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務公開 > 政策公開 > 規範性文件
  1. [主題分類] 國土資源、能源/其他
  2. [發文機構] 北京市經濟和信息化局
  3. [聯合發文單位]
  4. [實施日期] 2024-12-05
  5. [成文日期] 2024-12-05
  6. [發文字號] 京經信發〔2024〕65號
  7. [廢止日期]
  8. [發佈日期] 2024-12-05
  9. [有效性]
  10. [文件來源] 政府公報 2025年 第3期(總第879期)

北京市經濟和信息化局關於印發《北京市新型儲能産業發展實施方案(2024—2027年)》的通知

列印
字號:        

京經信發〔2024〕65號

各有關單位:

  為貫徹落實《北京市促進未來産業創新發展實施方案》,把握髮展機遇,整合資源優勢,推動本市新型儲能技術創新與産業發展,北京市經濟和信息化局制定了《北京市新型儲能産業發展實施方案(2024—2027年)》,現予以印發,請結合實際認真貫徹落實。

  特此通知。

北京市經濟和信息化局    

2024年12月5日  


北京市新型儲能産業發展實施方案(2024—2027年)

  新型儲能是構建新型電力系統的重要技術和基礎裝備,是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重要支撐,也是催生國內能源新業態、搶佔國際戰略新高地的重要領域。為貫徹落實《關於加快推動新型儲能發展的指導意見》《“十四五”新型儲能發展實施方案》《北京市促進未來産業創新發展實施方案》等文件精神,把握産業發展機遇,整合資源優勢,推動本市新型儲能技術創新與産業發展,特製定本方案。

  一、形勢與基礎

  (一)發展形勢

  全球新型儲能産業進入快速發展階段。美國、歐盟、日韓等主要經濟體逐步將發展新型儲能上升為國家或地區戰略,各類儲能技術性能快速提升、成本下降趨勢明顯,産業鏈日趨完善,市場應用前景廣闊。鋰離子電池儲能發展最為成熟,佔據絕對主導地位,液流電池儲能、鈉離子電池儲能、壓縮空氣儲能等不斷實現技術突破,進入從研發示範向商業化應用關鍵期。根據彭博新能源財經(BNEF)和國際能源署(IEA)預測,2030年前全球新型儲能裝機規模將保持30%~40%的年複合增長率,預計到2030年,全球新型儲能累計裝機規模將達到358~585GW,全球儲能投資總規模預計最高可達3260億美元。

  我國新型儲能具備全産業鏈發展優勢。鋰離子電池儲能優勢突出,全世界超70%鋰電池在中國生産。全球排名前10的鋰電池企業,中國佔據6家。液流電池等多項儲能技術已在發電、輸配電、用電等環節得到驗證應用,技術水準處於全球並跑甚至領跑階段。據國家智慧製造專家委員會預測,到2030年,新型儲能累計裝機規模將達到220GW,行業總産值將超過3萬億元。

  (二)發展基礎

  北京是我國新型儲能技術策源地,在新型儲能研發創新、産品整合、要素保障等方面具有較強優勢,近年來積極探索京內“總部研發+高端製造”、京外“規模化生産+技術應用”的産業發展“北京模式”。截止2023年底,全市新型儲能産業營收已超400億元。

  技術研發能力國內領先。作為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北京新型儲能領域創新資源集聚,建成了一批國家級研發機構、産教融合創新平臺及産業技術創新平臺。固態電池、鈉離子電池、液流電池等關鍵領域技術優勢明顯,先進壓縮空氣儲能、飛輪儲能等綜合技術水準國際領先,液態金屬電池、超導儲能等前沿技術領域實現全面佈局。

  産業集聚效應逐步顯現。“一南一北”兩個新型儲能産業示範區産業集聚態勢初步形成,匯集一批細分領域優質企業。在儲能系統整合領域,多家企業國內出貨量排名前十。在固態電池、液流電池、鈉離子電池、壓縮空氣儲能領域引育了一批行業頭部企業。

  技術轉化成果賦能全國。北京市新型儲能企業積極與大型駐京能源企業合作,在國內落地多項標誌性示範項目,先後參與國際首套百兆瓦先進壓縮空氣儲能國家示範項目、全球首套固態鋰離子電池儲能電站項目、國際首套高慣量飛輪儲能工程樣機示範項目、全球首套兆瓦級熱泵儲能示範項目等,以技術賦能推動全國新型儲能産業發展。

