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務公開 > 政策公開 > 政府文件 > 1986-2014政府文件 > 市政府辦公廳文件
  1. [發文字號] 京政辦發〔1998〕45號
  2. [發佈日期] 1998-09-24
  3. [有效性]

北京市人民政府辦公廳 印發市經委關於北京市國有工業企業 三年改革調整方案的通知

 

 

京政辦發[1998]45號










北京市人民政府辦公廳
印發市經委關於北京市國有工業企業
三年改革調整方案的通知








各區、縣人民政府,市政府各委、辦、局,各市屬機構:
    市經委制訂的《北京市國有工業企業三年改革調整方案》已經第14次市長辦公會議原則同意,現印發給你們,請認真貫徹執行。


                           一九九八年九月二十四日




 - 1 -  


 

 
 
北京市國有工業企業三年改革再簽方案
(市經委 一九九八年八月二十六日)

    根據市委、市政府的部署和要求,為實現黨的十五大確定的國有企業改革與脫困目標,指導國有企業以嶄新的面貌跨入21世紀,促進本市工業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特製訂《北京市國有工業企業三年改革調整方案》。
    一、全市國有工業企業基本情況。
    (一)主要指標情況。
    到1997年底,全市共有獨立核算工業企業17739戶,其中國有工業企業3381戶,國有大中型工業企業374戶。
    1997年度,全市獨立核算國有工業企業共完成工業總産值(1990年不變價)738.92億元,工業增加值(現價)296.89億元,實現産品銷售收入957億元,利稅87.82億元,利潤22.96億元;虧損企業675戶,虧損面29.44%,虧損額15.75億元;資産總額2212.78億元,負債總額129.95億元,負債率58.66%;職工人數890408人,勞動生産率為33342元/人。
    1997年度,全市374戶國有大中型工業企業共完成工業總産值(1990年不變價)493.08億元,佔全部獨立核算國有工業企業工業總産值的66.73%;工業增加值(現價)186.65億元,佔62.87%;實現産品銷售收入741.56億元,佔77.45%;實現利稅
70.34億元,佔80.1%;利潤12.99億元,佔56.58%;虧損100
 - 2 -  
 

 
 
戶,虧損面26.74%,虧損額9.21億元;資産總額1891.13億元,佔85.46%,負債總額1097.86億元,負債率58.05%;職工人數716653入,佔80.09%;勞動生産率26045元/人。
    (二)北京工業的現有優勢。
    北京工業在全市國民經濟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1997年,工業增加值佔全市國內生産總值的33%,並提供了40%的就業崗位,是推動全市改革、發展和維護社會穩定的重要力量。至1997年底,全市工業企業資産總額3408.3億元,其中國有企業和國有大中型企業的資産總額分別佔66.7%和55.5%,物質基礎較為雄厚。與此同時,擁有一批知名企業和優勢産品。如首鋼總公司、燕山石油化工公司等在全國佔有重要位置的大型企業集團,北京松下彩色顯像管有限公司、北京國際交換系統有限公司、聯想集團公司、北大方正集團公司、清華紫光(集團)總公司等高新技術企業,北人集團公司、中國北京同仁堂集團公司、燕京啤酒集團公司、星海樂器有限責任公司等在同行業領先的企業。全市産品銷售收入 5000萬元以上、技術水準及市場佔有率在同類産品中均居全國前三名的拳頭産品達70余種。
    (三)北京工業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是工業結構呈現“小、散、重”特徵。現有企業集團普遍規模偏小,基本上未打破行業及地區界限;全市工業總産值中,重輕工業産值比重為68.6:31.4,其中石化、冶金、重型機械等所佔比重過大。二是産品結構不合理。一般加工製造業産品比重
 - 3 -  
 

 
 
