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務公開 > 政策公開 > 政府文件 > 1986-2014政府文件 > 市政府辦公廳文件
  1. [發文字號] 京政辦發〔1986〕74號
  2. [發佈日期] 1986-06-30
  3. [有效性]

北京市人民政府辦公廳轉發《國務院辦公廳轉發國務院貧困地區經濟開發領導小組第一次全體會議紀要的通知》的通知

  京政辦發[1986]74號


各區、縣人民政府,市政府各委、辦、局,各總公司:

  現將《國務院辦公廳轉發國務院貧困地區經濟開發領導小組第一次全體會議紀要的通知》轉發給你們,請認真貫徹執行。

  為了儘快改變我市貧困地區的面貌,市政府於今年四月召開了開發建設貧困山區工作會議。會議決定集中力量對山區三十七個貧困鄉進行重點幫助;並在加強領導、放寬政策、增加投資等方面做了明確規定。郊區各區、縣人民政府要結合貫徹國務院貧困地區經濟開發領導小組第一次會議紀要精神,認真檢查一次落實扶持貧困鄉工作的情況,逐鄉制訂出切實可行的改變面貌的規劃,於七月底以前報送市政府農林辦公室。

  一九八六年六月二十日國務院辦公廳轉發國務院貧困地區經濟開發領導小組第一次全體會議紀要的通知國辦發〔1986〕45號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國務院各部委、各直屬機構:

  國務院貧困地區經濟開發領導小組第一次全體會議紀要,已經國務院批准,現轉發給你們。

  紀要提出的爭取在“七五”期間解決大多數貧困地區人民的溫飽問題是一件大事,需要集中力量,上下共同努力,切實把這件事辦好。紀要中對貧困地區經濟開發方面提出的意見,請認真研究執行。

  國務院辦公廳        

  一九八六年六月十日    

   

國務院貧困地區經濟開發領導小組第一次全體會議紀要

  國務院貧困地區經濟開發領導小組於一九八六年五月十四日,在田紀雲副總理主持下,召開了第一次全體會議。會議分析了我國貧困地區的現狀,聯繫建國三十多年來的經驗和教訓,着重討論了貧困地區經濟開發的基本目標和任務,並部署了工作。

  

  會議認為,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國農村發生了極為深刻的變化,經濟迅速發展,農民生活明顯改善。但是,必須清醒地看到,各地經濟發展很不平衡。目前,全國仍有一部分地區,主要是一些少數民族地區和為中國革命作出過巨大貢獻的老革命根據地,以及邊遠山區和水庫移民區,生産條件很差,社會生産力發展緩慢,經濟文化落後,部分農民的溫飽問題尚未完全解決。據有關部門調查統計,全國農村每人平均年純收入在二百元以下的約有一億零二百萬人,佔農村總人口的百分之十二點二,其中一百五十元以下的三千六百四十三萬人,佔百分之四點三六。這是一個不容忽視的重大經濟問題和社會問題。

  黨中央和國務院對此十分關懷和重視。一九八四年,中共中央、國務院發佈了《關於幫助貧困地區儘快改變面貌的通知》。今年四月,全國人大六屆四次會議又將扶持老、少、邊、窮地區儘快擺脫經濟文化落後狀況,作為一項重要內容,列入國民經濟“七五”發展計劃。中央和國務院領導同志還多次深入貧困地區調查研究,提出了明確的思想和重要的指導原則。所有這些,對於加速貧困地區的經濟開發,改變貧困地區的落後面貌,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應該認識到,在我們這樣一個十億人口的國家裏,解決歷史上遺留的部分農民溫飽問題,進而使他們脫貧致富,不僅具有重要的經濟意義,而且具有廣泛的政治意義和社會意義。

