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務公開 > 政策公開 > 規範性文件
  1. [主題分類] 衛生、體育/醫藥管理
  2. [發文機構] 北京市人民政府辦公廳
  3. [聯合發文單位]
  4. [實施日期]
  5. [成文日期] 2024-05-15
  6. [發文字號] 京政辦發〔2024〕14號
  7. [廢止日期]
  8. [發佈日期] 2024-05-23
  9. [有效性]
  10. [文件來源] 政府公報 年 第期(總第期)

北京市人民政府辦公廳關於印發《北京市加快醫藥健康協同創新行動計劃(2024-2026年)》的通知

字號:        

京政辦發〔2024〕14號

各區人民政府,市政府各委、辦、局,各市屬機構:

  經市政府同意,現將《北京市加快醫藥健康協同創新行動計劃(2024-2026年)》印發給你們,請結合實際認真貫徹落實。

北京市人民政府辦公廳    

2024年5月15日  

  (此件公開發佈)


北京市加快醫藥健康協同創新行動計劃(2024-2026年)

  醫藥健康産業是我國發展戰略性新興産業的重點方向,是助推北京創新發展的重要引擎。為加快發展新質生産力,推動醫藥健康産業更高品質更高水準發展,特製定本行動計劃。

  一、發展目標

  到2026年,醫藥健康産業總規模達到1.25萬億元(其中,醫藥工業營業收入達到2400億元),固定資産投資每年100億元以上。實現引領全球的科學發現和技術突破5-8項,新增獲批上市創新藥10個、創新醫療器械30個;“三醫”聯動發展能級進一步提升,新建1-2家研究型醫院;引進培育多層次專業人才1萬人以上;市醫藥健康産業投資基金撬動社會風險投資每年200億元;高品質特色園區10家。産業承載力進一步提升,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現代化醫藥健康産業集群加速形成。

  二、重點任務

  (一)強化創新策源,加快前沿技術成果轉化

  1.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引領作用。全力服務保障國家實驗室建設,強化退行性疾病等領域重大科學問題和關鍵技術的研究突破。提升全國重點實驗室創新引領和産業支撐作用。推動生命科學領域大科學裝置建設運作並向全球開放共用。支援科技領軍企業聯合國家科研機構、大學等組建創新聯合體,協同開展基礎和前沿科學研究、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系統整合創新。

  2.發展壯大新型創新力量。穩定支援生命科學領域新型研發機構,積極承接國家重大戰略性科技任務,開展高水準原創研究,面向産業需求開展共性技術攻關,健全科技成果轉化機制,促進企業孵化育成。在醫學轉化研究、呼吸道傳染病、基因存儲應用、核糖核酸等領域,設立一批創新體制機制的研究機構。支援外資研發中心落地發展並融入北京創新體系。

  3.加速生命科學領域重大成果産出。在細胞基因治療、腦機介面、合成生物學等前沿技術領域部署“核爆點”專項,催生具有顛覆性、引領性的科學發現和技術突破。支援腦認知原理解析、衰老機制等前瞻性重大科學問題的基礎研究;佈局面向生殖健康疾病、疑難罕見疾病等的應用基礎研究;加強基因編輯等産業亟需的關鍵核心技術研究。

  4.推動臨床需求和市場導向的創新轉化。支援醫療機構與國家實驗室、新型研發機構、高校院所、企業合作,整合基礎和臨床研究優勢,打造5-10個基礎與臨床相結合的研究基地,加快基礎研究向臨床轉化速度。實施臨床醫生與科學家“雙負責人”模式,開展協同攻關。採用“産業出題、揭榜挂帥”方式,推進企業與科學家合作。支援在疾病動物模型、合成生物製造等方向建設技術創新中心。引導新建醫院加強對新技術新産品的應用,支援提前謀劃科技成果轉化的功能佈局。

  (二)加強臨床研究,強化醫研産協同

  5.提升臨床研究品質。推進有條件的醫院組建專職、兼職的臨床科研隊伍,完善考核機制,強化科技成果轉化激勵。建設臨床研究聯合體,以國家醫學中心、研究型病房示範單位為核心開展高水準臨床研究及醫學研究轉化。提升臨床研究人員參與或承擔國際多中心臨床研究的能力。

