城市水系和古城基本格局,體現古都基本風貌。對劃定的25片歷史文化保護區,積極探索有利於保護的管理辦法,以保護為主,進行小規模改造,保留代表歷史風貌的標誌性建築。對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地下文物埋藏區,加大投入力度,加強文物建築的搶險修繕整治,進行科學保護和合理利用。進一步擴大保護範圍,對於歷史文化保護區外分散的、未確定為文物保護單位的較為完整的四合院民居及某些文物古跡和近現代建築,儘量予以保護。

  整治恢復部分歷史文化景觀。重點對城市河湖水系進行整治,結合城區污水截流,恢復、整治北京河湖水系,爭取到2005年完成城市主要河湖的整治,建設形成完善的城市水系,達到水清、岸綠、流暢的目標,有條件的河段實現通航。搞好中軸線、皇城、朝阜路、國子監街、什剎海地區的古建修繕。有步驟地進行圓明園遺址、明北京城墻遺跡、先農壇、東嶽廟、宛平城、蓮花池等文物古跡的修繕整治。完成對頤和園、天壇等重點文物古跡周邊地區環境的治理。

  加強保護歷史文化名城規劃工作。落實《北京舊城歷史文化區保護和控制範圍規劃》,根據各歷史文化保護區的文化內涵和特色,優化土地使用功能。加強新建項目的規劃設計,規範改造與開發,力求使保護區內新的建築與古都風貌相協調。制定北京歷史文化名城保護總體規劃和相應的名城保護地方性法規,依法切實加強對歷史文化名城的保護。

  (四)提高城市承載能力

  堅持城市基礎設施適度超前、優先發展。重點加強城市交通、能源等基礎設施建設,解決影響城市正常運轉的薄弱環節,提高城市的承載能力。

  改善城市交通。以建設交通便捷之城為目標,在城市規劃和建設中堅持交通先行,進一步加強交通設施建設,改進和加強交通管理,完善城市道路網和軌道交通網,建立以公共交通網路為主體、快速交通為骨幹的現代化城市交通體系。

  進一步加強交通設施建設。“十五”期間力爭新建軌道交通線路100公里以上,新建、改擴建道路200公里以上,新建公路700公里以上。把城市軌道交通建設作為重中之重,加快建設北京城市快速軌道交通工程和地鐵五號線、八通線、春頤支線、望京支線等一批項目。加強高速公路、城市快速道路以及環路快速聯絡線建設,完善城市快速交通網。加快二環路內主幹路網建設,繼續實施好市區路網加密工程。加快停車場建設,基本緩解城區停車難問題。大力發展公共交通,優化公共交通線網,增加公交專用道,新建和改擴建一批公交樞紐站和運營場。配合鐵路部門搞好京滬高速鐵路北京段、北京站至北京西站地下直徑線、北京北站改造、北京南站改造等項目工程的建設。

  把加強交通管理作為改善城市交通的關鍵環節。在市中心區採取限制性的交通措施,集中力量發展連接中心區與邊緣集團和衛星城的大容量軌道交通和市區地面公共交通系統。建立健全交通法規,加強管理,提高效率。加強機動車管理,使機動車輛增長與道路增長相適應。建設國際一流的交通指揮系統、調度系統,積極應用智慧化交通等先進技術提高城市交通管理的科技含量和水準。繼續實施好路口改造工程,提高道路通行能力。加強停車管理,提供交通疏導資訊,減少無序交通量。

  優化城市能源結構。以建設清潔節能城市為目標,大力推進能源結構調整,大幅度降低煤炭消費的比重,提高天然氣,電力等清潔能源消費比重,逐步建立起市場化的優質能源供應體系。到2005年,使天然氣、電力等清潔能源消費在能源終端消費中的比重達到75%左右,為改善首都大氣環境創造良好條件。

  加快陜北天然氣進京市內擴建工程、地下儲氣庫及輸氣管線建設,開工建設並完成第二條陜京長輸管線,同時積極做好接收俄羅斯天然氣和海外液化天然氣的準備。改善電力供應結構,建設完成北京第三熱電廠300兆瓦燃氣機組,對高井電廠進行改造。今後不再新建燃煤電廠,新增用電負荷主要依靠引進外部電源供應。加強城市中心區電網建設,提高供電可靠性。改造農村電網,降低電網損耗。完成高碑店熱電廠供熱管網工程,實現東西聯調聯供。積極發展燃氣採暖。積極開發利用地熱能、太陽能、風能和生物質能等新能源。

  繼續把節能工作擺在重要地位,積極推廣工業節能、建築節能、採暖供熱系統節能、垃圾焚燒熱能回收利用技術;採用先進節能技術工藝,進行節能技術改造,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完善地方節能政策法規和管理體系,適當提高技術標準,大力開展節能新産品和新能源的推廣應用。“十五”末期,力爭使工業用能的年增長率從九十年代的4.4%降至1.0%左右,萬元國內生産總值綜合能耗年均降低6%左右。

  保障城市供水。積極配合國家有關部門實施南水北調工程,做好開工前的各項前期準備工作。建設官廳水庫飲用水源恢復工程,爭取“十五”期間逐步改善水質並最終恢復飲用水功能。加強供水設施建設,增加供水能力,建成第十水廠,擴建田村山水廠,完成西南效調蓄水廠,新增市區自來水日供應能力68萬立方米。加快城市供水幹管建設,完善供水管網,重點解決好城市南部和西部地區供水設施不足問題,基本解決十個邊緣集團地區的生活供水問題。

  維護城市安全運作。高度重視防災減災工作,全面建立起由災害監測預警系統、救災指揮系統、減災行動系統組成的全市統一綜合防災減災系統。重點做好防震減災和消防工作。建立地震監測預報、震前預防和震後應急三大工作體系。加強防震減災中心設施建設,實施首都圈防震減災示範區工程,完成防震減災指揮系統等項目建設,開展地震活動斷層的探測,加強防震技術的研究與應用,提高防震減災的應急能力。加快消防設施的建設,完成消防調度指揮系統改造擴容工程,提高快速反應能力。加強消防隊伍建設,提高搶險能力。進一步完善“西蓄、東排、南北分洪”的城市防洪體系,建設完成西郊蓄洪回灌、永定河滯洪水庫等防洪工程。根據不同地區的特點做好乾旱、洪澇、泥石流、地面塌陷等災害的防災減災。高度重視安全生産,切實加強勞動保護,防止和減少各類事故的發生。加強地下空間開發建設,提高城市防空和抗毀能力。加強防災減災宣傳教育,提高全民防災減災意識。

  (五)加強城市規劃和管理

  堅持以人為本,突出城市管理思想、管理體制、管理手段和管理方式的創新,充分發揮城市規劃的龍頭作用,繼續深化城市管理體制改革,加強城市運作重點環節的管理,顯著提高城市管理現代化水準,基本形成適應首都要求的現代化城市管理體系。

  充分發揮城市規劃的龍頭作用。增強規劃的科學性、前瞻性、指導性和權威性,提高規劃的透明度。認真實施並適時修訂《北京城市總體規劃》、《北京市區中心地區控制性詳細規劃》、《北京舊城歷史文化保護區保護和控制範圍規劃》、《北京市地下空間發展規劃》以及遠郊縣(區)的區域規劃和衛星城總體規劃。制定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城市綠化系統、國家和市級風景名勝區等一批重點規劃,逐步完善城市規劃體系。進一步加強規劃立法,強化規劃實施的監督管理。

  繼續深化城市管理體制改革。重點理順市區兩級在城市管理中的職能劃分,繼續推進城市管理重心向區、街下移,完善“統一領導、各司其職、規範管理、強化基層”的城市管理格局。按照市場經濟規律要求,引入競爭機制,深化市政公用企業經營管方式改革,逐步向社會化、市場化、企業化過渡。加大基礎設施維護和管理力度,消除管理死角。進一步加強城市基層的基礎性工作,著力引導、規範和促進社區建設,培育社區組織,建立完善的社區管理和服務體系。進一步深化街道體制改革,強化街道綜合管理職能。加強城鄉結合部的管理,理順管理體制。推進綜合執法,加強城管監察隊伍建設,嚴格依法辦事。

  六、促進可持續發展

  以防治環境污染、建設良好生態環境為重點,大力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加強資源保護與利用,嚴格控制人口增長,穩定低生育水準,努力實現經濟、社會與人口、資源、環境的良性迴圈。

  (一)治理環境污染

  繼續以防治市區大氣污染為重點,改善城市環境品質。到“十五”末期,使全市大氣、水體及城鎮地區聲學環境達到國家環境品質標準,固體廢棄物無害化、資源化、減量化水準顯著提高。

  大氣污染防治。在逐步降低煤炭消費比重的同時,禁止原煤散燒,大力推廣使用工業型煤、水煤漿和低硫、低灰份優質煤等潔凈煤,發展集中供熱,減少煤煙型污染。嚴格控制機動車尾氣排放,“十五”末期開始執行相當於歐洲2號標準的機動車污染物排放標準;同時,通過發展清潔燃料車,嚴格執行機動車淘汰報廢制度,加強車用油品品質的監督管理等措施,控制機動車尾氣污染。擴大城市綠化面積,逐步消滅裸露地面;嚴格施工工地環保管理,加強道路交通揚塵的防治,逐步擴大道路水衝、機掃面積,控制揚塵污染。到“十五”末期,使市區主要大氣環境品質指標年均值達到國家空氣品質二級標準,市區空氣污染指數(API)達到和好于二級的天數佔全年的70%以上。

  水污染防治。保護地表及地下飲用水源,提高污水處理能力,開展地表水綜合整治。到“十五”末期,使市區地表水環境品質按功能區達到國家標準。防治農村水源污染。保護地下水水質,逐步提高、恢復地下水水位。治理涼水河、蓮花河、小龍河。落實《海河流域防治規劃》,實施流域水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加快城市污水處理系統的建設,建設清河、吳家村、小紅門、盧溝橋等污水處理廠,同時建設相應的污泥消納處理設施。結合城區改造對舊溝和合流下水道進行更新改造,加快建設市區污水截流管線。到2005年使市區污水日處理能力達到260萬噸左右,市區污水處理率達到90%,實現市區和城近郊區河湖水環境根本改觀。郊區城鎮共形成二級城市污水日處理能力40萬噸以上。

  固體廢物污染防治。加強城市垃圾的全過程管理,實現垃圾減量化、資源化和無害化,提高資源的利用率。全面實行垃圾收費制度,加強垃圾處理費收取和使用監管。建設和完善垃圾收集、運輸和處理處置系統,實現垃圾的分類收集、加收和處理,提高垃圾資源化率。加快城市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設施建設和郊區城鎮、村鎮垃圾處理處置設施和消納場所建設。提高環境衛生的技術水準和機械化程度。提高工業固體廢棄物綜合利用率,完成工業固體廢棄物綜合利用示範工程和危險廢物集中處理處置示範工程建設。到“十五”末期,使市區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到98%,資源化率達到30%,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率達到90%。

  工業污染源防治。實施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使排污企業在穩定達標的基礎上進一步削減污染物排放量。在重點企業全面推行清潔生産和ISO14000環境管理體系認證,提高企業內部環境管理水準。加速削減冶金、電力、建材和化工等重點行業污染物排放。結合市區工業搬遷和郊區小城鎮建設,減少市區污染,控制郊區工業污染。到“十五”末期,工業污染源做到穩定達標排放,主要工業污染物排放總量在目前基礎上再削減30%以上。

  噪聲、電磁、輻射(放射性)等污染防治。加強對社會噪聲的管理,減輕居住區周圍餐飲、娛樂業和施工噪聲,控制交通噪聲發展;提高道路、住宅的減噪抗噪設計標準。加強電磁輻射源申報登記、建設審批和監測管理工作。對放射性污染源和廢物産生與排放做到全面有效監控,放射性廢物、廢源全部得到妥善處理處置。積極探索並加強光污染防治。

  (二)改善首都生態環境

  以造林綠化、治理水土流失和風少危害為重點,以全面改善首都生態環境為目標,加快構築首都綠色生態屏障,著重搞好重點區域的生態建設和保護,逐步實現首都生態環境系統的良性迴圈。

  建成三道綠色生態屏障。以燕山、太行山綠化工程、前山臉爆破造林工程為重點,建設山區生態圈,開展退耕還林、還草,使林木覆蓋率提高到70%以上,以“五河、十路”和農田林網建設為重點,搞好綠色通道建設,構築平原生態圈,使平原地區林木覆蓋率提高到25%以上。以首都綠化隔離地區建設為重點,形成城區生態圈。

  加強重點區域的生態建設和保護。水源保護區以涵養水源和保持水土為核心,加強水源涵養林和水土保持林建設,搞好水生態環境動態監測,提高水源涵養和保護能力。“十五”期間,加快建設密雲水庫和懷柔水庫上游水源地水土保持工程,營造水源涵養林;加快官廳水庫生態環境綜合治理工程建設;搞好第八水廠防護區水源防護林建設。深山綠化與水土保持區以保持水土和防治山洪泥石流為重點,加強天然林保護、防護林營造,搞好小流域綜合治理和山洪泥石流防治等工程建設,控制水土流失,防治與減輕自然災害,形成山區生態系統的良性迴圈。淺山景觀生態區以生態旅遊和觀光農業為特色,營造風景林,建設名優特果品生産和林果良種繁育基地,發展節水型高效農業。風沙治理區以防風固沙林網建設為基礎,加快五大風沙危害區綜合治理,完成1.3萬公頃沙地、10.9萬公頃潛在風沙化土地的綜合治理。平原生態與節水農業區要大力發展節水農業,綜合治理水土環境污染,全面實現農田林網化和四旁綠化,建設綠色通道和森林公園。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建設15—20個自然保護區。加快8個國家生態環境建設重點區縣的建設。搞好遠郊區衛星城、中心鎮、建制鎮環城林和村鎮片林的建設。

  加強市區綠化。在抓好街道、居住區、公共場所等綠化建設的同時,集中建設好市區中心大面積公共綠地。加強新建道路和城區重點道路及水系兩側的綠化建設,形成中心城區的道路、水系綠化網。通過拆房建綠、破墻透綠、見縫插綠等措施,不斷提高綠化覆蓋率。提高新建成區和危舊房改造區綠地面積標準。大力發展垂直綠化,合理配置、優化品種,形成以樹木為主,喬木、灌木、花草結合的種植結構,提高城市綠化美化水準,力爭形成比較完善的綠色基礎設施體系。加強公園和風景名勝區的建設與管理,把首都建成一流園林城市。

  (三)保護和合理利用資源

  加強資源保護與合理利用,是關係首都生存和發展的長遠大計。“十五”時期要採取有效措施,切實加強水資源、土地資源的保護與節約,提高礦産等其他資源的利用率。

  嚴格保護和合理利用水資源。以建設節水型城市為目標,採取“量水而行”的原則,堅持開源節流並舉、節流優先,緩解水資源短缺矛盾。加強水源保護和涵養,減少地下水開採,積極實施人工降雨和人工補水工程,利用大氣水努力增加補給。積極開展雨水截流和雨洪利用,建設雨洪攔蓄工程,回補地下水。逐步實現市區城市自來水與自建設施供水(自備井)的管網連接,並進行統一調度,爭取市區地下水準水年不再繼續超採,豐水年適量回補。大力發展節水型農業、節水型工業和節水型服務業。提高全體市民和水資源憂患和節約意識,調動全社會節水的積極性。積極應用節水技術和措施,推廣使用節水器具,大力倡導家庭節水。積極開展污水資源化再利用,力爭到“十五”末期日污水回用達到50萬噸。採用徵收水資源使用費、開展水資源使用權交易等經濟手段,優化水資源配置和使用,推動節水和污水資源化再利用。加強水資源動態監測。

