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政發〔2015〕28號
各鄉鎮人民政府,地區、街道辦事處,縣政府各委辦局,各縣屬機構:
農民增收是“三農”工作的重中之重,是進一步縮小城鄉收入差距、推進城鄉發展一體化的重要內容,縣委、縣政府對農民增收特別是低收入農戶增收工作始終高度重視。2015年是“十二五”規劃的收官之年,也是實施新一輪低收入農戶增收工作的最後一年,為深入貫徹落實北京市《關於推進農村經濟薄弱地區發展及低收入農戶增收工作的意見》(京發〔2012〕15號)和我縣提出的大力實施農民增收、健康、安居三大工程有關要求,現就進一步做好2015年農民增收工作通知如下:
一、準確把握農民增收面臨的新形勢
(一)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
2015年中央“一號文件”指出,當前,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正從高速增長轉向中高速增長,如何在經濟增速放緩背景下繼續強化農業基礎地位、促進農民持續增收,是必須破解的一個重大課題。我縣要積極適應新常態,通過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大力發展“高精尖”農業産業,促進現代農業建設,探索並實現農業的轉型升級,在促進農民增收上取得新成效。
(二)農業産業結構面臨新的轉型
本縣貫徹落實北京市大力推進調結構、轉方式發展高效節水農業有關要求,主動對接全市發展需求,確定了“調糧、穩菜、減畜牧、控水産、大力發展林果業”的目標思路,大力調整農業産業結構。充分考慮産業調整對農民收入的影響,必須通過多渠道促進農民就業,大力發展生態、有機農業,鼓勵發展休閒特色農業和鄉村旅游業,積極引導農民轉變生産方式和轉崗就業,促進農民持續增收。
(三)持續保持農民收入較高速度增長的難度加大
2011至2014年,全縣農村居民每人平均純收入分別為12924元、14590元、16202元、17855元,農民收入持續穩定增加,四年間增長速度分別為13.9%、12.9%、11.0%、10.2%,均保持在10%以上的增速,但增速逐漸放緩。2015年一季度,農民每人平均純收入實現4202.7元,同比增長9.6%,增速也較去年同期有所下降。隨着收入基數的逐步增大,持續保持較高速度增長的難度也逐漸加大。
(四)低收入農戶增收壓力越來越大
近兩年,本縣通過建機制、聚政策、興産業、促就業、廣幫扶,全縣25100戶低收入農戶2014年實現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9073.7元,同比增長25.0%,其中19721戶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超過7750元的低收入線,佔78.6%,增收成效明顯。但目前還有5300余戶低收入農戶未實現脫貧,這部分農戶大多數自我發展能力弱,增收困難,全部實現脫貧的難度越來越大。
(五)水庫一級區內群眾增收困難較大
目前,密雲水庫一級區內還有43個行政村,農戶17592戶、39446人。為保護水源,自2014年起,水庫一級區內實施退耕禁養,17家規模畜禽養殖場關閉退出,155米高程以下曾用於耕作的10萬畝土地退耕禁種、恢復原狀,造成相當一部分農民耕地減少,影響了基本收入。其中一部分農民又因年齡大、技能低等原因,一時無法轉入非農領域就業,農民依託土地資源的基本收入被切斷或減少,造成家庭總體收入降低。
二、明確農民增收目標
面對當前農民增收的形勢和壓力,2015年要繼續保持農民穩定增收,力爭實現全縣農村居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增長10%以上(2015年農村居民每人平均純收入指標調整為農村居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低收入農戶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增長15%以上,其中具有勞動能力的低收入農戶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全部達到或超過7750元,全部消除低收入村。
