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政發〔2015〕2號
各鄉鎮人民政府,地區、街道辦事處,縣政府各委、辦、局,各縣屬機構:
《密雲縣關於調結構轉方式發展高效節水農業的意見》已經第65次縣政府常務會議審議通過,現印發給你們,請結合工作實際,認真抓好貫徹落實。
密雲縣人民政府
2015年1月6日
密雲縣關於調結構轉方式發展高效節水農業的意見
為加快農村改革,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促進都市型現代農業發展,根據《北京市關於調結構轉方式發展高效節水農業的意見》,結合本縣實際,制定本意見。
一、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總書記對北京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為指針,深入貫徹落實密雲生態涵養發展區工作方略,以節水富民、提質增效為目標,深入優化農林牧漁業結構調整,充分融合二三産業發展,突出都市型現代農業生産、生活、生態、示範四大功能,加強農業灌溉設施建設,推廣農業節水技術,提高農業用水效率,為建設“綠色國際休閒之都”提供重要支撐。
二、基本原則
一是堅持量水發展。按照以水定地、以水定産的方針,大力推進農業種植結構調整,全面推廣高標準節水技術,依法治水,提高用水效率,保障首都水源安全。
二是堅持生態優先。更加重視農業的生態功能,大力發展休閒觀光農業;更加重視農業的迴圈減排技術應用,大力發展生態友好型現代農業;更加重視造林綠化,逐步形成山水林田湖自然景觀和城鄉環境相互融合、相得益彰的生態格局。
三是堅持有減有保。合理規劃調整農業結構,壓減地下水嚴重超採區和水源保護區高耗水作物生産,調減畜禽養殖規模,穩定綠色蔬菜、特色林果、有機漁業和籽種農業發展。
四是堅持農民增收。充分考慮産業調整對農民收入的影響,多渠道促進農民就業增收,大力發展生態、有機農業,鼓勵發展休閒農業和鄉村旅游,積極引導農民轉變生産方式和轉崗就業,實現保水與富民協調發展。
三、主要目標和任務
按照農林水結合、城鄉互動、統籌協調的思路,到2020年底,達到“兩能力一水準”的全面提升,實現農業節水以下目標:
全面提升農業節水能力。通過調結構、配改建設施、推廣節水新技術新品種、健全管理機制等有效措施,逐步減少農業用水量,提高農田灌溉水利用系數。農業灌溉用水系數從0.7提高到0.75。
全面提升“菜籃子”生産能力。按照規模化發展、園區化建設、標準化生産的要求,穩步提高“菜籃子”自給率、控制率、合格率。加強市場行銷體系建設,提高中高端産品市場供應能力。
全面提升生態文明建設水準。推動迴圈農業發展,積極開展農業面源污染防治、測土配方施肥、畜禽養殖糞污處理,逐步降低化肥、農藥使用量。大力發展休閒觀光農業,滿足城鄉居民日益增長的休閒消費需求。實現農業面源污染防治率90%以上、測土配方施肥面積80%以上、規模畜禽養殖糞污處理率100%。
(一)調整農業産業結構
總體調整目標任務:按照“調糧、穩菜、減畜牧、控水産、大力發展林果業”的目標,大力調整農業産業結構,重點調整地下水嚴重超採區和水源保護區農業結構。
截至2013年底,全縣農業總佔地80.7萬畝,其中,糧田作物佔地22萬畝,佔27.3%;果樹佔地45萬畝,佔56%;蔬菜3.6萬畝,佔4.5%;林地面積8.3萬畝,佔10.3%;畜牧水産養殖佔地1.6萬畝,佔2%。
2020年調整後,在農業總佔地不變的基礎上,糧田種植面積調減到14.5萬畝,佔18%;果樹佔地45.2萬畝,佔56.3%;蔬菜5萬畝,佔6.2%;林地面積14.1萬畝,佔17.6%;畜牧水産養殖佔地1.55萬畝,佔1.9%。
糧田調減的7.5萬畝,重點是擴大平原造林及水源涵養林面積4.1萬畝,新發展基本菜田1.4萬畝,景觀及花卉種植2萬畝。
1.嚴重超採區調整目標任務
本縣西田各莊鎮、十里堡鎮、河南寨鎮部分地區為地下水嚴重超採區,農業用地總面積4.1567萬畝,其中糧田2.84萬畝、菜田0.98萬畝、漁業養殖0.03萬畝、果樹0.09萬畝,超採區規模養殖場0.2167萬畝。
到2020年調整後,逐步有序退出1.5萬畝生産性小麥種植,穩定現有規劃菜田面積,發展生態景觀作物和雨養作物種植1萬畝,增加平原林地面積0.5萬畝。畜牧生豬出欄縮減2萬頭,出欄9.7萬頭;肉禽出欄縮減81.5萬隻,出欄244.5萬隻;漁業養殖0.03萬畝全部退出。
2.水源保護區調整目標任務
該區域農業總佔地41.41萬畝,佔全縣農業佔地的51.4%。其中,果樹28.96萬畝,糧油作物10.54萬畝,蔬菜1.23萬畝,花卉苗圃0.26萬畝,畜牧水産0.42萬畝。
調整後,依據自然生態環境優勢,退出傳統糧食生産6萬畝。其中生態林建設3.6萬畝,露地冷涼菜田種植1.4萬畝,景觀種植1萬畝。採取旱作雨養和高效節水技術,重點發展綠色有機農業,種植有機雜糧1萬畝,加強規模畜禽養殖場環境及節水工程建設,退出規模畜禽養殖場10個,佔地200畝。按照標準化觀光園標準,集中連片更新改造低效果園4.2萬畝。
