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建設目標
通過"兩區"聯動創新,加快推進高水準開放,探索暢通雙迴圈,構建新發展格局。到2023年,初步實現貿易自由便利、投資自由便利、資金跨境流動便利、人才從業便利、運輸往來便利和數據安全有序流動。區域經濟外向度明顯提高,實際利用外資突破20億美元;科技創新水準不斷提升,技術合同成交額年均增速達到5%以上,PCT年專利申請量超過2500件(含京東方),高新技術企業超過1500家;産業綜合實力顯著增強,新一代資訊技術産業、高端汽車和新能源智慧汽車産業、機器人和智慧製造産業、生物技術和大健康産業("四大主導産業")實現總産值超過6000億元。逐步建成營商環境一流、創新生態完善、高端産業集聚、國際經濟交往活躍、監管安全高效的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開放新高地。
二、主要任務與措施
立足北京國際科技創新中心"三城一區"主平臺,落實"四區一陣地"功能定位,緊抓"兩區"建設機遇,始終圍繞高品質發展的主線,構建"4+2+1"産業開放新格局,擴大高水準對外開放,不斷培育開發區參與國際合作和競爭的新優勢。
(一)構建"4+2+1"産業開放新格局
1、做強四大主導産業,建設高精尖産業陣地
建設世界級新一代資訊技術産業集群。推進積體電路自主可控發展,建成國家信創産業核心區,推進新型顯示軟硬融合發展,完善資訊技術産業發展環境及配套政策。探索進口設備免稅政策,為重點企業進口設備和原材料提供通關便利。
持續優化新能源智慧汽車産業集群。進一步優化整車及零部件進出口。增強高端汽車産業整合帶動能力,打造新能源汽車産業集群重要節點,建設全國智慧網聯汽車政策先行區,打造高級別自動駕駛示範區。爭取在簡化自動駕駛車輛封閉測試場道路測試流程等方面形成突破,支援建設自動駕駛管理政策先行先試。
壯大生物技術和大健康産業集群。聚焦生命科學前沿技術、醫工交叉新興業態、高端醫療器械等重點領域,推動化學藥、生物醫藥和大健康産業智慧化、服務化、生態化、高端化發展,持續培育百億級規模的龍頭企業和"重磅産品"。鞏固提升化學醫藥産業,壯大生物醫藥産業,加快醫療器械産業集聚發展,積極發展大健康産業,擴大醫藥産業對外開放,完善産業發展環境及配套政策。爭取在設立"醫療器械創新北京服務站"、加速急需醫療器械和研發用材料試劑和設備通關等方面形成突破。
培育機器人和智慧製造産業集群。支援特種機器人、醫療健康機器、人機協作機器人、倉儲物流機器人、高端工業機器人應用系統、公共服務機器人六大領域發展。支援增材製造裝備、智慧傳感與控制裝備、智慧檢測與裝配裝備、智慧物流與倉儲裝備、智慧專用裝備五大智慧製造關鍵技術裝備産業發展,支援含通用航空與無人機、商業航太、衛星應用三大航空裝備産業發展。支援機器人特殊場景應用,打破應用場景的限制和障礙。加快推進首臺(套)推廣應用。建"概念驗證平臺-公共技術服務平臺-打樣中心-中試基地"全鏈條的産業服務體系。探索企業中試環節的進口設備納入免稅清單。
2、做優兩大服務業,促進二三産業融合發展
推動高端服務産業加速發展。圍繞産業鏈部署創新鏈、資金鏈、服務鏈,重點發展生産性服務業、科技服務業及高品質生活服務業。對標引進全球一流的會計、審計及稅務服務、信用評級、知識産權、諮詢與評估服務、人力資源、金融服務等專業服務機構。建設國家知識産權示範區,探索知識産權證券化,搭建開發區知識産權運營服務平臺。引進社會化、專業化的專利管理品牌機構。打造北京知識産權保護中心開發區分中心。高標準打造産業配套型國際人才社區。
促進科技文化創意融合發展。依託雄厚的科技創新實力和完備的科技創新服務體系,積極推進科技文化融合發展。重點聚焦高新視聽、游戲電競等領域,支援區內符合條件的文化企業申報"資訊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和游戲版號。積極探索游戲內容的過程管理機制。支援游戲出海企業在區內落地,支援精品游戲內容海外發行。
3、大力發展數字經濟,建設數字經濟標桿城市先行區