  因此,各級黨政領導部門必須下大的決心,爭取在“七五”期間解決大多數貧困地區人民的溫飽問題;並在這個基礎上,使貧困地區初步形成依靠自身力量發展商品經濟的能力,逐步擺脫貧困,走向富裕。當然,從根本上改變貧困地區面貌,是一個與整個國家的經濟、政治、文化、歷史等重要社會因素密切相關的經濟開發過程,是一個宏大而艱巨的戰略任務,需要付出長期的努力。但是,只要我們集中力量,切實採取有效措施,儘快解決這些地區群眾的溫飽問題,併為長期開發建設創造有利的條件,是完全可能的。

  

  三十多年來,為了扶持貧困地區改變面貌,中央和各級黨委、政府做出了艱苦努力,制定了許多優惠政策,也拿出了不少資金、物資,發揮了一定作用。但現在看,不少貧困地區經濟發展仍比較緩慢,面貌變化不大,效果不理想。要認真總結經驗教訓,從改革入手,從發展着眼,徹底改變過去那種單純救濟的扶貧辦法,改變不適宜貧困地區發展的生産方針,實行新的經濟開發方式:充分調動貧困地區廣大幹部、群眾的積極性,發揚自力更生精神,克服小農經濟思想,在國家必要的扶持下,利用地上地下豐富的自然資源,進行開發性的生産建設,發展商品經濟,啟動貧困地區內部的經濟活力,走依靠自己脫貧致富的道路。

  (一)改變一般化的領導方式,實行特殊的政策和措施,集中力量,重點解決集中連片的最貧困地區的問題。多年來,平均分散使用力量,一般化的領導方式,是貧困地區發展緩慢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在當前對貧困地區的經濟開發中,可以考慮實行統一規劃、分級負責、分類指導的辦法。對於每人平均年純收入一百五十元以下的連片貧困區,由省、自治區、直轄市負責,適當集中人力、財力、物力,採取有針對性的特殊政策和措施,一片一片、一批一批地改變面貌;對於零星插花的貧困鄉、貧困村、貧困戶,由所在縣負責,加強領導,採取重點扶持、互助互濟等相應的措施。在工作方法上,要點面結合、以點帶面,務求實效,不搞形式。

  (二)堅持因地制宜的原則,實事求是地確定貧困地區經濟發展方針,揚長避短,發揮優勢,增強自我發展能力。近幾年,全國農村調整産業結構,發展商品經濟,成效顯著。但由於貧困地區資訊閉塞,工作進展不快,不少地方單一畸形的産業結構和自給自足的傳統生産方式尚未發生根本性變化。因此,在貧困地區的經濟發展中,要特別強調,從實際出發,解放思想,大力發展商品經濟,勇於開拓致富道路。當前,要本着適合發展什麼就發展什麼,發展什麼有市場就發展什麼的原則,充分利用自然資源,積極發展多种經營,建立多樣化的發展型農村産業結構。有草山、草坡的地方,可以發展畜牧業;礦産資源豐富的地方,可以發展採礦、建材業;有水利資源的地方,可以發展小水電、水産、水運業;還可以利用特殊地理、氣候條件,發展有競爭力的瓜果、藥材及各種土特産品,等等。總之,不同地區要各有韆鞦,要各找各的突破口,各走各的脫貧致富路,不搞一刀切,不照搬別人的模式。要注意把長遠目標同近期發展結合起來,以短養長,以近求遠。起步階段,要着重發展那些投資少、見效快、家家戶戶都能幹,都得利,有助於儘快解決群眾溫飽問題的産業。各有關部門和單位,要努力為農戶生産提供以良種、化肥、農藥等生産資料,增産技術,産品收購、加工、運銷為主要內容的産前産後服務,建立和發展必要的基礎設施和服務組織,聯繫千家萬戶,發展商品生産。

  要廣開思路,改變貧困地區長期形成的“死守一方、死守一業”的陳舊觀念和生活方式。根據有些地方的經驗,在缺乏基本生産、生活條件的個別地方,可以適當採取移民方式,將群眾轉移到條件較好的地區,搞農業,辦工業,發展第三産業。同時大力組織各種形式的勞務輸出,有效地利用貧困地區的剩餘勞動力,為農民創造和開闢多方面發展的就業機會和生産門路。

