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務公開 > 政策公開 > 政府文件 > 1986-2014政府文件 > 市政府文件
  1. [發文字號] 京政發〔1983〕90號
  2. [發佈日期] 1983-06-11
  3. [有效性]

北京市人民政府轉發《北京市環境污染情況和今後三年環境保護工作安排》的通知

京政發[1983]90號

各區、縣人民政府,市政府各委、辦、局,各高等院校:

  現將一九八三年北京市環境保護工作會議提出的《北京市環境污染情況和今後三年環境保護工作安排》轉發給你們,望結合本地區、本系統、本部門的實際情況,研究執行。

  加強環境保護,消除環境污染,是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一項基本任務,是進行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北京市的環境保護工作,經過十多年的努力,雖然取得了一些成績,但由於過去認識不夠,管理不善,欠賬過多,又受到國家財力、物力的限制,環境污染情況還沒有明顯好轉,有的地方甚至還在惡化。這種情況與首都的地位極不相稱,離中央書記處對首都建設方針的四項指示和國務院的要求差得很遠,如不儘快改變,必將給首都的現代化建設事業和人民生活帶來嚴重的影響和危害。現在已經到了非下決心解決不可的時候了。

  環境保護工作,涉及工業、農業、城建、水利、地質、園林、市政、衛生、公用、教育、科研等各部門,需要密切配合,共同努力,才能做好。各級政府要切實加強對這項工作的領導。各有關部門要根據今後三年環保工作安排中確定的工作重點、目標和措施,分別納入到各自的年度計劃中去,並切實組織實施。

北京市環境污染情況和今後三年環境保護工作安排

(一)

  北京市的環境保護工作,在中央和國務院的關懷下,在市委和市政府的領導下,貫徹執行了中央書記處的四項指示和《國務院關於在國民經濟調整時期加強環境保護工作的決定》,以改善城區環境、防治工業污染為重點,加強環境管理,經過全市各有關部門和中央、部隊在京單位的共同努力,取得了一些成績,部分污染物有所減少,局部地區環境狀況有所好轉。

  防治水源污染方面。重點抓了七條河流和三大水庫的水源治理和保護工作。一九八一、一九八二年共治理了一百二十六項污染源,連同以前累計治理了四百五十項,使酚、氰、汞、鎘、鉻、砷等毒物排放量有明顯減少。西郊地下水受酚、氰污染超標面積逐年縮小,水源四廠出廠水中的酚、氰含量已符合國家飲用水標準,蓮花河白廟至吳家村段、涼水河小紅門至鹿圈段已恢復出現了肉眼可見的底棲生物──蟺蚓。

  防治空氣污染方面。主要抓了爐窯的消煙除塵,重點改造城區的鍋爐。城區四十個街道辦事處範圍內,共有鍋爐六千一百台,已改造百分之九十六。全市一萬二千一百一十一台鍋爐、一千六百台窯爐和九千一百五十四台茶爐,已分別改造了百分之七十三、六十和三十。一九八一年還治理了四十一個工業廢氣點源污染,公共綠地和城市實有樹木增加,密封式垃圾桶和清運垃圾的機械化程度有所提高。

  由於綜合防治空氣污染,三年來雖然燃煤量和機動車輛增加,但降塵量基本與一九七九年持平。城區空氣中的氮氧化物濃度有所降低,基本符合標準。

  防治工業污染方面。結合工業調整,採取治、改、並、遷、停等方法,重點治理了三環路以內嚴重污染擾民的廠、點。三環路以內有工業企業約兩千個,其中污染擾民較嚴重的有八百多個。到一九八二年共治理了污染源四百六十六項。原有鑄鍛廠、點八十七個,到一九八二年底撤銷了四十八個;原有熱處理廠、點二百零一個,撤銷了七十九個。全市原有電鍍廠、點六百二十七個,到一九八二年底撤銷了二百零三個,其中三環路以內撤銷了三十八個。