  要素保障能力優勢突出。北京數字經濟資源、技術及人才優勢明顯,為新型儲能數字化管理、智慧化調控等注入強勁動力。金融市場發展相對成熟,為新型儲能技術創新、落地轉化等提供有力資金支撐。作為國際交流中心,為國際新型儲能前沿技術引進來、高性價比新型儲能産品走出去提供支撐平臺。

  (三)存在問題

  北京市新型儲能産業發展具有較好的基礎,但同時面臨一些問題:規模化電化學儲能電池産線受能耗指標限制落地困難,技術成果就地轉化産業配套不足;與新型儲能發展相適應的政策、標準和商業模式仍需進一步完善,應用場景不夠豐富;京津冀新型儲能科技成果轉化、産業優勢互補、應用場景共建等方面尚未形成有效統籌等。

  二、總體要求

  (一)總體思路

  落實“四個革命、一個合作”能源安全新戰略,立足率先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堅持以新時代首都發展為統領,統籌發展和安全,推動打造“三城創新引領、兩區集聚帶動、多點協同支撐”的空間佈局,實施“關鍵技術突破、數智融合示範、産業集群打造、生態平臺構建”四大任務,構建新型儲能産業上下游協同發展良好生態,加快實現産業規模、技術水準“雙升級”,發展模式、動力機制“雙驅動”,力爭實現新型儲能技術創新、數智融合、公共服務三項能力領先全國的階段目標,推動新型儲能産業成為競爭優勢突出的未來産業,將北京打造成為世界領先的新型儲能産業策源高地,支撐國際綠色經濟標桿城市建設。

  (二)基本原則

  ——堅持規劃先行、協同佈局。強化頂層設計,突出規劃引領作用,結合區域産業優勢和特徵推動各區差異化發展。促進京津冀産業協同,強化央地協同,加強國際交流合作,構建優勢互補、錯位發展、互利共贏的發展格局。

  ——堅持創新引領、示範帶動。優化重大技術攻關方向佈局,持續提升區域創新生態,推動新型儲能的基礎理論創新、關鍵技術創新、産業創新和商業模式創新。因地制宜開展高安全性新型儲能技術路線示範應用,加速科技成果轉化,推動新型儲能産業規模化發展。

  ——堅持需求牽引、市場主導。面向經濟社會和能源電力行業發展需要,尊重産業和市場規律,不斷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鼓勵龍頭企業發揮産業帶動作用。完善市場化交易機制,健全配套市場規則和監督規範,推動新型儲能有序發展。

  ——堅持安全為先、綠色發展。統籌發展和安全,提升新型儲能項目建設和運作管理能力,完善安全標準與規範體系。加強新型儲能安全技術供給,提升本質安全水準。大力推進綠色低碳技術創新及應用,推進新型儲能企業建立碳足跡管理體系,構建全産業鏈綠色發展格局。

  (三)發展目標

  到2025年,新型儲能技術創新能力全面提高,突破5~10項關鍵核心技術、關鍵材料和智慧裝備。在長時儲能、儲能安全、系統整合等領域建設一批中試平臺,重點打造1個新型儲能産業育新基地,引育5傢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新型儲能産業鏈龍頭企業,新型儲能産業營收超過600億元。高安全、高可靠、高能效、長壽命、經濟可行的新型儲能産品供給能力持續提升。在新型儲能産業示範區開展半固態/全固態電池、液流電池、儲能安全技術、儲能數據管理平臺等示範應用。推動新型儲能在分佈式新能源、超(快)充站、軌道交通、數據中心等場景實現應用,加快虛擬電廠建設。

  到2027年,新型儲能技術創新和産業水準穩居國內前列,“三城創新引領、兩區集聚帶動、多點協同支撐”空間格局進一步深化,産業集群和生態體系不斷完善。建成1個國家級創新平臺和2個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新型儲能産業示範區,引育3~5家百億元以上規模的生態主導型企業,涌現一批細分領域國內領先的單項冠軍、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産業創新力和綜合競爭力顯著提升,實現高端化、智慧化、綠色化發展,新型儲能産業營收力爭超過1000億元。

  三、空間佈局

  基於北京市及津冀地區新型儲能産業的發展基礎和區域特色,推動“三城創新引領、兩區集聚帶動、多點協同支撐”産業空間佈局建設。

  (一)高品質打造“三大科學城”新型儲能創新策源地

  充分發揮中關村科學城、未來科學城、懷柔科學城的創新引領作用,深化鋰電池本徵安全、固態電池、鈉離子電池、熱泵儲能、超導儲能等新型儲能技術基礎研究,結合能源清潔生産、能源柔性傳輸、能源供需互動,搭建新型儲能跨領域交叉技術研發體系,加快關鍵核心技術突破,加強前瞻技術佈局和儲備,推動創新成果持續涌現。

