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務公開 > 政策公開 > 政府文件 > 1986-2014政府文件 > 市政府文件
  1. [發文字號] 京政發〔2011〕49號
  2. [發佈日期] 2012-07-30
  3. [有效性]

北京市人民政府關於印發北京市“十二五”時期國際商貿中心建設發展規劃的通知

京政發[2011]49號

各區、縣人民政府,市政府各委、辦、局,各市屬機構:

  現將《北京市“十二五”時期國際商貿中心建設發展規劃》印發給你們,請認真貫徹實施。

  附件:北京市“十二五”時期國際商貿中心建設發展規劃

二〇一一年九月二日    

       附件:

北京市“十二五”時期國際商貿中心建設發展規劃

二〇一一年九月

目  錄

  前  言

  編制依據

  適用範圍

  實施期限

  第一部分  規劃背景

  一、新的起點

  (一)北京是全國主要的商貿流通交易中心

  (二)北京是全國最重要的城市消費市場

  (三)開放型經濟國際影響力達到新水準

  (四)商貿配套服務能力顯著增強

  (五)商貿領域是拉動經濟增長、帶動發展方式轉變的重要力量

  二、新的形勢

  第二部分  發展思路、基本原則和建設目標

  一、發展思路

  二、基本原則

  三、建設目標

  (一)要素資源聚集、輻射能力顯著增強

  (二)國際時尚消費功能更加完備

  (三)商貿主體高端化、多元化格局基本形成(三)商貿配套服務水準全面提升

  第三部分  重點任務

  一、商貿交易領域拓展工程

  (一)擴展高端交易領域

  (二)培育新興消費

  (三)發展服務貿易

  二、商貿交易市場完善工程

  (一)優化商貿交易設施空間載體

  (二)推進專業化商品市場發展

  (三)大力發展電子商務

  三、商貿品牌特色提升工程

  (一)發展自主品牌,推動北京創造

  (二)匯聚國內品牌,經營中國特色

  (三)引進國際品牌,融入國際時尚

  (四)強化商貿特色,彰顯文化魅力

  四、商貿交易主體壯大工程

  (一)提高總部經濟聚集度

  (二)培育本市商貿龍頭企業

  (三)支援“老字號”企業改革和發展

  五、商貿配套環境優化工程

  (一)推動配套服務産業持續發展

  (二)發揮功能區的政策優勢(三)加強商貿發展軟環境建設

  第四部分  規劃實施保障

  一、建立協調聯動機制

  二、分解落實規劃任務

  三、加強財政資金保障

  四、加大人才培養和引進力度

  五、動員全社會共同實現規劃前?言

  國際商貿中心是商貿流通、購物消費的國際化中樞,是世界城市在經濟領域的重要體現。

  北京建設國際商貿中心,符合世界城市發展的普遍規律;是圍繞首都城市功能定位,增強和發揮“四個服務”功能的內在要求;是加快經濟結構調整、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有效途徑;是新時期、新階段本市商貿領域科學發展的戰略方向。為推進國際商貿中心建設,特製定《北京市“十二五”時期國際商貿中心建設發展規劃》。

  編制依據:

  1、《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

  2、《北京城市總體規劃(2004年—2020年)》;

  3、《北京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

  4、《北京市人民政府關於印發北京市加快國際商貿中心建設意見的通知》。

  適用範圍:

  適用於商業流通、居民服務、貨物貿易、服務貿易、口岸、利用外資、境外投資、商務服務、物流配送等領域;涉及商貿領域關聯産業及相關配套支撐産業。

  實施期限:

  2011—2015年。

第一部分  規劃背景

  一、新的起點

  經過改革開放30多年發展、成功服務2008年奧運會和新中國成立60周年慶典、有效應對國際金融危機,北京商貿在“十一五”期間實現了跨越式發展,為加快國際商貿中心建設奠定了堅實基礎。

  (一)北京是全國主要的商貿流通交易中心

  “十一五”期間,批發和零售業商品購銷總額、購進額、銷售額分別年均遞增24.9%、27.8%、27.5%,分別超過“十一五”規劃預期目標16.0、18.6、19.0個百分點。

  商貿流通聚集、輻射的樞紐功能日益突出。北京批發和零售業商品購銷總額多年位居國內各城市前列。2010年,在全市3.7萬億元商品購進額中,市外和境外購進額佔77.9%,比2005年提高8.2個百分點;在全市4.0萬億元商品銷售額中,批發額3.4萬億元,其中向市外和境外批發佔77.7%,比2005年提高6.4個百分點。對外貿易以服務全國為主。2010年,在全市進、出口額中,為全國配置資源的進口占69.2%,帶動全國産品進入國際市場的出口占47.3%,直接服務外省市的進出口額高達1964億美元,居全國第一。