  國家和北京市一九七八、一九七九年下達的兩批共七十六個限期治理項目,到一九八二年底累計完成了五十五項。首鋼排放的廢水基本達到國家標準,環境有了明顯改善。燕化總公司廢水治理有所進展,九個“天燈”(火炬)已消滅了四個,既減輕了對空氣的污染,又節約了能源。

  為了防止新的污染,對新建、改建、擴建的基建和技措項目堅持了“三同時”把關和環境影響報告書制度。一九八一年市環保局審查和清理了五百六十二項基建、技措項目,其中二十多個大中型項目都做到了“三同時”,小型項目三分之二以上做到了“三同時”。據粗略統計,一九八一年全市三廢綜合利用産品産值七千七百八十四萬元,利潤一千一百七十二萬元。既消除了污染,又給國家創造了財富。

  自一九七九年開展對害蟲的綜合防治以來,全市有機氯農藥的用量逐年減少。一九七五年為九千噸,一九七九年為三千五百噸,一九八一年降為一千七百噸。土壤中六六六的殘留量已明顯減少。在市郊生産的糧食、蔬菜和牛奶中採樣監測結果,有機氯殘留量已符合國家標準。

  開展了環境保護科研和監測,一九八○和一九八一年共完成較大科研項目五十四項,其中有二十九項獲市科研成果獎。各工廠、基層單位開展了大量的群眾性的環保科研活動,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果。污染源監測工作也有所加強。此外,還利用多種形式開展了環保宣傳活動,舉辦了環境管理幹部學習班,部分大專院校設立了環保專業,環保隊伍建設有所加強,從而推動了環境保護工作。

(二)

  北京市的環境保護工作雖然取得了一些成績,但由於以往欠賬太多,而且舊賬未還新賬又欠,以致局部地區環境雖然有所改善,但從總體上看,污染仍在加劇,國內外反映強烈。距離中央書記處的四項指示和國務院提出的“在三、五年內使北京市的環境面貌有明顯的改善”的要求還有很大差距。

  一、關於城市污染

  解放以來,北京市的人口和房屋面積各增加了四倍。尤其是近十年,人口增加了一百一十四方,房屋面積增加了三千萬平方米,但城市集中供熱的採暖面積十年來僅增加了三百多萬平方米,相當於新增房屋面積的十分之一左右。其餘百分之九十全靠分散建設鍋爐房採暖。十年內全市採暖鍋爐增加了兩千台。近年來,發展速度持續上升,僅一九八一年就增加鍋爐五百台。

  北京市絕大部分人口、建築、工業、能源消耗均分佈在市區,在僅佔全市面積百分之二的三百四十六平方公里的建成區內,集中了全市人口的百分之四十五,房屋建築面積的百分之八十二(不包括農村房屋),全市能源消耗的百分之八十,形成了一個日益擁擠的“大疙瘩”。特別是城區更為突出。大量的城市生活和工業廢棄物集中地排放在市區範圍內,多數又未經處理,遠遠超過自然凈化能力。加之,車輛增多,綠化率低,這是造成市區空氣污染、噪聲擾民和城市下游地面水、地下水嚴重惡化的根本原因。

  二、關於空氣污染

  北京市的空氣污染主要有三大類型。量大面廣的污染主要來自燃煤和揚塵,其次是帶形的交通污染以及來自工業的點源污染。全市每年的能源消耗折合成標準煤為二千一百萬噸,其中煤佔百分之七十六,不僅比上海和天津的比例大,而且也高於全國的平均水準。城市炊事用燃料的氣化率不足百分之七十,集中供熱面積不足百分之十。冬季逆溫多,氣象條件不利於擴散,數千台採暖鍋爐再加上約一百萬台小煤爐低空排放廢氣,使市區特別是城區空氣污濁,煙霧迷漫,能見度越來越低。三年來,採暖期空氣中二氧化硫有明顯上升趨勢,城區採暖期日平均濃度由一九七九年的每立方米零點一九九毫克增加到一九八二年的零點三零五毫克,超標面積也由六十五平方公里增加到一百九十五平方公里。

