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務公開 > 政策公開 > 政府文件 > 1986-2014政府文件 > 市政府辦公廳文件
  1. [發文字號] 京政辦發〔2005〕34號
  2. [發佈日期] 2005-07-29
  3. [有效性]

北京市人民政府辦公廳轉發市農委關於 實施富民養山工程加快山區發展意見的通知

 

 

京政辦發[2005]34號










北京市人民政府辦公廳轉發市農委關於
實施富民養山工程加快山區發展意見的通知








各區、縣人民政府,市政府各委、辦、局,各市屬機構:
    市農委提出的《關於實施富民養山工程加快山區發展的意見》已經市政府同意,現轉發給你們,請結合實際認真貫徹執行。



                              二〇〇五年七月一日




 - 1 -  


 

 
 
關於實施富民養山工程加快山區發展的意見
(市農委二〇〇五年六月十六日)

    加快山區建設與發展,促進山區農民增收,強化山區生態功能,是努力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首善之區,實現“新北京,新奧運”戰略構想的重要基礎和關鍵環節。根據新的發展形勢,市委、市政府決定,利用5年(2005年到2010年)時間,實施富民養山工程,以富民促進養山,以養山帶動富民,加快山區發展,富裕山區農民。
    一、指導思想、奮鬥目標和基本原則
    (一)指導思想
    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認真貫徹黨的十六大和十六屆三中、四中全會精神,牢固樹立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以富民養山為主題,堅持從城市發展認識山區,以科學手段涵養山區,用城鄉統籌建設山區。加大山區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力度,加強山區生態環境和基礎設施建設,加快推進山區城鎮化,促進山區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二)奮鬥目標
    通過搞好規劃、加強基礎、調整結構,逐步縮小山區與平原地區的差距,實現山區經濟整體水準快速提高,基礎設施顯著改善,社會事業全面進步,努力建設生態環境優美、産業結構優化、人民生活安康的新山區。
 
 - 2 -  
 

 
 
   到2010年,山區建設要實現以下目標:
    1.通過培育山區特色産業和開展非農就業服務工作,山區農民每人平均純收入每年增長10%以上。
    2.規劃的宜林荒山、荒地基本實現綠化,山區林木覆蓋率達到70%。
    3.2008年前,完成山區強泥石流易發區、採空區2.8萬人的搬遷任務。
    4.山區水源地得到有效保護,水源地內80%的流域基本得到保護和治理。
    5.山區農民飲水困難問題基本得到有效解決。
    6.2006年底前,完成山區自然村廣播電視信號覆蓋工作,實現“村村通”、“戶戶通”。到2010年,山區村基本接通有線電視。
    (三)基本原則
    堅持富裕農民的原則。農民是山區建設的主體,要把促進農民增收作為加快山區發展的中心任務,在富民的基礎上實現養山。堅持因地制宜,加大山區優勢資源開發,大力發展符合山區特色的區域經濟。要充分調動廣大農民的積極性,推進投資主體多元化,有效整合山區資源和各類生産要素,建立促進農民增收的長效機制,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山區農民的根本利益。
    堅持可持續發展的原則。根據國務院批復的《北京城市總體規劃(2004年-2020年)》對山區的生態功能定位,把強化山區
 - 3 -  
 

 
 
生態功能放在首要位置,不斷增強綠化意識、生態意識,以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為中心,使山區成為首都的綠色生態屏障和水源涵養地帶。加強山區綜合開發,以治理促保護,以保護促開發,實現山區的可持續發展。
    堅持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原則。堅持經濟建設與社會發展相結合,大力發展山區教育、科技、衛生、文化、社會保障等各項事業,推動山區社會全面進步。
    堅持城鄉統籌的原則。強化城鄉統籌意識,城市發展與山區發展相融合,推進城鄉功能佈局和産業發展一體化;充分發揮城區的科技、人才、資訊等資源優勢,積極引導科技、人才進入山區。積極運用社會化手段,建立公眾參與的機制,組織和動員社會各界支援山區開發建設。
    堅持市場機制與政府手段相結合的原則。樹立和運用市場經濟的理念,增強資訊、競爭、品質和風險意識,吸引各種生産要素投入山區建設。積極穩妥地拓展富民養山的手段和途徑,推進産業發展、基礎設施和生態環境建設。
    二、加快山區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發展山區特色經濟
    (一)立足山區資源優勢,加快山區特色産業發展。要以“221行動計劃”為總攬,結合山區資源優勢和市場需求,著力培育山區特色産業。推進蘋果、板栗、大桃、柿子、梨、葡萄、核桃、仁用杏等8個山區優勢果品産業帶及櫻桃等特色果品基地建設。到2010年,每個優勢果品産業帶建設20個標準化高效示範
 - 4 -  
 

