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政發[1987]115號
郊區各區、縣人民政府,市政府有關委、辦、局,有關總公司:
現將《國務院批轉農牧漁業部、國家機械委、水電部、林業部關於當前農業機械化問題報告的通知》轉發給你們,請結合本地區、本部門實際情況,認真貫徹執行。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市郊區農業機械化事業有了很大發展,在農業生産中發揮了重要作用。隨着農村改革的深入,郊區正在積極推行農業的專業分工和適度規模經營,農業機械化工作如何適應這一新的要求並搞好服務,已成為農村深化改革的關鍵問題之一。因此,必須加強對農機工作的領導,遵照國務院通知的精神,結合郊區實際情況,因地制宜制定農業機械化發展規劃,認真搞好農機管理體制的改革,健全鄉、村兩級管理組織,提高農業機械化管理水準。要積極扶持和加強農機工業,調動農機企業的生産積極性。各級財政、信貸、物價、稅收等部門要針對農機行業的特點,給予積極的扶持,保證農業機械化事業的健康發展,促進郊區農業的專業化、商品化和現代化,更好地為首都服務。
1987年9月21日
國務院批轉農牧漁業部、國家機械委、水電部、林業部
關於當前農業機械化問題報告的通知
國發〔1987〕67號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國務院有關部門: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在農村深入改革的推動下,我國的農業機械化事業有了較大發展,在發展農業生産、繁榮農村經濟中發揮了積極作用。根據黨中央、國務院提出的我國糧食産量要上兩個新的臺階和農民收入穩步提高的要求,農業生産必將進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為增強農業後勁,加強農業的物質技術基礎,保障農業生産持續穩定增長,必須採取生物措施與工程措施相結合,進一步發展農業機械化。
國務院原則同意農牧漁業部、國家機械委、水電部、林業部《關於當前農業機械化問題的報告》,現轉發給你們。請各地根據實際情況,加強對農業機械化工作的領導,因地制宜,有選擇地發展農業機械化。
國務院
1987年7月28日
關於當前農業機械化問題的報告
國務院:
為了實現黨中央、國務院提出的我國糧食産量要上兩個新的臺階、農民收入穩步提高的要求和“七五”計劃規定的農業機械化目標,在各地廣泛調查研究的基礎上,我們分析了農業機械化的發展情況和存在問題,研究了今後一段時間內農業機械化的工作。現報告如下: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農村的深入改革,繁榮了農村經濟,同時給農業機械化創造了良好的社會和經濟條件,推動了農業機械化事業的發展。在新形勢下,農業機械化的管理體制進行了相應的調整和變革。農機工業根據農民的需要,調整了産品結構,為農村提供了大量的技術裝備;農業機械作為商品進入市場,由農民自主選擇,形成了國家、集體、個人和合作多种經濟成分、多种經營形式並存的新格局。到1986年底,農機總動力達到2281億瓦特,比1978年增長93.7%。其中拖拉機達到536萬多臺,增長近1.8倍;農用汽車49萬多輛,增長5.6倍;排灌動力、農副産品加工和林牧副漁業機械以及半機械化農具也都有較大增長。農業機械的服務領域日益擴大,經濟效益逐漸提高,發展形勢是好的,對發展農業生産、繁榮農村經濟起到了積極作用。但是,也出現了一些新情況和新問題:
一是大量農業機械分散經營,缺乏有效的宏觀指導。燃油動力機械的增長與農用柴油的供應很不適應;拖拉機的增長與農機具的配套不夠協調;農業生産規模變化後,統和分的關係處理得不好,經營農機從事種植業的效益較低,機械耕作和機電排灌面積下降。
二是農機産品價格偏低,原材料漲價,農機行業利潤率低,大部分企業低利或無利,甚至發生虧損而轉産改行。農機科研經費嚴重不足,無力進行産品開發,使農機産品的品種、型號、品質都不能適應農業發展的需求。