  地面揚塵在粉塵中佔有很大比重,採暖期為三分之一,非採暖期為三分之二,近郊區降塵量較城區為高。總懸浮微粒城近郊區日平均濃度為每立方米一點三三毫克,超標三點四倍。

  由於汽車流量增加,道路立交少,交通不暢,致使主要交通幹線及路口空氣中的氮氧化物和一氧化碳常年超標。如氮氧化物,一九八二年三環路內採暖期日平均為每立方米零點一九六毫克,超標近一倍。一氧化碳每立方米五點六毫克,也超過標準。

  反映空氣污染的綜合指標——煙霧日(能見度不足四公里),由五十年代的每年六十天增加到現在的一百多天。與環境污染密切相關的癌症死亡率,也由解放初每十萬人中有四十四人,上升到七十三人,有的年份甚至達到九十二人。在各種疾病死因順位中,已由第八位上升到第二位。肺癌死亡率也逐年上升。

  點源污染主要來自工業。正常情況下,超標危害範圍多在一公里以內,發生事故時影響大、危害大。一九八一年僅化工、制藥、冶金、建材、輕工等行業就發生氯氣、氟化氫氣、硫酸煙霧、白灰等污染農田事故二十四起,影響面積三千七百畝,賠償農業損失六十七點八萬元。一九八一年八月六日,北京染料廠排放硫酸煙霧,使十四個生産隊的三千多畝農田受害,賠款四十三萬元。近年來,社隊企業發展很快,星羅棋佈,又多為設備簡陋、工藝落後,缺乏防治污染的必要設施,曾多次造成污染事件。

  北京市的綠化水準不高,與首都地位很不相稱。國家要求城市綠化率為百分之三十,而北京市只有百分之二十一,在全國三十五個省會和風景城市中處於第八位。每人平均綠地面積僅五平方米左右,在三十五個城市中居第十三位。

  三、關於水體污染

  市區每天排放污水二百萬立方米,工業和生活污水約各佔一半,其中只有三分之二進入下水道,十分之一進入城市一級污水處理廠,其餘百分之九十均直接或間接入河,或者直接用於灌溉。河水的稀釋能力極低,平水年污水與河水的比是一比二點七,枯水年是一比零點六五。在一九八二年監測的近一千八百公里河渠中,中度、重度和嚴重污染的河段近七百公里,佔百分之四十。在監測的六十條河渠中,有三十三條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其中重度和嚴重污染的二十七條。據對二百零三個大、中型企業統計,每年排入河道的主要污染物,酚有數百噸,石油類上千噸,酸、鹼、鹽類物質上萬噸,耗氧有機物五萬多噸,加上生活污水排入河道,以致使部分水體中化學耗氧量、生化需氧量、油、氨氮等平均含量超過地面水標準幾倍到幾十倍,酚最高超過二百倍以上。有的河段溶解氧為零,水生生物無法生存。每天還有四萬六千立方米醫院含菌廢水排入河道,其中三分之二未經消毒處理。據水産部門統計,一九八一年全市因水質污染,發生死魚事故十五起,污染水面七百五十畝,死魚二十五萬斤,造成損失九十六萬元。由於大量油類排入河道而引起河面起火的事故,在北京曾多次發生。

  北京市的城市總供水量,地下水佔百分之六十。多年來由於地下水過量開採,已形成一千平方公里的下降區。市區地下水位比解放初下降了二十多米,最多的下降三十米,有的地區已接近基岩。一九八一年全市監測的三百八十三眼井中,水的硬度超過飲用水衛生標準的達百分之三十七,超標面積二百二十平方公里,比一九八○年的二百零五平方公里又有擴大。據對三百六十一眼井的監測,水中硝酸鹽含量超過國際飲用水衛生標準(每升四十四點三毫克)的佔百分之三十四,比一九八○年的百分之二十三有大幅度增加。