  (三)加強智力開發,提高貧困地區勞動者的素質。貧困地區開發的核心是人的智力開發。為了迅速改變有些貧困地區一方面資源豐富,一方面又致富無門的狀況,必須把引進智力、培養人才放在第一位。有了人才,就有了知識,就有了技術,就有了力量,就能把資源轉化為財富。要採取多種形式,派出去,請進來,引進人才,培訓人才。當前要把對農民的成人教育放在貧困地區教育改革的首位,面向經濟開發的實際,以在鄉的初、高中畢業生、復員軍人和各類能人為重點,本着幹什麼學什麼、職業教育與技術推廣相結合的原則,動員各方面力量,大力開展各類實用性專業技術培訓;興辦各種職業學校和短訓班,長短結合,以短為主,培養更多的能工巧匠;努力使農民開拓視野,更新觀念,提高技能,掌握依靠自己擺脫貧窮、走向富裕的真本領。這是培植貧困地區經濟活力的關鍵。

  同時,要注意改變貧困地區的衛生環境和醫療條件,加強對各種地方病、傳染病的防治。搞好計劃生育工作,實行優生優育。

  (四)積極發展農産品加工業,興辦鄉鎮企業。貧困地區資源豐富,但交通不便,運輸困難,所以興辦鄉鎮企業,把初級産品加工成最終産品或半成品,可以大大增加産值,減少運量,有利於流通,而且有利於就地綜合利用,提高經濟效益,增加農民收入。這是貧困地區治窮致富的重要途徑。然而,目前貧困地區加工環節薄弱,鄉鎮企業多為空白,或者剛剛起步。因此,在稅收、信貸等方面要積極支援,適當照顧。當前,應該首先發展投資少、見效快、好管理的家庭和聯戶企業以及小型的集體企業,由小到大,由低到高,循序漸進。同時,還要有計劃地幫助貧困縣辦點工業,把縣級經濟搞活,逐步改變縣財政入不敷出、國家大量補貼的狀況,增強支援農民脫貧致富的實力。

  (五)疏通流通渠道,改善交通條件,活躍商品經濟。從全國大多數貧困地區的情況看,流通渠道少,交通條件差,是經濟發展的主要障礙。要想把貧困地區的優勢發揮出來,發展商品生産,就必須下功夫解決好流通和交通問題。國營商業、外貿部門和農村供銷社要積極主動地組織收購,千方百計地打開産品銷路。同時,廣泛動員民間力量,發展農民購銷員、運輸專業戶和建立農貿市場。還要鼓勵和支援農商、工商、商商之間的聯合,廣開流通渠道。國家用於以工代賑、修築公路的糧棉布,要按照經濟區域進行規劃,與經濟開發結合使用。通過以上辦法,創造一個有利於自給性生産向商品經濟轉化的經濟環境,儘快使貧困地區現有的各種自然資源轉化為商品,變成貨幣。

  (六)積極發展和不斷擴大貧困地區與經濟發達地區的橫向經濟聯繫。開發貧困地區,必須徹底打破內向型的低水準自我迴圈狀態,外引內聯,努力發展和擴大與經濟發達地區、大中城市各種形式、多層次的橫向經濟聯合。近幾年許多地區的經驗證明,貧困地區與發達地區在互利互惠的基礎上聯合,不僅有利於貧困地區引進科學、技術、資訊、人才和資金,開發利用本地資源,加快建設步伐,而且有利於發達地區的經濟發展,並能夠使貧困地區的開發與發達地區的發展有機地結合起來,逐步縮小兩者的差距,推動整個社會經濟的進步。國務院關於發展橫向經濟聯合的決定,為這種聯合提供了有利條件,各地應當因勢利導,努力改善投資環境,制定有吸引力的配套的優惠政策,認真地把這項工作開展起來。

