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務公開 > 政策公開 > 政府文件 > 1986-2014政府文件 > 市政府文件
  1. [發文字號] 京政發〔1991〕13號
  2. [發佈日期] 1991-03-07
  3. [有效性]

北京市人民政府轉發國務院關於 加強農機生産和使用管理工作文件的通知

 

 
京政發[1991]13號


北京市人民政府轉發國務院關於
加強農機生産和使用管理工作文件的通知

郊區各區、縣人民政府、市政府有關委、辦、局,有關總公司:
    現將《國務院批轉農業部等部門關於加強農機生産和使用管理工作報告的通知》轉發給你們,並結合我市情況補充通知如下,請一併認真貫徹執行。
    一、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特別是“七五”期間,我市郊區的農業機械化事業獲得了突破性的進展,農業機械已成為農業生産的強大物質技術基礎,對郊區糧食生産的持續穩定增長起了重要作用。但是,我市農機事業在發展中也存在一些問題。如農機管理落後,後方基地設施薄弱,農機新産品、新機具的生産
 - 1 -  
 
 
 
開發滿足不了農業生産的需要,以及農機隊伍素質同農機化發展不相適應等。農機管理部門要認真總結經驗教訓,一手抓發展,一手抓管理。在適當增加農業機械的同時,完善各項規章制度,強化農機管理,狠抓農機隊伍素質的提高,加強後方基地設施的建設,特別是農機維修、技術服務體系的建設,充分發揮現有農業機械的作用。農機工業、農機科研部門要加速開發生産玉米聯合收割機、小麥秸桿粉碎機、玉米免耕覆蓋播種機、“菜籃子”工程急需的小型手扶拖拉機以及其他配套農機具,為農業機械化的發展作出應有的貢獻。
    二、各有關部門要積極支援郊區農機化和農機工業的發展,幫助農機部門解決困難。要從改善原材料、燃油分配供應、理順農機産品價格、發放貼息貸款、增加週轉金、設立農機工業開發基金等方面,採取相應的扶持政策和措施,給農機工業和農機化的發展創造較為寬鬆的外部條件。
    三、各郊區、縣人民政府要堅持農業的根本出路在於機械化的方針,把農機化發展和管理工作納入重要議事日程,從本地區的實際出發,制定農業機械發展規劃,並加強領導。對於農業機械工作中存在的困難和問題,要切實抓緊解決,並協調好有關部門的關係,推動農業機械化事業健康發展。
 - 2 -  
 
 
 
國務院批轉農業部等部門關於加強農機生産和使用管理工作報告的通知
國發〔1990〕71號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國務院有關部門:
    國務院同意農業部、機電部、水利部《關於加強農機生産和使用管理工作的報告》,現轉發給你們,請認真貫徹執行。
    加強農機生産和使用管理工作,是改變我國農業技術落後面貌,提高農業抗禦自然災害能力和農業生産技術水準,促進農業發展的有效途徑。各級人民政府和國務院有關部門都要重視和關心農業機械工作的發展,切實加強對這項工作的領導,結合製定“八五”計劃,抓緊制定和完善政策措施,認真研究解決農機工作中存在的問題。要把農業機械在農業生産中的作用更好地發揮出來,促進農業登上新的臺階。



                                      國務院
                                  1990年12月31日


 - 3 -  
 
 
 
關於加強農機生産和使用管理工作的報告

國務院: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隨著農村改革的推進,我國的農業機械生産和使用管理工作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取得了顯著的成就。截止1989年底,全國農業機械總動力達到2.8億千瓦,是1979年的2.1倍;農用拖拉機達738萬台,是1979年的3.2倍。農用載重汽車達到60.6萬輛,比1979年增長了5.2倍;排灌動力機械6635.4萬千瓦,比1979年增長29%。到1989年底,農村農業機械總值(原值)已近900億元。全國萬畝耕地擁有拖拉機動力577千瓦。全國機耕面積6.9億畝,佔播種面積的48.1%;機播面積2.8億畝,佔播種面積的13.0%;機收面積1.3億畝,佔播種面積的6.0%;機電灌溉面積4億畝,佔有效灌溉面積的56%。機械植保面積1.7億畝。
    農業機械在農業生産中的廣泛應用,提高了我國農業裝備程度和生産力水準,增強了我國農業進一步發展的物質技術基礎,推動了農業現代化的進程。農業機械化的發展,在很大程度上加快了農民致富的步伐。10年來農民以極大的熱情購買和使用農業機械,反映了社會進步和農民致富的內在要求。隨著農副産品加工機械、畜禽飼養機械、飼料加工機械、漁業機械和農村運輸機械的大量增加,農民從事多种經營的門路拓寬,為農村産業結構調整和農林牧副漁各業發展創造了條件,並且從整體上改善了農機經營效益。
 
