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貿試驗區建設“領航”高水準開放 十年向全國複製推廣302項制度創新成果

日期:2023-09-28 09:21    來源:北京日報

分享:
字號:        

  原標題:自貿試驗區建設“領航”高水準開放 十年向全國複製推廣302項制度創新成果

  9月27日,國新辦舉行新聞發佈會介紹十年來自貿試驗區建設情況以及下一步工作考慮。商務部副部長盛秋平表示,自貿試驗區建設的部署和實施,凝聚了以開放促改革促發展的理念和共識,激發了各地制度創新的活力和動力,拓展了全面深化改革開放的深度和廣度,展示了中國堅持擴大開放的決心和信心。

  十年來,商務部會同有關地方和部門,及時總結“試得好、看得準、風險可控”的創新成果,向更大範圍複製推廣。截至目前,國家層面已累計複製推廣了302項自貿試驗區制度創新成果。

  累計部署3400多項改革試點任務

  盛秋平介紹,2013年以來,我國分6批設立了上海、廣東、遼寧、海南、山東、北京等21個自貿試驗區,形成了覆蓋東西南北中,統籌沿海、內陸、沿邊的改革開放創新格局,制度創新也在系統推進。此外,先後出臺了28份自貿試驗區建設方案及一批含金量較高的政策文件,累計部署3400多項改革試點任務,形成了較為完善的自貿試驗區政策制度框架體系。

  截至目前,對自貿試驗區探索形成的先進經驗,國家層面共向全國複製推廣302項制度創新成果,各省區市自行推廣複製超過2800項,形成了改革紅利共用、開放成果普惠的良好局面。

  “十年來,自貿試驗區在貿易、投資、金融、航運、人才等方面對接國際通行規則,推出了一大批基礎性、開創性改革開放舉措,形成了許多標誌性、引領性制度創新成果,培育了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産業集群,站在了中國高水準對外開放的前列。”盛秋平説,2022年,21家自貿試驗區以不到千分之四的國土面積,貢獻了佔全國18.1%的外商投資和17.9%的進出口貿易,2023年上半年進一步提升到18.4%和18.6%。

  自貿試驗區佔外貿比重穩步提升

  十年來,自貿試驗區進出口規模不斷發展,2022年進出口值為7.5萬億元,佔外貿的比重由十年前的2.7%增長至2022年的17.9%。

  海關總署自貿區和特殊區域發展司司長陳振衝表示,海關以制度創新為核心,以可複製可推廣為基本要求,着力打造高水準、高能級對外開放平臺。據悉,國務院先後七批改革試點的經驗,一共有162項,海關貢獻了62項,佔38.3%。

  陳振衝稱,各區域所在自貿試驗區海關積極開展協同創新。比如京津冀海關創新“未經聯網核查的進口醫療器械風險防控京津冀協同新模式”,增強醫療器械入境驗證有效性,協同提高風險防控水準。

  促進自主創新,推動在“卡脖子”領域實現突破。據陳振衝介紹,海關量身定制國産大飛機“一司兩地”(一個公司、兩個加工基地)一體化監管模式,保障全球首架C919國産大飛機正式投入商業運營,服務ARJ21國産新支線飛機高效通關。上海洋山特殊綜保區二期封關以來,已通關交付國産飛機50多架。

  外資准入負面清單實現製造業“清零”

  十年來,自貿試驗區堅持以高水準開放為引領,着力探索與國際經貿規則相銜接的制度體系,系統推進符合市場規律的改革,取得一系列突破性、引領性的創新成果。“其中最突出的可以概括為‘五個率先’。”盛秋平説。

  首先,自貿試驗區率先實施外商投資准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管理模式,推動投資管理體制實現歷史性變革。盛秋平表示,2013年我國在上海自貿試驗區推出首張外商投資准入負面清單。經過7次修訂,自貿試驗區負面清單條目由190條壓減到了27條,實現製造業條目清零、服務業准入大幅放寬。同時,積極推動實現外商投資管理由審批制到備案制的重大轉變。

  此外,自貿試驗區率先建立以國際貿易“單一窗口”為核心的貿易便利化模式,有力支撐貿易強國建設。率先以跨境服務貿易負面清單管理模式為代表推進服務業綜合開放,推動各類高端要素自由便捷流動。率先實施“證照分離”等政府管理改革,促進營商環境改善和政府職能加速轉變。率先探索自由貿易賬戶,金融開放創新穩步推進。

  盛秋平稱,自貿試驗區下一步將重點推進服務業開放。“我們將與有關部門一道深化研究,推動合理縮減自貿試驗區外商投資負面清單,推動出臺跨境服務貿易負面清單,引領全國持續擴大開放。”

  同時,商務部將與有關地方和部門一道,對接國際高標準經貿規則推進制度型開放,並將支援各自貿試驗區進一步深化差別化探索,圍繞生物醫藥、海洋經濟、大宗商品貿易等重點領域,推動全産業鏈創新發展。(袁璐)

您訪問的連結即將離開“首都之窗”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

已歸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