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話•我和首都教育的十年——我的十年故事

日期:2022-10-14 16:40    來源:北京市教育委員會

分享:
字號:        

  為迎接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北京教育融媒體中心”新媒體平臺即日起推出“對話•我和首都教育的十年”系列策劃,聚焦老中青不同年代的教師,通過他們的獨特視角,講述身邊教育的十年變遷,為黨的二十大召開和推進首都教育高品質發展營造良好的輿論氛圍。

  本期,讓我們一同走近50後、60後、70後、80後、90後的五位老師,聽聽他們的十年故事。

  十年自駕支教

  為近五萬個孩子送上“機器人科普課”

對話•我和首都教育的十年——我的十年故事

       北京景山學校退休教師:沙有威。他是我國第一位中小學電腦老師,見證了我國中小學電腦教育初始時期的學科課程發展歷史。1978年,沙有威老師從北京師範學院畢業後到北京景山學校任教;1979年開始從事電腦教育工作。2012年退休後,他開始了自駕支教活動,至今剛好十年。

對話•我和首都教育的十年——我的十年故事

  一位網友曾在沙老師部落格留言:“老哥,您這麼滿世界跑不累嗎?到底為了什麼?”“玩!不過希望玩得更有意義一點兒”。“玩”的回答雖看似輕鬆,實則蘊含了沙老師多年的情感、沉澱和感動。

  2008年汶川大地震後,在北京景山學校組織的一次黨員支教的組織生活中,沙老師帶着兩台機器人,為震後在山西長治過渡辦學的“汶川映秀中學”的學生上了機器人科普課。從孩子們熱烈的眼神中,他看到了孩子們對科技知識的渴求,這使他更加期待退休後支教行的日子。2012年10月5日正值國慶假期,沙老師老兩口驅車從北京出發,正式開始了“燭光義教”之路。

  今年沙老師已有70歲高齡,也是他“燭光行”的第十年。在19個階段中,在全國104個縣轄以上地區的202所學校,為近5萬學生上了約500節機器人科普課,與多個地區的教師開展教學交流和教師培訓。或許每一次行走,恰如那一抹溫暖的燭光,給予了山區孩子們新的希望和力量……

  人才引進來到北京十年

  每一步雖艱辛但鏗鏘有力

對話•我和首都教育的十年——我的十年故事

  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朝陽實驗學校校長:劉明成。“回首過去十年,走過的每一步歷歷在目,雖然艱辛,但鏗鏘有力”。1997年4月,劉明成走上校長崗位,2012年他以人才引進的方式來到北京,距今剛好十年。他擔任過三所學校的校長,每一所學校都能依靠幹部教師取得突出的辦學成績。在他看來,機制建設激發學校辦學活力和資源平臺賦能教師專業成長是不可或缺的原因。

對話•我和首都教育的十年——我的十年故事

  擔任校長數十載,讓劉校長為之動容的場景之一是看到老師們在臺上自信滿滿,侃侃而談他們在教育教學中的實踐與探索,分享他們的成功與喜悅。

  十年前,教育教學成果獎曾是遙不可及的事情,科研課題也是少之又少。如今學校有區市級教學成果獎3項,市級課程成果6項,區市級教育規劃課題近20項。學校文化氛圍也在悄然發生變化:老師們的課改意識、研究勁頭空前熱烈;教學品質和家長調查滿意度遠遠領先於其他同類學校……

  在劉校長的帶領下,學校針對缺乏活力,規範教學常規、制定教師學術量化積分辦法、發揮學術激勵的作用;面對平臺和資源匱乏,學校成立名師工作室、學科工作坊、舉行課堂教學大賽等,充分滿足教師專業成長需求。優質的學校離不開優秀的教師,看著他們一步步走向成熟、變得更有擔當,劉校長心間縈繞着一抹陽光般的暖意……

  堅信知識改變命運

  26年,一路和學生共成長

對話•我和首都教育的十年——我的十年故事

  密雲區第二中學教師:李東紅。從教26年,班主任工作17年,李東紅是密雲二中一名普通的一線教師。她教過的學生一批批走進清華北大這樣的高等院校,現在的他們,有的成為了行業的技術骨幹,有的成為某一領域的引領者。一路走來,李老師與孩子們共同成長,與首都教育一起進步,每每想起過往的時光,她總是深感幸福。

