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務公開 > 政策公開 > 政府文件 > 1986-2014政府文件 > 市政府文件
  1. [發文字號] 京政發〔2012〕1號
  2. [發佈日期] 2012-07-20
  3. [有效性]

北京市人民政府關於印發北京市 “十二五”時期重點新城建設實施規劃的通知

京政發[2012]1號

各區、縣人民政府,市政府各委、辦、局,各市屬機構:
  現將《北京市“十二五”時期重點新城建設實施規劃》印發給你們,請認真貫徹實施。
  附件:北京市“十二五”時期重點新城建設實施規劃



 

  二〇一二年一月十日     

附件:

北京市“十二五”時期
重點新城建設實施規劃

 

二〇一二年一月

 

目 錄


  第一章 總 則
  第二章 發展實施引導
  第三章 發展建設重點
  第四章 規劃實施保障

第一章 總 則

 
 第一條 重要意義
  “十二五”時期是實施《北京城市總體規劃(2004年—2020年)》的第二個五年建設時期;是首都在新的起點上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是新城完善功能、提高水準、形成系統、規模發展的重要階段。通州、順義、亦莊等重點新城作為調整城市空間結構、疏解中心城人口和功能的主要載體,迎來高水準建設現代化新城的重要機遇期。充分發揮重點新城在首都現代化進程中的巨大潛力和重要作用,對於推進實施“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綠色北京”、“建設中國特色世界城市”發展戰略,促進實現“兩個率先”的發展目標具有重要意義。
  第二條 規劃範圍
  根據《北京城市總體規劃(2004年—2020年)》確定的市域城鎮體系,本次規劃範圍為通州新城、順義新城、亦莊新城。同時結合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與大興區行政資源整合的新要求,規劃統籌研究了亦莊新城與大興新城的整合發展,所涉及的相關內容統稱為“亦莊—大興新城”。
  第三條 指導思想
  堅持科學發展觀,貫徹落實建設“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綠色北京”和“中國特色世界城市”、實現“兩個率先”的戰略目標,新城建設以“強化重點、示範帶動;分類發展、全面推進”為基本原則,堅持規劃先行、政策創新、機制適應、改革突破的基本方針,以全市統籌的産業佈局帶動提升新城産業層次和産業特色,以市級及新城級公共服務中心建設積極改善新城的生活服務水準,以高標準的基礎設施建設保障新城的市政及交通支撐條件,加快形成與承載首都功能相配套、與區域城市群相協調的現代化綜合新城。
  第四條 規劃依據
  (1)《中共北京市委關於制定北京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的建議》。
  (2)《北京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
  (3)《北京城市總體規劃(2004年—2020年)》。
  (4)通州、順義、亦莊、大興新城規劃(2005年—2020年)。
  (5)通州區、順義區、大興區的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
  (6)北京市“十二五”時期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發展規劃。
  第五條 “十二五”時期新城發展的主要任務
  緊緊圍繞全市“十二五”主要發展目標,適應城市發展重心轉移、整體功能提升的要求,按照新城總體戰略定位,系統構建新城格局,整體提升綜合實力,成為首都功能的新載體和區域城市群的重要節點。
  (1)打造具有核心競爭力的新城産業功能區和區域産業集群,加快成為首都經濟又好又快發展的新增長極。
  (2)建設公共服務優質多樣、生活環境宜人便捷的綜合新城,加快成為承接中心城功能疏解、輻射帶動周邊鄉鎮的重要平臺。
  (3)積極參與區域經濟分工,發揮新城在區域城鎮體系中的職能作用,加快成為首都經濟圈的重要樞紐。
  第六條 重點新城的發展定位及近期目標
  堅持創新驅動、城鄉統籌、民生優先、綠色發展,率先形成更加便利而高效、更加宜業而有活力、更加宜居而有魅力的現代化綜合新城。
  (1)通州新城:北京東部發展帶的重要節點,重點發展新城之一。是面向京津冀的城市綜合服務中心;是中心城功能疏解的重要承接地;是新興高端服務産業的主要集聚區。“十二五”時期力爭建設成為北京東部面向區域、國際一流的現代化綜合新城。
  (2)順義新城:北京東部發展帶的重要節點,重點發展新城之一。是首都國際航空中心的核心區;是服務全國、面向世界的臨空産業中心和現代製造業基地。“十二五”時期力爭建設成為北京東北部面向區域、具有核心輻射帶動作用的現代化綜合新城。
  (3)亦莊—大興新城:以高技術製造業、戰略性新興産業集聚發展為依託的綜合性城市新區。是輻射並帶動京津城鎮走廊産業發展、並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區域産業中心和高端産業服務基地。“十二五”時期力爭建設成為北京南部地區具有區域核心帶動作用的戰略性新興産業中心和現代化綜合新城。
  第七條 近期發展實施策略
  (1)協調好新城近期建設與遠期目標的銜接關係,準確把握現階段新城近期發展的主要任務,進一步提升重點新城在區域分工中的地位和作用,為遠期全面承擔中心城人口和功能疏解奠定基礎。
  (2)協調好新城壯大與中心城優化的共贏發展關係,制定和採取向新城更加傾斜的鼓勵優惠政策,積極引導資源要素向新城流動。
  (3)協調好新城內部功能結構的均衡發展關係,着力推進産業、居住、服務的協調發展,把握好儲備建設用地的投放結構、速度、時序,加快扭轉“城”與“業”的不均衡狀態。
  (4)協調好新城發展模式與資源承載的適應關係,把水資源承載量作為支撐城市發展和人口規模的重要決定性因素,因水制宜,量水而行。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建立更加綜合和科學的産業准入標準和退出機制,深入推進節能減排,充分挖掘存量資源,更加集約節約利用土地。
  (5)協調好新城本地城市化對城鄉一體化的核心帶動關係,最大程度發揮新城在空間潛力、資金平衡、産業集聚等方面的積極作用。與新城産業發展、生活環境改善掛鉤聯動,重點推進新城集中建設區內的村莊城市化進程。

