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務公開 > 政策公開 > 規範性文件
  1. [主題分類] 城鄉建設、環境保護/環境監測、保護與治理
  2. [發文機構] 中共北京市委
  3. [聯合發文單位] 北京市人民政府
  4. [實施日期]
  5. [成文日期] 2022-12-23
  6. [發文字號] 〔〕
  7. [廢止日期]
  8. [發佈日期] 2023-01-06
  9. [有效性]
  10. [文件來源] 政府公報 2023年 第20期(總第800期)

中共北京市委 北京市人民政府關於新時代高品質推動生態涵養區生態保護和綠色發展的實施方案

字號:        

各區委、區政府,市委各部委辦,市各國家機關,各國有企業,各人民團體,各高等院校:

  現將《關於新時代高品質推動生態涵養區生態保護和綠色發展的實施方案》印發給你們,請結合實際認真貫徹落實。

中共北京市委    

北京市人民政府    

2022年12月23日  


關於新時代高品質推動生態涵養區生態保護和綠色發展的實施方案

  本市生態涵養區作為首都“大氧吧”“大花園”,是首都的生態屏障和水源保護地,在城市空間佈局中處於重要地位。生態涵養區既是新時代首都發展不可或缺的承載區,也是“五子”聯動融入新發展格局、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的重要陣地,更是首都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探索轉化路徑的先行區。為深入實施《北京市生態涵養區生態保護和綠色發展條例》,進一步推動生態涵養區落實功能定位、保持戰略定力、激發發展活力,特製定本實施方案(實施期限為2023-2027年)。

  一、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習近平總書記對北京一系列重要講話以及給建設和守護密雲水庫的鄉親們回信精神,站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高度謀劃發展,深入落實市第十三次黨代會精神,以新時代首都發展為統領,統籌發展與安全、保護與發展、城市與農村、強區與富民,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引導和支援生態涵養區堅定不移落實功能定位,著力鞏固和提升生態文明建設成果,堅定不移保持戰略定力,著力擴大生態環境容量和提高生態環境品質,堅定不移推進綠色發展,著力推動生態優勢向發展優勢轉化,走出一條生態優先、節約集約、綠色低碳的高品質發展之路,為推進新時代首都發展、實現“雙碳”目標、促進共同富裕作出更大貢獻,為建設國際一流的和諧宜居之都提供堅實保障。

  (二)主要目標。未來五年,按照保護優先、系統治理、綠色發展、強區富民的原則,堅持“大城市帶動大京郊、大京郊服務大城市”,堅持規劃引領、改革創新、輸造並舉、補短強弱,市級支援政策保持力度不減、成效更優,生態涵養區綠色發展自覺性、積極性和內生動力更強,政府、市場、社會共同參與生態涵養區生態保護和綠色發展的效果更突出。到2027年,生態涵養區生態保護和綠色發展各項制度更加健全,良性互促局面基本形成,生態産品總值全市領先,生態環境品質指數穩定向好,特色化、差異化的綠色發展水準顯著提升,生態産品價值實現能力持續增強,城鄉居民收入與經濟增長保持同步並進一步縮小城鄉收入差距,著力將生態涵養區建設成為展現北京美麗自然山水和歷史文化的典範區、生態文明建設的引領區、宜居宜業宜遊的綠色發展示範區。

  二、堅定不移持續鞏固提升生態涵養品質

  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將生態保護作為首要任務,堅守使命、保持定力、接續擔當,穩步提升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區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建設水準,鞏固擴大國家森林城市創建成果,構建更加穩固的首都生態安全格局,讓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人民更幸福。

  (三)嚴格管控生態空間。深化完善國土空間規劃體系,加快鄉鎮域國土空間規劃審批和實施,推動流域水生態保護修復規劃編制和實施,統籌生産生活生態空間功能優化、複合利用、融合發展,為生態涵養區生態保護和綠色發展提供集約高效可持續的空間支撐。牢牢守住生態保護紅線,只搞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確保區域生態空間只增不減,到2027年,保持生態保護紅線範圍佔市域面積比例不低於27.5%,生態控制區面積力爭達到市域面積的75%。