  6.發揮臨床對産業支撐作用。優化臨床機構啟動臨床試驗項目的流程,將臨床試驗啟動用時壓縮至25周以內。推進醫學倫理審查結果互認範圍擴大到全市,並建立監測體系,提升互認效果。實施臨床試驗全流程監測,將監測結果與臨床機構後補助政策掛鉤。建立市臨床試驗資訊平臺,實現“一網通辦”。

  7.推動研究型醫院高水準發展。推動研究型醫院按程式納入醫保定點範圍。支援研究型醫院與完成備案的本市三甲醫院合作,開展細胞治療的早期臨床研究。支援研究型醫院參加臨床研究聯合體建設。吸引全球高水準臨床試驗和國內首創標誌性項目,支援創新品種開展全球同步的國際多中心臨床試驗。推動首都醫科大學研究型醫院等建設。

  (三)激發數據要素價值,推動數字化賦能

  8.實施醫療大數據共用與應用。建設全市共用的門急診、住院、體檢、科研等電子病歷體系。推動標準化、信息化臨床研究數據共用,明確數據脫敏標準,打通醫院之間數據連結。推動檢驗結果、醫療影像在全市三級醫院實現互聯互通互認。推動醫院開展醫療大數據的登記、評估、流通,拓展在創新研發端應用。

  9.推動臨床樣本數字化管理使用。建立面向全市開放、充分保護隱私的臨床樣本共用資訊系統和資源品質評價體系,推動部分産業亟需且規範採集、存儲的樣本進行數字化轉換,提高臨床樣本資源整體利用效率。提高臨床樣本在診療新技術和新方法研究、新藥研發等方面的應用水準。

  10.促進醫療數據安全跨境流動。搭建數據跨境流動審批溝通機制,強化數據出境安全評估、個人資訊出境標準合同備案等服務,保障數據出境合規。依託本市數據跨境安全與産業發展協同創新中心、數據安全與治理公共服務平臺,加強對藥物警戒等業務管理場景數據出境的風險研判和合規指導。

  11.加快以醫療大模型為代表的人工智慧技術賦能産業發展。支援醫療大模型開發和落地應用,推進數字療法、人工智慧輔助治療等産品的研發應用,推動人工智慧技術賦能新藥研發。加快醫療、醫保、藥監等數據底座建設,精細化開展數據清洗和治理,推動數據流通。引導算力企業加大對人工智慧醫療的支援,探索配置建設可信計算環境。

  (四)打造全流程服務體系,加快研發到應用進程

  12.建立藥械研審用聯動的服務機制。建立加速創新藥械研發應用的全流程服務工作機制,在臨床試驗、註冊上市、生産落地、入院應用等關鍵環節加強跟蹤服務,及時解決問題,強化工作評估,提升服務水準。

  13.提高審評效率。積極對接國家藥品監督管理相關單位,做好溝通協調等工作。引導檢測檢驗、臨床試驗和註冊申報服務等第三方機構集聚發展。發揮國家醫療器械技術審評機構北京服務站、北京藥品醫療器械創新服務站作用,拓寬審評交流渠道,強化指導服務。縮短藥品進口檢驗時間,提高通關效率。

  14.加速創新藥械入院應用。推動醫療機構建立定期召開藥事管理與藥物治療學委員會工作會議的長效機制。加強服務創新藥申報進入國家醫保藥品目錄有關工作。引導市屬醫院將創新藥加快入院應用,對納入醫保目錄的藥品本著“應配盡配”原則儘快入院。對符合條件的、涉及新醫療技術的創新醫療器械可隨時申報新增醫療服務價格項目,試行期間滿足條件的,醫療機構可申請統一定價和醫保論證。通過訂購、首購等方式促進醫療器械研發,加快創新産品入院應用。

  15.優化醫保支付結算模式。進一步推動國家醫保談判藥品“雙通道”工作(定點醫療機構和定點零售藥店),繼續擴大試點範圍,探索將非國家醫保談判藥品納入試點範圍。將符合條件的創新藥械及相關技術服務納入本市疾病診斷相關分組(CHS-DRG)付費除外支付範圍。遴選1-2家醫院開展人工智慧醫療器械試點,探索構建入院採購和結算模式。