過大,高附加值、高技術含量的産品較少;高新技術産品發展不均衡,一半以上屬於電子資訊類産品;由於競爭力相對不足,一批原有的輕工類産品優勢已經或正在喪失。三是工業管理體制不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要求。主要表現為條塊分割,多頭管理,政企不分,機制不活,缺乏統一的長遠發展規劃和發展戰略,資産難以有效流動和重組配置。四是整體競爭實力不足,成本偏高、效益較低的狀況有待改善。1997年,北京工業的資金利稅率為4.77%,成本費用利潤率為1.46%,流動資産週轉次數為1.25次,均低於上海、天津。五是工業技術改造投入偏低,發展後勁不足。近年來全市地方工業技術改造投資額逐年下降,由1994年的60.97億元,下降為1997年的37.90億元。地方工業技術改造投資額佔當年全市固定資産投資額的比重由12%下降到3.94%。
    (四)市屬工業系統國有大中型工業企業分類。
    工業系統國有大中型企業在全市國有大中型企業中佔有較大比重,同時又是困難更為突出的部分,是國有企業改革與調整的重點。1997年底,工業系統共有國有大中型工業企業231戶。按照企業盈利能力、主導産品、市場情況、資産狀況、經營管理情況等可分為四類:第一類企業為符合首都經濟的要求,盈利水準較高,産品具有競爭力,市場佔有率較高,企業管理基礎較好。此類企業有17戶,佔工業系統國有大中型企業的74%,資産總計652.7億元,佔58.65%,銷售收入296.09億元,佔67.08%,
 - 4 -  
 

 
 
利潤總額6.43億元,資産負債率為58.84%。第二類企業為産品有市場、有效益,有較好的發展前景,通過改革、改組、改造和加強管理,可進入良性迴圈。此類企業39戶,佔工業系統國有大中型企業的16.8%,資産總計115.6億元,佔10.39%,銷售收入42.3億元,佔9.58%,利潤總額為0.9億元,資産負債率為66.51%。第三類企業為産品有一定市場,但歷史包袱較重,結構性矛盾突出,是全市工業結構調整的重點。此類企業135戶,佔工業系統國有大中型企業的58.4%,資産總計246.7億元,佔 22.17%,銷售收入 84.9億元,佔19.23%,利潤總額為-1.5億元,資産負債率為71.79%。第四類企業為虧損嚴重,負債較高,無盈利産品。共40戶,佔工業系統國有大中型企業的17.3%,資産總額97.8億元,佔8.79%,銷售收入17.97億元,佔4.07%,利潤總額為-4.59億元;資産負債率為88.24%。
    二、指導思想和目標
    全市國有工業企業三年改革調整的指導思想是: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全面貫徹黨的十五大精神,從發展首都經濟的需要出發,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和“抓大放小”的方針,實行企業改革、改組、改造與加強管理的緊密結合;加快用高新技術改造工業企業的步伐,促進産業升級換代;以結構調整為重點,加大産權制度改革的力度,推進兼併破産和減人增效再就業工作,實行國有工業的戰略性改組。
    改革調整的目標:用三年左右的時間使大多數國有大中型虧
 - 5 -  
 

 
 
損企業擺脫困境,並基本淘汰長期性虧損企業;大多數國有大中型骨幹企業初步建立起現代企業制度。到2000年,改革調整基本實現下列目標:
    全市現有國有大中型虧損企業75%以上經營狀況明顯好轉,虧損面由目前的26.7%下降到20%以下,並基本淘汰長期虧損企業。
    全市70%以上的國有大中型骨幹企業初步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其中大多數實現投資主體多元化,形成適應市場經濟的企業經營機制。
    全市工業增加值從1997年的588億元增加到716億元,按可比口徑計算,年平均增長速度達到7.5%。進一步優化工業結構,高新技術産品産值佔全市工業總産值的比重達到25─30%;冶金、石化、汽車、機械等基礎行業的産值佔全市工業總産值的比重保持在50%左右;都市型工業産值佔全市工業總産值的比重達到15%以上。
    組建和發展壯大一批具有競爭力的大企業、大集團。形成8個銷售收入150億元以上的大企業、大集團,培植40個左右“精、優、特”的企業或企業集團。
    實現減員增效和勞動力結構調整。全市地方工業企業現有92萬名職工中分流30萬人,其中三分之二將通過下崗培訓實現社會再就業,並使60%的下崗職工當年得到妥善安置。
    貫徹可持續發展戰略。工業萬元産值綜合能耗降到1.5噸標
 - 6 -  
 