積極落實數字經濟規則。探索在風險可控的前提下,在軟體實名認證、數據産地標籤識別、數據産品進出口等方面先行先試。積極引入第三方機構開展針對企業的數據保護能力認證。探索創制數據確權、數據資産、數據服務等交易標準及數據交易流通的定價、結算、品質認證等服務體系,規範交易行為。探索數字貿易統計監測。
統籌數字産業化佈局。推動信創産業生態優化升級,進一步聚集信創企業,促進關鍵核心技術的突破,推進通明湖國家信創基地高品質發展。強化政府購買服務及社會資本合作,着力提升5G、人工智慧、區塊鏈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水準。探索自動駕駛車輛和智慧道路基礎設施商業化運營模式。超前佈局6G、量子技術、腦科學等前沿技術,全面提升數字經濟技術創新能力。
推進數字經濟賦能産業。推動數字經濟創新實驗室落地、研究院項目開工建設、國際大數據交易中心落地。支援傳統工廠開展數字化改造,鼓勵智慧製造新模式應用企業申報北京市級智慧製造標桿、國家級智慧製造標桿、世界經濟論壇燈塔工廠。支援骨幹製造企業與"5G+雲+AI"企業聯合搭建工業雲平臺,構建"端、網、雲、用"的工業網際網路網路集聚生態。提供多層次、多樣化服務,為中小微企業數字化轉型賦能。推進養老、教育等生活性服務業數字化,推動數字技術和生活性服務業深度融合,豐富服務産品供給。推進生産性服務業數字化以及數字文化創意産業發展。
(二)持續提升國際化水準
建立國際化招商機制。借助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專業機構,組建具有國際視野的招商專班。圍繞龍頭企業推動産業鏈招商,通過推介會、專題論壇等多種形式不斷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充分利用服貿會、世界機器人大會等國家級展會平臺,着力引進國外隱形冠軍、獨角獸企業。重點對接使領館等機構建立工作聯絡機制。優化海外工作站佈局,探索派駐人員長期駐外招商、宣傳。充分利用國際第三方資源。加大宣傳開發區招商獎勵辦法的力度。
瞄準國際招商目標。積極發展總部經濟,支援符合經開區定位的世界500強、跨國創新型企業、GaWC機構在區內發展。重點吸引國際頂端服務業機構、外資企業區域總部等項目入區。
推進國際合作園區建設。重點加快中日國際合作産業園建設,推動中日青年新創園即介入醫療器械産業園、中日氣動元件産業園加快投産。加快中法智慧製造産業園開園掛牌。積極發掘其他國別合作園區機遇。充分發揮"一帶一路"綠色絲路基金的作用,積極推動與"一帶一路"國家開展合作,研究在沿線國家共建園區,搭建集中合作平臺。
助力國際交往中心建設。支援國際組織落戶,鼓勵引進境外國際行業組織。落實免稅店相關政策,鼓勵國際知名免稅品經營商開設免稅店。推動更多國際會議會展在亦莊組團舉辦或建立永久會址,鞏固提升"世界機器人大會""世界5G大會""IC World大會""世界健康大會"等國際會展活動。
(三)加快推進特色綜保區建設
按照建設科技創新為主的特殊經濟功能區的思路,探索智慧型綜合保稅區的建設、管理和運營模式創新,重點發展先進製造、供應鏈管理、保稅服務三大業務,着力發展保稅研發、保稅檢測、保稅展示、融資租賃等高端新興業態,打造保稅高端製造平臺和科創平臺。圍繞國家關鍵領域的卡脖子環節,引進先進製造業企業,聚焦研發、中試和小規模生産環節,推進科技成果轉化。探索高端製造全産業鏈保稅模式,以龍頭企業為核心,以信用管理為基礎,以資訊監管為手段,對産業鏈中關聯度高的企業實施整體監管、全程保稅、便利流轉。
(四)強化關鍵要素支撐保障
強化空間資源保障。以亦莊新城四大産業功能區、三大創新服務區、三大特色産業園("433")城市功能組團佈局為載體落實"兩區"建設項目。工業用地完善推行"先租後讓、達産出讓"模式,促進地下空間資源合理利用。探索實施綜合用地模式。持續深化"無廢城市"建設,積極促進工業固體廢物迴圈利用。強化土地資源管控。劃定、公佈亦莊新城工業用地一二級紅線範圍,做好産業發展用地資源總量保障。探索工業用地、商業用地混合出讓和土地使用權分層出讓模式。實施工業用地全生命周期管理,編制《亦莊新城城市更新産業升級規劃》,跟蹤評估已更新項目,做到"拿地即開工"。