  商貿流通承載生産資料的配置作用舉足輕重。第二次全國經濟普查數據顯示,在限額以上批發和零售業法人單位商品購進額中,礦産品、建材及化工産品,機械設備、五金交電及電子産品等生産資料購進額佔70.3%。在限額以上批發和零售業法人單位商品銷售額中,生産資料銷售額佔70.2%。2010年,在全市進口額中,生産資料類商品佔80.4%;在全市出口額中,成品油、肥料和鋼材三類商品出口占17.4%,其中外埠通過北京出口的成品油、肥料和鋼材分別佔該産品出口的88.8%、84.6%和66.6%。

  體現首都優勢的商品專業市場規模全國領先。電子通訊産品、文物藝術品、汽車等專業市場快速成長。依託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北京成為內地高新技術的主要輸出地,對全國技術市場具有較強輻射力。北京藝術品市場繁榮,形成以潘家園為代表的古玩藝術品交易市場,在國內外具有較大影響力。文物藝術品拍賣成交額佔全國的一半,交易價格成為全國市場的風向標。北京汽車進口量佔全國的六成左右,已成為全國進口車的銷售中心。棉花、鋼鐵等大宗商品交易市場迅速發展,在全國具有較強的輻射力和影響力。

  (二)北京是全國最重要的城市消費市場

  “十一五”期間,全市社會消費品零售額年均增長16.4%,高出規劃預期增幅7.4個百分點;提前兩年超過“十一五”末年的預期規模(4470億元);2010年達6229.3億元,是2005年的2.1倍,連續第三年位居全國城市首位。

  居民消費結構不斷升級。批發和零售企業銷售商品中,汽車、體育娛樂用品、金銀珠寶類商品的比重逐步提高,分別從2005年的7.8%、0.9%和0.5%提高到2010年的16.2%、1.3%和1.5%。順應出行、交易、結算等購物消費方式的變化,網路消費、信用消費等新型消費迅速發展。與文化娛樂、體育保健、旅游休閒、家裝物業等産業融合,服務消費蓬勃發展。

  特色商業獨具魅力。目前,全市已有二十余條重點培育的市級特色商業街區和一批區域型特色商業街;全國1128家中華“老字號”中,北京擁有116家,居全國前列;逐步形成了以特色商業街區為重要支撐、以“老字號”和特色店為重點的特色商業格局,增強了吸引和承載外來消費的能力,特別是在北京奧運會期間發揮了重要作用,成為傳承北京文化和展示現代商業發展成果的窗口。

  商業組織化、信息化、便利化程度進一步提高。全市現有連鎖經營企業234家,連鎖企業門店9299個,比2005年增長55.7%;實現商品銷售額2133.0億元,零售額1625.5億元,比2005年分別增長101.0%和71.0%;電子商務發展優勢明顯,2010年,全市限額以上企業實現電子商務銷售額2152.7億元,比2008年增長30.7%;刷卡消費額6864億元,按可比口徑計算,佔社會消費品零售額65%以上;全市大中型商場、超市無障礙設施改造率達81%;二環路以內具備改造條件的大型商場停車引導系統改造率達93%。

  (三)開放型經濟國際影響力達到新水準

  “十一五”期間,對外貿易規模翻番,年均遞增19.2%,2010年進出口達3016.6億美元,是2005年的2.4倍,再創歷史新高。2010年服務貿易收支798.3億美元,離岸服務外包執行額15.4億美元,分別是2005年的2.7倍和5.1倍,繼續保持全國領先地位。全市外商直接投資金額累計達281.8億美元,是“十五”的2.3倍,佔改革開放以來累計額的一半以上。累計核準境外企業(機構)672家,中方協議投資額累計達33.8億美元,分別是“十五”時期的3.6倍和3.0倍。

  首都發展的吸引力不斷增強。截至2010年底,累計認定跨國公司地區總部82家,其中62家為世界500強企業地區總部;累計有256家世界500強企業在京投資598個項目;累計設立投資性公司183家、研發功能為主的外資法人企業353家;累計批准外資零售店舖3245家,是2005年底的3倍多。

  在全球經貿格局中的地位不斷提升。2010年,北京貨物進出口占全球0.99%,比2005年提高0.4個百分點。2010年,北京服務貿易收支規模佔全球1.13%,比2005年提高了0.5個百分點。境外投資領域不斷拓展,電子通信、軟體開發、生物醫藥等本市優勢産業境外投資發展迅速;全球最大225家國際承包商中,北京有3家企業入選。2010年,北京擁有30家世界500強企業全球總部,位居全球第二,為北京在全球經貿中提升資源配置能力奠定了基礎和優勢。

  (四)商貿配套服務能力顯著增強

  北京的金融、資訊、科技和文化創意産業發達,並聚集了律師、會計師、廣告、諮詢等國際頂級商務服務機構。首都會展經濟優勢突出,在國際大會及會議協會(ICCA)2010年公佈的國際會議目的地排名中,北京是國內唯一躋身前十名的城市。現代物流體系更加完備,初步形成與交通線網有效銜接,以物流基地、物流中心為載體,多層次節點佈局的物流網路。口岸體系不斷優化,新增國家一類口岸北京西站鐵路口岸和具有口岸功能的物流園區北京平谷國際陸港。口岸運作高效便捷,2006至2010年,北京口岸進出口貨物監管量增長26.3%,達137.8萬噸,徵收關稅及代徵稅增長44.1%,達402.4億元,首都國際機場年旅客吞吐量增長52%,達7394.8萬人次,躍居世界第二。

