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務公開 > 政策公開 > 政府文件 > 2016年以後政府文件 > 市政府文件
  1. [主題分類] 城鄉建設、環境保護/城市規劃
  2. [發文機構] 北京市人民政府
  3. [聯合發文單位]
  4. [實施日期]
  5. [成文日期] 2017-01-13
  6. [發文字號] 京政發〔2017〕6號
  7. [廢止日期]
  8. [發佈日期] 2017-01-25
  9. [有效性]
  10. [文件來源] 政府公報 2017年 第10期(總第502期)

北京市人民政府關於印發《北京市“十三五”時期現代産業發展和重點功能區建設規劃》的通知

字號:        

京政發〔2017〕6號

各區人民政府,市政府各委、辦、局,各市屬機構:

  現將《北京市“十三五”時期現代産業發展和重點功能區建設規劃》印發給你們,請認真貫徹執行。

北京市人民政府

2017年1月13日

北京市“十三五”時期現代産業發展和重點功能區建設規劃

目 錄

  前言

  第一章 新起點新發展

  一、發展成就

  二、形勢要求

  三、總體思路

  四、發展目標

  第二章 優化發展符合首都城市戰略定位的現代産業

  一、加快發展生産性服務業

  二、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産業和高端製造業

  三、提高生活性服務業品質

  四、推動文化産業創新繁榮發展

  五、集約優化發展都市型現代農業

  第三章 優化提升重點産業功能區

  一、優化調整高端産業功能區

  二、加快高端産業新區和特色功能區建設

  三、強化功能區聯動協調與輻射帶動

  第四章 營造支撐高精尖經濟結構的産業生態環境

  一、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

  二、深入推進重點領域改革和試點示範

  三、促進産業跨界融合發展

  四、壯大培育多元市場主體

  五、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

  六、創新金融服務體系

  七、建設高端人才隊伍

  八、實施品牌發展戰略

  第五章 保障措施

  一、著力推進簡政放權

  二、嚴控産業準入標準

  三、加強政策整合創新

  四、推動京津冀産業協同發展

  五、加強空間資源配置

  六、完善統計評價體系

  七、強化規劃實施監督

前 言

  《北京市“十三五”時期現代産業發展和重點功能區建設規劃》(以下簡稱《規劃》)是北京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中的市級重點專項規劃,是對“十三五”時期本市現代産業發展和重點功能區建設目標及任務的進一步深化和細化。

  《規劃》堅持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用的發展理念,牢牢把握首都城市戰略定位,以優化經濟結構、增強內生動力為目標,統籌考慮首都資源與環境承載能力,明確了優化與首都城市戰略定位相適應的現代産業集群,建設與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的産業空間格局,構建促進新消費、培育新供給新動力的産業生態環境等重點任務和舉措,為建設國際一流的和諧宜居之都提供有力保障。

  《規劃》以《京津冀協同發展規劃綱要》《中共北京市委關於制定北京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北京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中共北京市委北京市人民政府關於貫徹〈京津冀協同發展規劃綱要〉的意見》等為依據制定,是指導本市各級政府、各行業主管部門和各功能區管委會推動現代産業發展和重點功能區建設、制訂各項專項規劃和政策措施的重要依據。

第一章 新起點新發展

  “十二五”時期,市委、市政府全面落實黨中央、國務院各項決策部署,持續推進科技創新和文化創新雙輪驅動戰略,進一步優化産業結構,高端産業功能區高效集約發展態勢明顯,新的生産方式、商業模式、産業業態不斷涌現,經濟發展品質效益穩步提升,首都經濟綜合實力、創新能力和輻射帶動影響力進一步增強。

  一、發展成就

  (一)綜合實力穩步增強,發展品質不斷提升。“十二五”期間,首都經濟在保持平穩增長中實現提質增效升級。2015年,地區生産總值達到2.3萬億元,“十二五”期間年均增長7.5%;每人平均地區生産總值達到1.7萬美元,實現從中高收入水準到高收入水準的跨越;一般公共預算收入達到4723.9億元,“十二五”期間年均增長14.9%;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潤1597.7億元,比2010年增長55.4%;規模以上服務業實現利潤2.5萬億元,比2010年增長1.4倍。超額完成“十二五”時期減排任務,節能減排工作繼續走在全國前列。

  (二)産業結構持續優化,開放型經濟發展水準顯著提升。首都産業服務化、高端化特徵更加明顯,三次産業結構由2010年的0.9:23.6:75.5調整為2015年的0.6:19.7:79.7,生産性服務業增加值佔地區生産總值比重達到50%以上,高技術産業增加值佔地區生産總值比重達到22.5%,戰略性新興産業引領産業結構調整作用明顯,高端製造業智慧化發展水準不斷提高,農業種植養殖業規模得到有效控制,品質效益與生態功能顯著提升。經濟發展更加開放,2015年實際利用外資130億美元,境外投資95.5億美元,服務貿易額達到1302.8億美元。

  (三)科技文化雙輪驅動,創新創業蓬勃發展。全國科技創新中心的引領示範和輻射帶動作用明顯增強。2015年,全市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支出1384億元,相當於地區生産總值的6.01%,居全國首位。發明專利申請量和授權量連續多年國內排名第一,技術合同成交額3452.6億元,佔全國37%。産業技術聯盟百餘家,佔全國試點聯盟的42%。全市共有眾創空間近200家,各類孵化器、大學科技園等服務機構150余家,眾創空間建設成為亮點。文化創意産業健康繁榮發展。2015年,文化創意産業實現增加值3179.3億元,佔地區生産總值比重達到13.8%,文化與科技、金融等行業融合態勢進一步顯現,國家文化産業創新實驗區等國家改革試點穩步推進。

  (四)産業佈局集約高效,協同發展紮實起步。六大高端産業功能區引領全市産業集約高效發展,中關村、金融街、商務中心區等帶動示範作用顯著。2015年,六大高端産業功能區增加值佔地區生産總值比重達到47.4%,比2010年提高7.4個百分點,成為全市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撐。關停退出一般製造業和污染企業超過1000家,清退撤並升級西直河、大紅門、動物園等一批區域性專業市場。加快推進京津冀産業協作,曹妃甸協同發展示範區、北京新機場臨空經濟區、天津濱海-中關村科技園區、張承生態功能區等重點區域建設穩步推進,一批合作項目陸續開工。

  (五)政策體系不斷完善,改革創新深入推進。産業規劃政策體系不斷細化完善。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6+4”政策、北京市服務業擴大開放綜合試點政策等全面落地實施,陸續頒布實施了戰略性新興産業、生産性服務業、科技服務業、文化創意産業、生活性服務業、現代農業、軟體和資訊服務業、健康服務業等一系列規劃、政策和行動計劃。2014年在全國率先制定了新增産業的禁止和限制目錄,並於2015年調整修訂,全市範圍新增産業禁限比例達到55%。加大簡政放權力度,深入推進商事制度改革、行政審批制度改革,不斷規範行政審批行為,新興産業領域企業登記註冊活躍。“營改增”改革試點全面實施,政府購買服務取得新突破,石景山國家服務業綜合改革試點、中關村現代服務業試點建設取得積極成效。

  二、形勢要求

  世界經濟正處於變革調整重組的關鍵時期,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産業變革蓄勢待發。我國進入經濟發展新常態,發展方式加快轉變,改革開放釋放新的發展活力,“一帶一路”、京津冀協同發展等國家戰略的實施,拓展了首都經濟發展空間。積極推進北京市服務業擴大開放綜合試點,推動京津冀全面創新改革試驗,籌辦好2019年世園會和2022年冬奧會,將在更加廣闊的範圍內參與國內外技術、人才、資本、市場等方面的競爭與合作,不斷提升科技創新能力和國際化發展水準,有利於構建高精尖經濟結構,增強全球資源配置能力和控制力,提高首都經濟的競爭力、影響力和輻射帶動能力。

  同時,世界經濟雖然總體保持復蘇態勢,但面臨增長動力不足、需求不振、金融市場反覆震蕩、國際貿易和投資持續低迷等多重風險和挑戰。我國經濟運作仍存在不少突出矛盾和問題,産能過剩和需求結構升級矛盾突出,經濟增長內生動力不足。本市人口資源環境矛盾突出,治理“大城市病”任務艱巨,産業結構有待進一步優化調整,科技、文化創新優勢發揮不夠,優勢資源潛力未能充分釋放,市民多層次、多樣化服務消費需求還不能完全滿足。

  總體來看,本市經濟發展仍處於重要戰略機遇期,必須牢牢把握首都城市戰略定位和經濟社會發展的階段性特徵,堅持創新驅動、高端引領、開放共用,著眼于優化結構、提質增效,增強經濟內生增長動力,不斷培育新供給、促進新消費,加快構建高精尖經濟結構。

  三、總體思路

  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會精神,堅持以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北京重要講話精神為根本遵循,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牢固樹立和貫徹落實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用的發展理念,牢牢把握首都城市戰略定位,更加突出高端化、服務化、集聚化、融合化、低碳化,適應把握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堅持以提高品質效益為中心,優化發展服務經濟、知識經濟、綠色經濟。堅持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促進首都現代産業發展,加快發展生産性服務業,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産業,促進製造業智慧精細發展,提高生活性服務業品質,推動文化創新繁榮發展,集約發展都市型現代農業。優化調整産業空間佈局,引導高端産業功能區集約高效發展,積極推進京津冀産業協作,形成具有北京特色的現代産業體系和佈局,加快構建高精尖經濟結構,為建設國際一流的和諧宜居之都提供重要支撐。主要發展導向是:

  (一)高端引領,創新發展。服務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發揮高端産業功能區對首都經濟的支撐作用,匯聚、利用全球高端創新資源,瞄準國際前沿技術,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形成一批擁有技術主導權的戰略性新興産業及高技術服務業,強化全國科技創新中心地位,發揮産業引領輻射示範作用。

