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同衡設計院副中心分院副院長於潤東:設計“活力中心”

日期:2022-09-29 13:54    來源:北京日報

分享:
字號:        
  • 清華同衡設計院副中心分院副院長於潤東:設計“活力中心”
  • 清華同衡設計院副中心分院副院長於潤東:設計“活力中心”

  原標題:我的十年 | 清華同衡設計院副中心分院副院長於潤東:設計“活力中心”

清華同衡設計院副中心分院副院長於潤東:設計“活力中心”

  從“睡城”到“副中心”,一切變化都離不開規劃設計。清華同衡規劃師於潤東一直參與城市副中心建設,在他的筆下,城市綠心、設計小鎮……正一步步從藍圖落地為現實。

  2016年5月2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研究部署規劃建設北京城市副中心和進一步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有關工作。那一年,先後參與全國多地重大項目、有10年城市規劃和建築經驗的於潤東來到副中心。第一站就是“城市綠心”。

  “副中心‘一帶一軸一心多組團’的拼圖是一點點拼出的。”於潤東説。隨着疏解非首都功能的進展,東方化工廠搬遷,留下區域將以綠色築城,“城市綠心”成了副中心破局先試的第一塊“拼圖”。

  “當年從清華坐大巴車到通州,路途漫長又悶熱,快2個小時才到,鄉土風撲面而來。”初到東方化工廠,站在蛛網叢生的鋼鐵巨陣旁,他看到了大工廠的落寞。2016年11月,作為項目總負責人之一,於潤東開始主持“城市綠心”的規劃設計。

  從單一園林到以園林為底、週邊佈局四個活力組團及兩處戰略留白區,“城市綠心”的概念從無到有、從模糊到清晰歷時2年。劇院、圖書館、博物館“三大建築”一併規劃,使之不再是孤立高傲的文化“擺件”,而是共用地下服務設施的集群,與大尺度綠地所形成的森林公園一起成為服務市民的活力中心。

  2019年4月,“城市綠心”南向延拓,張家灣工業區要轉型打造副中心“三大特色小鎮”之一的張家灣設計小鎮。於潤東轉戰小鎮做起大文章。

  與“城市綠心”的整體更新形式不同,張家灣工業區分散、割裂,需要漸進式更新。“明明眼前就是目的地,卻要繞過長長的柵欄才能進門!”於潤東不吐不快。連續多次調研後,他和團隊確定了“毯式街區”方案:拆掉圍墻,打造融合型、開放性街區,讓作為北京市“兩區”建設試點之一的張家灣設計小鎮,成為産業集群的巨大“容器”,吸引活力人群,實現職住平衡。

  “毯式街區”率先應用,“超線公園”隨即佈局。於潤東團隊整合複雜零散産權用地,塑造地面與屋頂連續不斷的、高低起伏的活力廊道。張家灣設計小鎮成為北京設計和時尚的新焦點。

  緊接着,文化旅游區、運河商務區、大運河沿線景觀風貌、六環高線公園……一茬接一茬的規劃設計使命落在於潤東和他的團隊肩上。

  在規劃工作中,於潤東也逐漸專注於找出城市痛點,解決“錯配”問題。“高樓林立的運河商務區與地鐵站堆滿散亂成災的自行車,這是錯配;以水興城,走在運河沿岸卻有水不見水,這也是錯配。”於潤東用規劃設計解決“城市病”,讓高品質公共空間更加清朗有序。

  六年來,於潤東在西四環的家、北五環的單位總部和東六環的城市副中心三地輾轉,把最多的精力放在了城市副中心。清華同衡總部擺放着多個有關優化城市副中心公共空間的示範性解決方案——北關地鐵站和北運河西地鐵站立體停車模型、西濱河路降級移後拓展的28米濱水景觀空間模型等,都是他的團隊主持規劃的項目;城市副中心啟動責任雙師制,他又擔當起10組團責任規劃師。“建設千年之城,城區、街區、社區的更新,規劃師不能缺席。”於潤東説。(曲經緯)

您訪問的連結即將離開“首都之窗”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

已歸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