第二章 發展實施引導

 
 第八條 突出特色,做強新城産業功能聚集區
  “十二五”時期,重點新城要在全市産業格局中,發揮産業特色,突出比較優勢,強化分工協作,加快産業升級和産業結構調整,打造首都富有競爭力的東、南部産業集群。
  (1)通州新城
  以運河中心區為核心,努力培育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現代産業體系,着力提升産業高端化水準,構築首都東部新的國際化現代服務業聚集區。
  聚焦通州,以運河核心區、宋莊文化創意産業集聚區、醫療康體集聚區、北京通州文化旅游區、商務園等産業功能區為依託,重點培育現代服務産業,加快集聚高端商務、金融服務、醫療康體、文化創意、現代文化旅游、國際會展等區域綜合服務功能。
  (2)順義新城
  以臨空經濟區為核心,努力建設成為輻射東北亞、面向全球的臨空經濟中心和首都先進製造業聚集區。
  以樞紐空港和綜合保稅區為依託,積極開展保稅服務和離岸金融業務,完善首都國際機場配套設施,建設國際一流水準的臨空經濟區;以空港物流基地、汽車生産基地、林河經濟開發區、中航産業園為依託,鞏固提升現代裝備製造和都市型工業,積極發展高新技術産業,形成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現代製造業中心;依託新國展園區、國門商務區和新城綜合服務中心區,培育輻射東北部區域的現代服務中心。
  (3)亦莊—大興新城
  以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為核心,以與大興區行政資源整合為契機,把握首都第二機場規劃建設的重要機遇,擴展優勢産業發展空間,打造南部功能互補、産業協作的高技術製造業和戰略性新興産業聚集區。
  強化區域內光機電一體化産業基地、移動矽谷産業園、賓士汽車産業基地、數字電視産業園、生物醫藥産業園等園區的發展特色,形成具有專項優勢的産業集群;依託軌道交通建設,培育輻射京津冀區域的現代城市服務中心和産業服務基地,形成多層次的高端産業服務平臺;引導發展專項型高新技術交流會展經濟,培育服務於高新技術産業的生産性服務業;以建設首都第二機場為契機,積極培育新空港産業園的發展。
  第九條 城業聯動,做優新城公共服務中心區
  處理好“建城”和“興業”的關係,協調好産業發展與居住配套的建設時序安排,使新城的高端産業發展、本地居住建設、公共服務配套實現基本同步。
  (1)通州新城
  強化“城業聯動”,有效把握土地供應結構與速度,積極對接中心城優質功能性項目,主動引導城市功能優化完善。加快實施、合理佈局各類各級公共服務設施,滿足多層次的公共服務設施需求,提高對人口的服務能力。大力發展高水準的商務金融、醫療康體、文化旅游、國際會展等現代服務業,促進高科技産業發展,改善就業和人口結構,實現通州新城由“居住型”向“綜合型”轉變。
  (2)順義新城
  強化“港城聯動”,充分發揮臨空經濟核心區的輻射帶動作用,引導優勢産業集聚;以新城中心區組團為依託,在完善金融、商貿、資訊等高端服務功能的同時,着力打造新城級文化、教育、醫療、商業服務等綜合功能,建設充滿活力的新城中心區。
  (3)亦莊—大興新城
