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真的有人願意聽我説這些‘廢話’。”
因故意傷害罪入矯的小王,曾在訪談中沉默了整整40分鐘。諮詢師始終耐心等待,他終於低聲説出了積壓多年的委屈。他後來在書面報告中寫道,“那一刻我突然覺得,自己或許值得被好好對待。”
小王的經歷並不是孤例。
在北京市朝陽區,一場關於“重塑”的變革正在悄然發生。不同於傳統印象裏社區矯正總帶着嚴肅刻板的底色,在朝陽區,社區矯正工作者們正通過心理矯治“三步法”、回歸社會“三個課堂”及剛柔並濟的“監管+”模式打造了“有溫度”的社區矯正工作法。他們用專業消融隔閡、用理解喚醒自覺,讓每一個曾經“走錯路”的人,在有溫度的監管中重新找到人生的方向。
以“矯心”為鑰 叩開心門啟新生
社區矯正的核心在於“人”,改變一個人,先要走進他的心裏。朝陽區創新推出的心理矯治“三步法”,就像一把精準的鑰匙,層層打開矯正對象緊閉的心門,助力他們重啟回歸社會的旅程。
走進朝陽區溫馨明亮的心理訪談室,專業諮詢師與矯正對象相對而坐。專業諮詢師耐心地傾聽矯正對象的訴説——説小時候家裏的影響,説找工作時遇到的挫折,説犯錯時的衝動與後悔,説入矯後的迷茫與無助……諮詢師在這些訴説談心中,慢慢摸到問題的癥結所在,讓最終形成的個性化矯正方案,不僅包含心理疏導的路徑,更標注着社交重建的步驟,讓每一份計劃都成為專屬的“人生導航圖”。在這裡,傾聽式入矯作為改變的起點,不再只有冰冷的表格和規章宣讀。
據了解,朝陽區每月一次的矯正小組會議上,家屬不再是旁觀者,而是加入家庭系統治療中來。通過角色扮演,父母得以體會孩子犯罪時的內心掙扎,子女也能理解家人的失望與痛心。在角色互換的互動中,斷裂的親情紐帶正在被重新連接。同時,朝陽區通過社區矯正工作者的實地查訪和社區志願者的定期幫扶,共同織就了一張溫暖的支援網。“原來我的身後,站着這麼多人。”一位矯正對象的感慨,道出了這份支援的重量。
心理矯治過程中,自我管理能力的強化是喚醒矯正對象內生動力的關鍵。在朝陽區,矯正對象的公益活動記錄成為他們的“成長手冊”,上面記載着他們的每一步成長:無論是參與社區清潔3小時、擔任社區垃圾分類監督員還是成為志願理髮師……這些微小進步在集中教育分享會上被梳理成可視化的成長軌跡,用點滴積累逐漸打破“破罐子破摔”的消極心態,讓自信在矯正對象的心底重新紮根。
以“正行”為階 腳踏實地歸正途
解開心裏的結,是重新出發的起點;而踩穩腳下的路,才是回歸社會的關鍵。朝陽區打造的“三個課堂”如同三級臺階,以沉浸式體驗讓改變落地生根,引導矯正對象從“知道錯”到“會生活”,再到“被需要”,為他們搭建起回歸社會的堅實階梯。
打造“沉浸式體驗”的法治微課堂,讓法律條文“活”起來。朝陽區通過專業團隊將真實的案例改編成3~5分鐘的情景劇短視頻,畫面裏的爭吵、衝動、悔恨都取材自真實的生活案例,也讓矯正對象在觀看時仿佛看到自己的影子。“如果當時能冷靜一分鐘,結局會不會不一樣?”看完因鄰里糾紛引發故意傷害的短片後,一位矯正對象的提問引發了集體沉思。這種讓道理在心裏轉個圈的“代入式”普法,比單純的條文宣講更實在、更能觸動人心。