  (二)跨界融合,協調發展。引導産業跨界融合發展,加大科技、金融、商務、文化、“網際網路+”等對工農業生産和城市建設運營服務的創新融合與整合應用。重點加快城六區以外平原地區的基礎設施建設,提升承載力。補齊山區發展短板,支援建立生態友好型産業體系。

  (三)生態集約,綠色發展。全面節約和高效利用資源,發展資源耗費少、每人平均産出高的知識、技術、資本密集型行業,淘汰低效、高污染行業,加快城市老舊設施的更新改造,形成一批佈局合理的全天候、無時差國際協同生態智慧商務樓宇,促進綠色生産、綠色消費。

  (四)區域協同,開放發展。對接國家重大戰略,主動融入全球化發展格局,積極推進北京市服務業擴大開放綜合試點,拓展對內對外開放的廣度和深度,推動形成京津冀區域間産業創新鏈的梯次佈局,爭創雙向開放新優勢,引領全國開放型經濟發展。

  (五)改革創新,共用發展。堅持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發揮首都人才、知識、技術、管理、資本等優勢,推動京津冀區域全面創新改革試驗區建設,鼓勵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積極促進民間投資,加快新動能培育和傳統動能改造提升。推動公共服務市場化、社會化,不斷增加有效供給,持續增進人民福祉。

  四、發展目標

  到2020年,實現第三産業提質增效發展、第二産業智慧精細發展、第一産業集約優化發展,現代産業發展品質和效益大幅提升,高端産業功能區集聚帶動作用進一步增強,首都經濟國際競爭力和輻射影響力顯著提升,品牌價值進一步彰顯,京津冀産業對接協作取得新進展,形成與首都城市戰略定位相匹配、與經濟發展方式相協調、與人口資源環境相適應的高精尖産業發展格局。

  (一)加快構建高精尖經濟結構。服務業增加值佔地區生産總值的比重達到80%以上,生産性服務業增加值佔地區生産總值的比重達到53%左右,高端製造業智慧精細發展,文化創意産業影響力不斷提升,形成一批在全國有影響力的高端、高效、高輻射産業集群。

  (二)創新能力大幅增強。突破一批關鍵核心技術,形成一批擁有全球技術主導權的産業集群。企業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支出佔比穩步提升,全社會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支出相當於地區生産總值的6%左右,技術合同成交額達到5000億元。要素市場體系建設不斷完善,創新成果轉化能力持續增強,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蓬勃發展。

  (三)發展品質和效益顯著提升。産業發展更加集約,六大高端産業功能區增加值佔地區生産總值比重達到53%左右。全市社會勞動生産率達到23萬元/人,地均産出率增長30%以上,萬元地區生産總值能耗下降17%,萬元地區生産總值水耗降低15%,萬元地區生産總值二氧化碳排放下降20.5%。

  (四)開放型經濟建設實現新突破。對外開放領域和範圍進一步擴大,服務貿易進出口總額達到2000億美元左右,國際經貿往來、科技研發合作、文化交流、商務活動更加活躍,壯大一批國際知名品牌和具有較強國際競爭力的跨國企業。

第二章 優化發展符合首都城市戰略定位的現代産業

  優化調整三次産業結構,注重激活存量,著力補齊短板,培育發展新産業,加快技術、産品、業態創新,積極引導産業跨界融合發展,擴大對內對外開放,加快産業功能化、功能集聚化,推動産業向價值鏈高端環節發展,實現提質增效發展。堅決退出一般性産業特別是高消耗産業,嚴控新增不符合首都功能的産業,加快形成創新引領、技術密集、價值高端的産業結構。

  一、加快發展生産性服務業

  牢牢把握首都城市戰略定位,深入實施《北京市人民政府關於進一步優化提升生産性服務業加快構建高精尖經濟結構的意見》,強化科技創新引領、資訊覆蓋應用、金融保障支援、商務融合滲透、流通高效連結,積極培育新業態,推動生産性服務業向專業化和價值鏈高端延伸,形成創新融合、高端集聚、整合應用、高效輻射的發展模式,不斷提高生産性服務業對首都經濟貢獻度和發展品質效益,實現生産性服務業增加值佔地區生産總值的比重達到53%左右,帶動服務業升級換代和勞動生産率提高。有序退出區域性物流基地、區域性專業市場,有序引導金融機構電子銀行、數據中心、呼叫中心等勞動力密集的後臺服務功能從三環路以內整體遷出。

  (一)創新發展金融服務業。積極對接國家金融改革發展戰略,著力提升金融服務市場化、國際化水準。順應人民幣市場化改革、國際化發展趨勢,推動國家科技金融創新中心建設,積極發展國際金融服務業。鼓勵傳統金融服務創新,著力做好與“一行三會”和銀行、證券、保險等金融機構的對接,發展資産管理等專業化機構,鼓勵保險公司集團化發展、專業化運營。推動全國中小企業股份轉讓系統、區域性股權市場、機構間私募産品報價與服務系統創新發展。積極穩妥發展網際網路金融、消費金融、商業保理等新興業態,推動數字普惠金融發展,構建綠色金融體系,探索區塊鏈等創新型技術研究應用。有效防範和化解各類金融風險。

專欄1 推動金融服務業改革創新發展

  支援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絲路基金等國際性金融機構在京發展,支援在京企業在“一帶一路”沿線跨境貿易和投資領域使用人民幣結算,鼓勵在京金融機構積極開展境外項目人民幣貸款業務。充分發揮金融街在國內人民幣資金配置、資産交易、清算及定價等方面的積極作用。

  加快建設國家科技金融創新中心,提升中關村、商務中心區(CBD)、麗澤金融商務區等區域內金融服務資源的支撐作用和貢獻力。支援國家文化産業創新實驗區發展。高標準建設好北京保險産業園、中關村網際網路金融創新中心、北京基金小鎮等。

  適應國家金融改革創新,促進金融與實體經濟融合發展,支援全國中小企業股份轉讓系統(“新三板”)、區域性股權市場(“四板”)、機構間私募産品報價與服務系統、全國碳排放交易權中心等金融要素市場互聯互通。探索完善銀行、保險、證券、創投、金融租賃等機構合作模式,構建創業金融服務體系,為創業企業拓展融資渠道。

  (二)融合發展資訊服務業。全面推進“三網融合”,大力推廣應用雲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移動網際網路等新一代資訊技術,加快向網際網路協議第六版(IPV6)演進升級。培育壯大首都大數據産業,不斷拓展北斗應用服務領域,發展位置服務、智慧導航、智慧終端等新型運營業務,拓展資訊整合服務、內容增值服務、智慧城市新興産業等領域。依託國家通信設施、廣電網路等領域總部資源,高標準建設資訊傳輸網路,不斷提高基礎設施網路化水準,實現提速降費。完善大數據存儲、資訊安全維護等技術領域基礎設施,推動下一代網際網路根伺服器的研發與落地應用,實現電信基礎設施共建共用。支援基於網際網路的産業組織變革、商業模式創新、供應鏈和物流鏈整合,拓展開放共用的網路經濟空間。支援有條件的企業建設跨行業物聯網運營和支撐平臺,開展以城市運作、市民生活、企業運營和政府服務等為主要內容的“智慧北京”建設。

  (三)做大做強科技服務業。落實《北京加強全國科技創新中心建設總體方案》,促進科技服務業向專業化、網路化、規模化、國際化發展。組織實施若干重點産業創新發展工程,統籌帶動基礎研究、前沿技術研究、技術開發、産業化、標準制定、市場應用等産業環節發展。重點在研發設計、成果孵化、技術轉移、檢驗檢測等方面提升服務能力和培育新興業態,激發創業動力,拓展市場空間,新增一批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骨幹企業、服務機構和知名品牌。培育支撐行業轉型升級和服務全國市場的綜合科技服務業,鼓勵各類新型科技服務業態發展,圍繞創新鏈拓展服務鏈,促進科技服務業整合化、規模化發展。鼓勵科技服務企業“走出去”開展境外服務,引導科研院所、高校和企業在境外申請專利,鼓勵參與制定國際標準,推動科技服務加快融入全球化進程。

專欄2 加快科技服務業重點園區建設

  深化首都科技條件平臺、國家技術轉移集聚區、國家工程技術創新基地、北京科技商務區(TBD)、未來科技城、中關村前沿技術研究院等科技創新基地建設,促進技術轉移和産業化項目在北京落地。

  在高端産業功能區探索建設一批科技服務産業綜合基地,優化科技服務業空間佈局。圍繞資訊技術、能源領域、生物科技等方向的關鍵技術研發和應用,佈局一批原創性前沿技術,儲備一批創新産品,培育一批技術服務、工程服務骨幹企業,加快科技成果轉化落地,推動産業升級。

  (四)促進商務服務業高端發展。細化落實總部企業在京發展政策,發揮在京總部企業引領帶動作用,鼓勵在京總部企業開展研發設計、投資、採購、運營、行銷、結算等實體化經營,開展資源整合、境內外收購、兼併、上市、模式創新等業務,提高參與全球資源配置的能力。推進商務服務領域對社會資本開放,鼓勵社會資本投向創業投資、知識産權服務等商務服務業,支援社會資本以參股、並購等方式參與本市商務服務企業改造和重組。支援會計、審計、評估、信用、法律、諮詢、知識産權等行業拓展國際市場,在全球範圍內提供對外投資運營、資産管理、兼併重組、商務諮詢、財務管理等服務。引導廣告企業提升創意設計水準,培育集創意策劃、行銷策劃、媒介代理、資訊諮詢、品牌整合等為一體的綜合服務型廣告集團。圍繞國際交往中心建設,大力發展會展業,推動展覽業國際化、品牌化、專業化、信息化發展。提高中國(北京)國際服務貿易交易會、中國北京國際科技産業博覽會等品牌會展的國際化程度,引進國際知名品牌會展在京落戶。