 
 
煤(1997年為1.67噸標煤),水耗降至54噸(1997年為6O噸),水的復用率達到90%以上(1997年為88%);工業污染物的排放達到國家標準。
    三、任務和措施
    三年改革調整的主要任務是大力進行工業結構、所有制結構、工業佈局的調整,同時積極進行工業管理體制的改革與調整,加強企業領導班子建設與調整,進一步強化企業管理,提高市場競爭能力。
    (一)在工業結構調整方面,要按照“一批一批”、“一片一片”、“一塊一塊”的工作思路和部署,大力推進産業結構、産品結構、企業組織結構和勞動力結構的調整,實現工業結構的優化和産業升級。
    1.建立適合首都特點的行業及産品結構新格局。進一步打破“大而全、小而全”的舊格局,根據國家産業政策,遵循“有所為、有所不為”的原則,發揮比較優勢,集中有限的資源,充分發揮首都的科技、資訊、人才等優勢,發展適合首都特點的工業。要加快高新技術産業化,大力發展電子資訊、生物工程和新醫藥、光機電一體化、新材料、環境保護技術與裝備等高科技産業。要促進現有工業的改造和優化,充分發揮工業孕育和發展高新技術的基地作用,現有工業通過技術改造和技術創新,全面提高技術裝備等級,實現産品的更新換代,提高工業産品競爭力。冶金行業要在總量控制的前提下著重向多品種、深加工發
 - 7 -  
 

 
 
展,並大力發展非鋼産業。石化行業要在達到合理規模的同時重點向精細化工方向發展。要充分發揮各區縣的地域和資源優勢,積極發展服裝及裝飾材料、食品、飲料、印刷、傢具、工藝美術等都市型工業。要有計劃地限制、淘汰部分行業及産品。限制和淘汰的原則:一是高能耗、高物耗,北京無資源優勢;二是嚴重污染環境;三是附加值低、勞動力成本較高,尤其是長期虧損的産品;四是工藝裝備落後,缺乏技術優勢;五是産品沒有市場。根據這些原則,對現有工業中的棉紡、制漿及一般造紙、非精細型化工、一般橡膠製品、低檔建築和運輸機械、普通機械等行業及産品進行限制,對製革、小化纖、小水泥、小化肥、有色金屬冶煉(含部分加工)等行業及産品逐步淘汰。
    具體的措施是:推動企業作為技術創新主體,加大技術進步的力度。根據經濟形勢和市場需求的變化,修訂“九五”技術改造規劃,制訂鼓勵發展的産業和産品目錄,以及促進企業形成自主知識産權的政策。在工業技術改造、基本建設和利用外資項目中,一是抓好一批高新技術産業化的項目;二是抓好一批瞄準國內外先進水準,以品質、品種、效益為核心,改進工藝,節能降耗,治理污染,用高新技術改造現有工業的項目;三是抓好一批發揮區域和資源優勢、壯大“精、優、特”産品規模的項目。要多渠道籌集發展資金,加大工業技術進步的投入,如企業上市融資,力爭每年15-20億元;通過對企業現有工業用地的出讓、轉讓和開發籌集資金,三年約50億元;政府投入及政策返還,每年
 - 8 -  
 

 
 
