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務公開 > 政策公開 > 規範性文件 > 市級
  1. [主題分類] 科技、教育/科技
  2. [發文機構] 北京城市副中心管理委員會
  3. [聯合發文單位]
  4. [實施日期]
  5. [成文日期] 2025-02-26
  6. [發文字號] 副中心管委發〔2025〕7號
  7. [廢止日期]
  8. [發佈日期] 2025-03-07
  9. [有效性]
  10. [文件來源] 政府公報 年 第期(總第期)

北京城市副中心管理委員會關於印發《關於北京城市副中心推動智慧建造發展的指導意見(試行)》的通知

列印
字號:        

副中心管委發〔2025〕7號

各相關單位:

  現將《關於北京城市副中心推動智慧建造發展的指導意見(試行)》印發給你們,請認真遵照執行。

北京城市副中心管理委員會    

2025年2月26日   

  (此件公開)


關於北京城市副中心推動智慧建造發展的指導意見(試行)

  為深入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於支援北京城市副中心高品質發展的決策部署,落實副中心控規和國家綠色發展示範區創建的一系列要求,全面提升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設品質,系統推進建造方式轉型升級和智慧建造産業發展,依據《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等部門關於推動智慧建造與建築工業化協同發展的指導意見》《北京市智慧建造試點城市工作方案》《北京市推動智慧建造與新型建築工業化協同發展的實施方案》等,現提出以下意見。

  一、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黨的二十大和二十屆二中、三中全會精神,堅持新發展理念,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圍繞推動城市副中心高品質發展的總體目標,以推廣全生命周期智慧建造為載體,加大智慧建造在城市副中心工程建設各環節的應用,全面提高工程建設資源利用效率,提升建設品質、安全和品質,以智慧建造發展的良好態勢帶動産業鏈上下游聚集,打造城市副中心高品質建設發展的新名片。

  (二)基本原則

  市場主導,政府引領。突出企業市場主體地位,以實際需求為導向,激發建築業轉型內生動力。充分發揮政府在頂層設計、政策制定等方面的引導作用,加快形成機制靈活、發力精準的智慧建造助推體系,推動智慧建造産業在城市副中心集聚,促進建築業轉型升級。

  創新驅動,資源整合。準確把握新質生産力本質內涵,堅持向創新要效益,加強系統佈局,以全局視野推進城市副中心工程建設領域全方位、多維度變革,着力打造平臺經濟,帶動各類要素有效聚集,促進城市副中心建設品質提升。

  多方參與,協同聯動。增強整合觀念,強化多元協同意識,充分發揮新一代資訊技術在資訊匯聚、經驗融合、需求響應方面的優勢,聚焦提升工程投資效益,不斷完善智慧建造執行框架。

  因地制宜,循序漸進。結合城市副中心實際,圍繞重點區域、典型場景,有序推進工程項目試點示範,加大産業佈局力度,加快推進建築業轉型升級和提質增效,全面提升智慧建造水準。

  (三)發展目標

  到2026年,智慧建造適用技術在重點建設項目中實現全覆蓋,建立2個智慧建造創新中心,搭建2個建築産業網際網路平臺,建設20個以上智慧建造試點示範工程,打造張家灣設計小鎮成為智慧建造創新實踐基地,初步形成智慧建造産業集群並不斷壯大,專項投資保持連續增長,産業支撐經濟發展的功能地位顯著增強。到“十五五”末,在各類建設項目中普遍應用智慧建造適用技術,智慧建造産業集群規模效益、創新實力、市場競爭力充分彰顯,智慧建造産業體系基本形成,實現高度整合和協同發展,北京城市副中心成為全國智慧建造産業高地。

  二、主要內容

  (一)推廣基於數字設計的智慧建造

  1.推行數字化整合交付模式。鼓勵建設單位在方案設計初期組建包括設計、施工、運維等多方在內的項目實施團隊,基於建築資訊模型(BIM)等新一代資訊技術,協同開展方案深化、編制招標文件、制定工程概算和委託設計合同等。依法必須招標的建設項目鼓勵採用工程總承包(EPC)形式,建設單位在投資決策階段可依法委託具有相應資質的專業諮詢單位完成項目級BIM模型創建。智慧建造項目的工程總承包要合理確定合同價格形式,明確各方權責義務和各建設階段BIM交付標準,有條件的項目可在工期、造價等方面設置激勵條款。

