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1
北京市發展改革委二級巡視員趙英俊:
“十四五”期間,懷柔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科技設施在支撐科技創新和産業創新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目前,已有29個設施進入科研狀態,16個面向全球開放,累計服務國內外科研院所、企事業單位上千家,不僅産出一批原創性、引領性的科技成果,還推動一批成果落地轉化,這裡我用三個“聚焦”來介紹。
一是聚焦設施開放,搭建了全球科技協作平臺。4個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正式運作。其中,地球系統數值模擬裝置已開展7輪課題徵集,服務香港大學、澳門科技大學、華能清能院等175家單位,開放機時達7.14億核*小時,綜合極端條件實驗裝置已開展7輪公開課題徵集,服務康橋大學、華為、百度等380余家單位,開放機時達42.8萬小時。空間環境地基綜合監測網每年産出空間環境監測數據約8.6PB,已公開共用數據包達3194萬餘個,服務密西根大學、谷歌、美團等267家單位、涵蓋巴西、德國等18個國家。多模態跨尺度生物醫學成像設施今年6月正式對外開放運作,實現“7×24小時”開放服務,服務首都醫學科學創新中心、天津醫科大學、通用醫療公司等58家單位,開放機時2.6萬小時。
二是聚焦基礎研究,産出一批重大科技成果。堅持邊建設、邊運作、邊出成果,累計産出重大成果386項。依託綜合極端條件實驗裝置,中國科學院物理所科研團隊自主研發的無液氦稀釋製冷機達到國際主流商業機水準,可以提供接近絕對零度極低溫環境,是開展量子資訊科技前沿研究所必需的核心設備,助力解決我國量子計算“卡脖子”問題。依託北京鐳射加速創新中心,北京大學科研團隊建成全球首臺鐳射質子癌症治療裝置——飛秒鐳射“質子刀”,可精準有效消滅腫瘤細胞、抑制腫瘤擴散、降低癌症患者治療費用,推動質子放療在全國普及。依託先進載運和測量技術綜合實驗平臺,全球最快高鐵——時速400公里的CR450新型動車組樣車通過驗證、拿到準跑證,不斷刷新中國速度。
三是聚焦成果轉化,助力産業創新。依託科技設施技術優勢,逐步形成與基礎研究相匹配的成果轉化體系,累計服務成果轉化項目187個。機械研究總院、有色金屬研究院、金隅興發科技園等産業創新空間持續完善,海創産業研究院、生命科學産業創新研究院、中國科學院大學創新創業示範基地等産業服務機構加速構建,共性技術、概念驗證等46個産業創新平臺佈局落地,科技成果轉化鏈條不斷完善。例如:北京大學聯合中科艾科米公司就地轉化研製的高分辨掃描探針顯微鏡,可用於開展量子資訊科技前沿研究,實現國産商業化,打破我國40年進口依賴。參與綜合極端條件實驗裝置建設的中國科學院大學研究生團隊畢業後,創立了多場低溫科技公司,研製極端環境奈米運動控制産品,技術達到國際領先水準,年訂單額突破億元,是高端科學儀器從研發到産業化的示範典型。
未來,懷柔綜合性國際科學中心將逐步進入科技成果集中産出的重要階段,我們將進一步發揮科技創新資源稟賦優勢,不斷完善科技創新和産業創新深度融合的機制路徑,在培育形成新質生産力中發揮引領作用。
