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何亞君
原標題:十年·我們都是追夢人|70枚馬拉松獎牌 見證我最好的年華
偉大時代離不開每個平凡人的同心共築,偉大夢想是無數平凡人夢想匯聚。
在北京奧林匹克森林公園裏,活躍着一支盲人跑團。跑團的發起人名叫何亞君,他是一位全盲的跑者,十年裏,何亞君先後參加了全程和半程馬拉松賽多達70余次。跑步,改變了他的生活,他也改變了許多人,讓跑步成為幫助盲人感受時代、感知社會的一種方式。
何亞君:大家好,我是何亞君。沒有跑步之前,我從來沒想過,會因為跑步別人鼓勵我。看看,這是我們後面長長的隊伍,跑步已經成為我們的生活習慣。我的這十年,從190斤到現在140斤,這是最明顯的了。
何亞君:太霸氣了!我覺得這個,我覺得這十年來,我的時間就是用這些獎牌來證明我都做了些啥。我是14歲全失明的,是一個全盲的跑者。我22歲(2002年)來北京的時候,其實一個目標就是為了學習按摩。因為眼睛看不見,生活還是非常困難的。到34歲(2014年)都在店裏,天天圍着床轉。兩三個月不出店門,出店門真的是只能出個店門。我覺得那個只能叫活着,不能叫生活。在失明之後到2014年之前我從來沒跑步,當時是一個客人跟我説,盲人也可以跑步,有志願者帶着可以跑步,我就覺得雖然看不見,我們可以去嘗試一下去跑跑步,去感受一下。
何亞君:其實我們盲人也需要和大自然一起互動,雖然我看不見,我喜歡北京馬拉松。在天安門廣場上3萬人的吶喊,3萬人的跑步,3萬人一起唱國歌,3萬人一起鼓掌,喜歡那種激情與速度的快樂。
何亞君:你看,這是我最喜歡跑的馬拉松。2014年第一次挑戰“半馬”,跑的北京馬拉松。你想我跑步8年來,跑這麼多獎牌,每次跑完了,每一塊獎牌都流淌着快樂的汗水和難忘的時間。雖然説很熱很累,但是你總是自己會想,我看不見,我還能把馬拉松跑完,你就會獎勵自己對吧?有可能別人的獎勵還不如自己給獎勵,自己給自己獎勵,那是原生態的,是你心裏最想要的那種感覺。
視障人士 趙鐵:雖然我看看不見,但是我想像何亞君他應該是這個樣子,邁開腿都能跟馬賽跑的人。
視障人士 王桂芬:何亞君他是一點看不見都能跑這麼好,我們有一點視力一定要向他學習。
何亞君:在2016年的時候,巴塞羅那馬拉松就邀請我。在這之前其實我從來沒想過自己能出國,並且是因為參加馬拉松。帶上了衣服,還帶了一個最主要的東西,就是我們中國的國旗一面,想把國旗帶到巴塞羅那的馬拉松賽道上。讓國外的朋友們了解我們中國盲人的生活的一個狀態,感覺很幸福。
何亞君:雖然我看不見,我也得到了很多的志願者的幫助,所以我就搭建了這麼一個助盲團。希望更多的志願者幫助更多的盲人來運動鍛煉身體。最早的時候只要有人能帶我們跑,快慢都無所謂。但現在是有標準的,比如説要經過培訓才能上場。並且還要把志願者的眼睛蒙上,讓另外一個志願者帶着志願者跑上幾公里,然後他才去帶盲人。所以我們現在是越來越專業,培訓內容越來越詳細了。
助盲跑志願者 張明宇:蒙着眼睛跑步的環境就非常地沒有安全感。
助盲跑志願者 丘浩潤:對於看不見這個概念是完全不知道的。作為一個志願者的話,你是需要全身心去進入他的世界。
助盲跑志願者 王欽:經過這樣一個過程,我才覺得自己逐漸建立起了對他人的信任。
助盲跑志願者 衛芳:周三和周六,每個星期兩次助盲跑,早上就是披星戴月,一般出來跑步的時候天上的星星都還是很多的。
助盲跑志願者 黃憲偉:我們有越來越多的人有志願服務精神,這些盲人也願意走出家門,我們互相成就對方,也希望一直這樣奔跑下去。
助盲跑志願者 劉學謙:我大概有兩年志願服務經歷了,然後我感覺特別開心。我為什麼開心?因為能幫助盲人,然後幫助他們一起鍛煉,和他們一起共同堅持下來跑這個5公里。
助盲跑志願者 劉光凱:剛開始加入的時候只有十幾個人,那麼現在每次活動都要在250人到280人之間,總共參與活動人數次數應該是5萬多人次了。
何亞君:我經常會想到把這幾萬人放到一起在跑步。相當於一場整場的馬拉松。感覺非常震撼。
視障人士 孔健:最享受的就是整個毛孔都流汗的時候,感覺所有的痛快、不痛快都能夠釋放。
何亞君:十年的進步,真的是很大的,從最早的時候可能很多盲人都很少出家門,到現在我們能跑步,比如説到地鐵裏面有工作人員給我們換優惠票,換完了優惠票再給我們送上車,到達終點以後再把我們送到地面,這等等一切,都是社會文明對我們殘疾人的幫助。今年2022年我還參加了冬殘奧會的開幕式,“鳥巢”裏面幾萬人的這種聲音,鼓掌,熱血沸騰。這種進步就是體現在殘健共融,就是社會進步的同時,能帶着我們殘疾人一起進步。
何亞君:這些年我經常對我的一個評價就是一個快樂的跑者,為什麼説自己是一個快樂的跑者。作為我來説,成為一個社會進步的受益者,我感覺到很快樂。我自己給自己定下了一個標準,比如説再跑多少年,我不想成為跑得最快的,我希望我自己能成為跑得最久的一個老人。
集體:助盲團,向美好未來出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