6-7億元;利用外資;企業通過折舊、留利、盤活存量自籌;銀行貸款支援等。“九五”後三年全市工業技術進步投入總額不低於300億元。企業要成為投資主體,加大對技術開發的投入。全市國有大中型骨幹企業技術開發費佔銷售收入的比重,1998年要達到1%左右,1999年達到1.5%,2000年達到2%以上。要依託首都科技優勢,全面深入推進産學研聯合。國有大中型骨幹企業到2000年以前都要選擇1─2家高校院所建立長期穩定的合作夥伴關係,鼓勵院所專業技術人員到企業兼職任職。鼓勵和支援高科技企業採取技術入股、管理入股、市場行銷網路入股、産學研聯合等多種形式,與國有大中型企業進行聯姻。成立北京清華工業開發研究院等若干個産學研聯合開發機構。建立和完善推進産學研聯合的服務體系。要加強企業技術中心的建設,逐步形成企業技術創新機制。國有大中型骨幹企業都要建立健全企業技術開發機構,有條件的企業(集團)要建立技術中心。到2000年,重點大型企業集團要形成有自主知識産權的技術和産品。要加快技術結構調整,促進北京工業技術的更新換代。要把工業技術的更新換代作為發展高新技術産業,改造傳統工業的重要環節來推進。針對工業技術及裝備上的薄弱環節和差距,加快新技術、新工藝的推廣應用,主要技術經濟指標要達到國內先進水準。對污染重、能耗高、效益低的落後技術,逐步予以淘汰。進一步優化利用外資的結構,積極發展與跨國公司的合資、合作,提高利用外資的品質和效益。針對北京工業發展的技術空白與薄弱環節,大
 - 9 -  
 

 
 
力引進高新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推動産業升級。著重抓好1000萬美元以上的重點合資項目。同時要採取切實有效的政策措施,促進現有外商投資企業健康發展。
    2.堅持扶優限劣,實現國有資産的戰略性重組。在扶優方面,要大力培育和發展壯大市政府已確定的“扶優一批”企業和企業集團。一是低成本擴張。優先支援優勢企業和企業集團通過上市融資、兼併收購等方式,實現資本的擴張和增值。二是強化集團功能。要通過對部分重點大企業。大集團實行國有資産的授權經營,鼓勵科研單位、研究所進入企業集團,落實企業的各項經營自主權等措施,促進集團發展,增強市場競爭力。三是推進“四跨”重組。打破部門分割、地區分割及所有制的界限,在更大的範圍內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支援首鋼、燕化、聯想等特大型企業集團進一步向海外擴張,發展跨國經營;要打破條塊分割,支援國內外名優企業充分利用北京的資源和存量發展壯大,鼓勵優勢企業對困難企業的兼併和破産收購;積極推進國有企業與非公有制企業的嫁接,市屬企業與區縣企業、地方企業與中央在京企業的聯合,開發區與老工業基地的結合,實現優勢互補。在限劣方面,要加大兼併破産工作的力度,淘汰一批劣勢企業。充分運用國家有關沖銷銀行呆壞帳準備金的政策,力爭每年不低於10億元的核銷呆壞帳規模,對嚴重資不抵債或連續三年以上虧損、扭虧無望的企業,採取兼併破産的辦法予以淘汰。
    3.大力推進減員增效,實施再就業工程。要緊密結合國有
 - 10 -  
 

 
 
企業的結構調整,推進減員增效與再就業工程,力爭用三至五年的時間,基本完成全市國有企業下崗職工的分流安置工作。要按照企業提高勞動生産率、保持市場競爭力的目標,定崗定員,轉換機制,切實將富餘人員從崗位上減下來。全市地方工業現有職工92萬人,計劃三年內分流30萬人。其中由企業進行分流安置的人員為10萬人,下崗人員為20萬人。到2000年全市工業每人平均勞動生産率達到6萬元,每人平均銷售收入從目前的8萬元提高到15萬元,國有大中型骨幹企業達到20萬元以上。各企業要根據此目標制訂並實施減員增效的三年規劃。要建立和完善再就業服務中心,加強對下崗人員的管理。充分調動社會各方面的力量,進行有針對性的轉崗、轉業培訓人998年力爭使下崗人員培訓率達到90%以上。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拓寬分流安置和再就業渠道。要鼓勵企業挖掘內部潛力,興辦勞動就業服務企業,發展第三産業;鼓勵非公有制經濟和勞動密集型中小企業的發展;鼓勵社會用人單位主動吸收安置下崗職工。多形式、多渠道地推進分流下崗職工的再就業。
    (二)在所有制結構調整方面,要在保持北京工業中公有制經濟的主體地位和國有經濟主導作用的前提下,積極調整國有經濟佈局,力爭到2000年,使多元投資主體企業的資本金佔全部工業企業資本金的比重,由現在的47%提高到60%以上。
    對國有大中型骨幹企業逐步實行規範的公司制改造。到2000年國有大中型骨幹企業中要有70%以上改製成有限責任公司或
 - 11 -  
 