  (五)商貿領域是拉動經濟增長、帶動發展方式轉變的重要力量

  優化首都經濟的資源配置。本市實際利用外資中第三産業的比重,多年領先於全市地區生産總值中第三産業的比重,2010年達88.5%,高出13.4個百分點,帶動全市經濟結構調整和産業升級。境外投資對開拓國際市場、開發國際資源、轉移過剩産能發揮出日益重要的作用。

  拓展首都經濟的發展空間。2010年,全市一、二産業增加值對本市貨源出口的依存度高達56.3%,相當於超過一半的增加值要靠國際市場實現;全市第三産業增加值對服務貿易輸出收入的依存度達24.8%,相當於四分之一的增加值要靠國際市場實現。

  增強全市經濟發展的內生動力。得益於北京商貿産業的不斷發展,本市最終消費率逐年攀升,自2006年起連續五年超過投資率,2010年達到56.0%,超過投資率12.8個百分點,在全國率先形成消費拉動型經濟。

  經濟社會環境效益貢獻突出。近年,涵蓋批發零售、餐飲、居民服務、商務服務、物流等行業的商貿領域增加值、納稅額、從業人員約佔全市的25%、24%、36%,均居全市第一。批發和零售業、居民服務業、租賃和商務服務業的萬元地區生産總值能耗和水耗,均較大幅度低於全市産業平均值。

  二、新的形勢

  “十二五”時期,首都商貿處在可以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世界經濟貿易的新一輪上升周期,有利於拓展新的國際發展空間;全球經濟的新一輪調整變化,有利於構築新的對外發展優勢;國家持續實施擴大內需促進消費政策、新技術加速發展、城鎮化進程加快等因素,將有利於北京擴大消費規模,提升商業發展水準;隨着北京每人平均地區生産總值超過一萬美元,多元化消費需求將進一步釋放,消費結構不斷優化升級,消費方式不斷創新;北京以建設中國特色世界城市為長遠目標,為首都商貿發展注入強勁動力;首都經濟圈的統籌規劃,為北京發揮市場中心輻射帶動作用,創造了良好條件。

  同時,“十二五”時期,北京商貿發展還面臨着困難因素:國際經濟形勢依然複雜,不斷帶來新的挑戰,北京需要以更寬闊的視野審視發展,在更高層次上參與全球分工和國際競爭;國內加快轉變發展方式刻不容緩,任務艱巨,北京在服務業主導格局總體確立、消費拉動作用日益突出之後,全市進入了推動經濟結構深度調整、經濟發展方式加快轉變的關鍵階段。因此,首都商貿發展要更加主動地適應國際形勢新變化,更加全面地體現首都發展新要求,創新工作方式,在內外兩大需求中培育新的增長動力,在內外兩種資源中整合新的發展優勢,在內外兩個市場中拓展新的發展空間,不斷實現商貿發展的新跨越。

  在新的形勢下,北京在加快商業服務業發展方式轉變,更好地滿足居民的新需求、新期待;在加快外經貿發展方式轉變,更好地帶動企業創新和國際化、高端化發展;在壯大首都商貿流通産業,以更高水準服務全國、輻射世界等方面,首都商貿還需要進一步提升和優化。與建設中國特色世界城市的要求相比,“十二五”期間,首都商貿尤其要在提升專業交易市場的國際影響力、增強商貿企業的國際市場開拓能力、提高自主品牌的國際知名度、優化商貿發展軟環境等方面取得新的突破。

第二部分  發展思路、基本原則和建設目標

  一、發展思路

  按照建設“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綠色北京”的發展戰略,着眼建設中國特色世界城市的長遠目標,立足首都商務發展的新階段、新形勢,發揮首都優勢,以科學發展為主題,以加快轉變商務發展方式為主線,以“便民利民、促進發展,服務全國、輻射世界”為商務工作的着力點,全面推進商貿流通“規範化、現代化、特色化、國際化”發展,塑造“北京服務”,助力“北京創造”。圍繞商貿流通關鍵內容,重點實施“五項工程”,努力實現“四個顯著提升”。專欄2-1?“五項工程”和“四個顯著提升”

  五項工程:商貿交易領域拓展工程、商貿交易市場完善工程、商貿品牌特色提升工程、商貿交易主體壯大工程和商貿配套環境優化工程。

  四個顯著提升:國際流通交易功能顯著提升、國際購物消費功能顯著提升、國際商貿主體實力顯著提升和國際商貿發展環境顯著提升。在“十二五”乃至更長的時間內,努力建設符合首都城市功能定位,擁有全球化配置資源和先導性帶動作用的商貿産業,擁有創意、研發、行銷特色商品和特色服務的綜合能力,擁有金融、資訊、物流、商務服務等完備的産業配套體系,擁有開放、規範、誠信、安全的商貿環境,服務全國、輻射世界的國際商貿中心,促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保持消費對經濟發展的持續拉動作用,為世界城市建設發揮更重要的作用。