  加強土地資源保護和利用。強化政府土地管理職能,切實保護耗地。積極開展土地整理、復墾,增加耕地後備資源,保持耕地總量佔補平衡。強化對農用地管理和轉用審批,嚴格控制各類建設佔用耕地,實行佔用耕地補償制度。加強近郊區、遠郊平原區、山谷盆地、河川谷地等重點區域的耕地保護和對基本農田的管理。加強對土地利用的分類指導,合理規劃各類功能區建設用地,嚴格控制市區用地規模,適當安排衛星城建設用地,嚴格控制村鎮建設外延擴大和佔用耕地、林地,優先安排交通、水利、環保等基礎設施建設用地。

  加強礦産資源管理。進一步加強對非金屬建材、地熱等與城市建設和經濟發展密切相關的優勢礦産資源的勘查,實施資源保護政策,大力推行綜合開發和綜合利用,滿足城鄉建設的需要。

  (四)促進人口健康發展

  堅持計劃生育的基本國策,嚴格控制人口增長,加強外來人口管理,調整人口分佈,積極解決人口老齡化帶來的問題,促進經濟、社會與人口、資源、環境的協調發展。

  嚴格控制人口總量。繼續加強人口與計劃生育工作,穩定低生育水準,建立並完善人口與計劃生育調控體系和管理機制,進一步改進計劃生育服務,促進優生優育。強化對外來人口、人戶分離人員、城鄉結合部人員的計劃生育管理。在嚴格控制人口機械增長的同時,鼓勵高素質人才在京落戶。

  加強外來人口管理和服務。以促進首都經濟發展和維護首都政治穩定、社會安定為出發點,根據居留時間長短加強外來人口的管理和服務。提高就業流動人口的文化素質、職業技能和法治觀念,依法保護外來人口的合法權益,堅決打擊各種違法犯罪行為。基本形成規模適當、結構合理、素質較高、流動有序的管理新格局。

  調整人口分佈。鼓勵市區人口向衛星城和小城鎮轉移,改變人口過於集中在市區的狀況,緩解市區基礎設施和發展空間的壓力。逐步探索實行有差別的基礎設施、公共服務設施價格政策,降低邊緣集團、衛星城的生活成本,增強對市區人口轉移的吸引力。鼓勵山區人口向山外流動,對自然資源匱乏、生存條件惡劣的地區繼續進行人口搬遷。

  促進老齡事業健康發展。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挑戰,採取切實措施,加快老齡事業發展。堅持家庭養老與社會養老相結合,建立和完善老年社會保障制度和社會互助制度,逐步形成比較完善的以老年福利、生活照料、醫療保健、體育健身、文化教育和法律服務為主要內容的老年服務體系。切實提高老年人物質和文化生活水準,基本實現老有所養、老有所醫、老有所教、老有所為和老有所樂。

  在充分利用現有設施的基礎上,進一步加大政府投入,鼓勵和引導社會投資,大力興辦公共養老設施和活動設施,到“十五”末期使全市養老設施總床位達到3萬張。依託社區積極發展老年服務産業,建立社區養老服務網路,推進養老服務的社會化。

  積極維護和保障婦女兒童合法權益。鼓勵婦女自尊、自信、自立、自強。不斷提高婦女的綜合素質,培養女性人才。切實保護和維護婦女在參政議政、文化教育、就業與勞動保護、衛生保健、婚姻家庭等方面的合法權益,促進男女平等。堅持兒童優先的原則,不斷發展兒童事業,為促進兒童身心健康發展創造良好的社會環境。

  推進殘疾人事業發展。重視和加強無障礙環境建設,完善殘疾人康復、教育、體育設施,提高城市無障礙設施水準,滿足殘疾人的需要。貫徹落實好相關政策措施,改善殘疾人狀況。

  七、提高人民生活品質

  以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為中心,不斷提高城鄉居民的物質和文化生活水準,推進社會發展的機制創新,逐步建立起比較完善的社會發展體系,力爭在提高人民生活品質、改善居住環境、創造發展機會等方面邁出更大步伐,使首都社會發展綜合水準繼續走在全國前列,讓人民群眾生活得更加方便、健康和幸福。

  (一)擴大城鄉就業

  調整就業結構,創造更多的就業崗位。加快服務業發展,特別是大力發展社區服務業和為高新技術産業配套的現代服務業,擴大就業崗位和渠道。積極發展中小型企業特別是各類勞動密集型企業,充分發揮城鄉個體、私營等非公有制經濟在吸納勞動力就業方面的作用。通過建立階段性就業制度,推行彈性就業形式,引導勞動者轉變擇業觀念,鼓勵從事多樣化有報酬的勞動,緩解就業矛盾。

  健全勞動力市場,促進勞動力合理有序流動。建立和規範各種職業介紹和就業服務中介機構,形成公益性與産業化相結合、覆蓋城鄉的職業介紹服務體系。健全公益性職業介紹服務網路,加強對失業人員的就業服務,形成以市場為導向的就業機制。加強執法監督,維護勞動者、企業的合法權益,逐步實現就業工作法制化。

  加強職業培訓,提高勞動者素質。加強職業技能開發、在職培訓和再就業培訓,全面推行勞動預備制培訓,到“十五”末期使初高中畢業生第一次就業前培訓率超過90%。

  (二)健全社會保障體系

  以政府為主導,以制度建設為核心,努力構建獨立於企事業單位之外的、資金來源多元化、保障制度規範化、管理服務社會化的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到2005年,基本形成覆蓋全社會的完善統一的社會保障體系。

  完善城鎮社會保障體系。擴大基本養老保險覆蓋面,把事業單位及其職工全部納入養老保險統籌範圍,加快建立公務員基本養老保險制度;基本完成養老保險制度的配套改革,形成基本養老保險、補充養老保險、個人儲蓄養老保險相結合,老、遺、殘一體化的養老保險體系。加快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制度改革,形成包括公務員醫療補助、大額醫療互助、企業補充醫療保險、商業醫療保險以及社會醫療救助等多層次醫療保險體系;加快相關配套改革,完善基本醫療服務管理;建立制約機制,完善醫療保險的費用支付辦法和費用控制辦法。完善失業保險制度,擴大失業保險覆蓋面,基本形成與市場就業機制相適應的失業人員生活保障和促進再就業的失業保險運作機制。完善工傷保險制度,實行工傷保險費用社會統籌,不斷提高工傷保險的保障水準。適時推出生育保險制度。發展職業康復事業,幫助工殘職工從事適合其身體狀況的勞動。

  推進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建設。健全農村初級衛生保障服務體系,重建、完善合作醫療;按照民辦公助和自願參加的原則,建立以個人投入為主,集體扶持、政府適當支援的籌資機制,逐步提高醫療保障水準。鞏固和發揮家庭養老的功能,探索推行適合首都農村特點的養老制度。穩步推進農村養老保險制度改革,同時開展個人儲蓄、商業保險等多種形式的養老保險。

  鼓勵發展企業補充保險及商業保險。充分發揮企業補充保險和商業保險對社會保障體系的補充作用,鼓勵有條件的企業參加補充保險,待遇水準與繳費情況完全掛鉤;商業保險要通過增加服務項目和服務範圍,滿足經濟狀況較好的單位和人群的高層次保障需求。

  推進社會保障事業社會化。剝離企事業單位承擔發放社會保險金和管理社會保障對象的社會性職能,建立真正獨立於企事業單位之外的社會保障體系,逐步實現退休人員、失業人員與企事業單位脫鉤後,社會保障金由社會機構發放,人員由社區統一管理。繼續做好優撫安置工作。加大社會救濟力度,大力發展慈善事業和社會互助。按照“投資主體多元化、服務對象公眾化、服務方式多樣化、服務隊伍專業化”的總體要求,加快社會福利事業社會化進程,促進社會福利事業健康發展,到2005年基本形成以政府興辦的社會機構為示範、其他多種形式的社會福利機構為骨幹、社區福利服務為依託、居家供養為基礎的社會福利服務網路。

  提高社會保障資金的積累水準。建立可靠、穩定的多渠道籌資機制,確保個人賬戶積累制的順利過渡和實施。調整財政支出結構,提高社會保障支出比重。結合國有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變現部分國有資産,提取補充資金。強化和改進社會保險費擴面徵繳工作,實行全額繳付結算方式;依法規制欠繳、拒繳行為,保證當期保險費收入。強化對各類企業的勞動保障監察,保證職工依法參加社會保障。加強社會保障基金的管理與監督,提高基金運營效率和投資收益率,實現保值增值,使資金運作步入良性迴圈。

  (三)發展衛生體育事業

  適應滿足城鄉居民提高健康水準的需要,進一步加快衛生、體育事業發展,大力推進産業化,形成多層次的服務體系。

  深化醫藥衛生事業改革。推進醫療機構內部管理體制和運作機制的改革,加快醫院後勤服務社會化進程。完善並推廣“總量控制、結構調整”的醫療收費體制改革,規範對醫療衛生機制的補償機制。深化醫藥體制改革。加強區域衛生規劃,合理配置資源,多種渠道、多種形式興辦衛生機構,基本建成社區衛生服務組織、綜合醫院和專科醫院合理分工的新型醫療服務體系。推進醫藥和衛生監督體制改革,建立健全醫藥和衛生執法監督體系。大力發展預防保健事業,建立、完善城市衛生應急處理體系和預防保健體系,加強傳染病、地方病、職業病的防治及重大疾病的監測、預防和控制。

  發展社區衛生服務。建立以社區為範圍,以家庭為單位,以居民健康為中心的社區衛生服務新模式,逐步建立和完善醫療機構初診、轉診制度,健全社區衛生服務網路。

  加強農村衛生工作。鞏固和發展農村合作醫療保障制度,進一步加強農村初級衛生保健,提高農村衛生院的服務水準。實施農民健康工程,擴大農村合作醫療的行政村和農村人口的覆蓋面,增強農民抵禦疾病的能力。

  大力發展體育事業。以申辦奧運會為契機,大力推動體育事業的發展。精心組織,努力辦好第21屆世界大學生運動會、第13屆亞洲盃足球賽等大型國際體育賽事。全面落實全民健身計劃,加強公共體育設施建設,建立健全國民體質監測系統,以學校、社區、鄉鎮為重點,大力開展群眾體育活動,發展老年人、殘疾人體育,爭取到“十五”末期使全市國民體質的主要指標達到或接近中等發達國家的平均水準,青少年體質明顯改善。深化改革,完善競技體育管理體制。推動體育社團和體育俱樂部的發展。通過舉辦體育賽事和國際體育博覽會等多種形式,大力發展體育産業。進一步加強國際體育交流。

  (四)完善社區服務體系

  堅持以人為本、服務居民的原則,加快社區服務設施建設,強化社區服務功能,健全社區服務組織,創造現代文明社區,進一步提高居民生活品質,實現居民基本生活服務不出社區。

  完善社區服務設施和服務網路。開展社區福利服務,解決“老幼孤殘”等特殊群體的生活困難。開展社區衛生服務,發展全科醫療,普及自救互救知識,提高基層醫療保障能力。搞好社區計劃生育服務。推進社區就業服務,完善社區就業服務網路,促進社區內失業人員、無業人員再就業。完善社區文化體育設施,豐富居民業餘生活。大力開展社區教育、科技服務,提高居民科學文化素質。進一步開展社區法律服務,維護社區居民的合法權益。強化社區安全服務,建立文明安全社區。

  促進社區服務産業發展。建立基層政府和公眾廣泛參與的社區規劃管理制度,推進社區服務社會化。以街道、居(家)委會為依託,充分調動企事業單位、社區團體、社會中介組織和居民群眾等社會力量的積極性,充分利用、合理配置社區資源,提高社區資源使用效益。把社區服務與發展地區經濟結合起來,逐步實現社區服務的産業化。

  加強住宅區建設與管理。實施居住區開發示範工程,鼓勵建設開發各類特色功能小區;引入競爭機制,規範物業管理行為和服務標準,提高物業管理水準;加強城市環境綜合整治,基本形成清潔、優美、安靜、舒適的人居環境。

  (五)提高人民生活水準

  “十五”時期要把不斷提高人民生活水準,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使全市人民的生活水準和生活品質有一個明顯的提高,在實現小康的基礎上向初步富裕邁進。

  增加城鄉居民收入。在經濟發展的同時,要千方百計增加城鄉居民收入,特別是低收入者的收入。“十五”期間,扣除物價因素,城鎮居民和農民從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長6%以上。深化收入分配製度改革,堅持效率優先、兼顧公平的原則,把按勞分配與按生産要素分配結合起來,鼓勵資本、技術等生産要素參與收益分配。規範社會分配秩序,強化稅收對收入分配的調節功能,保護合法收入,整頓不合理收入,調節過高收入,取締非法收入,防止收入分配差距的過分擴大。

  提高人民生活品質。在發展經濟的同時,要不斷提高人民的物質文化生活水準。增加城鄉居民居住面積,千方百計解決中低收入居民的住房困難,到2005年力爭使城鎮居民每人平均住房使用面積增加到18平方米。適應轎車、因特網進入家庭的趨勢,加快道路、通信、有線廣播電視等公共服務設施建設,不斷改善城鄉居民消費環境。拓寬消費領域,增加居民旅遊、文化、娛樂等服務性消費。採取鼓勵消費政策,擴大信貸消費的種類和規模。豐富居民文化生活,提高醫療保健水準。建立良好的社會秩序,保障人民安居樂業。

  完善城鎮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適時調整最低生活保障線等相關標準,保障低收入居民的基本生活需要,逐步減少低收入面。通過加快農村城市化進程,穩步推進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設。

  八、全面推進精神文明建設

  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大力發展先進文化,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內容和保證。“十五”時期,要繼續堅持兩手抓、兩手都要硬,以建首善、創一流為目標,不斷完善和增強全國文化中心的功能,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多方面、多層次的精神文化需求,努力創造一流的市民素質、服務水準、文化氛圍和社會風氣,使首都的精神文明建設始終走在全國前列。

  (一)加強思想道德建設

  以理想信念教育為核心,堅持不懈地進行黨的基本理論和基本路線教育,鞏固和加強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弘揚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精神,提倡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創業精神,在全社會形成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形成全民奮發向上的強大動力。努力建立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要求的思想道德體系,不斷強化“道德意識”,大力推進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和家庭美德建設。加強公民誠實守信的道德教育,在全社會強化信用意識。進一步改進和加強青少年的思想政治和道德品質教育,建設好一批青少年活動場所和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為青少年的健康成長創造良好社會環境。加強科普宣傳教育,完善科普工作機制,提高市民科學素養。反對封建迷信,倡導科學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深入開展全民國防教育,加強國防後備力量建設,搞好國防動員工作,提高全民國防意識。

  (二)大力發展先進文化

  從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要出發,深化文化體制改革,繁榮首都文化事業,充分發揮首都文化資源優勢和市場機製作用,穩步發展檔案、文物等公益性文化事業,加快發展文化産業,提高全社會的文化生活品質。

  加強馬克思主義的研究和宣傳。重視對社會思潮及其表現形式的研究和引導。積極發展哲學社會科學,增加資金收入,加強對理論和實踐重大問題以及首都經濟社會發展問題的研究,推進學科建設和理論創新。

  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積極發展新聞出版、廣播影視等各項事業,加強對新聞輿論、國民教育、社會文化、休閒娛樂等各種思想文化陣地尤其是新聞網站的建設和管理,擴大先進文化的覆蓋面和影響力。