 
 
股份有限公司。
    對國有小型企業及部分中型企業,要以産權制度改革為重點,採取整體出售、産權轉讓、下放管理、職工持股、股份合作、要素折股、承包租賃等多種形式放開放活。小企業原則上均下放到區縣管理。
    (三)在工業佈局的調整方面,要按照《北京城市總體規劃》的要求,為實現北京工業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的統一,到2000年,城區工業生産佔地比重要降低到10%以下,基本解決三環路以內工業企業的污染擾民問題,同時重點行業均要形成若干個相對集中的産業基地。
    工業佈局的調整要與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相結合,加快污染擾民企業治理與搬遷工作的步伐。列入市環保局“九五”期間工業污染擾民治理計劃的102個工業項目,到2000年要完成搬遷30項以上。治理項目要全部達標,使全市工業污染物排放的總量和標準均達到國家要求。
    工業佈局的調整要與産業結構、行業結構及産品結構的調整相結合。對城區工業佔地的調整,要按照搬一批、轉一批、留一批的方針進行。要有計劃地搬遷一批不適合在城區發展的企業,並以存量調整為契機,統一規劃,連片開發,集中資金,調整産品結構,培育新興産業。要充分利用三環路以內的有利地段,進行産業置換,發展一批有市場需求、效益高的第三産業項目,同時保留和發展一批能耗低、污染少、方便人民生活的都市型工
 - 12 -  
 

 
 
業。
    工業佈局的調整要與“兩城一街”(建材城、電子城、紡織一條街)的建設相結合,進一步落實實施方案。充分利用試驗區和開發區的技術優勢和政策優勢,積極促進與區外企業的結合互補,城內搬遷企業原則上不再新徵土地建設,鼓勵充分利用工業現有閒置場地、廠房及各開發區的發展空間;根據各市級、區縣級開發區的區位條件、資源特點和産業基礎,在全市統一規劃指導下,逐步形成一批具有鮮明行業特色的工業小區。
    (四)工業管理體制的改革與調整,要有利於促進市場機制的建立,有利於政企分開,有利於全市工業的統一規劃和協調發展。
    1.加強政府對全市工業的管理。全市年銷售收入500萬元以上的工業企業,不論隸屬關係和所有制類型,統一歸口市經委管理。要改變政府對企業的管理方式,通過制訂工業發展規劃和工業佈局規劃,加強産業政策和宏觀經濟政策的研究,加大工業立法力度,提供資訊服務,規範市場行為等,強化政府對全市工業的調控和政策導向,為企業發展創造良好、平等的社會條件。
    2.理順現有工業系統管理體制。按照政企分開的原則,對現有工業國有資産授權經營公司進行調整重組,擬分三類進行:第一類,對內部企業關聯度大,核心企業經營實力強的行業,要向大企業集團發展,建立母子公司的體制,並加快實現集團核心層投資主體多元化,形成規範的法人治理結構。第二類,組建若
 - 13 -  
 

 
 
幹個行業管理機構,納入政府主管部門,不再直接管理企業,重點轉向規劃和指導行業發展。第三類,通過調整、合併組建若干個資産經營公司,對授權範圍內的國有資産承擔保值增值責任。這類公司與下屬企業要按照《公司法》和現代企業制度的要求,以資産為紐帶,合理界定母子公司的責權利關係,取消行政隸屬關係。
    3.充分發揮行業協會等社會中介組織的作用。對原計劃經濟體制下形成的各類行業協會等中介組織,要按照市場經濟的要求進行整頓調整。發揮行業協會在行業規劃、制定行規、企業自律、引導市場等方面的積極作用,成為政府與企業之間的紐帶。要建立和完善産權交易、技術轉讓、人才交流等中介服務機構,使之成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框架結構的重要組成部分。
   (五)企業領導班子建設與調整。深入探索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建立現代企業制度要求的企業經營者隊伍管理制度。       
    在管理體制上,根據政企分開的原則,對現有企業負責人實行分類管理,不再對企業經營者套用黨政機關幹部的行政級別。要按照現代企業制度的要求,完善企業決策、執行、監督系統。並按照相應的程式産生相應的組織機構及其負責人。
    在領導班子建設上,要逐步建立三個機制:一是引入競爭機制,擇優選拔企業經營者。二是建立激勵機制,合理確定經營者的收入水準。三是強化約束機制,採取有效措施加強對國有資産
 - 14 -  
 