  二、基本原則

  一是適度超前。借鑒世界城市發展的成功經驗,把握世界經濟新一輪調整的戰略機遇,拓展首都商貿發展的新興領域,創新發展方式,增強引領産業發展的能力,更好地服務國家經濟社會發展和北京中國特色世界城市建設。

  二是突出重點。結合首都優勢和資源特點,加快發展商貿高端領域。着力加強高端組織和高能級商貿主體的聚集,吸引全球的商流、資金流、資訊流和高端人才匯聚,積極推動以電子交易為代表的虛擬交易市場和服務平臺建設。

  三是強化特色。發揮後發優勢,突出北京人文特色,增強多元商貿文化的包容性,提高首都商貿發展的核心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

  四是産業融合。適應首都經濟發展和居民消費需求的新變化、新期待,加強商貿發展與關聯産業的深度融合,大力發展商貿領域新興業態,引領新型消費。三、建設目標

  到“十二五”規劃末期,國際商貿中心建設要在便民利民,更好滿足居民多方面、多層次消費需求的基礎上,實現以下主要預期目標:

  (一)要素資源聚集、輻射能力顯著增強

  ——在商品流通規模翻番的基礎上,外埠和境外購進額佔購進總額的比重保持70%以上,外埠和境外銷售額佔銷售總額的比重保持60%以上,強化國內全球採購中心的地位。

  ——對外貿易持續增長,貨物貿易、服務貿易佔全球比重均在1%以上,提升在全球貿易網路中的樞紐地位。

  ——服務貿易加快發展,承接國際服務外包的規模年均增長20%,進一步鞏固服務外包的全國領軍城市地位。

  (二)國際時尚消費功能更加完備

  ——社會消費品零售額突破1萬億元,達到世界城市消費規模。

  ——現代化水準大幅提升。商業流通組織化程度提高,連鎖銷售額佔全市社會消費品零售額的比重達40%左右;電子商務零售額佔全市社會消費品零售額的比重達8%左右,達到世界先進水準。

  ——特色優勢更加凸顯。傳承北京悠久文化,創新推出時尚品牌,增強對消費的吸引力和承載力。

  (三)商貿主體高端化、多元化格局基本形成——高端商貿主體加速聚集,總部經濟聚集程度在世界城市中名列前茅。本市累計認定的跨國公司地區總部達到300家左右。

  ——規範、發展3家以上千億元規模大宗商品電子交易市場。

  (四)商貿配套服務水準全面提升

  ——商務服務業的領先優勢進一步擴大,增加值佔全市地區生産總值的比重達10%,高端服務能力進一步增強。

  ——會展業持續快速發展,成為亞太地區乃至世界最具影響力的國際會展之都。

  ——社會物流總額年均遞增20%左右,物流成本佔全市地區生産總值的比重降至12%左右,接近發達國家平均水準。

  表:“十二五”規劃末期國際商貿中心建設的主要預期指標(略)

第三部分  重點任務

  建設國際商貿中心是一項全市性、長期性的戰略任務,“十二五”期間,重點圍繞本市商貿流通發展的關鍵內容,推進實施以下“五項工程”。

  一、商貿交易領域拓展工程

  促進全市商貿發展的增長點由商品交易拓展到服務交易,由消費品交易延伸到要素資源交易等高端領域。

       (一)擴展高端交易領域

  拓寬要素交易領域。在做強鋼鐵、石油、棉花等大宗商品交易市場的同時,爭取在稀土、能源、纖維、環境資源等要素資源交易領域取得新的突破並納入國家戰略,逐步成為重要商品價格形成中心,增強對國際交易、價格、標準、規則的話語權。

  加快拍賣、租賃行業發展。建立拍賣公共服務平臺,培育龍頭拍賣企業,使北京成為國際知名的中國文物藝術品拍賣中心。繼續組織好北京拍賣季活動,着力培育藝術品拍賣市場,樹立北京高端拍賣市場的品牌形象。促進融資租賃領域拓展、品種增加,提高配置存量商品資源的能力。

  發揮商貿領域會展的産業關聯作用,以會展帶動策劃、洽談、交易、結算等商流高端環節聚集北京,發現和創造新的商機,孕育商貿發展的增長點。

  (二)培育新興消費

  樹立大消費理念,促進服務消費。深化商貿與關聯産業的融合互動,擴大文化娛樂、醫療保健、旅游休閒、金融保險、電子資訊等新興服務消費,提高新興服務消費在全市最終消費中的比重。滿足都市居民不斷提升的休閒時尚品質需求,加快建設以中關村國際商城、房山長陽休閒商業區、西紅門休閒商業區等為代表的休閒商業中心。

