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3日,國家文物局召開“考古中國”重大項目重要進展工作會,發佈了浙江衢州皇朝墩遺址、江蘇興化草堰港遺址、河南方城八里橋遺址3項考古最新進展。
皇朝墩遺址是一處新石器時代早中期聚落遺址,年代距今約9300至8000年。主體包括2處臺地、1條環壕及1處水稻田,遺址周邊還發現古河道、古水塘,以及連接古水塘與聚落環壕之間的水溝等遺跡。專家認為,皇朝墩遺址是目前發現保存最完好的上山文化—跨湖橋文化遺址,揭示了上山文化至跨湖橋文化時期的稻作農業聚落,是長江下游早期稻作農業社會的生動縮影。
草堰港遺址年代距今約7200至6900年,為江淮東部已知最早的新石器遺址。特殊的低海拔濕地飽水埋藏環境使得大量有機質遺物得以完好保留,發現陶、骨、石、木、玉、蚌等各類遺物2800余件;鑽木取火器為目前國內所見最早。考古發現房址、灰坑、灰溝、水井等遺跡200余處。該發現填補了江淮地區新石器時代考古空白。
八里橋遺址是豫南地區已發現規模最大、等級最高的二里頭文化聚落。考古人員在遺址內探明溝類遺存11條,將遺址南部劃分為相對完整的5個區域。目前,主要對大型夯土建築區和手工業遺存區進行了發掘,發現有大型夯土基址、祭祀坑等重要遺跡,出土了陶器、玉器、綠松石器等遺物。這一發現為探索夏文化地方城邑聚落形態、社會結構提供了新線索,是夏文化考古工作的重要突破。(牛偉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