  繁榮文化藝術事業、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方向和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實施精品工程,創作和生産出更多的融思想性、藝術性和欣賞性于一體的文藝精品。加強群眾文化隊伍建設,廣泛開展群眾文化活動,不斷豐富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大力發展社區文化、村鎮文化、企業文化、校園文化、軍營文化等各類群眾文化事業,形成覆蓋全市的群眾文化活動網路。不斷提高“春節廟會”等全市性傳統文化活動以及各區縣有特色的群眾文化活動的整體水準。按照國際水準,辦好北京新年音樂會等標誌性文化活動。擴大與各省市、港澳臺地區以及國際間的文化交流,辦好重大政治、體育、經貿、科技活動中的國際文化藝術交流活動,進一步提升首都文化的國際地位。

  加強文化設施建設。進一步增加對文化設施建設的投入,在滿足普遍性需求的基礎上,集中建設好國家大劇院、北京國際展覽體育中心、北京電視中心、北京天文館改擴建等一批與首都地位相稱的標誌性文化設施。高水準地建成一批城市文化雕塑。重視並加強社區、鄉鎮(村)的文化設施建設,鼓勵各企事業單位內部設施向社會開放,為廣大群眾提供更多更好的文化活動場所。加強圖書館、文化館、科技館、博物館、檔案館、美術館、青少年宮、工人文化宮、影劇院等公共文化場館的建設和管理,不斷提高服務品質。

  大力發展文化産業。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的原則,大力發展文化産業。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合理配置文化資源,建立科學合理、靈活高效的管理體制和文化産品生産經營機制。加強文化市場管理,規範市場經營環境,促進首都文化市場繁榮健康有序發展。強化文物保護意識,切實保護和利用好文物。整合文化資源,扶植優勢文化産業集團,引導和鼓勵多種所有制經濟進入文化産業。加快文化産業園區建設。積極引導電子出版物、網路傳播等新興文化産業健康發展,逐步形成以新聞出版業、廣播影視業、廣告業、演出業、娛樂業、美術品經營業等為主體的文化産業結構,促進産業規模擴大和水準提高,使文化産業成為首都經濟新的增長點。

  (三)全方位創建文化城市

  全方位推進精神文明創建活動。以全面提高市民文化素質和城市文明程度為目標,全面深入開展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以創建文明社區為重點,把社區建成黨和政府聯繫人民群眾的紐帶和精神文明建設的堅強陣地。通過創建文明社區、文明居民區、文明居(家)委會、文明村、文明戶等活動,提高市民素質和群眾生活品質。深入開展創建文明行業活動,推進規範化服務達標,樹立行業新風,糾正不正之風。進一步加強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切實搞好文明旅遊景區創建活動。發揮軍地雙方優勢,繼續加強軍警民共建活動。

  加強城市環境綜合整治。重點解決群眾反映強烈、影響城市形象的環境臟亂問題。加大整治力度,拆除各類違章建築、佔路市場及城市河道兩側的集貿市場,整治好臟亂嚴重的城鄉結合部。加快環境優美街道、小區建設。加強重點旅遊景區的環境建設和綜合管理,更好地發揮全國文明風景旅遊區的示範作用。

  九、創造良好發展環境

  “十五”時期要按照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的戰略要求,進一步深化各項改革,改善經濟調控,實現體制創新,創造富於活力和效率的發展環境;切實加強民主法制建設,全面推進依法治市,努力維護首都政治穩定和社會安定,為各項事業蓬勃發展提供動力和保障。

  (一)完善市場經濟體制

  按照大力推進體制創新的要求,大膽探索,進一步深化各項改革,力爭在一些關鍵環節上取得突破,在形成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經濟運作機制上邁出較大步伐。

  大力培育有競爭力的市場主體。突出抓好國有企業改革這一中心環節,深入建立産權清晰、權責明確、政企分開、管理科學的現代企業制度。建立健全企業法人治理結構。完善三級國有資産管理和營運體系,建立國有資産經營責任制和規範的監督機制,實現國有資産保值增值。鼓勵國有大中型企業通過規範上市、中外合資和相互參股等形式,實行股份制。加強企業管理,突出抓好資金、成本、品質三個主要環節,採用高新技術改進管理,加強企業民主管理和科學決策,提高企業的運作品質、經濟效益和現代化管理水準。進一步放開搞活國有中小型企業。

  建立和完善統一、競爭、有序的市場體系。打破部門、行業壟斷和地區壁壘,進一步開放市場、放開價格,建立有效的市場調節機制,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重點培育和建立比較完善的資本市場,充分利用證券市場,拓寬融資渠道,增加直接融資比重。大力發展土地、勞動力、技術、資訊等要素市場,促進生産要素合理流動。

  深化推進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和政府職能轉變。鞏固和深化市級政府機構改革的成果,按照政企、政事、政社分開和精簡、統一、效能的原則,積極推進區(縣)和鄉鎮機構改革,全面實施國家公務員制度。進一步轉變政府職能,將工作的主要著力點放到調控經濟運作、維護社會公平、管理公共事務、監管國有資産等方面,集中精力搞好綜合調控和創造良好的市場環境。建立健全監督制約機制,加大反腐敗力度,克服官僚主義,努力提高服務品質和效率。健全決策專家諮詢機制,積極推進決策民主化、科學化,加強協調服務,建立廉潔高效、運轉協調、行為規範的行政管理體制。

  實施政府創新工程,全面加強政府管理。適應新形勢下政府工作的新要求,研究制定推進政府管理體制創新、公共服務創新的制度和辦法,培育政府創新機制。在政府各級組織中,大力提倡創新。建立政府部門內部工作程式,制定工作和服務標準,實現程式化管理。加強政府管理現代化、信息化建設,大力推行電子政府,提高政府工作的科技含量和知識含量。

  按照政事分開和“脫鉤、分類、放權、搞活”的原則,遵循社會化方向,積極推進事業單位改革,合理劃分職責,逐步取消行政級別,促進有條件的事業單位向企業發展。按照政社分開的要求,積極培育和發展社會中介組織,提高各種社會中介組織自我管理的能力和水準。

  深化重點領域的專項改革。加快投融資體制改革,經營性基礎設施項目、競爭性項目,要逐步轉向在政府政策引導和調控下,以企業為主體,民間和外商共同參與投資。推進籌融資渠道多樣化,增加企業直接融資的比重,改善上市公司的資産品質,促進上市公司增資擴股。深化住房制度改革,基本實現住房分配貨幣化。繼續做好現有公有住房出售工作,深化租金制度改革,發展已購公有住房和商品房的交易市場。大力發展住房金融,完善住房産權抵押登記制度,調整住房公積金使用方向,發展住房公積金委託貸款與商業銀行貸款相結合的組合住房貸款業務。進一步深化糧食流通、外貿等其他領域的改革。

  (二)增強經濟調控能力

  堅持擴大內需的方針,綜合運用計劃、財政、金融、價格等手段,引導和促進經濟結構調整,保證經濟穩定增長,為首都經濟發展創造良好的條件。

  提高經濟調控水準。改革計劃管理方式,增強發展計劃的宏觀性、戰略性和政策性。健全經濟監測和預警系統。建立和完善資訊發佈制度,加強對企業的資訊諮詢服務,提高市場主體把握市場和科學決策的能力。進一步完善分稅制財政體制,健全轉移支付制度。積極穩妥地推進稅費改革,強化稅收徵管,努力增加財政收入。推進財政預算管理制度改革,調整財政支出結構,嚴格財政監督管理,逐步提高社會保障支出佔財政總支出的比重,逐步建立起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要求的公共財政框架。深化金融改革,改進金融服務,推進金融創新,防範和化解金融風險,提高銀行資産品質。注重發揮中央在京金融機構的作用,辦好地方金融機構,集聚資源,形成合力,更好地發揮金融對首都現代化建設的整體推動作用。繼續深化價格體制改革,逐步理順價格體系,保持物價總水準基本穩定。完善糧食儲備和糧食風險基金制度,保障首都市場供應。

  繼續堅持擴大內需的方針。努力保持投資、消費的適度增長。在效益提高和結構優化的基礎上擴大投資需求,保持地方全社會固定資産投資年均8%左右的增長速度。保持消費需求的增長略高於國民經濟的增長,“十五”期間,社會消費品零售額年均增長10%左右。

  (三)加強民主法制建設

  “十五”時期要根據經濟體制改革和現代化建設的要求,進一步加強民主法制建設,全面實施依法治市,為建設現代化國際大都市奠定法制基礎和法治環境。

  全面實施依法治市。加強和改進立法工作,推進立法的民主化、科學化,不斷提高立法品質。制定和完善與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加入世貿組織以及現代化城市管理相適應的地方性法規、規章,在知識産權保護、網路服務、資源環境保護和城市建設管理等重點領域完成一批急需的立法項目,為促進新世紀首都經濟、社會發展和提高對外開放水準創造良好的法制環境。加強依法行政、從嚴治政,推進政府工作法制化。建立健全依法決策機制,提高政府服務水準。全面實行政務公開,強化依法行政的監督機制,完善行政執法責任制和評議考核制度。建立行政權力的制約機制和責任約束機制,加強權力監督,促使廉政建設的法制化。實現行政機構、職能和編制的法定化。認真貫徹執行行政復議法,積極做好行政復議案件的辦理工作,落實行政賠償制度。積極推進司法改革,完善司法保障,強化司法監督。建立健全法律服務體系,完善律師、公證、仲裁製度,規範法律服務隊伍和法律服務市場。加強執法活動、執法隊伍的監督管理,嚴格、規範、文明執法,切實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深化法制宣傳教育,提高全民法律意識和法律素質。

  加強民主政治建設。充分發揮各類群眾團體在管理國家和社會事務中的民主參與、民主監督和社會調節作用。鞏固和發展廣泛的愛國統一戰線,全面貫徹落實黨的民族政策、宗教政策,依法管理宗教事務,促進民族團結和共同繁榮。深入細緻地做好僑務和對臺工作。進一步擴大基層民主,擴展群眾參與討論、決定基層公共事務和社會事務的民主權利,提高決策透明度。推進城鄉基層民主政治建設。加強村民委員會、居民委員會等群眾性自治組織建設。規範村務公開的內容和程式,使村民會議和村民代表會議制度化、經常化,進一步推進依法建制,以制治村;推進鄉鎮政務公開,提高依法行政能力;認真解決好新時期農村各種矛盾,把郊區民主法制建設提高到新水準。全面實行廠務公開,完善職工代表大會制度,保障職工行使參與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的權利。

  (四)確保首都社會政治穩定

  把確保首都穩定作為第一位的政治任務,進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加強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堅決打擊危害國家安全和社會治安的各種刑事犯罪活動,創造良好的社會生産生活秩序,為首都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提供有力保障。

  嚴厲打擊刑事犯罪。依法嚴厲打擊境內外敵對勢力的各種破壞活動,嚴厲打擊邪教組織的違法犯罪活動,嚴厲打擊各種嚴重刑事犯罪和經濟犯罪活動,深入開展“打黑除惡”專項鬥爭,堅持掃除“黃賭毒”等社會醜惡現象,有效遏制重大刑事案件的發生,增強人民群眾的安全感。加快政法基礎設施、資訊網路和技術裝備現代化步伐,完善管理體制和工作機制,逐步建立起佈局合理、反應靈敏、運轉有效的治安預警系統、指揮決策系統、警務運轉系統和監督管理系統。

  加強社會治安綜合治理。深入開展基層安全創建活動,建立健全基層治保組織,形成居(家)委會、內部單位和繁華街區“三位一體”的創安工作格局。大力推進“科技創安”工程,加強社區防範基層組織建設,建立完善群防群治網路,提高社會整體防範水準。做好預防和減少青少年犯罪工作。繼續做好刑滿釋放人員的安置幫助工作,預防和減少重新犯罪。加大城鄉結合部的整治力度,基本消除治安亂點。高度重視、妥善處理好新時期人民內部矛盾,建立和完善調解、處理矛盾的工作機制。積極預防和妥善處置群體性突發事件,保障人民群眾的合法權益。

結束語

  實現“十五”計劃綱要確定的目標和任務,需要建立行之有效的規劃實施保障機制。要認真制定、執行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年度計劃與預算,分年度落實好綱要提出的目標和任務。市政府各有關部門要根據自身職責,對所負責領域的任務,制定有針對性的具體實施方案,貫徹落實好綱要規劃的內容;各區縣政府要貫徹本綱要精神,制定和實施好本區域的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要依據本綱要的順利實施提供有力支撐。要廣泛動員全社會參與,通過深入宣傳綱要,促使各類市場主體和廣大人民群眾了解政府意圖與政策導向,引導其自覺參與規劃實施。要加強規劃的實施監測和監督檢查,及時跟蹤分析規劃執行情況,提高規劃實施水準。要進一步改進和完善考核評價機制,特別是加強對關係全局和長遠發展的重大戰略任務落實情況的考評,保證綱要的整體執行成效。

  本綱要是經濟社會發展的指導性規劃,其主要指標是預測性和導向性的。規劃實施期間遇到國內外環境發生重大變化或其他重要原因,可以對規劃進行調整,由市政府提出調整方案,報市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批准。


關於北京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個五年計劃綱要的報告

──2001年2月3日北京市第十一屆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

北京市市長 劉 淇

各位代表:

  世紀之交,我們勝利完成了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九個五年計劃,實現了現代化建設前兩步戰略目標,首都現代化建設將進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制定一個切實可行而又鼓舞人心的“十五”計劃,作為我們在新世紀初的行動綱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現在,我代表北京市人民政府,向大會作關於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個五年計劃綱要的報告,請各位代表連同《綱要(草案)》一併審議,請各位政協委員提出意見。

  一、“九五”時期的回顧

  過去的五年,全市各族人民堅決貫徹中央重大決策和對北京工作的一系列指示精神,堅持大力發展首都經濟的正確方向,團結奮鬥,開拓進取,首都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年年都有大變化,向全國人民和世界不斷展現出新的進步和新的風貌。

  2000年是“九五”計劃的最後一年,是全市各項事業加快發展,各條戰線捷報頻傳的一年。

  ——全市國內生産總值達到2460.5億元,比上年增長11%;地方財政收入342.4億元,增長22.7%;地方出口46.3億美元,增長41.8%;城鎮居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10349.7元,實際增長8.9%;農民每人平均純收入4687元,實際增長7.3%,成為“九五”以來經濟增長最快的一年。

  ——中關村科技園區建設全面啟動,高新技術産業快速發展,對經濟增長的拉動效應日益突出;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進一步優化,工業結構正在朝著以高新技術産業為主導的方向轉化,第三産業比重繼續增加,全市經濟結構調整取得重要進展。

  ——環境品質明顯改善,空氣品質三級和好于三級天數佔全年總天數的93.7%,二級和好于二級天數佔48.4%,分別比上年提高18.7個和16.9個百分點;綠化隔離地區建設實現重大突破,完成綠化面積4萬畝以上;加大城市環境綜合整治力度,拆除違法建設440.9萬平方米,環境治理和生態建設取得階段性成果。

  2000年全市經濟社會發展所取得的成績,為“九五”畫上了圓滿的句號,使“九五”計劃成為完成最好的五彩繽紛年計劃之一。

  (一)首都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綜合經濟實力邁上一個新臺階。“九五”期間,全市經濟年均遞增10%,國內生産總值累計超過10000億元,比“八五”末期增長61%。經濟結構調整步伐加快,“三二一”的産業發展格局全面形成。第三産業增加值佔全市國內生産總值的比重由1995年的50.1%提高到2000年的58.3%。累計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産投資5461.7億元,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額5927億元,分別比“八五”時期增長1.3倍和1.1倍。國民經濟運作效益和品質明顯提高,地方財政收入累計達到1182億元,按可比口徑比“八五”時期凈增709.3億元,增加1.5倍。到“九五”末期,我市社會發展水準總指數和信息化水準總指數均居全國首位。