  強化“兩區聯動”,發揮與大興區行政資源整合優勢,有效整合産業與綜合服務的空間資源,提升面向區域的綜合服務功能。亦莊新城以環渤海高端總部基地建設為依託,結合京津城際站,建設具有區域服務功能的高端企業綜合服務區和現代城市中心,加快實現從“産業型”新城向“綜合型”新城的轉變。
  第十條 區域協調,構建城鄉一體的城鎮佈局
  充分發揮重點新城在城鄉一體化中的核心帶動作用,加快推進新城城市化進程,積極促進重點鎮發展,穩步推進新農村建設,初步形成新城—鎮—新型農村社區的完整城鎮體系,將重點新城建設成為城鄉一體化先行示範區。
  近期重點推進新城集中建設區內的村莊城市化,結合重大項目和政策性住房的建設加快對新城集中建設區內剩餘的村莊城市化改造,與産業發展、生活環境改善掛鉤聯動,避免形成城中村。
  第十一條 公交優先,打造多元化綜合交通系統
  全面落實以公共交通為主導的新城交通發展策略,以外部聯繫快捷、內部聯繫通達為目標,努力建設以公共交通為主導的多元化綜合交通系統。
  加強以軌道交通為骨幹的公交系統建設,推進建設M15、M6、S6等軌道交通線路,積極帶動新城功能集聚和客流培育,引導軌道交通站點周邊土地利用模式與新城內部功能緊密結合;積極建設東關、新國展、亦莊火車站等新城重要公交樞紐,提高公交系統的整體效率和服務水準;優先發展新城內部的公共交通系統,建設適合步行、自行車的綠色出行環境。
  大力建設新城內部的交通體系,全面實現新城的主、次幹道骨架系統,加強支路建設,逐步完善微迴圈系統,帶動新城中心及重點地區的發展。
  加快構建新城多模式對外交通走廊,利用市郊鐵路、高速公路、國省道等建立新城與中心城、新城之間的多層次、複合型交通走廊;加快建設連接三個重點新城的綜合交通走廊,促進三個重點新城分工合作的一體化發展。
  第十二條 保障供給,建設安全的市政設施系統
  圍繞新城建設重點,適當超前考慮、協調推進骨幹性基礎設施項目建設。到2015年,新城大部分市政設施建設保障水準基本達到現有中心城水準,基本實現新城市政基礎設施現代化。
  與新城開發建設同步,重點推進跨區域供水、電力、燃氣、供熱等重要管道走廊以及加強區域重大市政基礎設施建設。優化新城能源結構,大力發展電力、天然氣和可再生能源等清潔能源供應,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減少大氣污染排放。高度重視城市生活污水處理設施建設,大力提高再生水回用水準。按照源頭減量、資源化利用與無害化處理並舉的原則,提高垃圾分類收集、分類運輸管理水準,強化垃圾綜合處理設施建設。加大溫榆河、北運河、潮白河等河湖治理,改善新城生態環境和景觀。建設具有先進水準、相當規模、結構合理、高速寬頻的數字化、網路化環境,率先實現新城資訊基礎設施現代化。加強消防站等消防基礎設施建設,保障城市安全。
  第十三條 創新理念,引領可持續宜居城市建設
  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制定更加綜合和科學的産業准入標準和退出機制,建立包括土地産出效益、投資密度、資源消耗等方面的綜合評價體系,提高産業用地效益,促進産業升級。
  踐行生態建設理念,推行綠色低碳的生産生活方式和消費模式,深入推進節能減排和節能挖潛、強化建築節能管理,營造舒適宜人的生活環境。
  加強城鄉規劃年度實施計劃和土地利用年度計劃的協調力度,調控城市建設用地投放總量和建設時序,更加集約節約利用土地,充分挖掘存量土地資源。

