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政發[1987]16號
各區、縣人民政府,市政府各委、辦、局,各總公司,各高等院校:
現將市政府辦公廳、市計劃委員會整理的《北京市1986年國民經濟各項任務和指標都已完成和超額完成》一文發給你們,請結合京政發〔1987〕5號文件,一併作為開展形勢教育,反對資産階級自由化宣傳教育的參考。
1987年是“七五”計劃的第二年,也是經濟體制改革進一步深化的一年。各級政府要認真按照黨中央在政治思想領域內堅決反對資産階級自由化,在經濟上大力壓縮空氣,努力增産節約、增收節支的部署,堅持對內搞活經濟、對外開放的總方針,繼續沿着中央關於首都建設方針的四項指示和十條批復的道路,加強城鄉建設和城市管理,大力發展適合首都特點的經濟,加快科教文衛體育事業的發展,加強民主與法制建設,奪取1987年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的更大勝利。
北京市1986年國民經濟各項任務和指標都已完成和超額完成
1986年,在黨中央、國務院的親切關懷下,在市委直接領導下,在中央各部門、兄弟省市自治區的幫助下,依靠全市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年初確定的國民經濟的各項任務和主要指標都已完成和超額完成。據初步統計,國民收入完成210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1985年增長6.4%;國民生産總值完成280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1985年增長4.4%。
現將國民經濟計劃的完成情況,分七項綜述如下:
一、工業生産穩步增長,經濟效益進一步提高
全年完成工業總産值321.8億元(不包括村辦工業與個體工業),比1985年增長4.7%。其中地方預算內企業全年完成工業總産值148.65億元,增長6.6%。年初,由於軍工、黃金加工任務銳減,信貸資金緊張,外匯落實較晚,電力嚴重不足,加上工資套改産生新的平均主義影響了職工的積極性,以及一些企業的産品結構一時難以適應社會需求的變化,工業生産一度出現負增長的狀況。面對這一嚴峻形勢,堅持以搞活企業為中心環節,狠抓各項改革,完善和發展各種形式的經濟責任制,堅定不移地推行廠長負責制,打破分配上的“大鍋飯”,大力發展橫向經濟聯合,加強企業精神文明建設,較快地扭轉了被動局面。從下半年開始,生産逐月上升。到12月份,達到歷年同月最高水準,比1985年同期增長15.1%。全年工業發展速度由1985年的10.5%減緩到4.7%(全國工業生産增長速度由1985年的18%減緩到9.2%)。
預算內企業産成品資金佔用由年中增長30%左右,年末已下降到8.9%,這表明4.7%的增長速度是實實在在的。全年實現利稅41.43億元,增長4.8%。國家經委考核的10項經濟動態指標,有七項好於全國平均水準。
1986年工業生産的發展有三個特點:
一是企業從側重數量和産值的增長,轉向注重産品品質和經濟效益的提高。
雖然上半年生産速度下降,工業部門壓力很大,但是,沒有片面追求産值,而是把主要精力放在提高産品品質和經濟效益上,注意提高自身的市場競爭能力和自我發展能力。
不少企業認真加強全面品質管理,積極採用國際標準,嚴格監督驗收,使産品品質有較大提高。全年工業産品品質穩定提高率由1985年的81.1%上升到1986年的97.1%。國家經委1986年組織了四次産品品質抽查,累計抽樣合格率為76.8%,高於全國平均66%的水準。參加全國同行業品質評比的122種産品,牡丹牌14英寸彩電、長城牌風雨衣、烤花大衣呢等31種被評為第一名;被評為前三名的有57種,佔參評數的46.7%。