(二)調整農業用水結構
全縣農業用水由2013年2991.7萬噸減少到2020年2400萬噸,減少用水比例19.8%;畜牧用水由2013年400.7萬噸減少到2020年380.7萬噸,減少用水比例5%。
地下水超採區大田灌水定額為150立方米/畝以下;水源保護區設施作物年均用水量控制在500立方米/畝以內,露地菜田及大田作物年均用水量控制在200立方米/畝以內,果樹年均用水量控制在100立方米/畝以內。
(三)調整農業收入結構
截至2013年底,全縣共完成農林牧漁業總産值47.3億元,比上年增長3.8%。其中,農業産值20.8億元,林業産值5.6億元,畜牧業産值19億元,漁業産值1.1億元,農林牧漁服務産業0.8億元。
到2020年,全縣預計完成農林牧漁業總産值48.3億元,比2013年增長2.1%,其中果樹6.1億元,糧經2.7億元,蔬菜7億元,林業14億元,畜牧業15億元,漁業2億元,休閒農業1.5億元。
四、主要節水措施
(一)推進灌溉節水技術
按照地下水管起來、雨洪水蓄起來、再生水利用起來的原則,全面推進設施節水、農藝節水、機制節水、科技節水,提高農業用水效率。
按照全市2020年新增節水灌溉面積200萬畝的目標,我縣將全面推進節水農業建設,同時大田採用噴灌,設施、果樹採用滴灌、小管出流等節水方式,發展一批高效節水灌溉示範區,力爭新增節水面積8.5萬畝(糧食3萬畝、蔬菜1.7萬畝、果樹3.8萬畝)。
(二)推廣農藝節水技術
推廣菜田高效精量節水、旱作農業節水、大田作物節水、水肥一體化等技術。
1.糧經生産,推廣引進抗旱節水品種、測土配方施肥、保護性耕作技術、機械化深松深耕、土地整治、病蟲害綠色防控、秸稈還田、節水綜合示範等農業技術,促進全縣旱作節水農業的發展。
2.蔬菜生産,積極推廣水肥一體、膜面集雨、精量灌溉等節水技術。
3.水産養殖,科學利用密雲水庫漁業資源,嚴格管控池塘養魚,在現有養殖小區內大力推廣微生態製劑調水、全封閉迴圈水工廠技術等生態節水技術。
4.果樹生産,引進抗旱品種,推廣地膜覆蓋和樹下生草技術,採用高效節水現代果樹栽培技術和生物動力有機農藥技術進行全方面節水。
(三)加強農業用水節水機制管理
強化灌溉用水標準管理,針對不同作物、不同耕作方式,制定節水的精細化標準,明確設施作物年均用水量控制在500立方米/畝以內,露地菜田及大田作物年均用水量控制在200立方米/畝以內,果樹年均用水量控制在100立方米/畝以內,強化灌溉用水收費管理,推進農業綜合水價改革。實施用水總量控制、計量收費、超計劃用水加價相關制度,因地制宜改造節水設施,實現節水設施全覆蓋,並建立節約用水獎懲機制。
五、政策保障
(一)制定農業政策
劃定基本農田和菜田,建立節水補償制度試點。落實地下水超採區有關政策,非超採區實行基本菜田最低保有量制度和種植補貼制度。加大冬季裸露農田治理,試點實施休耕與冬季生態作物種植補貼政策。開展農藝節水、水肥一體等技術研發、示範與推廣,支援新型有機肥和高效低殘留農藥使用。加大對規模化畜禽養殖場的補貼力度,支援規模養殖場糞污治理,鼓勵扶持通過兼併、重組、合作等形式推進規模化養殖。加強農産品安全監管,建立健全農産品品質檢測檢驗體系。
(二)制定林業政策
繼續實行平原造林及後續管理政策,吸引鼓勵企業參與平原造林建設和養護。建立平原地區新增森林資源養護管理機制,組建以當地農民為主體的專業養護隊伍。研究制定新增經濟林扶持政策;探索制定果園改造扶持政策,推動果樹規模化和觀光化經營,重點支援規模在1000畝以上的現代化果園建設。
(三)制定節水政策
建立最嚴格的用水及節水管理制度,通過發放取水許可證,農村機井實現管住取水總量和用途,推進地下水的涵養與保護。加大政府基本建設項目對田間、林地節水灌溉和集雨工程支援力度,建立灌溉管材及設備品質控制機制,確保持續良性運作,發揮工程效益。建立農業節水獎勵機制、農業節水灌溉技術服務支援機制、灌溉水利用系數監測考核機制、灌溉用水計量收費與設施運作管護機制。
(四)制定就業政策
積極採取多種措施促進農民就業增收。按照“職業農民培養一批、二三産業轉移一批、公益崗位吸納一批”的原則,切實做好農民就業促進工作。加大新型職業農民培養支援力度,鼓勵有一定生産條件的農民發展林下經濟,鼓勵和引導農業企業吸納本地農民從事一産工作,“簽合同、發工資、上保險”。大力發展農村社會公共管理服務、生態建設等公益性項目,逐步在農村推廣建立社會公益性組織,開發公益性就業崗位,對年齡偏大、勞動能力偏弱、生活困難的農村就業困難人員優先給予“托底”安置。
六、加強組織領導
為保證全縣調結構轉方式發展高效節水農業工作的順利開展,確保各項政策措施落到實處,成立密雲縣調結構轉方式發展高效節水農業工作領導小組,由主管縣長任組長,成員單位包括縣農委、農業局、園林綠化局、農業服務中心、水務局等農口單位及縣委宣傳部、縣發展改革委、科委、旅游委、財政局、人力社保局、國土分局、規劃分局、工商分局、食藥監管局、環保局等相關部門和各鎮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