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止是好看!2000+文創精品講述中華民族一家親

日期:2025-06-23 09:38    來源:新華社

分享:
字號:        

  近日,由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文化宣傳司主辦的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文創作品展示交流活動在民族文化宮舉行,來自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所屬高校與文化單位創作的2000余件精品,分為“積厚流光”“潤物無聲”“藝聚凝力”等六大單元進行集中展示。從傳統紋樣的現代演繹到民族元素的創新融合,從歷史典故的生動再現到科技手段的巧妙運用,展出的文創作品從不同角度展現了中華文化的獨特魅力與時代價值。

  走進展區,西北民族大學帶來的灰陶鳥系列文創作品吸引參觀者駐足欣賞。“鳥形陶器是4000多年前齊家文化的典型器物,是黃河上游文明的重要見證。”西北民族大學美術學院教師王茜介紹,“團隊通過深入研究陶鳥的造型特徵和文化內涵,運用3D掃描技術精準還原文物細節,歷時半年完成了‘陶鳥的文明對話’系列文創。”

  展臺上,灰陶鳥主題的絲巾、馬克杯、帆布包等文創作品,既保留了文物的文化基因,又通過簡約流暢的線條和典雅柔和的色調,讓歷史以更親切的方式走進當代人的生活。

  在中南民族大學團隊設計的“鳳舞朝陽”隨身鏡前,不少觀眾駐足體驗這件融合民族文化元素的創意作品。設計團隊從廣西藤縣冷水衝型銅鼓上的太陽紋獲取靈感,創造性地在鏡框上加入可旋轉的同心圓結構。當光線透過紋路流轉時,火塘邊歡聚一堂的場景清晰可見。

  “這款立體書能讓青少年直觀了解文成公主入藏的歷史。”北方民族大學教師楊怡向觀眾展示團隊設計的“文成公主入藏”立體書。翻開書頁,松讚幹布與文成公主同往拉薩的場景躍然紙上,沿途的人物和風光通過立體設計得以生動呈現。立體書旁邊,以文成公主進藏時所帶的長鼓為原型設計的首飾,以精巧的工藝再現了唐代禮樂文化。“兩件作品不僅具有觀賞價值,更承載着重要的歷史教育意義,希望觀眾能夠從中感受民族團結的歷史淵源。”楊怡説。

  來自中央民族大學的“樂韻華章”絲巾設計團隊通過“音樂可視化”手法,將馬頭琴演奏時的疾速節奏轉化為圖案的疏密變化,用侗族琵琶“滾指”技法中指尖滑動的軌跡決定紋樣走向。最終成型的絲巾上,10件民族弦樂器一字排開,當絲巾飄動,仿佛能聽見跨越山河的琴聲正在合奏團結之歌。

  MR全息技術讓觀眾“穿越”時空,親身感受文成公主入藏的歷史場景;“唐風蕃樂”文創套盒將古代樂器與現代科技結合,輕觸琴弦即可聆聽千年古樂……展示交流活動中,“科技+文化”的融合産品,讓傳統文化以更生動、更具互動性的方式走進現代生活。

  “這款帆布包我們改了七稿才最終定版。”民族文化宮工作人員南希指着一款印有56個民族人物形象的托特包介紹道,包的另一面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字樣設計成篆書大印的圖案,整體效果美觀大氣。設計師還通過調整圖案比例、選用壯錦紋樣背帶、增加防水內襯等細節,讓産品既好看又實用。“無論是在館裏的文創商店,還是各種展會市集上,很多觀眾都會購買這款帆布包,覺得背着它出門,有一種滿滿的自豪感。許多國際友人甚至一次購買三四個。”南希説。

  民族文化宮相關負責人表示,本次展出的文創作品不僅具有審美的價值,更是文化的傳承,它們以獨特的藝術語言講述着中華民族手足相親、守望相助的動人故事。未來,文創團隊將着力推動産業化發展,加強文化交流,讓這些承載文化記憶的文創産品飛入尋常百姓家,成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新載體。(魏妙)

您訪問的連結即將離開“首都之窗”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

已歸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