  發展新型消費,培育消費熱點。順應消費市場結構變化,積極促進汽車裝飾、用品、配件等汽車售後消費;順應人口結構變化趨勢,開發老年人市場,發展銀發消費;順應多元消費需求增長的趨勢,促進書刊雜誌、電子出版物及音像製品等文化消費;順應消費方式變化,促進網路消費、刷卡消費、外賣消費、媒體定購消費等新型消費;順應居民生活方式變化,促進和規範家政等居民服務業健康發展;加強商貿與金融服務互動發展,推進信用消費。

  倡導綠色消費理念,推動低碳消費。加強低碳消費觀念的宣傳,營造有利於低碳消費的氛圍。支援綠色科技創新與應用,增加綠色産品供給。引導企業增加綠色産品銷售,鼓勵綠色包裝,減少一次性用品耗費。推進社區和農村再生資源回收站點建設,增強再生資源分揀和加工處理能力,構建經營規範、運作高效的再生資源回收利用産業化發展體系。

  (三)發展服務貿易

  完善服務貿易促進體系,擴大服務貿易規模。秉承“北京服務,全球共用”理念,依託中國(北京)國際服務貿易交易會(簡稱京交會)、中國國際版權貿易中心建設等載體,搭建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服務貿易促進平臺。加快文化、教育、體育等新興服務貿易發展,鞏固本市服務貿易在全國的領先優勢,帶動服務産業向國際一流水準提升。到2015年,本市年服務貿易額達1200億美元。

  推進服務外包發展。加強本市服務外包示範區公共服務平臺建設。完善量化考評機制,引導中關村科技園區海淀園、商務中心區(CBD)等六個服務外包示範區健康快速發展。借力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建設,促進高端服務業聚集發展。利用京交會、軟體和資訊服務交易會、國際服務外包交易博覽會等展會平臺,支援本市企業承接跨國公司服務外包業務,引進國外高端客戶,打造服務外包高端業務的最佳着陸點和交易中心,推動服務外包向價值鏈高端升級。加強服務外包人才培訓中心建設,年均培訓各類人才5000人,增加服務外包人才供給。2015年,承接國際服務外包的規模達35億美元。

  二、商貿交易市場完善工程

  完善國際商貿中心建設的功能載體,推進專業類型與空間佈局兼顧、消費市場與要素市場並舉、有形市場和無形市場互補的商貿交易市場體系建設。

  (一)優化商貿交易設施空間載體

  優化商貿設施層級體系。科學設置商業服務網點,構建城市標誌性商業中心、功能性商業中心、宜居型社區商業三層級商業發展格局。一是圍繞王府井、西單、前門-大柵欄三大商業區,通過進一步強化綜合服務功能、明確定位、突出品質,打造集中展示北京商業現代繁榮形象、具有廣域輻射力和影響力的城市標誌性商業中心;二是適應居民消費結構升級趨勢,結合北京商業産業優勢,大力發展區域性商業中心、城市商務區商業中心、文化體驗型特色商業區、休閒商業中心、生活方式中心和交易中心六類功能性商業中心;三是進一步發展社區商業,包括發展以現代生活廣場為代表模式的社區商業中心、社區便利終端以及鄉鎮商業中心、鄉鎮零售終端。專欄3-1 六類功能性商業中心

  區域性商業中心:以北苑、望京、青年路、朝外、崇文門、公主墳等商業集聚區及新城中心商業區為重點,提高商貿設施水準,發展和提升區域商業中心。

  城市商務區商業中心:推動北京商務中心區(CBD)、金融街、通州國際新城等商務區商業中心建設,擴大高端商業品牌引進規模,着力發展國際化、現代化、商務商業互動的城市商務區商業中心。

  文化體驗型特色商業區:依託北京中心城核心區文保區,適應和集中滿足城市文化體驗和現代休閒特色消費需求。

  休閒商業中心:將城郊生態景觀資源和現代休閒品質消費相結合,充分滿足都市主流休閒時尚消費需求的新型商業中心。

  生活方式中心:適應現代生活方式對一站式、休閒化、體驗化生活模式的要求,以休閒體驗為核心,集聚商業、餐飲、休閒娛樂、生活服務等多功能於一體。

  交易中心:在棉花、鋼材、黃金珠寶、時裝等具有較好産業基礎和廣域影響力的領域,積極建設虛擬化現代交易平臺、有形實體交易中心和現代交易集聚區。

  完善便民商業服務設施建設。進一步提高全市各類商業服務網點覆蓋率,使平均每萬人擁有網點數達60個以上。打造“一刻鐘社區服務圈”便民服務網路,滿足社區居民基本生活服務需求。推進連鎖便利店、餐飲網點等便利終端向社區延伸;着力解決居民蔬菜供應“最後一公里”問題;引導美容美發、洗染、家政服務、再生資源回收等居民服務行業連鎖經營、規範發展。引導大型零售企業向郊區連鎖發展。促進供應鏈整合,擴大聯合採購規模,提高郊區連鎖超市統一配送率。完善市場監測、政府儲備和應急投放體系建設,保障生活必需品市場供應穩定。