 - 4 -  
 
 
 
   在農業機械發展過程中,我國形成了比較完整的農機工業和農機管理服務體系。農機工業已經具備了一定的規模,擁有2300多個製造企業,120多萬職工,130多億元固定資産,能夠生産3200多種農機産品。40年來,累計為農業提供了1200多億元的農業機械。全國各級農機公司達2600多個,農機管理、供應、維修、培訓、安全監理、技術推廣和技術服務的網路,有2500萬人的隊伍,在發揮農機效能,服務於農業生産上有重要的保證作用。鞏固和發展農機工業和農機管理服務系統的力量,對於支援農業生産具有積極的意義。
    在充分肯定農業機械事業的成績和正確估計農業機械在農業生産中作用的同時,也應看到,農業機械化的發展過程中還存在著許多問題和困難,主要有:
    一、農機在農業生産中的作用還沒有得到充分發揮。農村改革以來,我國的農業機械數量增加很多,但從總體上看,農田作業機具不配套的問題很嚴重。大中型拖拉機與機具的配套比,由1979年的1.97降為1989年的1.18。農機具不配套,再加上家庭承包後農村耕地田塊變小,社會化服務跟不上,使農機田間作業能力難以正常發揮。
    二、農機工業由於農機産品價格不合理而缺乏活力。為了支援農業,我國曾先後10次對不同類別的農機産品降價,使農機産品價格明顯低於民機産品。農機産品價格過低,致使企業生産積極性下降,有些企業轉産改行,農機生産缺乏活力,尤其是農業
 - 5 -  
 
 
 
生産急需的配套農具生産不足。另外,農機企業由於資金缺乏,新産品開發和技術改造的能力很弱。
    三、農業機械和機電排灌設備老化嚴重。目前,我國農業機械特別是大中型農用拖拉機及其配套機具日益老化,在84.7萬台大中型拖拉機中,使用年限超過15年的達20萬台。全國機電排灌設備的1/4,約1500多萬千瓦老化,帶病運作,事故多,能耗高,效益低,致使排灌面積下降。農業機械老化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糧食生産。
    四、農用柴油供需關係緊張。近年來,農用柴油動力機械和農機作業項目、作業量不斷增加,1980年至1989 年,農用柴油動力機械由8529萬千瓦增長到17600萬千瓦。而平價柴油的供應量一直徘徊在700至800萬噸之間。特別是近年來柴油計劃不能完全兌現,供需缺口越來越大,使農用柴油供應緊張狀況加劇。
    五、農機服務組織薄弱。農機服務的對像是農業生産,經濟效益難以通過服務活動得到正常體現,相當一部分農機服務組織的發展十分困難。主要表現在基礎設施比較差,設備簡陋,服務手段落後;服務項目少,服務範圍不夠廣泛;經營管理水準低,經濟活力不足;農機隊伍不穩。
    我國農業基礎薄弱,發展後勁不足,主要原因之一是農業生産手段比較落後,農業機械水準低。為提高農業生産力水準,保持農業持續穩定發展,加速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必須積極推進農業機械化進程。為此,我們提出如下建議:
 
 - 6 -  
 
 
 
