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政辦發[1985]12號
各區、縣人民政府,市政府各委、辦、局,各總公司:
遵照市政府領導同志的意見,把米博華同志題為《北京當是不夜城》的文章(見一月二日《人民日報》第八版)印發給你們,請認真地讀一讀。
文章指出,近幾年來北京的變化很大,使人感到“氣象非凡”。這是對我們的鼓勵,同時也是過獎。在黨中央、國務院的領導下,在中央在京單位、駐京部隊和各兄弟省市區、全國人民的大力支援和幫助下,經過全市人民的共同努力,我們的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績。但是我們深知,距離黨中央關於首都建設方針的四項指示,距離黨中央、國務院對《北京城市建設總體規劃方案》批復的要求,距離全國、全市人民、海外同胞、僑胞和國際友人的期望,還相差很遠。所謂“過獎”,意即指此。今後我們還要堅持不懈地努力,不可有絲毫松勁情緒。米博華同志的另一句話“諸多不便”,則是言簡意賅,切中要害的批評,代表了全國全市人民和海外同胞、僑胞以及國際友人的要求。各單位、各部門的領導同志,一定要以為人民服務,對人民負責的精神,花大力氣,採取一切措施,加快第三産業的發展,加快城市基礎設施的建設,尤其是要加緊解決幾個“難”的問題,儘快把北京建成經濟繁榮,人民生活方便、安定的城市。北京當是不夜城米博華
僅僅兩三年,北京的變化可真大:站在景山萬春亭俯瞰全城,幾年前引為自豪的北京飯店已不能專美於前了;高層鋼筋混凝土建築群,幾乎快把北京城圍起來,綠茵茵的草坪一片又一片,點綴着北京的大街和小巷,地鐵和立交橋等現代交通設施,日益連成新的交通網路。還有今秋北京街頭的盆花,變戲法似的,一夜間竟使古老的北京出落得像青春貌美的十八九歲的大姑娘!
然而我為北京自豪的時候,又常遇到一些掃興、敗興的事。比如,喬遷之喜,照例要“朋酒斯饗”慶賀一下。但買油鹽是個難題,副食店少而遠。買肉也頗難辦,北京的瘦肉已告罄多年,肉多肥膘,愛買不買。省事的辦法是吃館子,然而北京的飯館人比飯多,這已眾所周知。還有洗澡、理髮……所以來北京的人大多有兩條特深的感觸:一是氣象非凡;二是諸多不便。
一位從美國洛杉磯回來的朋友説,那裏有一條並不算繁華的唐人街,商店之多,所售中國土特産之多,實不在王府井之下。如內蒙古馬靴、宜興陶瓷、新疆挂毯等,都是北京人難得一見的。國內的上海和廣州就不必説了,就説最南邊的小城市廈門吧,有條橫穿市中心的大街,兩邊的茶樓酒肆、旅館店舖星羅棋佈,想吃什麼,什麼時候吃,一律悉聽尊便。
北京的“諸多不便”,常引起一些“老北京”的慨嘆。其實在歷史上,北京的商業、服務業是不在上海和廣州之下的。北京至今還保留着一些極有意思的地名,如米市、花市、騾馬市等,過去都是專營某一商品的商業區。而像隆福寺、護國寺等地,則常舉行廟會,實際上是商品展銷會。所以,“夷蠻閩貊之珍異,三代八朝之骨董,五等四民之服用物”,應有盡有。而今,當老北京站在凜冽的寒風中,在牛街上看不到牛肉,空手而歸時,不能不感慨萬端。
當然,北京的商業服務業發展遲緩似乎又與它傳統上的弊病有關。北京自元代起就是國都,國都多官;而官之鄙商,乃中國舊習。在北京,經商在一般的輿論中是“跌份”的。到如今,這陳舊的觀念依然束縛着人們的頭腦。比如南方的一些小城鎮,大店不多,小店遍地。北京正相反。第一流的飯店、商店相對來説不少,小店卻寥寥無幾。又如,北京的商店無論大小,作息時間多半和機關一樣,你上班它營業,你下班它打烊。在許多新建的公寓周圍,一到晚上六七點鐘,所有商店一片漆黑。今夏雖有夜市,卻像應急性的地震棚,建得快,拆得也疾。北京有些售貨員、服務員傲慢得嚇人,一臉愛買不買的神氣;對外地人更是蔑視和不屑,使人不敢親近。人家説,北京的商業,“官”氣特重。這不能不是商業、服務業的發展落後於外地的一個原因。
其實,北京的條件是優越的,如地皮比上海寬綽。北京為什麼不能建立集各地風味菜肴之大全,集全國土特産之總匯的飯館和商店呢?而且,北京的舞臺應吸引更多的世界第一流音樂家、藝術家登臺獻藝,北京的畫廊應佈滿世界第一流畫家和雕塑大師們的作品,北京應舉辦更多、更高水準的國際體育比賽……總之,北京應成為適應現代生活方式的不夜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