  繼續推動商業無障礙設施建設和改造工作,努力提升無障礙服務水準。到2015年,大中型商場、超市無障礙設施和二環以內大型商業設施停車場改造率均達95%以上;新城大型商業設施停車場改造率達到90%。進一步規範、完善商品裝卸、存儲以及計程車停車位等商業配套設施。繼續提升刷卡消費水準。到2015年,在全市社會消費品零售額中,刷卡消費佔比保持在60%以上。

  (二)推進專業化商品市場發展

  完善現代流通交易體系,基本形成産業配套、多業態發展的市場體系。提升專業批發市場的交易、集散能力,擴大輻射範圍。在發展基礎較好的商貿領域,率先形成若干具有較大影響的交易聚集區。依託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打造高科技産品交易聚集區;規範發展汽車、汽配市場,優化提升包括二手車在內的汽車交易市場體系;依託核心企業,建設集存儲、交易、流通、收藏為一體的黃金珠寶藝術品主題交易聚集區;推動紅橋市場升級,打造世界一流的珍珠(珠寶)交易聚集區;引導木樨園—大紅門區域服裝市場轉型,建設集服裝文化展示、交易、研發、體驗及相關服務等功能於一體的服裝産業交易聚集區;打造集産品展示、商貿洽談、茶品拍賣、消費體驗、文化交流於一體的馬連道茶業交易中心。規範、發展大宗商品電子交易市場,到2015年,形成3家以上千億元規模市場,增強大宗商品定價權和交易規則制定話語權。專欄3-2?大宗商品交易市場

  大宗商品交易市場具有戰略儲備、資源配置、價格發現、對衝風險等功能,是現代市場體系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世界級的大宗商品交易市場是國際商貿中心的重要功能載體。北京規範發展大宗商品交易市場,對於增強向全國乃至世界的聚集輻射功能、加快國際商貿中心建設具有重要意義。

  (三)大力發展電子商務

  加大電子商務應用的行業覆蓋率,保持本市電子商務重點行業在全國的領軍地位,成為發展環境最優、服務和規範經營水準最高的電子商務應用的首善之區。加快電子認證、電子支付、信用、標準和物流配送等電子商務支撐體系建設,支援第三方電子商務企業發展。重點建設通州商務園等3至5個電子商務聚集區,增強承載電子商務規模化、高端化、國際化發展綜合能力。鼓勵有實力的電子商務企業開展國際化經營。

  積極發展網上商城,鼓勵有條件的零售企業提供網上銷售和配送服務,實現以網上銷售帶動門店銷售,以門店銷售支撐網上銷售。建設電子商務展示體驗中心,推廣高新技術在電子商務産業中的應用。到2015年,電子商務零售額佔全市社會消費品零售額的比重達8%左右。

  三、商貿品牌特色提升工程

  適應消費需求變化,提高市場品牌豐富度和特色企業集中度,增強消費市場吸引力,帶動消費規模擴大和消費結構升級。

  (一)發展自主品牌,推動北京創造

  推動“老字號”品牌創新發展,更加適應當代消費需求。支援有實力的在京商貿企業創立和經營自主品牌,倡導商家開發、行銷自有品牌商品和服務,培育目標消費群體的品牌認知度和品牌忠誠度。發揮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和文化創意産業發展優勢,促進自主創新優勢和文化優勢有機結合,培育一批新興品牌。中小企業開拓國際市場資金和展會資源等向“雙自主”企業傾斜,支援“雙自主”産品出口,推動“北京創造”走向世界。推進支撐自主品牌國際化推廣的公共服務平臺建設,發揮電子産品、生物醫藥及保健品、醫療器械、汽車、新能源、樂器等特色産業優勢,打造一批特色化和專業化出口基地。支援有實力的企業海外推介自有品牌,儘快培育一批國際知名的自有品牌商品企業。到2015年,“雙自主”産品出口占全市出口比重達10%以上。

  (二)匯聚國內品牌,經營中國特色

  加強商貿領域跨區域合作,為國內品牌商品和服務進入首都市場搭建平臺,薈萃、行銷全國特色商品和名優商品,在服務全國的過程中,發展壯大首都的零售市場和商貿流通産業。打造“北京購物季”等全市性促消費品牌活動,增強首都市場對消費者的吸引力,促進“美食消費”、“特色消費”、“外來消費”持續增長。

  (三)引進國際品牌,融入國際時尚

  依託中心商業區和多功能購物中心,引進更多國際知名品牌,促進國際品牌來京設立輻射全國或亞太市場的代理總部和地區總部。吸引更多國際知名消費品類展會在京舉辦,培育一批專業化的品牌代理商,拓展品牌引進渠道,繁榮首都消費市場。吸引國際一流研發、創意人才,打造北京首發的國際時尚名品。組織開展北京國際美食盛典、中國北京國際餐飲食品博覽會等系列活動,吸引國外知名餐飲品牌落戶北京。

