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政農發〔2017〕30號
郊區各區農委、發展改革委、經濟和信息化委、財政局、規劃分局、國土分局、住房城鄉建設委、水務局、旅游委、文委、園林綠化局、婦聯,各銀行:
休閒農業和鄉村旅游是北京都市型現代農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推進城鄉一體化發展的重要內容,是落實“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重要載體,在推動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建設美麗鄉村、帶動農民就業增收、傳承農耕文明等方面發揮着重要作用。為深入貫徹落實中央一號文件,落實農業部、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等14部門《關於大力發展休閒農業的指導意見》(農加發〔2016〕3號)和市委、市政府《關於堅持疏解整治促提升紮實推動城鄉一體化發展的意見》(京發〔2017〕9號)等文件精神,加快推動休閒農業和鄉村旅游提檔升級,現提出以下意見。
一、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
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和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兩次視察北京重要講話精神,學習宣傳落實市第十二次黨代會和市委十二屆二次全會精神,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立足首都城市戰略定位,適應京津冀協同發展新要求,順應首都居民過上更好生活新期待,以環境生態化、居住文明化、活動民俗化、飲食本地化、服務規範化、管理網路化為方向,以“存量抓升級、增量重轉型”為主線,以激發消費活力、促進産業升級、實現産業富民為着力點,堅持農耕文化為魂,美麗田園為韻,生態農業為基,傳統村落為形,創新創造為徑,加強規劃引導,完善基礎設施,創新開發模式,強化公共服務,加快品牌培育,推進規範發展,提高組織化水準,促進農業與旅游、教育、文化、體育、健康、養老等産業深度融合,推動休閒農業和鄉村旅游提檔升級和健康發展。
(二)基本原則
——生態優先、持續發展。按照首都生態文明建設的要求,遵循開發與保護並舉、生産與生態並重的理念,統籌考慮資源、環境承載能力,加大生態環境保護力度,實現可持續發展。
——以農為本、促進增收。以農業為基礎,農村為載體,農民為主體,立足提升農民的生活品質和環境,提高村民的服務能力和水準,讓游客體驗到真實的農村生活,促進農民持續穩定增收。
——市場導向、突出特色。以滿足消費者的休閒旅游需求為導向,結合農業資源、鄉村景觀、人文歷史、交通區位、旅游基礎和投資條件,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創新發展,提供舒適自然、特色鮮明的休閒農業和鄉村旅游産品。
——多方參與、政策整合。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創新休閒農業發展體制機制,調動各方積極性,形成“政府引導、主體多元、市場運作”的發展模式。
(三)發展目標
休閒農業和鄉村旅游産業規模不斷擴大,接待人次、經營收入年均增長5%和8%以上,到2020年,分別達到5000萬人次和60億元;産業佈局更加科學合理,産業結構明顯優化,産品內容更加豐富,發展品質明顯提高,形成京津冀休閒農業協同發展新格局。
二、主要任務
