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務公開 > 政策公開 > 政府文件 > 1986-2014政府文件 > 市政府辦公廳文件
  1. [發文字號] 京政辦發〔1984〕48號
  2. [發佈日期] 1984-05-05
  3. [有效性]

北京市人民政府辦公廳關於印發《北京市工業支援農業工作會議報告》的通知

京政辦發[1984]48號


各區、縣人民政府,市政府各委、辦、局,各總公司:

  現將市經委副主任張健民同志在今年三月市政府召開的工業支援農業工作會議上作的報告摘要轉發給你們,請結合本單位實際,認真研究執行。

  根據中央、國務院對首都建設總體規劃方案的批復精神,北京工業的發展,要走城鄉結合、工農協作的道路。通過城市工業産品擴散給郊區社隊生産,支援鄉鎮企業發展,使農業多餘勞動力“離土不離鄉”,就地發展商品生産,服務首都,富裕農民,加快郊區小城鎮的建設,而且有利於工業企業發展重點、優勢産品,在高、精、尖産品和新行業上下功夫,有利於城市産品結構、行業結構、企業組織結構和城市工業佈局的調整。這是落實《批復》精神,加快工農業發展的重要措施,也是密切首都城鄉關係、加強工農聯盟的好形式。望各單位切實加強領導,繼續搞好工業支援農業的工作。工農相互支援,共同發展。

  一九八四年五月五日    


在城鄉結合,工農協作的道路上繼續前進

──張健民同志在北京市工業支援農業

工作會議上的報告(摘要)

(一九八四年三月二十日)


  我們這次會議的任務是按照中央、國務院關於對《北京城市建設總體規劃方案》的批復和中央一號、四號文件精神,按照市委、市政府最近召開的農村工作會議、工業領導幹部務虛會的精神,總結過去一年的工作,研究進一步加強工農協作,加強工業支援農業的問題,為首都工業和郊區商品經濟的發展,作出新的貢獻。



  去年四月召開全市工業支援農業工作會議以來的實踐證明:城鄉結合,工農協作,繁榮首都城鄉經濟的方向是正確的,路子是對頭的,辦法是可行的,成績是顯著的。主要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一)為首都工業走城鄉結合、工農協作的道路提供了經驗

  按照中央、國務院關於對《北京城市建設總體規劃方案》批復的精神,在北京“工業建設的規模要嚴加控制”的情況下,本市工業企業將普遍遇到了佔地、投資難的問題。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北京洗衣機廠大膽實踐,勇於創新,走出了一條城鄉結合,工農協作,“白蘭”盛開的成功之路。他們靠以郊區農村為主的廠外協作,不增加廠房和職工,使洗衣機的産量從七九年的七千台發展到八三年的二十四萬台,五年增加了三十四倍。利潤從七九年的十一萬元增加到八三年的五百五十萬元,增加了五十倍。這個廠以本市郊區為主的協作點有三十六個,百分之九十八的零部件靠廠外協作加工,廠內重點搞技術開發、箱體加工、噴漆、總裝和檢驗。由於他們派出老工人,認真給協作點傳授技術,嚴把品質關,及時加強生産調度,使洗衣機的品質不斷提高,成本、售價不斷降低,市場越來越廣闊。這樣,既發展了生産,提高了經濟效益,節省了投資,減少了城裏的噪音污染,減輕了城市職工住房、供應等社會壓力,也為農村多餘勞動力安排了出路。他們的經驗,代表了北京工業發展的方向,具有普遍的、現實的和深遠的意義,值得各工業企業認真研究學習。此外,北京革製品廠、廣播電視配件一廠、閥門總廠、北京無線電廠、北京瑪鋼廠等不少企業在這方面也都做出了成績,取得了很好的經驗。

  (二)進一步支援了郊區鄉鎮企業的發展

  一九八三年,由於廣大農村幹部群眾的努力,加上工業和各行各業的支援,鄉鎮企業總收入達到二十三億六千萬元,比上年增長百分之三十點四,純利潤四億一千萬元,比上年增長百分之三十五點七,是近五年來增長速度最快,經濟效益最高,對國家貢獻最大的一年。鄉鎮企業收入佔郊區三級總收入的比重,已達到百分之五十五以上,其中由掛鉤工廠直接支援的五百多個企業,實現利潤(包括一部分勞務收入)四千五百萬元,比一九八二年增長百分之三十。