第三章 發展建設重點

 
 第十四條 重點功能板塊
  (1)通州新城
  重點建設運河核心區、通州商務園、北苑商務區、醫療康體集聚區、北京通州文化旅游區、宋莊文化創意産業集聚區、北京通州經濟開發區西區等重點功能區。
  (2)順義新城
  重點建設北京天竺綜合保稅區、空港物流基地、林河經濟開發區、中航産業園、汽車生産基地、新國展園區、國門商務區和新城綜合服務中心區等重點功能區。
  (3)亦莊—大興新城
  重點建設環渤海商端總部基地、路東科技走廊、移動矽谷産業園、數字電視産業園、榮華路公共服務區、大興生物醫藥産業基地、新媒體産業基地和新空港産業基地等重點功能區。
  第十五條 重大産業項目
  (1)通州新城
  以重點項目為帶動,集聚國際、國內優質資源,培育、提高現代服務業的發展水準。繼續推進運河中心區、北京通州文化旅游區、醫療康體集聚區、商務園、宋莊文化創意産業集聚區等産業功能區的開發建設進程,重點建設運河核心區、國際醫療康體中心、商務園的金融街園中園、商務園示範園、陽光保險公司總部、三辰動漫網游産業基地等項目。
  (2)順義新城
  完善提升臨空綜合服務,依託首都國際機場資源平臺和天竺綜合保稅區政策平臺,重點建設北京天竺綜合保稅區、海航綜合配套基地、中國航信數據中心和公司總部、國家地理資訊科技産業園等項目。
  繼續做大做強汽車、航空産業集群,重點建設北京現代第三工廠、北京自主品牌乘用車基地、北京航太産業園、中航産業園等項目。
  積極發展商務金融及生活性服務業,重點建設北京銀行後臺服務中心、民生銀行總部基地、金街悅港城、東風區域商業中心等項目。
  (3)亦莊—大興新城
  重點培育、做精做強數字電視、行動通訊、生物醫藥等戰略性産業項目,以數字電視産業園(TFT-LCD8.5代線)、北京賓士産業基地、移動矽谷産業園、中國雲産業基地、大興生物醫藥産業基地、新媒體産業基地等帶動性項目為載體,強化地區發展實力,提升産業層次,延長産業鏈條,增強産業創新能力與集群效應。
  積極發展生産性服務業,以環渤海高端總部基地核心區、榮華路公共服務區為代表,引入高端企業服務、總部經濟、專業會展等新型業態,提升新城的綜合服務水準。
  第十六條 民生服務保障
  加強新城公共服務設施配置,構建服務城鄉、級配合理的綜合公共服務體系,促進公共服務均等化,進一步增強新城的吸引力。重視教育、文化、體育、衛生、公共安全、社會福利等社會事業發展,促進實現“學有所教、病有所醫、老有所養”的和諧社會目標。
  (1)大力推進政策性住房建設,完善政策性住房供給制度,探索政策性住房和就業挂勾的辦法,使新城住房建設與中心城疏解的企事業單位掛鉤、與企業就業人員掛鉤,吸引中心城産業人口向新城流動。
  (2)大力推進幼兒園、小學、中學等基礎教育資源的均衡發展,提高新城地區基礎教育服務水準。充分發揮高等教育的引導作用,積極落實高等教育設施專項規劃,並在政策和資金上給予支援和保障。促進職業教育與區域産業發展相結合,滿足經濟發展對人才培養的需求。
  (3)以完善區域醫療中心、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社區衛生服務站建設為重點,確保各級醫療衛生服務設施的可及性,着力提升新城醫療衛生服務水準。
  (4)加快推進新城級文化中心和體育中心建設,完善社區文化娛樂及體育健身設施,滿足市民日益提高的文化休閒及健身需求。
  (5)完善城鄉社會福利體系,提高城鄉居民社會保障水準。積極應對人口增長和老齡化趨勢,根據專項規劃保障落實、推進建設新城養老院、殘疾人康復中心等各類社會福利設施。
  第十七條 生態環境建設
  加強新城內部和外部生態、景觀、游憩功能體系建設,形成城鄉一體、內外相通、相對完整的新城地區生態綠地系統,新城每人平均公共綠地力爭達到16平方米。
  第十八條 防災減災與公共安全
  (1)完善城市應急防災體系,合理佈局、同步推進新城中心地區、新建地區的應急避難場所、消防站、消防水源、消防裝備、消防通信等設施建設,基本實現防災應急救援設施及服務功能覆蓋新城建成區。
  (2)確保公安基礎設施、技防設施建設與新城發展同步規劃、同步建設,滿足新城公共安全管理和公共安全服務的需要。
  第十九條 交通設施
  落實“公交優先”策略,重點建設區域性、帶動性交通基礎設施,優化完善新城內部交通結構。初步建立以公共交通為主導的新城綜合交通體系。
  (1)通州新城
  開展京唐城際鐵路的前期研究工作、;加快推進新北京東站建設。建設M6線二期,推進S6線、R1線研究工作,適時開工建設。建設東關樞紐等5個公交樞紐,建設1座公交中心站和1座公交保養場。加強新城南部區域的公路網建設,規劃建設一級公路12條,共約123.5公里;二級公路6條,共約19.2公里。規劃建設城市主幹路20條,總長度約74.7公里。
  (2)順義新城
  建設京沈客運專線,力爭“十二五”期間通車。完成軌道交通M15號線建設,加快推進軌道交通L1號線北延和新城有軌電車的規劃研究工作。加快軌道交通沿線交通樞紐和首末站建設,提高建成區公交覆蓋率,規劃建設5個公交樞紐、2個公交中心站、1個保養場、1個車輛段。完善幹線公路網骨架,推進貨運通道建設,公路總里程力爭達到2785公里。加強新城組團間聯繫,城市道路總里程力爭達到400公里。
  (3)亦莊—大興新城
  適時啟動榮昌東西街BRT線路以及在清源路、黃亦路開設大站快車公交站的研究和建設計劃。完善軌道交通L2沿線接駁公交系統,規劃建設7個公交樞紐、2個中心站和1個保養場。完成亦莊區域(含部分大興)範圍內的國家高速公路改擴建,加強與通州和大興的區域聯繫,加快建設京濟高速公路、密涿高速公路、京滬高速公路、房通公路、東部發展帶聯絡線等多條幹線公路。規劃建設城市主幹路33條,城市次幹路18條,總長度約136.35公里。
  第二十條 市政基礎設施
  重點推進跨區域重要管道走廊和區域重大市政基礎設施建設。
  (1)供水工程:建設南水北調通州地表水廠、亦莊水廠、順義汽車城水廠、牛欄山水廠及南水北調通州支線。
  (2)供電工程:建設馬坡、西馬、英各莊、商務園、梨園、通惠、亦莊西等7座220千伏變電站。