 
 
園,在山區培育100個特色果品專業村,1000個高效示範戶,有機果品栽培面積約6667公頃(10萬畝)。加強技術推廣和科技創新,加快山區幹鮮果品高接換優,提高果品品質和優良品種比重。積極發展籽種、中藥材、小雜糧、冷涼蔬菜、花卉等特色種植業。改進山區落後飼養方式,根據山區環境承載能力,確定養殖業發展規模,重點發展奶牛、柴蛋雞、肉雞、肉牛、肉羊、冷水魚、蜂等具有山區發展優勢的養殖業。到2010年,山區養殖業規模化經營比例達到80%以上,90%以上養殖小區實現産業化,主要畜産品實現標準化生産。加快山區休閒旅遊産業發展,到2010年,規劃建設30條山區休閒旅遊觀光線,沿旅遊觀光線建設100個農業觀光采摘園,培育100個市級民俗旅遊村,發展一批典型民俗戶。
    (二)轉變生産方式,培育環境友好型産業。以生態保護為前提,研究制定山區産業佈局規劃與實施方案,實行支農資金、農業綜合開發資金向山區傾斜的政策,積極培育發展山區特色種植業、綠色養殖業、休閒旅遊業以及農副産品加工業和山區新型服務業等環境友好型産業。到2010年,逐步關閉影響生態環境的小煤窯、小礦山、小採石場等“五小”企業,發展符合環境保護要求的綠色産業,實現産業替代。
    (三)提高農民産業組織化程度。進一步扶持區域性農産品加工龍頭企業發展,密切龍頭企業與農戶的利益聯結機制,增強龍頭企業帶動農戶的能力,形成産加銷一條龍、貿工農一體化的
 - 5 -  
 

 
 
發展格局。圍繞山區主導産業發展,積極培育各類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和行銷組織,打造優質品牌,加大宣傳力度,擴大山區農副産品知名度,提高農戶開拓中高檔消費市場的能力。加大財政資金投入力度,重點扶持各類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和行業協會加強對農民的技術推廣、技術培訓、資訊服務、行銷服務。
    (四)加強山區農村勞動力培訓和就業服務工作。圍繞山區優勢主導産業發展,通過遠端教育培訓等各種有效途徑,加強山區農民生産技術培訓,每年培訓山區農民3萬至5萬人次,提高山區農民生産技能。圍繞就業需求,加強職業技能培訓工作,提高農村富餘勞動力二、三産業就業能力,每年培訓3萬人次以上。加強勞務輸出組織工作,引導農民通過勞務輸出實現跨地區就業。研究制定促進農村勞動力就業的政策措施,促進山區農村勞動力向二、三産業轉移就業。加強山區低收入群體增收工作,做好山區農民收入狀況的監測。繼續推行農戶小額貸款貼息政策,引導有勞動能力的低收入農戶通過發展致富産業實現增收。
    三、加強山區生態環境建設和保護
    (一)造林、營林、管林、護林相結合,發展山區林業。加快宜林荒山荒地造林步伐,到2010年,使山區規劃5.2萬公頃(77.6萬畝)宜林荒山荒地基本實現綠化。逐步完善山區生態林補償機制,加強山區60.8萬公頃(912萬畝)集體所有生態林的撫育和管護。進一步加強國家級、市級風景名勝區和各級自然保護區建設,加強生物物種多樣性保護,到2010年,自然保護區面
 - 6 -  
 

