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十年來,我國嚴格劃定並守住18億畝耕地保護紅線 2021年全國耕地總量凈增加
9月19日,中宣部舉行“中國這十年”系列主題新聞發佈會,介紹新時代自然資源事業的發展與成就。自然資源部副部長莊少勤介紹,十年來,我國堅持並落實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嚴格劃定並守住了18億畝耕地保護紅線,夯實國家糧食安全基礎。近兩年來,耕地減少勢頭得到初步遏制,2021年全國耕地總量實現凈增加。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自然資源事業發展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有力促進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建設。我國採取了一系列硬措施來嚴守18億畝耕地紅線,包括建立嚴密的耕地保護法律制度體系、嚴格劃定耕地和永久基本農田保護紅線、嚴控耕地轉為非農建設用地、嚴控耕地轉為其他農用地、嚴肅耕地保護督察執法等。我國耕地保護工作取得了明顯成效,實現了國務院確定的2020年耕地保有量18.65億畝的目標。
我國林草建設也交出一張優異的生態答卷。十年來,美麗中國綠色本底不斷夯實。在大規模國土綠化行動下,我國累計完成造林9.6億畝,種草改良1.65億畝,新增和修復濕地1200多萬畝。我國森林覆蓋率達到24.02%,草原綜合植被蓋度達到50.32%。近十年中國為全球貢獻了四分之一的新增森林面積。十年來,中國荒漠生態治理已成為國際標桿。我國累計完成防沙治沙任務2.78億畝,荒漠化土地、沙化土地、石漠化土地面積分別減少7500萬畝、6488萬畝和7895萬畝,可治理沙化土地治理率達到53%。十年來,重大生態工程築牢生態安全屏障。啟動時間最早、歷時最長的“三北工程”,過去十年集中建設了15個百萬畝防護林基地。
海洋經濟是國家綜合實力的重要體現,和人民群眾的生活密切相關。據介紹,2012年至2021年,海洋經濟總值從5萬億元增長到9萬億元,佔國內生産總值的比重保持在9%左右。海洋産業的結構不斷優化,新興海洋産業的增速超過10%。在海洋科技創新方面,我國在軌運作的海洋衛星已經達到了10顆,海洋衛星星座正式建成。以“蛟龍”號、“奮鬥”號潛水器為代表的海洋探測運載作業實現質的飛躍,“雪龍2”號破冰船填補了我國在極地考察重大裝備領域的空白。自主研發的兆瓦級潮流能發電機組連續運作時間保持了世界領先地位。
“節約集約用地既是綠色轉型高品質發展的內在必然要求,也是耕地保護的現實需要,意義十分重大。”自然資源部黨組成員、總工程師劉國洪介紹,從2018年開始,我國建立建設用地增量安排與存量盤活掛鉤機制,四年來,全國消化批而未供土地1372萬畝、處置閒置土地436萬畝。通過持續努力,土地節約集約利用水準明顯提高,2012年至2021年,全國單位GDP建設用地使用面積下降40.85%。(陳雪檸 李如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