  (五)調整提升流通服務業。充分發揮中央企業在石油、天然氣、礦産品、貴金屬、糧食等大宗商品批發業務方面的優勢,搭建電子交易平臺,增強“優進優出”和高效配置資源的能力。進一步優化城市配送網路,支援統一配送、共同配送、城市配送、電子商務物流等發展,運用現代資訊技術、創新商業模式及金融服務配套等手段,提升流通業現代化發展水準。引導企業剝離物流業務,大力發展第三方物流。加快末端配送服務網點建設,鼓勵發展集零售、配送和便民服務等多種功能于一體的末端配送網點。完善口岸功能,加強與跨境電子商務相關的快遞轉運中心建設。依託北京通用航空産業基地,積極申報建設國家通用航空産業綜合示範區。

  (六)推動生産性服務業業態創新。聚焦前沿技術應用領域,著力培育面向製造業領域的服務業態,創新城市建設運營管理服務。搶佔可穿戴設備、智慧汽車、智慧醫療、智慧家居等新興移動終端市場。推動電子商務的普及應用,創新發展網路零售業,鼓勵發展第三方電子商務綜合平臺服務,培育遠端維護、數據託管、遠端教育等新業態。加快發展電子認證、線上支付、物流配送、報關結匯、檢驗檢疫、信用評價等配套服務環節。支援檢驗檢測認證服務市場化發展,加強技術標準研製與應用,發展標準研發、資訊諮詢等服務業態。推動服務外包高端化、國際化發展,支援企業開展資訊技術支援管理、財務結算等國際服務外包業務。強化人力資源服務的基礎性作用,鼓勵人力資源管理諮詢、人力資源外包、人員素質測評、高級人才尋訪、人力資源資訊網路服務等新興業態發展,構建與首都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的人力資源服務産業鏈。創新發展售後服務,積極運用網際網路、物聯網、大數據等資訊技術,發展遠端監測診斷、運營維護、技術支援等售後服務新業態。

  二、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産業和高端製造業

  深入貫徹實施《〈中國製造2025〉北京行動綱要》,把發展戰略性新興産業作為經濟結構深度調整的突破口,強化技術創新對産業的引領和支撐作用,加快綠色發展,大力發展智慧製造,進一步推進北京製造業轉型升級,實現重點領域跨越發展。堅持調整退出一般性産業特別是高消耗産業,提高産業層級。

  (一)實現新能源汽車突破發展。聚焦智慧網聯電動汽車領域,鼓勵發展電動汽車研發、設計、試驗試製、驗證等環節。建立完善的智慧網聯技術體系,重點突破動力電池材料和成組裝備、電動汽車晶片、智慧裝備、整車控制等核心技術,推動電子科技、先進材料、感測器、車聯網、智慧出行、輔助駕駛等多領域技術的協同創新,建設標準統一、相容互通的充電基礎設施服務網路。更新傳統汽車設計、研發、製造理念,創新産業發展和商業運營模式,打造國內領先、全球一流的電動汽車科技創新中心。

專欄3 支援新能源汽車産業創新發展

  加快推進北京(大興)新能源汽車科技産業園、昌平新能源汽車設計製造産業基地、北京(房山)高端製造業基地、順義新能源汽車産業基地等建設。以整車設計整合為龍頭,在京津冀部署新能源汽車測試實驗基地,帶動形成動力電池、電機、汽車電子等産業鏈聯動發展,帶動輕量化材料、電池材料、智慧製造裝備等延伸鏈條升級。

  落實《北京市電動汽車充電基礎設施專項規劃(2016-2020年)》,到2020年基本建成互聯互通、智慧高效的充電設施服務網路,充電設施服務網路可保障60萬輛電動汽車的充電需求,重點區域的充電服務半徑小于09公里,建成全國電動汽車示範推廣引領區和充電設施建設樣板區。

  (二)推動新一代資訊技術産業領先發展。搶佔大數據、雲計算、物聯網、移動網際網路、新型顯示、積體電路、高端軟體研發等産業高地,加快類腦計算、未來網路、智慧駕駛等研發應用。加速推進先進工藝技術研發及生産線建設,重點發展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的積體電路産業,聚焦記憶體、中央處理器、行動通訊、圖像處理、驅動電器等晶片。推動軟體業從産品向服務轉型升級,培育面向服務平臺和終端的應用軟體和整合軟體,打造全球軟體業領先接包地和全國軟體發包地。積極承接國家重大科技專項,加大新一代行動通訊、數字電視、衛星導航等核心晶片的設計研發,著力在新型計算、高速互聯、先進存儲、第五代行動通訊(5G)、量子通信等核心技術方面取得突破,大力支援開源軟體開發和應用,加強智慧設計與倣真及其工具、製造物聯與服務、工業大數據處理等高端工業軟體核心技術研發,實現工業軟體的高端化發展。

專欄4 促進新一代資訊技術推廣應用

  依託寬頻光纖、下一代通信網路、未來網路、新一代行動通訊網路和數字電視網等資訊基礎設施,推進新興技術融合應用與服務模式創新,加快基於雲計算、移動互聯、物聯網、大數據的處理運營等創新服務發展,增強新型資訊服務能力。

  加快推進14奈米先進工藝技術研發及生産線建設,取得新一代積體電路關鍵核心技術上的突破性進展。促進電子設計自動化、知識産權(IP)庫和專利池建設,優化積體電路製造基地佈局,帶動京津冀積體電路産業協同發展,實現積體電路製造由代工向創造轉型。

  完善雲計算平臺建設,加強大數據智慧應用,培育一批國內領先的大數據技術和應用服務企業,構建大數據智慧應用生態。

  (三)推進高端裝備製造智慧化、精細化發展。重點支援發展感測器、智慧儀控系統、汽車電子及關鍵器件、精密及超精密儀器等核心裝置,高檔數控機床、智慧機器人、3D列印設備、無人機等高端智慧裝備,提升軌道交通、航空發動機、醫療器械、新材料的智慧製造水準,支援智慧微製造集聚區發展。積極對接國家“智慧製造工程”,推動企業加強技術創新系統建設,高水準建設國家車聯網産業基地等重點項目,加強物聯網、智慧工業機器人、增材製造等智慧化生産技術和智慧化生産系統開發及應用,推動數字化車間、智慧工廠和工業網際網路的廣泛應用,支援高端機械裝備企業推進生産外包、業務協同,不斷提升智慧製造水準。推廣智慧化生産模式,推廣基於網際網路的規模化個性定制等新的生産方式,引導發展全球網路化協同製造。

  (四)推動生物醫藥産業跨越發展。創新發展生物制藥,推進自主知識産權的新型疫苗、蛋白質藥物、基因藥物、人源化抗體、生物晶片研發,積極發展幹細胞組織工程、生物農業等特色領域,推進中國生物醫藥創新港等生物醫藥産業創新基地建設。發展高端化學制藥,重點發展高效、速效、長效、靶向給藥的新型藥物製劑、試劑,支援具有自主知識産權原創藥物的研發及産業化。推進中藥品牌發展,推動中藥新品種産業化。繼續深化北京生物醫藥産業跨越發展工程。推進醫療器械多元發展,重點發展新型數字醫學影像設備、新型放療等高端診療整機設備,支援可穿戴醫療設備、智慧醫療器械等新型醫療器械開發。

  (五)促進節能環保産業健康發展。著眼于生態環境建設和“大城市病”治理,圍繞能效提高、溫室氣體排放控制、大氣污染防治、水污染治理、生態修復等重點領域,鼓勵發展高效節能、先進環保、資源綜合利用、低碳排放等核心産品與技術。大力推行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規範發展合同能源管理、節能技術諮詢、能源審計、碳核查等節能環保服務,加快碳排放權交易試點應用推廣,力爭建成全國碳交易中心。積極發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推動節能環保技術成果的轉化和應用,做好資源回收綜合利用,完善環保服務業標準體系,提高節能環保企業核心競爭力,促進節能環保産業發展水準全面提升。

  (六)形成一批擁有技術主導權的新興産業。推動專利密集型産業發展,引導和利用北京市重點産業知識産權運營基金投入專利密集型産業,培育一批核心專利。探索建設知識産權密集型産業集聚區和知識産權密集型産業産品示範基地,推動設立知識産權佈局設計中心。聚焦新能源産業研發設計與高端服務環節,加強智慧電網、太陽能、地熱能、核能、風能等領域關鍵技術研發,提升專業服務能力。全力推動基礎材料産業調整與新材料産業發展相互融合滲透,重點推進第三代半導體、石墨烯、奈米等領域高端前沿新材料發展,建設好中關村國際石墨烯創新中心等新材料研發中心。

  (七)加強戰略性産業前瞻佈局。積極對接國家大飛機專項、載人航太和探月工程專項、對地觀測技術系統專項,圍繞通用航空運營體系建設、衛星技術轉化應用、城市軌道交通建設運營、高速重載軌道交通裝備系統,聚焦發展研發試製、金融服務、運營管理等高端環節,支援央地、軍民融合創新,推動北京通用航空産業基地、中國高鐵創新中心、中核産業園等建設。

  三、提高生活性服務業品質

  堅持規範化、連鎖化、便利化、品牌化、特色化發展,主動適應新時期城鄉居民生活服務消費結構、消費方式、消費理念升級的趨勢,綜合發揮市場和政府作用,強化消費引領、創新驅動、市場主導、制度保障,以供給創新釋放消費潛力,以消費升級帶動産業升級,不斷提升産業勞動生産率,更好地滿足人民群眾多樣化、時尚化、個性化的消費需求。