 
 
積達到全市國土面積的10%。
    (二)採取綜合措施,加快山區流域綜合治理。對流域統一規劃,採用綜合措施,科學開發建設,實現生態、經濟、社會三個目標共贏。到2010年,整治50條山區流域,完成水土流失綜合防治面積1000平方公里,開發整理土地35平方公里,中度以上水土流失區基本得到綜合防治。
    (三)加強水源地保護,科學利用水資源。逐步建立山區水源地保護利用利益機制,加大山區水源保護專項投入,嚴格保護和涵養水源,科學調配和利用水資源。加強對現有濕地資源的保護管理,科學規劃,因地制宜建設人工濕地,重點恢復建設一批庫邊、河口自然濕地。在生態敏感區和經濟活動活躍區域,進行山區排污治污工程建設。密雲水庫、懷柔水庫和官廳水庫上游16條河道周邊和水庫一級水源保護區362平方公里內的排污得到有效治理。山區規模養殖場和養殖小區的糞便實施無害化處理,達到環境保護標準後排放或回田肥地。統籌利用雨洪水和地下水,發展節水灌溉面積1.8萬公頃(27萬畝)。到2010年,山區規模農地用水基本實現工程節水。
    (四)加強土地資源保護,實現土地集約利用。採取有效措施,切實保護耕地尤其是基本農田,不斷加大山區土地開發整理工作力度,提高山區農用地的綜合生産能力。山區各項建設要依法用地,實現土地資源的集約利用。
    四、突出重點,加強山區基礎設施建設
 
 - 7 -  
 

 
 
   (一)全面加強山區道路建設。加大郊區高速公路建設力度,加快山區幹線公路的改造,努力構建城區通往山區和山區之間便捷、安全的公路網路,形成幹線公路和縣鄉公路相互連接、相互補充、層次分明的區域公路網路。在實現村村通油路、完善山區公路網的基礎上,重點加強連接山區鄉鎮與中心村公路的建設與改造,提高公路等級標準;重點加強通往風景名勝區公路建設和改造;啟動新的自然村通油路和村內街坊路硬化工程計劃,同時加大山區公路養護投入。
    (二)改善山區農民飲用水條件。重點解決山區人畜用水困難和節水問題。因地制宜建設聯村、集中供水工程,解決採空區、深山區10萬農民飲水困難問題。到2010年,山區農民飲水困難問題基本得到有效解決,實現安全飲水。
    (三)繼續實施廣播電視“村村通”工程。進一步擴大廣播電視覆蓋率,2006年底前完成山區自然村廣播電視信號覆蓋工作,實現“村村通”、“戶戶通”。到2010年,山區村基本接通有線電視。
    (四)加強山區信息化及資訊基礎網路建設。結合“221行動計劃”資訊平臺建設和“燎原行動計劃”,推進山區信息化建設。增加山區農民固定電話裝機數量;加快長途電話、網際網路建設,為山區提供電訊IP電話、長途、網際網路等業務;加快山區電信工程建設,山區旅遊景區、民俗村和中心村等地區實現行動通訊網路覆蓋。
 
 - 8 -  
 

 
 
   五、統一規劃,加快推進山區城鎮化進程
    (一)加快編制山區功能佈局規劃。按照北京城市總體規劃、北京市土地利用規劃和環境保護、生態保護規劃的要求,對山區進行分層次規劃,合理調整山區村鎮佈局和建設規模,明確禁止建設區、限制建設區和建設區。要抓緊制定山區村鎮總體規劃和土地利用規劃,明確山區中心村佈局和規模,抓緊完成中心村建設規劃的編制工作。抓緊山區鄉鎮環境保護規劃編制。各項規劃要從實際出發,根據當地經濟發展水準、區位特點和資源條件,突出重點、注重實效,防止不切實際、盲目攀比。
    (二)加快推進山區城鎮化進程。山區城鎮化的重點是山區中心村建設,各級政府要加大財政投入力度,加強配套設施建設,推進環境整治,完善山區中心村功能;推進現代流通網路建設,積極在鄉鎮、村發展連鎖經營超市、便利店。拓寬就業渠道,增強山區中心村聚集人口的能力。運用市場機制多元化融資,逐步推進山區中心村的舊村改造和新村建設試點。
    (三)穩步推進山區搬遷。落實山區搬遷政策,結合山區強泥石流易發區和採空區農戶搬遷工程,積極引導山區人口向中心村、小城鎮聚居。實行傾斜政策,對搬遷農民在資金補助、子女上學、就業安置等方面給予更多優惠,確保2008年前完成強泥石流易發區、採空區2.8萬人的搬遷任務,確保“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
    六、深化改革,建立和完善山區發展的良好機制
 