(一)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改善休閒旅游環境
1.提升鄉村景觀。從農田景觀、廊道景觀、村落景觀建設入手,開展景觀建設與培育,全面提升鄉村景觀。推進農田景觀建設,實施規模農田鑲邊、農田緩衝帶種植、閒置地景觀化改造、坡地景觀栽培、溝路林渠景觀提升等生態景觀農業工程。開展景觀作物品種篩選及栽培技術研究,篩選並推廣適宜的景觀作物品種。實施景觀進村入院,鼓勵在村域內栽花種草、植樹綠化,建設廊架景觀、庭院景觀、陽臺盆栽景觀。編制鄉村景觀建設規劃,制訂技術規程,建立鄉村景觀建設和管理體系。
2.加強基礎設施建設。結合新農村建設,重點推進實施農村六網(供水管網、污水管網、垃圾收運處理網、電網、鄉村路網、網際網路)改造提升工程,切實改善鄉村旅游地區的基礎設施條件。到2020年,民俗旅游村集中供水實現全覆蓋,飲水符合國家《生活飲用水標準》,污水處理率達到95%以上,生活垃圾收運處理率達到100%,公共交通和4G無線網路實現全覆蓋。進一步完善鄉村旅游公共服務設施條件,加強游客綜合服務中心、餐飲住宿的洗滌消毒設施、農事景觀觀光道路、農産品展示中心、休閒輔助設施、鄉村民俗展覽館和演藝場所等公益性基礎服務設施建設,改善休閒旅游環境。大力發展由步道和自行車道等構成的慢行交通系統,推進3000公里京郊旅游休閒步道建設。開展生態停車場、導引系統建設,提高游客的可進入性。大力推進旅游廁所建設。開展超低能耗農宅示範。在“五個一工程”基礎上,進一步推進傳統村落升級發展。
(二)創新産品,優化休閒農業結構
3.創新發展業態。鼓勵根據資源稟賦和市場需求,通過農旅結合、農科結合、農文結合等發展模式,緊密結合中小學生教育示範基地、北京市科普教育基地、A級景區等建設標準,因地制宜創新發展業態。鼓勵發展親子農業、教育農園、市民農園,促進農業與科普、教育、體驗的結合。推進鄉村酒店、養生山吧、休閒農莊、生態漁家、山水人家、採摘籬園、民族風苑、國際驛站、葡萄酒莊、汽車旅游營地等特色業態發展。探索發展中醫藥健康旅游産品。挖掘北京地方民俗文化資源和農業文化遺産,開展重要農業文化遺産認定,做好開發、利用、保護、傳承工作。支援發展“鄉村非遺旅游”,傳承北京地方鄉土文化。
4.延伸産業鏈條。支援一産與二三産業融合發展,培育生産標準化、經營集約化、服務規範化、功能多樣化的休閒産業鏈。支援有條件的鄉村盤活閒置農宅,吸引社會資本,發展旅游、休閒、養老、健身等産業,延長産業鏈條。民俗旅游村要結合美麗鄉村建設,完善村內公共服務設施,開展綠色農宅、綠色村莊建設,保留鄉村文化符號,健全旅游要素,拓展發展空間。休閒農業園區要以增加體驗性、參與性為重點,完善功能分區,搞好標識系統建設,增加解説服務,豐富游覽體驗內容。注重保護傳統村落、民族村落,建設一批具有歷史記憶、地域特點、民族風情的民俗旅游村。支援採摘園改造提升。積極發展城市農業,促進創意農業走進市民家庭。
(三)推進資源整合與産業集聚,優化區域佈局
5.轉變經營方式。創新休閒農業組織形式、體制機制和發展模式,優化資源配置,促進休閒農業由粗放經營向規模集約經營轉變。支援建設集鄉土文化展示、農事體驗、鄉村休閒娛樂、商業服務、休閒度假等項目於一體的休閒農業和鄉村旅游綜合體。鼓勵休閒農業園區通過品牌合作、資産重組等方式做大做強,支援休閒農業和鄉村旅游企業上市。鼓勵休閒農業企業申報農業産業化龍頭企業。支援以農民為主體、利益為紐帶的民俗旅游專業合作社發展。
6.推進集群發展。積極推進休閒農業要素、項目、産業集聚。發揮旅游景區景點的帶動作用,環繞交通幹道、河流和溝域,通過資源優化和創意設計,將民俗旅游村、休閒農業園區與景區景點等串聯起來,形成特色明顯、資源互補、利益聯結緊密、滿足游客多元化需求的鄉村旅游帶。對休閒農業園區較多、基礎條件較好、資源獨特、發展潛力大的區域進行整體包裝,建設集中連片的休閒農業集聚區。有序開展全域旅游示範區創建,借力提升休閒農業和鄉村旅游發展水準。結合特色小城鎮建設,推動休閒農業與新型城鎮化有機結合,開發建設一批具有示範帶動作用的鄉村旅游小鎮。結合溝域經濟開發,引進一批休閒農業和鄉村旅游重大項目,實現産業集聚發展。借助籌辦2019年世界園藝博覽會、2020年世界休閒大會等大型會展機遇,引領推動周邊休閒農業和鄉村旅游快速發展。
