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業是最基本的民生。‘十四五’時期是就業事業快速發展的時期,也是就業困難挑戰比較大的時期。”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部長王曉萍9月26日上午在國新辦舉行的新聞發佈會上表示。
面對複雜形勢,國家因時因勢出臺一系列就業支援政策。數據顯示,截至2025年8月底,城鎮新增就業累計達到5921萬人,超額完成5500萬人的目標任務。城鎮調查失業率前四年均值為5.3%,低於5.5%的預期控制目標。
“14億人口的大國實現了比較充分的就業。”王曉萍這樣評價五年來的就業成效。
“十四五”時期,國家通過真金白銀的支援幫助企業穩定崗位、激勵擴崗吸納就業,累計支出就業補助資金超過4700億元,發放穩崗返還資金1389億元。
在人口發展進入新常態的背景下,技能提升與職業創新成為破解就業結構性矛盾的關鍵抓手。人社部緊跟市場動向發佈72個新職業、頒佈328個國家職業標準,這些新職業覆蓋數字經濟、現代服務、智慧製造等行業,催生大量適配産業發展的新就業崗位。例如,人工智慧數字人訓練師幫助平臺數字人提高應答準確率,新能源汽車維修工、無人機群飛行規劃員、線上學習服務師等職業,均是産業快速發展催生的就業新增長點。
與此同時,“十四五”也是社會保障領域改革力度最大的時期。這一時期,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實現全國統籌,失業保險、工傷保險實現省級統籌,建立實施個人養老金制度等,社會保障體系日趨完善。
目前,全國基本養老保險參保人數達到10.72億人,比“十三五”末增加7300多萬人,參保率從91%提高到95%以上。失業保險、工傷保險參保人數達到2.46億、3.02億人,較“十三五”末分別增加2900多萬、3400多萬人。三項社會保險基金收支總規模69.27萬億元,基金累計結餘9.81萬億元,基金支撐能力穩中有升。
值得一提的是,“十四五”期間,社保基金實現了保值增值。其中,基本養老保險基金投資運營規模2.6萬億元,自2016年底啟動投資運營以來,連續8年實現正收益,年均投資收益率5.15%;企業(職業)年金基金規模達到7.56萬億元,比“十三五”期末增加4.02萬億元。“十四五”期間,基金投資收益額超過7560億元;作為長期儲備的全國社會保障基金,規模為3.22萬億元,自2000年成立以來的年均投資收益率達到7.55%。此外還有中央層面劃轉充實社保基金的國有資本及現金收益2.26萬億元,這些資金都將為進一步增強社會保障制度的可持續性發揮積極作用。
針對外賣員、網約車司機等新就業形態人員的保障需求,我國還創新推出職業傷害保障制度,為這一群體系上“安全帶”。
從2022年起,北京、上海等7個省份開展了職業傷害保障試點,涵蓋出行、外賣、即時配送、同城貨運4個行業。2025年7月,試點範圍擴大到17個省份,納入的平臺企業也進一步增多。目前,在試點地區累計有超過2000萬新就業形態人員繳費參保。(吳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