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務公開 > 政策公開 > 政府文件 > 1986-2014政府文件 > 市政府文件
  1. [發文字號] 京政發〔2012〕9號
  2. [發佈日期] 2012-09-06
  3. [有效性]

北京市人民政府關於進一步加強 氣象災害監測預警和突發事件預警資訊發佈 有關工作的意見

 

 
京政發[2012]9號


北京市人民政府關於進一步加強
氣象災害監測預警和突發事件預警資訊發佈
有關工作的意見

各區、縣人民政府,市政府各委、辦、局,各市屬機構:
  為貫徹落實《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加強氣象災害監測預警及資訊發佈工作的意見》(國辦發〔2011〕33號)精神,切實做好氣象災害監測預警和突發事件預警資訊發佈工作,進一步提高突發事件防範和應對能力,現就有關工作提出以下意見。
  一、總體要求和主要目標
  (一)總體要求。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以人為本、預防為主,政府主導、部門聯動,統一發佈、分級負責,以“人民生命財産高於一切、首都安全責任重於泰山”為宗旨,以
 - 1 -  
 
 
 
提高預警資訊發佈時效性和覆蓋面為重點,依靠法制、依靠科技、依靠基層,進一步加強資源整合,完善氣象災害監測預警網路,拓寬預警資訊傳播渠道,全面推進突發事件預警資訊發佈系統建設,著力健全預警資訊發佈及聯動工作機制,努力做到監測到位、預報準確、預警及時、應對高效,最大程度減輕災害損失,為推進“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綠色北京”戰略和中國特色世界城市建設創造良好條件。
  (二)主要目標。通過5年的努力,使本市氣象災害監測預警、突發事件預警資訊發佈及防範應對能力得到顯著增強,整體實力始終處於國內領先水準,部分領域達到國際同期先進水準。到2015年,建成功能齊全、科學高效、覆蓋城鄉的突發事件預警資訊發佈系統,預警資訊發佈機制和手段更加完善,基本消除預警資訊發佈“盲區”,突發災害性天氣預警資訊提前30分鐘以上發出,資訊發佈時效性顯著提高。在農村、社區、機關、學校和企業普及氣象防災減災等公共安全科普知識。
  二、提高氣象災害監測預警能力
  (一)加強氣象體徵監測感知網路建設。優化本市氣象綜合觀測系統結構和佈局,增加自動化觀測站點,充分利用物聯網技術,提高中小尺度氣象體徵監測感知能力,實現對重點地區氣象災害的全天候、高時空解析度、高精度連續監測。重點加強城市道路、高速公路、軌道交通沿線、道路積滯水易發點和通信幹線、重要輸電線路沿線、重點旅遊區的氣象監測設施建設,在山
 - 2 -  
 
 
 
洪、泥石流等地質災害易發區增加氣象災害監測設施,在重點地區和氣象災害多發地域建設天氣實景監測系統。構建氣象、國土、水務、環保、交通、園林綠化等多部門監測預警資訊平臺,並通過市物聯網應用支撐平臺實現實時共用。加強農業氣象觀測,加密布設土壤水分、墑情監測站點,強化設施農業小氣候監測。加強移動應急氣象觀測系統、應急通信保障系統建設,強化儀器計量檢定,完善技術裝備保障平臺,實現設備運作動態監控、智慧判斷,提高常規和應急裝備技術保障能力。
  (二)加強精細化監測預報能力建設。完善中尺度天氣分析業務系統,提高災害性天氣的監測能力和各種氣象觀測資料的綜合應用能力。加強短時臨近、短期、中期和長期氣象預報系統建設,開展災害性天氣短時臨近預報關鍵技術攻關,提高中小尺度突發災害性天氣的精細化預報預警水準。完善中短期天氣預報業務平臺,研究極端氣候事件的預測方法,開展極端氣候事件的監測預測。完善大型活動和節假日天氣會商等機制,加強影響本市天氣系統氣象監測預報能力建設。加快推進高性能計算和海量存儲與資訊共用平臺建設,充分利用物聯網和雲計算等先進技術,提高多種資料融合處理和智慧分析能力。
  (三)加強氣象災害影響風險評估。各區縣政府要組織做好氣象災害及次生、衍生災害風險評估和隱患排查工作,全面查清本地區發生的災害種類、頻次、強度和造成的損失等情況,建立以社區、鄉村為單元的氣象災害調查收集網路,組織開展基礎設
 - 3 -  
 
 
 