   一、進一步加強對農業機械工作的領導。要十分珍視和運用好現有農業機械,充分發揮其在農業生産中的作用,並採取有力措施,不斷提高農業機械化水準。要認真總結過去發展農業機械的經驗,充分認識農業機械在農業生産中的地位和作用,把農機工作列入重要議事日程,切實抓緊抓好。要認真制定推進農機事業的規劃,抓緊解決發展中的困難和問題,並協調好有關部門的關係。同時,要加強農業機械使用管理、技術監督、安全監理等工作,制定和運用各項政策、法規,促進農機事業穩步發展。
    二、因地制宜,有選擇地發展農業機械。必須從我國的國情出發,考慮不同地區的具體條件,貫徹實事求是、分類指導、重點突破、積極穩妥、量力而行的原則,確定農業機械的發展戰略、步驟、重點和實施措施。經濟發達地區、大城市郊區、國營農林牧漁場等,實現農業機械化的條件比較優越,步伐可適當加快;糧食集中産區,對使用農業機械要求迫切,應積極發展糧食生産的機械;其他地區,也要圍繞當地農林牧副漁業生産和農村經濟發展的需要,有選擇地發展。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農業機械工作的重點要放在提高種植業機械水準上。要圍繞農業綜合開發、農田水利基本建設、商品基地建設等,組織好農業機械的各項工作。在發展農業機械過程中,既要防止放鬆領導、放任自流的傾向,也要避免單純追求發展速度、忽視效果的做法。
    三、加強農機工業,為農業生産提供優質適用的裝備。要採取有效措施,加強對農機工業的扶持。生産農業機械所需能源、
 - 7 -  
 
 
 
原材料,要優先保證供應。對計劃分配的原材料,要按國家規定的價格供應,並根據資源情況逐年有所增加。物資、冶金企業要按照合同規定的品種、數量,按期供貨。中央和地方都要增加對農機企業的資金投入。隨著農産品價格的調整,逐步理順農機産品的價格。現行對農機産品及其零配件減徵增值稅的優惠政策繼續執行。要加強農機工業的統籌規劃和宏觀管理。對適宜實行專業化、大批量生産的産品,要通過企業改造和聯合,發揮規模效益,防止重復建設和生産。要根據國家計劃和市場需求,加強企業的技術改造,調整産品結構,增加適銷對路的産品,提高産品品質,淘汰耗能、耗材高的落後産品。動力機械與配套農機具、主機與配件要協調發展,提高成套水準和“三化”(標準化、通用化、系列化)程度。要深化農機生産企業的改革,堅持支農方向,加強經營管理,提高經濟效益。
    四、加強農業機械的科學研究和農機新産品、新技術的開發、推廣工作。要抓緊主要農機産品的更新換代,重點開發農業急需的缺門産品、節能和可再生能源利用産品、出口及替代進口産品等,特別要發展小麥、水稻、玉米三大作物全過程機械成套設備、“菜籃子工程”成套設備、飼料加工機械和節水、節能型排灌機械。積極發展農用運輸車,逐漸取代拖拉機搞長途運輸。積極發展糧食烘乾設備,減少糧食霉變損失。要根據農業生産的需要,大力推廣對糧食和農副産品增産效果顯著的農機新技術,
 - 8 -  
 
 
 
實行農機與農藝的有機結合。建議農業機械(化)科研院所的事業費,實行與農業科研院所一樣的包乾辦法,並根據發展需要,逐年有所增加。為促進農機開發和推廣工作,要根據財力可能,逐步建立農機化科研、新産品開發和推廣基金。
    五、有計劃地進行農業機械、機電排灌設備的更新改造。農業機械和機電排灌設備的更新改造要列入各級計劃,建立報廢更新制度。有關部門要制定農業機械禁止使用、報廢的標準,制定農業機械和機電排灌設備更新政策。要建立和完善農業機械和機電排灌設施折舊、大修基金提存制度。更新資金要以國營農林牧漁場、農村集體和農戶自籌為主,國家給予適當扶持。農業銀行要增加農機設備更新貸款;各級財政部門要儘量安排一些資金,用於更新貸款貼息或一次性補貼。要繼續鼓勵和扶持主要用於糧食生産、農業綜合開發和農田水利基本建設的農業機具和機電排灌設備更新。
    六、實行農業機械多種所有制、多种經營形式並存的體制。要積極貫徹國營、集體、合作經濟組織和農戶多种經濟成分、多种經營形式並存,共同發展的原則。農戶擁有和運用農業機械從事生産和經營活動,在今後較長時期內,符合農村家庭經營的實際需要。要保護農戶擁有和運用農業機械的合法權益,鼓勵和引導他們增加農機投入的積極性,並加強管理。集體擁有和運用農業機械,有利於組織農業的機械生産,便於協調小地塊與大機器的矛盾,便於管理和更新,應積極扶持。國營農林牧漁場擁有
 - 9 -  
 
