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政發〔2011〕24號
各區、縣人民政府,市政府各委、辦、局,各市屬機構:
為進一步加強對本市地下文物的保護,市文物局、市規劃委和市規劃設計院劃定了本市第四批地下文物埋藏區,已經市政府同意,現予公佈。
第四批地下文物埋藏區圖紙由市文物局、市規劃委和市規劃設計院另行印發。
附件:1.北京市第四批地下文物埋藏區名單
2.北京市第四批地下文物埋藏區説明
二〇一一年五月十九日
附件1:
北京市第四批地下文物埋藏區名單
一、東城區永外地區地下文物埋藏區
二、大興區亦莊地下文物埋藏區
三、大興區青雲店地下文物埋藏區
四、房山區南正地下文物埋藏區
五、房山區丁家洼地下文物埋藏區
六、房山區南廣陽城(二期)地下文物埋藏區
七、平谷區雲峰寺地下文物埋藏區
八、平谷區山東莊地下文物埋藏區
九、順義區北府村地下文物埋藏區
十、順義區古城村地下文物埋藏區
十一、通州區坨堤村地下文物埋藏區
十二、通州區南屯村地下文物埋藏區
十三、密雲縣蒼頭地下文物埋藏區
十四、密雲縣太子務地下文物埋藏區
十五、密雲縣檀營地下文物埋藏區
十六、昌平區桃林地下文物埋藏區
十七、延慶縣南菜園(二期)地下文物埋藏區
十八、延慶縣楊戶莊地下文物埋藏區
十九、石景山區古城地下文物埋藏區
二十、海淀區雙塔地下文物埋藏區
附件2:
北京市第四批地下文物埋藏區説明
一、東城區永外地區地下文物埋藏區
位 置:東城區永定門外
佔地面積:248.7公頃
范 圍:東界:景泰路
南界:革新南路、沙子口路、劉家窯路
西界:馬家堡路
北界:南二環路
文化內涵:該區域自建國以來,發掘過較多數量的戰國、唐、明清時期墓葬。出土過戰國銅劍、銅鏡、印章等珍貴文物。對於了解、研究唐幽州城與北京南城地區歷史沿革具有較重要的意義。
二、大興區亦莊地下文物埋藏區
位 置:大興區亦莊鎮
佔地面積:2888.7公頃
范 圍:東界:新鳳河、涼水河
南界:新鳳河
西界:104國道、現狀小路
北界:黃亦路、涼水河
文化內涵:該區域在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和涼水河南經濟協作區建設中,發掘過上百座漢、唐、遼、金、明、清等各期墓葬及古窯址遺存,出土過大量珍貴文物。同時,該區域為古涼水河道所經之地,所發掘的古代沉船遺存為研究北京的歷史地理提供了資料。
三、大興區青雲店地下文物埋藏區
位 置:大興區青雲店鎮東
佔地面積:3480.1公頃
范 圍:東界:東南至鮑辛莊村東田間路,至興旺種豬廠轉點折向北至孝義營
西界:105國道以東,西北到楊各莊村東
南界:沙河村北田間路
北界:鳳河南岸
文化內涵:該區域先後在小洄城、東鮑村、楊各莊村、北野廠村等地點發現大量漢、唐、遼、金、元磚室墓葬。為集中的墓葬分佈區。
四、房山區南正地下文物埋藏區
位 置:房山區長溝鎮南正村北
佔地面積:49.6公頃
范 圍:東界:北京華爾森啤酒廠西圍墻
南界:房易公路
西界:南正小學
北界:南正磚廠
文化內涵:該區域曾於2005年進行發掘,發掘大量戰國、漢代、遼金時期遺存,是研究北京戰國至漢代考古學文化編年的重要資料。
五、房山區丁家洼地下文物埋藏區
位 置:房山區城關鎮丁家洼村西
佔地面積:194.4公頃
范 圍:東界:丁家洼水庫,丁家洼村東
南界:房山水場
西界:現狀鐵路
北界:燕東路
文化內涵:該區域曾於2005年進行發掘,是北京地區為數不多的東周時期聚落遺址,具有重要研究價值。
六、房山區南廣陽城(二期)地下文物埋藏區
位 置:房山區長陽鎮南廣陽城
佔地面積:239.1公頃
范 圍:東界:小清河西岸,東南至小石橋
南界:水碾屯村北現狀瀝青路,控制點以圖示坐標為準
西界:梅花街、北方溫泉會議中心圍墻
北界:良黃鐵路
文化內涵:2006年曾發現漢墓數座,出土陶井等遺物,為研究漢代廣陽城的變遷提供了重要資料。
七、平谷區雲峰寺地下文物埋藏區
位 置:平谷區峪口鎮
佔地面積:57.1公頃
范 圍:東界:雲峰寺村東、大官莊村西
南界:順平路
西界:楊杏路
北界:官廠路
文化內涵:該區域曾發現較為集中的墓葬區,分佈有明、清時期墓葬200余座,對研究清代順天府地區的喪葬習俗極為重要。
八、平谷區山東莊地下文物埋藏區
位 置:平谷區山東莊鎮
佔地面積:271.5公頃
范 圍:東界:橋山路
南界:平和街
西界:興谷西路
北界:小關北路