  各支農工廠對掛鉤鄉鎮企業在以下幾個方面給予了支援。

  一是幫建新廠。據平谷、房山、順義、懷柔、昌平、密雲六個縣的統計,一九八三年支農廠直接幫建的新廠一百多個,當年投産的四十四個,實現利潤二百一十四萬元。

  二是向掛鉤鄉鎮企業擴散産品、零部件。各局(總公司)、公司、工廠按照經濟合理、先易後難、先上後下的原則,將在外省區加工的産品,作出了分期分批收回的計劃,有的已經收回交掛鉤鄉鎮企業生産。這樣,既減少了運輸,節約了能源,也支援了郊區鄉鎮企業的發展。

  三是幫管理,增效益。一九八三年,各支農工廠採取有效措施,幫助鄉鎮企業搞好整頓,加強管理,狠抓産品品質,厲行增産節約,打破“大鍋飯”,落實按勞分配原則,大搞革新挖潛,積極開展推銷,增加經濟效益。

  四是幫技術,創優質。一九八三年,各支農廠、支農隊針對鄉鎮企業的需要,加強了技術支援。近千名支農隊員常年駐在農村,就地傳、幫、帶,工廠還組織社員工進廠培訓,幫助掛鉤鄉鎮企業的職工提高了技術水準。這些做法對於提高鄉鎮企業的産品品質,更好地為大工業配套服務,發揮了重要作用。

  此外,還有不少工廠通過支援設備,幫助承攬業務,推銷産品等措施,支援了社隊企業的發展。

  (三)為支援山區窮社窮隊改變面貌作出了新的成績

  一九八三年,各支農單位按照市裏的部署,進一步加強了對山區的支援。全市支農工廠幫助的五百多個工副業項目,七個山區縣佔百分之六十三,這些企業八三年實現利潤近三千萬元,比八二年增長百分之三十。房山縣坨裏公社水峪大隊是有名的窮隊,過去多年每人平均分配在百元以下。由於落實責任制和北京化工廠的幫助,工副業和勞務收入增加,八三年每人平均集體分配部分達到三百五十元,加上社員家庭自營收入,每人平均分配達到五百一十四元。

  在支援山區工副業的同時,不少單位還幫助開發當地資源,解決各種困難。北京鐵路分局八三年為密雲縣增加了火車皮,加上地材公司的幫助,使該縣多銷砂石十一萬噸,增加收入五十萬元。北京礦業公司支農隊會同一○二鑽探隊,幫助密雲縣勘探、發現黑色大理石礦,儲量豐富,價值很高,投産後可為該縣大量增收,也為北京建材業填補了一項空白。

  (四)為郊區精神和物質文明建設做出了新貢獻

  中央在京和市屬四百五十個支農工廠派出的近千名支農隊員,發揚工人階級的優良傳統,以支援農業為己任,在郊區,在山村,艱苦奮鬥,傳技術,帶徒弟,搞水電,修農機,幫企業管理,見困難就上,遇難題就幫,為密切城鄉關係、工農關係、傳播科學技術,促進城鄉經濟的發展做出了貢獻。市政工程總公司四公司支農隊的一位同志,一九八三年七月受聘到昌平縣下莊水磨石廠擔任廠長,幫助扭虧增盈。到年底,就使這個在過去幾年中虧損十一萬六千元的社辦廠盈利十八萬五千元。北京第一繡花廠的一位女同志,為了幫助密雲水庫移民困難隊改變窮困面貌,常年走村串隊,傳授機繡技術。在她的指導下,有二百名女社員學會了多種針法,救活了倒閉的永樂機繡廠,又發展了五個機繡廠,使深山區的青年婦女掌握了機繡技術,每人每月有了五、六十元的收入。

  工業支援了農業,農業也支援了工業。一九八三年郊區認真貫徹“服務首都,富裕農民,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方針,農林牧漁各業生産全面豐收,為城市提供的副食品大幅度增長,有力地支援了城市工業生産和城市建設。

  搞好工農協作,工業支農工作,關鍵是各級領導要重視。不少中央在京和市屬企業的領導做得都比較好。但也有個別單位的領導不重視,把支農工作當成“額外負擔”,“苛捐雜銳”,只挂名,不支農,無所作為。北京椿樹整流器廠、橡膠機械廠等幾個工廠派出的支農隊,不辭而別,離開農村,這是錯誤的。這次會議後,各單位要發揚成績,克服缺點,扎紮實實地把工業支農工作抓好。



