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政策“組合拳”促房地産市場回穩 住建部:市場已經開始築底
10月17日,國新辦舉行新聞發佈會,住房和城鄉建設部、財政部、自然資源部、中國人民銀行、金融監管總局等中央五部門負責人介紹促進房地産市場平穩健康發展有關情況。會上介紹了促進房地産市場止跌回穩的“組合拳”,包括四個取消、四個降低、兩個增加。
近期,中央各部門加緊出臺所有增量政策,其中多項針對房地産的政策不斷落地,政策效果也開始顯現。據悉,9月底以來,一手房的看房量、到訪量、簽約量明顯增加,二手房的交易量持續上升,市場出現了積極變化。住房和城鄉建設部部長倪虹表示,房地産在系列政策作用下,經過三年的調整,市場已經開始築底。進而判斷,10月份的數據,會是一個積極樂觀的結果。
充分賦予各地調控自主權
四個取消,即充分賦予城市政府調控自主權,城市政府要因城施策,調整或取消各類購房的限制性措施。主要包括取消限購、取消限售、取消限價、取消普通住宅和非普通住宅標準。
從市場反應看,很多城市、很多項目看房量、到訪量明顯上升,銷售量也有不同程度的增長,房地産的主要指標明顯好轉。特別是一線城市,10月份以來全線回穩。
下一步會否放開特大城市所有購房限制?倪虹回應,四個一線城市在9月底調整了住房限購措施。其中,北京、上海是“放寬了限購的條件”,廣州是“全面取消”,深圳是“部分區域取消”。這充分體現了各城市因城施策、自主決策、一城一策。
根據最新統計,2024年1—9月份,已建設籌集了保障性住房148萬套(間),到年底可以讓450萬新市民、青年人住進保障性住房。
此外,為降低房地産企業和購房人負擔,財政部部長助理宋其超在會上進一步表示,正在抓緊研究明確與取消普通住宅和非普通住宅標準相銜接的稅收政策,主要包括增值稅和土地增值稅,具體政策在履行相關程式、經批准後會及時向社會公告。值得關注的是,本次財政部也強調“賦予地方一定的自主權”,不同城市在完善配套政策時或將有所區別。
“白名單”項目增資到4萬億
兩個增加,即通過貨幣化安置等方式,新增實施100萬套城中村改造和危舊房改造;2024年年底前,將“白名單”項目的信貸規模增加到4萬億元。
據調查,全國僅35個大城市待改造規模就有170萬套,其他城市也有改造需求。全國城市需要改造的危舊房還有50萬套。城中村安全隱患多、居住環境差,群眾改造意願迫切。
此次,對條件比較成熟的100萬套,通過加大政策支援力度,提前幹、抓緊幹。倪虹表示,主要採取貨幣化安置,這更有利於群眾根據自己的需要選擇合適的房子,又不用在外過渡,能夠直接搬入新居。同時,也有利於消化存量商品房。
同時,房地産市場要止跌回穩,“保交房”工作至關重要,而“白名單”項目融資機制正是其中關鍵的“資金活水”。據統計,截至10月16日,“白名單”房地産項目已審批通過貸款達到2.23萬億元。預計到2024年底,“白名單”項目貸款審批通過金額將翻倍,增加到4萬億元。
為增強對“白名單”項目融資的支援力度,金融監管總局副局長肖遠企給出三種具體措施:一是將商品住房項目貸款全部納入“白名單”,做到“應進盡進”;二是進入“白名單”的項目,商業銀行要做到“應貸盡貸”;三是優化貸款資金的撥付方式,做到“能早儘早”。
存量房貸調整本月底前完成
四個降低,即降低住房公積金貸款利率0.25個百分點;降低住房貸款的首付比例,統一一套、二套房貸最低首付比例到15%;降低存量貸款利率;降低“賣舊買新”換購住房的稅費負擔。
9月24日,央行宣佈了5項所有房地産金融政策。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陶玲介紹,預計大部分存量房貸將在10月25日完成批量調整,借款人10月26日就可以通過貸款銀行的指定渠道查看調整結果。部分中小銀行完成調整的時間可能會略晚,總體預計會在10月31日前全部完成。
據悉,為方便辦理,絕大多數借款人都不需要到銀行網點,其中,對於房貸為浮動利率的,借款人不用提出申請,商業銀行將統一批量調整,這部分存量房貸佔9成以上。
借款人普遍關心,存量房貸利率調整後,能夠節省多少房貸?陶玲表示,預計存量房貸利率將平均下降0.5個百分點左右,總體上將能節省利息支出1500億元,惠及5000萬戶家庭、1.5億居民。具體到個人、家庭,以在北京購房為例,原房貸利率如果是4.4%,利率調整以後為3.55%,那麼100萬元、25年期的等額本息房貸每個月就可少付月供469元,總共節省利息支出超過14萬元。
將設收購存量土地專項借款
盤活存量閒置土地方面,自然資源部副部長劉國洪在會上表示,將會同有關部門研究設立收購存量土地專項借款。對於收回來的土地,再次組織供應用於房地産的,將嚴格把控。市場確有需求的,才可以優化條件、精準投放,但必須控制在收回收購總量的一定比例之內。
除了支援地方政府收回收購閒置存量土地以外,在盤活存量土地政策措施中,還有兩條路徑。一是鼓勵企業優化開發。對於企業有意願、市場有需求的,允許分期辦證、延期支付出讓價款、合理免除企業違約責任等,來緩解企業資金壓力。二是促進市場流通轉讓。對於企業無力開發的,指導各地通過搭建交易平臺、支援預告登記和“帶押過戶”轉讓、助推司法處置和合作開發等,激發市場活力。(吳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