專欄5 加快發展生活性服務業釋放市民消費潛力

  重點落實好《北京市提高生活性服務業品質行動計劃》,加快實施品牌建設、營商環境建設、人才培養與崗位技能培訓等三項重點工程,全面推進加強便民網點建設、促進新型商業模式發展、探索服務功能整合、引導業態轉型升級、深化開放合作、推動綠色發展六項重點工作,著力加快居民家庭服務、教育培訓、健康養老、體育、旅遊等生活性服務業規範化、連鎖化、便利化、品牌化、特色化發展。

  (一)提升居民和家庭服務水準。著力提高供給品質和水準,規範房地産中介、物業管理、搬家、保潔等家庭服務業發展,支援利用網際網路、大數據、雲計算等先進技術改進生活服務流程,有序推進社區服務O2O項目,加強便民網點、社區商業便民服務綜合體等建設,打造“一刻鐘生活圈”。推動冷鏈物流、電商物流、居民消費“最後一公里”物流等配送網路建設,支援連鎖服務企業投資建設末端配送網點、智慧快件箱。促進住宿餐飲業連鎖化、品牌化發展,提高服務文化品位和綠色安全保障水準。鼓勵和規範家政服務企業以員工制方式提供管理和服務,實行統一標準、統一培訓、統一管理。加快農村地區物流、商貿、醫療、文化、體育等服務設施建設,支援農村服務消費發展。

  (二)提高居民基礎性生活服務保障能力。鼓勵社會資本參與水、電、氣、熱等基礎設施建設和運營,增強生産和供應能力。構建多層次住房保障和服務體系,發展一批以住房租賃為主營業務的專業化企業,加快危舊房和棚戶區改造,調整住房供地佈局和結構,合理滿足市民居住的剛性需求和改善性需求。大力發展城市軌道交通,完善快速通勤系統,加快微迴圈道路、停車設施建設,實現居民綠色便捷出行。加快山區和偏遠農村水、電、氣、熱、路等基礎設施改造,推動基本公共服務在全市均等化、合理化佈局。

  (三)培育發展健康養老服務業。加快構建多元化社會辦醫格局,支援企業、投資機構、商業保險機構等社會力量舉辦營利性健康服務機構。大力發展中醫藥醫療養生保健服務,建設好朝陽區國家中醫藥服務貿易區、東城區國家中醫藥發展綜合改革試驗區,推進中醫藥産業品牌化、規模化發展。加強健康服務業與旅遊、文化、資訊等産業融合發展,培育健康體檢、健康諮詢、健康文化、健康旅遊、健康保險等新興業態。繼續深化醫師多點執業、醫療機構設置、社會資本舉辦醫療機構醫用設備配置等關鍵環節的改革。推動建設一批各具特色的大健康産業基地,加快培育一批健康服務業優勢集群。落實好全面放開養老服務市場、提升養老服務品質的政策措施,全面清理、取消申辦養老服務機構的不合理前置審批事項,進一步降低養老服務機構準入門檻,通過多種方式引導社會力量參與養老設施建設與運營,健全養老服務體系。重點發展老年生活照料、康復護理、老年産品用品等行業。深入推進醫養結合,構建養老、醫療、照護、康復、臨終關懷相銜接的服務模式,提高養老服務産業專業化、連鎖化、集約化發展水準。推進公辦養老機構改革,鼓勵國有企業利用自有土地、廠房等建設養老設施。

  (四)促進旅遊産業轉型升級。發揮好本市深厚的歷史文化積澱、豐富的文化演出和體育賽事活動、國際化會展和酒店資源優勢,積極開拓國際高端旅遊市場,吸引國際商務會展高端客源來京。落實大眾旅遊、全域旅遊理念,辦好2020年世界休閒大會,推進旅遊方式由觀光遊向休閒度假遊轉型升級,促進旅遊業與會展、體育、文化、商務等行業融合發展。豐富旅遊産業供給結構,積極推進環球主題公園、中影基地二期等重大項目建設。鼓勵生態涵養區發展生態旅遊,加快國家登山健身步道等建設,合理規劃、適度佈局房車、自駕車等新興旅遊配套設施,構建完整的郊區旅遊路網體系。進一步完善旅遊公共服務體系,強化旅遊交通、資訊、金融、住宿餐飲等服務能力,高標準建設O2O直購體驗店、旅遊綜合體、免稅店等設施。完善旅遊市場監管機制,堅決打擊非法從事旅遊經營活動,提升旅遊産業服務品質。

  (五)加快發展體育産業。以承辦2022年冬奧會為契機,進一步優化首都體育産業發展環境,塑造專業服務品牌,提高居民體育消費便利化程度,提升首都體育産業發展的市場化、專業化、國際化水準。以滿足廣大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多元化、多層次體育需求為宗旨,重點發展體育健身休閒、體育競賽表演、體育場館服務、體育會展、體育文化創意、體育中介服務等行業,支援開發與健身休閒相關的智慧穿戴設備、網際網路産品、O2O産品,鼓勵開展冬季運動、登山、徒步、自行車等休閒運動。加強與天津市、河北省的協作,合作開發冰雪運動、濱海運動等體育休閒旅遊項目,延伸體育服務市場半徑。

  四、推動文化産業創新繁榮發展

  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前進方向,充分發揮首都歷史文化資源優勢,全面推進全國文化中心建設。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增強文化創新活力,鞏固提升傳統優勢行業,發展壯大創意交易行業,深入推進文化與相關産業融合聯動發展。切實增強首都文化軟實力和影響力,努力建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之都。

  (一)優化提升傳統優勢文化行業。立足首都歷史文化資源優勢,恢復“一軸一線”魅力景觀,保護利用好北部長城文化帶、東部運河文化帶、西部西山文化帶,推進區域文化遺産連片、成線保護利用。推動長城區域聯合保護,傳承好運河文化,實施好永定河歷史文化長廊、“三山五園”歷史文化景區、故宮北院區、北運河生態文化發展帶等重要文化保護項目建設,彰顯北京歷史文化名城獨特魅力。利用現代網路數字資訊技術,優化升級文化藝術、新聞出版、廣播影視、文化演藝等領域,增強傳統優勢行業活力。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加快推進經營性文化企事業單位轉企改制,開展新聞出版傳媒企業特殊管理股試點,培育一批擁有原創品牌、具有較強市場競爭力的骨幹文化企業,加大對原創作品的扶持獎勵力度,提升首都文化影響力和競爭力。融合戲曲文化元素,建設全國戲曲文化交流中心,優化提升劇目演出水準,運用北京市劇院運營服務平臺,創新産業運營、管理、服務模式,實現劇場、院團、優秀劇目資源有效對接,培育、匯聚一批國際一流的品牌劇目,滿足群眾多元化文化需求,活躍首都文化消費市場。

  (二)發展壯大創意交易行業。加快國家文化産業創新實驗區、國家對外文化貿易基地(北京)、中國(懷柔)影視産業示範區、國家新媒體産業基地、中國藝術品交易中心、北京文化産權交易中心等重點區域和項目建設,發展壯大現代傳媒、文化貿易、設計服務、廣告會展、藝術品交易等創意交易行業。聚焦文化創意産品和文化衍生産品研發、設計、行銷等關鍵環節,推進商業模式、行銷模式創新,依託龍頭企業積極培育一批國際知名的文化設計、工業設計、智慧終端設計、建築設計、服裝設計、廣告會展集團,支援中小微創意企業做專做精,加快形成一批“北京創意”“北京設計”品牌示範性項目,引導推出一批深刻闡釋核心價值觀內涵、思想性藝術性觀賞性俱佳的文化精品力作。加大版權保護力度,推動北京國際圖書城等版權貿易平臺和場所建設,大力發展國際版權貿易。鼓勵對外文化領域投資,積極承接國際設計、廣告策劃、文化軟體等高端服務外包業務,提升北京文化企業品牌國際影響力。

  (三)深入推進文化與相關行業跨界融合發展。充分發揮市級文化創意産業園區引領帶動作用,深入推進文化與科技、金融、商務、旅遊等相關行業高水準、深層次、寬領域融合發展。推動北京中關村國家級文化和科技融合示範基地建設,積極培育以數字內容、虛擬娛樂、新媒體、文化裝備等為主體的文化科技融合産業。開發建設國家數字出版基地、國家音樂産業基地,加快壯大動漫遊戲、動漫演藝、移動音樂、網路視頻、微電影等新興業態,推動文化産業數字化、網路化發展。繁榮文化資本市場,加快完善文化投融資服務體系,建設文化金融合作試驗區。發揮好北京市文化中心建設發展基金等投融資平臺作用,大力促進文化消費信貸、第三方支付、網上銀行等文化消費金融,豐富文化信貸産品和服務。發揮京津冀三地地域相近、文化相親地緣優勢,開展文化生産、交易、消費等領域深度合作,建立三地歷史文化遺産共同保護機制,形成京津冀互聯互通、互促互融、共贏發展的良好局面。組織開展好北京文博會、國際設計周、國際電影節、國際圖書節等一批重大文化交流品牌活動,做大做強對外文化貿易,提升國際文化交流水準,加快文化“走出去”步伐。

專欄6 著力推進文化産業重點項目建設

  國家文化産業創新實驗區。2014年7月31日批復設立,以“CBD—定福莊”一帶為核心承載空間,重點發展文化傳媒、數字內容、創意設計、文化貿易、休閒娛樂等五大産業,並將建設文化産業協同創新中心、文化産業金融服務中心等一批功能性、平臺性項目。