  16.豐富多層次商業醫療保險體系。按照安全、有效、經濟原則,推動將未納入國家醫保藥品目錄的創新藥納入“北京普惠健康保”。針對細胞基因治療等創新性強、臨床急需的創新藥,鼓勵商業保險公司開發保險産品,與基本醫療保險形成互補。

  (五)做優品種結構,推動産業能級躍升

  17.推進藥品創新發展。推動下一代雙多抗、感染性疾病疫苗等大品種研發上市應用,支援藥品國際註冊和出口,促進仿製藥品質提升,産出十億元大品種30個。支援細胞療法、基因藥物等市場潛力大的品種快速形成産業增量。在炎症、感染等領域,推動全新靶點、全新機制的重磅藥物研發。

  18.促進醫療器械提質增效。壯大醫療機器人等領域産業規模,推動國際高端醫療器械産線落地,促進進口産品在京生産,提升醫療器械産值在醫藥工業中的佔比。在生命支援等領域開展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支援企業加快産品海外註冊,拓展銷售渠道,提升市場開發能力。

  19.推動中醫藥守正創新發展。推進中藥創新藥、中藥改良型新藥、古代經典名方中藥復方製劑的開發,促進數字化中醫診療裝備開發應用。推動名優中成藥大品種開展符合現代醫學規範的臨床應用,推進院內製劑在醫聯體內調劑使用並向新藥轉化。搭建中醫藥國際綜合服務平臺及線上交易平臺,開拓國際市場。

  20.深化京津冀醫藥産業協同發展。推進京津冀生命健康集群建設,強化規劃、政策、要素協同,建設産業廊道,增強上下游協同合作,並依託産業鏈圖譜開展聯合招商。推進京津冀區域醫學倫理審查結果互認。探索建立藥械監管跨區域協同、標準統一的長效合作機制。推動三地挂網採購協同。推進京津冀地區衛生應急物資儲備體系協同建設。

  (六)分類精準施策,助力企業梯隊式發展

  21.大力集聚領軍企業。吸引3-5家跨國企業來京發展。支援在京跨國企業提升産業能級,擴大研發中心規模,引進領先技術和品種。發揮頂尖科學家、知名醫生的影響力,發揮研究型病房等平臺作用,引育不少於5家領軍企業落地發展。

  22.做大做強高成長性骨幹企業。支援企業擴增研發管線,提升對國家實驗室、新型研發機構和高校院所創新成果的承接能力,促進其與初創企業融通發展。支援企業設立海外研發中心、創新基金,開展全球投資和並購。支援營收規模10-20億元企業加速發展,力爭三年內有15家企業實現營收規模50億元以上。

  23.持續培育科學家領銜創辦的前沿技術企業。培訓優選一批服務於科學家創業的合夥人型首席執行官,促進科學家前沿技術成果轉化落地,孵育新增20家以上科學家領銜創辦的前沿技術企業。發揮企業“服務包”機製作用,提供“保姆式”服務,促進其成為獨角獸、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

  24.提升第三方服務平臺規模效益。引育國內外優質醫藥外包服務平臺不少於5家,佈局國際註冊、銷售等關鍵環節服務平臺,培育載體遞送、疾病模型動物等特色技術平臺。提高生物藥、細胞基因治療、小分子藥物等第三方研發生産服務領軍企業一站式服務能力,加速拓展全球業務。

  25.推動孵化器能力提升和高水準運營。引進不少於3家國際知名的專業孵化器、加速器。在創新資源豐富的區域集中佈局孵化器,在産業要素完善的區域集中佈局加速器,為孵化項目提供驗證平臺、投資基金等保障服務。促進孵化器形成覆蓋“發現—驗證—熟化—孵化”全鏈條服務模式。

  26.注入資本活水。發揮市醫藥健康産業投資基金對産業發展的支撐作用,強化對社會資本投入的帶動效應,重點支援早期轉化和産業落地。匯聚全球風投基金,促進國有投資平臺與風投基金合作。建立企業上市服務通道,營造登陸北京證券交易所的良好環境。支援企業登陸國內外資本市場,新增上市企業20家。