  2.採用BIM正向協同設計。鼓勵建設單位組織項目實施團隊建立基於協同設計平臺的橫向多專業、縱向多階段的協同工作體系,結合項目實際,自主制定智慧建造考評指標體系,實施量化評估,提升項目設計管理系統性、科學性。引導設計單位遵循限額設計原則,實施全過程BIM正向設計,在方案設計、初步設計、施工圖設計環節建立包含多專業資訊的設計BIM模型,確保“一模到底”“實模一致”。推動施工、運維等參建方依託設計BIM模型深化各專業設計,提倡應用模型算量輔助工程造價控制,有條件的項目可在深化至功能級模型單元後開展方案比選,尋求技術經濟綜合目標最優化。

  3.運用BIM驅動多場景倣真模擬。支援項目實施團隊加強BIM數據挖潛,由靜態模型應用向虛擬設計與施工轉變,不斷強化工程數據對項目決策的關鍵支撐作用。推動設計單位對建築産品性能進行充分模擬論證,根據實際情況開展光照、抗震、聲環境、能耗、氣流組織、碳排放、消防應急等數值模擬,根據反饋結果合理調整設計方案。推動施工單位進行動態倣真推演,應用基於BIM的可視化倣真工具,規劃場地設施佈置,驗證關鍵工藝工法,精確模擬施工組織,科學優化施工進度。推動公共服務、生産、商業類項目的後期運營主體在BIM模型基礎上,應用專業軟體提前預測人流密度、交通組織、設施運轉等運營場景,從投資效益角度研判建設方案合理性。

  (二)推廣以部品部件標準化為基礎的智慧生産

  4.把握生産源頭標準化。支援市場主體加強智慧建造系統解決方案供給能力建設,推動建立與地區條件相適應、與新型建築工業化相匹配的BIM標準部品部件庫。鼓勵建材、設備供應商等産業鏈上下游企業結合智慧建造産業特徵,逐步構建並開放模型化産品數據庫,依託建築産業網際網路平臺,加強與智慧建造實施主體間的數據共用,着力探索數字化産品招採等創新應用場景。

  5.推動工業化建築産品智慧生産應用。推動建設單位積極探索模組化建築産品應用場景。推動設計單位制定重復單元的BIM部品部件庫,並在迭代應用中實現標準化、系列化。推動預製部品部件生産單位探索定型生産工藝工法和標準化操作流程,助力工廠少人化智慧生産。推動施工總承包單位制定施工工藝工法和標準化操作流程,推進部品部件從原材料進場、生産加工到運輸吊裝全過程品質、成本和進度的管理。

  6.推動構件整合化供應和可追溯管理。鼓勵有條件的企業率先開展新型建築工業化綜合試點,打造以部品部件工廠為樞紐的工程産品整合供應體系。鼓勵預製生産單位加強標準部品部件數據庫與自動化生産線之間的資訊關聯,推動設計選型與零構件生産有效銜接。推行預製構件賦碼管理,應用射頻識別(RFID)或二維碼等身份識別技術,實現建築部品部件從生産加工、入庫、儲存到調撥、出庫、運輸、進場驗收的全流程智慧化可追溯管理。

  (三)提升建造施工過程智慧化水準

  7.加大智慧裝備應用研發力度。鼓勵建設項目積極採用智慧化裝備,加大人機智慧交互、智慧物流管理、智慧測繪等智慧裝備的推廣與應用,推廣智慧塔吊、智慧混凝土布料機等智慧化工程機械設備的應用,實現大型設備實時監測、測量機具普及應用、監測數據自動上傳和實時報警違規操作。支援企業依託工程實踐加大研發投入力度,推動“産研”雙向融合。鼓勵新開工項目加大建築機器人研發應用,在材料配送、噴塗、高空焊接等現場施工環節替代“危、繁、臟、重”作業,提高施工品質安全效益。

  8.加強施工現場智慧管控水準。鼓勵新開工項目全面推動智慧工地建設,推動5G基礎設施建設,加強物聯網(IoT)、大數據、雲計算、虛擬現實(VR)、增強現實(AR)、地理資訊系統(GIS)、無人機等技術在施工現場的綜合應用,倡導應用輕量化BIM搭建可視化智慧工地管理平臺,實現工程建設活動智慧化、精細化管理。推動應用人臉識別、光熱傳感、RFID等技術,實現勞務資訊動態採集、實時統計、智慧管控。建立安全管理快速響應、多級協管機制,利用多路超高清視頻毫秒級回傳的特點部署作業面智慧指揮系統,通過圖像識別危險要素,無延時自動發現煙火等安全隱患,協同無人機現場巡檢,實現多層級協同監管。