全年試製成功新産品3300種,比1985年增加10%,投産的佔60%,其中有531種達到國內先進水準。行程37米、單臺重量達460噸的數控龍門銑鏜床,是當代國際一流水準的超重型機床;微機控制空調機組、超厚加工400毫米電火花切割機床、200噸多工位螺母冷墩機、白菊雙缸半自動洗衣機、白蘭高波輪新水流洗衣機等83種新産品達到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國際水準。
全年完成重點技術改造工程199項,完成投資9.8億元,可年創産值20億元,增強了企業後勁。
引進技術的消化吸收和國産化工作取得較大進展。14 英寸彩電的國産化程度由1985年的85%提高到92%;洗衣機國産化程度達到100%。
各種消耗不斷降低。重點産品單耗穩定降低率由1985年的67.5%提高到1986年的87%。
萬元産值綜合能耗,由上年的4.67噸降低到4.55噸,相當於年節約標準燃料40萬噸。
萬元産值水耗由上年的209噸,降低到197噸以下,全年節水5000萬噸。
二是産品結構向適應市場需求結構的方向轉變,輕重工業比例更趨協調。
1986年,市場需求發生了很大變化,産品結構和需求結構的矛盾十分突出。針對這一情況,及時制訂了增産適銷對路産品的鼓勵扶植政策,促進了短線原材料、緊俏消費品和機電設備等適銷産品的增長。鋼、鋼材、成品油、電石、精甲醇、平板玻璃、汽車、內燃機、聯合收割機、印刷機等增長幅度都在10%以上。洗衣機、電冰箱、照像機、毛線、粗紡呢絨、機制紙、啤酒、汽水、民用爐、煙筒、自行車零件、地毯、日用搪瓷製品、合成洗滌劑、化學藥品、中成藥等重點消費品也有較大幅度增長,其中雙缸洗衣機增長97.3%,鋼琴增長18.2%。
輕工業産值完成140.9億元,比1985年增長5.1%,高於重工業增長4.4%的速度。
三是努力擴大出口,發展橫向聯合,工業企業開始由內貿型向內外貿並重型轉化。
由於加強了對出口創匯企業的技術改造,進一步調整、落實了一系列鼓勵出口的政策措施,出口企業由1985 年的850家增加到1050家。全年工業品出口收購總額突破20億元,比1985年增長28.5%,為確保全市出口創匯總額突破7億美元大關作出了貢獻。
出口産品結構發生很大變化:農副土特産品向製成品轉化,初加工産品向深加工産品轉化。機電産品的出口額比1985年增長66.7%,佔全市出口總額的比重,由1985年的8%提高到12%。北京牡丹14英寸彩色電視機1986年首次出口北歐1.5萬台,很受用戶歡迎,1987年出口訂貨已達15萬台,猛增10倍。北京啤酒出口量比1985年增長1倍,居全國第2位。
企業之間的橫向聯合有很大發展。全市工業系統的各种經濟聯合體已達到648個,有1725個企業參加,其中有近40%是以向鄉鎮企業和外省市企業提供技術為主要內容的聯合體。
二、農業結構進一步調整,糧食生産穩定,現代農業生産基地建設進展順利
郊區農業生産在連續幾年大幅度增長的基礎上,1986年繼續保持穩定的發展勢頭。農村社會總産值預計達到96.2億元,比1985年增長8.1%;農業總産值預計達到45 億元,比1985年增長6.4%。
1986年,郊區重點抓了以下工作:
一是進一步重視糧食生産,增加農業投入,大力倡導科學種田,擴大良種面積,加強田間管理和農田水利配套設施建設。在糧食播種面積減少18萬畝和部分區縣受災嚴重的情況下,糧食總産量仍達到21.6億公斤,是僅次於1985年的又一個豐收年。糧食播種面積畝産達289公斤,創歷史最高水準。
二是進一步調整農村産業結構,農業所佔比重由1985 年的29.1%下降到28.6%;工業、建築業、運輸業、商業、飲食業等其他行業所佔比重由4985年的70.9%上升到71.4%。這對進一步改變農村面貌,穩步發展農村經濟起了重要作用。
三是農業內部結構有較大調整。增加了西瓜、蔬菜和果樹的種植面積。蔬菜收購量比1985年增長14.9%,淡季細菜普遍增加;優質魚投放比例達40%以上;奶製品加工新增加兩條生産線;西瓜品種更新換代速度加快,“鄭州3號”、“中育6號”等優良品種已佔總産量的90%以上;鮮花生産達到100萬支;果樹比1985年增加30%。菜、奶、魚、果、瓜的生産在增加品種的同時,品質有所提高。