  國家對外文化貿易基地(北京)。即北京天竺綜合保稅區文化保稅園。到2020年,在藝術品、影視、設計和資訊服務等領域形成2至3個擁有較強國際競爭力的文化創意産業集群,建設一批具有較強輻射力的國際文化交易平臺,成為集文化貿易口岸、協同創新平臺等於一體的國家級文化貿易示範區。

  北京文化産權交易中心。位於東城區前門地區,將打造文化産權交易平臺、文化産業“網際網路+”投融資平臺、文化企業孵化平臺、文化産權登記託管保護平臺、文化産權資訊發佈平臺等,引導文化要素有序流動和有效配置。

  五、集約優化發展都市型現代農業

  (一)優化都市型現代農業發展。緊緊圍繞都市型現代農業生産、生活、生態、示範四大功能,整合首都科技、資訊、金融等優勢資源,支援高效節水農業、迴圈農業發展,加快農産品生産、收儲、加工、運輸、交易、檢驗檢測等環節的信息化改造和標準化應用。推進北京國家現代農業科技城建設,推動通州區積極創建國家種業綜合改革創新試驗示範區,發展現代種業。創新農業生産、組織、行銷模式,鼓勵自主創新,支援發展“網際網路+農業”,大力引導農産品電子商務發展。鼓勵京津冀生態農業合作,推動本市與周邊地區形成“總部+生産基地”合作模式。積極開展境外農業多層次、多內容合作,培育具有國際競爭力的農業跨國企業。壓減高耗水作物生産,調減達不到健康養殖標準的畜禽養殖規模,穩定蔬菜、漁業和林果生産,大力發展籽種農業。

  (二)強化都市型現代農業綜合服務功能。強化農業生態服務、休閒度假、科研科普、城市應急保障等綜合服務功能。以2019年世園會為契機,全面提升首都都市型現代農業的應急保障、生態休閒和科技示範水準,構建都市型現代農業産業體系。

專欄7 高效發展都市型現代農業

  充分發揮北京農業嘉年華作用,培育休閒觀光農業旅遊綜合體,建設一批集聚連片的休閒、觀光、文化傳承農業示範區。重點建設好“菜籃子”工程,加強農産品品質安全檢測和動植物疫病防控,構建“從農田到餐桌”可追溯的全過程監管體系,提升農副産品的品質安全水準。加強農業現代化設施建設,重點加強對農業綜合生産能力、農産品品質和效益保護、提高資金投入和政策支援。

  發揮本市在籽種農業、生態休閒、科技示範等方面的優勢,推動農業與第二、三産業的進一步融合發展,以2019年世園會為契機,加快首都都市型現代農業向更高水準邁進。

  (三)促進農村集體建設用地集約利用。引導農村集體建設用地減量化發展,探索建立農村集體建設用地流轉制度,推廣西紅門鎮試點經驗,擴大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試點範圍。在符合規劃和用途管制的前提下,鼓勵集體經濟組織按照“難題能破解、投入可持續”的思路,以自主開發、聯營聯建等方式,對農村集體建設用地進行集約利用和騰退改造。

第三章 優化提升重點産業功能區

  牢牢把握首都城市戰略定位,優化調整區域功能佈局,按照分類指導、分業促進、分區施策、分步實施的原則,引導各類高端産業功能區和特色功能區差異發展、集約發展、聯動發展、協調發展,不斷完善配套服務體系,增強産業承載能力,培育各具特色的優勢産業集群,增強對全市經濟發展的支撐能力和帶動京津冀産業協同發展的能力。發揮好功能疏解對人口疏解的帶動作用,實現人隨功能走、人隨産業走,推動人口、居住、産業等功能的協調發展。

  一、優化調整高端産業功能區

  完善高端産業功能區配套服務體系,增強産業承載能力,培育各具特色的優勢産業集群。嚴格資源、環保、人口等準入標準,完善投入産出評價體系,提高園區産出效益,提高高端化、集約化發展水準。強化中關村、金融街、商務中心區(CBD)、奧林匹克中心區內涵式發展,合理控制空間規模、從業人員數量,著力優化提升金融管理、高端商務、文化交流、國際交往等功能;加快推動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臨空經濟區的産業承載能力建設和産業轉型升級,引導高端要素資源集聚,增強對全市經濟發展的支撐能力。

  (一)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全力建設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充分發揮中關村在政策試點、機制創新探索方面的先行先試作用,在人才培育、金融支援、技術創新和成果轉化等方面積極研究新的先行先試政策,加快推進試點示範。優化中關村創新功能佈局,加強一區多園統籌協調發展,探索完善跨區域園區共建、共管、共用的機制和模式。著力提升創新驅動發展能力,超前部署應用基礎研究,集中力量實施腦科學、量子通信、奈米科學等重大科學研究計劃,力爭取得一批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原始創新成果。培育壯大創新型企業,加強創新成果轉化應用,積極探索業態、模式創新,重點發展前沿資訊、生物健康、智慧製造、新材料、生態環境與新能源、現代交通、生産性服務業等主導産業。到2020年,中關村高精尖經濟結構基本形成,現代服務業收入佔總收入比重超過70%。創新能力顯著增強,企業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投入強度達12%左右,勞動生産率高於全市平均水準60%以上,萬元地區生産總值能耗低於全市平均水準70%以上。

  (二)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堅持優化調整、高端發展,建設好高技術製造業和戰略性新興産業集聚區。聚焦先導技術和原創技術,帶動現有産業轉型升級,重點發展新一代資訊技術、汽車及新能源汽車、生物醫藥、智慧裝備等主導産業,加快推動重大項目建設。探索與中關村聯動發展的工作機制,推動科技成果轉化利用,提高土地、資金、技術、人才、基礎設施等全要素生産率。引導和推動一般製造業龍頭企業新增産能、非科技創新型企業向京外轉移疏解,做好騰退空間的轉型再利用。加強京津冀産業對接協作,不斷完善共建共贏的合作模式,積極參與全球産業分工和價值鏈重組,實現跨區域全産業鏈佈局。

  (三)商務中心區(CBD)。進一步發揮商務中心區在國家雙向開放中的樞紐作用,建設好國家文化産業創新實驗區,強化國際商務中心功能。鞏固提升高端商務、國際金融、文化傳媒等主導産業的國際競爭力和影響力,優化跨國地區總部發展,促進服務業領域的對外開放、創新發展和融合發展。加快培育國際醫療、國際教育等新興産業增長點,支援有實力的本土商務服務機構品牌化、國際化發展,積極探索符合國際市場規則的服務業發展新模式。積極推進重點項目建設,力爭建成CBD核心區北區,加快CBD核心區南區建設,推進化石營、永安裏棚戶區改造和舊城更新,完善CBD及周邊市政管廊、交通環廊、綠地景觀等公共配套設施,有序實施功能疏解,實現存量空間的功能置換和産業升級。力爭到2020年CBD功能區增加值年均增長6.8%,達到3540億元以上,集約經濟效益和勞動生産率水準明顯提升,産業結構進一步優化,建設成為國際一流的高端智慧商務中心區。

  (四)金融街。提升金融街金融産業能級,完善全國性的要素交易市場,服務好國家金融改革和多層次資本市場建設。順應人民幣市場化、國際化發展趨勢,強化國內人民幣資金配置、國際支付清算能力。培育國際型和專業服務型金融機構,服務好絲路基金等國際組織和金融機構,提升國際化、專業化服務水準。促進金融街發展與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城市功能提升的有機結合,調整疏解不符合區域功能定位的機構,做好周邊存量資源置換和轉型再利用,完善商務、生活、文化等配套服務,增強區域高端金融要素資源承載力。

  (五)奧林匹克中心區。強化國際交往聯絡窗口、世界文化交流平臺、國家體育休閒中心等核心功能。依託區內國家體育場、國家游泳中心、國家會議中心等國家級場館和配套設施,加強環境建設和秩序管理,積極承接和引進國際重大文化、體育等活動,成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國際交往活動聚集地。因地制宜調整區域發展建設範圍,做好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2022年冬奧會場館等國家重大項目建設工作,建設中國工藝美術館暨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産展示館等國家級文化設施。探索國家體育場、國際會議中心等既有設施的市場化運營模式,增強國際文化和體育活動舉辦、會議展覽承辦等服務能力。加快形成金融、科技、商務服務、旅遊、會展與文化體育融合發展的新模式。

  (六)臨空經濟區。強化首都國際機場航空服務與國際樞紐轉運功能,加快區域功能整合和産業轉型升級,建設好國家臨空經濟示範區。鼓勵汽車製造、電子資訊等現代製造業高端智慧精細發展,重點發展航空高端製造業,以航空運輸、保稅物流、融資租賃等為主的臨空高端服務産業,創新發展跨境電子商務、廣告會展等關聯産業。發揮天竺綜合保稅區優勢,積極發展離岸金融,高標準建設好國家對外文化貿易基地。推動地理資訊産業園、跨境電子商務産業園、國際航空航材展示交易體驗中心等建設,推進港區一體、産城融合發展。加強與北京新機場臨空經濟區産業交流與合作,形成各具特色、協同發展的臨空經濟新格局。

  二、加快高端産業新區和特色功能區建設

  堅持高標準規劃、高水準建設、分時序推進,有序推動四大高端産業新區發展,高度關注特色功能區的培育和政策引導,加快完善基礎設施建設,提升公共服務配套水準,承接和集聚國際交往、文化創意、科技創新等高端資源,增強首都科技文化、教育醫療、國際交往服務功能。

  (一)通州高端商務服務區。服務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設,提高承接中心城區調整疏解功能和産業的能力。加快建設環球主題公園,促進首都文化産業和旅遊産業發展。推進運河商務區等重大項目建設,帶動現代服務業集聚。積極支援通州區創建國家種業綜合改革創新試驗示範區,發展現代科技農業。穩步推進宋莊文化創意産業集聚區發展,促進形成“創意—創作—交易”的原創藝術産業鏈。

