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務公開 > 政策公開 > 規範性文件
  1. [主題分類] 農業、林業、水利/水利
  2. [發文機構] 北京市密雲區人民政府
  3. [聯合發文單位]
  4. [實施日期]
  5. [成文日期] 2012-12-25
  6. [發文字號] 密政發〔2012〕56號
  7. [廢止日期]
  8. [發佈日期] 2012-12-25
  9. [有效性]
  10. [文件來源] 政府公報 年 第期(總第期)

密雲縣人民政府印發關於加快推進水利工程建設提高防洪能力實施方案的通知

列印
字號:        

密政發〔2012〕56號

各鎮人民政府,地區、街道辦事處,縣政府各委、辦、局,各縣屬機構:

  《密雲縣人民政府關於加快推進水利工程建設提高防洪能力的實施方案》已經第21次縣委常委會議和第19次縣政府常務會議審議通過,現印發給你們,請結合工作實際,認真貫徹執行。

密雲縣人民政府

2012年12月25日

密雲縣人民政府關於加快推進水利工程建設提高防洪能力的實施方案

  按照市委市政府的統一部署,為認真貫徹落實《北京市水利工程建設實施方案》和《北京市人民政府關於加快推進中小河道水利工程建設提高防洪能力的實施意見》,針對我縣在“7·24”、“7·21”特大自然災害中暴露出的薄弱環節,進一步消除防洪安全隱患,提高防災減災及水資源收集利用能力,加快水利基礎設施建設,確保水安全,特製定本方案。

  一、指導思想

  深入貫徹落實中央、北京市關於進一步加快水利(務)改革發展的文件精神,動員全社會廣泛參與,集中開展以中小河道治理、小水庫塘壩除險消隱、雨水收集利用、生態清潔小流域建設等為內容的水利工程建設,做到“縣級有重點、鎮街有項目、村村有工程、社區有集雨”,構建城鄉一體的滲蓄滯排防洪體系,全面提升整體防洪和水資源收集利用能力,為實現“三個走在前列”奮鬥目標、建設“綠色國際休閒之都”提供水務保障。

  二、建設目標

  通過4年時間(2012年-2015年)開展水利工程建設,完成全縣承擔防洪任務的中小河道達標治理;完成小水庫、塘壩等除險消隱;完成雨水集蓄利用和城鄉防洪能力提升工程;完善農田水利設施排灌系統;推進生態清潔小流域建設;加快泥石流易發區搬遷和緊急避險設施建設。全面提升全縣水利設施工程防洪能力,建成相對完善的流域防洪體系和水資源利用體系。

  三、建設原則

  堅持“四項方針”:一是堅持“科學規劃,依法治理”;二是堅持“預防為主,安全第一”;三是堅持“因地制宜,突出重點”;四是堅持“水務牽頭,鎮街主責,部門聯動”。

  建立“四項制度”:一是建立責任制度;二是建立獎勵制度;三是建立資訊通報制度;四是建立監督考核制度。

  抓住“三個重點”:一是抓重點鎮:以“7·24”、“7·21”受災情況嚴重的大城子、巨各莊、太師屯、北莊、穆家峪等鎮以及河道淤積嚴重、存在行洪隱患的河為重點,相對集中安排項目;二是抓重點河:以湯河、龍潭溝河、清水河、紅門川河等河流為重點,進行以清淤為重點的系統治理;三是抓重點環節:抓好拆違、清理人為堆積物、清理淤堵、伐移樹木等重點環節。

  做到“兩個結合”:一是水利工程建設要與生態建設相結合,通過開展中小河道清淤清障等綜合治理,實現淤清岸綠的目標;二是水利工程建設要與産業發展、農民致富相結合,邊治河,邊打造溝域環境,通過治理形成一批既符合防洪標準,又能帶動群眾致富的河道,促進當地經濟發展。

  四、主要任務

  利用四年時間(2012-2015年),完成10大類工程:

  (一)中小河道治理工程。按照“先清後治”的原則,對全縣影響行洪及威脅周邊群眾生命財産安全的216條中小河道進行治理,治理總長度707公里,全面提升中小河道防洪能力。

  (二)小水庫、塘壩除險消隱工程。對全縣75座小水庫塘壩逐一進行安全排查,按輕重緩急,分批實施除險消隱工程,確保消除隱患,安全運作。

  (三)雨水收集利用工程。建設城鄉雨水利用設施44處;逐步推行在城市建設、道路交通建設、城鄉綠地建設中,隨主體工程建設雨水收集設施和透水地面等措施。

  (四)生態清潔小流域建設工程。圍繞提高防洪能力、改善生態環境、促進産業發展的目標,建設生態清潔小流域,治理水土流失面積283平方公里。(五)農田水利工程。對農村坑塘、魚池逐一進行安全排查,採取消隱措施,確保安全;實施安全飲水維修維護工程,確保農民飲水安全;建設和改善都市型現代農業節水灌溉面積7.3萬畝,提高農業節水能力。

  (六)南水北調工程。加強南水北調來水調入密雲水庫調蓄工程(密雲縣段)的組織領導,全力支援配合好南水北調工程建設。

  (七)城鄉防洪能力提升工程。全面排查縣城、鎮中心區積水點,對排洪能力不足的積水點和雨水泵站進行改造;實施潮白河防洪能力提升及通航工程;結合農村“一事一議”財政獎補政策,推進村莊排水溝疏挖整治工作,確保村莊排水暢通。

