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1日,北京市東城區以“公共法律服務護航區域經濟高品質發展”為主題舉行新聞發佈會,現場發佈六大專項行動,推動公共法律服務從民生領域向經濟建設延伸拓展。
六大專項行動
東城區司法局黨組成員、副局長韓衛傑介紹了六大專項行動:
公共法律服務品牌提升專項行動
將着力打造“紫金東華解紛中心”“暖心驛站”“長安微景公證”“法育家園公益律師團”“四合一家公服站”區域公共法律服務品牌矩陣。
法律援助提質增效專項行動
將持續擴大法律援助覆蓋面,深化法律援助便民服務,規範法律援助服務程式、提升法律援助服務品質。
律師行業聚力賦能專項行動
將持續提升“正陽先鋒 東律韶華”黨建品牌影響力,使專業優質的公益法律服務惠及廣大人民群眾;將以IP出海法律護航聯盟成立為契機,推動“高端商事律企沙龍系列活動”常態化,為企業高品質發展保駕護航。
公證行業規範提升專項行動
落實“公證規範優質”行動部署,深化落實“高效辦成一件事”,讓人民群眾切實感受到公證法律服務的便捷、高效和優質。
普法宣傳“中軸法脈”專項行動
將着重培育東城區“中軸法脈”普法品牌,通過品牌發佈、線路打卡、主題沙龍、法治游園、基層實踐、品牌展示等活動,加強普法品牌的研究闡發、公共普及、傳承運用,實現法治、德治、禮治的相融相濟。
涉外法律服務護航發展專項行動
培養一支具有全球視野、通曉國際規則、精通國際業務的涉外法治人才隊伍,着重吸引功能性、稀缺性優質法律服務機構落戶東城,加快高端、涉外、規模法律服務機構集聚發展;推動文體娛産業仲裁中心建設,為文體娛産業提供從爭端預防到解決的多元化、一站式、全鏈條商事法律服務,賦能經濟高品質發展。
韓衛傑介紹,東城區聚焦群眾急難愁盼的法律服務需求,不斷優化公共法律服務供給模式。近三年,推動區、街道、社區三級公共法律服務體系全覆蓋,形成“1+17+163”工作格局,即1個區級公共法律服務中心、17個街道公共法律服務站、163個社區公共法律服務室。全區通過三級實體平臺接待法律諮詢11萬餘人次;村居法律顧問提供法律服務時長近3萬小時,開展法律宣傳活動2300余場;開展矛盾糾紛排查共計22865次,各級人民調解委員會共調解案件8532件。
本市首個公證行業國家級標準化試點通過驗收
會上發佈,作為北京市公證行業首個國家級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綜合標準化試點項目,經兩年建設期,項目各項試點任務均已完成,並以優異成績通過評估驗收。
“公證處首次構建起覆蓋核心業務、全流程、全要素的標準體系框架,全面升級大廳窗口服務,‘便民化+國際化’雙軌並行。”北京市東方公證處主任劉娟介紹,利用線上受理、郵寄公證書等方式,對於申請材料齊全、真實,符合法定受理條件的185項公證事項,實現公證當事人“最多跑一次”。
公證處新增公證進度實時查詢功能,每個案件生成專屬二維碼,標準化服務實施以來,累計服務約2.2萬人次;還自主設計研發了“服務智慧屏”,辦事群眾只需輕觸螢幕,就能快速獲取覆蓋30余種常辦公證一站式服務所需資訊,使公證服務“觸屏可及”。
標準化服務下,群眾滿意度指標從94%升至98%。部分法律關係簡單的公證事項由15個工作日縮短至3到5個工作日。試點建設以來,為符合條件的困難群眾和中小微企業減免公證費用年均20萬元以上,做好市級、區屬棚戶區改造、房屋騰退、環境整治等重點工程的公證服務保障,累計服務30多個房屋徵收騰退項目,辦理公證1.2萬餘件,惠及徵收騰退居民數萬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