  地下水污染也給工業生産造成損失,初步估算,僅由於地下水硬度增加等原因,每年損失就達一億元。

  四、關於固體廢物和農業污染

  全市年排放固體廢物約七百萬噸,其中工業廢渣五百一十萬噸,工業廢渣綜合利用率百分之四十七點六。歷年積存的廢渣主要是煤矸石、粉煤灰和鋼渣,約三千多萬噸,佔地三千多畝。

  城市垃圾每年排出一百六十萬噸,污水處理廠的污泥二百萬立方米(按含水百分之九十五計),還有糞便一百萬噸。城市垃圾中的磚頭、瓦礫等無機物含量佔三分之二,農田大量施用後,破壞土壤結構,既不保水、保肥,又不抗旱、抗澇。由於垃圾未經有效地無害化處理,致使農作物的病蟲害逐年增加。

  本市化肥用量不斷增加,由於氮、磷、鉀比例不當,致使肥效不高,氮肥的利用率只有百分之三十左右,大量氮肥的流失,造成了地面水和地下水的污染。

  五、關於噪聲、電磁波等物理污染

  噪聲、震動、電磁波等污染已經影響到人民生活和軍事通訊。這一類問題的人民來信來訪,約佔百分之四十,甚至發生過多起廠、群衝突事件。據監測,三環路內有百分之六十的地區、百分之六十二以上的人口生活在噪聲六十分貝以上的環境中(國家標準為五十五分貝),城區一百四十七公里主要道路的交通噪聲平均為七十三點五分貝(國家標準為七十分貝),居住在交通幹線兩側的居民反映十分強烈。

  首都機場擴建後噪聲污染嚴重,飛機起降時跑道附近平均噪聲為九十五分貝,機場周圍居民區噪聲一般為九十分貝,有的竟達九十五分貝。位於西跑道北側一公里處的枯柳樹南村和回民營,最大聲級高達一百一十九分貝,平均值也有一百零三點七分貝,達到了使人難於忍受的程度。

  六、自然生態破壞日趨嚴重

  北京地區的原始森林已砍伐殆盡,植被稀疏,森林覆蓋率只有百分之七點五,有近六百五十萬畝荒山和大量的荒灘、荒地急需綠化。由於林少而分佈又不均勻,水土流失嚴重,山區水土流失面積達二千九百多平方公里。森林覆蓋率低,使風沙乾旱等自然災害得不到有效控制,風沙危害面積達一百一十萬畝,鹽鹼地三十多萬田。

  由於生態環境受到損害,益鳥減少,農作物病蟲害增加,僅糧食作物受病蟲害面積每年約一千萬畝次。

(三)

  一九八三年──一九八五年環境保護工作安排如下:

  一、指導思想

  以黨的十二大精神和中央書記處關於首都建設方針的四項指示為基本指導思想,以保護城市環境,防治城市和工業污染為重點,同時加強農業生態環境的保護,貫徹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綜合治理的方針,堅持經濟建設與環境建設同步前進、協調發展和“誰污染誰治理”的原則,加強環境管理,結合工業調整和技術改造,大搞三廢的綜合利用,降低資源、能源的消耗,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統一起來,儘快地改善首都的環境面貌。

  二、三年目標

  1.三環路以內各種爐窯基本改造完,煙囪基本不冒黑煙;全市工業粉塵年排放總量由一九八二年的九萬五千噸降到一九八五年的四萬噸,收塵率由一九八二年的百分之五十二提高到一九八五年的百分之七十。