  (八)供排水工程。完成密雲水庫一級保護區污水處理設施建設恢復工程;實施新城地表水廠、雲西再生水廠和新城再生水廠建設;建設完善城鎮污水處理設施以及雨水管網。

  (九)農民搬遷工程。對山區泥石流易發區村戶實施搬遷,解決群眾防汛安全隱患。

  (十)緊急避險設施建設。在山區鎮建設永久性緊急避險設施。

  五、實施步驟

  水利工程建設分四個階段實施:

  (一)第一階段(2012年10月至2013年6月)

  重點對流域面積在1平方公里以上,涉及戶數在30戶以上或河道淤積嚴重、行洪不暢的77條中小河道進行拆違、清淤、清障、疏浚;對96處積水點、排洪溝進行整治;啟動並完成湯河、龍潭溝河治理工程;完成“7·21”水毀修復工程;實施白河澗、田莊、半截峪、司馬臺等9座小水庫除險消隱工程;建設清潔小流域13條,治理水土流失面積130平方公里;建設4處農村雨洪收集設施,7處城市雨水收集設施;實施年度安全飲水維修維護工程;建設1.3萬畝節水灌溉農業設施;完成密雲水庫一級保護區污水處理設施建設恢復工程;啟動雲西再生水廠建設;啟動新城地表水廠建設;完成山區泥石流易發區搬遷和緊急避險設施建設年度任務;建設城區雨水管網5570米、污水管網1900米。(各鎮街的具體任務以縣政府與各鎮街簽訂的責任書為準)

  (二)第二階段(2013年秋冬至2014年汛前)

  對47條中小河道進行治理,提升防洪能力;啟動並完成水庫上游白河、沙峪裏河治理工程;實施10座小水庫塘壩除險消隱工程;建設生態清潔小流域,治理水土流失面積50平方公里;建設4處農村雨洪收集設施,7處城市雨水收集設施;實施年度安全飲水維修維護工程;建設2萬畝節水灌溉農業設施;完成山區泥石流易發區搬遷和緊急避險設施建設年度任務;完善高嶺、穆家峪、古北口3個鎮污水管網,新建巨各莊、大城子、新城子3個鎮污水處理廠及收集管網。

  (三)第三階段(2014年秋冬至2015年汛前)

  對46條中小河道進行防洪能力提升治理;實施10座小水庫塘壩除險消隱工程;完成雲西再生水廠建設、完成新城地表水廠建設;治理水土流失面積53平方公里;建設4處農村雨洪收集設施;7處城市雨水收集設施;實施年度安全飲水維修維護工程;建設2萬畝節水灌溉農業設施;完成山區泥石流易發區搬遷和緊急避險設施建設年度任務;建設城區污水管網26500米,雨水管網3810米;建設巨各莊污水收集管網98922米;建設石城、馮家峪、西田各莊3個鎮污水處理廠及收集管網。

  (四)第四階段(2015年汛後至2015年年底)

  對46條中小河道進行防洪能力提升治理;實施10座小水庫塘壩除險消隱工程;治理水土流失面積50平方公里;建設4處農村雨洪收集設施;7處城市雨水收集設施;實施年度安全飲水維修維護工程;建設2萬畝節水灌溉農業設施;完成山區泥石流易發區搬遷和緊急避險設施建設年度任務;建設城區污水管網18300米,雨水管網10250米。對四年水利工程建設成果進行總結驗收和表彰。

  六、工作措施

  (一)建立機構,加強領導。成立由縣長任總指揮的密雲縣水利工程建設指揮部(見附件),統籌領導全縣水利工程建設工作。各鎮街也要成立相應的指揮組織機構和工作機構,加強組織領導,落實工作責任,確保各項工程順利實施。

  (二)明確責任,廣泛發動。各鎮街作為責任主體,要認真組織好工程的實施。各有關部門要充分調動機關、企事業單位參與水利工程建設的積極性,引導和鼓勵社會資金參與工程建設。各鎮、村要動員村民投工投勞,形成“水利建設,全民參與”的良好氛圍。建立並落實責任制度和考核制度,縣政府將與各鎮街簽訂目標責任書,將年度任務完成情況納入單位督查考核體系,對水利工程建設中成績突出的單位給予獎勵,對工作不力的單位追究責任。

  (三)多方籌措,保障資金。由縣財政統籌資金,搭建融資平臺。各相關部門、鎮街要積極爭取中央及市級資金,科學合理安排建設資金,特別是優先保證今冬明春各項水利工程和水毀修復工程的資金需求。

  (四)精心設計,科學治理。水務部門要做好防洪規劃和洪水風險圖的編制工作,對各項水利工程進行安全鑒定。各相關部門要按照“兩個結合”的要求,做好治水規劃與其他規劃的銜接工作,同時做好項目審批、標準制定、檢查指導等工作,為科學開展水利工程建設提供技術支援。

  (五)建立制度,強化監督。建立健全項目管理制度,開展工程品質效益評估,嚴把工程建設品質關。建立項目資金監管制度,實行全程審計監督。按照“四項制度”要求,嚴格責任考核,對任務完成好的鎮、村給予獎勵,定期通報工程進度,督促工程進展。

  (六)加強宣傳,營造氛圍。加大社會宣傳力度,水務部門、各鎮街要加強與電視台、報刊等宣傳媒體的溝通聯繫,加大宣傳報道力度,為全縣水利工程建設營造良好的輿論氛圍。

  附件:密雲縣水利工程建設指揮部成員名單及職責

分享:
相關解讀
相關政策

您訪問的連結即將離開“首都之窗”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