  (二)城市建設日新月異,現代化大都市面貌初步顯現。基礎設施投資累計完成1382.1億元,比“八五”時期增長1.8倍。地鐵復八線、平安大街、八達嶺高速公路一期和二期等一批交通工程全面完成,全市道路總長度達到3800公里,比1995年增長近20%。2000年,自來水日供水能力達到331.4萬立方米,比1995年增長39%。年用電量達到330億千萬瓦小時,集中供熱面積達到1億平方米,天然氣年使用量突破10億立方米,能源結構得到改善。通信能力大幅提高,固定電話普及率達到每百人50.8部,其中市區達到每百人66.4部;行動電話266萬戶,鋪設光纜8900公里。基礎設施的瓶頸制約明顯緩解,城市承載能力進一步增強。北京圖書大廈、王府井新華書店、中國現代文學館、中華世紀壇,長安街和王府井大街改造等一批文化設施和體現城市形象的工程相繼竣工。制度並實施《北京市區中心地區控制性詳細規劃》,制定了25片歷史文化保護區規劃,古都風貌得到保護。強化城市管理,初步實現了管理重心下移,建立了城市管理監察綜合執法體系。小城鎮建設全面啟動,郊區城市化步伐加快,首都城市發展格局逐步完善。

  (三)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成效顯著,可持續發展能力明顯增強。採取一系列重大措施遏制環境污染,城市大氣品質不斷好轉。城市污水處理率達到40%,城市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到81.5%,分別比“八五”末期提高20.6個和60個百分點。部分城市水系初步實現了“水清、流暢、岸綠、通航”。全市林木覆蓋率達到43%,城市綠化覆蓋率達到36.5%。狠抓環境綜合整治,共拆除違法建設1130萬平方米,市容市貌明顯改觀。著手改善首都周邊地區生態環境,全面加強資源合理利用和保護。計劃生育工作更加深入,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1‰以內。

  (四)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初步建立,全方位對外開放格局進一步發展。國有大中型企業改革脫困三年目標基本實現。社會保障制度改革取得重要進展,以養老保險、失業保險、醫療保險為主要內容的社會保險體系和城鎮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機制基本確立。所有制結構發生深刻變化,非公有制經濟成為首都經濟重要組成部分。實行了市對區縣的財政管理體制改革,增強了區縣的財力。城市管理體制改革繼續深化。政府機構改革和行政審批制度改革邁出重要步伐。適應各類人才培養、使用、管理的需要,幹部人事分類管理制度基本建立。住房制度改革、投融資體制改革全面推進。“九五”期間,全市實際利用外資累計136.7億美元,比“八五”時期增加1.4倍。地方外貿出口152.7億美元,增長71.9%;其中,高新技術産品和機電産品出口比重超過50%。接待海外入境旅遊人數累計1203.3萬人次,比“八五”增長30.9%。海外投資、對外承包工程、勞務輸出等技術、服務貿易比重進一步提高。對外交往廣泛深入,成功舉辦了第六屆世界大城市首腦會等大型國際活動,首都國際化城市的形象初步確立,國際影響日益擴大。

  (五)科技創新步伐加快,各項社會事業全面發展。首都科技資源整合取得明顯進展,與中央部委、國防科工委在京科研院所、中科院、北大、清華等單位密切合作並取得重要成果。“首都二四八重大創新工程”全面啟動,科研院所轉制順利推進,出臺了多項鼓勵創新的政策,技術創新與科技成果産業化步伐加快,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由“八五”末期的43.1%提高到52.5%。大力發展教育事業,地方財政收入中用於教育事業費的支出五年累計達到216.2億元,比“八五”時期增加1.9倍。普及了高中階段教育,擴大了高等教育招生規模,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到40%。教育資源配置逐步優化,素質教育得到加強。建設教師住宅200萬平方米,改造了一大批高校筒子樓,教師待遇進一步提高。文學藝術、新聞出版、廣播影視以及社會科學事業繁榮活躍。群眾性文化活動廣泛開展,文化市場管理得到加強。天壇、頤和園被聯合國列入世界文化遺産,文物保護工作取得新的成績。首都文化中心的功能進一步增強。積極推進社區衛生服務和農村合作醫療,防病治病水準得到提高,衛生事業發展加快。增加了無障礙設施,殘障人事業在全社會得到更加廣泛的重視並取得新的進步。全民健身運動更加廣泛活躍,競技體育水準逐步提高,體育事業開始走向社會化、産業化、法制化。申辦2008年奧運會工作順利推進。

  (六)城鄉居民收入大幅增加,人民生活品質繼續改善。“九五”期間,城鎮居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實際增長7.1%,比“八五”末凈增4481.3元;農民每人平均純收入年均實際增長6.2%,凈增1479元。下崗職工再就業率連續保持在60%以上,低收入群體的基本生活保障程度得到提高。扶貧工作取得新進展,每人平均純收入1500元以下的低收入村基本脫貧。每人平均期望壽命達到74.3歲。五年共竣工住宅6000萬平方米,拆除危舊房215萬平方米,城鎮居民每人平均住房使用面積達到16.2平方米,比“八五”末增加2.9平方米。居民的教育、文化消費大幅度增加,旅遊、健身活動日益普及,電腦、轎車等高檔消費品逐步進入家庭,人民生活在小康的基礎上向更加寬裕邁進了一步。

  (七)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取得新的進步,民主法制建設進一步加強。深入學習“三個代表”重要思想,認真開展以“講學習、講政治、講正氣”為主要內容的黨性黨風教育,各級領導幹部的政治思想水準明顯提高。慶祝建國50週年和香港、澳門回歸,極大地激發了全市各族人民的愛國主義精神。在抗禦特大洪災鬥爭中,首都人民顯示了高尚的精神風貌;在與“法輪功”邪教組織的鬥爭中,崇尚科學、反對迷信的社會風氣日漸濃厚。以“建首善、創一流”為總目標的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進一步推進,社區服務興未艾,老齡工作得到加強,基本完成《北京市婦女發展規劃(1996─2000年)》。廣泛開展“雙擁”活動,國防教育、徵兵工作和國防後備力量建設不斷取得新進展。

  全市各級政府堅決執行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委會決議並自覺接受監督,堅持重大問題事先與民主黨派、無黨派人士協商的制度。五年共辦復全國和市人大代表議案、建議以及政協委員提案13660件。健全了群眾來信來訪工作機制,不斷完善人民建議徵集制度和特邀工作人員監督制度,實行了價格聽證會制度,提高了決策民主化、科學化水準。推行政務公開、村務公開、廠務公開,擴大基層民主。黨的民族政策、宗教政策進一步落實。僑務和對臺工作取得新的進展。切實推進政府法制建設,提請市人大常委會審議通過地方性法規和法規性決定70項,制定政府規章95頁,依法行政水準不斷提高。“三五”普法教育更加深入,法律服務體系日益健全,公民法律意識得到增強。落實人民內部矛盾排查調處制度,強化基層治安網路,狠抓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堅持“嚴打”鬥爭和一系列專項鬥爭,確保了首都穩定。

  過去的五年,首都各項事業取得了巨大成就,向率先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邁出了重要的步伐。所有這些,都是在中共中央、國務院的親切關懷和正確領導下,全市各族人民辛勤勞動、團結奮鬥的結果。在此,我代表市政府,向廣大工人、農民、幹部、知識分子及全市人民,向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各民主黨派和無黨派人士、各人民團體、社會各界人士,向大力支援我們工作的中央在京單位、人民解放軍和武警部隊以及各兄弟省、自治區、直轄市,向所有關心支援首都建設的香港特別行政區同胞、澳門特別行政區同胞、台灣同胞、海外僑胞和國際友人,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謝!

  在鄧小平理論和江澤民總書記“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指導下,伴隨首都各項事業不斷進步,我們對北京建設和發展客觀規律的認識不斷深化。

  第一,必須始終堅持“發展是硬道理”的思想。要牢牢扭住經濟建設這個中心,把握大局,緊抓機遇,善於學習和運用各種調控手段駕馭經濟,保持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只有這樣才能解決前進中的各種問題,不斷為先進生産力發展開闢道路,使首都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

  第二,必須始終堅持把提高人民生活水準作為我們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只有始終把人民生活問題放在優先地位,在經濟發展、社會進步、城市建設和管理等各個方面充分體現“以人為本”的原則,不斷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使人民群眾真正獲得改革與發展帶來的實惠,我們的工作方向才能明確,首都現代化事業才能有堅實的基礎和可靠的保證。

  第三,必須始終堅持從北京的實際出發,解放思想,實事求是,不斷創新。“九五”期間,“首都經濟”發展戰略的確立,中關村科技園區的起飛,綠化隔離地區建設的突破,都是不斷創新的結果。只有堅持創新,我們的各項工作才能夠適應新世紀的要求,不斷取得新的進步和新的飛躍,實現爭創一流的目標。

  第四,必須始終堅持把轉變政府職能和完善管理機製作為改革的重要環節。幾年來,政府機構改革和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在加快職能轉變的同時提高了辦事效率;投資環境的不斷改善,增強了北京對國內外人才和資金的吸引力;城市管理重心逐步下移,促進了城市管理新機制的形成。事實證明,深化政府自身改革,不斷提高各級政府的管理效能和水準,不斷為經濟增長、企業發展和人民群眾安居樂業創造良好的社會環境,才能激發出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旺盛活力。

  回顧過去的五年,我們也要清醒地認識到前進中的突出矛盾和問題:經濟增長的基礎還不穩固,經濟運作品質有待進一步提高;經濟結構與首都城市功能和市場需求仍不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尚未健全;城市基礎設施供給不足,交通擁堵沒有得到根本緩解,生態建設與環境保護任務仍很艱巨;城鄉之間和地區之間的發展不夠平衡,一部分群眾的生活比較困難,特別是不少居民住房條件還很差;城市管理水準亟待提高,影響社會穩定和公共安全的因素時有出現,社會治安狀況還不能令群眾滿意;政府工作中官僚主義、形式主義、效率不高等問題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腐敗現象還沒有得到有效遏制。對於上述問題,我們將高度重視,在改革和發展中採取有效措施努力加以解決。

  二、“十五”時期的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

  根據中共十五大確定的“新三步走”戰略部署,中共北京市委提出了首都邁向新世紀的“新三步走”戰略:第一個十年打好基礎,到2010年,率先在全國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構建起現代化國際大都市的基本框架;第二個十年鞏固提高,到2020年,使北京的現代化程度大大提高,基本建成現代化國際大都市;再用30年爭創一流,到21世紀中葉建國100週年時,完全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使北京成為當代世界一流水準的現代化國際大都市。

  實現首都在21世紀的“新三步走”戰略,關鍵在“十五”。《綱要(草案)》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初步建立後的第一個五年計劃,主要闡述全市發展的戰略意圖,明確政府工作重點,引導市場主體行為方向,體現戰略性、宏觀性、政策性,大多數指標是預測性、指導性的。根據《中共北京市委關於制定北京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個五年計劃的建議》,《綱要(草案)》提出,今後五年全市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指導思想是: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黨的基本路線為指導,認真貫徹江澤民同志“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中央一系列重要部署,以發展為主題,以結構調整為主線,以改革開放和科技進步為動力,以提高人民生活水準為根本出發點,推動首都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促進社會穩定和全面進步,為率先在全國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奠定堅實的基礎。

  《綱要(草案)》從首都“新三步走”戰略全局出發,在經濟發展、改革開放、科技教育、城市建設與管理、環境保護與生態建設、精神文明與民主法制和人民生活等方面作出了全面部署,確定“十五”期間的奮鬥目標是:加快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大力發展首都經濟,充分發揮科技、教育、智力優勢,顯著增強城市服務功能,全面提升首都整體競爭力、綜合創新力和服務水準,綜合實力邁上一個新臺階,初步構建起現代化國際大都市基本框架。在堅持速度和效益、數量和品質、規模和結構相統一的基礎上,保持較快的發展速度。預期國內生産總值年均增長9%左右,到2005年達到3700億元,為到2010年國內生産總值比2000年翻一番、每人平均國內生産總值達到6000美元打好基礎。

  (一)以結構調整為主線,全面增強首都經濟整體競爭力

  以提高經濟效益為中心,對經濟結構進行戰略性調整,是保持首都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的重要任務。通過調整産業結構和所胡制結構,優化産業佈局,加速國民經濟和社會信息化,形成符合首都功能要求,體現資源比較優勢的經濟結構。

  1.以建設中關村科技園區為龍頭,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産業,改造提升傳統産業。按照建成世界一流科技園區的總體要求,高標準建設中關村科技園區,使其儘快成為推動科教興國戰略、發展市場經濟的綜合改革試驗區,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國家科技創新示範基地,立足首都、面向全國的科技成果孵化、輻射和産業化基地,高素質創新和創業人才的培養基地。加快園區商貿、研發、中試、孵化、人才培養功能的開發,形成“一區五園”各具特色、輻射帶動、優勢互補的格局。著力抓好中心區建設,完成中關村西區建設和東區科學城改造,推進軟體園、生命科學園的建設。突出體制、機制創新,落實《中關村科技園區條例》,健全創業服務體系,著重提高政府工作效率,強化金融服務,營造富有活力的創新創業環境。基本建成園區道路交通網路,全面改善給排水、天然氣、電力、供熱和污水處理系統,完成寬頻多媒體資訊網工程,使基礎設施的服務能力基本滿足發展需要。加強配套居住區和服務設施建設,搞好生態景觀建設和環境綜合整治,創造優美、舒適的人居環境。

  加速發展高新技術産業,重點發展電子資訊、生物工程和新醫藥、光機電一體化、新材料、環保與資源綜合利用五大行業。對其中的基因工程、生物晶片、超大型積體電路、奈米技術等關鍵前沿技術,力求取得突破性成果並形成産業規劃。加快軟體、微電子等産業基地的建設,大力實施高清晰度數字電視、環保設備等産業化示範工程,到2005年,形成一批擁有自主知識産權的重大高新技術成果和名牌産品,搶佔産業發展制高點。

  廣泛利用高新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發行提升傳統産業。著重抓好首鋼優化改造、燕化乙烯改擴建等十大重點升級改造工程,實現産品升級換代。積極發展食品飲料、服裝、家電、包裝印刷等都市型工業。加快建立以企業為主體的技術創新機制,明顯提高企業的技術水準和市場競爭力。繼續堅持“抓大放小”,培育一批擁有自主知識産權、主業突出、核心能力強的大公司和企業集團,支援民營科技型企業發展,引導中小企業向“專、精、特、新”的方向轉變。綜合運用各種手段,淘汰落後和過剩的生産能力,堅決關閉“五小”企業。基本完成傳統産業戰略性調整。

  2.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促進第三産業優化升級。充分發揮首都的綜合優勢,開拓服務領域,優化行業結構,進一步提高服務業增加值佔國內生産總值的比重和從業人員佔全社會從業人員的比重。以資訊技術開發應用為基礎,重點發展通信、網路、傳媒、諮詢等資訊服務業;推動金融業務創新,加快發展現代金融業;大力培育房地産市場,促進房地産業健康發展;鼓勵發展各種中介服務業;壯大會議展覽、國際商務、現代物流等新興行業。運用現代經營方式、服務技術和管理手段,加快改造提升商貿流通、交通運輸、社會服務等行業。拓展商業領域,發展新型業態,形成以城市中心區商業為核心、以方便居民為目的的商業網路體系。進一步開拓國內外旅遊市場,開發會展旅遊、科技文化旅遊等旅遊新産品,使旅遊業成為重要的支柱産業。適應消費需求升級,積極引導文化娛樂、教育培訓、體育健身、衛生保健等産業的發展。到2005年,使第三産業增加值佔國內生産總值的比重超過60%。