文化內涵:該區域與古文獻記載的平谷西漢故城位置相當。2006年,曾在此清理漢代墓葬50余座,窯址10余座。
九、順義區北府村地下文物埋藏區
位 置:順義區北小營鎮北府村
佔地面積:313.93公頃
范 圍:東界:密順路(203省道)
南界:密順路(203省道)
西界:北韓路
北界:北府村北、現狀田間小路
文化內涵:該區域為古文獻中漢代漁陽郡狐奴縣遺址(古西漢城遺址)。曾在此發現銅劍、銅鼎等遺物。
十、順義區古城村地下文物埋藏區
位 置:順義區後沙峪鎮古城村北
佔地面積:131.62公頃
范 圍:東界:古城二磚廠
南界:古城村北水泥路
西界:高泗路
北界:古城三磚廠南
文化內涵:該區域為漢代漁陽郡安樂縣城遺址。地表殘存夯土城墻。地表可採集到銅錢,夾砂紅、灰陶片等漢代遺物。
十一、通州區坨堤村地下文物埋藏區
位 置:通州區張家灣鎮坨堤村西北
佔地面積:3.8公頃
范 圍:東界:坨堤小學東墻外30米處南北延長線
南界:坨堤小學南門外現狀路
西界:坨堤小學西院墻外50米南北延長線
北界:天津入京古道(已成河)
文化內涵:該區域曾發現漢、唐磚室墓葬多座,為研究這一區域漢至唐代的歷史提供了重要資料。
十二、通州區南屯村地下文物埋藏區
位 置:通州區漷縣鎮南屯村南
佔地面積:13。74公頃
范 圍:東界:西距南北向馬路100米處,南北延長線
南界:現狀田間小路
西界:現狀田間小路
北界:南屯村南口外水塘南岸
文化內涵:該區域曾發現金、元磚室墓葬多座,出有六鶴紋銅鏡、黑釉梅瓶等遺物。
十三、密雲縣蒼頭地下文物埋藏區
位 置:密雲縣西田各莊鄉蒼頭村北
佔地面積:31.1公頃
范 圍:東界:田間小路
南界:京密引水渠
西界:田間小路
北界:楊樹林
文化內涵:1975年曾發現過數座遼、金時期磚室、石室墓。1986年曾發現屬元代墓葬的石像生,並在其旁發現有建築基址。1996年再次發掘金代墓葬。
十四、密雲縣太子務地下文物埋藏區
位 置:密雲縣西田各莊鄉太子務村西南
佔地面積:17.6公頃
范 圍:東界:東戶部莊村民房以西
南界:養豬場
西界:東戶部莊小學校以東
北界:小路
文化內涵:1970年曾發現元代土坑墓和石室墓。墓內繪有彩繪,並有陶器、銅錢等遺物出土。
十五、密雲縣檀營地下文物埋藏區
位 置:密雲縣檀營鄉檀營村北
佔地面積:47.6公頃
范 圍:東界:北山部隊院西墻
南界:現狀鐵道以北
西界:北山油庫東墻
北界:野仙山山腳文化內涵:1975年,曾發現數座金代石棺墓。1985年在村中徵到金代墓誌。
十六、昌平區桃林地下文物埋藏區
位 置:昌平區興壽鎮桃林村南
佔地面積:101.2公頃
范 圍:東界:南北向田間小路及延長線
南界:懷昌路
西界:現狀道路
北界:京通鐵路
文化內涵:2002年曾發現元代磚室墓,出土有瓷瓶、瓷碗等珍貴文物,為北京元代歷史的研究提供了寶貴資料。
十七、延慶縣南菜園(二期)地下文物埋藏區
位 置:延慶縣延慶鎮南菜園工業開發區
佔地面積:325.24公頃
范 圍:東界:南菜園地下文物埋藏區一期西邊界、媯水街
南界:延康鐵路、現狀田間路
西界:延康路,西南至下屯村北,西北包括媯水南岸樹林
北界:媯水河南岸湖南路
文化內涵:該區域先後發掘有商業車隊漢唐墓葬、穎澤洲二期漢唐墓葬、國潤家園漢唐墓葬,出土了青銅器、瓷器、陶器等一批珍貴文物,對研究媯水流域漢至唐代墓葬形制的演變極為重要。
十八、延慶縣楊戶莊地下文物埋藏區
位 置:延慶縣大榆樹鎮楊戶莊村西北
佔地面積:5.31公頃
范 圍:以圖紙中點X=365833,Y=473320為圓心,以R=130米為半徑的圓形區域內
文化內涵:在該區域先後採集到陶器、石器、骨器、蚌器等大量新石器晚期至商周時期遺物。為研究北京地區的夏家店下層文化至戰國、漢代時期文化提供了重要資料。
十九、石景山區古城地下文物埋藏區
位 置:石景山區古城村
佔地面積:27.07公頃
范 圍:東界:規劃古城大街西紅線
南界:規劃石景山路北紅線
西界:規劃古城西街東紅線
北界:古城西路南紅線
文化內涵:20世紀60年代在此清理數座唐代墓葬,還發現有戰國時期陶片遺存。
二十、海淀區雙塔地下文物埋藏區
位 置:海淀區雙塔村北
佔地面積:21公頃
范 圍:東界:村西北果園東現狀土路
南界:村西北果園南現狀土路
西界:村西北果園西現狀土路
北界:北沙河南岸
文化內涵:該區域地表曾發現漢代墓磚,遼、金時期瓷片,對研究遼、金時期的歷史極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