  (四)強化商貿特色,彰顯文化魅力

  深入挖掘文化內涵,深化特色商業街區的提升改造,提高特色企業集中度。在完善現有特色街區的基礎上,強化傳統文化和現代時尚、國際元素的結合,培育若干條具有北京特色、享譽國內外的知名商業街以及一批社區特色風情街,引導特色産品和服務聚集;打造以大柵欄—琉璃廠—天橋、什剎海、南鑼鼓巷等為代表的,以商旅休閒、文化創意、特色演藝等為內容的融合時尚與傳統的文化體驗消費區。

  深化商貿與文化創意、科技研發的融合,開發高品位的工藝、藝術産品和有特色的旅游商品,創新推出時尚商品和服務。引進國際知名文化活動,大力發展文化産品和文化服務的貿易,增強商貿領域滿足文化消費的承載能力。

  四、商貿交易主體壯大工程

  吸引國內外商貿主體聚集,壯大本市商貿企業實力,加快龍頭企業國際化進程,夯實國際商貿中心建設的産業基礎,提升對國際商貿要素的配置能力。

  (一)提高總部經濟聚集度

  進一步加大對跨國公司的招商引資力度,吸引跨國公司在京設立地區總部,重點引進研發中心、營運中心、採購中心、結算中心,做實做強總部實體經濟。到2015年,本市累計認定跨國公司地區總部300家左右。

  依託國家部委和在京中央企業,設立、發展各類大宗商品交易市場企業總部和進出口企業地區總部。暢通渠道,搭建活動對接平臺,促進國內百強商貿企業,特別是知名商業連鎖企業與本市商業地産商對接,加快各地商貿企業地區總部入駐北京。利用展會和中介等途徑,推動國內有實力的民營商貿企業來京投資。

       (二)培育本市商貿龍頭企業

  培育大型商貿集團,鼓勵跨區域、跨所有制的兼併重組,推動商貿企業做大做強。支援有條件的商貿企業借助資本市場實現融資,提高上市公司的運作品質及再融資能力。鼓勵企業增加科技投入,擴大連鎖經營,提高規模化、組織化、信息化水準,增強國內外市場競爭力。推動我市商貿企業向外埠拓展業務。支援有實力的大型商貿企業“走出去”,加快産業優勢轉變為國際市場競爭優勢。加強對企業的政策宣傳和培訓,引導企業有效防範境外投資經營風險。

  (三)支援“老字號”企業改革和發展

  進一步完善保護和促進“老字號”發展的扶持體系,促進“老字號”在特色商務發展中發揮更大作用。加大“老字號”企業再造力度。支援“老字號”企業引入現代經營理念和經營管理方式,加大體制、技術和經營管理創新力度,實現創新發展。加強對“老字號”的宣傳,將“老字號”企業納入北京文化旅游線路,推進“老字號”與文化創意産業相結合,挖掘其傳統文化內涵,傳承和弘揚“老字號”優秀文化。專欄3-3?“老字號”企業

  “老字號”是指歷史悠久,擁有世代傳承的産品、技藝或服務,具有鮮明的中華民族傳統文化背景和深厚的文化底蘊,取得社會廣泛認同,形成良好信譽的品牌。“老字號”所傳承的獨特産品、精湛技藝和經營理念,具有不可估量的品牌價值、經濟價值和文化價值。老字號承載着優秀的中華民族文化,是新時期開展誠信興商、弘揚商業文明的核心內涵和寶貴財富。扶持“老字號”傳承和發展信譽好、品質優的産品和服務,是擴大消費、滿足居民消費需求、促進社會和諧、培育自主品牌的有效途徑。引導“老字號”利用品牌優勢做精做強,不斷發展壯大,是走自主創新道路、實施名牌戰略的重要任務。

  ——參見商務部、國家發展改革委等部門聯合頒發的《關於保護和促進老字號發展的若干意見》。

  五、商貿配套環境優化工程

  與國際商貿中心建設要求相適應,建立配套産業支撐體系,優化商貿發展軟環境,提高商務服務完善度。

  (一)推動配套服務産業持續發展

  發揮金融對商貿企業的支援作用,進一步提升消費金融公司、貨幣兌換公司、融資租賃公司發展水準。深入開展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試點相關工作,繼續加大對中小企業和“雙自主”企業投保出口信用保險的支援力度。積極探索為“走出去”企業提供更為完善的信用保險服務。

  大力發展商務服務業。積極吸引國際知名商務服務企業落戶北京。依託國內外大型展會等平臺推介本市商務服務企業,促進企業開拓國內外市場;引導本市商務服務企業參照國際標準提升服務水準,推動企業做大做強。把握北京商務中心區(CBD)東擴和通州國際新城核心區等城市商務區發展契機,提高商務服務業發展的集聚程度,打造商務服務業主題示範樓宇。到2015年,形成商務服務業主題樓宇30個以上。商務服務業增加值年均增長15%左右,佔第三産業增加值的比重提高到10%左右。