三是我國的農業、林業機械和排灌設備陳舊落後,加之管理工作沒跟上,技術狀態普遍下降,加速了機具的損壞老化,亟需更新換代。集體和農民能用於購買農機的資金還很有限,更新困難,存在“一茬爛”的危險。
四是鄉村農機化服務組織不健全,原有農機站大量解體,現有鄉鎮農機管理服務站尚不到全國鄉鎮數的1/3,削弱了農機化管理服務工作。出現了農戶使用農業機械困難,農機戶作業難、修理難。
這些問題,如不引起高度重視,認真加以解決,勢必影響到農業發展的後勁。對此,我們認為,今後十年內農業機械化的發展,需要採取以下主要措施。
一、分類指導,重點突破。我國地域遼闊,各地經濟水準、自然條件差異很大,因此,應當因地制宜,有選擇地發展農業機械化。經濟發達地區、大中城市郊區鄉鎮企業發展快,種植業勞力轉移多,機械化的替代效益高,提高機械化水準已提到當地進一步發展農村經濟的重要日程;重點糧食産區和地多人少地區,農業機械在搶農時、抗災害、促進增産增收方面有着重要作用;國營農場也是國家的農産品商品基地,迫切要求改善生産條件,加速技術改造,提高機械化水準。因此,應當以經濟發達地區、大中城市郊區、重點糧食産區、地多人少地區、國營農場發展種植業機械和副食品生産機械為重點,逐步實現機械化。中等經濟水準和尚不發達地區,農村經濟發展很不平衡,對機械化的要求不盡相同。因此,可從當地實際出發,有選擇地發展機械化和半機械化。經過各地共同努力,將使我國部分地區農業機械化達到較高水準,帶動其他地區機械化水準的提高。
二、扶持和加強農機工業。
要逐步理順農機産品的價格體系,調動農機企業的生産積極性,扭轉大批農機企業轉産改行的局面。農機企業要積極開展“雙增雙節”活動,努力挖潛改造,改善經營管理,提高産品品質,增加農機産品的生産供應。要認真進行市場調查和需求預測,合理調整産品結構。特別要增加配套農具和配件的生産,使主機與配套農具同步發展,逐步達到比較合理的機具配套水準。要加強農機科研和新産品開發,抓好主要産品的升級換代。力爭“七五”期末有半數左右的主要農機産品,達到工業發達國家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的水準,“八五”期間要有新的提高。
三、機電排灌設施應當結合農田水利工程的建設和修復,更新設備,進行技術改造,提高排灌能力。同時抓好農田水利施工機械的研製和推廣使用,因地制宜地發展排灌機具,使有限的水資源得到充分利用,增強抗災能力。
四、大力發展林業機械,抓好造林、育林、種子採集加工、森林保護、木材生産和加工機械的研製、推廣。要因地制宜地發展林業機械,特別是抓緊山區和丘陵區營林機械的攻關。同時搞好現有林機具的更新改造,努力挖掘林業機械的潛力。
五、推廣農機化新技術。
今後,重點推廣以下農機化新技術:水田耕整、育秧、插秧機械化技術;農作物精少量播種機械化技術;旱作農業綜合增産機械化技術;噴、滴灌、低壓管道輸水等節能省水灌溉和河渠清淤、農田水利施工機械化技術;合理施用化肥、農藥機械化技術;麥、稻、玉米收割、乾燥處理及秸稈利用機械化技術;畜禽飼養、加工和飼草、飼料的種、收、運、貯機械化技術;淡水、灘塗水産養殖、加工機械化技術;特産開發、加工及乾燥設備綜合利用機械化技術;林木種子採集、加工、貯存和育苗、造林整地及中幼林撫育機械化技術;森林防火、防治病蟲害和林、副産品加工機械化技術。
六、管好用好農業機械,改善技術狀態。要提高農機出勤率和班次時間利用率,降低燃油消耗。要加強技術監督,制定農業機械更新改造的政策,促進技術進步。
七、增強農村農機化技術力量。要有計劃地為農村輸送一大批農機化技術人才,並培訓大量農機修理工和農民農機技術員,提高技術服務水準。
八、加強縣級農機化服務組織建設,做好鄉村農機化服務網路的統籌規劃和社會化服務的組織協調工作。經濟發達地區和商品糧基地縣,根據因地制宜,各有側重的原則,在需要的地方可建設部分農機化急需的服務項目。
九、加強對農業機械化的領導,發揮農機化管理部門的職能作用。建議地方各級人民政府和國家有關部門在財政、信貸方面給予適當扶持;並根據我國石油生産發展和農村燃油動力增長情況,在綜合平衡的基礎上,適當增加農用柴油的供應。
以上報告,如無不妥,請批轉執行。
農牧漁業部
國家機械委
水利電力部
林業部
1987年6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