7.推動京津冀休閒農業協同發展。按照“市場導向、優勢互補、資源共用、特色鮮明、共贏發展”的原則,統籌規劃京津冀三地休閒農業建設,共同打造休閒農業精品旅游線路。建立京津冀休閒農業公眾服務平臺,加強休閒農業品牌合作,開展休閒農業人才培養,策劃休閒農業大型推介活動。以溝域景觀建設為契合點,聯合推進京津冀溝域發展。
(四)加強宣傳推介,培育知名品牌
8.加強宣傳推介。充分發揮“網際網路+”在促進休閒農業和鄉村旅游宣傳推介中的作用,在重大節假日前和重要農事節慶節點,利用網路、電視、報紙、微信等,以圖文並茂的形式,有組織、有計劃地開展休閒農業和鄉村旅游宣傳推介。鼓勵通過傳統媒體和網際網路等新興媒體宣傳推介精品線路和精品景點,擴大休閒農業和鄉村旅游的影響力。鼓勵舉辦特色鮮明、影響力大、公益性強的農事節慶活動,增強市場開拓能力。繼續開展休閒農業和鄉村旅游資訊標注工作。
9.加強品牌建設。實施休閒農業品牌戰略,培育一批特色突出、品質優秀、創意新穎的知名品牌。推進星級民俗旅游村、民俗旅游接待戶,休閒農業園星級園區示範創建工作。打造一批鄉村美食、創意産品、農事活動等特色鄉村旅游品牌。推進100個特色旅游村鎮創建。培育山區10條精品溝域經濟帶,實現全域景區化。充分發揮北京農業嘉年華的品牌和市場影響力。
(五)強化培訓服務,優化創業環境
10.大力開展培訓。依託職業院校、行業協會和産業基地,分層、分類開展管理人員和服務人員培訓。繼續推進民俗村戶旅游經營者萬人培訓。整合優化青年創業致富“領頭雁”計劃、實用人才培訓、田間學校、全科農技員等資源,開展針對休閒農業經營管理、從業人員多種形式的培訓。切實做好休閒農業解説員的培訓。
11.培育休閒農業創客。落實“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引導和支援返鄉農民工、大學畢業生等通過經營休閒農業和鄉村旅游實現自主創業。鼓勵首都文化、藝術、科技專業人員發揮優勢,開展休閒農業和鄉村旅游創作創業。鼓勵烹飪協會、北京巧娘協會、玩具協會、工藝美術協會等專業社會團體與民俗旅游村、休閒農業園區“結對子”,提升經營水準。到2020年,在京郊建設一批休閒農業創客示範基地,形成一批高水準文化藝術旅游創業就業鄉村。
12.加強規範管理。認真貫徹實施新修訂的《北京市旅游條例》,全面推動休閒農業和鄉村旅游依法、有序、規範發展。完善休閒農業地方標準,科學設計評價指標體系,提高市場准入門檻。研究制訂市民農園等新業態標準。鼓勵休閒農業和鄉村旅游企業參與國家有關標準體系認證。支援休閒農業行業協會、産業聯盟等行業服務組織強化服務,加強專業指導,通過自我服務、管理和約束,規範競爭行為,營造公平環境。加強對休閒農業和鄉村旅游從業人員的誠信教育,嚴懲違法亂建、欺客宰客的行為,提高服務品質。強化食品、衛生等各方面安全意識和管理制度建設。
三、政策措施
(一)完善用地制度。結合北京農村一二三産融合發展實際,進一步優化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的指標結構和空間佈局。在與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城鄉規劃、風景名勝區規劃、環境保護規劃等相關規劃充分銜接的基礎上,科學規劃,合理佈局,發展休閒農業和鄉村旅游項目。在符合規劃的前提下,嚴格各種用途管制,屬於永久性設施建設用地的,依法按建設用地管理;屬於自然景觀以及農牧漁業種植、養殖用地不徵收(收回)、不轉用,按現用途管理。允許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利用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進行休閒農業和鄉村旅游所必須的配套設施建設。鼓勵利用村內的建設用地發展休閒農業和鄉村旅游,支援開展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試點。支援有條件的村通過盤活農村閒置房屋、集體建設用地、四荒地、廢棄礦山、水面等資産資源發展休閒農業和鄉村旅游。