對話•我和首都教育的十年——我的十年故事

  從一塊黑板、一支粉筆、一本書,到現在的合作探究、智慧課堂、雲教育……李老師親歷了教育改革的全面深化,對此感觸頗深。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席捲全球,病毒肆虐,各行各業慢下來,甚至停下來。根據疫情防控的要求,市教委多次緊急通知學校師生居家學習;與十年前面臨極端天氣時不得不居家時的忙亂不同,此時她和孩子們變得有條不紊:通過騰訊會議,按教學進度有序開課;學生通過視頻與老師互動,答疑解惑;班主任線上上與家長溝通,共同關注孩子成長;密雲區的學科帶頭人和學科骨幹教師在密云云教育雲平臺做課,滿足青年教師和學生的求知需求……

  “三年來疫情反覆,我們也多次根據疫情進行線上教學,但我們的教學品質仍在穩步上升,始終位於生態涵養區前列”,在她看來,教育改革的數字化進程使我們面對困難時更加從容,對提升教育品質更有信心。

  莫讓童真去 風拂花自開

  十年,融入孩子的內心世界

對話•我和首都教育的十年——我的十年故事

  首都師範大學附屬房山學校教師:蘭匯。2012年畢業之際,她在城鎮和山區中執着地選擇了後者,以做一名山區教師開始了自己的職業生涯;2021年8月她調入首都師範大學附屬房山學校,從2012年至今剛好十年。作為學科教師,她用真誠、尊重、欣賞、激勵為學生創造愉悅和諧、自由寬鬆的學習環境。在班級管理中,她摸索出“莫讓童真去,風拂花自開”的帶班理念,攜手童真,融入學生的內心世界。

對話•我和首都教育的十年——我的十年故事

  身處大山的九年,蘭匯老師始終以“讓山區孩子享受公平而有品質的教育”為自己的職業目標,立足學生視角,努力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學水準,提升課堂品質。她珍惜每一次站在講臺上的機會,每一節課都是她歷練和提高的土壤,“我想成為一名優秀的語文教師,為大山裏的孩子播下表達情感、書寫情懷、謳歌生活的種子”。

  一個飛落到講臺上的紙飛機,讓她和孩子們有了比賽扔玩紙飛機的經歷;一個孩子對她的模倣,激發了她和孩子們互換角色的創意;捉迷藏時一個孩子對她做的鬼臉,讓她有了用拍照記錄精彩瞬間的愛好……

  為了更加了解每個孩子,九年間她走進了15個村落,走進了近百個孩子的家。她尊重學生,呵護他們的童真,和他們做無話不説的好朋友,而她那招牌式的微笑,為孩子們帶來最溫暖、最真摯的愛。

  帶孩子化身冬奧會上的舞動“精靈”

  十年,我只願做那小小的鋪路石

對話•我和首都教育的十年——我的十年故事

  北京舞蹈學院附中豐臺實驗小學教師:張笑。張笑是北舞附小的一名青年教師,今年32歲,十年前懷揣年少時的夢想,她成為了一名舞蹈教師。十年來,她不斷學習專業知識,提升自己綜合素養,從最初對教師職業的懵懂到現在對待工作的得心應手;十年來,她將“教書育人”作為一生的目標努力奮鬥,“因為堅定、選擇堅持;因為堅定,選擇成長;因為堅定選擇價值”。

對話•我和首都教育的十年——我的十年故事

  社會向前發展,各行各業都在呈現嶄新的面貌,教育事業也在與時俱進。“因為疫情,我們不得已開啟了線上教學。便捷的手機小程式,為老師節約了大量統計的工作時間”,教學方式也在發生着變化,老師們可以線上更好地監督孩子在家完成作業,及時糾正錯誤。

  張老師還深刻感受到了教學觀念的變化,“十年前更加注重學生的專業技術能力的培養,比如芭蕾課上經常會強調膝蓋伸直、繃腳用力等,但現在會在關注技術技巧的同時更注重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張老師談到,在芭蕾課上,不僅練習技術技巧能力,還會滲透一些文化知識,擴充學生的精神食糧。

  “讓孩子學會觀察美好的事物,學會團隊合作,給孩子錶現的機會,培養孩子的藝術創造力和想像力”,從單一教學到複合型教學模式的改變也令張老師頗有感慨。

  十年,標注了一個民族的滄海桑田,十年,見證了一個時代的踔厲奮發,每個人的十年,都有不同的故事。一起為本期出場的五位老師點讚加油,期待下一期“對話•我和首都教育的十年”!

您訪問的連結即將離開“首都之窗”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

已歸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