  (四)持續夯實生態本底。鞏固京津風沙源治理和百萬畝造林綠化成果,繼續抓好大尺度綠化,見縫插綠、留白增綠,不斷擴大綠色空間,築牢首都生態安全屏障。加快推動實施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強化重要生態系統關鍵區域保育,推行草原森林河流湖泊濕地休養生息,門頭溝區、平谷區、懷柔區、密雲區、延慶區總體森林覆蓋率保持在66%以上,森林蓄積量及生態碳匯能力進一步提升。落實生物多樣性保護規劃。加強自然保護地體系建設,提升生態系統多樣性、穩定性、持續性,保持生態涵養區生態系統穩定,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植物保護率達到95%以上。

  (五)不斷提升生態品質。堅持自然恢復為主、人工修復為輔,加強森林健康經營和退化林修復,提高生態系統碳匯增量。實施流域水系水生態保護修復,加強密雲水庫等重要水源地、應急水源地保護,統籌保水與民生、近期與遠期,優化密雲水庫一級保護區保護路徑。深入推進環境污染防治,持續深入打好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努力讓綠水青山藍天成為首都的靚麗底色。各生態涵養區開展尾礦庫、險村險戶等各類安全隱患調查摸底,在逐步治理消除隱患的同時,因地制宜實施復墾復種、建設礦山公園、試點光伏發電等。開展塑膠污染治理試點。推進完善生活垃圾分類收運處理建設管理體系。

  (六)著力增強生態共用。整合破碎綠地斑塊,優化綠色空間佈局,建設生態化、人文化、品質化的遊憩空間體系。構建特色鮮明的郊野公園、體育公園等遊憩體系,為居民提供多層級、多樣化的服務體驗,推進全民共用、全齡友好。完善城市綠道和森林步道體系,與城市慢行系統深度融合發展,以道路幹線、河流為依託,構建環、線、面交織的生態遊憩網路。進一步開放公園圍擋,強化濱水空間服務,提升生態環境獲得感。

  (七)系統推進科學治理。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統籌推動“兩山三庫五河”系統保護。堅持用生態的辦法解決生態的問題,加強科技創新與生態保護的融合,推進大數據、人工智慧、5G等新技術在生態保護和治理中的應用。推進調查、監測、規劃、管控等業務信息化、整合化、網路化,支撐河長、林長、田長“三長”聯動。

  (八)全面推進協同治理。實施京冀密雲水庫水源保護共同行動,提升水源涵養功能,協同推進總氮濃度防治。深入推進永定河流域綜合治理,實施官廳水庫水源保護工程,推動恢復官廳水庫飲用水源功能,打造首都重要戰略儲備水源地。實施北方防沙帶等京津冀地區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打造環京綠色生態帶,拓展首都綠色空間,推動生態涵養區與津冀接壤區域共築首都生態屏障。

  (九)切實保障生態安全。有效防範森林火災,加強現代大型裝備、特種滅火裝備配備和森林防火道路、蓄水池、防火檢查站等防滅火配套設施建設,完善衛星遙感、地面監測、無人機等先進預警監測系統建設。嚴格防控有害生物入侵,嚴厲打擊非法捕殺、交易、食用野生動物行為,健全生物多樣性保護監測評估體系,提升生物多樣性保護水準。健全護林防火機制,加強進山人員管控,保障森林資源安全。

  三、著力突出生態産品總值對生態涵養區高品質發展引導作用

  以穩步增加生態産品總值,不斷強化生態保護、夯實生態本底、實現綠色發展為導向,更多依據生態産品總值對生態涵養區進行評價,更多依據生態涵養區生態貢獻分配補償資金,引導生態涵養區更好落實功能定位。

  (十)夯實生態産品總值工作基礎。編制生態産品目錄清單,搭建生態産品資訊雲平臺,摸清生態産品底數。落實國家要求,建立生態産品動態監測制度。加快完成自然資源統一確權登記,清晰界定自然資源資産産權主體,劃清所有權和使用權邊界。

  (十一)建立生態産品總值核算體系。按照國家生態産品總值核算規範,推進建立反映本市實際的核算指標體系,形成符合首都特點的核算技術規範。建立健全生態産品總值核算工作機制,加快建立完善生態産品總值統計制度,力爭2023年底前發佈全市及分區生態産品總值核算結果。

