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報告三
黨的十八大以來,特別是2014年2月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北京以來,北京工業緊緊圍繞首都城市戰略定位,加快構建“高精尖”經濟結構,産業結構進一步優化,減量發展成效顯著,轉型升級步伐加快,區域佈局更趨合理,工業經濟發展品質明顯提升。全市工業增加值自2012年邁上3000億元臺階後,於2018年、2021年相繼跨越4000億元和5000億元大關,産業能級不斷實現新躍升。2021年全市工業增加值達到5692.5億元,佔地區生産總值的比重為14.1%,按可比價格計算,2013—2021年年均增長6.7%,高於全市地區生産總值年均增速0.3個百分點,對全市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不斷提高。
一、産業結構更加高端化
十年來,北京工業堅持走“高精尖”發展之路,符合首都發展方向的高端領域增勢較好,比重逐步提升,引領全市工業逐步向高端化邁進。
主導産業支撐作用突出。汽車、醫藥、電子、電力行業穩步發展,成為支撐北京工業發展的四大支柱行業。2021年,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實現總産值24988.1億元,其中四大支柱行業實現總産值17284.5億元,佔規模以上工業總産值的比重為69.2%,比2012年提高17個百分點,對規模以上工業增長的貢獻率超8成。醫藥製造業,電力、熱力生産和供應業,電腦、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製造業産值分別比2012年增長6.2倍、1倍和82.2%。
高端領域佔比逐年提高。2013—2021年,全市高技術製造業固定資産投資年均增長5.5%,成為産業轉型升級的重要支撐。2021年,規模以上高技術製造業實現總産值8708.6億元,比2012年增長1.9倍;佔規模以上工業的比重為34.9%,比2012年提高15.5個百分點。規模以上工業戰略性新興産業實現總産值9596.2億元,比2014年增長1.5倍1;佔規模以上工業的比重為38.4%,比2014年提高17.3個百分點。工業中的“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實現總産值2275.4億元,佔規模以上工業總産值的比重為9.1%,比2018年提高1.3個百分點2。
新興産品産量快速增長。隨着工業化和信息化水準不斷提高,工業新興産品産量快速增長。2021年,全市積體電路産量為207.7億塊,比2012年增長5.5倍,航空、航太設備、相關專用設備産量成倍增長,3D列印設備、民用無人機、工業機器人等新興産品從無到有,不斷涌現。智慧手機、積體電路等産品具備較強競爭力,國內市場佔有率處於領先水準,産量佔全國的比重均超過5%。
二、“瘦身健體”實現集約發展
2014年以來,全市實施《新增産業的禁止和限制目錄》,並多次進行修訂完善,2017年起開展“疏解整治促提升”專項行動,大力疏解一般製造業3。與此同時,符合首都功能定位的行業較快發展,工業産出效率大幅提高,減量發展成效明顯。
一般製造業、高耗能行業企業數量明顯下降。2021年末,全市共有規模以上工業企業3073家,比2012年末減少16.8%。其中,紡織服裝、傢具製造、造紙、印刷等13個一般製造業和高耗能行業?的企業數量下降44.6%。與此同時,符合首都功能定位的8個重點行業?中,醫藥製造業企業數量增長42.9%,鐵路、船舶、航空航太和其他運輸設備製造業,專用設備製造業,儀器儀錶製造業企業數量分別增長33.3%、12.3%和11.8%。
每人平均産出、企均産出大幅提高。2021年,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每人平均産值為308.6萬元,比2012年增長1.4倍,企均産值為8.1億元,增長92.5%,産出效率明顯提升。重點行業中,醫藥製造業,汽車製造業,電腦、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製造業每人平均産值、企均産值均高於全市工業平均水準。
三、數字化、智慧化、綠色化轉型步伐加快
十年來,北京工業企業數字化、智慧化、綠色化發展加速推進,助推産業轉型升級。
企業數字化步伐較快。2021年,北京工業網際網路平臺數量和接入資源量居全國第一,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上雲上平臺率達到42%,智慧製造示範企業關鍵工序數控化率平均達到80%?。
智慧製造加速轉型升級。2021年,全市規模以上製造業中每萬名工人擁有200台工業機器人。其中,汽車行業應用最為廣泛,每萬名工人擁有1262台工業機器人。企業應用工業機器人帶動了生産效率提升,2021年有367家規模以上製造業企業應用工業機器人,實現每人平均産值448.4萬元,高於規模以上製造業平均水準(259.7萬元)。
産業發展更加綠色節能。隨着産業結構調整以及節能減排工作向縱深推進,規模以上工業單位産值能耗、水耗持續下降,能源資源産出效率不斷提升。2021年,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單位能耗産值17.3萬元/噸標準煤,比2012年提高1倍;單位水耗産值1.1萬元/立方米,提高98.3%。
四、區域佈局更趨特色化
隨着《北京城市總體規劃(2016年—2035年)》《北京市“十四五”時期高精尖産業發展規劃》相繼出臺,北京工業進一步由中心城區?特別是核心區向“多點”地區?轉移,産業空間佈局特色更加突出。
“多點”地區逐步成為北京製造業和“高精尖”産業發展的主要區域。2021年,“多點”地區規模以上工業企業1463家,佔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數量的47.6%,比重比2012年提高6個百分點;實現産值11763.3億元,比2012年增長61.8%,佔全市規模以上工業的47.1%。其中,大興區和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增長最快,分別比2012年增長3倍和1.6倍,兩個區工業産值合計佔全市規模以上工業的31.9%,比重較2012年提高14.2個百分點。
主導産業呈現區域集聚發展態勢。全市工業主要産業呈現區域集聚發展態勢。其中,汽車製造業主要分佈在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順義區、昌平區和懷柔區,2021年四個區實現産值合計佔全市的88.3%,比2012年提高4.5個百分點;電腦、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製造業主要分佈於海淀區和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兩個區實現産值合計佔全市的91.1%,比2012年提高19.5個百分點;醫藥製造業主要分佈於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大興區和昌平區,三個區實現産值合計佔全市的88.4%,比2012年提高28.5個百分點。
十年來,北京工業經濟在實現減量發展的同時,品質效益繼續提升,結構和佈局不斷優化,高品質發展取得明顯成效。但也要看到,在新發展階段和新發展格局下,北京工業發展仍面臨較多挑戰,與産業高品質發展的要求仍存在差距。下一步,應堅持世界眼光、高點定位,保持發展“高精尖”産業的戰略定力,探索實踐具有首都特色的工業轉型升級之路,把北京工業做精做強。
註釋:
[1]自2014年起開展戰略性新興産業統計監測。
[2]2018年工信部首次提出並印發《關於開展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培育工作的通知》。
[3]2017—2021年,累計退出一般製造業企業1871家。
[4]包括紡織業,紡織服裝、服飾業,皮革、毛皮、羽毛及其製品和製鞋業,木材加工和木、竹、藤、棕、草製品業,傢具製造業,造紙和紙製品業,印刷和記錄媒介複製業,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業,化學原料和化學製品製造業,橡膠和塑膠製品業,非金屬礦物製品業,黑色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業,有色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業。
[5]指醫藥製造業,通用設備製造業,專用設備製造業,汽車製造業,鐵路、船舶、航空航太和其他運輸設備製造業,電氣機械和器材製造業,電腦、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製造業,儀器儀錶製造業。
[6]數據來源於《北京數字經濟發展報告(2021—2022)》。
[7]中心城區:統計範圍包括東城區、西城區、朝陽區、海淀區、豐台區、石景山區。
[8]“多點”地區:統計範圍包括順義區、大興區、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昌平區、房山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