 - 9 -  
 

 
 
   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村土地承包法》的要求,全面貫徹落實中央關於做好農戶土地承包經營權延包和流轉工作的一系列政策措施,認真抓好農戶土地承包經營權的確權和流轉工作。進一步健全完善以家庭聯産承包為基礎、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充分調動農戶生産經營的積極性,加大生産投入,提高經營水準。按照依法、自願、有償的原則,規範和引導農戶土地承包經營權的流轉行為,保護農民的合法權益。
    具備條件的山區鄉村,要積極推進農村集體經濟産權制度改革試點工作。積極探索山區農村集體土地、山場等資源性資産的確權工作,對農村集體土地,要以區縣政府為主體,開展核發土地所有權證書試點;對依法取得的農村集體建設用地,開展核發土地使用權證書試點。
    七、加大扶持力度,促進山區全面發展
    (一)增加政府投入。認真落實中央關於每年教育、衛生、文化等事業經費新增部分主要投向農村的要求,在繼續完善山區生態林補償機制的同時,進一步加大政府資金向山區農村的投入力度,用於以中心村為重點的山區基礎設施建設、主導産業發展以及教育、文化、衛生等社會事業發展。在此基礎上,制定相關政策廣泛吸收社會各方面資金支援山區産業發展,建立長期穩定、適合山區産業發展的投資機制,促進山區社會進步。積極探索山區水資源、礦産資源開採利用利益合理分配的機制。
    市各有關部門要研究制定支援山區建設的具體計劃和配套政
 - 10 -  
 

 
 
策,明確年度建設任務,加大資金傾斜力度,加強扶持和服務,每年幫助山區解決一些實際問題。各山區區縣要以中心村為重點,加大對山區建設的投入力度,各項政策要向山區傾斜。
    (二)加大城市優勢資源帶動山區發展的力度。要在制度和機制上積極探索創新,引導首都科技、人才、資金等生産要素進入山區,促進山區生態建設、基礎設施建設、産業發展、舊村改造等富民養山事業。鼓勵和引導城市企事業單位、科研院所聯繫實際,深入山區、支援山區。
    八、全面推進山區社會進步
    (一)堅持經濟社會協調發展,把優先發展教育作為基礎性、戰略性任務來抓。基礎教育是關鍵,要進一步調整山區學校佈局,改善辦學條件,提高教學品質。到2010年,山區適齡兒童入學率達到99%以上,高中(包括職高、技校等)階段教育普及率達到90%以上。教育部門要研究制定有關政策,把選派城鎮優秀教師到山區支教作為一項制度,引導城市優質教育資源向山區流動。全面提高山區學校教學品質,努力實現80%以上的山區初、高中畢業生都能夠享受中、高等普通學歷教育或者職業技術教育的機會。
    (二)大力發展山區衛生服務事業。繼續推進城市衛生支援農村衛生工作,在衛生資源調整、人才培養等方面對山區實行政策傾斜;加強山區鄉鎮衛生院、村衛生室標準化建設;加快山區鄉村醫生的職業化培養和崗位技能培訓,提高鄉村醫生的能力和
 - 11 -  
 

 
 