  3.積極推進農業和農村現代化。按照面向市場、依靠科技、增加效益、富裕農民的原則,加快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調整,確保農民增收、農村穩定。進一步發展精品、設施、籽種、創匯、加工和觀光休閒農業,擴大養殖業規模,推進農業內部結構優化和向生態農業轉型,不斷提高農業專業化、規模化水準和綜合生産能力。堅持科教興農,健全農業科技創新體系,完善農業技術推廣機制,組織實施好農業科技攻關和産業化工程,爭取在現代生物技術、現代農業資訊技術和現代農業設施裝備技術方面取得重大進展,形成一批現代高效農業園和現代農業企業。健全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培育龍頭企業,發展服務組織,提高産業化水準。加快市級和區縣工業區建設,積極推進鄉鎮企業二次創業,大力發展郊區二、三産業,逐步形成結構合理、功能完善、生態良好的都市型郊區經濟。以衛星城和中心鎮建設為重點,加快農村城市化步伐,逐步縮小城鄉差距。繼續實施財稅、信貸、電力等方面的優惠政策,加強山區資源綜合開發,發展山區特色經濟。堅決落實黨在農村的基本政策,深化農村各項改革,多渠道增加農業和農村投入,保證農民穩定增收。

  4.調整優化所有制結構和産業佈局。堅持有進有退的原則,通過國有資産重組和結構調整,使國有經濟向關係國家安全、經濟命脈的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集中,向優勢、高效的大企業和企業集團集中;建立並完善退出機制,逐步實現從一般加工業、商品流通業、餐飲服務業等競爭性領域有序退出。支援、鼓勵和引導私營、個體企業特別是民營科技企業健康發展,著力改善投資環境,取消限制社會投資的不合理規定,在企業開辦、土地使用、市場準入、信貸稅收、上市融資、進出口等各方面實行同等待遇,為各類企業創造平等競爭的環境。鼓勵和支援非公有制經濟參與國有企業的資産重組,對國有中小企業進行收購、兼併、租賃、承包等。按照服務城市功能、發揮比較優勢、合理利用資源的原則,以工業佈局調整為重點,逐步形成由中心城區第三産業密集區、環城高新技術産業帶、平原現代農業區和現代加工工業園構成的産業空間佈局體系,爭取用五年左右的時間,使規劃市中心區內的工業用地比例由目前的8.74%,降至7%。

  5.加快首都經濟和社會信息化。推進國民經濟和社會信息化,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是實現首都跨越式發展的重大戰略舉措。“十五”期間,加快實施“數字北京”工程,使首都信息化總體水準繼續保持國內領先地位。加快資訊基礎設施建設。建成覆蓋全市的高速通信網路,實現普遍的寬頻接入服務,推進電信網、有線電視網和電腦網“三網”融合;繼續建設、完善首都公用資訊平臺,促進各領域資訊網路互聯互通,儘快使資訊基礎設施達到國際水準。加快資訊資源的開發和利用。強化數據庫建設,實現資訊資源社會共用;瞄準當代最新技術前沿,研究開發和引進一批在寬頻網和網路應用整合、無線數據通信、資訊安全技術等重點領域的關鍵技術。加快資訊技術的推廣和應用。以政府行政管理信息化為龍頭,把電子政務推進到實用階段;以企業生産經營信息化為重點,積極促進金融、財稅、貿易、社會保障等領域的信息化,推進電子商務發展;在全社會普及信息化知識和技能,促進學校教育、社會公共服務和居民生活消費的數字化、網路化,到2005年,在全市各級各類學校全面推行電腦和網路教育,實現網際網路“校校通”。

  (二)深化改革擴大開放,加快科技教育進步,為首都經濟和社會發展提供強大動力

  “十五”期間乃至更長一段時期,必須堅定不移地推進體制創新和管理創新,發展開放型經濟,大力實施科教興國戰略,為首都現代化建設創造良好的環境和條件。

  1.繼續深化各項改革,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堅持現代企業制度的改革方向,除少數必須由國家壟斷經營的企業外,鼓勵國有大中型企業通過規範上市、中外合資和相互參股等形式,逐步改制為多元持股的有限責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建立健全公司法人治理結構。完善三級國有資産管理和營運體系,建立國有資産經營責任制和規範的監督機制,實現保值增值。圍繞資金、成本、品質三個環節,全面改進和加強企業管理。加快制定鼓勵中小企業發展的有關政策,放開搞活國有中小型企業。建立和完善統一、競爭、有序的市場體系,繼續發展商品市場,重點培育和發展要素市場。進一步轉變政府職能,將工作的主要著力點放到調控經濟運作、維護社會公平、管理公共事務、監管國有資産等方面,集中精力搞好綜合調控和創造良好的市場環境。構建公共財政框架,推行以部門預算改革為核心的政府預算管理改革。推進事業單位改革,深化投融資體制、住房、價格、糧食流通、外貿等重點領域的專項改革。

  2.提高對外開放水準,拓展開放型經濟。積極適應世貿組織規則要求,抓緊落實過渡期的各項調整和準備工作,切實提高國際競爭能力。不失時機地擴大開放領域,不斷提高利用外資的品質和水準。通過更加規範透明的制度建設和逐步實行國民待遇,著力營造體現北京綜合優勢的投資環境,積極探索特許經營、投資基金、證券投資、收購兼併等利用外資的多種方式。引導外資投向全市的重點領域、重點待業和重點地區,實現利用外資與結構調整、城市建設的有機結合。進一步擴大對外貿易,堅持科技興貿和以質取勝,大幅度提高軟體、專利技術、精密機電等高新技術産品以及服務貿易的出口比重,在鞏固傳統出口市場的同時,積極開拓新興市場。加快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和天竺出口加工區建設,促進加工貿易健康發展。要把擴大出口與優化進口結合起來,增加先進適用技術、關鍵設備和重要原材料進口。加強口岸建設,建立健全外貿支撐服務體系。加快“走出去”的步伐,在帶動産品、技術、設備出口,利用海外戰略性資源,培育具有競爭力的跨國公司等方面取得實質性突破。廣泛開展與世界各國的交流與合作,辦好高新技術産業國際周等有重大影響的大型國際活動,顯著提高北京的國際地位。

  進一步擴大對內開放。積極參與西部大開發,將對口支援工作從經濟技術領域擴展到人才培訓、高新技術産業發展、科技園區建設、環境保護等各個方面。繼續開放市場,大力發展與西部地區在電力、天然氣等能源開發方面的合作,擴大機械、醫藥、食品加工等行業的經貿往來。積極吸引國內投資,增強北京作為環渤海地區中心城市的綜合服務功能,拓寬合作領域,探索新的合作方式,形成資源互補、産業互補、市場互補的良性互動格局。

  3.構建首都區域創新體系,大力推進科技進步和創新。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建設全國知識經濟發展基地。以全面實施並完成“首都二四八重大創新工程”為突破口,初步建成首都區域創新體系,從總體上提高科技持續創新能力。完成並深化科研院所轉制,整合首都創新資源,重視基礎研究,加強技術創新,建立健全産學研一體化的科研開發機制。加快科技創業服務中心、大學科技園、留學人員創業園等高新技術孵化器建設,完善科技成果轉化機制。鼓勵發展各類知識型專業中介服務機構,提高創新服務水準,形成比較完善的技術創新支撐體系。建立風險投資機制,完善融資擔保機制,利用主機板、創業板等資本市場,提高高新技術企業融資能力。加大全社會科技投入,到2005年,全社會研究與開發投入佔國內生産總值的比重達到5%。重視專利工作,加強知識産權保護和管理,形成有利於創新的社會氛圍。

  4.推進首都教育現代化,建設高素質人才隊伍。充分發揮教育的先導性、全局性、基礎性作用,加快教育改革和發展。進一步辦好各級各類教育,推進學前教育,高品質、高標準普及九年義務教育,繼續普及高中階段教育,擴大普通高中招生規模,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到50%,進入高等教育普及化階段,大力發展研究生教育。重視發展多種形式、不同層次的職業教育和成人教育,構建終身教育體系。加強教師隊伍建設,轉變教育觀念,更新教育內容,改進教學手段,提高教育品質,重視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全面實施素質教育。進一步調整教育結構,優化配置教育資源,大力改善辦學條件,積極發展遠端教育。支援北大、清華等院校建成世界一流大學,建設一批世界知名院校和一流學科,搞好大學城規劃建設。深化辦學體制改革,擴大學校的辦學自主權,支援和鼓勵社會力量辦學。多渠道增加教育投入,提高教育經費使用效益。大力推進學校後勤社會化改革,用3年時間實現高校後勤服務社會化的目標。

  堅持把培養、吸引和用好人才作為一項重大戰略任務來抓。在黨政系統、科教文化、企業管理等各個方面,培養和造就一支高層次的領導人才隊伍;在高等院校和科研院培養一批具有世界科技前沿水準的學術帶頭人;在普遍提高勞動者素質的基礎上,加快培養現代化建設急需的資訊、金融、財會、外貿、法律、經濟管理和城市管理等方面的專業人才和複合型人才。採取多種措施,有效吸引國內人才、留學人員和國外專家來京創業或工作。更新用人觀念,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建立健全人才激勵、吸引、選拔和使用的新型機制,在全社會形成尊重人才、用好人才的良好氛圍,為優秀人才脫穎而出創造條件。

  (三)加強城市建設和管理,構建現代化國際大都市的基本框架

  堅持科學規劃、科學建設、嚴格管理。進一步完善城市佈局,增強城市承載力和服務功能,提高城市管理水準,初步構建起現代化國際大都市的基本框架。

  1.完善城市佈局,增強城市功能。實施傾斜政策,以危舊房改造和市政基礎設施建設為突破口,加快相對落後的南部地區的建設步伐。建成城市綠化隔離帶,加快衛星城和郊區中心鎮建設,逐步實現城市整體協調發展。加強重點功能區的開發。高標準完成商務中心區規劃,統籌安排好土地開發,建設和改造好市政基礎設施,著重增強集散功能、管理功能和服務功能,力爭在“十五”期間基本完成核心區的建設。基本建成金融街,形成金融管理和服務密集的金融功能區。建成以王府井和西單為重點的現代化商業中心區,以前門、大柵欄地區為重點的傳統文化特色商業區。城市建設和發展必須保護好歷史文化名城風貌。本著“考慮歷史、立足現在、著眼未來”的思想,重點保護皇城、城市中軸線、首批25片歷史文化保護區、重要文物保護單位和城市水系,保持古城基本格局和原有風貌。

  2.加大基礎設施建設力度,提高城市的承載能力。堅持城市基礎設施優先發展,重點加強城市交通、能源等基礎設施建設。“十五”期間,基礎設施投資1800億元左右。迅速推進市區路網加密工程,加快建設北京城市快速軌道交通工程、地鐵5號線、地鐵八通線等一批軌道交通項目,力爭新建軌道交通線路100公里以上。建成公路一環和公路二環等高速公路。加快停車場建設,基本緩解城區停車難問題,新建和改擴建一批公交和客貨運樞紐。以建設清潔節能城市為目標,完成第二條陜京長輸管線、北京一內蒙古超高壓輸電線路、高碑店熱電廠供熱管網等一批工程,逐步建立起市場化的優質能源供應體系。積極配合國家做好“南水北調”工程的準備,建設官廳水庫飲用水源恢復工程,建成第十水廠。加快建設北京國際展覽體育中心等一批大型公建和社會事業項目,進一步提升北京的城市形象。

  3.加強生態建設和環境治理,促進可持續發展。加強生態環境建設和環境治理是保證首都經濟社會健康發展的需要,是功在當代、惠及子孫的偉大事業和宏偉工程。加快構築山區、平原、綠化隔離地區三道綠色生態屏障,完成“五河十路”綠色通道建設。以涵養水源、保持水土和治理風沙為核心,搞好重點區域的生態建設和保護,逐步實現生態環境系統的良性迴圈。廣泛開展植樹造林,切實加強林木管護,到“十五”末期,使全市林木覆蓋率達到48%,城市綠化覆蓋率達到40%。加快能源結構調整,進一步改善生態環境。“十五”期間,環境治理投資450億元以上。以防治市區大氣污染為重點,控制水體污染和固體廢棄物污染,到“十五”末期,使全市大氣、水體及城鎮地區聲學環境達到國家環境品質標準,固體廢棄物無害化、資源化、減量化水準顯著提高,市區空氣品質達到二級的天數佔全年的70%以上。

  以建設節水型城市為目標,堅持開源節流並舉、節流優先。努力提高全體市民的水資源憂患和節約意識,調動全社會節水的積極性。運用市場機制和行政手段,優化水資源的配置和使用,發展節水型經濟,推廣中水回用,提倡污水資源化。爭取市區地下水準水年不再繼續超採,豐水年適量回補。強化政府土地管理職能,政府壟斷土地一級市場,嚴格控制新增建設用地,積極開展土地整理、復墾,努力保持耕地總量佔補平衡,切實保護好土地資源。

  堅持計劃生育的基本國策,嚴格控制人口增長,穩定低生育水準,建立和完善人口與計劃生育調控體系和管理機制。人口自然增長率為1.3‰左右,到2005年全市常住戶籍人口控制在1160萬人。調整人口分佈,鼓勵市區人口向衛星城轉移。高度重視人口老齡化問題,積極興辦公共養老設施和活動設施,加快老齡事業發展,基本實現老有所養、老有所醫、老有所教、老有所學、老有所為和老有所樂。

  4.大力推進管理創新,提高城市管理現代化水準。在加快城市建設的同時,更加重視城市的管理。突出管理思想、管理體制、管理手段和管理方式的創新,基本形成適應首都要求的現代化城市管理體系。重點是建立和完善“兩級政府、三級管理”的城市管理體制,繼續推進城市管理重心向區、街下移;加強城市基層基礎工作,深化街道體制改革,強化街道綜合管理職能;搞好城鄉結合部綜合整治,加強外來人口管理和服務,形成規模適當、結構合理、素質較高、流動有序的管理新格局;加大城市基礎設施的維護和管理力度,消滅管理死角,提高安全保障程度和服務水準。堅持公交優先,加強對機動車的綜合管理,繼續實施好路口改造工程,建設國際一流的交通指揮調度系統,有效改善城市交通。全面建立包括災害監測預警、救災指揮和減災行動等系統的全市統一綜合防災減災體系,確保首都安全。

  (四)全面推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設,確保首都政治穩定和社會安定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事關首都現代化事業的大局,必須作為統一的奮鬥目標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總體規劃,始終注意把法制建設與道德建設緊密結合起來,把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緊密結合起來,努力開創新的局面。

  1.大力發展先進文化,切實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以“建首善、創一流”為目標,以先進文化為方向,以大力發展文化産業為重點,以群眾性文明創建活動為載體,使首都的文化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始終走在全國前列。鞏固和加強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弘揚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精神,在全社會形成共同的理想和精神支柱,努力建立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要求的思想道德體系。大力加強科普宣傳和教育,提倡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創業精神,倡導社會公德、家庭美德和職業道德,強化社會信用意識。深入開展國防教育,加強國防後備力量建設,搞好雙擁共建工作,增強市民國防意識。繼續開展豐富多彩的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全面推進文明社區、文明村鎮、文明待業等建設,努力創造首都一流的市民素質、服務水準、文化氛圍和社會風氣。