  (二)新首鋼高端産業綜合服務區。集中力量建設首鋼老工業區北區,優先提升區域城市服務功能,加強工業遺存保護利用,重點發展高端數字智慧、現代金融、文化創意等産業,促進冬奧廣場、世界僑商創新中心等項目建設,推動首鋼北京園區與曹妃甸園區聯動發展。

  (三)麗澤金融商務區。加強與金融街的統籌聯動,重點培育網際網路金融、金融資訊、金融中介等新興業態,加快金融與科技、文化、資訊、商務等高端服務業融合發展,統籌推進符合功能定位的金融機構落戶,構建新興金融産業集群,全力提升金融創新、商務服務功能。完成麗澤北區土地一級開發,基本建成南區商務樓宇和公共設施,加快完善園區內部路網、地下交通環廊等基礎設施,創建國家級智慧城市試點和北京市低碳生態試點區。

  (四)懷柔文化科技高端産業新區。全面加快懷柔科學城、中國(懷柔)影視産業示範區建設,進一步完善北京雁棲湖生態發展示範區配套設施,大力發展影視文化産業、科技研發産業、會展休閒産業和商貿金融産業,重點打造原創性、基礎性、前沿性科技成果研發基地。

  (五)強化特色功能區的産業承接能力。重點支援北京新機場臨空經濟區、北京科技商務區(TBD)、海淀北部生態科技新區、環球主題公園、中關村軟體園、北京保險産業園、北京高端製造業(房山)基地、北京基金小鎮、北京通用航空産業基地、密雲生態商務區、延慶現代園藝産業園等發展建設,主要承接科技研發、文化創意、高端製造、現代金融、航空服務等高端産業資源,帶動區域城市化和城鄉一體化發展,不斷培育壯大區域發展新支撐。加快推進電子商務、三網融合、下一代網際網路、軟體及應用系統等國家試點示範城市和基地建設。因地制宜發展各類專業集聚區和品牌特色街區,引導總部商務、文化休閒、商貿餐飲等産業實現特色集群發展。規劃建設、改造提升一批特色商務樓宇,促進研發、辦公、商貿、娛樂融合發展。

專欄8 加快特色功能區建設

  加快建設環球主題公園。環球主題公園項目位於通州區文化旅遊區內,核心區佔地1.2平方公里,將規劃建設包括環球主題公園、城市大道和主題酒店等,是全球第6家和國內第1家環球主題公園。

  推進海淀北部生態科技新區發展。以“北清路—七北路”為軸線,積極發展新一代資訊技術、新能源新材料、節能環保、生物醫藥産業,打造高端産業聚集示範區。

  創新發展北京科技商務區(TBD)。以北京科技商務區(TBD)核心區為重點,大力發展科技服務、資訊服務、金融服務等生産性服務業,力爭建設成北京市生産性服務業發展高地。

  打造北京高端製造業(房山)基地。加快推進中關村新興産業前沿技術研究院儘快運營,聚焦城市軌道交通、新能源汽車和特色航空産業,發展産業高端環節。加速高端人才、高端團隊及研髮型、總部型企業集聚,全面打造科技研發及成果轉化的高端服務環境。

  其他特色專業園區和重要區域功能節點。主要包括北京通用航空産業基地、密雲生態商務區、北京保險産業園、北京基金小鎮、中關村軟體園等。重點完善基礎設施和配套服務,提高高精尖産業承接能力,帶動區域城市化和城鄉一體化發展。

  三、強化功能區聯動協調與輻射帶動

  貫徹落實《京津冀協同發展規劃綱要》及本市貫徹意見和北京城市總體規劃要求,堅持疏解和承接一體謀劃、統籌實施,立足各功能區特色資源稟賦,發揮比較優勢,促進産業要素資源在功能區內與功能區間、市域內與津冀地區間合理重組、高效流動,實現創新協同發展。

  (一)優化提升城六區重點功能區的首都功能承載能力。中關村、金融街、商務中心區(CBD)、奧林匹克中心區等重點功能區,要堅持調整疏解與優化提升並重,嚴控增量,有序疏解非首都功能業態和環節,促進“人隨功能走”。高效利用疏解空間,重點對接好國家重大戰略,服務好國家重大項目落地,提升科技創新、文化交流、國際交往等高端服務功能。促進金融管理、資訊服務、商務服務等重點産業專業化、高端化、國際化發展,改造提升傳統服務業。

  (二)增強城六區以外平原地區重點功能區的首都功能和産業承載能力。城六區以外的重點功能區和特色功能區,要加快完善基礎設施建設,提升公共服務配套水準,增強承接能力。支援在昌平區、順義區、通州區、大興區等地適度佈局建設總部經濟發展新區,承接和集聚國際交往、文化創意、科技創新等高端資源,增強首都科技文化、教育醫療、國際交往服務功能。重點發展生産性服務業、戰略性新興産業、高端製造業和臨空經濟,進一步提升技術創新和優勢産業發展水準。

  (三)強化重點功能區帶動京津冀産業協同發展的能力。充分發揮重點産業功能區輻射帶動作用,沿京津走廊、京保石、京唐秦三大産業帶,加強重點功能區與天津市、河北省兩地的産業對接協作,聚焦曹妃甸協同發展示範區、北京新機場臨空經濟區、天津濱海—中關村科技園、張承生態功能區等戰略合作功能區,用好京冀協同發展産業投資基金、中關村協同創新投資基金等,支援重大項目建設,為實現交通一體化、生態環境保護、産業升級轉移的率先突破提供支撐,支援構建區域協同發展和産業協作的主體框架。

專欄9 “4+N”戰略合作功能區

  曹妃甸協同發展示範區。創新園區合作共建機制,重點建設曹妃甸産城融合先行啟動區和首鋼京唐二期等重大項目,發展高端裝備製造、新能源、節能環保、通航等先進製造業,培育融資租賃、電子商務、第三方物流等與生産密切相關的生産性服務業,打造首都産業轉移的主要承接地。

  北京新機場臨空經濟區。加快推進新機場建設,做好基礎設施、能源和水資源供應、生態環境建設等配套工作,確保2019年正式投入運營。深度謀劃好新航城、新機場臨空經濟區産業發展規劃和建設,同步促進高端航空服務、高端商務服務等生産性服務業發展。

  天津濱海—中關村科技園。發揮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和天津濱海新區發展優勢,推進科技成果轉化基地和交易資訊服務平臺建設,開展投資和貿易便利化試點,重點發展科技服務、高端製造、移動網際網路、生物醫藥、積體電路等産業,打造全國先進製造研發基地、中試基地和生産性服務業集聚區。

  張(家口)承(德)生態功能區。以北京、張家口聯合承辦2022年冬奧會為契機,深化北京市、河北省在體育賽事、文化旅遊、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的全面合作,推動兩地在張承地區合作培育發展大數據産業。加大生態補償和政策支援力度,發展綠色生態産業、文化旅遊、體育健身、健康養老等産業,共建生態文明先行示範區。

  N個開放式共建園區。有序引導規範各高端産業功能區資本、技術、管理、人才、標準、品牌輸出,與津冀合作共建一批産業對接協作平臺、産業創新合作平臺、“政府-企業”合作平臺、産業聯盟。

第四章 營造支撐高精尖經濟結構的産業生態環境

  深化以科技創新為核心、文化創新為引領的改革創新,注重增強科技原始創新和文化內容原創能力,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在適度擴大總需求的同時,去産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以新一輪開放發展提升國際競爭力,以産業跨界融合發展促進業態與模式創新,強化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提高政府效能,進一步激發市場和社會主體活力,激發消費者潛力,優化資金、人才等高端要素配置,提升“北京服務”和“北京創造”的品牌價值,不斷探索實現高精尖經濟結構的發展路徑,全力構建促進新消費、培育新供給、增強新動力的産業生態環境。

  一、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

  (一)以科技文化雙輪驅動為重點推進改革創新。堅持戰略前沿導向,積極對接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科技重大專項,力爭突破一批核心關鍵技術,取得一批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原始創新成果。健全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機制,加快培育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創新型領軍企業,完善創新産品服務採購政策體系,深入實施創新成果示範應用。深入落實並繼續推出鼓勵創新的先行先試政策,積極構建普惠性政策支援體系,激發科技人才創新創業活力。立足全國文化中心建設,大力促進文化創新,積極推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理論創新發展,打造一批思想深刻、感染力強烈的文化原創精品,推動文化産業蓬勃發展。

  (二)促進開放式産學研協同創新。推動科技資源開放共用,加快建設企業主導的産學研用協同創新體系,形成協同創新良性發展的局面。在新一代資訊技術、生物醫藥、節能環保、高端裝備等領域,建設若干重大創新功能性平臺。支援高校和科研院所培育一批協同創新中心,搭建協同創新平臺網路。支援企業整合利用國內外創新資源,探索建立全球研發中心、高端實驗室、企業技術研究院等新型研發機構,吸引跨國公司在京設立研發中心。鼓勵龍頭企業建設專業化創新創業平臺,面向企業內外部人員開放創新資源和研發能力,打造企業創新生態圈。

  (三)提升創新創業服務能力。發揮中關村創新創業引領示範作用,發展市場化、專業化、網路化的眾創空間。以科技企業孵化器、大學科技園、留學人員創業園、眾創空間為主體,搭建創新創業服務平臺,強化以“投資+孵化”為主導的創業服務模式創新,加強創業品牌輸出。

