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政辦發〔2017〕52號
各區人民政府,市政府各委、辦、局,各市屬機構:
為深入貫徹落實《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強化學校體育促進學生身心健康全面發展的意見》(國辦發〔2016〕27號)精神,進一步推動本市學校體育改革發展,促進學生身心健康、體魄強健、全面發展,經市政府同意,現提出以下實施意見。
一、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
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以“天天鍛煉、健康成長、終身受益”為目標,改革創新體制機制,實施學校體育振興行動計劃,全面提升體育教育品質,健全學生人格品質,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二)工作目標
到2020年,全市義務教育階段學生體質健康合格率達到98%,基礎教育階段學生優秀率達到15%以上;學生體育鍛煉習慣基本養成,運動技能和體質健康水準明顯提升,規則意識、合作精神和意志品質顯著增強;學校體育課程更加豐富,體育課時和鍛煉時間有效保障,體育場館設施更加完善,器材配置全部達標,體育教學品質明顯提高。
二、重點工作
(三)提升學校體育教學科研品質。進一步完善小學、初中和高中體育課程銜接體系,研究制定中小學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實施方案、體育課運動負荷評價標準和運動項目技能評定標準等,推進體育教育教學科學化、規範化。各級各類學校要開足開好體育課程,嚴禁削減、擠佔體育課時,有條件的區可為中小學增加體育活動時間。積極推廣“一校一品”“一校多品”教學模式,鼓勵學校開設體育特色課程。科學安排運動負荷,重視實踐練習,使學生在校期間至少掌握2項運動技能。提供適合不同類型殘疾學生特點的體育教學內容,保障殘疾學生接受體育教育的權利。建立市級體育教學資源信息化平臺,促進體育教學資源的創新開發和應用共用。健全學校體育教學科研製度,完善體育教學科研體系,積極開展教學理論和實踐研究,不斷提升學校體育教學科研能力。建立健全專家諮詢制度,強化對體育教學科研工作的指導、評估和監督。
(四)強化課外體育鍛煉。健全學生體育鍛煉制度,各級各類學校要將學生在校內開展的課外體育活動納入教學計劃,列入作息時間安排,保證學生每天一小時校園體育活動落到實處。幼兒園要遵循幼兒年齡特點和身心發展規律,開展豐富多彩的體育活動。中小學校要組織學生開展大課間體育活動,寄宿制學校要堅持每天出早操。支援中小學校與社區、高等學校、社會團體、企業等合作,為學生創造更多的體育鍛煉機會。職業學校在學生頂崗實習期間,要合理安排學生的體育鍛煉時間。高等學校要通過多種形式組織學生積極參加課外體育鍛煉。
(五)健全體育訓練競賽體系。推進教育與體育深度融合,積極開展課餘體育訓練,為有體育特長的學生提供成才路徑,為國家培養競技體育後備人才奠定基礎。健全常態化的校園體育競賽機制,廣泛開展校內院係、班級、年級體育比賽和校際體育比賽,中小學每年至少舉辦1次全員參與的綜合性運動會或體育節,通過豐富多彩的校園體育競賽,吸引廣大學生積極參加體育鍛煉。積極組織開展區域性學生體育競賽活動,各區每年至少舉辦1次學生運動會。在整合賽事資源的基礎上,構建體系完備,教體結合,市、區、校相互銜接的學生體育競賽體系。
(六)加快發展校園足球。把發展青少年校園足球作為推進素質教育、引領學校體育改革創新的重要突破口,深化體制機制改革,重點加強校園足球的課堂教學、競賽訓練、教師培訓、考核評價、對外交流等工作,加快形成政府主導、學校實施、社會參與的校園足球發展合力。建立健全青少年校園足球特色學校管理機制,充分發揮校園足球特色學校在發展校園足球中的骨幹、示範和帶動作用。實施校園足球場地設施改造建設專項工程,推動建設一批校園足球場。進一步完善足球競賽機制,加強足球後備人才培養。
(七)完善學生體質健康測試及結果應用。鼓勵各區通過政府購買服務方式引入第三方專業監測機構開展學生體質健康測試,支援各區以學區為單位集中組織學校開展學生體質健康測試。研究實施中小學生體質健康促進計劃,根據體質健康測試結果完善中小學生“運動處方”,指導學生科學開展體育鍛煉。將學生體質健康測試結果納入初中學生體育過程性考核和學生綜合素質評價體系。編制出臺本市《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測試項目教學指導手冊。
(八)積極開展學校健康教育。各級各類學校要通過教學、專題講座、班會、板報等多種形式開展健康知識教育,倡導健康生活方式。改善學校衛生環境,加強控煙宣傳,做好學生常見病的預防和控制工作。有針對性地開展防近視控肥胖工作,完善慢性病高危學生的健康管理制度。適時增加中小學生健康體檢監測指標,建立學生健康體檢和體質健康標準測試統一數據庫。
(九)強化體育教師隊伍建設。研究制定加強中小學體育教師隊伍建設的意見,配齊配強體育教師。加強高等學校體育教育專業建設,提升體育教育教學人才培養品質。建立體育教研員准入機制,配齊專職體育教研員。探索建立體育教練員兼職准入機制,鼓勵優秀教練員、退役運動員、社會體育指導員和具有體育特長的志願人員兼任校園體育教練員。加強學校體育教師培訓,着力培養一批優秀體育教師,各區要在2020年底前完成對中小學校體育教師的全員培訓,同時在校長和其他教師教育培訓中安排體育健康相關內容。科學合理確定中小學體育教師工作量,把組織開展課外活動、學生體質健康測試、課餘訓練、比賽等納入教學工作量。加強健康教育師資隊伍建設,建立合理的職稱晉陞機制,按要求配齊醫務保健人員。
三、保障措施
(十)加強組織領導。進一步完善市青少年體育工作部門聯席會議制度,督促市有關部門和單位認真履行職責,密切協作配合,抓好深化學校體育改革各項任務的落實。各區政府要把學校體育工作納入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加強組織領導和統籌協調,建立相應工作機制,制定具體措施,加大經費投入,切實抓緊抓好、抓出成效。
(十一)強化督導考核。建立學校體育工作綜合考核制度,將學校體育工作情況列入各區政府績效考核指標、教育部門與學校負責人業績考核評價指標。將中小學校體育工作作為教育督導重點工作,加大督導檢查力度。對學生體質健康水準持續三年下降的區和學校,在教育工作評優評先中實行“一票否決”。市教委要會同有關部門定期開展學校體育專項檢查,建立約談有關主管負責人的機制。
(十二)健全風險管理。健全學校體育運動傷害風險防範機制,保障學校體育工作健康有序開展。支援各區建立學生體育安全事故第三方處理和調解機制。加強對教育從業人員和學生的安全教育,建立健全學校體育安全管理規範。進一步完善校方責任險和無過失責任險,根據實際需要適當增加保費額度,充分發揮保險在保障學生參與體育運動中的重要作用。
(十三)營造良好環境。充分利用報刊、廣播、電視及網路等渠道,加強對學校體育工作的宣傳,傳播科學的教育觀、人才觀和健康觀,營造全社會關心、重視和支援學校體育的良好氛圍。
北京市人民政府辦公廳
2017年12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