(二)加強政策整合。各部門要加大對休閒農業和鄉村旅游的政策傾斜,加大投入力度,建立政府投入為引導,農民、企業和社會投入為主體的多元投入機制。進一步整合新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溝域經濟發展、中小河道治理、園林綠化等方面政策,支援休閒農業和鄉村旅游發展。充分結合農村地區現有的産業發展扶持政策、抗震節能改造補貼政策、超低能耗示範獎勵資金和傳統村落保護修繕資金等,支援休閒農業園區和鄉村旅游發展。對開展農田景觀建設的鎮、村、園區,加大在品種選育、産品開發、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的支援。統籌山水林田湖資源,探索發展集迴圈農業、創意農業、農事體驗於一體的田園綜合體。對納入農民專業合作社市級示範社培育創建範圍的民俗旅游專業合作社予以支援。對獲得國家級、市級榮譽稱號的休閒農業園區和民俗旅游村予以支援。
(三)拓寬融資渠道。依託京郊旅游融資擔保服務體系,採取“政府引導,市場運作”的方式,撬動金融資本,引領資金投向休閒農業和鄉村旅游。鼓勵銀行業金融機構開發特色休閒農業金融産品,拓寬抵押擔保物範圍,開展農村承包土地的經營權抵押貸款業務。鼓勵銀行業金融機構加強與農業擔保機構合作,適當擴大保證金的放大倍數,滿足休閒農業發展的資金需求。要對特色鮮明、管理規範、帶動就業的休閒農業園區和民俗旅游村給予貼息支援。支援社會資本依法合規利用PPP模式、眾籌模式、“網際網路+”模式、發行債券等方式,投資休閒農業産業。推進鄉村旅游政策性保險。
(四)提升公共服務。加大“智慧鄉村”對休閒農業和鄉村旅游的支援力度。增強線上線下行銷能力,加快構建網路行銷、網路預訂和網上支付以及導航等公共服務平臺。推進“一村一品”+電商建設,開展休閒農業電子商務試點。支援依託網際網路技術開發休閒農業新産品。運用大數據和雲計算技術,強化行業運作監測分析,構建北京休閒農業和鄉村旅游監測統計制度。支援休閒農業聚集區域的公共交通體系,加強道路、觀光巴士等公共服務設施配套。
休閒農業和鄉村旅游是重要民生産業和新型消費業態,要從戰略和全局的高度深化認識,高度重視、大力支援,營造良好的發展環境。各區農業、發改、經信、財政、規劃國土、住建、水務、旅游、文化、文物、園林綠化、婦聯、銀行等部門要出臺具體的支援政策,加強規劃引導,加大投入力度,建立協調推進機制,形成工作合力,紮實推動各項任務落實,加快建立帶動農民廣泛參與、實現就業增收的機制,形成多方共贏的發展局面。
北京市農村工作委員會
北京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北京市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
北京市財政局
北京市規劃和國土資源管理委員會
北京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委員會
北京市水務局
北京市旅游發展委員會
北京市文化局
北京市文物局
北京市園林綠化局
北京市婦女聯合會
中國人民銀行營業管理部
2017年8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