  大力推進國際會展之都建設。制定出臺會展業發展鼓勵政策,建立協調機制,加強聯動服務。完善會展設施及配套服務體系,提高承接國內外大型會展的能力。擴展會展領域的國際交流與合作,積極吸引更多國際知名展會在京舉辦,提升北京會展業的國際競爭力。

  振興發展現代物流業,增強支撐商貿發展的配套服務能力。優化空間佈局,完善物流基礎設施。重點完善提升順義空港、平谷馬坊、通州馬駒橋和大興京南等物流基地的基礎設施和功能,提高物流企業的集聚效應。完善城市物流配送體系,大力發展農産品物流、冷鏈物流和電子商務物流,推動開展共同配送,提高城市運作的物流保障能力。服務本市優勢産業和戰略性新興産業發展,完善輻射區域經濟和全國市場的社會化、專業化物流體系。積極引進國內外知名物流企業落戶北京,支援開展資金結算、營運組織、管理控制等高端物流總部業務,打造物流總部經濟。強化區域物流合作,拓展首都經濟圈物流服務功能。發揮政策功能區優勢,加快發展國際物流。加快物流發展方式轉變,推動物流信息化建設,推廣應用綠色物流技術,促進物流領域的節能減排,實現可持續發展。

  (二)發揮功能區的政策優勢

  以政策功能區為平臺,加快貿易主體和貿易促進機構聚集,強化承載國際貨物貿易、國際服務貿易的功能。進一步完善現代化口岸體系,打造一流口岸,構築北有天竺、南有亦莊、東有平谷,海運、陸運、空運統籌的高效口岸體系。發揮北京天竺綜合保稅區的政策優勢,加快招商引資步伐,吸引跨國公司設立國際採購分撥中心,增強離岸貿易和保稅物流的功能,力爭到2015年貨物通過量達1000億美元。推動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保稅物流中心建設,增強對高端製造業産業鏈企業的服務能力。發揮平谷國際陸港的區位優勢,形成連接天津港的新的海陸聯運物流通道,深化京冀區域合作。加快推進北京朝陽口岸平移至通州馬駒橋物流基地工程。提升首都機場空港口岸服務能力,力爭在過境免簽時限增加、購物離境退稅等方面取得突破。到2015年,首都國際機場年客運吞吐量近1億人次,貨郵吞吐量超過250萬噸。

  (三)加強商貿發展軟環境建設

  研究制定國際商貿中心建設的有關支援政策,優化商貿發展政策環境。加強知識産權保護,加大市場監管和消費者權益保護力度,引導行業自律,推進誠信體系建設;完善産業損害預警機制,為企業爭取公平貿易環境;提高政府部門工作效率,強化為企業服務。

  加強對首都商貿發展的全局性、前瞻性研究,推動建立實現商務科學發展的長效機制。通過多種渠道,全方位展示首都商貿發展的新形象,提高國際影響力和美譽度。

第四部分  規劃實施保障

  一、建立協調聯動機制

  深化本市與商務部、海關總署等國家部委確立的部市合作機制,加強與中央有關部門及在京中央企業的溝通、對接;深化首都經濟圈以及環渤海地區的區域合作機制,構建資源共用、優勢互補的統一商貿發展格局;強化本市各部門間的統籌推進機制,特別是加強商務與金融、旅游、投促、貿促等的協調、聯動,形成合力;強化市商務部門與各區縣政府和功能區商貿領域規劃實施的銜接配套,開創上下聯動共同推進國際商貿中心建設的新局面。

  二、分解落實規劃任務

  本規劃提出的預期指標的完成,主要依靠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實現。市有關部門和區(縣)政府要通過改進經濟調節、加強市場監管、健全利益導向機制和創造良好發展環境,引導市場主體行為與規劃發展戰略意圖相一致。

  對規劃的實施實行責任制,並納入考核體系。按照部門職責,分解任務,落實責任。依據本規劃的總體安排部署,加強年度計劃制訂實施,逐年落實規劃提出的發展目標和重點任務,加強對本規劃實施進展情況的分析和總結。區縣政府要發揮各自區域優勢,制定相應計劃,紮實推進本區域各項目標任務的落實。

  三、加強財政資金保障

  統籌兼顧商務服務、會展、電子商務、物流等商貿發展的新領域,安排專項資金,推動國際商貿中心建設。各區縣政府也要安排相應資金支援。編制實施好年度財政預算,為規劃實施和目標任務完成提供有力的財政資金保障。強化對財政資金使用的審計監督,堅持厲行勤儉節約,嚴格控制行政成本。

  四、加大人才培養和引進力度

  落實首都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綱要,培養和引進商貿領域各類人才,構建行業發展梯次型人才隊伍,普遍提高商貿領域員工的整體素質,重點推動高端人才的優化聚集,為國際商貿中心建設提供人力資源保障。

  五、動員全社會共同實現規劃

  要群策群力落實好本規劃,加強對規劃的宣傳,深化公眾對國際商貿中心建設的認識和了解,有效組織引導公眾參與規劃的實施和監督,舉全市之力共同推進北京國際商貿中心建設。


分享:

您訪問的連結即將離開“首都之窗”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