開設“對齊市場需求”的技能實訓課,幫矯正對象學到“吃飯的真本事”。在結合夜市經濟熱潮開設的“五彩漆扇”製作課上,他們學得專注認真;在家政服務實訓課上,疊被、保潔的技巧被反覆練習。這背後更為重要的是,朝陽區陸續與20余家企業建立合作當“後盾”,通過定期舉辦專場招聘會,形成“培訓—認證—就業”的閉環。當因詐騙罪入矯的小張拿到保安公司的錄用通知時,他緊緊攥着那張通知書説:“這是我第一次靠自己的本事找到工作。”
通過“重塑自我價值”的公益實踐課,讓矯正對象成為“發光的人”。在社區環保行動中,矯正對象共同清理樓道雜物、分類垃圾,看著整潔的環境,有人悄悄拍下照片發給家人;在養老院的助老服務中收穫的笑容與感謝,讓許多矯正對象紅了眼眶。因盜竊罪入矯的小劉連續參與助老服務三個月後,在當面報告時説:“以前總覺得自己是社會的包袱,現在才明白,哪怕做一點小事,我也能成為別人的光。”
這“三個課堂”環環相扣,從思想認知到生存技能,再到社會價值認同,一步步引導矯正對象完成從“有錯者”到“有用者”的蛻變。
以“溫度”為橋 剛柔並濟促回歸
“溫度”從不意味着管理上的放鬆,而是在堅守法律底線的同時,適時注入人文關懷的智慧。朝陽區探索的“監管+”模式,正是這種理念的生動實踐。
監管+“規範”,讓破冰式接收消融入矯初期的抵觸。在朝陽區,面對那些自認為“判決不公”的矯正對象,接收宣告不再是生硬的規定宣講。專業律師先以“法律翻譯”的角色,用通俗的語言解讀判決依據,解答所有疑問;社區矯正工作人員再詳細説明監管要求,既打消“被冤枉”的顧慮,也明確“需遵守”的邊界。這種“先釋法、再規範”的方式,讓許多帶着情緒來的矯正對象,離開時多了幾分平靜。
監管+“幫扶”,讓警示與關懷剛柔並濟化解迷茫。對於違反監管規定的矯正對象,朝陽區堅決依法處罰,用制度的剛性劃清紅線。但處罰不是終點——警告之後工作人員會立即跟進,與矯正對象進行深度談話,探尋違規背後的真實原因,是找不到工作的焦慮還是家庭矛盾的困擾。從而有針對性地制定解決方案:連結就業資源、協調家庭調解、提供臨時救助……這種“先警示、再幫扶”的做法,既維護了制度的嚴肅性,又用關懷化解了對抗情緒。
社區矯正的核心目標是讓迷路的人重新找到方向。朝陽區的社區矯正工作者們既是法律的執行者,也是溫暖的傳遞者。他們深知每個矯正對象背後,都是一個想好好過日子的人;他們會用專業的方法拆解矯正對象淤積的心結,用真誠的態度重建矯正對象與社會的信任,用精準的幫扶鋪平矯正對象回歸的道路。
法治的威嚴與人文的溫情,在朝陽的社區矯正實踐中交融共生。近年來,朝陽區累計開展專項教育超8.5萬人次;組織的職業技能培訓覆蓋超3.8萬人次,其中800餘人通過培訓學到的技能找到生計;同時,為7850人進行了心理輔導,讓312個家庭重拾和睦。從心理矯治“三步法”叩開心門,到“三個課堂”鋪就歸程,再到“監管+”模式織密幫扶網路,朝陽區既以清晰的規則邊界彰顯法律威嚴,更通過個性化的疏導、家庭的重連與社會的托舉,讓一個個矯正對象卸下防備、拾回力量,最終重新回到生活的正軌上——這恰是“有溫度”的社區矯正工作法最生動的答案。
未來,朝陽區不會停下探索的腳步,將繼續帶着“重塑人生”的初心,在法治軌道上注入更多理解與支援,讓“矯心正行”的種子長成更繁茂的森林,為迷途者照亮歸途,也為新時代社區矯正工作書寫更鮮活的實踐注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