  大力繁榮首都文化事業,積極發展文化産業。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發展新聞出版、廣播影視等各項事業,加強各種思想文化陣地特別是新聞網站的建設和管理。繁榮文藝創作,實施精品工程。增加對公益性文化事業的投入,加強文化設施建設,集中建設好一批標誌性大型文化場館。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合理配置文化資源。文化産業是首都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要適度優先發展。進一步完善文化産業政策,扶持優勢文化産業集團,加快文化産業園區建設,促進産業規模的擴大和水準的提高,努力使首都成為全國富有民族特色的現代文化産業的窗口和基地。強化文物保護意識,加強文物市場管理,切實保護和利用好文物。擴大與各省市區、港澳臺地區以及國際間的文化交流,迅速提升首都文化的國際地位。

  2.大力推進社會主義民主法制建設。各級政府要堅決貫徹人大的決議,自覺接受人大的法律監督,認真聽取政協以及民主黨派、無黨派人士和專家學者的意見,充分發揮工會、共青團、婦聯等人民團體在管理國家和社會事務中的參與、監督、協調作用,廣泛徵集人民建議,提高決策的民主化、科學化水準。進一步擴大基層民主,拓展群眾參與討論、決定基層公共事務和公益事業的領域,保障人民群眾依法管理國家和社會事務的民主權利。完善村民自治,推進社區自治,堅持以職工代表大會為基本形式的企業民主管理制度,推進政務、廠務、村務公開。全面貫徹執行黨和國家的民族、宗教法規政策,增進民族團結和共同繁榮,加快宗教管理地方立法,依法管理宗教事務。深入細緻做好僑務和對臺工作,為促進祖國和平統一大業貢獻力量。

  加強法制建設,全面推進依法治市。依法加強立法工作,制定和完善與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加入世貿組織和現代化城市管理相適應的規章,維護市場秩序,保護公平競爭。推進政府工作法制化,依法行政,從嚴治政。完善行政執法責任制、公示制和評議考核制,加強執法隊伍建設,提高執法水準,切實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社會組織的合法權利。完善法律服務體系,規範法律服務市場。深化法制宣傳教育,增強市民法律意識和法制觀念。

  3.堅決維護首都的政治穩定和社會安定。依法嚴厲打擊境內外敵對勢力的各種破壞活動,開展“打黑除惡”專項鬥爭,嚴厲打擊各種嚴重刑事犯罪和經濟犯罪活動,掃除“黃賭毒”等社會醜惡現象,維護良好的社會秩序和社會環境,增強人民群眾的安全感。要繼續開展同“法輪功”邪教組織的鬥爭,繼續揭露和批判“法輪功”反人類、反社會、反科學的反動本質,依法嚴厲打擊極少數違法犯罪分子,堅持不懈地教育、挽救絕大多數“法輪功”練習才。強化政法隊伍建設,加快裝備現代化步伐,完善管理體制和工作機制,逐步建立起佈局合理、反應靈敏、運轉有效的治安預警系統、指揮決策系統、警務運轉系統和監督管理系統。加強社會治安綜合治理,搞好基層安全創建活動,推進“科技創安”工程,提高社會整體防範水準。加大城鄉結合部整治力度,基本消除治安亂點,使犯罪率明顯下降。進一步探索和完善調解、處理新時期人民內部矛盾的工作機制,妥善處理好各類人民內部矛盾,為改革和發展創造良好的環境和條件。

  (五)以提高人民生活水準為根本出發點,加快從小康到富裕的步伐

  “十五”期間,要通過加快發展首都經濟,建立和完善社會保障制度,推進各項社會事業發展,在提高人民生活品質、創造發展機會等方面邁出更大步伐,使首都社會發展綜合水準繼續走在全國前列,讓人民群眾生活得更加方便和幸福。

  1.積極擴大就業,增加城鄉居民收入。把擴大就業作為“十五”期間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內容,新增城鎮就業崗位100萬個以上,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2%左右。通過大力發展社區服務業和新興服務産業,積極發展中小型企業特別是高新技術産業中勞動密集型企業,鼓勵發展城鄉個體和私營經濟,進一步調整就業結構,拓寬就業渠道。創立市場導向的就業機制,建立階段性就業制度,推行彈性就業形式,轉變就業觀念,鼓勵自謀職業、自主創業。

  千方百計增加城鄉居民收入,著力改善低收入者的生活。“十五”期間,扣除物價因素,城鎮居民和農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長6%以上。堅持效率優先、兼顧公平的原則,實行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制度,把按勞分配與按生産要素分配結合起來,鼓勵資本、技術等生産要素參與收益分配。規範社會分配秩序,強化稅收對收入分配的調節功能,防止收入分配差距的過分擴大。繼續以山區水利富民工程推動開髮式扶貧,增加扶貧收入,以道路、通信、有線廣播電視為重點,加快邊遠山區的基礎設施建設,從根本上改善山區農民基本的生産和生活條件。

  2.進一步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基本建立起獨立於企事業單位之外、資金來源多元化、保障制度規範化、管理服務社會化的社會保障體系。建立公務員基本養老保險制度,2005年前,使基本養老保險覆蓋面擴大到城鎮所有職工。加快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制度改革,建立起多層次醫療保險體系。完善失業保險制度,基本形成有效保障失業人員生活,促進再就業的失業保險運作機制。穩步推進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建設。鼓勵發展企業補充保險和商業保險。提高社會保險基金收繳率,增加財政預算中社會保障性支出的比例,建立可靠、穩定的社會保障基金的多方籌措、有效營運和嚴格管理的機制。抓好對各類企業的勞動保障監察,保證職工依法參加社會保險。完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逐步提高各項社會保障待遇標準。做好優撫安置工作,加大社會救濟力度,大力發展慈善事業和社會互助,推進各項社會福利事業的社會化進程。切實保障婦女、未成年人、老年人、殘障人的合法權益,不斷提高婦女的綜合素質,促進兒童身心健康發展。

  3.加快危舊房改造,切實改善居民的居住條件。危舊房改造,事關人民群眾特別是中低收入群眾的切身利益,事關首都城市現代化的全局。“十五”計劃將這一問題擺在十分突出的地位,力爭儘快加以解決。全市危房改造工作以舊城區和關廂地區為重點,五年改造危房300萬平方米以上,到2005年,基本完成城區現有危舊房改造。竣工住宅4000萬平方米以上,到2005年,使城鎮居民每人平均住房使用面積達到18平方米。合理安排經濟適用住房建設規模和進度,確定適當戶型標準並理順房價;建立廉租住房供應體系,切實解決中低收入家庭的居住問題。同時,積極發展各級房地産市場,規範租賃市場,有效控制房價,加強物業管理,為居民創造良好的居住條件和生活環境。

  4.加強社區建設,擴大社區服務,進一步提高居民生活品質。改革城市基層社會管理體制,建立健全社區組織,努力建設環境優美、社會穩定、經濟繁榮、生活便利、人際關係和諧的現代文明社區。完善社區服務設施,建立市、區、街、居四級服務設施網路。發展社區商業服務,加強衛生服務,維護社區安全。大力開展社區計劃生育、科教、法律、文化、體育、就業及福利服務,實現居民基本生活服務不出社區。

  5.積極發展衛生、體育事業,提高市民健康水準。大力發展衛生事業,努力滿足廣大人民群眾不同層次的健康和醫療需求。“十五”期間,市民主要健康指標達到全國先進水準,部分健康指標接近國際先進水準,每人平均期望壽命達到75歲。制定並實施北京市衛生區域規劃,全面推進醫藥衛生體制和醫療機構內部管理體制改革,構建社區衛生服務組織與大型綜合醫院和專科醫院合理分工的新型醫療服務體系,鞏固和提高農村初級衛生保健成果。發展預防保健事業,加強傳染病、地方病、職業病的防治工作,遏制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的上升趨勢。重視和加強無障礙環境建設。以申辦奧運為契機,大力發展體育事業,繼續貫徹《全民健身計劃綱要》,提高競技體育水準。加強公共體育設施建設,提高體育場館使用效率,使市民體育參與率有效大幅度增長,青少年體質明顯改善,國民體質的主要指標達到或接近中等發達國家的平均水準。

  三、全面完成2001年的各項任務,努力實現“十五”計劃的良好開端

  2001年是新世紀的第一年,也是“十五”計劃的開局之年。要抓住機遇,加快發展,推動首都經濟再上新臺階。大力實施以發展高新技術産業為主導的經濟結構調整,切實解決以危舊房改造為重點的人民生活問題,加快以申奧為新動力的城市現代化建設,深化以加入世貿組織為新契機的改革開放,推進以強化社會管理為著力點的民主法制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促進首都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全市經濟調控的主要預期目標是:國內生産總值增長9%左右,地方財政收入增長10%,城鎮居民和農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實際增長5%以上。

  今年的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要突出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一)鞏固和發展經濟增長的好形勢。繼續堅持擴大內需的方針,通過擴大投資、消費和出口需求,拉動經濟快速增長。要加快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進一步增強高新技術産業對首都經濟發展的帶動作用,實現大型積體電路、軟體業和生物工程等高新技術産業的快速發展;積極推動傳統産業與高新技術産業的融合,加大技改投資力度,做好以“十大基地、十大工程”為重點的工業投資項目的啟動工作,改造提升第二産業;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帶動第三産業優化升級;繼續推進農業結構調整和小城鎮建設,推動農村經濟全面發展。緊緊抓住中關村科技園區建設,以軟體園、生命科學園等重點項目為切入點,使園區在外在形象和內部機制上都有大的變化,推進科技創新和人才培養取得新的突破。要加快城市現代化建設,切實抓好60項重大工程,完成地方全社會固定資産投資1080億元,進一步提高城市承載能力和綜合服務能力。

  (二)把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提高到新水準。今年,要以增加市區空氣品質二級及好于二級的達標天數為目標,以控制顆粒物污染為重點,積極組織落實控制大氣污染第五階段和第六階段的治理任務,力爭使大氣環境品質二級和好于二級的天數佔全年總天數的比例達到50%以上。加快清河、小紅門、吳家村污水處理廠及配套設施建設,城市污水處理率達到42%。加大生態環境建設力度,按照構建北京三道綠色生態屏障的要求,確保完成綠化隔離地區3.5萬畝的綠化任務,高品質高起點地打好“五河十路”綠化工程的開局。抓好四環路和百里長安街等道路的綠化,完成城八區各1萬平方米、各街道500平方米和中關村科技園區4萬畝綠地的建設。加強對城市環境的綜合治理,保持拆除違法建設的工作力度,對頂風而上、邊拆邊建的行為嚴厲懲處,決不姑息,努力使生態環境和城市環境都出現一個振奮人心的大變化。強化水資源管理和節約用水工作,落實26項節水措施,以蓄水、節水和保水為重點,建設水資源配置工程,年增蓄水1200萬立方米,節水1億立方米,保水1500萬立方米。

  (三)確保完成危舊房改造和住宅建設計劃。今年要重點抓好金魚池、右外、天橋和牛街二期危舊房改造試點工程,確保完成拆除130萬平方米危舊房的任務。積極探索多種危舊房改造形式,引入市場機制,逐步形成政府出資搞市政工程,居民按優惠政策購買住房,通過公開競爭招標方式選擇開發企業進行房屋建設的危舊房改造新格局。要把危舊房改造與住房制度改革、經濟適用房和農民新村建設、市政工程建設和保護歷史文化名城緊密結合起來。在加大政府投入的同時,鼓勵居民和其所在單位出資進行危舊房改造。在保證建築品質的前提下,抓好東壩大型居住區等一批重大項目,全年竣工住宅800萬平方米以上,開工建設經濟適用房150萬平方米左右。合理調整經濟適用房建設佈局,增加有效供應,完善銷售政策,更快更好地解決中低收入群眾住房問題。

  (四)進一步完善社會保障制度。從今年起,國有企業新下崗減員不再進入再就業服務中心,而是通過終止、解除勞動關係從企業中分離出來,在勞動力市場中實現再就業。要確保下崗職工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向失業保障制度平穩過渡。確保國有企業下崗職工基本生活費和企業離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按時足額發放。在總結社會保障改革試點經濟的基礎上,全面推開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制度改革、醫療衛生體制改革和藥品生産流通體制改革,力爭到年底前使基本醫療保險的覆蓋面達到150—200萬職工。不斷提高保險的社會化程度,加快企事業單位退休人員與原單位分離進入社區的步伐,在養老保險的社會化管理服務上有大的突破,在部分事業單位進行基本養老保險統籌的改革試點。力爭到年底使社會化管理服務的企事業單位退休人員達到20萬人。健全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完善“六線”聯動機制,為改善低收入群眾生活提供切實有效的保障。

  (五)深入推進政府職能和工作作風的轉變,扎紮實實為群眾辦實事。鞏固和深化市級政府機構改革和行政審批制度改革的成果,繼續清理現有行政審批事項,減少經濟事務上的審批,能精簡的一定要精簡,可改為備案的改為備案管理,必須保留的也要簡化程式,規定時限,改進服務。依靠體制創新,推進“一站式辦公”。按照政企、政事、政社分開和精簡、統一、效能的原則,積極推進區縣機構改革,通過人員定崗分流,優化幹部隊伍,提高整體素質和辦事效率。認真總結昌平區稅費改革試點經驗,結合鄉鎮機構改革和撤鄉並鎮,積極穩妥地推進農村稅費改革,確保農民減負增收。全面實行政務公開,強化依法行政的監督機制,健全決策專家諮詢制度和聽證會制度,建立廉潔高效、運轉協調、行為規範的行政管理體制。堅持不懈地加強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鬥爭,加大從源頭上預防和治理腐敗現象的力度,推動各級政府及其工作人員的廉政勤政建設。總結推廣在關村海淀園“網上園區”的經驗,推進電子政務建設。完善北京投資平臺,加快行政管理現代化、信息化步伐,提高政府辦事透明度、管理效能和服務水準。深入開展打擊制售假冒偽劣商品犯罪活動,加強市場監管,整頓和規範市場秩序。要繼續下力氣辦好60件實事,認真解決社會治安、居民住房、社會保障、群眾出行等方面的突出問題,使廣大人民群眾在改革和發展中得到更多的實惠。

  (六)舉全市之力打好申奧攻堅戰。北京代表我國再次申辦奧運會,體現了中國人民致力於奧林匹克事業的理想和決心,凝聚著全國各族人民的殷切希望。申辦奧運,為首都現代化建設提供了極為難行的機遇,為加速實現“新三步走”戰略部署提供了巨大動力。今年是申辦奧運的決定性一年,必須更廣泛地動員起全市各族人民的力量,舉全市之力,集各方之智,扎紮實實地做好各項申辦工作。要認真細緻、熱情週到地做好國際奧會評估團考察接待工作。以申奧促發展,以發展助申奧。加快申奧工程的實施,按計劃、高品質地完成大氣污染治理、重點工程建設、綠化美化建設、環境綜合整治、窗口行業形象工程,特別是要抓緊做好現有場館的改造和完善新建場館的設計方案。全力辦好第21屆世界大學生運動會。繼續深入開展申奧宣傳工作,讓“綠色奧運、人文奧運、科技奧運”深入人心。全市各行各業、各條戰線的幹部職工,要立足本職崗位,創造一流的工作成績,樹立一流的城市形象,展現一流的精神風貌,在全國人民和國際社會面前展示建設“新北京”的成果和申辦“新奧運”的信心。

  各位代表,圓滿完成“十五”計劃,為首都新世紀的歷史征程奠定堅實基礎,任務光榮而艱巨。全市各級政府一定要以“三個代表”的重要思想為指針,刻苦學習,勇於實踐,增強駕馭全局的能力,提高經濟工作領導水準;一定要發揚腳踏實地、埋頭苦幹、艱苦奮鬥的工作作風,堅持重實際、説實話、務實事、求實效,力戒形式主義和官僚主義,反對鋪張浪費;一定要努力實踐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切實把提高人民生活水準作為一切工作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想群眾之所慮,急群眾之所難,謀群眾之所求,以富有成效的工作使廣大人民群眾生活得更加方便和幸福。

  各位代表!“九五”偉業送走了過去的世紀,“十五”宏圖迎來了輝煌的百年。展望首都現代化建設的壯麗前景,我們每個人都應感到光榮和自豪,都應認識到自己的責任和使命,都應加倍努力地學習和工作。讓我們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以江澤民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在中共北京市委領導下,堅定信心,振奮精神,開拓進取,乘勢而上,為把首都建成現代化國際大都市而努力奮鬥!