  (十二)推動生態産品總值核算結果應用。探索將生態産品總值核算結果與生態涵養區綜合性生態保護補償資金分配和績效考核聯動掛鉤。突出按照生態産品總值評價生態涵養區,推進生態産品總值核算結果及生態産品價值實現情況適時納入各區高品質發展綜合績效評價體系。在嚴格落實生態保護和綠色發展責任的前提下,先在生態涵養區和結對平原區之間試點探索利用結對協作資金實施生態産品總值和地區生産總值交換補償機制,進而探索在不同功能定位的區之間開展交換補償,逐步探索新增碳匯抵扣、生態産品總值考核目標等跨區補償,促進區域優勢互補。

  (十三)拓展生態優勢向發展優勢轉化路徑。探索構建本市基於數字化的生態産品認證標準體系,研究建立生態産品全生命週期價值評價體系,培育生態産品區域公用品牌,提高生態産品市場認可度,促進生態産品價值增值。探索構建特定地域單元生態産品價值評價體系。

  四、培育壯大生態涵養區綠色發展內生動力

  統籌保護與發展、強區和富民,支援發展符合生態涵養區功能定位的産業,完善全市産業鏈、供應鏈佈局,提高區域財政收入自給能力,拓寬居民就業和增收渠道。

  (十四)強化重點功能區引領作用。支援完善中關村各區分園、懷柔科學城、農業中關村、“一線四礦”、國家級市級旅遊度假區、重要交通幹線和重點流域沿線等重點功能區域及周邊配套基礎設施。支援園區主動承接中心城區適宜功能和産業,推動符合條件的入園企業納入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支援範圍。做好冬奧會、世園會、世界休閒大會等重大活動場館後續利用,加快建設京張體育文化旅遊帶,打造京津冀協同發展的重要節點。加強“三條文化帶”傳承保護利用,構建融合歷史人文、生態風景與現代設施的城市文脈。緊抓“兩區”“三平臺”建設機遇,推動生態文明領域國際合作,打造服務國家國際交往活動的重要承載區,用“兩區”建設助力“兩山”實踐。

  (十五)推動生態涵養區産業差異化、特色化、品牌化發展。嚴格落實北京城市總體規劃和分區規劃明確的功能定位和産業定位,支援各區穩步做強主導産業。落實《北京種業振興實施方案》,擴大本市現代種業優勢。按照“小而精、專而特”的原則,支援發展特色農業,促進農業與文旅、科技、教育、城市運作保障融合。支援依託區域資源優勢,講好山區特色故事、開發特色旅遊,通過發展鄉村民宿,打造特色旅遊線路、地理標誌産品等促進山區旅遊業發展,服務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建設。支援用好冬奧遺産,大力發展冰雪産業,實現“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銀山”。鼓勵發展環境友好型産業,完善各領域支援政策,推動生態涵養區生態馬拉松、戶外運動、數字經濟、科創智慧、中醫藥、生命健康等業態發展。

  (十六)深化平原區與生態涵養區結對協作。延續結對協作機制,保持結對協作關係不變、橫向補償力度不減。推動平原區優質教育、醫療衛生等資源向生態涵養區輸出,促進生態涵養區從平原區引資向引智轉變。研究運用市場機制調節用地、用能等資源,促進結對區均衡發展。

  (十七)充分發揮市場主體作用。支援生態涵養區培育頭部企業、科技型企業、獨角獸企業和專精特新企業,提高符合功能定位的産業集聚度和市場競爭力。支援平臺型企業在生態涵養區發揮作用,更多服務城市運作、農商精準對接、區域品牌推廣等。支援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發展,提高市場參與能力。支援懷柔科學城、農業中關村等實現科技成果就地轉化、科技人才就地創業。鼓勵用好“北京科技小院”“博士農場”等農業科技服務平臺,強化農業科技支撐。支援發展生態産品價值實現的評估、論證、抵押、交易等專業服務機構。

  五、穩步推動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補短提質

  著眼生態涵養區發展實際需求,統籌鄉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佈局,推動投資支援由總量供給逐步向結構優化轉變,提高補短強弱精準性和財政性資金使用效益,提高當地居民生活品質。

