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迎二十大、深學青運史、永遠跟黨走”主題團日活動第五期順利開展

日期:2022-06-02 19:00    來源:​市直機關團工委

分享:
字號:        

  6月2日,市直機關共青團“喜迎二十大、深學青運史、永遠跟黨走”主題團日活動(第五期)在北京城市副中心行政辦公區舉辦。

  主題團日活動注重線上與線下相結合,學習黨史團史與強健體魄、志願服務相結合,自5月5日持續到6月30日,共9周時間,組織市直機關40周歲以下青年參加。

  線下活動主要利用每週四中午12:30至1:30的時間,在行政辦公區健身步道附近設立專題展板,更新設置9期學習內容,組織機關青年通過學習知識、互動答題等方式學習青運史。線上活動通過首都之窗“市直未來呈”平臺設置活動專題,形成線上線下融合聯動。

  主題團日活動分別圍繞“啟”“護”“騎”“行”“讀”“歌”“咏”“聯”“頌”9個主題開展,本期活動以“讀”為主題,在市政府1號樓南側廣場附近設置學習路線,組織團員青年學習瀏覽青運史專題展板,誦讀重點內容,交流學習體會。

  活動中,團員青年踴躍答題,積極參與誦讀共學青運史,讓我們一起欣賞他們的風采吧!

  市政協 

  朗讀者:何鐵、柳欣、崔琦、劉倩君、王銳、高衝、萬碧波

  建黨建團中的青春能量

  在上海的共産黨早期組織籌建之初,陳獨秀根據俄共(布)的經驗和中國的實際情況,明確指出,要“組織一個社會主義青年團,為中共的後備軍,或可説是共産主義的預備學校,這個團的上海小組預計最先有30多人參加,他説這在蘇俄叫作少年共産黨,在中國則可命名為社會主義青年團,加入的條件不可太嚴,以期能吸收較多的青年”。

  上海的共産黨早期組織正式成立後,8月22日,陳獨秀即委派共産黨發起組中最年輕的成員俞秀松等在新漁陽裏6號組建上海社會主義青年團。為了招募更多有志青年,1920年9月28日《民國日報》頭版登載《外國語學社招生廣告》:“文法課本由華人教授,讀音會話由外國人教授,除英文外各班皆從初步教起……日內即行開課,名額無多,有志學習外國語者請速向法界霞飛路新漁陽裏6號本社報名。”這座典型的石庫門民居,門前挂出校牌,樓上是辦公室和宿舍,樓下是教室和飯堂。學員獲得的第一冊理論教材就是由陳望道翻譯的《共産黨宣言》,該社實行半天上課和半天實踐制度。在學員眼中,這所中共早期組織開辦的第一所培養青年革命者的學校實為俄文專修館或留俄預備班。(朗讀內容摘自《中國青年運動一百年》)

  市總工會

  朗讀者:黃晨

  以“革命”的名義集結青年

  1926年3月18日上午,北大、師大、清華等80余校學生和總工會、總商會等140多個團體5000多人在天安門前舉行反對八國通牒的國民大會。會場上懸挂着17日受傷代表的血衣,上書“段祺瑞鐵蹄下之血”八個大字。會後組織了以北京大中學生為主的2000多人的請願團,前往鐵獅子衚同執政府請願。群眾沿途高呼“打倒帝國主義”“打倒段祺瑞”“廢除不平等條約”等口號。請願隊伍進入執政府門前廣場時,段祺瑞執政府衛隊突然向請願群眾開槍射擊,並用馬刀、大刀、鐵棍向群眾大肆施暴,持續了半小時之久。當場有47人被打死,200餘人被打傷。這就是“三一八慘案”。被魯迅稱為“民國以來最黑暗的一天”。

  三一八慘案用血的事實教育了中國青年。3月21日,中華民國學生聯合會總會發出《為日艦炮轟大沽段祺瑞屠殺愛國學生宣言》,之後,中國共産主義青年團也發出《為段祺瑞屠殺愛國學生告全國青年》書。3月23日,上海學聯召開代表大會,決定自24日起,各校罷課四天,聲援北京學生的愛國運動,哀悼三一八慘案中的死難烈士。與此同時,天津、廣州、長沙、武漢、桂林、南昌等地也紛紛組織“京案後援會”,召開“聲討段祺瑞慘殺北京民眾大會”,並舉行了聲勢浩大的游行示威活動,從而形成了一次廣泛的群眾革命運動。(朗讀內容摘自《中國青年運動一百年》)

  市經濟和信息化局

  朗讀者:張澤林、楊子藝、石尚、趙梓焱

  改變“一窮二白”面貌的突擊隊

  張百發鋼筋工青年突擊隊於1954年建隊。當年3月,北京市第六建築工程公司承建北京地質學院和北京航空學院工程的第一工區決定建立由張百發、楊福林、鄧闖生等12人組成的張百發鋼筋工青年小組。這一年,張百發只有19歲。當時,沒有鋼筋工的活兒,這個鋼筋工青年小組的第一項任務是挖下水道。在開工典禮上,他們提出:“向中國人民志願軍學習,哪有困難,就到哪去。”第一天他們就突破了每人每天2.5立方米的定額,每人平均挖土方7立方米。在挖到4米深時,出現了流沙,塌方很厲害,揚土就更費勁。隊員們的雙手磨出了血泡,但誰也沒有停止工作,終於200%地完成了任務。

  “一五”期間,他們轉戰北京和外地很多工地,承擔834項任務,其中832項都非常出色地完成了。他們根據生産需要,又學習掌握打混凝土、白鐵工、水暖工的技術,基本上做到了“集體全能”,有效地減少和避免了窩工等問題。全市青年突擊隊掀起了“學張百發隊,趕張百發隊”的熱潮。張百發青年突擊隊1954年被評為北京市建築業模範小組。1955年他們作為先進集體參加了全國青年社會主義建設積極分子大會,得到團中央授予的“朝氣蓬勃,永遠前進”錦旗。1956年和1959年,這個隊兩次被選為全國先進集體。(朗讀內容摘自《中國青年運動一百年》)

  市直機關團工委

  朗讀者:雷楊

  站在新時代的起點上

  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堅持創新發展,必須把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斷推進理論創新、制度創新、科技創新、文化創新等各方面創新,讓創新貫穿黨和國家一切工作,讓創新在全社會蔚然成風。(朗讀內容摘自《中國青年運動一百年》)

您訪問的連結即將離開“首都之窗”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

已歸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