  2.三環路以內工業“三廢”、噪聲擾民嚴重的部分污染源得到解決;全市企業、事業單位排放的含重金屬廢水和市區大部分醫院的含病菌污水得到治理;工業廢水年外排總量由一九八二年的四億二千萬噸降到一九八五年的四億噸,工業廢水處理率由一九八二年的百分之二十二提高到一九八五年的百分之四十。

  3.逐步使護城河、長河、亮馬河、通惠河上段等河流的水還清,沿岸綠化,建設成為人們休憩的地方;繼續保持密雲、懷柔、官廳等三大水庫及引水渠的水質清潔;市區地下水受重金屬及酚、氰的污染得到控制。

  4.加強工業廢渣的綜合利用,使綜合利用率由一九八二年的百分之四十九提高到一九八五年的百分之六十。

  5.城市綠化率由一九八二年的百分之二十一提高到一九八五年的百分之二十五。郊區森林覆蓋率由百分之七點五提高到百分之十三點五。

  6.控制水土流失、風沙危害的繼續發展,取代高殘留有機氯農藥,制止對農業生態環境的破壞。

  三、主要措施

  1.加強環境保護的計劃指導,合理安排環境保護的資金。

  把環境保護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並在投資方面作出適當安排,是控制生態環境繼續惡化,防止新污染,改善首都環境狀況的重要保證。

  在編制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時,不僅要在總體上提出環境保護的任務、目標和措施,而且對各企業主管部門要提出要求,並安排一定比例的投資,使經濟建設與環境建設同步前進,協調發展。

  所有工業企業及其主管部門都要認真貫徹《國務院關於結合技術改造防治工業污染的幾項規定》,在編制技術改造規劃時,必須把防治污染的要求和技術措施作為規劃的組成部分,並在年度計劃中作出安排,組織實現。技術改造方案,必須符合經濟效益與環境效益相統一的原則。對嚴重污染環境、破壞生態平衡,危害社會和國民經濟發展的項目,不得列入技術改造規劃和計劃。企業主管部門,在向工礦企業下達生産指標的同時,要下達環境保護的要求和三廢治理、綜合利用的指標,並進行嚴格的考核。

  各企業事業單位,要根據國家計劃的要求,制定環境保護的具體目標和指標。基建項目和技術改造項目中防治污染設施的投資,要列入計劃;綜合利用“三廢”所得的利潤,應按規定留給企業,用於進一步治理污染;環境保護補助資金(包括徵收的排污費),應專項用於防治污染,不得挪作他用。

  各級環境保護部門要主動地與計劃、經濟部門配合,加強聯繫,提供情況,當好參謀。

  2.控制城市規模,調整工業結構,加強環境管理。

  嚴格控制城市人口和建設規模。規劃市區內新建工程只能安排住宅,市政公用設施,生活服務設施,文教衛生單位和黨中央、國務院機關、部分旅游事業單位,一般不再新建、擴建工業企業。城近郊區的土地要統一開發、建設,不再分散撥地。

  經濟發展要適應首都的特點,工業要着重發展食品、紡織、輕工、電子、光學、印刷、民用電器、儀器儀錶、新型建築材料以及傳統工藝美術等能耗低、用水省、佔地少、不污染擾民的行業。限制電鍍、造紙、有色金屬冶煉、化工等污染嚴重行業的發展。

  加強環境法制,認真執行現行的環保法規。同時要抓好排污收費工作,嚴格執行“三同時”的規定和環境影響報告書的制度,防止新污染。抓緊制定《北京市防治水污染管理辦法》、《北京市環境噪聲管理辦法》、《北京市廢氣排放標準》、《北京市廢水排放標準》、《北京市防治大氣污染管理辦法》、《北京市基本建設工程環境保護管理辦法》和《北京市防治工業企業污染管理辦法》,初步建立起環境保護法規體系。一九八三年要部分頒佈執行。各企業主管部門和基層單位,要結合自己的情況制定相應的實施細則,把消除污染,保護環境納入企業管理和經濟責任制。並對《北京市建設工程環境影響報告書審批制度》執行情況進行總結,對部分大中型項目執行“三同時”後的環境效益、經濟效益進行典型調查。