構建多元化産業金融體系。圍繞經開區産業發展需求,支援在自貿區範圍內設立專營銀行機構,吸引更多外資金融機構。做大做強戰略性新興産業母基金,大力支援主導産業的龍頭企業發起設立産業鏈並購基金,着力支援各類投資機構依託國家級、市級基金設立科技成果轉化投資基金、高精尖産業投資基金,推動形成"部市區"三級聯動的産業基金投入體系。圍繞經開區企業上市、並購等需求,積極吸引內外資證券、投行等專業服務機構在經開區佈局,打造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示範。
構築科技創新人才高地。構築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高精尖産業人才聚集新高地。以國際人才社區、國際人才服務廳、國家海外人才離岸創新創業基地等為依託,為企業提供業務一站式辦理途徑,為外籍人才提供類海外工作、居住環境。持續完善外國人辦事服務大廳建設,進一步簡化外籍人才出入境、居住、住宿、工作簽證等手續。
(五)創新區域協同發展
以"聯合調研、聯促項目、聯解問題、聯建新城、聯抓黨建"思路進一步推進經開區、通州區、大興區三區協同發展。聚合區域內龍頭企業及行業鏈優質能力形成協同創新的數智化資源,搭建跨區域産業協同平臺,推動數字經濟創新實驗室落地,深化産業政策銜接和園區共建,推動京津冀産業鏈上下游企業聯動。進一步發揮京津冀創新聯盟作用,建設京津冀協同創新雲,搭建産業轉型促進中心。探索建立京津冀青年雙創基地,支援津冀青年人才來亦莊新城發展創業。依託京廣協同創新中心,打造國家級經濟開發區間智慧製造領域的協同創新平臺,匯聚産品研發設計、系統整合、試驗檢測、展示交易等産業價值鏈關鍵環節於一體的現代化智慧製造園區。
三、組織實施
(一)強化組織機制建設
領導小組機制。成立經開區"兩區"建設工作領導小組,由工委書記、管委會主任任組長,下設四大主導産業等13個協調工作組,成員涵蓋41個相關職能部門、重點園區、區級開發投資公司和街道。領導小組辦公室設在商務金融局,負責統籌協調、貫徹落實和組織推進各項工作,由管委會主管副主任任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商務金融局、經濟發展局、科技創新局、營商合作局、行政審批局主要領導任副主任,此外另設置1名專職副主任。
調度會商機制。制定領導小組工作規則,確定調度機制,由領導小組定期召開"兩區"建設調度會,研究聽取各協調工作組彙報項目進展及有關重要問題,對工作進行總體調度,定期向區領導和市專班報送項目進展、政策突破、引進企業等情況。
溝通對接機制。各相關部門加強與對口市級部門的溝通協調,爭取支援指導。加強溝通對接,建立聯絡員制度,加強人才專業培訓,提升工作合力。加強與商會、聯盟、企業的溝通交流,及時了解需求,引導市場主體廣泛參與。積極爭取中央國家部門支援,配合市級相關部門,在政策落地、項目實施等各環節強化互動。
資訊報送機制。各協調工作組結合本方案明確的工作職責,於每週定期將數據統計情況、工作開展情況和重點任務落實情況通過公務員郵箱報送至領導小組辦公室,由辦公室匯總後以簡報形式上報領導小組。
(二)加強宣傳推介
堅持"線上+線下""對內+對外""定期+節點"的總體思路,加強"兩區"建設集中發佈、宣傳推介、政策解讀、成果盤點,大力推動開放政策實施、重大項目建設、重點活動舉辦、重要成果落地的宣傳、推介、發佈,持續拓寬宣傳渠道,建立宣傳解讀工作機制,形成多元化傳播、多主體參與、多維度互動的全新宣傳格局,提升"兩區"建設的工作知曉度和社會影響力。
(三)持續提升行政效能
深化審批制度改革,推動政務服務"軟硬體"升級。持續推進流程再造,完善經開區"審-管-執"鏈網式工作流程,持續推進"一枚印章管審批",實施市場主體誠信管理辦法,開展"全領域"綜合執法試點。探索投資促進、企業服務的市場化運作模式,優化項目推進模式,形成從項目謀劃設計到落地建設的全流程服務保障體系。
(四)強化"三單"管理機制
強化政策清單、空間資源清單和目標企業清單"三單"管理。對標對表國家、市級相關政策,梳理重點領域配套政策,形成政策清單。梳理重點園區和樓宇等可用於新增投資落地的空間,形成空間資源清單。圍繞GaWC、世界500強、國際行業協會權威榜單等境內外頭部企業,側重境外企業,形成重點目標企業清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