  (十八)增強基本公共服務均衡性和可及性。推動優質公共服務資源向生態涵養區佈局,支援各區通過合作辦學享有優質教育資源,在重點功能區建設一批市級統籌優質學校。支援各區引進優質醫療衛生資源,提升中醫藥、婦幼保健、精神衛生等服務能力。提升基層醫療衛生服務能力,在有條件的地區試點建設醫養結合設施,推動鄉村數字醫療應用場景建設。持續加強基層公共衛生應急能力建設,結合需要建設完善疫情防控基礎設施。增加人口集聚區文化體育服務供給,統籌利用城鄉交通及景區景點等資源,打造一批有影響力的文化旅遊精品線路和體育賽事基地。

  (十九)持續改善基礎設施條件。進一步提升生態涵養區對外通達效率,加快城市軌道交通平谷線建設,推進通密線、東北環線、京門線等市郊鐵路建設,推動京密快速路、國道109新線高速、承平高速等建成通車。轉變山區道路建設理念,優先滿足公共交通和慢行系統建設需求,推動道路系統與生態景觀相融合。在生態涵養區新市鎮、特色小(城)鎮統籌考慮適度超前的基礎設施佈局。加強鄉村供水保障,因地制宜建設供水設施,推動污水處理骨幹管網建設,加強雨水和再生水利用,系統推進地下水超採治理,促進地下水水位逐步回升。推進農村戶廁改造提升。深入推進能源革命,加強電力工程建設,在農村清潔供暖、設施農業中推廣應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技術,推動剩餘村莊基本實現清潔能源替代,進一步提升可再生能源應用規模,促進農村能源綠色低碳轉型,為實現“雙碳”目標作出更大貢獻。

  (二十)提升城市精緻發展水準。加快融入環首都城市群建設,內靠城區、外聯環京,加強規劃政策協同,防止市域內平原新城、周邊外省市貼邊連片發展。暢通交通人員往來,強化産業發展聯動,增強公共服務互補,促進跨區功能融合,助力構建以首都為核心的現代化都市圈。按照“小而美、小而強、小而富”的發展要求,嚴格落實國土空間規劃,更加注重城鄉風貌規劃設計,嚴控城市開發建設和人口規模,鞏固擴大“基本無違法建設區”創建成果,持續治理淺山區違法建設,深入推進規劃和自然資源領域問題整改,有序推進農村違法建房整治,大力提高集約節約用地水準。因地制宜推動老舊廠房、園區和城市公共空間改造,通過城市更新重構城市功能。加快老舊商圈改造提升,制定“一圈一策”方案,完善業態配置,打造特色化、多元化的高品質商圈。大力推進職住平衡,完善交通組織和慢行系統,提高通勤效率。

  (二十一)提高社會精細化治理能力。提升生態涵養區生態保護和綠色發展的能力和水準,對履行職責不力的嚴肅追責問責。充分運用大數據、雲計算、區塊鏈、人工智慧等前沿技術,落地一批智慧生態環保、智慧園林、智慧水務、智慧文旅、智慧社區等應用場景,推動城市運作“一網統管”,實現城市運作管理“橫到邊、縱到底”,進一步提高精治水準。堅持黨建引領吹哨報到、接訴即辦,建立健全領導體系和工作機制,強化市民服務熱線與網格化、常態化管理制度銜接,實現多元共治。

  六、充分激活鄉村要素推動生態涵養區共同富裕

  生態涵養主要在農村,生態産業底色是農業,生態保護主力是農民,紮實推動鄉村産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振興,讓“保護生態環境的不吃虧”,更有獲得感。

  (二十二)深化鄉村體制機制改革。推動北京城市總體規劃、分區規劃、土地資源利用規劃與鄉鎮域國土空間規劃、村莊規劃銜接,落實“村地區管”長效機制,鼓勵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及其成員盤活利用閒置宅基地和閒置住宅,發展鄉村旅遊。深化集體經濟薄弱村幫扶行動,基本消除年經營性收入小于10萬元的集體經濟薄弱村,並建立消薄長效鞏固提升機制。支援農村集體經濟組織、農民合作社招用農村勞動力,引導農村勞動力就業參保。加強以工代賑,最大化幫助當地居民就近就地就業。整合農村公益性崗位設置,提高崗位工作績效及收入水準。