  (二)高標準建設“一南一北”新型儲能産業示範區

  北部以中關村科學城和“能源谷”建設為核心,建設新型儲能創新中心和公共服務基地,佈局數字能源、公共服務和先進製造等環節,圍繞産教融合、央地融合打造北京新型儲能産業示範“融合創新區”。南部以中關村房山園和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為載體,建設高端製造基地,佈局儲能系統整合、電化學儲能、智慧電網、關鍵材料和核心裝備研發製造,推動央地合作、京津冀協同,打造北京新型儲能産業示範“協同發展區”。

  (三)高水準打造“多點協同支撐”的新型儲能産業集群

  通州區以創建國家綠色發展示範區為契機,聚焦儲能、新型電力系統技術研發製造、示範應用,推動數字能源、虛擬電廠、高安全性新型儲能技術及産品先行先試。懷柔區依託國家能源實驗室,開展新技術新産品成果轉化。延慶區依託綠色電力示範區建設和風光資源,開展區域風光儲一體化示範應用。鼓勵引導各區根據實際積極推進新型儲能産業發展,培育建設若干個專業化産業園區。同時,充分利用河北能源裝備、應用場景優勢和天津智慧製造等優勢,協同促進北京新型儲能産業示範區、張家口可再生能源示範區、承德釩鈦高新技術産業化基地、保定能源裝備産業集群等園區聯動發展,構建京津冀産業協同發展新格局。

  四、重點任務

  (一)突破關鍵核心技術

  立足北京新型儲能技術創新策源地,堅持創新驅動,聚焦産業鏈堵點卡點環節,面向新型儲能高安全、長壽命、高效率的發展需求,重點圍繞電化學儲能、物理儲能、儲熱儲能等三大領域,關鍵零部件、系統整合、儲能安全、數據管理、回收利用等五大共性技術方向,組織實施八項核心技術攻關,同時佈局前瞻領域,推動新型儲能多元化技術創新,實現關鍵零部件及共性技術突破。

  推動新型儲能多元化技術創新。在電化學儲能領域,研發長壽命高安全零衰減鋰電池儲能電芯;開發高電導率、高穩定性固態電解質,突破固態電池低成本規模化生産關鍵工藝;完善鈉離子電池關鍵材料體系,提升鈉離子電池能量密度、迴圈壽命、長時電能存儲容量保持率;加快液流電池雙極板材料設計,成形工藝研究,高功率電堆、大容量高效率儲能單元模組系統開發與驗證,突破國産化膜和碳氈、碳布電極技術,推動液流電池儲能技術商業化應用。在物理儲能領域,聚焦大規模壓縮空氣儲能系統優化設計及控制、大功率壓縮機、低溫膨脹機、低成本高效換熱系統等關鍵技術開展攻關,推動壓縮空氣、熱泵儲能規模與效率不斷提升;圍繞大慣量飛輪本體及慣量傳導裝置設計、五自由度磁懸浮設計及控制、飛輪陣列控制等技術加強研發,加快高慣量新型飛輪儲能和電力級磁懸浮飛輪儲能研發製造。在儲熱領域,加強低成本、寬溫域、高儲熱密度儲熱技術開發,加強新型儲熱材料技術攻關。加強儲熱系統整合創新,加快高溫壓縮機、高效能換熱器等技術和裝備研發。在前瞻儲能技術領域,攻關超導儲能等前沿儲能技術,研發儲備液態金屬電池、壓縮二氧化碳儲能、金屬空氣電池等新一代儲能技術。

  加快關鍵零部件及共性技術突破。圍繞關鍵零部件,研發高可靠性高環境適配性緊湊型儲能變流器、構網型儲能變流器、光儲一體化儲能變流器、儲能用前端採集晶片、無線通信線束BMS等核心部件。圍繞系統整合,支援具備主動支撐能力的大規模儲能系統群控研發及工程驗證,推動大容量儲能電池整合研發及生産關鍵檢測技術發展提升。圍繞新型儲能安全技術,突破電池本徵安全控制、電化學儲能系統AI安全預警、儲能並網系統集中遠端監測、高效低成本熱管理及熱安全技術、系統多級主動防護結構及關鍵材料、熱失控與火災風險監測預警、高效滅火及防復燃、儲能電站整體安全性設計等關鍵技術,支撐儲能電站安全運作。圍繞新型儲能數據管理應用,突破儲能電站全設備、全量、全時電芯級數據“採—傳—存—用”全過程物聯及大數據共性關鍵技術。圍繞儲能産銷協同運作控制,突破面向多場景、多類型、多層級的儲能協調優化配置方法、時空協同優化運作調度方法及運作控制大模型技術。圍繞電池回收利用,突破電池離線上狀態估計、重組等梯次利用技術以及拆解技術,提升鋰鎳鈷錳等稀有金屬回收率。