  二、深入推進重點領域改革和試點示範

  (一)積極穩妥推進市場化改革。在制度上、政策上營造寬鬆的市場經營和投資環境。實行統一市場準入,全面落實國家負面清單管理制度,嚴格執行北京市新增産業的禁止和限制目錄,組織實施“疏解整治促提升”專項行動。建立完善公平競爭市場審查機制,加大對不利於創新創業的壟斷協議和濫用市場支配地位及其他不正當競爭行為的調查和處置力度。創新投資運營機制,進一步鼓勵社會投資特別是民間投資,服務首都經濟社會發展,參與重點産業領域建設。深入推進要素市場化改革,優化交易制度和監管制度,鼓勵支援北京産權交易所、中國技術交易所、北京文化産權交易中心、北京環境交易所等重點交易平臺做優做強,推動建立京津冀區域一體化的技術、産權、碳排放權、股權等要素市場,促進資本、技術、資訊等産業要素資源的有序自由流轉,加快創新成果轉化和産業化進程。

  (二)抓好非基本公共服務供給側改革。積極穩妥推動教育、文化、衛生、體育、養老等領域非基本公共服務的市場化、社會化進程,支援上述領域非公益性事業單位轉企,鼓勵社會資本參與非基本公共服務領域的設施建設和公立機構改革。探索民辦非企業機構連鎖化經營、教育培訓機構設立營利性法人機構的路徑。以國家文化産業創新實驗區建設為重點,積極推動文化産業改革、文化經濟政策創新以及産業融合發展。允許外商在重點文化産業園區投資設立演出經紀機構,不斷完善區域文化資源開放共用機制。穩妥推進以足球、籃球、排球為代表的職業體育發展,鼓勵有條件的國有體育場館進行混合所有制改革試點,完善賽事市場開發和運作模式,積極推進賽事安保服務社會化。完善養老服務支援政策,鼓勵社會力量投資養老産業,健全養老服務體系,培育養老産業集群。

  (三)紮實推進試點示範建設。結合國家相關領域重點改革工作,在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國家文化産業創新實驗區、海澱區國家服務業綜合改革試點區、石景山區國家服務業綜合改革示範典型、國家技術轉移集聚區等開展試點示範工作,各有側重、先行先試企業法人登記、科技金融、規劃土地、人才集聚、技術創新、成果轉化、知識産權質押等政策,集中協調解決共性問題。深入推進外籍高端人才永久居留資格程式便利化試點,放寬人才中介機構外資出資比例限制試點。繼續開展科技成果使用、處置和收益管理改革試點。繼續深化西城區、朝陽區兩個國家級養老服務業綜合改革試點區建設,在財政、金融、保險、用地、稅費、人才及服務模式等方面進行探索創新,構建養老、照護、康復、臨終關懷相銜接的服務模式。

  三、促進産業跨界融合發展

  (一)積極推進“網際網路+”行動。積極培育基於“網際網路+”的新技術、新服務、新模式和新業態。推進“網際網路+”與金融、文化、商務、製造、能源、農業等産業的融合創新,鼓勵運用資訊技術重構和整合産業鏈條,促進産業轉型升級。支援利用“網際網路+”技術盤活各類社會資源,規範發展基於網際網路、移動網際網路的資訊展示、線上交易、眾包、眾籌、出行共用等分享經濟模式和業態。推進“網際網路+”在公共安全、生態環境、城市交通等城市運作保障行業,以及在教育、醫療、養老等公共服務行業的服務創新,發展一批符合首都城市戰略定位的新興業態。

  (二)推進服務業與工農業融合發展。積極推動製造業服務化、融合化發展,培育産品設計、品牌運營、資源整合、産權經營等服務業態,圍繞新能源智慧汽車、積體電路、軌道交通、航空航太、智慧裝備等高端製造業,發展網路眾包、規模化個性定制、精準供應鏈管理等服務,促進生産方式向柔性化、智慧化、精細化、綠色化轉變。鼓勵龍頭企業整合關鍵産業鏈條,促進研産供銷、工控體系應用、經營管理等全流程無縫連接和綜合整合,重構産業價值鏈,搶佔戰略制高點,輻射帶動製造業轉型升級。發揮首都農業研發資源富集優勢,聚焦農業現代化薄弱環節,鼓勵面向全國推廣優良品種和病蟲害防治、農産品檢驗檢測認證等農業技術,推動農業信息化改造和標準化應用,加快農産品生産、收儲、加工、運輸、交易等環節的信息化改造和標準化應用,保障農産品品質安全和供給。

  (三)發展平臺經濟支撐跨界融合。支援有條件的企業向平臺型企業轉型,推動雲計算、物聯網、大數據等新技術在平臺經濟中廣泛應用,提昇平臺經濟的創新內涵和技術含量,形成多業態、多功能、多業務融合發展。強化平臺經濟對上下游産業的雙向帶動和統籌整合能力,加快形成以平臺經濟為核心,現代服務業與高端製造業互動並進、融合發展的良性格局。鼓勵各類網際網路平臺與實體經濟嫁接,發展定制化生産和線下産業鏈,提升網際網路平臺的服務價值和帶動功能。

  四、壯大培育多元市場主體

  (一)服務好中央單位在京發展。支援中央在京企業綜合運用人才、資本、科技、資訊、市場等方面的優勢,做強創新型研發設計、全球樞紐型行銷、高效融資和資金結算、高端智慧製造等核心業務。支援中央在京教科文衛體事業單位發展,配合做好經營性事業單位的轉企工作。推動央地企業協同發展,深化央地、軍民融合創新,促進資訊、技術、人才等要素資源流動共用、滲透相容。

  (二)增強國有企業發展活力。不斷提升國有企業資本運營能力,聚焦城市水、電、氣、熱、路等基礎設施建設和運營,切實保障首都城市安全有序運作。以混合所有制改革為突破口,加大國有企業調整重組力度。探索試點組建國有資本投資運營公司,加快推進壟斷行業改革。推動企業改制上市,不斷提升國有資本市場價值。

  (三)支援非公有制經濟健康發展。推動非公有制企業進入特許經營領域,鼓勵各類資本參與混合所有制改革,保護各種所有制企業産權和合法利益,改善企業市場預期。發揮中小企業在創新、創業、增加就業中的作用,建立健全中小企業融資擔保體系,大力發展融資擔保機構,用好中小企業創投引導基金,破解中小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落實國家小微企業稅收政策。

  (四)充分發揮新型産業組織作用。推進行業協會商會與行政機關脫鉤,進一步發揮行業協會商會的服務功能。鼓勵構建以企業為主導的産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推動跨領域、跨行業協同創新。重點支援一批在技術或服務標準創制、技術平臺設定、組織企業參與國際市場競爭等方面貢獻突出的産業聯盟、産業協會等社會組織。

  五、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

  (一)積極推進北京市服務業擴大開放綜合試點建設。圍繞科學技術服務、網際網路和資訊服務、文化教育服務、金融服務、商務和旅遊服務、健康醫療服務等六大重點領域有序放寬市場準入,支援朝陽區、順義區等示範區先行先試。改革監管模式,深化對外投資管理體制改革,簡化境外投資結匯手續,優化配套支撐體系,提高投資貿易便利程度,推動國際貨物和服務貿易優進優出,努力形成國際化、法治化、透明化的服務業雙向擴大開放新格局。動態調整、不斷充實服務業擴大開放清單。主動爭取更多國家層面改革開放措施在本市先行先試,不斷拓展服務業開放的深度和廣度,加快技術、標準、服務走出去步伐,深度融入全球産業鏈、價值鏈、物流鏈。

  (二)創新開放型經濟發展方式。統籌貿易與投資,堅持引進來和走出去並重、貨物貿易和服務貿易並進、引資和引技引智並舉,發展更高層次的開放型經濟。主動融入和服務國家“一帶一路”倡議,加強與沿線國家和地區的深入合作,實施一批重大項目,帶動關聯産業在沿線國家協同佈局。創新對外投資合作方式,鼓勵企業通過海外並購、聯合經營、設立分支機構開拓國際市場,支援優勢産業市場主體到境外建立貨源供應基地、生産製造基地和貿易平臺。深化與境外園區合作,建設符合企業需求的海外産業園區、研發基地、産業孵化基地。繼續擴大外資利用規模。鼓勵貨物貿易企業向價值鏈高端延伸,支援具有自主知識産權和自主品牌的企業出口。提升服務貿易發展水準,促進製造業與服務業、貨物貿易與服務貿易協調發展,提高貨物貿易中的服務附加值。大力推進跨境電子商務發展。

  (三)建設好世界高端企業總部聚集之都。優化發展總部經濟,鼓勵總部企業積極參與“一帶一路”、京津冀協同發展等國家戰略。引導總部經濟在京合理佈局,實現差異化發展。優化提升城六區總部經濟集聚區,加快發展城六區以外總部經濟發展新區,重點培育科技創新型總部經濟集聚區。進一步深化服務業擴大開放綜合試點,吸引世界高端企業、國際組織、跨國公司根據規劃佈局設立全球總部或地區總部。支援總部企業擴展充實研發設計、財務結算、國際行銷等實體功能,在京津冀區域完善産業鏈條,拓展發展空間。鼓勵總部企業加強全球佈局,深度融入全球産業鏈,加強國際合作,提高全球配置資源能力和控制力。鼓勵航空航太、高鐵、裝備製造、新型建材、電子資訊等領域央企與市屬企業抱團出海,共同開拓海外市場,推動裝備、技術、服務、標準、品牌走出去,提升總部企業國際競爭力和影響力。支援金融、科技、商務等領域骨幹企業,做好境外投資相關的商務、法律、前期評估、戰略諮詢、投融資支援、投資環境考察等配套服務,與國際標準接軌,開展國際化業務。

  六、創新金融服務體系

  (一)拓展産業發展的直接融資渠道。積極擴大股權直接融資渠道,大力發展創業投資、股權投資、並購基金。支援有條件的企業在境內外資本市場上市,鼓勵科技公司在“新三板”“四板”等資本市場掛牌、融資,鼓勵和支援符合條件的公司運用各類直接債務融資工具。