  本市的支農工作,在三中全會以後,已把重點逐步轉移到幫助農村發展工副業上來,使廠社掛鉤走上了城鄉結合,工農協作,互利互惠的軌道。支農的路子越走越寬,協作的範圍越來越廣,結合的形式越來越多,效果越來越好。主要表現在:

  (一)城鄉結合有利於工業的發展

  《北京城市建設總體規劃方案》要求,嚴格控制工業的建設規模,嚴格控制人口的增長。首都工業除了走技術進步之路,向高、精、尖方向發展外,同農村結合,向郊區擴散,是其發展的必由之路。過去多年我們在勞動密集型的行業中搞城鄉協作,已經收到顯著的效果。如地毯公司近二十年來,內部職工由二千六百人增加到五千人,而地毯生産能力卻由六萬多米增加到三十萬米,提高了將近四倍,這個成效是靠農村一萬七千人協作的結果。勞動密集型的行業在這條路上能發展,其他行業也是可行的。北京洗衣機廠走出的“白蘭之路”就是最好的證明。工農協作,對城市工業發展的好處很多,概括起來有五條:一是在不投資、不佔地、不建廠的前提下,擴大生産能力,提高經濟效益;二是有利於破除“大而全”“小而全”發展專業化生産;三是便於大工業産品的更新換代,發展高、精、尖産品;四是可以減輕工廠勞保、工資、福利、住房的壓力;五是可以減輕城市供應的負擔,減少城市噪音、污染。工業部門的各級領導必須解放思想,放寬視野,在郊區農村這個廣闊天地裏探索,開拓企業發展的新路。

  (二)工農協作有利於郊區小城鎮的建設

  《北京城市建設總體規劃方案》要求,郊區要以公社所在地為基礎,逐步建設起二、三百個農工商結合的、具有一定現代文化設施的小集鎮,使北京地區形成一個大中小相結合、星羅棋佈的城鎮網。

  建設農工商相結合的小城鎮,必須有工業。郊區除了大力發展就地取材、就地加工的飼料、食品、建材、礦業、建築等行業以外,發展為城市大工業配套服務的工副業,是必不可少的。以初具小城鎮規模的平谷縣大華山為例,這個小集鎮共有鄉鎮企業職工一千三百六十人,年産值一千三百萬元,其中就地取材的柿葉茶、果脯、磚廠、建築隊等行業只有四百一十人,佔百分之三十,而從業人員的百分之七十,是同城市大工業相聯繫的。這説明,首都城市大工業離開農村鄉鎮企業就沒有出路;農村鄉鎮企業離開城市大工業就不會有大的發展,兩相結合才能互相促進,共同繁榮,星羅棋佈的小城鎮才能建成。

  (三)工業支農,有利於實現農民“離土不離鄉”

  中央一號文件指出,我國農村要實現兩個大的轉化,一是從自給、半自給經濟向大規模商品生産轉化;二是從傳統農業向現代化農業轉化。實現這兩大轉化的關鍵是通過多種途徑,造就一大批離土不離鄉的技術力量,這樣,才能避免農村大量剩餘勞動力涌進城市。通過廠社掛鉤,本市的支農廠為郊區農村培訓了各種技術骨幹五萬多人,其中不少人已達到三、四級工的水準。他們因地制宜,就地生産,既是農村發展商品生産的技術骨幹,也是城市大工業的得力助手。真正做到了“離土不離鄉”。

  (四)以工補農,才能促進農業發展

  萬里同志在全國農村工作會議上的講話中指出:“無農不穩,無商不活,無工不富”。這是我們多年實踐經驗的高度概括。郊區各掛鉤支農點的大量事實充分證明了這個道理。如平谷縣深山區李家峪大隊,過去搞單一經營,糧食産量上不去,林業發展不起來,社員每人平均分配每年只有七、八十元。市電腦三廠幫助他們建立了噴漆廠和機殼加工廠,每年收入二十多萬元。大隊用這筆錢向農業投資三十一萬元,修渠植樹,使糧食畝産近千斤,果樹由七八年的三萬棵增加到八萬棵,每年林業收入由原來的三萬多元增加到十二萬元。工業補了農業,農林牧工副齊發展,社員生活大改善,八三年每人平均集體分配達到三百八十五元,加上社員自營收入,每人平均達到六百零七元。



  今年,我們要進一步加強工業支援農業工作,開創新的局面,做出更大成績,為首都工業的發展,為郊區大規模地發展商品生産,幫助郊區農民致富貢獻力量。

  一九八四年的工作要點:

