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部門推動出臺更大力度優化營商環境行動方案 營造穩定透明可預期的政策環境

日期:2024-02-06 09:13    來源:北京日報

分享:
字號:        

近年來,河北省唐山市開平區為更好地發展骨質瓷産業,採用“民營資本+科技基地+政府驅動”的運營模式,將老陶瓷廠的舊廠房改成“産、創、展、商、游”於一體的特色陶瓷産業園,吸納小微陶瓷企業入駐,形成了骨質瓷特色産業集群,為傳統陶瓷産業健康發展走出一條新路子。圖為一位工藝美術師在唐山市開平區陶瓷文創産業園創作陶瓷繪畫作品。

近年來,河北省唐山市開平區為更好地發展骨質瓷産業,採用“民營資本+科技基地+政府驅動”的運營模式,將老陶瓷廠的舊廠房改成“産、創、展、商、游”於一體的特色陶瓷産業園,吸納小微陶瓷企業入駐,形成了骨質瓷特色産業集群,為傳統陶瓷産業健康發展走出一條新路子。圖為一位工藝美術師在唐山市開平區陶瓷文創産業園創作陶瓷繪畫作品。

  建設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一流營商環境,是應對經濟下行壓力、提振經營主體信心的重要舉措。——這是2月2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研究進一步優化營商環境有關工作時指出的。為貫徹落實國常會最新部署和安排,2月5日,國新辦舉行國務院政策例行吹風會,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司法部、商務部、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等部門的有關負責人介紹了優化營商環境的下一步工作安排。

  ●“五個更好”解決企業痛點難點卡點

  近日召開的國常會明確,要更加注重回應經營主體突出關切,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加強宏觀政策取向一致性評估,營造穩定透明可預期的政策環境。

  為切實解決企業痛點難點卡點問題,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法規司司長孟瑋表示,下一步,將着力做到“五個更好”。

  一是着力破除各類不合理限制,更好維護公平競爭。二是着力完善頂層設計,更好保護合法權益。三是着力促進跨境投資便利化,更好擴大制度型開放。四是着力推動政務服務優化,更好推進利企便民。五是着力發揮先進示範作用,更好實現整體提升。

  孟瑋指出,針對仍然存在的各類“旋轉門”“玻璃門”,將進一步完善市場准入制度體系,推動市場准入效能評估全覆蓋,創新完善招標投標體制機制,清理涉及不平等對待企業的法律、法規、規章、規範性文件,破除地方保護和所有制歧視。

  針對法治化保障不夠有力的短板弱項,孟瑋表示,2024年將重點圍繞法治化營商環境,推動出臺政策性文件,促進立法、執法、司法、守法各個環節同步發力,解決一批法治化營商環境中的突出問題。

  司法部立法二局負責人郭啟文表示,將加快推動修改《反不正當競爭法》。針對經營主體反映較為突出的商業混淆、虛假宣傳、商業賄賂、網路不正當競爭等問題,進一步完善反不正當競爭制度規則,加大不正當競爭行為違法成本,加強對各類經營主體合法權益的保護力度。

  ●“四個一”進一步激發民間投資活力

  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2月5日公佈的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底,我國共有經營主體1.84億戶,新設經營主體3272.7萬戶,同比增長12.6%。新設企業1002.9萬戶,同比增長15.6%。經營主體投資創業活力持續增強。

  據了解,民間投資在全社會固定資産投資中佔比較高,是民營經濟發展的重要物質基礎。進一步優化民間投資環境,增強企業投資意願,至關重要。為此,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將重點做到“四個一”,即用好一個新平臺、建好一個項目庫、實施一個新機制、暢通一個好渠道,力爭進一步激發民間投資活力。

  2023年9月,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建立了全國統一的向民間資本推介項目平臺,截至2024年1月末,已吸引民間資本參與項目1591個,總投資規模19808億元。孟瑋表示,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將持續做好這項工作,暢通項目資訊獲取渠道,吸引更多民間資本參與國家重大項目建設。

  對重點民間投資項目的支援力度也將加大。將從各地重點民間投資項目中,常態化篩選一批符合政策要求、投資規模大、示範性強的項目,納入全國重點民間投資項目庫。同時,向銀行等金融機構推介項目,加大融資支援;把符合條件的項目納入國家重大項目用地保障機制,加強土地要素保障;推動各地協調聯動,加快前期手續辦理。