水準。到2010年,實現山區農民小病就近看,大病早發現、早治療。加強山區藥店的建設和管理,建成方便農民的藥店網路,為農民提供平價、保質的藥品。
    (三)加強山區文化建設,構建以山區鄉鎮文體服務中心為紐帶、村級文化大院為基礎的文化網路。到2010年,山區鄉鎮文體服務中心全部達標,山區中心村全部建有文體室。調動農民的積極性,培養高素質的山區群眾文化隊伍;繼續開展文化下鄉活動,豐富山區群眾的業餘文化生活。
    (四)加強山區農村社會保障制度建設。逐步完善以農村養老、新型農村合作醫療、最低生活保障為主要內容的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健全完善山區農村救助制度,認真落實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實現應保盡保,加快建立以基本生活保障為基礎,專項救助相配套,應急救助、社會互助為補充的綜合性、多層次的社會救助體系。到2010年,基本建立起制度完善、管理規範、運作順暢的農村社會救助體系。加強山區鄉鎮養老院所建設,加快推進社會養老。同時,具備條件的地區可逐步完善農村養老保險制度。
    (五)全面推進山區環境整治和環境建設。實施“建設宜居城鎮、打造特色鄉村、發展生態環境”戰略。健全鄉鎮環境管理體制,鄉鎮政府所在地環境實現“四無一有”,即無違法建設、無佔路市場、無黃土裸露、無衛生死角,有長效管理機制,實現鄉鎮優質環境的長期保持。山區村環境建設實施“五化工程”,
 - 12 -  
 

 
 
在堅持綠化、美化、硬化、凈化“四化”的標準上,增加“亮化”,方便群眾夜間出行。2010年,85%的山區村達到“四化”以上標準,其中80%的村達到“五化”標準,創建一批環境優美鄉鎮和生態文明村。加快農村廁所的改造與建設,其中從事民俗旅遊和對外接待的村改廁率達到100%。山區部分人口集中地區要根據地區特點和實際情況,建設相對集中的小型垃圾處理設施,做好垃圾管理規劃,解決垃圾收運設施的建設。到2010年,完成50%山區的垃圾密閉化管理任務。
    九、加強領導,不斷開創山區建設新局面
    (一)進一步提高對山區建設的認識。各區縣政府和市各部門、各單位主要領導要切實提高認識,堅持把山區建設作為一項主要任務列入重要議事日程,進一步加強對山區工作的領導。要發揚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精神,認真落實山區建設的各項政策措施,努力開創山區建設工作的新局面。
    (二)加強山區基層幹部隊伍建設。各山區區縣要加強鄉鎮領導班子建設,研究制定吸引人才進入山區的優惠政策,提高山區基層幹部隊伍整體素質。要擴大用人、選人視野,採取多種形式,把群眾信任和擁護的農村優秀人才選進基層班子。堅持推進“兩個創新”,加強“三級聯創”工作,增強山區農村基層領導班子的凝聚力、戰鬥力、帶動力。建立健全科學的幹部考核體系,把山區生態建設、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作為山區區縣與鄉鎮領導幹部綜合考核的內容。建立智力支山制度,山區各區縣要制
 - 13 -  
 

 
 
定政策,選派優秀年輕幹部到山區鄉村任職,個人職級變動與工作績效掛鉤。
    (三)加強山區鄉鎮服務能力建設。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精神,圍繞全面加強執政能力建設,切實提高山區鄉鎮在生態建設、産業發展、農民增收、村鎮建設等方面的組織和服務能力。進一步明確山區鄉鎮職能定位,圍繞山區建設與發展的中心任務,立足於區域經濟發展的主導方向,轉變鄉鎮職能,改善工作條件,保障工作經費,提高服務水準,促進山區建設各項事業的發展。
    山區建設是一項長期的任務,做好山區工作意義重大,任重道遠。全市各級領導幹部一定要始終高度重視山區工作,樹立科學發展觀和正確政績觀,把山區建設放在更加突出位置,堅定信心,開拓進取,紮實工作,努力開創山區工作的新局面。

 - 14 -  (全文結束)
 
 



 
分享:

您訪問的連結即將離開“首都之窗”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