施、建築物等抵禦氣象災害能力普查。由市氣象局牽頭,會同市有關部門完善氣象災害風險數據庫,編制暴雨(雪)、大風(沙塵暴)、低溫、高溫、乾旱、雷電、冰雹、霜凍和大霧等分災種氣象災害風險區劃圖及防禦方案,切實提高氣象災害風險評估能力。規劃、發展改革等部門應當在城鄉規劃編制和重大工程項目、區域性經濟開發項目建設前,按照有關法律和相關規定,積極配合氣象部門開展氣候可行性論證,充分考慮氣象風險因素,避免、減輕氣象災害的影響。
  三、提升突發事件預警資訊發佈能力
  (一)完善突發事件預警資訊發佈制度。市應急辦負責組織制定突發事件預警資訊發佈管理辦法,明確預警資訊發佈管理體制、原則,預警資訊製作與發佈許可權、流程、渠道和工作機制。由市應急辦會同市相關部門完善天氣實況快速播發機制,健全重大氣象災害預警資訊緊急發佈制度,對於暴雨(雪)等氣象災害紅色預警以及局地暴雨、大風(沙塵暴)、雷電、冰雹等突發性氣象災害預警,要減少審批環節,建立快速發佈的“綠色通道”,通過廣播、電視、網際網路、手機短信等各種手段和渠道第一時間無償向社會公眾發佈。
  (二)加快突發事件預警資訊發佈系統建設。統籌規劃建設本市突發事件預警資訊發佈系統,加強市級突發事件預警資訊發佈中心基礎設施建設。加快推進市突發事件預警資訊發佈平臺建設,結合延慶等遠郊山區縣氣候特點和實際情況,搭建市和區縣
 - 4 -  
 
 
 
兩級預警資訊發佈平臺,形成以市級預警資訊發佈中心為主體,區域分中心為依託的預警資訊發佈體系。進一步整合市有關部門預警資訊發佈渠道和手段,提高預警資訊發佈的權威性、規範性和時效性。強化資訊安全保障,提高科技支撐能力,實現預警資訊分災種、分區域、分群體、分時段發佈。
  (三)加強預警資訊發佈規範管理。在本市應急管理體系框架下,按照分類管理、各司其職、統一平臺、規範發佈的原則,完善預警資訊分類研判、分別審批和集中發佈的工作程式,做好可預警的自然災害、事故災難、公共衛生事件等突發事件預警資訊發佈工作。氣象災害預警資訊由氣象部門負責製作,地震、地質災害、森林防火、防汛抗旱、環保、交通、公共衛生、動植物疫情等突發事件預警資訊由相關職能部門和單位製作,根據有關法律、法規、規章規定和政府授權,按預警級別、職責範圍分級發佈,其他組織和個人不得自行向社會發佈預警資訊。市應急辦、市氣象局要會同有關部門細化、完善本市氣象災害預警資訊發佈標準,分類別明確災害預警級別、起始時間、可能影響範圍、警示事項等內容,不斷提高預警資訊的科學性和有效性。
  四、強化預警資訊傳播
  (一)完善預警資訊傳播手段。依託本市廣播、電視、報紙、網際網路等各類媒體,充分整合和利用現有公共資源,發揮手機、移動電視、樓宇電視、戶外電子顯示屏以及社區、農村現有廣播、通訊等設備設施作用,及時通過各類資訊傳播手段向公眾發
 - 5 -  
 
 
 
布突發事件預警資訊。市有關部門和各區縣政府要在充分利用已有資源的基礎上,在機關、學校、社區、機場、車站、商場、旅遊景點等人員密集區和公共場所建設電子顯示屏等暢通、有效的預警資訊接收與傳播設施。重點加強偏遠農村、山區預警資訊接收終端建設,因地制宜地利用有線廣播、高音喇叭、鳴鑼吹哨等多種方式及時將預警資訊傳遞給受影響群眾,進一步提升預警資訊的傳播能力。
  (二)明確預警資訊傳播職責。市和區縣廣電、新聞出版、通信主管部門及北京廣播電視臺、北京日報、市屬門戶網站等媒體、企業要大力支援預警資訊傳播發佈工作。市屬媒體要切實承擔社會責任,準確、及時、無償播發或刊載突發事件預警資訊,緊急情況下要採用滾動字幕,甚至中斷正常播出等方式迅速播報預警資訊及有關防範知識。市廣電局要加快建設應急廣播系統,並會同市農委、市民政局統籌推進“村村響”、農村高音喇叭和社區預警資訊傳播系統等工程建設,實現與突發事件預警資訊發佈系統的有效銜接。市交通委、市公安局公安交通管理局要建立相關工作機制,充分利用道路顯示屏及時有效傳播預警資訊。市通信管理局要協調基礎電信運營企業,根據應急需求對手機短信平臺進行升級改造,提高預警資訊發送效率,按照政府及其授權部門的要求,及時向災害預警區域內的手機用戶免費發佈預警資訊。其他相關部門要積極協調所屬具有資訊發佈手段的單位,整合資源,按照全市統一部署做好預警資訊發佈工作。各區縣政府
 - 6 -  
 
 
 