三、堅決落實增收措施
(一)摸清底數,建立農民收入管理臺帳
縣、鎮兩級要分別建立一套系統完整的農民收入明細臺帳,尤其是低收入農戶管理臺帳,逐村逐戶詳細掌握低收入農戶的實際情況,包括家庭結構、收入構成、就業情況、致貧原因、就業意願、産業選擇、增收意向等內容,以便從各村、各戶的實際情況出發,分門別類、有的放矢制定增收工作計劃,採取行之有效的增收措施,有計劃、有針對性地推進增收工作。
(二)部門聯動,健全農民增收工作機制
堅持縣級統籌、部門聯動、鎮級抓具體工作落實的管理體制,完善工作到村、幫扶到戶的工作機制,進一步強化部門職責。縣增收辦(設在縣農委)要進一步加強統籌協調、督促指導和檢查考核等工作,加強低收入農戶的日常監測、分類、統計分析等,做到精細化管理,以便分類施策,有針對性地制定增收政策;隨時掌握92個幫扶工作隊及社會幫扶情況,加強督促、檢查和考核,確保各項幫扶措施落到實處。縣經管站負責做好全縣低收入農戶統計監測、數據分析和資訊提供。縣人力社保局負責勞動力職業技能培訓和就業指導,積極開發各類就業崗位。縣科委、旅游委、園林綠化局、農業服務中心等單位負責加強農民實用技術培訓和産業發展指導,引導農戶因地制宜發展特色産業。各鎮負責農民增收具體工作任務的落實,實行黨政一把手負責制,統籌政策、制定規劃,堅持一村一策、一戶一招,加快推進農民增收特別是低收入農戶增收工作。
(三)政策扶持,推進重點産業項目發展
認真落實《密雲縣2015年重點農業産業項目扶持政策》(密社新辦字〔2015〕6號),切實發揮政策的扶持引導作用。縣農委負責牽頭抓總,統籌協調推進重點扶持的十大類28個項目建設,加強督促、檢查、考核和驗收。各責任單位要充分發揮職能作用,加強對項目建設的申報審核、組織實施、技術指導和監督檢查。各鎮要搶抓政策機遇,認真做好宣傳發動和組織申報,牽頭做好各項目實施的全程建設、指導、檢查、監督等;要充分調動項目實施主體的積極性、主動性,負責具體項目的實施,嚴格按照建設內容、建設標準組織推進。
(四)産業融合,搭建農民增收平臺
充分發揮生態優勢、資源優勢,因地制宜發展休閒産業、特色産業、富民産業。要大力發展精品特色農業和休閒觀光農業,突出都市型現代農業生産、生活、生態、示範功能,加快與二、三産業滲透融合。要大力推進鄉村旅游發展,堅持“一個民俗村就是一個鄉村酒店”的發展理念,積極引導廣大民俗戶“開眼界、轉觀念、增技能、淳民風”,營造“愛家鄉、愛密雲、愛環境、愛生活”的濃厚氛圍,沿京承高速、101國道、雲蒙風情大道等重要廊道着力打造一批休閒農業園,提升鄉村旅游發展水準。緊抓政策機遇,大力培育司馬臺—霧靈山溝域、酒鄉之路、雲蒙風情大道等重點溝域建設,打造以觀光、休閒、體驗、養生為主題的特色休閒産業區域,帶動農民向二、三産業轉移就業。
(五)加強培訓,促進農民轉移就業
強化農民就業增收平臺的輻射帶動作用,積極開發就業崗位,開展有針對性的就業技能培訓。縣農委、人力社保局、教委、旅游委等相關部門,要整合資源,搭建統一的農村富餘勞動力轉移就業和技能培訓體系。縣農業、園林等部門要繼續加強農民實用技術和生産技能培訓,培育新型農民。各鎮要抓住在保護水源、改善環境、平原造林管護、社會管理等公益崗位方面的用工需求,積極促進本地農民就業,優先安置具有勞動能力的低收入農戶,爭取每個低收入家庭至少有一人在公益崗位就業。突出北汽福田、北新建材、古北水鎮等大項目帶動作用,積極溝通協調,優先招用本地農民特別是低收入農戶勞動力就業,為促進農民就業增收搭建平臺。
(六)深化改革,增加農民資産經營收入
強化農村“三資”管理,提高集體資産經營效益,堅持股份分紅,逐步提高農民分紅收入。認真領會貫徹中央、北京市關於土地流轉、適度規模經營等有關要求和精神,探索以轉包、出租、互換、轉讓、股份合作等多種形式流轉土地承包經營權,確保土地有序流轉,發展適度規模經營,增加農民在土地流轉過程中的增值收益。結合山區閒置房屋較多的現實情況,借鑒幹峪溝村“山裏寒舍”、金叵羅村“北井小院”等經營模式和理念,積極探索農村閒置農宅利用,依託農宅合作社,保留傳統風貌,體現農村特色,打造城市居民休閒度假、養生養老的優選之地,使之變“廢”為“寶”。
(七)突出重點,特別關注兩大群體
1.關注水庫一級保護區內農民增收