  此外,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還將規範實施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切實拓寬民營企業參與基礎設施投資的空間,最大程度鼓勵民間資本參與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項目。

  ●推動吸引外資舉措加快落地見效

  促進外資企業在華發展,也需要進一步優化營商環境。2023年8月,《關於進一步優化外商投資環境 加大吸引外商投資力度的意見》(“外資24條”)對外公佈,集中回應了外資企業對中國投資環境的關切和訴求,針對性地提出了一批政策舉措。

  商務部外國投資管理司司長朱冰表示,政策發佈至今,超過六成已經落實或取得了積極進展,絕大部分外資企業整體評價良好。下一步,商務部將繼續推動各項舉措加快落地見效,及時通報外資企業普遍關注的政府採購、標準制定、投資便利化等方面工作的進展情況,進一步加強落實情況的評估工作。

  2023年,商務部召開了15場圓桌會,400多家外資企業、外國商協會參加了會議。各地也召開了140多場圓桌會,2200多家外資企業、外國商協會參加。這些企業既包括世界500強、重點行業的龍頭企業,也包括很多中小外資企業和孵化平臺企業,覆蓋面廣,代表性強。

  2024年,商務部將繼續發揮外資企業圓桌會議制度作用,每月召開一場外資企業圓桌會,充分聽取企業意見建議。朱冰強調,將始終堅持問題導向,聚焦外資企業核心訴求和共性突出問題,精心設置會議主題;依託外貿外資協調服務機制,持續推動解決企業的困難問題,着力提升會議實效。

  專家解讀

  明確今後營商環境

  建設根本立足點

  中國人民大學首都發展與戰略研究院常務副院長、經濟學院教授張傑指出,國常會研究進一步優化營商環境有關工作,與當前面臨的經濟持續下行壓力存在對應關係。營商環境是影響投資和消費預期、能力、信心和動力的一個最主要的方面。建設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三位一體的營商環境,將成為今後國家和各地方營商環境建設的主要方向。

  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三者間具有怎樣的邏輯關係?張傑説,市場化是營商環境的基礎,要按照市場公平競爭的基本原則來佈局營商環境。首先強調市場化,體現了市場化在我國營商環境建設中的基礎性地位。遵守各種既定法律和規則條例——法治化則是市場得以有效運作的前提和基礎。在營商環境建設方面將法治化和市場化相結合,有助於保障我國營商環境實現質的提升。我國正處於新一輪對外開放的關鍵時期,要讓世界各國的經營主體、投資者、消費者能享受到中國高標準、高水準的營商環境,需要向國際一流水準對標。

  “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的一流營商環境,準確概括了今後無論國家還是地區層面營商環境建設最根本的立足點和基本原則。只有把這三方面都做好,才能真正把營商環境建設好。”張傑説。

  本次國常會強調要“強法治穩預期”,以及“營造穩定透明可預期的政策環境”,兩次提到關鍵詞“預期”。張傑説,當前國內消費者、投資者和各种經營主體都面臨穩預期的問題,特別是民營經濟體的投資出現了一定的增長停滯問題。我國正處於創新驅動發展、新舊産業轉換和替代的關鍵時期,需要經營主體進行大量以創新、提升技術和産品品質為主導的投資。但是,當前消費和投資都並未處在穩定增長的軌道,與預期出現一定弱化密切相關。

  “國常會研究優化營商環境,希望從短期和長期來構建消費、投資和創新研發相關預期的穩定環境,激活增長動力,更好地支撐中國經濟。”張傑説,“強法治穩預期”的提法是一個新的根本性的做法,因為只有通過法治來穩預期,預期才是穩定的、可靠的、可持續的、長期的和有效的。從中央到地方政府,都應該從執法公平性、公開性、透明度的法治環境角度來推動和實現穩預期。“法治的原則應該貫穿於整個穩預期政策的制定當中。強法治與穩預期是相互統一的,如同硬幣的兩面。”(白波)

您訪問的連結即將離開“首都之窗”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

已歸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