四是進一步完善農業聯産承包責任制,加強了服務體系建設和統一管理工作。經濟較發達地區調整了生産責任制形式。全郊區實行專業承包、不同程度地擴大規模經營的村已佔40。%以上。
五是大力加強現代化農業生産基地的建設。糧食生産基地已選定33個鄉119萬畝糧田作為第一批項目,重點建設工程已經開始。懷柔縣玉米制種基地正在積極施工,朝陽區十八里店和豐台區黃土崗鄉現代化蔬菜生産基地建設取得了新的成績。坑塘養魚基地以及瘦肉型豬、奶牛、蛋雞、肉雞、肉牛和果品等基地建設也有新進展。17個農業技術基地設施的建設項目已經立項,其中6個已動工,1個已完工。這批農業生産基地建設項目竣工投産後,首都的副食品生産將向商品化、現代化邁進一大步。
六是加強橫向經濟聯合,鄉鎮企業向現代化技術方向發展。鄉鎮企業總收入可突破60億元,比1985年增長16.1%。各區、縣制定了優惠措施,積極開展外引內聯。一批技術起點高的項目開始建設。據5個縣統計,聯營企業比1985年增長18%;科研生産聯合體已佔全市同類企業的1/4以上;中外合資企業有28家簽訂合同,已陸續投産。
三、基本建設規模得到控制,投資效益明顯提高
為了保證“七五”計劃的順利實施,1986年在控制基本建設規模、提高投資效益方面做了很大努力。全年完成基本建設投資58.7億元,比1985年增長8.3%,遠遠低於1985年增長50.2%的速度。在建項目比1985年減少751個,其中新開工項目減少492個。地方基本建設投資基本維持在1985年的實際水準上,其中全民所有制的基本建設規模,沒有突破國家下達的14億元的指標(不含亞運會工程專項投資)。
1986年,基本建設戰線主要有6個方面的進步:
一是保證了水、電、煤氣、熱力、道路等市政基礎設施、居民住房和有關人民生活設施工程的建設,尤其是住宅竣工面積達501萬平方米,是解放以來竣工最多的一年。
二是通過廣泛深入地開展建築行業的整頓,糾正行業不正之風,工程品質有所提高。1986年全市組織了5次品質大檢查,檢查的330個工程,結構品質合格率比1985年提高35.4%;混凝土構件廠的優良率比1985年提高一倍。國家檢測中心對19省市百家構件廠抽查,北京受檢的6個廠總評分為80.2分,比全國總平均分高8.6分;城建總公司構件廠名列全國第一。
嚴格控制開工和嚴格竣工口徑,不具備開工條件的堅決不準開工,不具備使用條件的不準報竣。1986年報竣的904.3萬平方米房屋,基本做到了施工現場場光地凈,配套交用,交用率比往年有所提高。
三是對整個建築行業的管理逐步加強。1986年加快了行業立法工作的步伐,制訂出《關於嚴格限制外地建築企業來京施工的暫行規定》等7個加強行業管理的規章,實施後收到良好效果。
進一步擴大了工程品質監督範圍。1986年,全市建立了市、區(縣)兩級品質監督體系,監督工程1456項,建築面積710.2萬平方米,佔全年開復工面積的25.7%,比1985 年增長13倍;直接受監督的還有147個構件廠、6個商品混凝土攪拌站,促進了工程和産品品質的提高。
對3468個建築企業和300多個構件廠、攪拌站進行了資格和品質審查,其中1723個企業、149個構件廠和6個攪拌站已劃定等級,500個集體企業因素質太差被調整合併或吊銷營業執照。全市61家開發公司,經吊銷執照或進行合併處理後,保留了30家。
審查合同預算價值34億元,凈核減1.7億元,核減率為5%,對控制工程造價,合理使用建設投資發揮了積極作用。
四是圍繞搞活企業,進一步鞏固和改善了各項改革措施。積極完善經濟承包制。實行了百元産值工資含量包乾辦法與品質、利潤、竣工掛鉤;推行了以棟號工程承包為主的經濟責任制;進行了浮動工資試點;嘗試了劃小核算單位及所有制形式的改革;一些單位開始實行工程總承包制。這些改革,對調動職工積極性起了促進作用。
組織企業發展橫向聯合。一些企業已開始與設計單位、建材生産、建材供應單位聯合承包工程,聯合開發建材資源。市建材供應部門與湖北、唐山兩個陶瓷廠簽訂了補償貿易合同。