  一九八三年還要根據城鄉建設環境保護部的要求,配合修訂環境保護法,組織全市各條戰線總結十年來的環保工作,着重從總體上,研究有關保護環境的戰略性和政策性問題。

  3.綜合治理燃煤造成的空氣污染。

  消除空氣污染,要在能源政策上採取根本性措施,一是發展液化石油氣、煤氣、天然氣等清潔能源;二是實行集中供熱、聯片供熱,充分利用餘熱資源;三是繼續抓好爐窯和爐灶的改造;四是開發地熱、太陽能等新能源。

  三年內完成北京煤氣廠擴建工程、首鋼煤氣工程,爭取完成焦化廠焦爐易地大修、增氣工程,進行第二煤制氣廠一期工程的建設,日供煤氣量由現在的九十萬立方米,增加到一百四十萬立方米,爭取達到一百七十萬立方米;液化石油氣每年增加七千噸,一九八五年達到每年十五萬噸,使市區內大部分居民做飯及部分公用設施使用煤氣和液化氣。同時,積極組織華北油田天然氣進京工程。建設左家莊供熱廠一期工程,發揮一、二熱供熱潛力,使供熱面積由目前的六百四十五萬平方米增加到九百萬平方米,約佔市區建築面積的百分之十。上述建設項目,凡已列入國家計劃的,有關部門要加強領導,組織力量,力爭儘快建設投産。

  一切統建工程,必須實行集中供熱,首先在十八個統建住宅小區推行大型熱水鍋爐,其他地區也要結合城市改造推行集中供熱,嚴禁分散建設鍋爐房。積極推廣大院集中供熱,在現有大院內建設的,要改造現有鍋爐房,不得增加新的鍋爐房,規劃、環保部門要嚴格把關。市區現有鍋爐要調整佈局,逐步推行聯片供熱,要制定政策,加強統一集中管理。

  繼續抓緊爐窯改造和大灶、小煤爐的科技攻關,將成果儘快推廣應用,減輕對空氣的污染。

  一九八三年,城區四十個街道辦事處範圍內尚未改造的二百八十台鍋爐,要改造一百五十台,部分已改造的鍋爐要加除塵裝置;新擴展的十四個重點街道辦事處範圍內的鍋爐,今年要改完二百台。其他地區也要創造條件改造一批污染重的鍋爐。市熱力公司要對工業用戶聯片、民用聯片、工業和民用混合聯片等不同採暖供熱類型進行試點,總結經驗,逐步推廣。

  4.綜合治理水源污染。

  健全污水管網,擴建高碑店污水處理廠,籌建清河、鄭王墳等污水處理廠。發動全市軍民開展義務勞動,修建護城河、長河、亮馬河及通惠河上段的污水截流管,疏浚河道,綠化沿岸。處於上述河流流域的工廠、醫院、科研等單位的廢水,凡是達不到排放標準的,都要進行必要的處理,然後排入下水道,進入截流管,不準直接入河。

  繼續抓好七條重點河流的污染治理,特別是東南郊地區的涼水河、通惠河。一九八三年上半年各河系水源保護領導小組要研究制定出下一批污染源治理規劃。在繼續治理酚、氰、汞、鉻、鍋、砷等主要毒物的同時,要重點治理有機物的污染和醫院含菌污水。

  保護飲用水源和地下水源,嚴格控制市區地下水的開採,重點保護田村山水廠和水源九廠水源的水質,劃定密雲、懷柔、官廳等水庫及引水渠的水源保護區,在水源保護區控制發展旅游業、工業及社隊企業。