 
 
的監督。包括實行資産經營責任制;實行企業年度審計和企業法人代表任期審計和離任審計制度;建立産權代表報告制度;建立稽察特派員制度,向重點國有大中型企業派出稽察特派員。
    (六)強化企業管理,提高市場競爭能力。要全面貫徹《“九五”企業管理綱要》,深入推廣邯鋼面向市場、加強管理的經驗,逐步建立符合現代企業制度和適應兩個根本性轉變要求的高效率的科學管理體系。
    建立以市場為導向的經營決策系統。加強市場研究與預測,搞好産品的市場定位,制定切實可行的行銷策略。加強企業行銷隊伍建設,建立和完善行銷網路,搞好售後服務。
    以降低成本為核心,加強成本核算和成本控制。全市重點工業産品成本1999年要恢復到1994至1997年的平均水準,其中一部分要達到國內先進水準。加強和改善企業財務管理,提高資金的運營效率,力爭三年內國有大中型骨幹企業資金利稅率達到同行業先進水準。
    要堅持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階級,充分調動職工參與企業民主管理的積極性,注意發揮職代會的作用,企業重大改革調整方案要採取多種形式聽取職工意見,抓好職工的教育培訓工作,注重科技人才的培養、使用和智力的引進。
    四、進一步完善企業發展的外部環境
    (一)建立健全社會保障體系。
    要進一步深化養老、失業和醫療保險制度改革。制定並執行
 - 15 -  
 

 
 
養老保險基金“收支兩條線”的管理辦法,實現由差額繳撥轉為全額繳撥,並推進企業退休人員社會化管理的進程。要進一步完善失業保險制度,提高失業保險基金的支付能力。在完善現有大病醫療保險支付辦法的基礎上,逐步建立社會統籌和個人帳戶相結合的社會醫療保險制度。進一步擴大社會保險覆蓋面,為勞動力資源的合理配置和正常流動創造條件。
    要建立下崗職工基本生活保障制度。通過再就業服務中心的保障功能,使下崗職工獲得基本生活保障;兩年期滿仍未再就業的,與企業解除勞動關係,轉入社會失業股規定享受失業救濟制度;救濟期滿未實現就業的,按照規定申請領取城鎮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
    (二)完善若干配套政策。
    1.切實減輕企業負擔。堅決貫徹黨中央、國務院關於治理“三亂”,減輕企業負擔的重大決策,取消不合理的收費、罰款、集資、基金和攤派。進一步完善有關政策,繼續推進企業與自辦普通學校及醫院、生活後勤機構的剝離,減輕企業的社會負擔。
    2.將盤活土地資源的收入用於工業結構調整。修改完善《北京市實施污染擾民企業搬遷辦法》,在完善已有政策的基礎上,進一步鼓勵企業按照工業佈局調整的總體要求,整體規劃,成片開發,盤活土地存量,籌集發展資金,集中用於工業産品結構和行業結構的調整。
 
 - 16 -  
 

 
 
   3.支援企業大力開拓國內外市場。組織和支援企業在境內外開展大型促銷展銷和經貿洽談活動,提高北京産品的市場佔有率。定期發佈市場資訊和投資需求,為企業開拓市場提供服務。完善政府採購政策,利用財政杠桿有效調控市場。尤其是在政府投資的重大項目上要強化政府採購的導向功能,在同質同價平等競爭的基礎上,提高採購地方産品的比例。三年內要使生産資料和生活資料兩大類工業産品在北京市場的佔有率分別在現有的基礎上提高5個百分點。

 - 17 -  (全文結束)
 
 



 
分享:

您訪問的連結即將離開“首都之窗”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