為加快城市綜合開發建設步伐,會同有關部門研究編寫了《關於加強城市建設綜合開發工作若干意見的彙報提綱》等文件,初步提出了加快綜合開發工作的政策和措施。
五是繼續大力發展建材工業,改善建材供應,制訂了扶植建材工業的八項政策,增強了企業活力。建材供應完成銷售額4.6億元,比1985年增長17.5%;實現利稅2549 萬元,比1985年增長43.7%。建材配套供應有新發展。全年配套供應國家重點工程12項;市屬重點工程17項;配套供應其他在施工程664項,375萬平方米。
六是一批科技成果在應用中取得較好效果。預應力或雙鋼筋疊合樓板施工技術等一批科技成果得到推廣。1986 年全系統有4項科研成果獲國家級科技進步獎,14項獲部級科技進步獎。
四、商業體制改革逐步深入,市場繁榮購銷兩旺
全年社會商品零售總額達到146.5億元,比1985年增長14.6%。
1986年的商業工作有以下進步:
一是商業企業普遍推行了多種形式的經營承包責任制,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不斷提高。從9月份普遍實行經營承包責任制到年末,月平均銷售額比承包前增長34.4%,上交稅利增長55.8%,企業留利增長97%,職工收入增長42.2%。
飲食、服務、修理、副食等行業的小型企業實行了租賃改革,並在少數中型企業中進行了租賃的試點。到年底,城近郊8個區實行租賃的企業達2548戶,佔總數的35.9%。承包和租賃,在所有制不變的前提下,使企業有了更充分的經營自主權,進一步打破了平均主義,增強了職工的主人翁責任感,改善了服務態度,增加了財政稅收和職工的收入。
國營蔬菜經營網點實行承包或租賃改革的已達80%以上,對批發、零售的購銷經營實行目標管理承包責任制,促進了供應的改善,蔬菜品種明顯增加,品質有所提高,群眾購買方便,經營虧損減少。1986年蔬菜銷售量比1985年增長18.4%,減虧1974萬元。
二是進入市場的商品數量有較大幅度增加,花色品種明顯增多,供應結構有較大改善。1986年,商業部門從本市收購的商品總額達99億元,比1985年增長5%。適銷對路商品和群眾生活必需品的數量明顯增加。市商辦工業推出新産品122種,其中36種獲部、市優質産品稱號。商品供應結構有較大改善。菜、肉、禽、蛋等主要副食品,做到了全年均衡上市。
三是進一步擴大了商品流通渠道。1986年,通過橫向聯合,從外埠採購的商品值達84.2億元,佔我市社會商業商品購進總值的38.8%。通過生産單位自銷和農貿市場直接進入消費領域的商品數量增加,其中,工業部門自銷的商品額達9億多元,農民在農貿市場上售出的商品額達6.3億元,方便了群眾購買,滿足了不同層次的消費需求。
四是適應人民群眾購買力繼續提高、消費觀念發生新變化的情況,高檔優質商品日益增加。吃的方面,高蛋白、低脂肪、富有營養的食品增加,深受歡迎;穿的方面,款式新穎和布料精良的高檔裘皮衣、純毛織物、派克服和絲綢襯衣等十分暢銷;用的方面,彩色電視機、雙門電冰箱、雙缸洗衣機、雙卡收錄機和名牌自行車,市場供不應求。
五是新增1.5萬個網點中,飲食、服務、修理行業網點佔60%,比1985年增長24%。新增理髮店338個,服裝加工店710個,自行車修理點352個,進一步方便了群眾生活。
五、外貿出口和利用外資創歷史最好成績,旅游業出現淡季不淡局面
1986年,我市外貿出口額達到7.24億美元,超過計劃6.44億美元的12.4%,比1985年增長16.7%,結束了五年徘徊在6億美元左右的局面,創歷史最高水準。
這一成績的取得,主要原因有三條:
一是在執行國務院的獎勵政策外,我市對完成出口商品計劃的企業,又規定了一些獎勵辦法,並擴大了外匯留成比例,有效地調動了外貿企業和出口商品生産企業的積極性。工農貿企業積極開拓出口商品貨源,並盡力適應國際市場變化,注意開發新的出口産品,努力提高産品品質,使1986年全市外貿商品收購總值比1985年增長28.5%。