(1)認真落實水庫一級區産業扶持政策。水庫周邊七個鎮、43個行政村要按照《密雲水庫一級保護區産業發展及職業技能培訓扶持政策》,積極引導鼓勵庫區內群眾發展養蜂、筐栽甘薯、露地菜田、食用菌、高效果園、特色果品基地、果品安全生産基地等扶持項目,參加廚師、電工、焊工、叉車、家政服務員、汽車修理等技術培訓,考試通過取得合格證書後,對學費、食宿費給予全額報銷,引導群眾轉産、轉崗、轉業。
(2)促進剩餘勞動力就業。各相關鎮要組織開展全面摸底調查,準確掌握一級區內剩餘勞動力數量及結構情況,有針對性地開展實用技術培訓,積極爭取、開發就業機會,優先安排地少、無業的勞動力就業,並有效輸出實現轉移就業。對148—155米高程範圍庫濱帶建設、管護及155米高程線圍網建設等工程,優先考慮安排當地農村勞動力用工及就業,實現保水與富民的有機結合。
2.關注低收入村、低收入農戶增收
(1)認真落實低收入村、低收入農戶扶持政策。對92個低收入村配備垃圾分類員,安排低收入農戶勞動力就業。扶持低收入村合作社發展,在享受合作社基礎設施建設扶持標準的基礎上再提高30%的補助,促進低收入村合作社發展,帶動農民增收。扶持低收入農戶發展養蜂、筐栽甘薯、露地菜、食用菌項目,對低收入農戶開展廚師、電工、焊工、叉車、家政服務員、汽車修理等實用技能培訓,同等享受水庫一級區産業扶持和就業培訓政策。
(2)促進結對幫扶。繼續推進結對幫扶,進一步明確各幫扶工作隊的職責任務和要求。各幫扶工作隊要結合幫扶村實際,制定切實可行的幫扶計劃,創新幫扶機制,力爭實現幫扶村低收入農戶年內全部脫貧。積極搭建平臺,引導鼓勵國家企事業單位、非公有制企業、高等院校、行業協會、民間團體等與低收入村建立非政策性社會幫扶關係。充分發揮農業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帶動作用,依託低收入村資源現狀,開展基地建設、訂單農業、農産品加工、冷藏物流等合作,以村促村,實現共同發展目標。
(3)推進政策整合。堅持縣級統籌、部門聯動,積極推進政策資金整合統籌。縣民政、人力社保、計生、殘聯等部門要結合全縣低收入農戶實際,全面落實相關政策保障,建立社會救助體系,進一步完善農村低保醫療救助、子女教育救助、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城鄉低收入家庭救助等制度。整合一事一議財政獎補項目、山區搬遷、水庫移民等政策向低收入村傾斜,重點實施水、電、路等基礎設施以及公共服務設施建設,逐步改善群眾生産生活條件,為推動低收入村發展、促進農民增收奠定堅實基礎。
四、嚴格增收工作要求
(一)加強組織領導
縣增收辦負責對全縣農民增收工作的統一組織協調。各職能部門、各幫扶工作隊要結合部門職責,積極探索多種增收形式和幫扶措施,並抓好落實。各鎮黨委、政府要高度重視農民增收工作,結合本鎮實際,制定農民就業、産業發展、農民增收工作總體方案和具體工作計劃、重點任務、保障措施等,特別是低收入村發展、低收入農戶增收,黨政一把手要負總責,加強專題研究,根據各村、各戶實際,制定切實可行的幫扶方案和措施,確保幫扶工作取得實效。
(二)加強督促檢查
充分發揮縣增收辦統籌協調、督促指導作用,定期召集有關部門召開工作協調會,通報增收工作進展情況,協調解決有關困難和問題,統籌各部門合力抓好農民增收工作。縣政府督查室要加強對各鎮、各部門農民增收工作任務的督查督辦,每季度通報增收目標、任務完成情況。各鎮、各幫扶工作隊要於12月31日前將年度增收工作任務完成情況、幫扶措施落實情況報縣增收辦。
(三)實施績效考核
將促進農民增收工作作為各鎮、各部門年度目標管理考核的一項重要內容,制定績效考核辦法,建立考核獎勵機制,促進各項工作措施的落實,確保圓滿完成年度增收工作目標和任務。對農民增收措施得力,推進低收入村、低收入農戶增收工作突出的鄉鎮,以及認真落實幫扶措施、幫扶低收入村戶效果明顯的幫扶工作隊進行通報表揚,並作為年終工作考核的重要依據。
(四)注重典型宣傳
各鎮、各部門要認真總結推進低收入村發展、促進低收入農戶增收工作的先進經驗和典型事跡,加大宣傳力度,發揮典型示範引領作用,弘揚社會正能量,動員和鼓勵社會力量參與低收入村、低收入農戶幫扶工作,激發社會各界力量參與幫扶的積極性和工作熱情,營造全社會積極參與幫扶農民增收工作的濃厚氛圍。
密雲縣人民政府
2015年6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