  治理工業廢水,要與水資源的綜合利用相結合,工業部門要大力節約用水,提高水的回用率,減少污水排放量。一九八五年,工業外排廢水中酚、氰、汞、鉻、砷、鍋等主要毒物含量達到標準;有機污染物的含量得到控制;工業外排廢水處理率由目前的百分之二十二提高到百分之四十;二百多個月用水量超過萬噸的企業,水迴圈利用率要提高到百分之八十。

  化工、醫藥工業要完成焦化廠、化工廠、制藥廠、染料廠的廢水治理,使廢水處理率由百分之十五提高到百分之六十,水迴圈利用率化工達到百分之八十,醫藥達到百分之五十。

  造紙工業要完成造紙一廠、七廠、試驗廠的廢水治理,使處理率由百分之十提高到百分之七十五以上。停止造紙一廠的草漿生産。

  皮革工業廢水中鉻回收率由目前的百分之六十提高到百分之八十,北京製革廠、東風製革廠、北京皮毛廠的廢水接近或達到排放標準。

  紡織、印染工業要完成光華染織廠等九個工廠的廢水治理,使廢水的處理率由目前的百分之三十提高到百分之八十以上,水迴圈利用率提高到百分之六十。

  冶金、機械、汽車製造工業的含酸、含油、含鹼廢水要大部分治理。

  電鍍行業水質全部達到排放標準,水的迴圈利用率達到百分之八十以上。

  電影行業要加強洗印廢液回收、銀回收和廢水治理。

  建材工業的廢水處理率由百分之六十九提高到百分之九十以上。煤炭工業要把楊坨、安家灘、大臺、木城澗等礦的含煤泥廢水治理達到排放標準,不再污染永定河。

  醫療衛生部門要以市區為重點,將醫院含菌廢水及廢棄物大部分治理,達到排放標準。在京部隊醫院的廢水要全部得到治理。

  5.集中力量解決“一片”、“二小”和“三大”企業的污染問題。

  “一片”即三環路以內,污染擾民較嚴重的廠、點約八百個,包括已解決的三百項污染源在內,到一九八五年底共解決六百項。建成汽車配件總廠等三個衝壓中心和醫療器械的噴漆中心,解決三十三個廠點的噪聲擾民、苯氣污染問題;撤銷三十九個鑄鍛點,遷出橡膠十三廠和其他橡膠廠的污染嚴重車間,調整制藥、農藥等廠的産品,解決化工行業的粉塵、噪聲;搬遷和調整冶金、標準件、玻璃、包裝裝潢、中藥加工製造等行業的部分廠點,解決擾民問題。把全市現有的四百二十四個電鍍廠點調整為一百五十個。

  一九八三年三環路以內現有污染源再治理一百項。建成光華染織廠、染料廠等九個工廠的污水處理廠,每天增加污水處理能力二萬二千六百噸。完成減震器廠等六個工廠嚴重污染車間的搬遷。要繼續結合工業專業化調整,減少城區污染擾民的衝壓、噴漆、熱處理等行業的廠點。合併、撤銷電鍍廠點一百個,調整中藥二廠、五廠等八個工廠的産品或加工工序,解決污染擾民問題。

  一九八三年要驗收一批限期治理項目,如光華染織廠、北京染料廠、北京印染廠、北京油氈原紙廠、造紙試驗廠的污水治理工程,以及油氈廠的瀝青煙治理等工程。

  “二小”即農村社隊企業和城鎮街道工業,各區縣要加強計劃指導,採取措施,建立審批制度,對有污染的企業要嚴加控制,對現有污染廠、點要進行調整、改組或限期治理。社隊企業應以種植業和養殖業為主,發展消費品生産和農副産品加工以及為城鄉人民生活服務的行業。嚴禁市區工廠將有毒有害産品轉給沒有污染防治設施的社隊企業生産。