二是各有關綜合部門的出口協調服務比往年有較大進步。及時協調並落實了出口計劃,組織評選優良出口産品75種,進行了表彰。舉辦出口産品品質展覽會,好的差的同臺亮相,教育了企業幹部和職工。中國銀行北京分行積極提供外貿流動資金21.3億元,比1985年增長34%;鐵路部門組織了專列運輸,有力地支援了出口工作。
三是外貿、工貿企業開展了以經營承包為內容的季度出口競賽,實行目標管理,把出口任務分解落實到公司、科室和個人,使獎勵與創匯掛鉤,調動了企業和職工擴大出口的積極性。全市出口成交額達10.9億美元,比1985年同期增長43.3%,為歷史上最高的一年。
利用外資工作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好成績,協議金額達9.8億美元,比1985年增長9%。截止1986年底,已批准外商投資企業190個,協議金額21.7億美元。1986年批准的外商投資企業中,先進技術生産型企業22個,佔批准數的1/3,協議金額比1985年增長66%。
1986年旅游事業有了新發展。全年入境旅游的外國人、華僑和港澳同胞99萬人,比1985年增加5.4萬人;外匯收入達4.4億美元,比1985年增加1.2億美元,增長38.9%。游客在京停留天數延長,全年客源均衡,出現了淡季不淡的好局面。
六、財政收入超額完成計劃,銀行存款貸款大幅度增長,消費基金得到控制
1986年全市財政收入完成60.3億元,比計劃的60億元多收0.3億元,按可比口徑計算,比1985年增長4.8%;稅收完成較好,超過計劃3.4%。財政支出44.3億元,為年度預算的96.2%,比1985年同期增長18.5%。行政管理費支出得到控制,沒有突破市人代會通過的年度預算指標。全年財政收支做到了基本平衡,略有節余。
1986年銀行存、貸款均大幅度增長。存款餘額達508.8億元,比年初增加94.7億元,增長22.9%,其中中央單位增加46億元,增長20%;地方單位增加49億元,增長26.8%。城鎮儲蓄增加13.4億元,增長31.7%。貸款餘額為312.7億元,比年初增加56億元,增長21.8%,其中中央單位增加12.1億元,增長9%;地方單位增加43.9億元,增長34.5%。解決了工業流動資金、技術改造和支援外貿增加出口等的需要。
1986年貨幣凈回籠18.7億元。
七、物價指數控制在國家規定範圍以內,城鄉人民生活進一步改善
1986年,認真貫徹執行了關於物價工作“鞏固、消化、補充、改善”的八字方針,一方面加強控制,保持市場物價基本穩定;另一方面,又注意改善控制,採取調放結合的辦法,有計劃地調整了一些突出不合理的價格,放活了一批小商品的價格,促進了生産發展,繁榮了市場;同時加強了物價檢查和監督管理。全年零售物價指數上升率為6.7%,低於國務院要求控制在8%的計劃指標。1986年物價指數上升,主要是受1985年副食品調價翹尾因素影響。蔬菜價格比1985年放開後的水準有所回落。
隨着工資改革的進行,廣大職工普遍增加了收入。1986年我市地方全民所有制職工工資每人平均1521元,比1985 年的1383元增加138元,增長10%。據對1000戶居民家庭調查,城鎮居民每人平均收入達到1067元,比1985年的908元增長17.6%;扣除物價上漲因素,實際增長10%。
隨着收入的增加,居民家庭的儲蓄存款大幅度增長。1986年城鎮居民儲蓄存款每月突破億元,累計儲蓄餘額每人平均948元,創歷史最高水準。
隨着京郊農村商品經濟和鄉鎮企業的發展,農民收入繼續增加,生活進一步得到改善。據對1100個農戶調查,郊區農民年每人平均純收入達823元,比1985年增長6.2%。農民年每人平均儲蓄達336元,比1985年增長37.1%。農民的業餘文化生活也逐步充實和豐富。
北京市人民政府辦公廳整理
北京市計劃委員會
1987年2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