《關於北京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個五年計劃綱要的報告》及《綱要(草案)》名詞解釋

目錄

  “三步走”戰略和“新三步走”戰略    (1)

  社會發展水準總指數           (2)

  城市化                 (2)

  國民經濟和社會信息化          (2)

  信息化水準總指數            (3)

  有限責任公司              (3)

  股份有限公司              (3)

  主機板、創業板              (3)

  現代服務業               (4)

  現代物流                (5)

  十大基地、十大工程           (5)

  都市型郊區經濟             (6)

  國有大中型企業改革脫困三年目標     (6)

  公共財政                (6)

  部門預算                (7)

  特許經營                (7)

  國民待遇                (7)

  過渡期                 (7)

  高等教育毛入學率            (8)

  高等教育普及化階段           (8)

  中關村科技園區“三年大變樣”建設實施方案(8)

  一區五園                (9)

  首都二四八重大創新工程機        (9)

  中試                  (9)

  基因工程                (10)

  生物晶片                (10)

  超大型積體電路            (10)

  奈米技術                (10)

  高新技術孵化器             (11)

  寬頻接入服務              (11)

  數字北京                (11)

  北京投資平臺              (12)

  電子政務                (12)

  電子商務                (12)

  首都公用資訊平臺            (13)

  網路應用整合              (13)

  商務中心區               (13)

  市區道路加密工程            (13)

  三道綠色生態屏障            (14)

  五河十路                (14)

  中水回用                (14)

  保水                  (15)

  開一備二                (15)

  危改與房改三家抬            (15)

  廉租住房                (15)

  世界文化遺産              (16)

  違法建設                (16)

  社區                  (16)

  六線聯動機制              (17)

  階段性就業制度             (17)

  彈性就業形式              (17)

  基本醫療保險制度            (17)

  企業補充保險              (17)

  企業補充醫療保險            (18)

  體育參與率               (18)

  每人平均預期壽命              (18)

  “科技創安”工程            (18)

  綠色奧運、人文奧運、科技奧運      (18)


《關於北京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個五年計劃綱要的報告》及《綱要(草案)》名詞解釋

  “三步走”戰略和“新三步走”戰略:八十年代初,鄧小平同志為我國設計了分“三步走”基本實現現代化的宏偉藍圖,黨的十三大制定了到21世紀中葉分三步走、實現現代化的發展戰略。第一步,從1981年到1990年國民生産總值翻一番,解決人民的溫飽問題;第二步,從1991年到2000年再翻一番,人民生活達到小康水準;第三步,到21世紀中葉再翻兩番,每人平均國民生産總值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準,人民生活比較富裕,基本實現現代化。

  1997年,黨的十五大確定了“新三步走”戰略,即:21世紀第一個十年實現國民生産總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寬裕,形成比較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再經過十年的努力,到建黨一百週年時,使國民經濟更加發展,各項制度更加完善;到世紀中葉建國一百週年時,基本實現現代化,建成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國家。

  到2000年,“三步走”戰略的前兩步戰略目標已經全部實現。根據黨的十五大確定的“新三步走”戰略部署,從北京的地位和作用、歷史和現實、條件和潛能等各方面出發,首都邁向新世紀的“新三步走”戰略是:第一個十年打好基礎,到2010年,率先在全國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構建起現代化國際大都市的基本框架;第二個十年鞏固提高,到2020年,使北京的現代化程度大大提高,基本建成現代化國際大都市;再用30年爭創一流,到21世紀中葉建國100週年時,完全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使北京成為當代世界一流的現代化國際大都市。

  社會發展水準總指數:國家統計局自1991年起在全國開展地區間社會艱展水準綜合評價工作,通過對環境、人口、經濟基礎、收入分配、勞動就業、社會保障、衛生保健、教育科技、文化體育等九個領域和存量、品質、結構、變動度四個方面各種統計資料的多級綜合,統一為一個總指數,綜合評估一個地區的社會發展狀況。1999年北京市的社會發展水準總指數為165.36,居第一位。

  城市化:是指由鄉村工郊區轉變為城鎮的一種動態過程。在這過程中,農業活動比重逐漸降低,城鎮人口的比重穩步上升,居民點的物質面貌、地理景觀以及人們的生活方式和人文景觀逐漸向城鎮型特徵轉化。一般採用城鎮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來表示某一區域的城市化水準。

  國民經濟和社會信息化:信息化是指為提高效率和品質,應用資訊技術,開發利用資訊資源的活動和過程,它是現代社會生産方式和生活方式由農業社會、工業社會等傳統模式向資訊社會模式的重大轉變。國民經濟和社會信息化涉及人們生産和生活的各個方面。

  信息化水準總指數:是綜合信息化六要素進行量化測算而反映出的信息化水準的全貌。信息化六要素指國家信息化體系框架的六個方面,分別為:資訊資源的開發與利用、資訊基礎設施建設、資訊技術在各領域的應用、資訊技術開發與資訊産業發展、信息化人才培養、信息化政策法規和標準的軟環境建設。根據國家統計局發佈的資訊,全國信息化水準總指數為25.89,北京為89.87,居全國首位。

  有限責任公司:指兩個以上的股東共同出資,每個股東以其認繳的出資額對公司承擔有限責任,公司以其全部資産對其債務承擔責任的企業法人。其主要特徵是:每個股東以其認繳的出資額對公司承擔有限責任,公司以其全部資産對其債務承擔責任;以出資證明書證明服東出資份額;不能發行股票,不能公開募股;股東的出資不能隨意轉讓。由於有限責任公司的設立條件較低,設立程式較簡單,許多中小規模的企業往往採取這種公司形式,其數量要遠遠超過股份有限公司。

  股份有限公司:指全部資本由等額股份構成並通過發行股票籌集,股東以其所認購的股份對公司承擔責任,公司以其全部資産對公司債務承擔責任的企業法人。其主要特徵是:資本劃分為等額股份;通過發行股票籌集資本;股東以其所認購的股份對公司承擔責任,公司以其全部資産對公司債務承擔責任;財産公開。股份有限公司有上市公司和非上市公司之分,其中上市公司只是少數。

  主機板、創業板:主機板(又稱“第一板”或“第一部市場”),是與創業板(又稱“第二板”或“二部上市”)相對應的概念。主機板是證券市場的主體市場,其上市標準和條件較高,上市公司的股本規模和交易活躍程度較強。證券交易所設立創業板,是為了將該市場上市公司的狀況如營業期限、股本大小、盈利能力、股權分散程度等與主機板區別開來。建立創業板,也可成為主機板大公司市場的預備市場。有的國家證券交易所對主機板和創業板還分別採取了不同的交易方式,並明確規定了進入主機板上市的條件和標準。目前,美國、日本、南韓、新加坡等國的證券交易所都開設有創業板市場。美國納斯達克市場(NASDAQ)就是著名的創業板市場。近年來,為給具有高成長性的中小企業和高科技企業提供一個有序和有效的交易環境,美國、法國、德國、荷蘭等國的證券交易所相繼建立了新市場或小型公司市場,這些市場雖然未稱第二板,但實際上與二部或第二板上市性質相同。我國目前正在建設的創業板市場也具有相同的性質。

  現代服務業:是指工業産品的大規模消費階段以後出現快速增長的服務業。主要包括兩大類。一類是伴隨工業化的展開而加速發展的服務業,也稱為補充性服務業。如銀行、證券、信託、保險、基金、租賃等現代金融業;開發、建築、裝飾、物業、交易等房地産業;會計、審計、評估、法律服務等中介服務業。另一類是工業化後期大規模發展的新興服務業,如行動通訊、網路、傳媒、諮詢等資訊服務業;教育培訓、會議展覽、國際商務、現代物流等新興行業。作為第三産業(“廣義”服務業)中高增長性和最具潛力的産業,現代服務業的加快發展對經濟增長、結構調整具有重要意義。《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個五年計劃的建議》首次提出要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

  現代物流:是指社會商品大規模生産、流通、消費階段出現的物流形式。它不僅包括隨著工來化出現的規模化、專業化的物流形式,如現代物流配送、第三方物流(TPL)等,而且包括物流系統與企業緊密結合,即物流一體化的各種形式。現代物流通過對整個物流的全程管理和提供優質的物流服務,實現以最優的總成本最大程度地滿足顧客需求的目標。以其為核心的現代物流業方興未艾,是現代服務業的一個重點。

  十大基地、十大工程:是市政府為加快首都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明確産業導向,在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産業、廣泛利用高新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産業兩大方面確立的重點導向性項目。

  “十大基地”指十大高新技術産業基地,即北方微電子産業基地、中關村軟體産業基地、酒仙橋—亦莊電子及通信産品基地、電腦及網路産品産業基地、西三旗奈米材料産業基地、光機電一體化産業基地、生物晶片及新醫藥産業基地、燃料電池産業基地、高清晰數字電視産業基地、液晶顯示技術産業基地。

  “十大工程”指十大重點升級改造工程,即首鋼優化改造、燕化乙烯擴化建、新型吉普及環保汽車開發、電子裝備數字化、機床數控化、建築材料新型化及住宅智慧化、清潔環保設備産業化、精細化工産業化、家用電器節能環保化、60萬千瓦發電設備攻關。

  都市型郊區經濟:都市型郊區經濟是在城郊型經濟的基礎上的概括和昇華。其基本內涵包括:運用市場經濟的方法和手段,對大城市郊區的資源進行重新配置和開發,拓展郊區農業和農村經濟的多種功能和發展空間。把郊區農業、工業和服務業的發展融入城市經濟發展之中,實現資源更合理的配置和更有效的利用,以此來打破城鄉分割的二元經濟結構,使郊區成為城市發展的重要的、有機的組成部分。

  目前,北京發展都市型郊區的主要任務是:在農業方面,努力開發郊區農業的生産性、生態性和生活性等多種功能,提高農業的綜合效益;在工業方面,依託城市科技和資金密集的優勢,提高郊區工業的品質和檔次,使郊區成為城市經濟發展的腹地;在服務業方面,大力發展為城鄉經濟服務和為城鄉居民生活服務的,與城市服務業相配套的,具有農村特色的産業和行業。

  國有大中型企業改革脫困三年目標:黨的十五屆一中全會明確提出,要用三年左右的時間,通過改革、改組、改造和加強管理,使大多數國有虧損企業走出困境,力爭到本世紀末使大多數國有大中型企業初步建立現代企業制度。至2000年底,北京市列入改制範圍的190戶國有大中型骨幹企業,已有153戶初步建立起現代企業制度,佔80.52%;列入全市動態考核目標的400戶國有及國有控股大中型企業,虧損企業虧損面已經下降到14.5%。

  公共財政:是指市場經濟條件下的財産。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相對市場機制而言,政府的職能是彌補市場的缺陷,滿足社會公共需要,財政則是實現政府職能的物質基礎。正是因為市場經濟條件下財政存在和發展的主要依據在於滿足社會公共需要,市場經濟條件下的財政亦被稱為“公共財政”。一般而言,公共財政通常擔負資源配置、收入分配和穩定經濟三個方面職能。

  部門預算:是由政府各部門編制、經財政部門審核後由人民代表大會審議通過的反映一個部門所有收入和支出活動的預算。以部門預算改革為核心的政府預算管理改革,是自1994年對財政收實行分稅制以來,在財政支出方面實行的一次重大改革,對促進依法行政,依法理財,規範政府、部門和財政的行為有重要意義。

  特許經營:是指特許者將自己所擁有的商標(包括服務商標)、商號、産品、專利和專有技術、經營模式等以合同的形式授予被特許者使用,被特許者按合同規定,在特許者統一的業務模式下從事經營活動,並向特許者支付相應的費用。進入80年代,特許經營的發展進入黃金時期。隨著國際化趨勢不斷加強,服務業特許經營正在民軍突起。如今,特許經營已遍佈世界各個角落的各個行業。

  國民待遇:是指締約國一方保證締約國另一方的公民、企業和船舶在本國境內享受與本國公民、企業和船舶同等的待遇。國民待遇原則被廣泛地應用於國際經濟貿易條約和協定,也是世貿組織的基本原則之一。

  過渡期:是一個階段性時間範圍。根據世貿組織的規則和我國加入世貿組織的承諾,在這段時間內有步驟、分階段地開放市場,降低關稅、減少非貿易壁壘,同時利用世貿組織有關規定加強自我保護,推進各項改革。我國“入世”的過渡期平均在三年至五年左右,汽車、服務業等過渡期在五年以內,農産品等過渡期時間則較長。

  高等教育毛入學率:指當年所有高等教育在校生佔18—22周歲人口的比率。

  高等教育普及化階段:一般來説,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在15%以下時屬於精英化高等教育階段,15—50%為大眾化高等教育階段,50%以上為普及化高等教育階段。

  中關術科技園區“三年大變樣”建設實際方案:2000年6月8日,李嵐清副總理視察中關村科技園區,並作出重要指示:中關村科技園區的建設要“一年一個樣,三年大變樣”。為落實這一指示精神,北京市發展計劃委員會與中關村管委、市科委和市經委共同制定了《中關村科技園區“三年大變樣”建設實施方案》,對中關村科技園區的硬環境建設、軟環境建設、産業發展以及海淀園的建設與發展制定了目標和措施,方案實施期為2001年7月至2002年6月。

  方案的主要內容為:在硬環境建設方面,進行道路及基礎設施建設、園區和産業基地建設、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環境整治、人居環境建設;在軟環境方面,進行人力資源體系、創業孵化體系、中介體系、社會服務體系、金融服務體系、法制環境、政府職能轉變等七大體系的建設;在産業發展方面,實施企業發展戰略、技術創新戰略和國際化戰略,到2002年實現園區新技術技工貿總收入1650億元,高新技術産業增加值390億元。

  一區五園:中關村科技園區包括海淀園、昌平園、豐臺園、北京電子城和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的一部分等五個園區。其中,海淀園已形成以電子資訊、生物工程、光機電一體化和新材料為主的高新技術産業結構;昌平園以新醫藥和生物工程為主;豐臺園基本形成以光機電一體化為主導的高科技産業基地;北京電子城重點發展以電子資訊為主的高新技術産業;北京經濟開發區作為外向型經濟為主的技術密集型産業基地,重點發展光機電一體化和生物醫藥等高新技術産業。