  (七)實施全方位引進培育,打造國際人才聚集高地

  27.做好全球頂尖人才引進服務。吸引戰略科學家在京組建研究團隊和實驗室;加強腦機介面、合成生物製造等領域頂尖人才引進,加大醫藥與人工智慧等領域的交叉學科高端人才引進力度。依託新型研發機構、高校院所等,加強科研資源配置,在經費保障等方面賦予更多自主權。

  28.加強多層次專業人才引進。做好醫藥健康人才專項服務工作,吸引具有國際化背景的首席執行官、首席醫學官等管理人才,藥械國際註冊、臨床試驗統計等經驗豐富的産業人才,以及基因編輯等方向的關鍵核心技術人才來京發展,為其做好工作、生活方面服務保障。

  29.開展多樣化的人才培育。依託醫教研聯合的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探索實施臨床科學家培養計劃。支援醫院選派優秀人才赴國內外臨床研究機構學習、打造科技成果轉化人才團隊。通過實施服務科學家創業CEO人才特訓班、醫藥高級研討班、醫療衛生領域創新力培養計劃等,提升複合型管理人才能力水準。

  (八)突出區域優勢,構建産業集聚聯動發展格局

  30.強化空間供給和區域統籌。規劃新增不少於3000畝可供産業使用的工業用地,推動建成標準廠房120萬平方米,新開工標準廠房180萬平方米。推進國際合作産業園建設,提升園區國際化運營水準。做強海澱區、大興區、昌平區、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等産業主導區,支援城市副中心等具備優勢的區域加強産業佈局,構建“四核多點”的産業格局。

  31.推進海澱區打造智醫融合新標桿。加快中關村科學城國際醫谷和中關村綜合保稅區建設,在上莊、西三旗等地建設特色園區。建設一批概念驗證中心、技術轉移中心等高水準平臺,打造原始創新孵化的核心承載區。促進腦機介面等前沿技術創新,推動創新藥和高端醫療器械的細分領域發展,推進醫療大模型落地應用,加快培育數字醫療新業態,形成智醫融合産業優勢。

  32.推進昌平區打造創新提速新引擎。依託國家實驗室、新型研發機構,催生“0到1”的突破。聚焦細胞基因治療、合成生物製造等領域,建好用好研究型醫院等平臺,加快中關村生命科學園三期建設,推動國際醫療器械城等産業園建設,構建全球領先的生命科學創新走廊。發揮未來科學城“生命谷”“能源谷”聯動優勢,建設生物製造産業創新示範區。打造具有全球競爭力的醫藥健康産業發展高地。

  33.推進大興區建設先進製造新高地。加快大興生物醫藥産業基地南北擴區,佈局核酸藥物、高端醫療器械等特色園區。推進首都醫科大學校本部建設,以新機制規劃建設大學科技園。推進國家醫學中心落地。加強醫藥基地與相關産業園協同,實現高端製造環節集中落地。

  34.推進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建設藥械智造新地標。構建“概念驗證平臺—技術服務平臺—打樣中心—中試基地”的全鏈條服務體系,引進跨國企業,吸引企業産能轉移,擦亮“亦莊智造”金字招牌。積極實施産業空間拓展和城市更新計劃,分步推進産業用地空間開發,打造新藥智造高地。

  三、保障機制

  發揮北京市醫藥健康統籌聯席會作用,強化統籌協調,以項目化、任務化方式推進各項任務落細落實。加強資金保障。發揮中關村先試先行改革和“兩區”建設制度優勢,推進一批試點政策落地見效。依託中國國際服務貿易交易會、中關村論壇等國家級平臺,舉辦高水準國際化醫藥健康領域平行論壇。打造國際化專業會議品牌,提升北京在生物醫藥、生命科學等領域的國際影響力。吸引擁有頂尖國際學術期刊的科學出版和資訊分析公司來京發展,發揮聚集國際要素作用,加速構建高水準開放生態。

分享:
相關解讀
相關政策

您訪問的連結即將離開“首都之窗”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