  城鎮街道工業應以無污染或輕污染的輕工産品和服務性行業為主,對嚴重污染和擾民的街道工廠,要限期解決,就地難以治理的要改産。

  “三大”即首鋼、燕化、電力三大企業,要加快治理步伐。首鋼有害廢水要全部得到治理,水的迴圈利用率由百分之八十七提高到百分之九十四;要完成一燒結和焦化廠改造等三十四項污染治理項目,使廠區空氣品質有較大改善。燕化總公司要進一步提高污水處理水準,外排污水要達到排放標準;建設一套硫回收裝置和其他廢氣治理設施。電力系統要重點解決煙塵污染,改造和增建除塵器;努力消除廢水、廢渣對永定河、通惠河和紅領巾湖的污染。

  為降低交通噪聲,今年全部汽車改用低音喇叭。

  6.加強固體廢物的綜合利用。

  要從工業廢渣中回收有用的化學物質,利用工業廢渣生産水泥、砌料、磚等建築材料和修路,使工業廢渣利用率由目前的百分之四十九提高到百分之六十以上。同時要對不能利用的有毒、有害廢渣進行無害化處理。

  加強對城市垃圾和建築工地的管理,減少地面揚塵。環衛部門一九八五年要在二環路內實現全部垃圾桶式收運,四個城區全部實現清掃機械化。逐步開展垃圾分類,將經過無害化處理的有機肥施用於農田,無機垃圾用於填坑、鋪路及建築材料。

  7.搞好綠化和大自然保護。

  發動群眾大搞植樹造林和城市綠化,凈化空氣,美化環境。每年要在城近郊區植樹六十萬株,鋪草五十萬平方米。到一九八五年全市喬木由三百九十四萬株達到五百萬株,灌木由四百七十二萬株達到六百萬株,草坪由三百萬平方米達到五百萬平方米。發展攀緣植物,搞好垂直綠化。

  到一九八五年,完成淺山綠化五十萬畝,風景游覽區綠化三十萬畝,以及一百一十萬畝風沙危害區的防護林網。研究建立京郊自然保護區,保護野生動、植物資源。

  郊區縣在抓好工業污染治理的同時,要把農業生態環境和水源的保護工作抓起來。合理利用土地、水源和其他自然資源,逐步控制水土流失、風沙危害和水源污染。

  8.加強環境科研、監測。

  集中力量確保“北京市城市生態系統特點與環境規劃的研究”、“高碑店污水系統污染綜合防治的研究”、“北京市大氣品質控制的研究”等國家重點科研項目。抓緊完成城鄉建設環境保護部及市下達的“城市污水再利用”、“城市污水低能耗厭氧發酵”、“大氣污染與肺癌的關係”和環境經濟、電磁波污染等研究項目及重點污染源治理、監測技術等應用技術的研究工作。同時積極開展工藝改革、“三廢”綜合利用和治理技術、環境經濟與管理、環境與人體健康等方面的研究。大力支援群眾性的環保科研活動。充分發揮環境科學學會和情報網的作用,組織學術交流。科研成果要完成一件,推廣一件,使其儘快發揮效益。

  建成空氣連續自動監測系統,健全全市監測網路,統一監測方法,搞好品質保證工作,提高監測水準。加強環境綜合分析,編好環境品質報告書,及時掌握環境污染狀況和發展趨勢。配合排污收費工作,做好重點污染源的監測。市環境保護監測中心要加強對區、縣、局環保監測機構的業務指導和技術培訓。

  9.加強環境保護的宣傳教育和隊伍建設工作。

  充分利用報刊、廣播、電視、電影等各種形式進行環境保護的宣傳教育,普及環境科學知識。教育部門要研究如何從幼兒園、小學、中學直到大學加強對學生的環保教育。各級黨校和幹部培訓班要講授環保課。造成保護環境人人有責的社會風氣。

  各部門、各單位,要結合機構改革和企業整頓,加強環保工作,建立與健全必要的環保辦事機構,充實專業人員,調整好領導班子。對現有環保幹部要進行培訓,不斷提高他們的技術業務水準。


分享:

您訪問的連結即將離開“首都之窗”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