  (一)擴大掛鉤支農工廠,加強對山區的支援

  王憲同志在市委、市政府召開的山區工作會議上的講話(見市委〔1983〕38號文件)中指出:“要推廣廠社掛鉤的經驗,對山區的窮社窮隊要組織市屬各局(總公司)、公司、大廠定點包乾支援,限期改變面貌”。

  山區經濟近幾年雖有發展,但一般低於平原地區,更低於城近郊區,有些地方山區人民生活還相當困難。因此,幫助促進山區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對於鞏固工農聯盟,建設首都果品、建材、礦産基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支援山區的有效措施之一,是擴大掛鉤支農工廠。根據市委要求,全市工交、財貿、城建各口都要採取廠社(隊)掛鉤的形式組織工廠支農,原則上五百人以上的盈利企業都要同山區一個大隊掛鉤。支農隊可以分期分批派出,可採取多種辦法,幫助山區改變生産條件,發展商品經濟,加快致富步伐。各局(總公司),各工廠要樹立全局觀念,主要負責同志要親自抓好這件事,保證做到挂得住,派得出,幹得好,出成效。為解決山區運輸困難,避免工業布點分散,各山區縣應結合城鎮規劃,在交通方便的地方開闢小工業區。組織深山區剩餘勞力到山外參加工副業生産。

  (二)走“白蘭”之路,按照專業化協作的原則,向郊區擴散産品、零部件

  去年年底,市計劃會議提出:要以調整産品結構為中心,推動行業調整。有計劃地淘汰一批落後産品,擴散一批不適宜在城區生産的産品,以便騰出廠房和技術力量,發展優勢、重點産品。就是食品工業也要把那些季節性強,運輸量大,技術簡單,勞動密集的産品,逐步擴散到郊區原料産地。凡是市場暢銷,城內發展受到限制的企業,都要學習北京洗衣機廠的經驗,搞好産品、零部件擴散。要認清北京工業面臨的嚴重挑戰,從思想上突破“大而全”“小而全”的框子,跳出只在直屬企業裏作文章和本廠的小圈子,走城鄉結合,工農協作之路。通過認真調查研究,作出自己同郊區結合,向農村擴散的計劃,並逐步實施。

  (三)繼續按照經濟合理的原則,做好外省區加工産品回收和安排工作

  這項工作牽涉面廣,産品外流的時間很長,出去的原因也很多,因而,工作還相當艱巨。各局(總公司)、公司、工廠要堅持不懈地抓下去。對於回收的産品零部件,在加工能力相近的情況下,優先安排在郊區掛鉤支農點。工廠要派人從技術、設備、管理上幫助郊區社隊企業儘快生産出合格的、優質的産品和零部件。郊區各縣要根據經濟合理,便於協作,相對集中的原則,搞好小集鎮和小工業區的規劃,避免盲目布點。各社隊要樹立誠心誠意為主機廠服務的思想。堅持品質第一,價格合理,確保交貨時間。只有工農雙方密切協作,才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取得優勝。

  (四)廣泛開展協作,切實加強領導

  隨着郊區商品生産的發展,工農之間協作的項目將越來越多,範圍會越來越廣。就廠社掛鉤來説,可以突破一廠支一社(隊)的範圍,開展一廠支幾社,一廠帶幾個隊的活動,過去,不少工廠已經這樣做了。北京合成纖維廠在順義縣支三社帶一隊幫六廠和市裝修材料公司支一社帶七隊的做法都取得了很好的成績,他們的經驗值得推廣。從協作內容上看,除了在加工産品、零部件上搞好協作以外,根據中央一號文件和市委農村工作會議的精神,今後農副産品的購銷,可以在保證完成國家計劃的前提下,實行多渠道、少環節的流通體制,多方聯營,産銷直挂。對於完成國家收購計劃的剩餘産品,除規定全額收購的産品以外,各局(總公司)和區、縣之間,廠、社之間可以簽訂購銷合同,産銷直接掛鉤,減少中間環節,減少損耗,增加農民收入。

  為了發展工農協作,搞好工業支援農業的工作,要進一步加強領導,這次會後,各局(總公司)、公司、總廠和企業都要重新明確分管支農工作的領導,配齊主管幹部,充實加強支農隊的力量。對於個別自動脫鉤,撤回支農隊的單位,要限期派出。各區、縣要充實加強支農辦公室的力量。工農雙方的領導,要密切聯繫,及時溝通情況,解決問題,共同努力,開創支農工作的新局面,為繁榮首都城鄉經濟做出新貢獻。


分享:

您訪問的連結即將離開“首都之窗”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