  (二)推動數智融合示範

  依託北京全球數字經濟標桿城市建設,堅持數智賦能,推動新型儲能技術與電力電子、新一代資訊通信等先進技術融合發展,探索新型儲能與虛擬電廠、電動汽車、智慧微電網、綜合智慧能源等新業態融合,穩妥推進新型儲能多元化示範。

  積極推動新型儲能與新業態融合發展。支援光儲充檢、光儲充換、光儲直柔等新技術新模式示範推廣。以服務新能源汽車發展、增加綠電消納、提升電網資源調配能力為重點,打造“車—樁—位”一體化創新解決方案。鼓勵新型充電設施參與電網負荷調控,提升電網資源利用效率。推進綜合能源服務與新型智慧城市、智慧園區、智慧樓宇等用能場景深度耦合,創新數字能源産品及解決方案,提升能耗管控、分析、優化等數字能源服務能力,加快發展虛擬電廠。

  穩妥推進新型儲能多元化示範應用。在符合本市産業發展安全戰略的前提下,在非人員密集區穩步推進相關應用場景。鼓勵昌平區、房山區和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等示範區圍繞半固態/全固態電池、液流電池等高安全性儲能技術路線和儲能系統安全技術開展示範應用。鼓勵製造業企業在廠區或所在園區內配置新型儲能設施,提升用戶電力平衡能力,降低綜合用電成本。鼓勵圍繞分佈式新能源、微電網、算力中心、5G基站等其他終端用戶,靈活探索用戶側儲能融合發展新場景。推動新型儲能與應急救災等領域跨界融合,拓展儲能多元化應用場景。

  (三)打造新型儲能産業集群

  依託北京新型儲能産業示範區,積極引進和培育一批牽引能力強、輻射帶動廣、集群效應大的數字能源及新型儲能智慧製造企業,打造新型儲能産業集群。

  重點佈局數字能源産業。鼓勵企業運用物聯網、人工智慧、大數據、雲計算等信息化技術,研發應用智慧管理、智慧診斷、智慧運維、智慧運營等系統,提升新型儲能系統管理水準。鼓勵數字能源企業、系統整合企業、設備製造企業利用信息化技術,結合電站運作狀態,開展功率預測、電價預測等,參與電力現貨市場交易,實現儲能資産價值創造最大化,達到投資與運營管理閉環。引導資訊軟體企業拓展數字能源業務,針對新型儲能領域典型應用場景需求,提供可實際落地優質解決方案。支援搭建服務新型儲能工程設計等數字化平臺,提供設計、建造、運維、管理等工程技術服務,發展新型儲能領域科技服務業。鼓勵重點産業區、能源央國企開放應用場景與合作渠道,引進、培養數字能源運營技術服務商,提升北京數字儲能産業能級和規模。

  因地制宜發展新型儲能製造業。重點佈局新型儲能系統整合、關鍵材料和核心裝備研發製造,以建鏈、補鏈、強鏈為目標,鼓勵採取“産業基金+智慧製造”方式,鎖定一批行業領軍企業和細分領域“隱形冠軍”企業,引入重點關鍵核心零部件及相關配套企業,形成協同發展的産業生態。支援企業在京落地高端生産線、建立全國旗艦店、打造“母子工廠”,鼓勵建設展示中心。支援企業推進小試、中試線建設,加速促進科技成果轉化落地。鼓勵産業園區建設標準化廠房,提升新型儲能産業發展空間承載能力,推動構建研發、生産、應用一體化發展的産業生態,促進新型儲能産業集聚發展。

  (四)建設公共服務平臺

  依託北京高校、科研院所等創新資源優勢,積極打造一批科技創新、中試驗證、檢驗檢測、産教融合平臺,推動建立儲能大數據平臺和國際交流平臺,全面支撐新型儲能産業發展。

  科技創新平臺。圍繞電化學儲能、物理儲能、關鍵元器件、系統整合、儲能安全、數字能源等技術領域,整合優勢資源,圍繞産業共性技術等重大需求,推動市級産業創新中心建設,建立覆蓋新型儲能基礎研究、關鍵技術攻關和産業化應用的全産業鏈科技創新平臺體系。支援創新中心與新型儲能企業、高校、科研院所建立合作研發機制。