  (二)創新發展形式多元的間接融資。適應人民幣市場化改革,鼓勵金融機構向符合首都城市戰略定位的科技、文化等高精尖經濟結構領域提供融資支援。引導金融機構開展金融産品和金融服務創新,深化信用貸款、股權質押貸款、投貸聯動、知識産權質押貸款、信用保險和貿易融資、産業鏈融資等各類信貸創新試點,加強針對科技企業、文化企業的信貸産品和服務創新,積極發展金融租賃産業。加強與國家政策性銀行開展金融戰略合作,加快推動京津冀金融業務同城化發展,降低跨行政區金融交易成本。

  (三)充分發揮財政資金的導向作用。完善市級産業投資引導基金體系,發揮創業投資引導基金、股權投資基金、京冀協同發展産業投資基金、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設發展基金等系列基金的導向作用,廣泛吸引社會資本參與,拓展和豐富多主體、多層次、多門類的“北京服務”“北京創造”基金群,推動形成多元化、多層次、全方位的投融資渠道。加快完善投資風險補償基金體系,完善政府與社會投資機構風險共擔機制。

  七、建設高端人才隊伍

  (一)集聚全球高端産業人才。落實人才強國戰略和首都人才優先發展戰略,繼續實施好“海聚工程”“高創計劃”,在全球範圍內吸引國際頂尖科學家、工程技術專家、高級經營管理人才等來京創新創業。開展産學研用聯合培養人才試點,依託領軍企業與國際一流高校、科研機構,培養一批頂尖技術骨幹和高層次産業領軍人才。深化中關村人才特區建設,進一步優化海外高端人才引進和服務保障政策,提高工作準入、居留、醫療和出入境等便利化程度。建立靈活多樣的高端創新、創業人才流動和配置機制,鼓勵高校教師、科研機構人員從事成果轉化、創新創業。

  (二)建設國際化智庫匯聚地。發揮首都人才優勢、智力優勢,支援通州區、懷柔區等引進國內外智庫機構,推動全市形成多學科、多門類、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智庫體系。建設高端智庫人才隊伍,引導各類智庫參與政府決策諮詢,培育一批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智庫人才。積極加強與國際化智庫機構的合作,推動智庫間國際交流,支援智庫合作開展全球重大課題研究,不斷提高智庫國際化水準。建立健全智庫發展資金保障體系。

  (三)強化創新型人才培養。充分釋放高校院所創新創業潛力,支援在京高校院所開設創業課程、創業講座,打造高校院所創客空間、科技成果轉化和技術轉移平臺,營造青年科技人員和大學生敢於創業、樂於創業的文化氛圍。發揮好科技企業孵化器、留學人員創業園、創客空間等作用,為連續創業者、海外創業者、具有自主知識産權的創業者等提供融資、諮詢、市場調查等系統創業服務。支援領軍企業加強與全球知名高校、企業、科研機構合作,建立海外孵化基地,建立資訊和市場資源共用渠道,幫助創業企業和創業者開拓國際市場。

  八、實施品牌發展戰略

  (一)促進知識産權創造、運用、保護和管理。深化國家知識産權試點示範城市建設,推動中關村國家知識産權服務業集聚發展示範區發展,加快培育一批國家知識産權示範企業和知識産權優勢企業,推進技術專利化,專利標準化,標準國際化,加快提升專業化、規範化、國際化的知識産權服務品牌。建立健全知識産權交易平臺和服務體系,培育評估、交易、轉化、投融資等專業化、市場化服務機構,提高知識産權分析評議、運營實施、評估交易、投融資和維權等服務水準。發揮好知識産權法院作用,加大對科技創新活動和科技創新成果的法律保護力度,依託知識産權快速維權中心,為企業提供便捷、快速的一站式服務。全面實施知識産權戰略,壯大專利、商標、版權等産業鏈高端環節,佔領市場競爭制高點。

  (二)深入實施標準化戰略。深化標準化工作改革,加快標準化與産業發展的深度融合,激發市場主體活力,引導支援企業將擁有的自主技術轉化為標準,提高企業在國際、國家和行業標準制定中的話語權。全面啟動中關村國家技術標準創新基地建設,搭建標準創新公共服務平臺。提升標準對生産性服務業的覆蓋範圍和支撐力度,提高金融、研發、諮詢、技術轉移、知識産權等專業服務領域的標準化和規範化水準。圍繞生産性服務業、戰略新興産業、高端製造業等現代産業和優勢主導産業,形成一批包含自主創新先進技術、在國內外具有重要影響力的核心標準,培育一批創制、採用先進標準的優勢企業群體和標準聯盟,彰顯“北京標準”品牌價值,提升“北京服務”“北京創造”品牌價值,增強國際競爭力和影響力。

  (三)加快推進高端要素市場建設。不斷完善各項政策和配套機制,打造一站式、一體化的股權投資服務體系。圍繞首都城市戰略定位、金融支援京津冀協同發展和國家重點領域市場化改革等方面,推動“新三板”“四板”市場及重點交易場所建設,不斷優化首都要素市場結構。支援中國水權交易所、北京産權交易所、北京金融資産交易所、北京環境交易所、京津冀協同票據交易中心等重點交易平臺進一步整合資源,健全規則體系,不斷增強市場競爭力、行業影響力和區域輻射力。

第五章 保障措施

  一、著力推進簡政放權

  積極對接國家商事制度改革,深入落實註冊資本認繳制、企業年報、“先照後證”、“多證合一、一照一碼”等措施,提高工商登記註冊便利化水準。進一步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規範行政審批行為,減少、簡化、整合産業重大項目投資的前置審批及中介服務,降低企業的制度性交易成本;加強配套監管體系建設,強化事中事後監管。進一步簡化企業境外投資核準程式。運用大數據、雲計算、物聯網等信息化手段,提升政府服務管理效能。認真落實各項涉企政策,正稅清費,進一步清理各種不合理收費,積極解決企業在轉型升級和調整疏解過程中遇到的困難與問題。

  二、嚴控産業準入標準

  嚴格執行北京市新增産業的禁止和限制目錄,嚴控新增不符合首都城市戰略定位的産業,堅決控制高耗能、高排放項目新建和改擴建。認真落實《北京市推進節能低碳和迴圈經濟標準化工作實施方案(2015-2022年)》,建立市場準入標準與産業的禁止和限制目錄相互銜接機制。大力實施産業綠色化改造,健全重點行業領域節能、降耗、減污、增效的長效機制。深入落實各區、各高端産業功能區功能定位,嚴格資源、環保、人口等準入標準,強化勞動生産率、地均産出等效益指標,完善投入産出評價體系。研究低端存量資源退出、置換機制,合理控制園區開發強度,促進産業結構調整工作有序進行。

  三、加強政策整合創新

  完善政府採購辦法,逐步加大政府購買服務力度。執行扶持小微企業各項稅收優惠政策,落實好高新技術企業所得稅優惠政策。進一步完善科技創新政策體系,推動科技成果的使用權、處置權、收益權改革。研究制定支援非基本公共服務領域市場化、社會化改革的政策,支援社會資本投資教育、文化、衛生、養老等領域。創新消費促進政策,鼓勵綠色消費、品質提升型消費等。

  四、推動京津冀産業協同發展

  積極推進京津冀區域全面創新改革試驗,全面打造協同創新共同體,建立健全産業有序轉移的需求發現和對接服務機制,探索一批可複製、可推廣的改革措施和創新性政策。積極推進京津冀創新主體市場化合作,協同實施一批技術創新工程,聯合建立一批産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共建京津合作示範區等一批産業園區和科技園區,建立跨區域創新協作服務平臺,構建企業、高校院所、産業投資機構、科技諮詢機構等多主體參與的創新合作體系,支援在京高等學校、科研機構在天津市、河北省建立技術轉移轉化平臺,提高創新成果轉化效率。加快推動區域協同創新和産業升級轉移,合作搭建京津冀服務業融合創新和展示交易平臺,支援企業跨行業、跨區域開展合作。促進優勢産業鏈發展,推動形成覆蓋區域的生産性服務業輻射圈,加快建立京津冀大旅遊格局,推進區域農産品研發、産銷、服務一體化,促進航空航太、新能源裝備製造、智慧終端、大數據、生物醫藥、汽車等跨區域優勢産業鏈發展,推動産業加快轉型升級。

  五、加強空間資源配置

  鼓勵疏解轉移的企事業單位在符合城鄉建設用地減量提質要求的基礎上,改造利用老舊商業設施、倉儲用房、工業廠房發展符合首都城市戰略定位和本市産業政策的現代産業。改造項目應嚴控建築增量,在補充城市功能短板的基礎上合理確定規劃指標,通過優化設計方案提高建築及環境品質。加強高端産業功能區基礎設施和配套服務體系建設,改造利用和規劃建設一批全天候、無時差的國際協同生態智慧商務樓宇,提高産業承載能力。

  六、完善統計評價體系

  根據國家産業分類標準,結合本市實際,加強新興産業統計研究,完善産業統計制度,健全統計指標體系。根據高端産業功能區發展定位,完善高端産業功能區發展評價機制。強化對重點産業、高端産業功能區的動態監測、分析研判工作,為保障首都經濟平穩健康發展提供依據。

  七、強化規劃實施監督

  全面落實本規劃確定的各項目標、任務,完善規劃監督考核機制,做好規劃中期評估,促進規劃目標和任務順利完成。加強各行業主管部門與各區、各産業功能區的溝通對接,進一步發揮産業聯盟、行業協會、商會等的作用,健全規劃政策制定、重大項目協調、監測分析預警工作體系。

分享:
相關解讀
相關政策

您訪問的連結即將離開“首都之窗”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