  9.大力推行綠色低碳建造方式。大力發展裝配式建築,鼓勵超高層、大跨度複雜項目優先採用鋼結構形式,倡導採用具備標準化特徵的整合模組化建築、集裝箱建築等新型、低碳、靈活、可迴圈的建築産品。鼓勵整合廚衛、裝配式裝修,門窗、吊頂、墻面等內裝零部件選型在虛擬建造階段實行一體化設計。鼓勵施工單位積極應用虛擬建造技術提前識別並消除工程變更風險,實施精細化備料,降低建築材料損耗率,實現建築垃圾減量化。

  (四)盤活數字資産助力智慧運維

  10.推動數字資産與實體建築同步交付。引導建設單位注重以BIM為代表的數字資産挖掘,逐步推動建造階段BIM數據向運維階段延伸賦能,推動包含資産、設備設施等運營維護資訊和數據整合的數字資産應用,為運維階段實現精細化、可視化管控奠定基礎,推動全部數字資産隨實體建築同時交付。

  11.探索數字資産深度開發利用。推動運維單位依託整合BIM、IoT和GIS技術的智慧建造管理系統,與樓宇設備自動控制系統相結合,對建築用能監控、能耗統計進行可視化管理,對設備運作實時監測、分析和控制,支援設備設施運作的動態資訊查詢和異常情況快速定位,實現物業、設備、設施及其巡檢維修的精細化和可視化管理。

  (五)推動智慧建造産業高品質發展

  12.支援智慧建造産業園區建設。圍繞“創新設計+城市科技”功能定位,持續強化智慧建造應用場景建設,推動副中心智慧建造“一核兩翼”佈局與城市空間格局相協同,高標準建設張家灣設計小鎮,打造智慧建造服務業集群,加大北部中國建研院通州研發基地、南部新型建築工業化産業園等重點片區建設力度。以重大項目為支點吸引産業要素和産業人才聚集,重點引導數字設計與資訊技術服務業、裝配式部品部件智慧生産線、新型建材研發、工程智慧裝備製造等産業落地,逐步形成設計、生産、施工、技術服務協同發展的智慧建造産業集群。

  13.加大優質企業培育扶持力度。加快智慧建造系統解決方案供給能力建設,培育具有智慧建造系統解決能力的工程總承包企業,扶持在智慧建造領域具有發展潛力的專業型企業,推動其快速成長為獨角獸企業,逐步形成以工程總承包企業為核心、相關領先企業深度參與的開放型産業體系。

  14.持續營造智慧建造發展良好環境。圍繞智慧建造關鍵領域和前沿方向,鼓勵本地企業、高校與科研院所組建創新聯合體開展技術攻關,研究開發智慧建造平臺及專業軟體。充分釋放副中心工程建設項目智慧建造需求,鼓勵建設單位積極應用數字設計、生産和運維産品,從建造源頭奠定智慧生産的基礎條件。致力打通“産學研用”鏈條,着力探索數字化産品招採、數字資産交易等創新應用場景,不斷為智慧建造産業發展注入活力。

  三、工作保障

  (一)強化組織協調。北京城市副中心管理委員會負責總體統籌,副中心工程辦、通州區政府具體負責管轄範圍內落實,市區相關委辦局按照職責分工做好相應工作。加強各部門間協同配合,建立聯合會商、資訊共用、問題反饋等工作機制,針對重點、難點問題,不定期組織相關部門召開聯合調度工作會議。

  (二)加大政策支援。強化標準引領,完善與智慧建造發展相適應的技術、管理標準體系。加大金融支援力度,助力供應商優化融資渠道,減輕智慧建造中小企業資金壓力。加大對擁有自主知識産權的智慧建造和新型建築工業化技術體系的扶持力度。對於有條件的項目,推動建設單位與設計、施工總承包單位協商,統籌考慮智慧建造相關費用,將建築資訊模型技術服務等工作納入服務範圍。

  (三)加強宣傳推廣。充分利用各類新聞媒介,利用好中國國際服務貿易交易會、北京城市副中心綠色發展論壇、北京城市副中心産業高品質發展大會等對外平臺,持續開展副中心智慧建造相關政策、創新舉措、實踐經驗及典型成果宣傳推廣,不斷擴大宣傳影響力,營造有利於智慧建造發展的良好氛圍,推動在全國範圍內樹立智慧建造産業高地形象。

  (四)推進項目示範。充分發揮示範項目標桿引領作用,加快打造智慧建造示範應用場景,在政府投資重點項目及大型項目中持續開展全過程BIM一體化應用示範、5G智慧工地應用示範。發揮龍頭企業示範引領作用,鼓勵企業建立企業級智慧建造管理系統,實現涵蓋設計、生産、施工以及運維環節建築全生命周期的智慧建造示範。

分享:
相關解讀
相關政策

您訪問的連結即將離開“首都之窗”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