  (二十三)激發鄉村發展活力。堅持黨建引領,提高鄉村治理組織化、規範化、數字化水準。支援生態農業、設施農業、林下經濟發展。做大做強“北京優農”區域公用品牌,做優地理標誌農産品,引導平臺企業搭建優質農産品銷售服務平臺。鼓勵社會力量參與開發休閒遊、健身遊、拓展訓練、露營等旅遊産品,推動鄉村觀光遊向休閒度假遊轉型升級。拓展鄉村民宿非假日經濟,鼓勵鄉村民宿承接商務會議會展。加強鄉村旅遊從業人員培訓指導和技術幫扶,進一步提升服務意識和服務水準,推動鄉村旅遊提質增效。

  七、切實加強生態涵養區生態保護和綠色發展支撐保障

  (二十四)加強組織領導。各級黨委和政府加強領導,市委生態文明建設委員會加強統籌,生態涵養區生態保護和綠色發展工作專班加強協調,市級有關單位積極履職。生態涵養區區委、區政府壓緊壓實主體責任,結對平原區區委、區政府主動向前,爭取中央單位、社會力量多方參與,形成工作合力。實行“三單”管理,建立任務清單、政策清單、項目清單,並分年度編制工作計劃,滾動編制安排包括産業投資項目、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投資項目、生態産品價值實現配套項目在內的項目計劃,進行臺賬管理,強化督導考評。

  (二十五)注重改革創新。深化國有林場、集體林權制度改革。深化生態保護補償制度改革,健全以生態環境要素為實施對象的分類補償制度,完善京冀密雲水庫上游潮白河流域水源涵養區橫向生態保護補償機制,建立官廳水庫上游永定河流域水源保護橫向生態保護補償機制,建立市域內密雲水庫水源戰略儲備補償機制。建立健全生態産品價值實現機制,制定出臺本市實施方案。落實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進一步完善河長、林長、田長管理制度體系。健全補充耕地指標跨區域交易和生態涵養區利益保護機制。

  (二十六)強化要素保障。深化人才專業服務、管理制度等改革,大力匯聚生態涵養區需要的農業、水務、教育、醫療、科技、金融等各類專業人才,加強綠色職業教育體系和人才培訓體系建設,健全市級單位、生態涵養區幹部與其他區幹部雙向交流長效機制,支援生態涵養區培育一批懂技術、善經營、會管理的新型職業農民。加強點狀配套設施用地管理,優先利用存量閒置、低效集體建設用地,為一二三産業融合發展及重點項目建設提供用地保障,在生態保護紅線、永久基本農田以外區域,允許符合條件的農産品初加工及存儲、管理用房和內部道路等輔助設施就近就地建設。持續加大政府投資支援力度,聚焦有利於促進生態産品價值實現、有利於增強內生動力、有利於撬動社會資本,且符合固定資産投資政策的項目,加強配套支援,積極爭取中央預算內資金支援和用好地方政府專項債、REITs等國家政策性金融工具,提升生態涵養區生態環境品質和産業發展基礎。落實財政差異化支援政策,給予生態涵養區傾斜,逐步提高土地出讓收入用於農業農村比例,完善涉農資金統籌整合長效機制,提高涉農資金使用效率。

  (二十七)統籌發展和安全。牢固樹立總體國家安全觀,堅持底線思維,增強憂患意識,妥善防範化解各種風險挑戰。嚴格規範政府舉債融資行為,化解政府債務風險。織密織牢安全生産責任體系,突出抓好重點行業領域安全監管和隱患排查整治。積極推進韌性城市建設,加強供熱、燃氣等城市管道更新改造。強化極端天氣風險防範應對。科學規劃城市防災減災功能,完善應急救援體系,提高防災減災救災和重大突發公共事件處置保障能力。

  (二十八)強化督查考核。健全生態涵養區生態保護和綠色發展工作績效考評體系,將考評結果作為各有關區黨政領導幹部績效考核、市級財政轉移支付額度分配、市級重大活動和重大項目落地選擇的重要依據,以及領導班子和領導幹部考核評價的重要參考。持續推進生態涵養區領導幹部自然資源資産離任(任中)審計全覆蓋,加強有關財政資金審計監督。各有關單位、各相關區要知責於心、擔責于身、履責于行,重大決策、重大事項、重要情況及時向市委、市政府請示報告。

分享:
相關政策

您訪問的連結即將離開“首都之窗”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