要明確街道、鄉鎮、行政村等基層單位的相關職責,建立預警資訊快速播報機制。
  (三)加強基層預警資訊接收傳遞。各區縣政府有關部門,街道、鄉鎮和學校、醫院、工礦企業、建築工地等要指定專人負責氣象災害等突發事件預警資訊接收傳遞工作,重點健全預警資訊向基層社區的傳遞機制,形成“街道、鄉鎮—社區、村—戶”直通的突發事件預警資訊傳播渠道。街道辦事處、鄉鎮政府要組織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等基層組織第一時間傳遞預警資訊,迅速組織群眾防災避險。各區縣政府要結合應急志願者隊伍組建等工作,加強氣象資訊員隊伍建設,充分發揮氣象資訊員、災害資訊員、群測群防員、生態林管護員、農村管水員等各方面力量作用,及時接收和傳播突發事件預警資訊,併為其配備必要的裝備,協助做好防災減災工作。
  五、強化預警聯動機制
  (一)健全預警聯動機制。建立和完善市氣象部門與發展改革、教育、經濟信息化、公安、民政、國土、環保、住房城鄉建設、市政市容、交通、水務、農業、衛生、旅遊、安全監管、園林綠化等部門的氣象災害監測預警聯動機制,實現資訊實時共用,儘早提供相關預報預警資訊。市有關部門要及時研判預報預警資訊對本行業的影響,建立重大氣象災害交通錯峰、學校停課等應急響應機制,科學部署防災減災工作。進一步完善本市氣象災害預警服務部門聯絡員會議及聯絡員工作制度,建立健全多部
 - 7 -  
 
 
 
門突發氣象災害防禦實時會商和研判機制,定期溝通預警聯動情況,協調解決氣象災害監測預警和突發事件預警資訊發佈中的重要事項和問題。
  (二)加強軍地資訊共用。加強軍地合作,進一步完善自然災害資訊軍地共用機制。在確保網路安全和保密的前提下,通過建立專線等方式,加強突發事件預警資訊發佈系統與駐京軍隊、武警部隊相關資訊系統的互聯互通。建立軍地資訊通報機制,及時將氣象災害預警資訊通報軍隊有關單位和武警部隊,共同做好各類氣象災害應對工作。
  (三)落實防災避險措施。市有關部門和各區縣政府要制定並完善氣象災害預警響應應急預案,適時組織應急演練。要根據氣象災害預警資訊,按照應急預案適時啟動應急響應,及時組織有關單位採取防範措施,做好隊伍、裝備、資金、物資等應急準備,加強交通、通信、供電等基礎設施監控和水利工程調度,組織對高風險部位進行巡查,並做好受威脅群眾轉移疏散、救助安置、恢復重建等工作。災害影響區域內的社區、鄉村和企事業單位,要組織居民群眾和本單位職工做好先期防範和災害應對,做到迅速反應、靈活處置。要充分發揮人工影響天氣等現代科技手段,有效防範和應對氣象災害。
  六、加強組織領導和支援保障
  (一)強化組織保障。本市各級政府要切實加強組織協調,明確部門職責分工,將氣象災害防禦工作納入政府績效考核,綜合
 - 8 -  
 
 
 
運用法律、行政、工程、科技、經濟等手段,大力推進氣象災害監測預警工作。要制定氣象災害防禦工作規劃,修訂完善應急預案,適時研究出臺氣象災害防禦政策法規。市有關部門和各區縣政府要組織開展突發事件預警資訊發佈及各相關部門應急聯動情況專項檢查,做好預警資訊發佈、傳播、應用效果評估工作。
  (二)加大資金投入。市和區縣發展改革、財政部門要加大支援力度,保障氣象災害監測設施和突發事件預警資訊發佈系統建設和運作維護。市有關部門、各區縣政府要把氣象災害監測預警工作作為氣象災害防禦的主要內容,納入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及相關工作計劃,多渠道增加投入。要建立市財政支援的災害風險保險體系,探索發揮金融、保險在支援氣象災害監測預警工作中的作用。
  (三)推進科普宣教。教育、科技等部門要把氣象災害科普工作納入本市科普工作發展規劃。市科普管理部門要繼續推進氣象科普示範點建設,統籌規劃、全面協調,進一步加強氣象災害等突發事件科普工作。全市具備條件和能力的科技館、科普館等綜合科普基地要設立專門的氣象科普展室,由氣象部門提供展出素材並對講解人員進行培訓。要採取多種形式開展對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工作人員、防災減災責任人和基層資訊員的教育培訓工作。面向社區、鄉村、學校、企事業單位,加強對中小學生、農民、進城務工人員等的防災避險知識普及。要豐富宣傳手段,
 - 9 -  
 
 
 
通過編制防災減災科普讀物、案例教材,製作音像製品和公益廣告等宣傳教育産品,提高公眾自救互救能力。
  (四)加強輿論引導。市有關部門要加強同宣傳部門和新聞媒體的聯繫溝通,及時、準確提供資訊,做好氣象災害監測預警和突發事件預警工作的宣傳報道,引導社會公眾正確理解和使用氣象災害等突發事件預警資訊,防止歪曲報道、惡意炒作,努力營造全社會共同關心、重視和支援預警資訊發佈、傳播和應用工作的良好氛圍。




                               二〇一二年三月十五日

 - 10 -  (全文結束)
 
 


 
分享:

您訪問的連結即將離開“首都之窗”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