(3)燃氣工程:“十二五”初期完成陜京三線工程,中期完成陜京四線工程(含煤制氣併入工程),末期完成唐山LNG工程。以中石油長輸管線為基礎,形成10兆帕高壓週邊大環,為六環路管網和大用戶用氣提供保障。新建西沙屯、高麗營、京平(李橋)、西集等輸氣門站。實現六環路4.0兆帕高壓管網成環;建設10兆帕高壓週邊大環至四大熱電中心的供氣專線、高壓週邊大環至六環路及六環路至五環路聯通線工程;完善各級配氣管網;新建形成二環至六環五個覆蓋城市的天然氣主幹環網。到2015年,形成“三種氣源、六條通道、兩大環線、九座門站、六種級制”的多源、多向、多級燃氣供應接收體系。
  (4)污水處理及再生水回用工程:建設通州減河北側、涼水河北側、永順、張家灣污水處理廠;建設順義牛欄山、馬坡、北小營、李遂、空港北區污水處理廠;建設亦莊南區污水處理廠、站前區污水處理廠。
  (5)生活垃圾及糞便處理工程:建設通州區梁家務京東南生活垃圾綜合處理迴圈經濟園、通州區糞便和餐廚垃圾處理站、順義區垃圾焚燒廠(二期)、順義有機廢棄物處理廠、順義糞便消納站(遷址)、大興區南宮生活垃圾焚燒廠、大興區南宮餐廚垃圾處理廠、大興區小紅門糞便消納站。

第四章 規劃實施保障

 
 第二十一條 建立協調中心城優化與新城發展的聯動機制
  堅持全市統籌,建立中心城優化調整與新城發展建設的聯動機制,制定鼓勵重點新城産業發展的優惠政策,有效保證與中心城良性互動的發展關係,加快提升重點新城的發展活力和吸引力。
  第二十二條 建立新城發展效益在區域綜合平衡的實施機制
  完善政策措施,建立新城內部發展效益在區域綜合平衡的實施機制,在推進城鄉一體化、區域城鎮化過程中,最大程度發揮新城在空間潛力、資金平衡、産業集聚等方面的積極作用。
  第二十三條 進一步完善人口綜合管理和産居調控機制
  加強人口管理,在産業發展、住房建設、違法建設整治等多個方面,完善人口綜合管理機制,建立産業發展人口評估制度,落實人口調控的屬地責任。通過完善新城用地功能和産業結構調整,逐步調節人口增長模式,促進人口合理分佈,優化居住及就業人口結構,吸引中心城人口和職能向重點新城轉移。
  第二十四條 建立多元化土地儲備與供應機制
  建立多元化土地儲備與供應機制,合理安排土地儲備與供給時序,有效把握土地供應結構與速度,發揮戰略儲備用地的積極作用,主動引導城市功能優化完善,提升城市土地資源綜合效益。
  第二十五條 規範完善市、區兩級融資平臺
  健全規範市、區兩級融資平臺,發揮政府投資的引導帶動作用,積極推動新城融資方式創新,增強融資和風險控制能力,建立重大項目落地協調服務的市區聯動機制和投融資平臺。


分享:

您訪問的連結即將離開“首都之窗”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