  中試驗證平臺。支援能源電力企業建設中試驗證平臺及産品實證基地,提升北京城市副中心新型電力系統試驗基地、北京市未來電化學儲能系統整合技術創新中心等平臺的産品品質驗證和工藝驗證能力,加快新型儲能工程化實施和産業化應用進程。

  檢驗檢測平臺。鼓勵機構、企業聯合上下游籌建國家級新型儲能(新能源)檢驗檢測平臺,開展新型儲能産業的標準制定、倣真建模、檢驗檢測和認證認定等服務,為新型儲能産業高品質發展提供技術支撐。

  産教融合平臺。支援在京國家儲能技術産教融合創新平臺建設,鼓勵北京新型儲能企業與産教融合平臺加強合作,圍繞新型儲能重點領域開展技術攻關和人才培養,提升新型儲能領域人才保障和科技成果轉化水準。

  新型儲能大數據平臺。聯合儲能行業聯盟,搭建具有權威影響力的全球新型儲能數據庫,跟蹤全球新型儲能産業各類資訊建立新型儲能市場動態監測機制,對市場需求、産能佈局、産量、出貨量、成本價格等關鍵資訊進行監測,為行業發展提供數據支撐和戰略指引。

  國際交流平臺。依託全球能源轉型大會、儲能國際峰會等,積極發揮儲能聯盟等行業組織作用,建設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新型儲能國際交流平臺,全面開展新型儲能技術、人才國際交流合作。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強統籌協調

  依託北京市新型儲能工作專班,強化政策統籌、資金統籌和場景統籌,形成支援北京新型儲能産業發展合力。用好行業協會和各類專家資源,統籌推動技術推廣、行業交流等相關工作。利用京津冀産業協同發展機制,協調推進三地新型儲能産業優化佈局。

  (二)完善政策體系

  逐步完善新型儲能政策法規和監管制度,為新型儲能安全有序、持續穩定發展提供政策保障。加快完善各類電力市場的准入條件、交易機制,推動建立健全電價政策機制,為新型儲能行業發展創造更大空間。

  (三)強化標準引領

  鼓勵在京企事業單位參與國際標準化活動和國際標準研究,融入全球創新網路。支援産業聯盟等社會團體快速響應技術創新和市場需求,自主制定和發佈團體標準。發揮政府在標準規範制定、實施過程中的引導與監督作用,促進新型儲能標準規範的有效實施。逐步構建完整的新型儲能技術標準體系,保持國內標準引領地位。

  (四)加強央地合作

  依託在京能源央企在技術創新、應用場景和資金方面的優勢,強化央地合作,推動能源央企與市區兩級政府、在京儲能相關企業在股權、創新、場景等方面的合作,助力北京新型儲能産業發展。

  (五)加大資金保障

  強化財政資金扶持,用好新型儲能專項支援政策,分級分類支援新型儲能産業在京創新發展。對企業開展關鍵核心技術産業化攻關、生産能源領域首臺套裝備、實施智慧化綠色化項目改造等,分類予以資金支援。統籌資源加強對新型儲能領域創新中心、中試平臺等專業化服務機構的支援。鼓勵重點區出臺配套政策,形成市區聯動的資金支援機制。

  (六)優化金融支援

  發揮北京市綠色能源基金引導作用,加大對初創期、成長期以及成熟期階段項目支援力度。深挖優質企業資源,支援新型儲能專精特新企業快速申報北交所,提高發行上市審核效率。加強新型儲能企業上市培育服務力度,舉辦有針對性的投融資對接和上市培訓。支援各類風險投資或股權投資基金等社會資本參與北京市新型儲能産業投資。

  (七)推動人才建設

  加強新型儲能産業領軍人才引進,為在京創新創業企業提供優質服務和全面保障。支援新型儲能企業開放創新驗證平臺,建設實訓基地,為院校提供實習實訓機會,加快培養新型儲能産業高技能人才。鼓勵産業集聚區對新型儲能領域重點企業引入人才,在子女入學、落戶、住房等方面提供優質便捷服務。

  (八)加強國際合作

  支援新型儲能企業加快海外知識産權佈局、爭取國際産品認證,積極開拓國際市場,提升國際化經營能力。支援全球儲能跨國公司在京設立研發中心或與本市企業開展儲能領域技術和産業合作。依託全球能源轉型高層論壇,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技術交流和産業合作平臺。

分享:
相關政策

您訪問的連結即將離開“首都之窗”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