  首都二四八重大創新工程:是在市委八屆四次全會討論通過的《中共北京市委關於加強技術創新,發展高科技,實現産業化的意見》中提出的。“二”是指建立兩大體系,即首都創業孵化體系和首都經濟創新服務體系;“四”是指建設四個基地,即北京軟體産業基地、北方微電子基地、北京生物醫藥基地和西三旗新材料基地;“八”是指實施八個高新技術産業化示範項目,即數字北京工程、高清晰度數字電視産業化工程、大直徑半導體硅晶片及大型積體電路産業化工程、能源結構調整及清潔燃料技術産業化工程、現代醫藥生物技術産品産業化工程、綠色食品及良種工程、水資源可持續利用工程和北京“無氟”城市工程。

  中試:中間試驗的簡稱。指已有科學研究成果但尚未取得必要的數據,不能在生産或建設中直接採用,必須建立一定的裝置、機組、車間或試驗場地驗證改進成果而進行的擴大規模試驗或較長時期試驗。

  基因工程:基因是DNA分子中含有特定遺傳資訊的一段核苷酸序列,是遺傳物質的最小功能的單位。基因工程(geneticengineering)也叫基因操作、遺傳工程或重組體DNA技術。它是一項將生物的某個基因通過基因載體運送到另一種生物的活性生物的活性細胞中,並使之無性繁殖和行使正常功能,從而創造生物新品種或新物的遺傳學技術。

  生物晶片:指把生物活性大分子(目前主要是核酸和蛋白質)或細胞等密集排列固定在載體上所形成的微型檢測器件。其特點主要是:高通量、平行化、微量化、自動化。

  超大型積體電路:代表單塊晶片上所整合的元件數。一般將單塊晶片上包含超過5000個邏輯門電路或10萬個以上元件的稱為超大型積體電路。

  奈米技術:奈米是長度單位,1奈米是1米的十億分之一,20奈米相當於1根頭髮絲的三千分之一。奈米技術是指在奈米尺度上直接利用原子、分子結構及其性能的技術,它的最終目標是人類按照自己意志直接操縱單個原子,製造具有特定功能的産品。

  奈米技術的應用相當廣泛,據統計,世界涉及奈米技術的年總産值已達500億美元,預計到2003年將增長到1000億美元,發展潛力巨大。

  高新技術孵化器:是一種為新産品和小企業誕生與成長提供幫助的組織形式。它有多種功能,包括為項目發起提供活動場所;從法律、技術、財務和商務等方面予新興小企業以幫助,培訓小企業負責人;促使研究機構和金融機構和新興小企業之間加強聯繫;向新興小企業提供符合其需要的專業用地、辦公用房和車間等等。

  寬頻接入服務:指在同一傳輸介質上,可以利用不同頻道進行多重(並行)傳輸,並且傳輸速率在每秒1.54兆字節以上的網路接入服務。

  數字北京:從狹義上説,“數字北京”是“數字地球”技術、“數字城市”概念在北京的具體應用和在縱深方向的延伸與擴展,也是“數字中國”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將以空間數據基礎設施和資訊網路為基礎,對廣泛的資訊資源進行統一組織和有效管理,並在北京的規劃建設、運作監控、城市管理等領域廣泛應用。從廣義上説,“數字北京”是首都信息化的全面推進。即通過建設寬頻多媒體資訊網路、地理資訊系統等基礎設施平臺,整合首都資訊資源,建立電子政務、電子商務、科教資訊系統、勞動和社會保障資訊系統等,逐步實現國民經濟和社會信息化;通過發展資訊家電、網上教育、遠端醫療,建設信息化社區。“

  數字北京”將通過加快和整合城市信息化建設的各個方面,最終形成一個體系完善、功能健全、組織有序的數字資訊體系。(注:所謂“數字地球”,就是採集、存儲、處理和顯示分佈在地球表面空間的各種巨量的地理、地域、地貌,資源、環境、環境,人類生産、社會活動和人工設施等的資訊,將其數字化,使其可在電腦中處理,在網路上傳輸,並通過網路實現資訊的社會共用和在各個領域的應用。“數字地球”是21世紀知識經濟的戰略制高點,是電腦網路、地理資訊系統、遙感—遙測、全球定位系統及倣真—虛擬現實等技術的綜合和深化。)

  北京投資平臺:是由北京市人民政府主辦,北京市發展計劃委員會承辦,北京市經濟資訊中心製作維護,主要面向國內外廣大投資者的政府網站,是數字北京的重要組成部分。“北京投資平臺”的資訊主要來北京市發展計劃委員會等政府綜合經濟管理部門。今後,凡是北京市政府出臺的項目優惠政策立項的重大項目資訊都要首先在“北京投資平臺”上發佈。市政府有關投資項目的審批工作也將逐步在網上進行,這將為投資者提供更加有效快捷的服務。

  電子政務:指利用現代化資訊技術,實現政府管理和服務職能的電子化和網路化。實施電子政務工程就是政務信息化的過程,將機關業務、崗位、工作流程規範化、標準化,凡是可以使用電腦和網路技術辦理的事項和環節都要採用電腦和網路技術,以達到機關工作轉變職能,政務公開,提高工作效率和品質的目的。

  電子商務:電子商務是一種現代化商業方法,它利用電腦資訊處理技術,以資訊網路為基礎,資訊處理技術為工具,把買方、賣方、廠商及合作夥伴在Intranet Extranet(內部網、外部網)結合起來進行商務活動,是一種新的經營理念和謀求業務突破性發展的新經營形態。電子商務涵蓋的業務包括從資訊交換、售前售後服務、銷售、電子支付到運輸、組建虛擬企業等,最終通過改善産品和服務品質、提高服務傳遞速度,滿足政府組織、廠家和消費者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的需求。

  首都公用資訊平臺:首都公用資訊平臺是首都資訊基礎設施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基於電信網、廣播電視網、電腦網並在其上建立的,它與各種公用網、專用網、寬頻網及重要資訊源實行互聯,最大限度地利用現有網路資源,建設共用的標準化軟體硬體系統,將成為首都大型公用網路轉換和資訊交換中心。

  網路應用整合:基於通信網路進行資訊交換的各種應用系統的整合稱為網路應用整合。應用系統通過網路技術進行通信,結合特定的應用領域技術,實現基於網路的應用系統功能,典型的網路應用有電子郵件系統等。

  商務中心區:簡稱為CBD,是英文(centralbusinessdistrict)的縮寫。是指城市中金融、貿易、展銷、購物、文化、服務等功能最集中,交通最便捷,建築密度最高的地區。CBD是現代中心城市重要的組成部分,它的發展是否完善,將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城市的地位和經濟發展水準。北京的商務中心區規劃在東二環路至東三環路、朝陽門外大街至東三環路、光華路至朝陽路之間。

  市區道路加密工程:為增加市中心區道路、改善路網結構、聯絡城市快速幹道而對城區部分道路進行加密拓寬的工程。2000年規劃建設南線閣改擴建工程、南緯路改擴建工程、三里河東路擴建、月壇南街擴建工程、羊肉衚同整治工程、豐盛衚同整治工程、絨線衚同整治工程和安內大街改擴建工程。其中,辟才衚同、南北線閣路等工程已完工。2001年重點抓好金寶路、西皇城根等一批道路建設。

  三道綠色生態屏障:第一道綠色生態屏障以建設燕山、太行山綠化工程為主,從房山區十渡到平谷縣金海湖,延綿700公里,呈扇型環繞京西、北、東的7個區縣,總面積1.04萬平方公里,建成後,該地區的林木覆蓋率將達到70%以上。第二道綠色生態屏障以建設平原地區的“五河十路”綠色通道工程和農田林網綠色生態帶為重點,建成後,京郊平原地區的林木覆蓋率將達到25%以上。第三道綠色生態屏障以規劃建設市區內綠化隔離地區為重點。綠化隔離地區規劃總面積240平方公里。從2000年開始,計劃用三年時間再完成100平方公里的綠化任務,使綠化隔離地區綠化面積達到140平方公里。

  五河十路:“五河”指的是永定河、潮白河、大沙河、溫榆河、北運河5條河流;“十路”指的是京石路、京開路、京津塘路、京沈路、京密路、京張路、順平路、外二環路等8條公路和京九、大秦兩條主要鐵路。規劃用3至5年時間,在上述河、路兩側建起200米寬的綠化帶,形成京郊綠色大動脈。

  中水回用:中水這個詞出自日本,取介於上水和下水之間的意思。是指生活污水經過處理後,達到規定的水質標準,可在一定範圍內重復使用的非飲用水。中水回用就是指將包括糞便污水在內的各種生活污水進行收集並進行處理後直接回用。這不僅有利於提高水的重復利用率,節約水資源,而且減輕了城市給水、排水及水處理的負擔。

  保水:是指通過工程措施、生物措施或作耕作措施,使天然降水入滲到地下,形成土壤或地下水的過程。通過保水,保證水不下山、防止水土流失,保護水資源。

  開一備二:所謂“開一備二”就是每新開工一個重大項目,同時應儲備兩個進行前期準備工作的重大前期項目。去年市政府下發了《轉發市計委關於加快本市重大建設項目前期工作進度確保前期工作品質意見的通知》(京政辦發[2000]111號),要求加快我市重大項目前期準備工作,努力做到在建一批,儲備一批,增強投資後勁。2001年,市政府確定了60項重大建設項目。按照上述原則,同時選定了126項2001年度著重開展前期工作、近二三年內力爭開工的重大前期項目,增加項目儲備。

  危改與房改三家抬:所謂“危改與房改三家抬”,就是把政府、居民、建設單位等方面的資源整合起來,形成合力。按照政府出資搞重點危改小區外部市政配套,居民按優惠政策出資購買産權,開發企業按微利標準進行建設的模式,加快危舊房改造步伐。

  廉租住房:是指政府和單位在住房領域實施社會保障職能,向具有城鎮常住居民戶口最低收入家庭提供的租金低廉的普通住宅。租金標準實行政府定價,由市政府有關部門定期公佈。廉租住房要從騰退的舊公有住房中調劑解決,也可以由政府和單位出資興建。

  世界文化遺産:是指在全世界具有突出普遍意義、體現著不可替代的歷史、科學和文化價值的古跡、建築群、遺址等有形物質實體。具體包括三方面:從歷史、藝術或科學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價值的建築物、碑雕和碑畫、具有考古性質成份或結構、銘文、窟洞以及聯合體;從歷史、藝術或科學角度看,在建築式樣、分佈均勻或與環境景色結合方面,具有突出的普遍價值的單立或連接的建築群;從歷史、審美、人種學或人類學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價值的人類工程或自然與人聯合工程以及考古地址等地方。1972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巴黎通過了《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産公約》,1985年,我國政府加入該條約。目前,中國共有世界文化遺産16項,北京共5項,即長城、明清故宮、週口店“北京人”遺址、頤和園和天壇。

  違法建設:是指未經規劃行政主管部門批准或改變批准規定而建設的建設工程或臨時建設工程。主要包括三方面,即未領建設工程許可證的建設工程,未領臨時建設工程許可證的臨時建設工程;擅自變更已批准設計方案的建設工程或臨時建設工程;擅自變更已批准設計方案的建設工程或臨時建設工程;臨時建設工程建成或改成永久性工程,或逾期不拆,或改變使用性質的臨時建設工程。

  社區:指聚居在一定範圍內的人們所組成的社會生活共同體。目前城市社區的範圍,一般是指經過社區體制改革後作了規模調整的居民委員會轄區。今年我市將對居委會規模作進一步調整,合理劃分社區,並建立社區居民自治組織。

  六線聯動機制:全稱為城鎮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相關待遇正常調整制度。該機制從1996年開始建立,到2001年為止,已經過6次調整,現包含如下六條線: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標準、下崗職工基本生活費標準、職工最低工資標準、失業保險金標準、企業離退休人員最低養老金標準(退職、退養)、基本養老金正常調整機制。

  階段性就業制度:指勞動者在其就業過程中,在一段時間內退出社會勞動,之後再繼續勞動的一種制度。

  彈性就業形式:指勞動者在社會勞動過程中,在時間、地點等方面採取靈活多樣的就業形式。

  基本醫療保險制度:是社會保障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由用人單位和職工共同參加的一種社會保險。按照用人單位和職工的承受能力來確定參保人員的基本醫療保障水準。基本醫療保險實行個人帳戶與統籌基金相結合,保障廣大參保人員的基本醫療需求,主要用於支付一般的門診、急診、住院等費用。

  企業補充保險:包括企業補充養老保險和企業補充醫療保險兩部分。企業補充養老保險是企業在國家統一制定的基本養老保險之外,依據企業自身的經濟實力,在履行繳納基本養老保險費義務之後的附加保險,所需資金主要來源於企業自有資金,國家在利稅方面給予優惠。企業經濟條件好時,可以多補充,經濟條件差時,可以少補充或不補充。在我國多層次的養老保險中,屬於第二次保險。

  企業補充醫療保險:是基本醫療保險的一個補充形式。是企業在基本醫療保險之外,根據自身經濟實力,自形籌資、自行管理的一種補充保險形式。

  體育參與率:即青少年、中老年人口中經常參加體育鍛鍊的人的比重。經常參加體育鍛鍊是指每週至少鍛鍊三次、每次的時間不少於20分鐘。

  每人平均預期壽命:通過科學的方法計算並告知在一定的死亡水準下,預期每個人出生時平均可存活的年數。嚴謹的計算方法是:對同時出生的一批人進行追蹤調查,分別記下他們在各年齡段的死亡人數,直至最後一個的壽命結束。用這批人的平均壽命來假設一代人的平均壽命即為平均預期壽命。用於要跟蹤同時出生的一批人整個完整生命過程有很大困難,所以在實際計算時,是利用同一年各年齡人口的死亡率水準,來替代同一代人在不同年齡的死亡率水準,然後計算出各年齡人口的平均預期壽命。

  “科技創安”工程:是指在社會治安綜合治理中,充分運用現代科學技術手段,不斷提高基層安全創建活動的科技含量,以預防、打擊和控制危害社會的違法犯罪活動。是構築人防、物防、技防三者有機結合安全防範體系的一項社會系統工程。

  綠色奧運、人文奧運、科技奧運:是北京申辦2008年奧運會的理念。即將2008年奧運會辦成體現環保意識的綠色奧運、體現東西方文化交流的人文奧運、體現現代高科技水準的科技奧運。

  綠色奧運:這是奧林匹克運動發展的新潮流,雪梨奧運會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很好的範例。北京提出綠色奧運的寓意包括加快實施北京市環保規劃,促進城市的可持續發展,興建奧林匹克公園,擴大每人平均佔有森林和綠地的面積,改善水體品質,喚起民眾的環境意識,提高城市的文明水準。

  人文奧運:突出“以人為本”的觀念,倡導體育與文化、教育有機結合。一是強調東西方文化的交流,在擁有12.5億人口的中華大地普及奧林匹克運動,弘揚奧林匹克精神;二是通過體育促進人的身心健康發展,尊重人的個性,重視人的權利,加速社會主義民主建設的進程;三是以奧運為契機,促進祖國的統一大業,增進56個民族的團結。具體方案包括火炬接力方案、奧運文化交流計劃,規劃奧林匹克青年營等。

  科技奧運:是指高科技手段在奧林匹克運動中的廣泛運用。科技奧運首先呼喚科技産業的迅速發展,通過舉辦奧運會帶動相關技術和産品的升級換代;其次,奧運會將成為最新科技成果的展示場,如軟體、計分、通訊手段的應用等;再次,奧運會將推動整個城市的現代化水準,如電子、資訊、環保、旅遊産業對高科技的應用。科技奧運將在北京發展“知識經濟”的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

分享:
相關解讀
相關政策

您訪問的連結即將離開“首都之窗”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