  (七)將“星火計劃”引入貧困地區,充分發揮科學技術治窮致富的巨大作用。科學技術進步是經濟發展的重要動力,更是貧困地區經濟發展的基本要素。對貧困地區的開發建設,要給政策,送技術,送資訊,其中最重要的是送技術。河北省組織專家、教授進太行山科技治窮,已經取得明顯效果,值得學習和推廣。全國各地實施“星火計劃”,應當把貧困地區作為主攻方向和重點,圍繞當前經濟開發,着力推廣和普及各種適用的科技成果。還要積極動員和組織各方面的科技人員、能工巧匠到貧困地區去,把科學技術傳送給那裏的農民。

  (八)改革國家用於貧困地區資金的使用方式。貧困地區經濟開發需要一定的資金支援,但更重要的是,徹底改變過去那種平均分散使用資金和單純救濟的辦法。有些地方改革資金使用方式,實行“適當集中,按項目投放,有償使用,到期收回,不斷周轉”的辦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建議由省、自治區、直轄市將現有國家和地方政府用於貧困地區的各項資金有選擇地捆起來,統籌安排,合理使用。當前,要重點用於解決溫飽問題的開發性生産和經營,開闢就業門路,增加農民收入。作為過渡措施,有些地方可以先將單純用於救濟的資金改為以工代賑,按項目使用,然後逐步做到有償使用,迴圈投資。同時,積極引進和利用外資。

  資金使用的改革較為複雜,建議由計劃、財政、銀行、民政等部門,分別進行調查研究,提出改革方案。對現有,的好經驗、好典型,認真進行總結交流,並加以推廣。

  (九)加強領導班子建設,建立明確的目標責任制。要進一步明確,治窮致富是貧困地區各級領導機關和廣大幹部的根本任務。為此,在思想上,要從傳統觀念和“左”的思想禁錮中擺脫出來,真正放開搞活,並克服“等、靠、要”的依賴思想,打消自卑感,發揚愚公精神,立足於自力更生,依靠群眾的智慧和力量,為改變貧困面貌進行長期不懈的努力。在工作上,應當實行明確的目標責任制,嚴格考核,把幹部的工作實績同晉陞聯繫起來。在組織上,要根據新形勢、新任務的需要,啟用一代新人,開拓創新。同時,要特別注意結合農村整黨,加強基層班子建設,實現鄉、村主要幹部的“四化”,充分發揮黨支部、黨員帶領群眾脫貧致富的模範作用。

  (十)動員全社會的力量,關心和支援貧困地區改變面貌。改變貧困地區的面貌,是全黨全國的一件大事,需要各方面的幫助和支援。近幾年,許多地區已經創造了不少好的經驗,如發達地區與貧困地區發展橫向經濟聯合,大中城市和貧困縣對口支援,科研、教育部門進山推廣科學技術,民主黨派到貧困地區進行智力開發,地方黨政群機關抽調幹部加強貧困地區工作,黨員、能人“包戶”脫貧等,值得提倡。最近,國家科委幫助開發大別山區的做法,又為國家機關支援貧困地區提供了新的路子。其他有關部委也可以採取科委的辦法,分別聯繫集中連片的貧困地區,幫助、支援地方改變貧困地區面貌。同時,歡迎社會各界儘自己的力量,採取不同形式,為貧困地區的經濟開發做出貢獻。

  

  會議提出,當前要着重做好以下工作:

  (一)請各有關省、自治區、直轄市和國務院部門,對貧困地區的情況進行一次認真的分析和研究,依據中央有關指示精神,制訂出切實可行的計劃和有效得力的措施。已經制訂的要認真貫徹落實,並不斷完善和加強。

  (二)今年下半年要組織力量,認真檢查一九八四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幫助貧困地區儘快改變面貌的通知》和各地既定的各種優惠政策措施的落實情況,總結新經驗,研究解決新問題。同時,對貧困地區進行一次廣泛深入的調查研究,進一步提出開發貧困地區的方案和政策調整意見。調查研究工作,由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和國務院有關部門及科研單位分別組織進行。

  (三)擬於適當時候召開全國貧困地區工作會議,討論和通過貧困地區經濟開發方案和政策調整意見,總結、交流經驗,把貧困地區的經濟開發推向一個新階段。


分享:

您訪問的連結即將離開“首都之窗”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