 
 
和運用農業機械,是我國農業機械發展的一種重要形式,要繼續發揮其優勢。隨著農村經濟的發展,合作經濟組織擁有的農業機械將會有新的增加,要因勢利導,積極發展。
    七、加強農業機械服務體系建設,開展廣泛的社會化服務。各級農機供應、培訓、維修、技術推廣服務組織和國營、集體農機服務站(隊)、機電排灌(水利)站,都要貫徹“以農為主,綜合經營,有償服務,增強活力”的原則,以及時、優質、高效的社會化服務,促進農業生産的發展。同時,要改善經營,提高經濟效益,增強自身發展的活力。各地要採取措施,逐步解決鄉(鎮)農機人員的待遇問題,充實和加強基層農機隊伍。要加強農機修理工作,搞好網點建設,提高修理品質。各級農業機械銷售公司要發揮農業機械物資供應的主渠道作用,減少中間環節,主動做好售後服務。現行對經營農機産品、農用油料和運用農機機械為農業生産服務減徵或免征營業稅的優惠政策繼續執行,具體辦法由國家稅務局下達。農業機械管理服務組織的場地、房屋、設備、資金、物資,不得平調、擠佔和挪作他用。
    八、增加對農業機械的資金和物資投入。要建立多層次、多渠道的農業機械投資體制。購買農業機械的資金,以國營農場、農村集體、合作經濟組織和農戶自籌為主,國家以貸款、財政補貼等形式給予扶持。中央和地方財政都要增加對農業機械的資金投入。農業綜合開發、農業商品基地建設、貧困地區經濟開發、豐收計劃等農業項目的投資,要有一定數量用於發展農業機械。要建立農業機械內部資金積累制度,各地可按照現行有關規定
 - 10 -  
 
 
 
收取農機管理費,並把籌集的資金用於農機服務體系建設和技術推廣。
    要根據農業發展的實際需要,增加農用柴油、電力和維修材料、零配件供應。農用柴油繼續實行計劃管理,農業(農機)部門負責分配,縣級以上由石油銷售部門負責按計劃調撥、供應,縣以下農村用油的經銷,按國家計委等三部門“計市場〔1990〕1009號”文件辦理。要總結和推廣成功的經驗,保證農用柴油用於農業。要確保計劃供應指標兌現。進一步完善糧棉掛鉤柴油管理辦法,保證掛鉤柴油兌現,既使農民得到實惠,又能使掛鉤柴油真正用到農業生産上。電力排灌用電繼續執行現行的優惠電價。各地物資、農機部門要改進服務,認真做好農機維修材料、零配件的供應工作。要大力推廣節能技術,積極開展群眾性的節能活動。農機和排灌機械節油、節能工作,要納入國家節能技改計劃,在資金上給予專項支援。
    九、努力辦好農業機械行業的培訓教育,提高隊伍素質。要採取增加教育投資等措施,認真辦好農業機械(化)高、中等教育,有計劃地為農機生産企業、科研院所、農機院校、各級農業機械管理部門,特別是縣級以下農機技術服務部門輸送人才。要充分利用現有的農業中專和農村職業高中,根據當地需要開設農機方面的專業或培訓班。要辦好在職人員的崗位培訓和各類專業教育,提高他們的業務、技術水準。各地農業機械學校(培訓班)
 - 11 -  
 
 
 
是為農村培養拖拉機駕駛、農機維修、管理等農業機械人才的技術學校,已經正式納入國家成人教育管理渠道,各級農機管理部門要加強領導,切實辦好。要採取各種辦法,大力普及農民農機技術教育,使整個農業機械隊伍的素質和力量,不斷提高和加強。
    以上報告,如無不妥,請批轉各地區、各有關部門執行。
                                      


                                       農業部
                                       機電部
                                       水利部
                                   1990年12月8日

 - 12 -  (全文結束)
 
 


 
分享:

您訪問的連結即將離開“首都之窗”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